一种新材料——玻璃半导体

一种新材料——玻璃半导体

一、一种新材料——玻璃半导体(论文文献综述)

汪卫华[1](2013)在《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非晶态物质是复杂的多体相互作用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原子和电子结构复杂,微观结构长程无序,体系在能量上处在亚稳态,具有复杂的多重弛豫行为,其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特征及结构随时间演化。不稳定,随机性,不可逆是非晶物质的基本要素,自组织,复杂性,时间在非晶物质中起重要作用。复杂的非晶态物质有很多基本而独特的性质。非晶态物质的复杂性没有能阻挡住人们对它的兴趣和研究。现在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从相对简单的有序物质体系关注到复杂相互作用的无序非晶体系。近几十年来,非晶的研究在无序中发现有序,在纷繁和复杂中寻求简单和美,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导致很多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新模型和理论,以及新物质观的产生。非晶态合金(又称金属玻璃)是50多年前偶然发现的一类新型非晶材料。非晶合金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金属物理的研究内容,带动了非晶态物理和材料的蓬勃发展,把非晶物理研究推向凝聚态物理的前沿。今天,非晶物理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的一个重要和有挑战性的分支。非晶态材料不仅成为性能独特、在日常生活和高新技术领域都广泛使用的新材料,同时也成为研究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中一些重要科学问题的模型体系。本文试图用科普的语言,以非晶合金为典型非晶物质综述非晶物理和材料的发展历史和精彩故事、介绍非晶科学中的主要概念、研究方法、重要科学问题和难题、非晶材料的形成机理、结构特征、非晶的本质、非晶中的重要转变–玻璃转变、非晶中的重要理论模型、物理和力学性能及非晶材料的各种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和最新的重要进展。还介绍了非晶领域今后的研究动态及趋势,以及这门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发展前景和方向。

魏铭[2](2014)在《Cu2ZnSnS4纳米颗粒可控制备及其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化石燃料仍然是当今人类社会能源的主要来源。但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会释放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这些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石能源将完全消耗,因此寻找一种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太阳能是一种储存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光伏电池提供了全新的使用太阳能资源的方法,但是生产成本较大一直制约着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如果可以利用更加成熟的制备手段,那么利用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方式将更加低成本,效率高。Ⅰ2-Ⅱ-Ⅳ-Ⅵ4半导体材料,包括铜锌锡硫,铜锌锡硒以及铜锌锡硫硒,以其元素含量丰富,材料体系稳定的特点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比于真空法制备含有五种元素的多元化合物材料中所面临的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的缺点和不足,基于纳米颗粒的溶液法可以很好地改善并解决真空法所面临的问题。本论文将阐述基于纳米颗粒的溶液法制备高效率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过程及研究影响光电转化效率的原因。论文将按照时间顺序论述制备铜锌锡硫纳米颗粒的原理和过程以及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从零到7.5%的过程,具体地论文将包括以下三个内容:首先,研究了采用热注入法制备形貌和组分可控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系统研究了前驱体浓度,前驱体种类以及前驱体中金属比例对合成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结构,形貌和组分的影响。采用硫脲为硫源时可以制备出形貌均匀,尺寸分布窄,且具有锌黄锡矿(kesterite)结构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同时合成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中Cu/Zn+Sn以及Zn/Sn的比例可以分别在0.8到1之间和1.0到1.3之间调控。分析表明硫脲对形成形貌均匀,尺寸分布窄的铜锌锡硫纳米颗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反应过程中硫脲逐渐分解出硫源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而且通过对于不同时间下铜锌锡硫纳米颗粒形貌的表征,表明由于硫脲分子对称结构的影响,铜锌锡硫纳米颗粒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生长,最终形成均匀的纺锤形状。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表明在可见光范围内,铜锌锡硫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吸收,其光学带隙为1.52eV,是一种适合做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吸收材料。其次,论文研究了使用简单的旋涂方法和滴注方法制备铜锌锡硫前驱体薄膜,探索了墨水浓度,旋涂速度对于薄膜厚度的影响,最终采用200mg/ml的墨水通过4次旋涂制备出厚度大约1μm的铜锌锡硫薄膜。为了得到结晶质量较好的吸收层,论文还研究了不同气氛下和不同硒化温度对铜锌锡硫前驱体薄膜结构,组分,光学性质的影响。总结了硒气氛下结晶质量较好的铜锌锡硫硒吸收层是通过最初形成Cu2-xSe而后又完全消失的自发过程形成的。在硒化过程中锡的损失造成了铜锌锡硫硒吸收层中金属比例失配,同时也严重影响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只有3.81%;而通过在硒化过程中添加锡粉,可以有效的减少吸收层中金属比例偏离,薄膜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达到了7.50%。Mott-Schottky测试方法进一步揭示了较少的缺陷浓度对于高效率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性。最后,论文还阐述了使用热注入法制备出一种新的元素含量丰富的四元化合物材料,铜镁锡硫。XRD, Raman以及TEM结果表明合成的铜镁锡硫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锌黄锡矿结构的材料,同时热注入法制备的铜镁锡硫纳米颗粒中没有其它二元或三元化合物杂相。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能量色散光谱仪面扫描方式(STEM-EDS)测试表明合成的纳米颗粒中包含有铜,镁,锡,硫四种元素。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表明这种新材料的光学带隙为1.63eV,为进一步研究这种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奠定了基础。

邓力[3](2018)在《国内外特种玻璃研发与应用新动态(续)》文中认为3石英玻璃石英玻璃是由二氧化硅(Si O2)单一组分构成的特种工业技术玻璃。由于其具有耐温、耐酸(氢氟酸和热磷酸除外)、低膨胀和极佳的光谱透过性等特殊的理化性能,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工业、光通讯、电光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尤其是半导体技术领域中,石英玻璃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由于石英玻璃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使其它材料难以替代,尤其在微电子、信息、激光、航空航天、

材料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4](2004)在《2020年中国材料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一、前言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具有一定功能和使用价值的器件的物质,人类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物质基础,也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材料一直扮演着划分时代的角色。历史证明,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往往孕育着一批新技术产业的诞生,给人类社会的进步以革命性的巨大推进。

崔芳[5](2019)在《ZnO@ZIFs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气体传感器检测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气体传感技术是检测变压器油中溶解故障特征气体的关键,持续研究气体检测传感器技术,提升传感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的长期可靠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纯ZnO半导体材料虽然对变压器油中溶解故障特征气体均敏感,但其灵敏度、选择性、稳定性等气敏性能亟待提高。复合是提高气敏材料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ZIFs(咪唑酯骨架材料)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超高的孔隙率、良好的热稳定性、固定的气体通道等特点,研究复合ZIFs材料的ZnO气体传感器气敏性能,对提升ZnO基气敏传感器性能、加快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制备了棒状纯ZnO、球状纯ZnO、棒状ZnO@ZIF-8、球状ZnO@ZIF-8、球状ZnO@ZIF-71五种气敏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对所制备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内部结构、元素组成进行表征分析。将五种材料制备成平面型旁热式气敏传感器,测试其气敏性能,并分析ZnO@ZIFs复合材料气敏性能提升原因。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结论有:(1)在导电玻璃基片上制备氧化锌晶种层,然后通过水热法基于晶种层制备棒状纯ZnO;采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球状纯ZnO;分别以球、棒状纯ZnO为模板和Zn2+源,通过水热反应使ZIF-8、ZIF-71二次生长在纯ZnO表面,分别获得棒状ZnO@ZIF-8、球状ZnO@ZIF-8、球状ZnO@ZIF-71复合材料;通过XRD表征上述材料,分别确定了纤锌矿氧化锌、氧化锌与ZIF-8、氧化锌与ZIF-71的物相组成,且发现棒状纯ZnO暴露(100)晶面更多,球状纯ZnO暴露的(002)晶面更多;综合分析SEM、TEM、XPS等表征结果,发现棒状纯ZnO直径约为320500nm,球状ZnO内有空腔、疏松多孔,棒状ZnO@ZIF-8是由几十根纯ZnO棒被ZIF-8包裹而形成的胶囊状核壳材料,因此直径尺寸增大到微米级,内核为纯ZnO,外壳为ZIF-8,球状ZnO@ZIF-8和ZnO@ZIF-71是具有核壳结构的微米球,其内壳均为纯ZnO,外壳分别为ZIF-8、ZIF-71。(2)将棒状纯ZnO、球状纯ZnO、棒状ZnO@ZIF-8、球状ZnO@ZIF-8、球状ZnO@ZIF-71五种材料制备成气敏传感器并测试其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工作温度-灵敏度特性方面,ZIFs材料的复合降低了纯ZnO的最佳工作温度;气体浓度-灵敏度特性方面,ZnO@ZIFs复合材料较纯ZnO具有更好的灵敏度,且在低浓度区域内浓度曲线的线性度更好;响应-恢复时间特性特性方面,ZnO@ZIFs复合材料较纯ZnO的响应-恢复时间长,这主要是外壳的阻碍作用造成的;选择性方面,由于主要暴露晶面不同,棒状纯ZnO和球状纯ZnO分别对H2、C2H2更敏感,由于内核材料、ZIFs外壳孔径尺寸及ZIFs气体吸附特性的不同,棒状ZnO@ZIF-8对H2选择性好,球状ZnO@ZIF-8对C2H2选择性更好,ZnO@ZIF-71材料气敏选择性没有复合ZIF-8好。(3)分析了复合ZIFs材料ZnO气敏传感器性能提升的原因。复合ZIFs材料提高纯ZnO灵敏度的原因有:在ZnO表面直接二次生长ZIFs,晶格错位使ZnO@ZIFs复合材料交界面处产生了更多的缺陷,提高了吸附氧数量;ZIFs高孔隙率和内部化学键特性使其对测试气体尤其是H2具有优异的富集作用;微米级别的材料尺寸降低了材料初始电阻;复合使材料界面形成异质结,降低了交界处的禁带宽度;ZIFs材料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ZnO@ZIFs复合材料选择性提高的原因有:棒状和球状纯ZnO因暴露主要晶面不同,分别对H2、C2H2更敏感,ZIFs适宜的孔道尺寸及工作温度不同的影响,使棒状ZnO@ZIF-8对H2选择性好,球状ZnO@ZIF-8对C2H2选择性更好,ZnO@ZIF-71由于外壳孔径尺寸太大,因此其气敏选择性没有ZnO@ZIF-8好。(4)开展球状纯ZnO气敏传感器老化试验,发现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球状纯ZnO气敏薄膜由白色逐渐变成灰黄色、灰黑色。通过SEM、XPS表征老化后的传感器基片,发现造成ZnO传感器老化的原因有颗粒团聚、气敏薄膜形态变化、污染气体在材料表面的不可逆吸附,且空气湿度也会影响传感器稳定性。最后分析ZnO@ZIFs复合材料稳定性提高的原因为:ZIFs外壳阻止颗粒团聚、外部污染物侵入,ZIFs优异的热稳定性减少气敏薄膜形态变化,ZIFs的疏水特性防止材料受潮、降低湿度变化对气敏的影响,此外复合ZIFs降低了传感器工作温度,也有助于延缓材料老化。

林峰[6](2016)在《超硬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发展超硬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超硬材料主要是指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金刚石(Diamond)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含天然金刚石和人造金刚石两种。天然金刚石原生矿主要分布在南非、扎伊尔等国,印度和我国有少量砂矿,人造金刚石是利用石墨为原料、镍钴等触媒金属为催化剂,在大约5GPa和1700K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石墨转化生成的。金刚石有硬度高、耐磨、热稳定性好等特性。立方氮化硼(缩写为c BN)在自然界是不存在,是人造的,在人工合成金刚石成功之后,科学家发挥联想,采用类似于合成金刚石的原

雷岩[7](2013)在《Ⅰ-Ⅵ族纳米晶薄膜材料的室温原位合成及在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的太阳能电池器件生产制作过程中,存在着原材料生产能耗高、pn结制备能耗高、生产工艺复杂等缺点,而利用低温软化学制备技术获得一种具有较好光电性能的窄带隙材料,并在低温条件下与有机半导体材料直接构成pn结,进而组装成具有一定光电转化效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是解决上述能耗问题及复杂工艺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利用低温/室温的软化学合成方法,在金属箔片及ITO导电玻璃等基底表面原位制备出具有纳米片状结构的Ag2S,CuS,Ag3CuS2等I-VI族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材料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该合成方法具有低能耗、反应物简单、溶剂可重复使用、后处理容易、绿色环保等优点,克服了传统溅射、溶剂热、热蒸发、热注入等方法所面临的设备昂贵、高能耗、高温高压、后处理繁琐等缺点。本文对所合成的I-VI族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光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材料都具有较好的近红外区光吸收性质,特别是合成的Ag2S和Ag3CuS2片状纳米晶薄膜具有较好的光电响应,且表现出n型半导体的电流特征。在成功合成I-VI族化合物片状纳米晶半导体薄膜的基础上,首次将红外光区吸收的窄带隙半导体材料Ag2S与有机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P3HT杂化,设计并组装了以无机Ag2S纳米晶薄膜为主要光吸收层的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并对器件制备过程中多种影响光电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讨论,最终在以氯苯为溶剂的条件下制备出具有ITO/Ag2S:P3HT/Au结构的杂化太阳能电池器件并获得了2.04%的光电转化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该种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获得高达20mA/cm2的短路电流密度。在以上Ag2S:P3HT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基础上,本文还成功制备出Ag3CuS2三元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材料并初步完成了具有ITO/Ag3CuS2:P3HT/MoO3/Ag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组装和相关性能测试,在AM1.5G的模拟太阳光下获得了0.39%的光电转化效率。本文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室温软化学方法,在ITO导电玻璃表面原位制备出具有片状纳米晶阵列结构的Ag2S, CuS, Ag3CuS2等光电半导体薄膜材料;(2)整个材料制备和器件组装过程都在室温下进行,使用的溶剂可以重复利用,几乎无能耗;(3)所得硫化物无机纳米晶薄膜的纳米片状阵列结构有利于同共轭有机分子构建完美的网络互穿结构并形成有序的本体异质结;(4)在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中,所组装的以Ag2S:P3HT为活性层的器件具有从紫外区到近红外区最宽的太阳光谱响应和较高的短路电流密度;(5)这种原位构建的太阳能电池器件具有良好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以利于今后工业化生产。我们将以此为指导来设计制备各种基于Ⅰ-Ⅵ族纳米晶的微观有序本体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通过对器件内部界面微结构的调控及优化,进一步提高此类新型低能耗、低成本电池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本课题的开展将对本体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理论研究和光伏性能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魏杰[8](2014)在《氧化银纳米薄膜的原位气固合成及其在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例如原材料生产过程复杂且能耗高、pn结器件制作成本高、操作工艺繁琐等。采用低温、无毒、无污染、低能耗的制备方法合成一种具有良好光电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并与其带宽相匹配的半导体材料直接组成pn结,进而组装成太阳能电池器件是解决上述难题的重要手段。氧化银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因其无毒无污染,带隙~1.46eV,在理想的光吸收材料范围内,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采用低温气固相化学合成方法,直接利用金属银单质薄膜与臭氧反应,在普通磨砂玻璃和ITO导电玻璃等基底材料的表面原位制备出AgO、Ag2O两种半导体薄膜材料。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相对湿度、基底材料等条件对氧化银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对最终生成的氧化银种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针对相对湿度对氧化银生长造成的影响,我们对臭氧作用下的羟基自由基和活性氧对氧化银薄膜材料生长的影响和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原位合成出Ag2O纳米薄膜半导体的基础上,首次把宽带隙的n型半导体材料氧化铋(Bi2O3)与其组装成复合薄膜。在两种材料的界面处形成pn结,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该杂化薄膜的光电性能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Bi2O3-Ag2O复合薄膜的光电流密度比单独的Bi2O3薄膜的光电流密度高出一个数量级,说明Ag2O-Bi2O3p-n结的形成有助于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显著增大了光电流密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温反应,条件温和,对导电基底无影响,反应过程可控,操作方便,反应所需时间短,能耗低,有利于低成本制作AgxO半导体薄膜材料。(2)工艺简单,能够在基底表面直接成膜,不需要后处理,克服了热蒸发反应、脉冲激光成膜、电化学成膜等制备方法所要求的高真空、高能耗、反应和成膜过程复杂等缺点,同时解决了粉末产品在后续器件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成膜等难题。(3)所制备薄膜宏观几何形状可控,利用掩膜版控制溅射或热蒸镀单质银薄膜的几何形状,可以实现对产物AgxO半导体薄膜形貌的控制。(4)通过控制成膜方式、单质银薄膜厚度、反应时间、温度、相对湿度以及不同基底等条件,可以较好地控制AgxO半导体薄膜材料的物相、形貌、厚度、晶相以及优势生长晶面等。(5)首次成功制备出Bi2O3/Ag2O异质结复合薄膜,p-n结的形成增大了复合薄膜的光电流密度。这种低温气固合成方法以及Ag2O/Bi2O3复合薄膜的设计合成对开发新型基于原位合成Ag2O的全无机本体异质结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陈亚君[9](2019)在《钨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不断减少,节约能耗已经是全世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城市建筑中大量的玻璃门窗和幕墙的使用使得人们在室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但与此同时太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室内,夏季屋内温度升高增加空调、冰箱等制冷电器的使用,这使得建筑能耗不断增长。建筑能耗占人类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一种有效的解决建筑物能耗的方法是在玻璃上涂抹透明隔热涂料。目前透明隔热涂料功能填料有:铟锡氧化物(ITO)、锡锑氧化物(ATO)、镓锡氧化物(GTO)、和钨青铜(MxWO3)等,由于含有毒性元素铟、锑,且铟、镓和钨属于稀有元素其价格昂贵,这些原因限制它们在涂料中的应用,所以当下首要任务是寻找一种安全无毒、高效且价格便宜的功能填料。本论文以SnCl4·5H2O和Na2WO4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钨掺杂氧化锡(WTO)粉体,考察钨元素的摩尔掺杂比例、煅烧温度和水热温度对产物的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比例和煅烧温度对WTO光学性能有较大影响,钨的摩尔掺杂比例为1%、煅烧温度为900℃、水热温度为180℃下制备的WTO具有最优的光学性能。WTO粉体可见光透过率达到65%,近红外区的透过率平均值为30%。将制备的WTO粉体与水性丙烯酸树脂复合制成涂料,涂膜在玻璃板上测试透光性和隔热性,涂膜透光性达到67.47%,涂膜玻璃和空白玻璃温差达到15℃。

龙雪枫[10](2020)在《ZnO基纳米阵列光阳极的构建与光电水分解应用》文中指出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以来,以能源为支撑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由此衍生出的化石能源枯竭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热点。为了替代污染严重的传统化石燃料,研究人员们致力于利用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来获取廉价、清洁、高热值的氢能源。其中,使用半导体材料进行的光电催化水分解为高效地利用太阳能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然而,在光电水分解系统中,光阳极表面发生的水氧化反应涉及4个电子的转移,因此动力学过程更为复杂、缓慢且过电位较大,这极大的束缚了该系统太阳能转化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研发兼具优异的光电水氧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光阳极材料,对于组装高效的光电水分解电池具有根本意义。本论文选用低成本、易于合成的氧化锌纳米棒阵列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借助ZnO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诸多优势以及纳米棒阵列结构形貌的特点,结合异质结构建、氧空位及表面钝化层修饰以及析氧助催化剂改性等策略逐步优化ZnO基纳米阵列光阳极的水氧化性能,并且通过详细的物理表征和光电化学测试对复合光阳极优异的光电活性来源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p-n异质结和氧空位修饰的ZnO NRs光阳极光电水氧化性能的研究首先将CoOx纳米颗粒均匀的负载在ZnO纳米棒表面形成复合电极,随后用溶剂热还原的方法在其中制造大量氧空位,构建了由异质结和氧空位共同修饰的ZnO纳米棒阵列(Ov-CoOx/ZnO NRs)目标光阳极。该阳极材料中CoOx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双重作用,它不仅能够和ZnO结合形成p-n异质结构,实现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定向迁移,还可作为优异的助催化剂降低水氧化反应的势垒。另外,丰富的氧空位有利于捕获光生空穴并将其转移到电极/电解液界面,加速水氧化反应的发生。光电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光阳极在100 mW cm-2的模拟太阳光照下,光电流密度在1.23 V vs.RHE处达到2.10 mA cm-2,是单纯ZnO NRs电极的2.1倍。2、竹笋状FeVO4钝化的ZnO NRs光阳极光电水氧化性能的研究通过简单的旋涂前驱体溶液并退火的方法制备了FeVO4钝化的ZnO纳米棒(FVO/ZnO NRs)光阳极。形貌表征可以清晰的证明FeVO4在ZnO NRs表面形成竹笋状的层状结构,增大了有效电极面积。除此之外,这种较为新颖的n型半导体FeVO4具有和ZnO匹配的能带结构,两者结合形成n-n异质结,在内建电场的驱动下抑制体相光生电子-空穴对的重组,同时复合电极的导电性也因此得到极大提升。更重要的是,FeVO4还能够作为表面钝化层,削弱了由ZnO表面捕获态引起的费米能级钉扎效应,使电极表面产生更大的能带弯曲程度,提供更强的表面反应驱动力。在没有额外负载助催化剂的条件下,复合电极的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过程和光生空穴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光电测试中,目标复合电极具有很好的光电响应,光电流密度在同等条件下是单纯的ZnO NRs的2.4倍,析氧起始电位也提前130 mV,并且太阳能转化效率和光电转化效率都有明显的改进。3、钙钛矿和层状双氢氧化物包裹的ZnO NRs光阳极水氧化性能的研究通过在ZnO纳米棒表面逐层包裹具有较高电催化活性和光电化学稳定性的钙钛矿型氧化物LaFeO3和传统的CoAl-LDH析氧助催化剂制备出了兼具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CoAl-LDH/LaFeO3/ZnO纳米阵列(简称LDH/LFO/ZnO NRs)光阳极。最优复合光阳极的在1.23 V vs.RHE偏压下的光电流密度比未修饰的ZnO增大了3倍,达到2.46 mA cm-2,析氧起始电位也提前了150 mV仅为0.31 V vs.RHE,最大的太阳能转化效率较前两个工作都有所提升,达到0.76%,并且复合电极的稳定性有显著改善。研究发现,ZnO和LaFeO3之间典型的II型能带错列的异质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抽出体相的光生空穴,而复合电极开路光电压的增大说明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处的电荷转移能力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助催化剂的改性进一步加速水氧化反应的动力学,降低反应势垒。值得一提的是,CoAl-LDH的共形包覆隔绝了ZnO和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并且使积累在ZnO上的光生空穴能够快速的分离并转移到界面处参与反应,因此防止电极材料的脱落和光腐蚀的发生,这对提升光电极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

二、一种新材料——玻璃半导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材料——玻璃半导体(论文提纲范文)

(2)Cu2ZnSnS4纳米颗粒可控制备及其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电池简介
        1.2.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1.2.2 体相异质结结构薄膜太阳能电池
    1.3 CZTS(e)薄膜太阳能电池
        1.3.1 CZTS(e)材料物理化学性质
        1.3.2 CZTS(e)薄膜太阳能电池理论研究
        1.3.3 CZTS(e)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研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太阳能电池原理
    2.1 太阳能电池
        2.1.1 二极管的电流-电压特性
        2.1.2 光照下理想太阳能电池I-V特性
        2.1.3 光照下非理想太阳能电池I-V特性
    2.2 影响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因素
        2.2.1 能带与效率的关系
        2.2.2 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铜锌锡硫纳米颗粒制备及形貌组分控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药品
        3.2.2 以硫粉为硫源制备CZTS纳米颗粒
        3.2.3 以硫脲为硫源制备CZTS纳米颗粒
        3.2.4 样品的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纺锤形CZTS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3.3.2 不同金属比例前驱体对CZTS纳米颗粒结构形貌的影响
        3.3.3 硫源对CZTS纳米颗粒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3.3.4 硫脲浓度对CZTS纳米颗粒形貌影响
        3.3.5 纺锤形CZTS纳米颗粒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制备与研究
    4.1 前言
    4.2 CZTSSe薄膜吸收层的滴注后硒化法制备及表征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4.3 旋涂法制备CZTS前驱体薄膜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小结
    4.4 CZTSSe吸收层形成过程机理研究
        4.4.1 实验方法
        4.4.2 结果与讨论
        4.4.3 小结
    4.5 硒化气氛对CZTSSe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影响
        4.5.1 前言
        4.5.2 实验方法
        4.5.3 结果与讨论
        4.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一种新材料的理论设计及制备
    5.1 前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药品
        5.2.2 第一性原理计算CMTS材料的物理性质
        5.2.3 热注入法制备CMTS纳米颗粒
        5.2.4 样品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
        5.3.2 CMTS纳米颗粒的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表征
    5.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性
    6.3 论文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3)国内外特种玻璃研发与应用新动态(续)(论文提纲范文)

3 石英玻璃
    3.1 国内外石英玻璃工业发展现状
        3.1.1 国内发展概况
        3.1.1. 1 半导体技术用石英玻璃
        3.1.1. 2 光纤通讯、激光技术和国防工业用石英材料及石英纤维制品
        3.1.1. 3 光源、家电用石英玻璃
        3.1.1. 4 硅微粉
        3.1.2 国外发展概况
        3.1.3 市场需求分析
    3.2 石英玻璃生产工艺及产品主要用途
4 其它特种玻璃
    4.1 透红外线玻璃
    4.2 耐辐照玻璃
    4.3 特殊色散玻璃
    4.4 透紫外玻璃
    4.5 低辐射 (LOW-E) 玻璃
    4.6 浮法在线TCO玻璃
5 国内外特种玻璃产业发展新动态
    5.1 国外特种玻璃发展新动态
    5.2 我国稀土激光钕玻璃获得成功
    5.3 安徽蚌埠特种玻璃产业发展已走在同行前沿
    5.4“十三五”国家非常重视先进特种玻璃技术
        5.4.1 先进特种玻璃技术
        5.4.2 先进新玻璃材料市场动态
        5.4.3 先进新玻璃材料研究发展动态
6 特种玻璃新产品新技术
    6.1 低熔硼硅酸盐玻璃
    6.2 电致变色玻璃“闪黑”薄膜
    6.3 3D打印生物玻璃骨骼
    6.4 液态玻璃
    6.5 3D打印透明玻璃新技术
    6.6 3D打印透明石英玻璃技术
    6.7 利用废弃玻璃研发出高性能电池材料
    6.8 3D玻璃市场
    6.9 超薄软性玻璃
    6.1 0 新型玻璃镜
    6.1 1 新工艺能将电致变色玻璃窗变色速度提升60倍
    6.1 2 抗腐蚀镀膜玻璃
    6.1 3 新型超薄玻璃盖板
    6.1 4 抗菌玻璃

(5)ZnO@ZIFs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气体传感器检测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变压器油中溶解故障特征气体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
        1.1.2 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的研究意义
    1.2 氧化锌基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 ZIFs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ZIFs材料的简介
        1.3.2 ZIFs材料在多领域的应用
        1.3.3 ZIFs材料在气敏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气敏传感器制备和表征及气敏检测平台搭建
    2.1 材料及气敏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2.1.1 气敏材料制备方法简介
        2.1.2 气敏传感器结构分类与制备方法
    2.2 气敏材料表征方法
    2.3 气敏传感器检测平台搭建
    2.4 本章小结
3 棒状ZnO@ZIF-8 复合材料制备与气敏性能测试
    3.1 棒状ZnO@ZIF-8 复合材料制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步骤
    3.2 棒状ZnO@ZIF-8 复合材料结构与成分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扫描电镜分析
        3.2.3 透射电镜分析
        3.2.4 XPS和 EDS表征
    3.3 棒状ZnO@ZIF-8 复合材料气敏性能测试
        3.3.1 工作温度-灵敏度特性
        3.3.2 气体浓度-灵敏度特性
        3.3.3 响应-恢复时间特性
        3.3.4 选择性和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球状ZnO@ZIFs复合材料制备与气敏性能测试
    4.1 球状ZnO@ZIFs复合材料制备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步骤
    4.2 球状ZnO@ZIFs复合材料结构与成分表征
        4.2.1 X射线衍射分析
        4.2.2 扫描电镜分析
        4.2.3 透射电镜分析
        4.2.4 XPS表征
    4.3 球状ZnO@ZIFs复合材料气敏性能测试
        4.3.1 工作温度-灵敏度特性
        4.3.2 气体浓度-灵敏度特性
        4.3.3 响应-恢复时间特性
        4.3.4 选择性和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5 ZnO@ZIFs复合材料气敏性能提升原因探讨
    5.1 ZnO@ZIFs复合材料灵敏度提高原因分析
    5.2 ZnO@ZIFs复合材料选择性提升原因分析
    5.3 ZnO传感器老化影响因素分析和Zn O@ZIFs稳定性提升原因探讨
        5.3.1 ZnO传感器老化试验
        5.3.2 老化影响因素与稳定性提升原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超硬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超硬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2 国外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2.2 国外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2.3 国外超硬材料及制品应用领域的拓展
3 国内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国内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3.2 国内超硬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
4 国内超硬材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本产业的主要任务
5 推动我国超硬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强基础性研究
    5.2 推广或完善新技术、新工艺
    5.3 重点发展几种产品
    5.4 加强合作,推动技术创新
    5.5 政府扶持,给与更大的支持力度

(7)Ⅰ-Ⅵ族纳米晶薄膜材料的室温原位合成及在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CdSe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
        1.2.2 CdS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
        1.2.3 TiO_2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
        1.2.4 ZnO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
    1.3 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原理及表征方法
        1.3.1 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原理
        1.3.2 相关参数
        1.3.3 测试方法
    1.4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取得的进展
第二章 基于Ag_2S的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
    2.1 前言
    2.2 硫化银纳米晶薄膜的室温原位合成及表征
        2.2.1 仪器设备
        2.2.2 银片及导电玻璃ITO的处理
        2.2.3 磁控溅射金属银薄膜
        2.2.4 室温原位制备硫化银纳米晶薄膜
        2.2.5 薄膜的组成及形貌表征
    2.3 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组装及优化
        2.3.1 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组装
        2.3.2 P3HT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功函数的电极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3.4 高沸点溶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3.5 不同p型有机半导体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4 Ag_2S:P3HT器件的光响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硫化铜薄膜的原位合成及其光电性能讨论
    3.1 前言
    3.2 硫化铜纳米晶薄膜的室温合成及其表征
        3.2.1 铜片基底上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3.2.2 硫化铜片状晶体的生长机理讨论
        3.2.3 磨砂玻璃基底上硫化铜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3.2.4 导电ITO玻璃基底上铜的硫化物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3.3 光学性能表征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元硫化物Ag_3CuS_2的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
    4.1 前言
    4.2 硫化铜银薄膜的室温合成及其表征
        4.2.1 硫化铜银薄膜的室温合成
        4.2.2 硫化铜银薄膜的表征
    4.3 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组装及性能测试
        4.3.1 器件组装
        4.3.2 器件性能测试
    4.4 光电响应
    4.5 本章小结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8)氧化银纳米薄膜的原位气固合成及其在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
    1.3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表征方法
        1.3.1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1.3.2 表征方法
    1.4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氧化银半导体薄膜的原位合成及形貌表征
    2.1 引言
    2.2 氧化银纳米薄膜的低温原位合成及其表征
        2.2.1 仪器设备
        2.2.2 银丝及导电玻璃基底 ITO 的使用前处理
        2.2.3 热蒸镀金属银薄膜
        2.2.4 直流磁控溅射金属银薄膜
        2.2.5 低温原位制备氧化银 AgO 纳米薄膜
        2.2.6 低温原位制备氧化银 Ag_2O 纳米薄膜
    2.3 氧化银纳米薄膜的组成及形貌表征分析
        2.3.1 AgO 纳米薄膜的组成及形貌表征
        2.3.2 Ag_2O 纳米薄膜的组成及形貌表征
        2.3.3 AgO 和 Ag_2O 薄膜的控制合成条件研究
    2.4 AgO 和 Ag_2O 纳米薄膜的室温气固合成机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氧化银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氧化银纳米薄膜的光学性能表征
        3.2.1 AgO 纳米薄膜的光学性质表征
        3.2.2 Ag_2O 纳米薄膜的光学性质表征
    3.3 AgO 纳米薄膜的光电性能测试
    3.4 Ag_2O 纳米薄膜的光电性能测试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9)钨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研究进展
    1.3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隔热机理
        1.3.1 阻隔型隔热涂料隔热机理
        1.3.2 反射型隔热涂料隔热机理
        1.3.3 辐射型隔热涂料隔热机理
        1.3.4 复合型隔热涂料隔热机理
    1.4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种类
        1.4.1 纳米氧化铟锡(ITO)透明隔热涂料
        1.4.2 纳米氧化锡锑(ATO)透明隔热涂料
        1.4.3 纳米氧化锡镱(YTO)透明隔热涂料
        1.4.4 纳米氧化镓锡(GTO)透明隔热涂料
        1.4.5 纳米氧化氟锡(FTO)透明隔热途料
        1.4.6 纳米氧化铋锡(BTO)透明隔热材料
        1.4.7 钨系氧化物透明隔热涂料
    1.5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
        1.5.1 共混法
        1.5.2 溶胶-凝胶法
        1.5.3 原位聚合法
        1.5.4 插层复合法
    1.6 氧化锡的掺杂改性研究
    1.7 钨掺杂氧化锡的研究进展
    1.8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剂、设备和表征仪器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表征方法和仪器
        2.3.1 物相分析
        2.3.2 组成分析
        2.3.3 形貌分析
        2.3.4 热重分析
        2.3.5 光学性能测试
        2.3.6 涂膜透光性和隔热性能分析
第三章 纳米WTO粉体的水热法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纳米WTO粉体的水热法制备
        3.2.1 反应机理
        3.2.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WTO粉体的物质组成分析
        3.3.2 纳米WTO粉体的热行为分析
        3.3.3 纳米WTO粉体的物相组成分析
        3.3.3.1 钨掺杂比例对WTO晶体结构的影响
        3.3.3.2 煅烧温度对WTO晶体结构的影响
        3.3.3.3 水热温度对WTO晶体结构的影响
        3.3.4 纳米WTO粉体的微观形貌分析
        3.3.5 纳米WTO粉体的光学性能分析
        3.3.5.1 钨掺杂比例对WTO粉体光学性能的影响
        3.3.5.2 煅烧温度对WTO粉体光学性能的影响
        3.3.5.3 水热温度对WTO粉体光学性能的影响
        3.3.6 纳米WTO粉体光学性能机理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钨掺杂氧化锡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涂料的制备
        4.2.2 涂膜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涂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4.3.1.1 纳米WTO粉体含量对涂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4.3.1.2 钨掺杂比例对涂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4.3.1.3 煅烧温度对涂膜透明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制备工艺条件对涂膜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1 钨掺杂比例对涂膜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2 煅烧温度对涂膜隔热性能的影响
        4.3.2.3 纳米WTO粉体含量对涂膜隔热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ZnO基纳米阵列光阳极的构建与光电水分解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PEC水分解系统
        1.2.1 PEC水分解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2.2 半导体/电解液界面能带弯曲
        1.2.3 半导体电极中电荷转移行为
    1.3 PEC水分解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
    1.4 几种常见的光电极材料的发展研究
        1.4.1 常见的光阴极材料
        1.4.2 常见的光阳极材料
    1.5 ZnO半导体材料
        1.5.1 ZnO的基本结构性质和相关用途
        1.5.2 改善ZnO光阳极PEC性能的常见方法
    1.6 本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n型异质结和氧空位修饰的ZnO NRs光阳极光电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化学试剂
        2.2.2 ZnO纳米棒(NRs)阵列光阳极的制备
        2.2.3 CoO_x/ZnO NRs光阳极的制备
        2.2.4 O_v-CoO_x/ZnO NRs光阳极的制备
        2.2.5 CoO_x光阳极的制备
        2.2.6 样品物性表征
        2.2.6.1 样品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分析
        2.2.6.2 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2.2.6.3 样品的光学性能表征
        2.2.7 样品光电化学性能表征
        2.2.7.1 仪器设备
        2.2.7.2 测试条件及参数设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_v-CoO_x/ZnO NRs光阳极的制备流程
        2.3.2 O_v-CoO_x/ZnO NRs光阳极的形貌、结构及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2.3.3 O_v-CoO_x/ZnO NRs光阳极的光学性能表征
        2.3.4 O_v-CoO_x/ZnO NRs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2.3.5 O_v-CoO_x/ZnO NRs光阳极的PEC活性来源分析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竹笋状FeVO_4 钝化的ZnO NRs光阳极光电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化学试剂
        3.2.2 ZnO NRs和 FVO/ZnO NRs光阳极的制备
        3.2.3 FeVO_4光阳极的制备
        3.2.4 样品物性表征
        3.2.4.1 样品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分析
        3.2.4.2 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3.2.4.3 样品的光学性能表征
        3.2.5 .样品光电化学性能表征
        3.2.5.1 仪器设备
        3.2.5.2 测试条件及参数设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VO/ZnO NRs光阳极的制备流程及形貌结构和物相分析
        3.3.2 FVO/ZnO NRs光阳极的光学性能表征
        3.3.3 FVO/ZnO NRs光阳极的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3.3.4 FVO/ZnO NRs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3.3.5 FVO/ZnO NRs光阳极的PEC活性来源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钙钛矿和层状双氢氧化物包裹的ZnO NRs光阳极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化学试剂
        4.2.2 钙钛矿型氧化物LaFeO_3粉末样品的制备
        4.2.3 ZnO NRs和 LFO/ZnO NRs光阳极的制备
        4.2.4 LDH/LFO/ZnO NRs光阳极的制备
        4.2.5 样品物性表征
        4.2.5.1 样品表面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分析
        4.2.5.2 样品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4.2.5.3 样品的光学性能表征
        4.2.6 样品光电化学性能表征
        4.2.6.1 仪器设备
        4.2.6.2 测试条件及参数设置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DH/LFO/ZnO NRs光阳极的制备流程和形貌结构
        4.3.2 LDH/LFO/ZnO NRs光阳极的物相及化学组成分析
        4.3.3 LDH/LFO/ZnO NRs光阳极的光学性能表征
        4.3.4 LDH/LFO/ZnO NRs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4.3.5 LDH/LFO/ZnO NRs光阳极的PEC活性来源分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一种新材料——玻璃半导体(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晶态物质的本质和特性[J]. 汪卫华. 物理学进展, 2013(05)
  • [2]Cu2ZnSnS4纳米颗粒可控制备及其薄膜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研究[D]. 魏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 [3]国内外特种玻璃研发与应用新动态(续)[J]. 邓力. 玻璃与搪瓷, 2018(02)
  • [4]2020年中国材料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材料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 2004
  • [5]ZnO@ZIFs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气体传感器检测特性研究[D]. 崔芳. 重庆大学, 2019(01)
  • [6]超硬材料的研究进展[J]. 林峰. 新型工业化, 2016(03)
  • [7]Ⅰ-Ⅵ族纳米晶薄膜材料的室温原位合成及在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雷岩. 郑州大学, 2013(11)
  • [8]氧化银纳米薄膜的原位气固合成及其在杂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 魏杰. 郑州大学, 2014(02)
  • [9]钨掺杂氧化锡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D]. 陈亚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ZnO基纳米阵列光阳极的构建与光电水分解应用[D]. 龙雪枫.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种新材料——玻璃半导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