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天然泡沸石应用情况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志,郭佩,柯先启,马妍[1](2021)在《火山活动影响下的碱湖优质烃源岩成因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火山活动控制陆相含油气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作用机制,对古今火山、碱湖以及优质烃源岩这三者的相互联系进行广泛的文献调研,认为碱湖是联系火山活动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中间场所。火山活动喷发的CO2进入热液、地下水或河流中,加速硅酸盐水解,产生大量HCO3-,输入湖泊中导致水体pH值升高,形成碱湖。而碱湖中高pH值可以活化Mo、磷酸盐和硅酸盐等多种营养元素和化合物,提高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同时也可以使硅质在水体中的溶解度呈指数增大,这种溶解的硅质在有机质初始降解等pH值降低过程中易发生沉淀,形成硅质保护层,避免有机质的进一步降解。由此提出火山活动-碱湖-优质烃源岩的成因链模式,该模式形成的页岩油气储集层微晶白云石等矿物含量高,凝灰物质易发生蒙脱石—沸石—钾长石—钠长石转变,可以有效增加页岩油气储集层的脆性和微孔隙。
王涛,张生银,魏璞,李俊飞,郭晖,张顺存[2](2022)在《沸石类矿物成因及其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发现了大量沸石类矿物,为了研究沸石类矿物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对国内外主要沉积盆地发育的沸石种类、发育的条件及控制因素、沸石类矿物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1)含油气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方沸石、片沸石、浊沸石和斜发沸石。(2)盆地中沸石成因可以分为火山玻璃质水岩反应、湖相热水沉积以及盐碱性河流-湖泊成因等3种类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四川盆地中侏罗统、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塔里木盆地古近系、柴达木盆地古近系至新近系和松辽盆地白垩系储层中沸石类矿物的成因为火山玻璃质水岩反应;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和石树沟凹陷二叠系、三塘湖盆地石炭系至二叠系、渤海湾盆地西部凹陷古近系、酒泉盆地白垩系、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储层中沸石类矿物的成因为湖湘热水沉积;渤海湾盆地黄骅凹陷古近系储层中的沸石类矿物则是盐碱性河流-湖泊成因。(3)沸石的生成多发生在碱性环境中,水体中的K+,Ca2+,Na+,Mg2+等离子与温度控制生成沸石的种类,压力控制沸石的含水量使得高压环境下生成含水量较少的沸石。(4)沸石在成岩作用早期充填孔隙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后期在有机酸的作用下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可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含沸石盆地油气勘探和储层改造方案提供参考。
贾业,朱世发,杨祎,佟欢,朱筱敏[3](2021)在《中国陆相湖盆沉积岩中方沸石的产状、成分和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方沸石是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与油气储层关系密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天然方沸石的产状、成分特点、成因类型以及方沸石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归纳。结果表明:方沸石是含有结晶水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平面上硅氧四面体构成封闭环,三维空间中具有笼状结构,结构内部的孔道有利于溶解作用的发生。陆相湖盆中的天然方沸石有5种典型产状,其中粒间胶结物和裂缝充填型方沸石的自形程度较高,喷溢型方沸石包括互相包裹状和不连续粗粒纹层状。方沸石成分的差异主要反映在Na+和K+的含量上,母岩为碱性火山岩时具有更高的K+含量,方沸石硅铝比主要在2.00~2.69。天然方沸石按成因可分为4大类,陆相湖盆中的方沸石以成岩成因和热水喷溢成因为主。沉积相类型控制着方沸石的形成和溶解,火山物质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中常见粒间胶结物型方沸石,而深湖-半深湖亚相中常见热液喷溢型方沸石,后期酸性流体对方沸石的溶蚀因沉积相不同而存在差异。
诸葛政东,漆凌垚,谢娟,杜露,陈永华,王纳川[4](2021)在《固定化微生物载体污水净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高效固定是提高微生物丰度,降低水处理系统中污泥产量的有效途径。该文从载体类型角度出发,介绍了土壤类载体、天然矿物载体、工业副产物及其催生物和传统高分子材料及新型高分子材料主要优缺点,重点分析了各类载体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特性、对微生物选择性和活性的影响,以及对水环境中主要污染物净化的研究进展。对比总结了不同微生物固定载体在环境治理领域中的应用性能,并从载体与微生物交互作用的角度对增强生物相容性和处理效率做出了展望,以期为附着型微生物水污染治理技术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兰波[5](2021)在《沸石粉取代部分硅灰的UHPC性能及微观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钰[6](2021)在《基于沸石包膜肥料的大豆减肥稳产增效研究》文中认为
王力娜[7](2021)在《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基本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增储建产资源未落实,有利建产方向不明。本论文以地质学科理论与综合分析方法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认识,根据现有勘探开发动静态资料为基础,采用岩芯、薄片及压汞等测试分析手段,对研究区长6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预测筛选了有利产建区,科学指导安塞油田下一步的建产。取得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研究区长6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可细分为叠置河道与单河道。长611-2、长612、长631、长632小层为砂体主要发育期,其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和分布范围都较大。2、研究区长6储层砂岩以中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分选性比较好,砂岩颗粒为次棱角状,常见绿泥石、碳酸盐胶结发育,胶结作用强烈。长6储层广泛发育残余粒间孔,其次发育浊沸石、长石和岩屑次生溶蚀孔隙。3、长石溶蚀成岩相在研究区长6发育最广,其次是绿泥石薄膜状胶结-粒间孔成岩相。同时明确研究沿河湾区长6层储层砂岩处于中期成岩作用阶段的A亚期的晚期阶段。4、综合分类评价了沿河湾地区长6储层。同时提出岩性油藏为沿河湾地区长6主要的油藏类型,其主要受控于岩性和物性。水下分流叠置河道微相和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成岩相为研究区含油性最好的优势沉积相和成岩相。5、最终预测研究区长6的有利生产区,其中长611-2层最好,有利区范围大。
董姜畅[8](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安沟剖面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形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热潮,储层结构非均质性也成为热点问题。研究结构非均质性的形成机制会帮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地下夹层的成因及分布规律。为此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安沟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剖面勘察,构型界面识别与划分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鉴定、荧光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分析、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实验手段,研究剖面中的成岩演化过程、原油充注期次、成岩矿物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综合探讨了结构非均质性的形成机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剖面内部发育两条河道叠置五级界面,在河道砂体中有多条砂坝加积的六级界面。单期次河道砂或砂坝由下到上粒度变小,表现出正韵律,在五级、六级构型界面处形成钙质夹层,单期次河道砂体或砂坝内部为油层。为便于后续研究,将位于五级界面与六级界面上部、下部、内部的砂岩分别定义为,构型界面上部砂岩、构型界面下部砂岩、河道内部砂岩。(2)构型界面上部砂岩,粒度大因方解石与浊沸石胶结形成钙质夹层;构型界面下部砂岩,粒度小因压实作用与方解石胶结形成钙质夹层。河道内部砂岩物性较好为油层,其物性主要受浊沸石含量控制,当浊沸石含量低于3%时,砂岩抗压实能力弱,储层质量较差;当浊沸石含量为5%左右时,浊沸石可为储层提供更多的溶蚀孔且具有一定的抗压实能力,物性较好;大面积的浊沸石胶结物(>5%)依然会阻塞孔隙,储层面孔率随着浊沸石含量增多降低。(3)储层中胶结物以浊沸石与方解石为主,其中浊沸石形成受控于沉积物源,是早期成岩阶段的产物;方解石碳同位素较轻(<-7‰),受烃源岩热解排烃影响,方解石的形成存在有机碳的混入。储层中经历一期两幕油气充注。成岩演化序列为压实作用—浊沸石胶结—酸性流体溶蚀—硅质胶结—第一幕油气充注(Hy1)—方解石胶结—溶蚀作用—硅质胶结—第二幕油气充注(Hy2)。(4)剖面中原油都来自于长7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与荧光薄片观察对两幕原油在砂体中的分布特征进行表征发现,第二幕油气(Hy2)主要分布于剖面上部及中心区域,第一幕油气(Hy1)曾在整个剖面均有充注,现今主要分布于剖面两侧及下部区域。(5)方解石分布是沉积—压实作用—浊沸石胶结—第一幕油气充注(Hy1)共同影响的结果。第一幕油气充注时,构型界面下部砂岩因压实作用不含油,构型界面上部砂岩因浊沸石胶结或油气充注不足亦不含油。油气充注后,河道内部砂岩中油气对成岩作用的抑制作用沉淀少量方解石,构型界面上部砂岩与构型界面下部砂岩为水层,大量方解石沉淀形成钙质夹层。钙质夹层随构型界面大面积交错分布,相互连接构成网状结构,形成结构非均质性。
杨咏雪,王献[9](2021)在《微孔材料在水处理中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高毒性等特点的有机物。近年来POPs的水体残留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于环境介质中大多数的POPs,目前主要采用吸附法进行去除和降解。基于此,阐述和总结了石墨烯、碳纳米管和沸石3种典型的微孔吸附剂在水处理中去除POPs的最新进展,并为当下开发一种新型、高效且环保的吸附材料去除环境中POPs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新的思路。
祖丽颉[10](2021)在《13X沸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VOCs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
二、国外天然泡沸石应用情况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天然泡沸石应用情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火山活动影响下的碱湖优质烃源岩成因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碱湖的界定及古老碱湖识别 |
2 火山活动控制碱湖的形成 |
2.1 现今碱湖与火山活动的联系 |
2.2 地质历史时期碱湖与火山活动的联系 |
2.3 火山活动控制下碱湖的形成机制 |
3 碱湖控制优质烃源岩的形成 |
3.1 异常高的初级生产力 |
3.2 有效的浅水有机质保存机制 |
3.2.1 早期硅化 |
3.2.2 热泉输入 |
4 火山活动-碱湖-优质烃源岩成因链模式 |
5 碱湖烃源岩特征 |
5.1 独特的矿物组成 |
5.1.1(泥)微晶白云石 |
5.1.2 火山物质蚀变产物 |
5.2 相对较高的可压裂性和孔渗性 |
6 结论 |
(2)沸石类矿物成因及其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主要盆地沸石分布特征 |
1.1 古生界盆地中沸石类型及其分布 |
1.2 中生界盆地中沸石类型及其分布 |
1.3 新生界盆地中沸石类型及其分布 |
2 沸石的发育条件及控制因素 |
2.1 沸石类矿物的成因类型 |
2.1.1 火山玻璃质组分与流体的相互作用 |
2.1.2 湖相热水沉积 |
2.1.3 盐碱性河流-湖泊成因 |
2.2 沸石形成的控制因素 |
2.2.1 水化学性质的影响 |
2.2.2 温度的影响 |
2.2.3 压力的影响 |
2.3 合成沸石的条件与方法 |
3 沸石类矿物对储层的影响 |
3.1 方沸石 |
3.2 浊沸石 |
3.3 片沸石 |
4 结论 |
(3)中国陆相湖盆沉积岩中方沸石的产状、成分和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沸石矿物学特征 |
2 方沸石在岩石中的产状 |
2.1 纹层状 |
2.2 粒间胶结物 |
2.3 交代产物 |
2.4 裂缝充填 |
2.5 喷溢组合型产状 |
3 方沸石化学成分 |
4 方沸石成因 |
4.1 热水喷溢成因 |
4.2 沉积成岩成因 |
5 方沸石对油气储层的影响 |
6 结论 |
(4)固定化微生物载体污水净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类载体 |
1.1 土壤类载体特点 |
1.2 常见土壤类载体耦合微生物在水处理中应用 |
2 天然矿物载体 |
2.1 天然矿物载体特点 |
2.2 常见天然矿物载体耦合微生物在水处理中应用 |
3 工业副产物及其催生物 |
3.1 工业副产物及其催生物载体特点 |
3.2 常见工业副产物及其催生物耦合微生物在水处理中应用 |
4 高分子材料 |
4.1 高分子材料载体特点 |
4.2 传统高分子材料耦合微生物在水处理中应用 |
4.3 新型高分子材料耦合微生物在水处理中应用 |
5 结论与展望 |
(7)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
1.2.2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
1.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关键技术现状 |
1.2.5 工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研究取得主要认识 |
第二章 基础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2.2.1 标志层选取 |
2.2.2 微构造特征 |
2.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
2.3.1 区域沉积背景 |
2.3.2 沉积微相研究 |
2.3.3 沉积微相划分 |
2.3.4 沉积相分析 |
2.3.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2.3.6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三章 储层特征研究 |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3.1.1 碎屑组分及特征 |
3.1.2 填隙物特征 |
3.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3.2.1 孔隙类型 |
3.2.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3.3 储层裂缝特征 |
3.3.1 岩心裂缝特征 |
3.3.2 镜下微裂缝特征 |
3.3.3 微裂缝识别 |
3.3.4 微裂缝分布特征 |
3.4 成岩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
3.4.1 成岩作用类型与特征 |
3.4.2 成岩阶段及其演化 |
3.4.3 成岩相类型 |
3.4.4 成岩相分布特征 |
3.4.5 成岩相与产能分布的关系 |
3.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3.5.1 层内非均质性 |
3.5.2 层间非均质性 |
3.6 储层渗流特征 |
3.6.1 储层润湿性 |
3.6.2 相对渗透率特征 |
3.6.3 水驱油特征 |
3.6.4 储层敏感性 |
3.7 储层综合评价 |
3.7.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
3.7.2 储层评价结果 |
第四章 含油性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
4.1 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
4.1.1 油藏类型 |
4.1.2 油藏分布特征 |
4.2 含油性控制因素分析 |
4.2.1 沉积微相是研究区含油性分布的主要宏观控制因素 |
4.2.2 成岩相带对研究区含油性分布起相对微观调整作用 |
4.3 探评井产能高低的影响因素 |
4.3.1 成藏模式 |
4.3.2 沉积微相与成岩相差异 |
4.3.3 储层特征差异 |
4.4 有利区预测 |
4.4.1 预测依据 |
4.4.2 有利区分类标准 |
4.4.3 有利区优选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安沟剖面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问题 |
1.2.1 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
1.2.2 隔、夹层研究现状 |
1.2.3 非均质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 |
1.5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
1.5.1 完成工作量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构造与沉积概况 |
2.2 剖面地质概况 |
第三章 剖面构型界面的划分 |
3.1 河流相构型界面的判断标准 |
3.2 构型界面的识别 |
3.3 露头模型的建立 |
3.4 河道砂体划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储层特征 |
4.1 岩石学特征 |
4.2 孔-渗特征 |
4.3 成岩作用特征 |
4.3.1 压实作用 |
4.3.2 胶结作用 |
4.3.3 溶蚀作用 |
4.3.4 交代作用 |
4.4 成岩演化序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5.1 原油母源及形成环境 |
5.2 安沟剖面原油成熟度与期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沟剖面结构非均质性形成机制 |
6.1 主要成岩矿物在剖面的分布 |
6.2 油气-沉积对钙质夹层的控制作用 |
6.2.1 构型界面处方解石分布特征 |
6.2.2 构型界面处方解石胶结物的演化模式 |
6.3 安沟剖面原油分布特征 |
6.4 安沟剖面结构非均质性形成过程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微孔材料在水处理中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石墨烯 |
3 碳纳米管 |
4 沸石 |
5 结语 |
四、国外天然泡沸石应用情况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火山活动影响下的碱湖优质烃源岩成因及其对页岩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启示[J]. 李长志,郭佩,柯先启,马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6)
- [2]沸石类矿物成因及其对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J]. 王涛,张生银,魏璞,李俊飞,郭晖,张顺存. 岩性油气藏, 2022(01)
- [3]中国陆相湖盆沉积岩中方沸石的产状、成分和成因[J]. 贾业,朱世发,杨祎,佟欢,朱筱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4)
- [4]固定化微生物载体污水净化研究进展[J]. 诸葛政东,漆凌垚,谢娟,杜露,陈永华,王纳川.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06)
- [5]沸石粉取代部分硅灰的UHPC性能及微观机理研究[D]. 兰波. 绍兴文理学院, 2021
- [6]基于沸石包膜肥料的大豆减肥稳产增效研究[D]. 胡钰.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7]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研究[D]. 王力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安沟剖面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形成机制[D]. 董姜畅. 西北大学, 2021(12)
- [9]微孔材料在水处理中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 杨咏雪,王献. 绿色科技, 2021(12)
- [10]13X沸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VOCs吸附性能研究[D]. 祖丽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标签: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