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应力和予应力(一阶段与三阶段工艺)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技术条件(试制暂行)(论文文献综述)
吴青霞[1](2009)在《临安市第三水厂工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生活用水的水质、水量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本文通过对临安供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主要问题是供水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水量的要求,指出了建设三水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本文中,分析了我国饮用水水源及污水再生利用现状。介绍了国内外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历史,其中对膜处理、活性炭吸附等深度处理工艺,以及臭氧消毒与紫外线消毒等新型消毒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水处理设备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介绍了国内外饮用水标准的发展状况,对我国新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深入了解和比较。在水源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临安市第三水厂的水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河流水、水库水等)进行了分析,对临安市的需水量与各水库供水量进行比较,对水涛庄水库的供水保证率进行了校核,确定采用水涛庄水库作为原水水源,水厂规模为5万m3/d。经过经济技术比较,输水管道采用预应力钢砼管。提出了水厂工艺流程推荐方案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混凝采用静态管道混合器和折板反应池,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池,过滤采用普通四阀快滤池,消毒采用氯气二次投加。最后,对临安三水厂工程进行了投资估算与成本分析,对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进行了论述。
柯开展[2](2006)在《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和纤维混凝土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使用福州地区的原材料,在进行了碳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素RPC外包碳纤维、配筋RPC、配筋钢纤维RPC和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四种检查井盖的实际工作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对碳纤维RPC共进行了46组边长70.7mm立方体试件、52组边长100mm立方体试件、14组100mm×100mm×300mm棱柱体试件和37组40mm×40mm×160mm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碳纤维的掺量、养护制度(标准养护、热水养护、蒸汽养护)对碳纤维RPC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碳纤维RPC的基本力学指标(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横向变形系数等):分析了碳纤维RPC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的尺寸效应;建立了碳纤维RPC的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方程:定性的分析了碳纤维RPC的破坏机理和碳纤维对RPC的增强机理。制作了八个加肋型配筋纤维RPC井盖,五块做静载试验,三块做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它们的受力性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对照规范确定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通过本文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 1.碳纤维对提高RPC的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弯折强度有明显的效果。 2.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纤维RPC力学性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和养护制度相关。对于轴心抗压强度而言碳纤维掺量的最优值1%。 3.龄期对碳纤维RPC力学性能的影响跟养护制度有关。标准养护下其后期强度发展能力大于热水养护和蒸汽养护;蒸汽养护下,素RPC和碳纤维RPC强度随龄期增长存在强度倒缩的现象;其中热水养护对提高碳纤维RPC力学性能效果最好。 4.素RPC在破坏时呈现明显的脆性。在加入碳纤维后,RPC脆性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延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5.根据本文试验结果建立的纤维(碳纤维、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及混杂纤维)增强RPC几种基本力学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可供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参考。 6.TS20、FG24、SG20、GG24四种井盖的承载力高,构件的刚度大,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们分别可以满足有关规范D、C、B、A四个不同等级的力学性能指标与工作实际状态的要求。 7.FG24、GG24通过加入钢纤维改善了它们的破坏形态,也大大提高了它们的极限承载能力,表现出很强的延性、耐磨性能、抗冲击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8.从反复加载试验可知,FG24、SG20、GG24的位移延性系数高,安全储备较大,构件的恢复能力很强,残余挠度都比较小。单调静力加载时FG24、SG20、GG24p-f关系曲线与反复加载时的p-f关系骨架线基本重合,耗能E较小。
梅明荣[3](2005)在《掺MgO微膨胀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及其有效应力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大体积混凝土MgO筑坝技术发展现状,在深入研究MgO膨胀机理的基础上,对现有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利用细观力学的随机颗粒模型方法和基于Biot有效应力的多场耦合/半耦合理论对掺MgO微膨胀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的重点在理论、方法以及在工程中的运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论文首先介绍了常规掺MgO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展示了常规掺MgO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初应变法,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据此对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掺MgO的温度应力进行了仿真计算.对MgO混凝土的自生体积变形曲线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建议用表格插值法直接得到MgO随时间、温度变化的膨胀量。并对现有常规计算方法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影响混凝土温度应力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绝热温升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测定混凝土的水化热绝热温升,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来测量混凝土绝热温升。研究绝热温升随水泥用量、配合比、添加剂等因素变化的规律。采用实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温度补偿修正因子,使得所的结果更符合实际。 不同区域MgO的膨胀量对结构整体的影响和对延迟膨胀的时间加以控制是外掺MgO微膨胀混凝土技术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深入研究外掺MgO混凝土浇筑块温度应力的时空效应,比较不同部位、不同浇筑层MgO掺率对温度应力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掺MgO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要掺一齐掺,而且掺量应接近”的原则。 采用细观力学中相关模型的思想,对掺MgO混凝土的膨胀作用进行了细观分析,提出了掺MgO砂浆膨胀法,即在细观层次上,区分砂浆与骨料膨胀的差别,计算掺MgO微膨胀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指出基于整体开裂概率指标,MgO砂浆膨胀法可作为判断掺MgO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的有效方法之一。 首次提出了基于Biot理论的掺MgO微膨胀混凝土温度有效应力解法,建立了相应的支配方程及其边界条件,详细推导了相应的有限元计算公式。用类比的方法确定“膨胀扩散流”方程的边界条件。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算例的分析计算,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郭粤梅[4](2003)在《湖北省城市供水现状及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城市在0.2%的国土面积积聚了16%的人口,集中了90%以上的高新科技力量,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三分之二以上,完成的工业利税占80%左右。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命脉,它为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条件,是制约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甚至也构成了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选择性,牵动着城市的千家万户。 我国城市供水在经历了基础阶段、发展阶段后,现己进入提高阶段。除因水资源限制等客观因素外,大部分城市达到供需平衡,部分丰水城市出现供水富余情况。 湖北省城市供水起始于1906年,水厂建在汉口,解放后,黄石等省辖市先后兴建水厂,到1954年,全省水厂生产能力为40万立方米/日,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因城市发展和国防建设,水供需缺口较大,改革开放后经济在飞速发展,各城市高度重视水厂的建设,增长较快,1985年全省供水能力已达到264.3万立方米/天,同时自备水源也已达到204.6万立方米/天。到1998年,全省综合供水能力达到1428万立方米/天,最大的水厂市汉口宗关水厂,达100万立方米/天,10万立方米/天及以上的水厂有22座。 湖北省城市供水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发挥系统内和系统外的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要。第二,城市综合生产能力、供水总量多项指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用水结构日趋合理。第三,行业管理工作步入轨道,供水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加强,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第四,水厂建设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投资结构呈现多元化。第五,新技术、新材 武汉理_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料、新设备应用广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供水业的发展,己成为全省供水业不可扭转的趋势。 武汉市供水能力强,职工多,技术水平高。截至2000年底供水能力达303万立方米/日,居全国供水行业第三位。以90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贷款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并加强消化吸收,其总体水平在全省第一,在全国也名列前茅。黄石、宜昌、襄樊、荆州在供水能力上有所差别,前二者仅是后二者的一半,为34万立方米/天,但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生产技术都基本处在同一水平上,其它中小城市又较上述4城市差卜 个等级。 本研究分别采用灰色理论、多元回归、年增长率等多种方法,对近期2005年和中远期2010年全省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全年总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2005年综合供水能力2260万立方米/天,年用水量50亿立方米,到 20 0年,全省综合供水能力 31 40万立方米/天,年用水量 64亿立方米。 发展方向和目标,近期新增供水能力830万立方米/天,中远期新增供水能力880万立方米/天,供水率达到100%,自来水可直接饮用,水厂的运行管理实现现代化、自动化。 达到上述目标,一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源不受污染;二要加快供水企业股份制改造,打破外资不能进入管网的禁令,采取出售水厂等多种形式,引入竞争,激活企业;三要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四要深入供水企业改革,加快供水干部职工再教育:大力开展节约用水;五要采取有力的技术保证,合理确定工艺流程,优化设计,进一步健全水质监测网。
余颂国[5](2002)在《攀钢西渣场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攀钢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利用一直是攀钢及我国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也是我国甚至是当今世界高炉渣综合利用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本文以攀钢西渣场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工程思维方法,从技术、经济、环境三个方面,对近二十年来国内高炉渣开发利用的途径、所作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攀钢西渣场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1.对迄今为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所开发的研究工作分为7个方面进行了评述。这7个方面是:作高炉护炉料、做水泥掺和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用作其他建筑材料、制合金、提取化工原料、作复合肥料,过滤介质。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为四类:研究成果可以或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值得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处于技术储备状态;研究正处于半工业性或工业性试验阶段;研究刚刚起步,处于方案探索阶段; 2.就攀钢高炉渣综合利用所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攀钢高炉渣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评估和展望,提出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和对策; 3.就攀钢西渣场的开发进行了具体研究,进行了将西渣场建成活渣场,恢复其受渣功能的方案设计,对开发利用攀钢高炉渣进行了总体规划,找出了现有条件下利用攀钢高炉渣的途径、工艺方案、产品方案,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 本文的有关研究内容可以丰富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攀钢西渣场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在攀钢高炉渣综合利用的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铁三院标准处房水科[6](1978)在《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的发展和应用》文中指出一、概况随着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迅速发展,对各种用途管道的需要量日益增加,金属管道除供不应求外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基建投资大,金属用量多,易腐蚀,使用寿命短等。因此,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大力发展生产钢筋混凝土管来代替金属管,用以铺设工业和生活输水管道以及输气、输油和排灰等管道。
余友于,刘秉钧[7](1978)在《予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结构计算——三阶段工艺Dg300》文中指出予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1977年经铁道部鉴定批准,于1978年正式批量生产。管体的结构计算属于弹性理论的壳体问题。由于土壤压力、温度影响、反力的假定等设计条件都很难确切,尤其是小口径管差别更大,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会有较大误差,但为了配合生产及使用的需要,现将予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三阶段工艺Dg 300)采用的计算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供作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铁一局混凝土成品予制厂[8](1978)在《Φ300予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一阶段工艺)试制简介》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我局某线工程的需要,我们采用了一阶段振动挤压法新工艺,试制了管径Φ300毫米的予应力水泥压力管。产品的主要技术性能,经初步鉴定基本符合叁标水5031图及部颁"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暂行)技术条件规定"的技术要求。现将试制情况简介如下:一、成品规格1.管型承插式、胶卷密封d0=300毫米主要尺寸:全长L=4115毫米有效长L0=4000毫米内径d0=296毫米
二、自应力和予应力(一阶段与三阶段工艺)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技术条件(试制暂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应力和予应力(一阶段与三阶段工艺)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技术条件(试制暂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临安市第三水厂工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临安市供水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
1.2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现状 |
2.1 水源 |
2.2 处理工艺介绍 |
2.3 水处理设备 |
2.4 饮用水标准发展 |
第三章 水源地现状调查及选址研究 |
3.1 水源分析 |
3.2 水源选择情况 |
3.3 水厂选址方案比较 |
第四章 水厂处理工艺及设备研究 |
4.1 供水规模的确定 |
4.2 取水工程 |
4.3 输水工程 |
4.4 净水厂工程 |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制水成本分析 |
5.1 估算依据 |
5.2 投资估算 |
5.3 成本运算 |
5.4 主要经济指标 |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
6.1 引水工程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
6.2 净水厂的环境保护问题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图 |
(2)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本力学研究篇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发展及性能特点 |
1.2.1 RPC的发展 |
1.2.2 RPC的耐久性 |
1.2.3 RPC良好的环保性能 |
1.3 活性粉末混凝土( RPC)良好的经济效益 |
1.4 RPC的工程结构应用 |
1.4.1 预制结构产品领域 |
1.4.2 预应力结构领域 |
1.4.3 抗震结构领域 |
1.4.4 钢管混凝土领域 |
1.4.5 覆面镶板领域 |
1.4.6 核电站工程领域 |
1.4.7 大跨圆形屋顶结构领域 |
1.4.8 下水道系统工程领域 |
1.4.9 水工建筑物领域 |
1.4.10 港口和海洋工程领域 |
1.4.11 其它的领域 |
1.5 当前 FRPC研究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 |
1.5.1 界面问题 |
1.5.2 本构关系 |
1.5.3 测试技术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6.1 本文选题的意义 |
1.6.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碳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及试验 |
2.1 RPC的配制原理 |
2.2 碳纤维 RPC的材料选用 |
2.2.1 水泥 |
2.2.2 硅灰 |
2.2.3 磨细石英粉 |
2.2.4 细砂 |
2.2.5 高效减水剂 |
2.2.6 短切碳纤维 |
2.2.6.1 碳纤维主要特点 |
2.2.7 钢纤维 |
2.3 碳纤维 RPC的配合比试验 |
2.3.1 试件制作和养护 |
2.3.1.1 试件的制作 |
2.4 配制试验的结果及其分析 |
2.4.1 水胶比对纤维 RPC流动性的影响 |
2.4.2 水胶比对纤维 RPC抗压性能的影响 |
2.4.3 碳纤维长度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碳纤维 RPC受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3.1 立方体抗压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1 试验设计 |
3.1.2 碳纤维 RPC立方体抗压试验的结果及其分析 |
3.1.3 碳纤维 RPC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研究 |
3.1.4 碳纤维 RPC立方体试块受压破坏形态分析 |
3.2 棱柱体抗压性能的试验研究 |
3.2.1 试验的设计和方法 |
3.2.2 试验的结果及其分析 |
3.2.3 碳纤维 RPC的单轴受压变形形态及碳纤维增强机理分析 |
3.2.4 弹性模量 |
3.2.5 峰值应变 |
3.2.6 横向变形系数 |
3.2.7 碳纤维 RPC的应力-应变曲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碳纤维 RPC受拉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 碳纤维 RPC劈拉性能的试验研究 |
4.1.1 试验的设计 |
4.1.2 劈拉试验的结果及其分析 |
4.1.3 劈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4.1.4 碳纤维 RPC劈拉强度的尺寸效应分析 |
4.1.5 劈拉破坏现象和破坏机理分析 |
4.2 碳纤维 RPC弯曲抗折试验研究 |
4.2.1 试验的设计和方法 |
4.2.2 抗折强度试验的结果及其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5.1 试验概况 |
5.2 钢纤维 RPC的立方体抗压强度 |
5.2.1 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因素 |
5.2.2 钢纤维 RPC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 |
5.3 钢纤维 RPC的棱柱体抗压强度及分析 |
5.4 钢纤维作用的机理 |
5.5 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断裂性能 |
5.5.1 试验概况 |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3 破坏机理的探讨 |
5.6 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弯曲疲劳寿命研究 |
5.6.1 试验方案设计 |
5.6.2 弯曲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 |
5.6.3 RPC试件疲劳寿命对比 |
5.6.4 试各组试件弯曲疲劳寿命的威布尔分布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应用篇 |
第六章 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井盖力学性能研究 |
引言 |
6.1 现行使用的铸铁井盖存在的缺陷 |
6.2 复合材料井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6.2.1 钢纤维混凝土井盖 |
6.2.2 再生树脂复合材料井盖 |
6.2.3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井盖 |
6.3 RPC井盖的原材料和结构设计 |
6.3.1 试验材料 |
6.3.2 RPC井盖的配合比和养护制度 |
6.4 RPC井盖结构设计 |
6.5 RPC井盖制作工艺流程和施工注意事件 |
6.6 RPC井盖的加载方式和试验方法 |
6.7 RPC井盖的等级划分和计算方法 |
6.7.1 RPC井盖的等级划分 |
6.7.2 RPC井盖的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6.8 RPC井盖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6.8.1 TS30、TS20井盖的静力试验结果及分析 |
6.8.2 FG24、SG20、GG24井盖的静力试验结果及分析 |
6.8.3 TS20、TS30、FG24、SG20、GG24井盖静力试验之间的比较 |
6.8.4 FG24、SG20、GG24井盖反复加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6.8.4.1 关于 FG24、SG20、GG24井盖反复加载制度 |
6.8.4.2 关于 FG24井盖反复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
6.8.4.3 关于 SG20井盖反复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
6.8.4.3 关于 GG24井盖反复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
6.9 RPC井盖的经济性分析 |
6.10 RPC井盖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
6.11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后续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掺MgO微膨胀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及其有效应力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Mgo微膨胀混凝土筑坝技术 |
1.2 膨胀混凝土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背景 |
1.3 微膨胀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分析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掺MgO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 混凝土温度应力分析的基本理论 |
2.2 掺Mgo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的初应变法 |
2.3 龙滩工程计算实例 |
2.4 自生膨胀体积变形表达式及其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早期混凝土水化热绝热与半绝热试验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研究意义 |
3.3 试验程序与试验设备 |
3.4 绝热温升的修正 |
3.5 成果与分析 |
3.6 混凝土绝热温升试验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掺MgO混凝土结构温度补偿的时空效应 |
4.1 Mgo微膨胀的时空性 |
4.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4.3 掺Mgo混凝土结构温度补偿的时空效应 |
4.4 成果与讨论 |
4.5 常规计算方法的几点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掺Mgo混凝土的膨胀作用的细观分析 |
5.1 Mgo微膨胀的细观研究 |
5.2 混凝土细观研究的方法简述 |
5.3 砂浆膨胀法 |
5.4 体积开裂概率 |
5.5 计算成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掺MgO混凝土温度应力的有效应力法 |
6.1 思路的由来 |
6.2 掺MgO混凝土温度有效应力法的基本假定 |
6.3 基于Biot理论的掺MgO混凝土温度有效应力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掺MgO微膨胀混凝土温度应力的有效应力法计算 |
7.1 温度有效应力方法的有限元分析 |
7.2 相关具体公式的推导 |
7.3 温度有效应力的有限元法求解过程 |
7.4 温度有效应力的有限元法算例 |
7.5 存在的问题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成果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今后的工作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作者在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附录2 作者在博士学习期间负责、参加科研项目 |
(4)湖北省城市供水现状及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城市供水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章 城市供水概述 |
2.1 全国城市供水简述 |
2.2 湖北省城市供水现状评价 |
2.2.1 湖北省城市供水历史沿革 |
2.2.2 湖北省城市供水现状 |
2.2.3 湖北省城市供水整体分析 |
2.2.4 湖北省不同类型与城市供水评价 |
2.2.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2.2.6 对策 |
第三章 预测方法及预测模型 |
3.1 灰色模型CM(1.1) |
3.1.1 预测计算方法 |
3.1.2 三种检验方法 |
3.1.3 预测及检验结果 |
3.2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
3.2.1 计算方法及过程 |
3.2.2 二种检验方法 |
3.2.3 预测结果 |
3.3 年增长率模型 |
3.3.1 计算模型 |
3.3.2 预测结果 |
3.4 需求变化预测 |
第四章 湖北省城市供水可持续发展 |
4.1 发展方向和目标 |
4.1.1 供水预测 |
4.1.2 水质目标 |
4.1.3 管理目标 |
4.2 措施保证 |
4.2.1 水源保证 |
4.2.2 政策保证 |
4.2.3 管理保证 |
4.2.4 技术保证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攀钢西渣场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国外三废利用现状综述 |
第二节 我国矿产综合利用现状 |
第三节 攀西资源在我国钢铁工业中的地位 |
第四节 资源利用必须贯彻综合利用的方针 |
第五节 项目研究的目的、方法和重点 |
第二章 普通高炉渣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国外普通高炉渣的利用现状 |
第二节 我国普通高炉渣的综合利用状况 |
第三节 低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现状 |
第三章 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和科研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含钛高炉渣的特性 |
第二节 高炉钛矿渣的改性研究 |
第三节 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的科研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攀钢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及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攀钢高炉渣综合利用及研究状况的总体分析 |
第三节 今后规划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五章 攀钢西渣场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工程建设条件 |
第三节 地质 |
第四节 一期工程总体方案 |
第五节 一期工程主要工艺方案 |
第六章 西渣场开发利用一期工程技术经济评价 |
第一节 主要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
第二节 一期工程运营成本测算 |
第三节 一期工程社会、经济效果的评价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和对策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和对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自应力和予应力(一阶段与三阶段工艺)钢筋混凝土输水管技术条件(试制暂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安市第三水厂工艺设计研究[D]. 吴青霞.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2]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D]. 柯开展. 福州大学, 2006(07)
- [3]掺MgO微膨胀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应力及其有效应力法研究[D]. 梅明荣. 河海大学, 2005(02)
- [4]湖北省城市供水现状及发展的研究[D]. 郭粤梅.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 [5]攀钢西渣场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D]. 余颂国. 昆明理工大学, 2002(02)
- [6]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的发展和应用[J]. 铁三院标准处房水科.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07)
- [7]予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结构计算——三阶段工艺Dg300[J]. 余友于,刘秉钧.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07)
- [8]Φ300予应力钢筋混凝土输水管(一阶段工艺)试制简介[J]. 铁一局混凝土成品予制厂.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