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水疱病的国内科研动态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国内科研动态

一、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树春[2](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文中指出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于1965年春在我国个别地方已有发现。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曾一度称之为“猪疑似口蹄疫”。经有关单位多方面的试验证明,本病与口蹄疫、猪水泡疹、水泡性口炎不同。1972年9月农林、外贸、商业、交通四部在北京召开的猪病防治座谈会上定名为猪传染性水泡病。

谢彩华[3](2020)在《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塞内卡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在遗传上与小RNA病毒科、心病毒属病毒关系相近,临床上能引起猪的鼻吻、蹄冠状带部位出现水疱样病变,偶见腹泻症状,病情急促,新生仔猪病死率高,我国现已出现多省份猪场感染SVV的病例,猪群感染SVV后表现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猪水疱病、水泡性口炎、猪水泡疹等病毒感染后症状非常相似,在临床症状上常常引起混淆。如果未能对以上几种疫病及时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将导致防控措施采取不当,养殖成本大大提高。在我国,2016年首次分离到了SVV。国内外对SV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已经开发了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RT-PCR等检测方法。数字PCR(dPCR)技术作为建立在q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的核酸绝对定量的新技术,与此前发展起来的qPCR核酸相对定量方法比较,其定量方法更加灵敏和准确度更高,而且不需要建立标准曲线可直接判断结果。核酸标准物质是验证SVV检测方法、检测试剂是否科学、可靠的关键,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可为精准化疫病防控提供技术保障。国内针对塞内卡病毒检测方法的标准物质十分匮乏,各级检测机构缺少核酸标准物质。本实验设计了塞内卡病毒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了灵敏性高、特异性好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而筛选了数字PCR仪及试剂,建立了塞内卡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对其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等特性均进行了验证;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塞内卡病毒数字PCR方法对分离鉴定的塞内卡病毒进行绝对定量,对其均匀性、稳定性、重复性等进行了测定,制备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联合8个有资质的实验室对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进行特性值的确定。结果如下:1、塞内卡病毒和口蹄疫病毒二重实时荧光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设计了FMDV和SVV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鉴别FMDV和SVV的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本方法能高效扩增目的基因;最低能检测到1.0×101拷贝/μL。建立的FMDV和SVV二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的诊断方法,可用于FMDV和SVV的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2、SVV微滴式数字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本研究在SV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数字PCR supermix的选择、引物探针浓度的优化、反转录时间比对实验、退火温度优化、升降温速度的优化、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等一系列的试验测试,成功建立了SVV dd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本方法能高效扩增塞内卡病毒目的基因,而对其他病原核酸无扩增。敏感性好,最低能检测到3个拷贝/μL。重复性计算出的变异系数为2.39%,建立的SVV数字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可进行低峰值的样品进行很好的检测,而且能够对核酸进行绝对量的精确定量,可作为标准物质制备所采用的定量方法。3、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制备、定值与应用本方法对塞内卡病毒候选物的筛选与鉴定,并采用建立的塞内卡病毒ddPCR绝对定量检测方法对塞内卡病毒浓度检测,细胞病毒培养液的预定值、均匀性初检等一系列研究,制备了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并进行了分装;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检验、灭活检验、支原体检验及其他病毒检验;进行了均匀性评估分析及最小取样量确定;对其短期稳定性及长期稳定性进行了考察。SVV核酸标准物质呈无色透明液体;病毒灭活检验盲传三代后,各代次细胞均无细胞病变;qPCR未扩增出曲线,说明标准物质已经灭活;支原体检验,均为阴性;其他病毒检验除SVV有扩增片段外,其他均无扩增;组内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样品是均匀的;本核酸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为200μl。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在4℃环境可稳定9d,在25℃环境可稳定1d。需冷链运输,运输时间不能超过9d。本标准物质在-20℃环境下可稳定6个月,可复融3次。选择8个有资质的实验室对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采用ddPCR绝对定量方法进行联合定值,从8个实验室检测的数据计算出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均值为1.6×104 copies/μl,标准值为1.7×104 copies/μl,扩展不确定度为0.3×104 copies/μl。

王清艳[4](2008)在《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经贸往来和人员交往日益增多,传染病的传入风险也日益加大。近几年来,国际上先后出现了三十多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一些早已得到控制的老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如何能提高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预警能力,及时做好防控措施,一直是研究与管理工作者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到底哪些传染病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更大,应以科学的方法加以确定。本课题以大量传染病疫情及相关信息为基础,应用风险分析的原理,建立了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并以本体系为基础,对西尼罗河热的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分析,评估多种风险因素作用下我国各县市西尼罗河热风险程度。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建立了国际A类动物传染病疫情数据库,分析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现状。2.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建立了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体系主要包括:风险评估指标确定;风险评估指标说明;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内容;风险评估指标判定参考标准;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3.通过对西尼罗河热以往疫情数据分析和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中国西尼罗河热疫情发生的风险因素,收集相关资料,建立了可用于疫情分析的西尼罗河热风险数据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西尼罗河热传入我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分析。4.利用美国疾病监控中心2003~2007年美国西尼罗河热月发病资料和香港气象中心1961~1990年美国月平均气温数据,对气温因素在美国西尼罗河热疫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感染西尼罗河热的人数增加,以月为标准,气温与西尼罗河热发病人数的关系呈正态分布,这种规律在美国各州区域尺度上都是相似的。5.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1999~2004年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结合GIS技术研究气象因子对西尼罗河热发生与传播的影响,建立了风险评估标准并绘制专题地图。以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综合因素作为风险因子绘制专题地图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西北部除新疆西北部有中度风险地区零星分散外,全年风险较低。东南部1~7月高风险区从我国低纬度地区逐渐向高纬度地区移动,7月风险范围最大;8~12月,高风险区从我国高纬度地区逐渐移回到低纬度地区。6.以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多种风险因素综合评估,分析我国各县市西尼罗河热发生的风险情况。结果表明:西尼罗河热对我国的影响不大,新疆、黑龙江、四川和江苏风险相对高,其次为吉林、辽宁、山东、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广东,其他地区风险相对低。西尼罗河热风险地区变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气温变化,全国整体时空模式:5~10月风险偏高,其中7、8月风险最高,11月至翌年5月风险相对低。将风险评估方法引入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是可行的,具有常规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指标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各个方面,具有普遍的地区适用性。如何结合其他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估模型,并将其集成到评估体系中,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刘芳[5](2012)在《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建立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的长效机制,采用实地调研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研究法、描述研究法、措施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首先从阐述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的角度,表明净化动物疫病的难度加大;从阐述动物疫病净化概念的角度,明确动物疫病净化的实质;从阐述国内外净化动物疫病的成功经验,分析和讨论完善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必要性和创新点。从而提出建立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可行性途径是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其次是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的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研究,拟结合我国目前的无疫区建设成就,借鉴美国、哥伦比亚等国家的经验,分析和讨论无疫区的建设可促进我国动物疫病净化基础的建设,从而提出我国实施区域化管理是净化动物疫病的先行步骤,可为净化动物疫病的成功提供保障。此外,本研究还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查询的方式归纳总结国内外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包括销毁和复育法(如区域化全进全出制和空栏期法)、种群封闭法(如生物安全管理法、清洁和消毒法、SPF管理技术)、检测和清除法(也称监测淘汰法)、药物治疗法、营养补充法、疫苗免疫法、直接病毒暴露法、后代隔离法。最后是根据动物疫病根除方案、区域化管理措施以及种畜禽管理措施等,总结得出垂直净化和水平净化的创新思路,指出垂直净化是重要技术手段,水平净化是行政手段。建议我国积极开展SPF化繁殖体系建设,并首选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内建设,通过SPF化垂直引种机制,从源头净化动物疫病。在区域垂直净化的基础上停止免疫,再结合水平净化的区域化管理模式,在非免疫无疫区周围进行扩展延伸,做到集中连片,最终实现由点到面的全国范围内的动物疫病净化无疫的目标。

江文斌[6](2013)在《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央对“三农”的逐步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鹰潭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规模得到了扩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的提高,为农民增加收入贡献了力量。本文从鹰潭市畜牧业经济、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养殖方式、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七个方面概括了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同时阐述了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规划。风险分析作为预防消极事态发生的一种工具,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对风险因素评估中,利用专家学者的意见,结合现代概率论及数理统计方法,对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引入风险分析的概念,为预防动物疫病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动物疫病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 of AnimalDisease)作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防范动物疫病区域性发生、发展及流行,甚至大规模爆发的预防性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区域内动物疫病日常管理过程中,起到预报警示的作用,可以为区域内畜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畜产品安全以及人们的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近些年,动物疫病的严重性及复杂性日益明显,病毒性疫病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难题,继发的细菌性疫病给防控工作雪上加霜,养殖场为了预防需要,抗生素滥用引发了公共卫生安全,畜牧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困境,因此,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成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工具。动物疫病风险分析包括动物疫病风险因素的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四个环节,风险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基础,其方法有三种:动物疫病风险定性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量评估,动物疫病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通过对风险因素(病原微生物稳定性,温度、光照、辐射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以往或者周边疫情,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否到位,日常消毒制度和畜产品流通监督)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评价,建立了适合当地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以便能对动物疫病进行综合评定风险水平。本文选择了对七种主要或者重大动物疫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接近以往的动物疫病流行态势,这对保障鹰潭市畜牧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伍春平[7](2021)在《A型塞内卡病毒结构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文中研究指明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a A,SVA)属于小RNA病毒科、塞内卡病毒属,能引起各日龄的猪群出现类似口蹄疫等水泡性疾病样临床症状,并造成新生仔猪急性死亡,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由于塞内卡病毒病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物学特性上,而关于SVA疫苗、侵入机制和免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甚少。VP1、VP2和VP3是SVA表面的结构蛋白,其既包含介导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域,也包含激发机体免疫应答产生中和抗体的抗原表位。因此,本研究对SVA这3个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了筛选与鉴定,为SVA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抗原结构和新型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实验室前期利用分离获得的SVA田间流行毒株CH-FJ-2017制备了SVA灭活疫苗,并以此免疫猪群,获得免疫血清SOW6-1、PC6-2和PC4-3。本研究首先对3个免疫血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鉴定。间接ELISA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免疫血清与SVA的结构蛋白均具有良好的亲和性,Western Blotting(WB)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结果表明这些血清与SVA及其结构蛋白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病毒中和试验(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VNT)结果表明这些血清对SVA流行毒株的中和效价大于1024。然后结合生物信息学预测法和交叠多肽生物合成法,并利用免疫血清对SVA 3种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了筛选与鉴定。通过Protparam和PSIPRED在线软件对这3种结构蛋白的理化特性和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利用Bcepred、ABCpred、Bepipred、IEDB、SVMpred、Ellipro和SEPPA2.0等7种生物信息预测软件,对各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综合分析。合成预测的抗原表位,并通过ELISA试验进行验证。最终在VP1、VP2和VP3蛋白上分别鉴定出3、6和3个B细胞抗原表位。为进一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基于这3种结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构建96个带GST188标签的交叠16肽,相邻交叠多肽之间重叠8个氨基酸残基,并将这些肽段克隆至pXXGST-1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大肠杆菌表达。通过WB试验分析这些交叠多肽与血清的免疫反应性,最终在VP1、VP2和VP3蛋白上分别鉴定出7、13和5个阳性片段。最后对筛选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了免疫原性分析。根据以上两种方法的筛选结果,选择并合成两种方法鉴定一致性较好的抗原表位,将这些抗原表位分别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并通过豚鼠免疫试验制备血清。这些免疫血清与SVA结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和较高的亲和力,且能特异性识别IBRS-2细胞中感染的SVA。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定出SVA VP1蛋白2个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VP1-1(6-21 aa)和VP1-2(221-233 aa),VP2蛋白4个线性B细胞表位VP2-1(5-16 aa)、VP2-2(35-57 aa)、VP2-3(175-187aa)和VP2-4(267-282 aa),VP3蛋白1个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VP3-1(135-153 aa),并且这些表位都具有能激发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VP1、VP2和VP3蛋白的功能、诊断方法和新型SVA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伯强[8](2009)在《外来动物疫病口岸防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指出当前,口蹄疫、禽流感、疯牛病等重要动物疫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传播,不仅给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动物及其产品、人类、货物、运输工具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为动物疫情传播提供十分便利的条件和现实威胁,各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出台一系列的市场准入条件和检疫措施来限制有关动物及其产品进口,其目的就是防止动物疫病的传入。从国家的安全战略高度来看,外来动物疫病防控是国家动物检疫的重要环节,对抵御外来动物疫病入侵、保护农牧渔业安全、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生态和经济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来动物疫病,指本地区发生任何新的动物传染病,也就是说本地区目前不存在的、可能从外地传入的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任何动物传染病。对一个国家来说,所有可能从国外或境外传入、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任何动物传染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本地区或国家从未发生的动物疫病;2)本地区或国家曾发生但已得到扑灭或控制的动物疫病,或列入国家控制计划的动物疫病;3)本地区或国家虽已存在、但血清型不同的动物疫病;4)国外新出现的动物疫病;国外现有动物疫病出现的新变种;5)国外现有动物疫病出现流行病学显着变化(如突然爆发或大规模、大面积流行、发病率或死亡率显着提高、突破宿主种间屏障、变异等);6)人兽共患疾病。从动物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看,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须通过适当的传播途径才能进行传入发生,也就是通过特定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这些传播媒介可分为生物性的以及非生物性的媒介,具体包括染疫的动物及其产品(包括野生动物、昆虫媒介)、生物制品以及被污染的人员、物品、运输工具、空气尘埃等。如何有效截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源通过传播媒介传入疫情疫病,是外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关键。在进出口动物检疫中,国际上广泛采用OIE推荐的原则对进口动物及其产品进行定性或定量风险分析,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论制订检疫准入条件和管理措施。早在19世纪70年代,牛瘟在欧洲的流行,人们加深对疫情传播的认识,纷纷采取扑杀、禁止进口等措施以遏制疫情的蔓延,正是基于人们对外来动物疫病的认识与防控,才推动了动物检疫的起源和发展,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历史实际就是动物检疫的历史。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建立了国际兽疫局(OIE),以便制订动物检疫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促进国际合作,预防、扑灭动物传染病和进行兽医学术交流并通报动物疫情。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通过制订SPS协定规范包括动物及其产品在内的所有食品、农产品国际贸易,明确各成员国有权采取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肩负防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重任,最早起源于1903年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铁路兽医检疫处,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目前由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两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工作。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外来动物疫病的防控,建立了包括法律法规、机构、监测、预警与快速反应等一套完整体系,呈现以下特点:法规齐全、责任明确;风险分析和管理水平高;市场准入条件高,但较公开透明;成本效益评估控制疫病效果好;经费补偿体现利益共享、责任分摊;疫情公开透明;控制措施和标准规范;技术实力雄厚;执法严明。不仅有效预防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而且成功控制国内的动物疫情,得以不断把本国的优势畜牧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我国成功防控了痒病、牛海绵状脑病、非洲马瘟、非洲猪瘟、水泡性口炎、结节性皮炎、烈谷热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这些动物疫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成功控制并扑灭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瘟疫情。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途径有:自然传播、边境贸易或走私非法带入、运输工具或船舶、旅客携带物、邮寄物、正常贸易等。我国防控外来动物疫病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防控动物疫病的战略不明确、执行不力;相关立法机制不顺,法律法规和标准滞后;技术力量不足;动物疫病监测、控制与补偿体系不完善;风险分析不足,风险管理有漏洞;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口岸检疫设施和能力不足;协同执法力度不够等。从修订法规和标准、确定适当的保护水平、加强风险分析和检疫准入工作、指定进口动物口岸、加强口岸能力建设、建立利益共同、责任分摊的补偿机制、加强管理协调、确保防疫一体化、加强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提升技术实力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对策建议。结合对我国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借鉴国外的先进防控标准、经验和技术,提出构筑境外控制、口岸检疫与国内防疫三位一体、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口岸外来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从战略、策划与执行三个阶段安排外来动物病的预防与控制计划,既要对疑似或确认病例做出应急反应,也要参与疫病预防活动,包括动物疫病监测、阻止动物和肉类非法进口、改进养殖场和进出口的生物安全措施、普及农业生物安全教育,改善国家整体动物卫生状况,降低动物疫情疫病发生的风险。总体目标:将动物疫病防控与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新型口岸防控体系,使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不受动物疫病的影响,在保障国内各方面的需求前提下,促进我国动物及其产品出口。

宋德光[9](2008)在《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是引起多种动物水泡性口炎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属于弹状病毒科的成员。VSV对马、牛、猪特别易感,羊、山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均有易感性。水泡性口炎与口蹄疫、猪水泡病、猪水泡疹的临床症状十分相似,以口腔黏膜、舌、唇、乳头和蹄冠部上皮出现水泡为主要特征。VSV对不同动物致病性的共同特征为具有嗜上皮性,根据这一特性开展该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对于水泡性口炎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犊牛口腔黏膜上皮为材料,分离培养犊牛原代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经形态学观察、细胞贴壁率和生长曲线计算、流式细胞仪检测等系统鉴定,确定已成功建立了一种原代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并获得高纯度的原代上皮细胞,为研究具有嗜上皮性病毒的侵入机制和细胞cDNA文库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体系。将VSV接种于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应用超薄切片技术进行病毒的形态发生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征的观察,通过接毒细胞出现病变和电镜观察到弹状病毒样粒子,证实VSV可感染原代培养的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并能繁殖扩增病毒。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初步明确VSV对该细胞的侵袭过程,且病毒通过细胞膜和胞浆内的空泡膜上出芽增殖后获得囊膜而成熟。将原代细胞大量培养增殖后,提取细胞的总RNA后分离其mRNA,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了对VSV具有高反应性的CPMBCs高质量cDNA表达文库。未扩增文库的滴度为1.3×107 pfu/mL,文库重组率为95.8%,扩增后文库滴度为2.4×1010 pfu/mL。为高通量地从库中筛选出与VSV相互作用的噬菌体重组子,即寻找该病毒相互作用受体蛋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纯化的VSV与构建的T7噬菌体展示文库进行文库筛选,获得一个VSV可能的受体蛋白基因功能区片段。该基因片段长度为801bp,含有一大小为37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4个氨基酸残基,将其命名为CPMBCsCP1。测序结果经登陆NCBI BLAST核酸同源性检索为与人类的剪接因子3b的同源性较高。DNAStar软件和ScanProsite分析结果表明是CPMBCsCP1蛋白亲水性较好,具有免疫原性和良好的抗原性,其生物学活性有可能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接受多种信号的调控。该项研究不仅为VSV由其受体介导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将为我国针对VSV引发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吴秀敏[10](2006)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对优质、安全农产食品的需求是国内外消费者的普遍行为取向,然而,与猪肉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猪肉质量安全问题,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健康还是对猪肉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都已经构成了威胁,它还直接影响到生猪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猪肉的质量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和紧迫。因此,对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我国猪肉乃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指导。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缺乏对猪肉质量安全及其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管制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博弈论等,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宏观命题的探讨,必须建立在对微观经济主体——消费者、生产者、屠宰加工企业行为的分析基础上。基于此,本研究总的思路是在对猪肉质量安全市场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国外猪肉质量安全保障实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分析入手,探讨安全猪肉的供给问题,最后探讨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由于四川是中国生猪生产、猪肉消费和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因此,在对消费者需求行为和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以四川省的城市消费者、养猪户为例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由十一章组成。其中,第三、四、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与文献综述。包括第1、2章;第1章,导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基本思路。第2章,文献综述。主要对食品安全、猪肉市场、博弈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与实践借鉴。包括第3、4、5章。第3章,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章,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第5章,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主要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消费者需求行为的实证分析。即第6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猪肉的需求情况(数量上的需求)、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对安全猪肉的购买情况、对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等。

二、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病原学
        1.1 SVV病毒的分类地位
        1.2 SVV病毒的分子结构
        1.3 SVV的发现
        1.4 病毒理化特性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2.2 易感动物
        2.3 传播途径
        2.4 地理分布
    3 诊断
        3.1 临床症状与病变
        3.2 实验室诊断
        3.2.1 血清学诊断
        3.2.2 病原学诊断
        3.2.3 鉴别诊断
    4 免疫应答
    5 溶瘤特性研究
    6 我国塞内卡病毒感染情况
    7 预防与控制
    8 数字PCR
        8.1 dPCR的发展历史
        8.2 dPCR的原理
        8.3 dPCR的应用
    9 标准物质
    10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塞内卡病毒和口蹄疫病毒二重实时荧光RT-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1.3 引物设计和合成
        1.4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1.5 PCR扩增
        1.6 FMD/SVV标准品的制备
        1.7 FMD/SVV二重q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1.8 敏感性试验
        1.9 特异性试验
        1.10 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
        1.11 应用试验
    2 结果
        2.1 FMD/SVV PCR扩增及标准品的制备
        2.2 FMD/SVV二重q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敏感性试验
        2.4 特异性试验
        2.5 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
        2.6 应用试验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SVV数字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1.3 引物设计和合成
        1.4 核酸的提取
        1.5 RT-ddPCR检测方法的反应条件优化
        1.6 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
        1.7 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
        1.8 特异性试验
        1.9 重复性试验
        1.10 临床样品验证
        1.11 核酸提取试剂盒的选择与性能评估
        1.12 核酸回收率计算
    2 结果
        2.1 数字PCR supermix的选择
        2.2 引物探针浓度的优化
        2.3 反转录时间比对实验
        2.4 退火温度优化
        2.5 升降温速度的优化
        2.6 SVV ddPCR检测方法的动态范围及灵敏度测定
        2.7 ddPCR结果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换算
        2.8 特异性试验
        2.9 重复性试验
        2.10 临床样品验证
        2.11 核酸提取试剂盒的选择与性能评估
        2.12 核酸回收率评估
    3 结论
第四章 塞内卡病毒核酸标准物质的制备、定值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菌)株、临床样本
        1.2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1.3 标准物质制备
        1.3.1 研制技术路线
        1.3.2 候选物筛选与鉴定
        1.3.3 病毒培养及浓度测定
        1.3.4 均匀性初检
        1.3.5 分装
        1.3.6 SVV特性的检验
        1.3.7 均匀性评估
        1.3.8 稳定性考察
        1.3.9 标准物质的定值
        1.3.10 不确定度的评定
        1.3.11 SVV标准物质量值结果的表示
        1.3.12 数字PCR仪器的比对试验
        1.3.13 合作者
    2 结果
        2.1 候选物筛选与鉴定
        2.2 病毒培养及浓度测定
        2.3 均匀性初检
        2.4 分装
        2.5 SVV特性的检验
        2.6 均匀性评估
        2.7 稳定性考察
        2.8 标准物质的定值
        2.9 核酸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评定
        2.10 SVV标准物质量值结果的表示
        2.11 数字PCR仪器的比对试验
    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当前国内外动物传染病疫情形势分析
    1.2 风险分析在动物传染病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1.2.1 风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2.2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1.2.3 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步骤
        1.2.4 风险评估在动物传染病方面的应用实例
    1.3 GIS 简介
        1.3.1 GIS 概念
        1.3.2 GIS 的类型和构成
        1.3.3 GIS 的基本功能
        1.3.4 GIS 在医学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重大动物传染病疫情数据库的建立及风险因素分析
    2.1 口蹄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2 非洲猪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3 猪水泡病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4 猪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5 牛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6 小反刍兽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7 蓝舌病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8 非洲马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9 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0 新城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1 牛肺疫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2 牛结节疹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3 水泡性口炎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4 裂谷热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2.15 绵羊痘和山羊痘疫情信息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3 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3.1 风险评估概念
    3.2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3 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方法
        3.3.1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权重
        3.3.2 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3.3.3 指标评价内容
        3.3.4 风险评估指标判定参考标准
        3.3.5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3.3.6 小结
4 西尼罗河热输入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4.1 西尼罗河热流行病学特征
        4.1.1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4.1.2 传播媒介
        4.1.3 西尼罗河热病毒的致病性和危害
        4.1.4 分子流行病学
        4.1.5 流行特征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计算机环境
        4.2.2 西尼罗河热风险评估技术路线
    4.3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及权重
        4.3.1 建立西尼罗河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3.2 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
    4.4 西尼罗河热疫情及相关信息采集、处理与数据库的建立
        4.4.1 数据采集可行性分析
        4.4.2 数据说明
        4.4.3 相关数据信息的可视化研究
    4.5 风险因素对西尼罗河热影响的分析
        4.5.1 传染源
        4.5.2 传播途径
        4.5.3 防控措施
    4.6 建立各项指标的评分标准并打分
    4.7 采用综合评分方法计算风险值
    4.8 绘制风险评估地图
    4.9 讨论
        4.9.1 预防和控制西尼罗河热的相关措施
        4.9.2 防止西尼罗河热病毒传入我国的措施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1.2.1 动物疫病净化的概念
        1.2.2 我国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1.2.3 国外的动物疫病净化现状
        1.2.4 我国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与国外差别
    1.3 我国完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必要前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7 论文结构与内容
2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2.1 规模化养禽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简介
        2.1.2 公司种鸡场疫病净化措施
        2.1.3 种鸡场疫病净化措施总结
    2.2 规模化养猪业和养牛业的疫病净化措施
        2.2.1 种猪场的疫病净化措施
        2.2.2 养牛业的疫病净化措施现状
    2.3 我国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2.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3.2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成果
        2.3.3 广东省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措施
        2.3.4 我国疫病净化保障体系的研究
        2.3.5 我国无疫区建设对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
3 国外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3.1 养殖业的疫病净化措施的研究
        3.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2 禽病净化措施
        3.1.3 猪病净化措施
        3.1.4 牛病净化措施
    3.2 国外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措施
        3.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2 美国无疫区的动物疫病净化根除措施
        3.2.3 西班牙猪伪狂犬病根除方案
        3.2.4 荷兰猪伪狂犬病根除方案
        3.2.5 澳大利亚牛布鲁氏菌病根除方案
        3.2.6 德国非免疫无疫区的疫病净化措施
        3.2.7 南非免疫无疫区的疫病净化措施
        3.2.8 巴西口蹄疫的区域化净化措施
        3.2.9 哥伦比亚口蹄疫的区域化净化措施
4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可行性研究
    4.1 研究方法和内容
    4.2 区域化管理模式和相关概念
    4.3 我国的区域化政策
    4.4 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的意义
        4.4.1 有利于制定疫病净化方案
        4.4.2 有利于净化长效机制的形成
        4.4.3 有利于净化基础的形成
    4.5 动物疫病净化结合区域化管理可行性研究
5 讨论
    5.1 首先侧重我国动物疫病净化基础的完善
        5.1.1 净化相关法规、规章的完善
        5.1.2 净化长效机制的确立
        5.1.3 我国兽医组织机构体系的完善
        5.1.4 制定动物疫病净化工作规划
    5.2 我国动物疫病净化措施的创新性研究
        5.2.1 垂直净化思路的研究
        5.2.2 水平净化思路的研究
    5.3 我国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思路
    5.4 展望
6 结论
    6.1 建立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步骤
    6.2 动物疫病净化措施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风险分析
    1.2 国内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1.2.1 国外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1.2.2 国内将风险分析应用于畜牧业的现状
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2.1 鹰潭市 2012 年经济运行情况
    2.2 鹰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2.2.1 畜牧业经济
        2.2.2 主要畜产品产量
        2.2.3 畜产品质量安全
        2.2.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2.2.5 畜禽养殖方式
        2.2.6 产业化经营水平
        2.2.7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2.3 鹰潭市畜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鹰潭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2.4.1 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
        2.4.2 鹰潭市“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成效
        2.4.3 目标任务
        2.4.4 主要工作措施
3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的内容
    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方法
        3.2.1 动物疫病定性风险评估
        3.2.2 动物疫病定量风险评估
        3.2.3 动物疫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
    3.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意义评价
    3.4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3.4.1 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3.4.2 重要性原则
        3.4.3 可操作性原则
        3.4.4 相对稳定原则
        3.4.5 相对独立原则
        3.4.6 易于评价原则
        3.4.7 专家论证与实践验证相结合
    3.5 风险评估指标
        3.5.1 动物疫病风险发生的概率(Y)
        3.5.2 目标要素层(X)
    3.6 指标评判标准
    3.7 综合指标函数表达式
4 鹰潭市主要动物疫病及其风险评估
    4.1 鹰潭市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4.1.1 潜在致病因子
        4.1.2 风险因素的确定
        4.1.3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4.2 口蹄疫及其风险评估
        4.2.1 口蹄疫
        4.2.2 口蹄疫的风险评估
    4.3 猪瘟及其风险评估
        4.3.1 猪瘟
        4.3.2 猪瘟的风险评估
    4.4 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风险分析
        4.4.1 高致病性禽流感
        4.4.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风险评估
    4.5 非洲猪瘟及其风险分析
        4.5.1 非洲猪瘟
        4.5.2 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
    4.6 新城疫及其风险分析
        4.6.1 新城疫
        4.6.2 新城疫的风险评估
    4.7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风险评估
        4.7.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4.7.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风险评估
    4.8 猪流行性腹泻及其风险评估
        4.8.1 猪流行性腹泻
        4.8.2 猪流行性腹泻的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7)A型塞内卡病毒结构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A型塞内卡病毒研究概况
        1.1.1 A型塞内卡病毒的分子特征
        1.1.2 A型塞内卡病毒流行病学
        1.1.3 A型塞内卡病毒病临床症状及病理特征
        1.1.4 A型塞内卡病毒诊断与防控
    1.2 抗原表位研究进展
        1.2.1 抗原表位的概述
        1.2.2 抗原表位的研究方法
        1.2.3 表位的应用
        1.2.4 A型塞内卡病毒抗原表位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表位预测法鉴定A型塞内卡病毒B细胞抗原表位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SVA灭活疫苗免疫血清的鉴定
        2.2.2 SVA结构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潜在表位的合成及纯度分析
        2.2.4 潜在表位间接ELISA分析
    2.3 结果
        2.3.1 SVA灭活疫苗免疫血清的鉴定结果
        2.3.2 VP1、VP2和VP3 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3.3 ELISA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交叠多肽生物合成法鉴定A型塞内卡病毒B细胞抗原表位
    3.1 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2 方法
        3.2.1 交叠多肽原核表达质粒构建
        3.2.2 重组质粒的鉴定与交叠多肽的表达
        3.2.3 WB分析
    3.3 结果
        3.3.1 交叠多肽的表达与鉴定
        3.3.2 抗原表位WB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A型塞内卡病毒抗原表位免疫原性分析
    4.1 材料
        4.1.1 仪器
        4.1.2 试剂
    4.2 方法
        4.2.1 抗原表位肽的KLH偶联
        4.2.2 KLH偶联表位多肽免疫豚鼠
        4.2.3 免疫血清ELISA分析
        4.2.4 免疫血清的WB分析
        4.2.5 免疫血清的IFA分析
    4.3 结果
        4.3.1 免疫血清的抗体水平检测和抗体亲和力分析
        4.3.2 免疫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GST-188 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附录B SVACH-FJ-2017(ID: KY747510)核苷酸序列
附录C SVA结构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附录D SVA结构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致谢
作者简历

(8)外来动物疫病口岸防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概述
    2.1 概念和范畴
    2.2 起源和发展
        2.2.1 世界动物检疫起源和发展
        2.2.2 SPS协定
        2.2.3 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起源和发展
    2.3 动物疫病在全球的流行情况
    2.4 危害和影响
        2.4.1 对养殖业的影响
        2.4.2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2.4.3 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2.4.4 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4.5 对贸易的影响
3 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
    3.1 防控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要素
    3.2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途径
    3.3 进口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分析
        3.3.1 原则和优先顺序
        3.3.2 危害确认
        3.3.3 风险评估
    3.4 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与传入风险
        3.4.1 疫病诊断方法的选择
        3.4.2 检测方法与传入风险分析
    3.5 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措施
        3.5.1 控制和降低释放风险的管理措施
        3.5.2 控制和降低暴露风险的管理措施
        3.5.3 特殊措施
    3.6 外来动物疫病传播的典型案例
        3.6.1 高致病性禽流感
        3.6.2 蓝舌病
        3.6.3 非洲猪瘟
        3.6.4 西尼罗热
        3.6.5 尼帕病
4 国外对外来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状况
    4.1 国际组织
    4.2 发达国家控制外来动物疫病状况
        4.2.1 美国、加拿大
        4.2.2 新西兰、澳大利亚
        4.2.3 欧盟
        4.2.4 主要特点
5 我国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分析
    5.1 法律法规
    5.2 主管机构和职责分工
        5.2.1 农业部
        5.2.2 国家质检总局
    5.3 我国开放的口岸状况
    5.4 我国防控外来动物疫病的状况
        5.4.1 进口动物及其产品中截获疫情疫病情况
        5.4.2 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重大动物疫病
    5.5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我国的分析
        5.5.1 传入媒介分析
        5.5.2 传入途径分析
        5.5.3 进口动物检疫风险分析
    5.6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
        5.6.1 重大动物疫病传入风险
        5.6.2 其他动物疫病传入风险
    5.7 存在的问题
        5.7.1 国家防控动物疫病的战略目标不明确、执行不力
        5.7.2 相关立法机制不顺,法律法规和标准滞后
        5.7.3 技术力量不足
        5.7.4 动物疫病监测、控制与补偿体系不完善
        5.7.5 风险分析不足,风险管理有漏洞
        5.7.6 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
        5.7.7 口岸检疫设施和能力不足
        5.7.8 协同执法力度不够
6 有关对策和建议
    6.1 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6.2 确定适当的保护水平
    6.3 加强风险分析和检疫准入工作
    6.4 指定进口动物口岸
    6.5 加强口岸能力建设
        6.5.1 加强一线能力建设
        6.5.2 严查从疫区进口动物和相关产品
        6.5.3 严厉打击非法进口渠道
        6.5.4 主动监测防疫
        6.5.5 加强旅邮检工作
    6.6 加强疫情疫病监控
        6.6.1 动物身份识别和追溯体系
        6.6.2 疫情疫病监控体系
    6.7 建立利益共同、责任分摊的补偿机制
    6.8 加强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提升技术实力
    6.9 完善应急反应体系
    6.10 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7 外来动物疫病应急实施计划
    7.1 目标
    7.2 重点控制的外来动物疫病名录
    7.3 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管理体系
    7.4 疫病控制策略
        7.4.1 疫病基本情况
        7.4.2 控制和扑灭的原则
        7.4.3 控制方法和原则
        7.4.4 重要外来动物疫病影响的主要动物种类
        7.4.5 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的扑灭策略
        7.4.6 监控和应对措施
        7.4.7 补偿原则
    7.5 应急程序和反应
        7.5.1 战略层面
        7.5.2 策划层面
        7.5.3 执行层面
        7.5.4 应急反应
        7.5.5 应急反应状态与对应的反应级别
        7.5.6 重要外来动物疫病的实施应对关键步骤时间限制
    7.6 疫情信息的公开与交流
8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研究进展
        1 VSV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2 VSV基因组成、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3 VSV的分子致病机制
        4 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检测技术
        5 VSV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6 结语
    第二章 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筛选与鉴定研究进展
        1 病毒受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
        2 病毒受体的筛选与鉴定方法
        3 结语
    第三章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产生
        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
        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特点
        4 噬菌体系统的种类
        5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种类
        6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筛选
        7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生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感染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CPMBCs cDNA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CPMBCs膜受体的初步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拟解决的基本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供给—需求分析法
        1.5.2 社会调查法
        1.5.3 假设市场评估法(CVM)
        1.5.4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1.5.5 博弈论方法
        1.5.6 案例研究法
    1.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进展
        2.1.1 有关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的研究
        2.1.2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特性与质量控制的研究
        2.1.3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2.1.4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5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与国际贸易的研究
        2.1.6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管理研究
    2.2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2.2.1 集中在农户是否理性的争论上
        2.2.2 对农户的某一具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2.3 有关猪肉市场的研究
        2.3.1 猪肉供给研究
        2.3.2 猪肉消费研究
        2.3.3 猪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研究
        2.3.4 生猪产业组织模式和猪肉供应链的研究
        2.3.5 发达国家在保障猪肉安全方面的经验介绍
    2.4 有关博弈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2.5 简短的评述
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及政府管制
    3.1 政府行为的经济学依据
        3.1.1 重商主义的政府行为观
        3.1.2 自由主义的政府行为观
        3.1.3 政府干预主义
        3.1.4 新自由主义
        3.1.5 政府干预理论的发展
        3.1.6 简短的评述
    3.2 关于市场失灵及如何矫正的理论分析
        3.2.1 关于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3.2.2 关于矫正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3.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3.3.1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3.3.2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
        3.3.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外部性问题
        3.3.4 猪肉市场存在的过度竞争问题
        3.3.5 消费者对猪肉的购买决策
        3.3.6 小结
    3.4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手段
        3.4.1 政府管制猪肉质量安全市场的合理性与方法
        3.4.2 解决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失灵的市场手段
        3.4.3 猪肉质量安全市场分析的启示
4 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及兽医管理体制
    4.1 典型国家的猪肉质量保障体系
        4.1.1 丹麦的猪肉一体化生产体系
        4.1.2 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
        4.1.3 德国的生猪及猪肉质量保障措施
        4.1.4 日本的优质猪肉产销体系
        4.1.5 美国的PQA体系
        4.1.6 荷兰的IKB体系
    4.2 OIE的官方兽医制度与欧盟、美国等的兽医管理体制
        4.2.1 OIE的官方兽医制度
        4.2.2 美国的兽医管理体制
        4.2.3 欧盟的兽医防疫体制
        4.2.4 澳大利亚的政府兽医管理制度
    4.3 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5 猪肉的特性及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5.1 猪肉的特性
        5.1.1 猪肉的产品特性
        5.1.2 猪肉的食用品质
        5.1.3 猪肉的消费特性
        5.1.4 猪肉的技术特性
    5.2 食品科学关于食品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5.2.1 食品科学对食品安全性的理解
        5.2.2 食品安全性与人类食物链
        5.2.3 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
    5.3 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5.3.1 农业环境污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5.3.2 天然有毒物质对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5.3.3 化学物质残留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5.3.4 生物性污染对猪肉质量安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分析——对四川城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猪肉的需求状况分析
        6.1.1 我国猪肉的进出口状况
        6.1.2 我国猪肉的国内消费需求概况及消费市场变化特征
    6.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经典的消费者需求模型及其启示
        6.2.1 古典消费者需求理论
        6.2.2 对产品特性的家庭生产模型和需求模型
        6.2.3 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
        6.2.4 启示
    6.3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的认知、需求及安全猪肉的支付意愿分析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6.3.2 调查统计与计量分析
    6.4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描述
        6.4.2 调查统计与计量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猪肉的供给状况及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我国猪肉的供给状况
    7.2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产业链的分析
        7.2.1 猪肉产业链分析框架
        7.2.2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猪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资中县的实证分析
        7.3.1 研究方法及样本的选择
        7.3.2 资中县生猪产业链各阶段的状况
        7.3.3 资中县生猪产业链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7.4 本章小结
8 农户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分析——对四川养猪户的实证分析
    8.1 农户对猪肉质量安全的控制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8.1.1 数据来源
        8.1.2 样本特征描述
        8.1.3 苗猪的来源
        8.1.4 饲料的使用情况
        8.1.5 对兽药的认知及使用状况
        8.1.6 对养殖协会的认知度及养殖协会提供服务的状况
        8.1.7 面临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
        8.1.8 对合同生产方式及对有关技术服务的看法
    8.2 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计量经济分析
        8.2.1 研究假设
        8.2.2 养猪户采用安全兽药的意愿的理论模型
        8.2.3 模型运算结果
        8.2.4 结果与讨论
        8.2.5 结论
    8.3 本章小结
9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及契约选择机理
    9.1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
        9.1.1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问题
        9.1.2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9.1.3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机理
        9.1.4 加工企业与养猪户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
    9.2 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加工企业与养猪户之间的契约选择机理
        9.2.1 问题的提出
        9.2.2 G—H—M模型简介
        9.2.3 G—H—M模型在安全猪肉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
        9.2.4 结论
    9.3 本章小结
10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0.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10.1.1 猪肉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10.1.2 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
        10.1.3 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
        10.1.4 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10.1.5 生猪及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现状
        10.1.6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10.1.7 猪肉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现状
        10.1.8 兽医、兽药管理的现状
        10.1.9 现行的生猪屠宰制度
    10.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0.2.1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0.2.2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10.2.3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10.2.4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存在的问题
        10.2.5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10.2.6 现行猪肉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0.2.7 兽医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0.2.8 生猪屠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0.3 本章小结
11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
    11.1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
        11.1.1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总体构想
        11.1.2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11.2 猪肉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11.3 猪肉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11.4 猪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11.5 猪肉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11.6 猪肉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11.7 猪肉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11.8 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11.8.1 加强有关制度建设
        11.8.2 建立、健全我国动物疫病的防疫体制
        11.8.3 猪肉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自身品牌建设
        11.8.4 改变经营方式,提高生猪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10章的有关附表
附录2 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及有关信息的需求行为调查表
附录3 养猪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2]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J]. 李树春.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3]塞内卡病毒qPCR、ddPCR方法的建立及标准物质的制备研究[D]. 谢彩华.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动物外来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D]. 王清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5]我国动物疫病净化长效机制的研究[D]. 刘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6)
  • [6]鹰潭市畜牧业发展与主要动物疫病风险分析[D]. 江文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2)
  • [7]A型塞内卡病毒结构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D]. 伍春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外来动物疫病口岸防控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 张伯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D]. 宋德光. 吉林大学, 2008(07)
  • [10]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四川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的实证分析[D]. 吴秀敏. 浙江大学, 2006(08)

标签:;  ;  ;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国内科研动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