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变化影响因素初探

城市规划变化影响因素初探

一、影响城镇规划发生变动诸因素初研(论文文献综述)

金光旭[1](2021)在《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还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将“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可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价值目标和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余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探索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再版,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版”,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全新实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所要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全面小康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融合了共同富裕要求和现代化目标的道路。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对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拓了新的空间,也使得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全文围绕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问题共分八部分进行系统研究,由绪论、正文六章及总结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准备,本章从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开始,系统阐述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并对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进行分析。第三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思想进行研究,并深入研究列宁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属性呈现。本章从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关系的解析开始,论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是统一的整体,而后进一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动力,最后系统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论文的第五章为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本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开始,回溯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的过程,并在新时代进入了强起来的新征程,在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方面,中国历经了民族独立、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同阶段。第六章立足现阶段,本文系统的分析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在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福祉、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依然面临着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社会矛盾与问题多发、国际政治格局挑战加剧等问题,阻碍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现。由此论文进入了第七章的论述,本节主要论文了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略。具体论述了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更多更公平的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终实现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文军[2](2021)在《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毛晓蒙[3](2021)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龙沛[4](2021)在《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文中认为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从广义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罗马人(晚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帝国)与波斯人(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西亚地区进行的长达七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较量。双方交往的方式以战争为主,但战争背后牵涉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全方位对抗。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诸王国、部落乃至非洲诸王国,两大帝国内外众多国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的行为体数量和交往复杂性远远超出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本身。罗马波斯战争贯穿双方国家地缘安全战略、宗教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利益、文化同化与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罗马波斯战争成为古代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地域最广、涉及国家和族群最多的战争,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亚文明圈的交往发展趋势来看,罗马波斯战争是古典时代后期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双向对冲扩张的结果。罗马波斯双方均渴望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遗产,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亚的政治遗产,因而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为希腊化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其鼎盛时期将整个西亚地区和中亚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国的疆域构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遗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亚洲疆土。因此,罗马人和帕提亚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亚属地作为复兴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大力经营,客观上为后来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在西亚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帕提亚帝国在塞琉古王朝东都塞琉西亚对岸营建新都泰西封,并与萨珊帝国接续统治六百余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则将塞琉古王朝故都——叙利亚的安条克作为其在东方的统治中心。因此,罗马波斯战争首先是双方争夺并维护塞琉古王朝西亚遗产的战争,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罗马和帕提亚的东西夹击下走向衰亡。罗马和帕提亚在西亚和东地中海的扩张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历时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双方在西亚正式接触。通过对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双向扩张,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帝国最终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最终罗马共和国控制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区,近东地区形成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此时双方若要继续原先的扩张方向,就必然与对方爆发冲突,这便是持续六百余年罗马波斯战争的开始。罗马波斯战争总体根源为双方对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争夺,但双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文化秉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决定了双方在战争中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总体上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罗马波斯战争既具有长时段、高烈度和长周期的特点,又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妥协性特征。双方长达7个世纪的较量对两大帝国内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亚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过深度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加快了其文明化进程,并最终改写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文明秩序。但两国交界处的高加索和西亚诸小国由于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均未逃脱被肢解和灭亡的命运。罗马波斯战争对两大帝国本身既是双方国运的生死较量,又是统治者个人野心和帝国理想的主观驱动。在罗马波斯战争期间,两国由于综合国力大体势均力敌且理想战略纵深重合,罗马与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绝对安全疆界的努力均从根本上损害对方的安全,导致双方在西亚长期形成二元对抗僵局和两极安全困境。罗马波斯战争作为古代世界扩日持久、勾连东西的文明大战,对现代西方和东方文明对彼此的历史认知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深刻影响。在文明理想和统治者意志层面上,罗马人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事业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复居鲁士大帝事业的宏愿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形成战略对冲,双方均不具备凌驾于对方的绝对政治和军事优势,仅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相对优势。双方综合国力对比在7个世纪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但总体在西亚和东地中海保持战略均势,双方对对方领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罗马波斯战争后期,随着两大帝国交界处的缓冲国和附庸国相继被瓜分和吞并(亚美尼亚、加萨尼和莱赫米王国等),两国战争烈度在7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将对方逼至绝境。与此同时,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长期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其政治组织、军事技术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终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催化下诞生了中东地区最后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统一国家——麦地那乌玛政权。罗马人和波斯人在7世纪初的生死大战之后国家实力消耗殆尽,而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因长期处于战争前线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两国在阿拉伯沙漠边缘构建的附庸国体系也于此时彻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门户洞开。罗马波斯战争是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终极对决,见证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发展极限。罗马波斯战争和欧洲民族大迁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到来。

郝凯丽[5](2021)在《流动人口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范志浩[6](2021)在《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我国也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加剧正处于持续加速的状态。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增加老年人口的规模,还会使整体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力供给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而河南省又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峻,所以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状况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关系有利于充实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研究的相关内容,也可以为河南省制定相关人口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之后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学习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开始后文的研究。先分析了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的现状,发现河南省也是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绝对规模较大,但相对比例较低,整体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且正处于稳步加速阶段,同时全面二孩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各省辖市人口年龄结构有较大差异,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河南省的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足,劳动参与率也比较高,且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劳动力年龄结构有老化现象,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就业现象明显。结合全面二孩政策对河南省2019年至2050年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发现河南省常住人口数将在2040年达到峰值,而适龄劳动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但整体呈减速趋势,人口年龄结构逐年老化。之后使用河南省2000年至2018年相关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最后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不变时,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劳动参与率产生负面影响的结论。最后结合本文的现状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完善全面二胎政策,鼓励生育;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增加老年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积极开发老龄产业市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孟兆磊[7](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潘苏楠[8](2021)在《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总和,是一种高质量型创新要素。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呈现出低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高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比重持续上升的整体态势。而由低教育程度人力资本逐步向高教育程度人力资本进行动态演进,是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一个典型表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实现初级人力资本向中级人力资本过渡,并逐步向高级人力资本进行动态演化,在演化进程中,要保障各类人力资本的互补匹配与协调发展,以此来满足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面对劳动力人口数量连续下降的人口红利瓶颈以及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双重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问题已备受关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具有知识外溢效应,是构建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要素,通过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和高附加值产业进行转移,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那么,以初级人力资本向高级人力资本动态演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通过什么机理、哪些路径作用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协调效应?以及协调前景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规范分析、模型构建、实证检验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深入探讨分析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围绕主要研究内容,具体的行文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明确本文具体的结构安排;之后,介绍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研究方法,并规划出本文详尽的技术路线图;最后,概述几点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理论贡献。第2章,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比较系统的搜集、梳理与归纳,深入了解人力资本、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和发展脉络,以期能够明晰已有文献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而识别出相关领域有待深入挖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3章,概念界定及指标测度。首先,通过对相关研究的追本溯源,界定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然后,参考借鉴已有研究并结合发展实际,选取各个变量的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变量进行具体的测算,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做好最基础的铺垫。第4章,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机理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归纳,部分文献已经认识到了,产业结构升级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效应,但是,目前鲜有文献对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及传导机制进行深入探究。本章节在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并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升级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和估算,继而进一步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第5章,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机理研究。在前文验证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路径的基础上,本章节以期能够进一步打开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作用黑箱”。通过文献调研与理论梳理,从而提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通过自主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自主创新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和估算,并对其实证结论进行总结探析。第6章,基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路径探究。在上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的基础上,本章节采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和冲击轨迹,并进一步地运用Bootstrap技术,对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以此构建出,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为源动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又以经济发展反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可持续生态圈。第7章,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前景研究。在全球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和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下,人力资本作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载体,是一种高质量型创新要素,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机理,构建协调度测度模型,得出二者协调效应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和ARIMA模型,对其协调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也相当于对这两种预测方法进行互证检验。第8章,结论与展望。本章节首先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启示,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局限,展望未来的改进方向。综上所述,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观察-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检验-结论探讨”的科学研究逻辑和解决问题思路指导下,深入分析和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和传导路径,并探究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效应,对其协调发展前景进行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和理论贡献。一是基于整体刻画和动态演化的视角探析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拓展和深化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本是知识与技能的主要载体,具有知识外溢效应,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源动力,因此,人力资本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但目前,鲜有文献从整体角度去刻画和描述,以初级人力资本向高级人力资本动态演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整体数量、质量状况及其结构演进的全貌。本文尝试拓展和深化已有研究,界定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概念及内涵,构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指数测算模型,从整体角度去考察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程度。二是深入剖析并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及传导路径。探究解析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机理和“作用黑箱”,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对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和估算。从理论分析上建立起变量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方法应用上丰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经验研究。三是研究分析变量之间的冲击效应和作用路径,构建基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可持续生态圈。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分析框架中,采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作用轨迹和冲击效应,并进一步地运用Bootstrap技术,对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同时建立起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为源动力,激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又以经济发展反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可持续生态圈。

潘尧[9](2021)在《衡量县域银行理财客户感知价值因素研究 ——以农业银行DC支行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居民财富积累逐渐越来越多,投资理财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为了使财富获得更多的收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投资理财,使得商业银行投资理财业务获得很大程度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现已成为主流商业银行的主要核心业务之一。近年来,伴随着理财市场监管政策的改变,银行理财门槛投资起点从5万元降低为1万元,截止2020年末,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起购金额已降至1元,起购门槛的降低会给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板块带来更多的新增潜在客户。预计未来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规模将会在客流和理财规模上有很大潜在的提升空间,同时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也面临着优化行内资源配置、提升同业竞争力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每个县域都拥有支行的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需要借助政策改变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县域市场的线下优势,利用合理的资源分配积极发展个人客户理财业务。目前县域客户较城市客户来说,普遍存在群体居住分散,群体成分复杂、城乡经济文化特征差异大等地域特色,县域支行需要结合县域客户特点和感知痛点,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有效地理财市场竞争,促使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新环境下取得新发展。本文着重以农业银行昆明市东川区支行为研究案例,尝试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从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两个角度出发来探究县域个人理财客户的感知价值评测体系,从县域客感知强弱指标出发,为县域商业银行今后进行个人理财业务有效竞争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使之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竞争策略,助力县域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以往国内针对个人理财感知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客户角度或者银行平台单一视角出发来探究,缺乏对实际市场和客群的整体考量;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客户、银行高净值客户、城镇/农村居民、学生群体等,很少有研究县域地域范围内个人理财客户的感知价值研究。通过扎根理论来研究具有县域特点客群的个人理财感知价值衡量因素,结合现有政策环境,这对于立足县域发展的银行机构和理财市场一线营销人员和管理机构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参考价值。本文按照惯例,首先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总结,随后以客户感知理论为基础,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目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形成初步调查结果,经过扎根理论必要环节归纳总结,形成2大维度,7个范畴的主要评价理财客户感知价值的衡量因素,构建了县域理财客户感知价值衡量的概念模型。随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效问卷574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扎根理论定性研究的结果。最后,本文经过对衡量县域理财客感知价值因素的研究,探究了县域理财客户感知价值的主要衡量因素,新政策条件下,面对广大的潜在客群,对县域支行获客和提升同业理财市场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金春[10](2021)在《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城市群集聚了大量人口和资本,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空间单元,中原城市群作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城市群之一,具有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作为研究的空间单元,不仅有助于政府在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通过政策与管理联动实现生态保护的合作,还有助于从经济发展视角构建中原城市群经济共同体,利用经济联动的市场机制协同城市群生态保护,实现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既能为中原城市群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也能为黄河流域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本文研究内容:在对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时,本文从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测度生态保护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依据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的机理,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程度。然后分析协同发展的时空特征,采用核密度方法、马尔可夫链方法、莫兰指数法分析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变趋势、长期发展趋势、空间自相关性。接下来选取了环境规制、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人力资本、外商投资因素,定性分析了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协同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实现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在2008-2018年期间,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程度不高,分别属于勉强协调型、濒临失衡型、轻度失衡型、中度失衡型、严重失衡型,核心发展区各城市(郑州市等13个城市)的协同发展程度要高于联动辐射区城市(安阳市等16个城市)。两者的差距先呈现出缩小趋势,后呈现出扩大趋势。从协同发展的时空特征来看,协同发展中等偏高的城市的比例呈现出先降低后增长态势;协同发展的集中程度呈现出上升现象,分散程度逐年降低,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差距逐年变小;协同发展略有下降的趋势,但幅度不大;协同发展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或者多级分化的趋势。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流动性存在差异,各城市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转移大多发生在相邻状态中,跨越式发展的现象相对较少,各城市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集聚特征存在差异。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演化趋势是低水平强化,高水平弱化。若按照这种趋势变动,则协同发展差异将会持续存在,且短期内无法实现协同发展。协同发展存在正向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且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在影响协同发展的因素中,环境规制、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外商投资对本市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影响显着,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外商投资的空间滞后项显着。将空间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果发现: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外商投资对周边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方向均为正向,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总效应显着,影响方向均为正向。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测度、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开出政策药方。本文的创新点:一是依据内涵从六个方面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角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将动态因子分析法应用于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赋权,本文在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赋予权重时,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使研究从静态分析层面深入到动态分析层面。三是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影响协同发展的因素,本文在测度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程度之后,又进一步探究了各个因素对协同发展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将空间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

二、影响城镇规划发生变动诸因素初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城镇规划发生变动诸因素初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准备
    2.1 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2.1.1 共同富裕
        2.1.2 现代化
        2.1.3 共同富裕现代化
    2.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定位
        2.2.1 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探索
        2.2.2 人民至上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目标的根本立场
        2.2.3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任务
第三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与现代化的理论学说
        3.1.1 建立以资产公有制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制度
        3.1.2 设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3.1.3 大工业生产体现现代化道路
    3.2 列宁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3.2.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3.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观与现代化理论
第四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属性呈现
    4.1 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解析与逻辑澄清
        4.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4.1.3 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关系
        4.2.1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动力
        4.2.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制度优势
    4.3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
        4.3.1 非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
        4.3.2 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线,共享现代化成果
        4.3.3 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4.3.4 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
第五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
    5.1 新中国成立前的共同富裕思想与现代化探索
        5.1.1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共同富裕思想
        5.1.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探索
        5.1.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5.2 毛泽东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思想: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石
        5.2.1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形成
        5.2.2 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容
        5.2.3 计划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
        5.2.4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指导下的成就
    5.3 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扬帆起航
        5.3.1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开创
        5.3.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继续发展
    5.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界碑
        5.4.1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
        5.4.2 以区域振兴发展战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5.4.3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5.4.4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建设
    5.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
        5.5.1 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5.5.2 提出“共享发展”战略
        5.5.3 提出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第六章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与面临挑战
    6.1 我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成就
        6.1.1 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6.1.2 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惠民基础得到改善
        6.1.3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
        6.1.4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6.2 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困难与挑战
        6.2.1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
        6.2.2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
        6.2.3 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矛盾与问题多发
        6.2.4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挑战加剧
第七章 坚定不移走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略
    7.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7.1.1 鼓励创新驱动,培育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7.1.2 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为共享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7.1.3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
        7.1.4 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加速产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7.2 探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路径举措
        7.2.1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7.2.2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保障人民权益和福祉
        7.2.3 坚持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7.2.4 增强公务员能力,保证现代治理效能
    7.3 完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体制
        7.3.1 收入分配机制改革
        7.3.2 要素市场体制改革
        7.3.3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
        7.3.4 文化体制改革
        7.3.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史料
    三、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亚历山大到庞培:罗马波斯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节 塞琉古秩序在西亚的解体与帕提亚帝国的西扩
    第二节 从爱琴海到黎凡特:罗马共和国的东扩进程
    第三节 米特里达梯战争与罗马—帕提亚近东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肇始与罗马—帕提亚的初步交锋
    第二节 初次罗马—帕提亚战争:克拉苏东征始末
    第三节 卡莱战役后续及帕克如斯西征
    第四节 安东尼的帕提亚远征及其影响
    第五节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战争的特点
第三章 早期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奥古斯都至克劳迪时期罗马—帕提亚关系回顾
    第二节 尼禄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的建立
    第三节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其历史影响
    第四节 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帕提亚关系演变
    第五节 马可·奥勒留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安东尼瘟疫
    第六节 塞维鲁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罗马波斯边界的东移
    第七节 卡拉卡拉东征与尼西比斯会战
第四章 晚期罗马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阿达希尔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内外政策与国际局势
    第二节 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的三次战争考察
    第三节 奥勒良至卡鲁斯时期罗马波斯内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化与4 世纪罗马波斯关系的转型
    第五节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第六节 亚美尼亚的瓜分与4 世纪末罗马波斯和平的确立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罗马—波斯的“5 世纪和平”解析
    第二节 “阿纳斯塔修斯战争”始末
    第三节 查士丁尼与库斯洛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四节 “高加索战争”的爆发与公元 591 年和平协定的签署
    第五节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战:公元602-628 年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六章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文明交往:罗马波斯战争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罗马波斯战争”中的地理结构、疆土安全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国际体系:罗马波斯战争中核心、中间、外围行为体的互动
    第三节 从希腊化到伊斯兰:文明交往视角下的罗马波斯战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概念和度量指标
        二、劳动力供给相关概念
    第二节 人口学相关理论
        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二、人口转变理论
        三、人口红利理论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相关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二、后弯劳动供给曲线
        三、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
    第四节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参与率的理论影响
第三章 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现状
    第一节 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二、人口老龄化特点
    第二节 河南省劳动力现状和特点
        一、劳动力供给现状
        二、劳动力供给特点
第四章 河南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未来劳动力供给预测
    第一节 方法选择和参数设定
        一、预测方法
        二、人口要素参数设定
    第二节 预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一、预测结果分析
        二、预测结果评价
第五章 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多元回归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一、变量选取
        二、回归模型构建和实证结果分析
        三、误差修正模型构建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二、灰色关联度求取和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现状和特点方面
        二、劳动力供给预测方面
        三、实证分析方面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完善全面二胎政策、鼓励生育
        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增加老年劳动力供给
        三、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
        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
        五、积极拓展“银发”市场
        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周期理论
        2.1.2 产业周期理论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2.4 研究方法综述
        2.4.1 Dematel方法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3.3.3 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2.2 回归分析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3.2 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5.1 场景设置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5.2 系统分析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5.3.1 人口模块
        5.3.2 钢铁模块
        5.3.3 预测模块
    5.4 系统结果分析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5.4.3 趋势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6.1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人力资本理论
        2.1.1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背景
        2.1.2 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
        2.1.3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2.1.4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2.2 自主创新理论
        2.2.1 自主创新思想的理论溯源
        2.2.2 自主创新思想的演进
        2.2.3 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理论逻辑
        2.2.4 自主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2.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3.1 产业结构的内涵
        2.3.2 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
        2.3.3 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因素
    2.4 经济发展理论
        2.4.1 外生经济增长理论
        2.4.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4.3 经济发展理论的渊源与形成
        2.4.4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2.4.5 经济发展的新认识和新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界定及指标测度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3.1.2 自主创新
        3.1.3 产业结构升级
        3.1.4 经济发展
    3.2 评价指标选取及测度模型构建
        3.2.1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HCS)评价指标及测度模型
        3.2.2 自主创新(INN)评价指标及测度模型
        3.2.3 产业结构升级(IU)评价指标及测度模型
        3.2.4 经济发展(EDS)评价指标及测度模型
    3.3 评价指标及测度方法汇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机理研究
    4.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4.2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4.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4.2.2 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4.3.1 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4.3.2 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机理研究
    5.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5.2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5.2.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5.2.2 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3.1 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5.3.2 自主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6.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6.2 模型构建及检验
        6.2.1 VAR模型构建
        6.2.2 脉冲响应函数
        6.2.3 方差分解分析
    6.3 基于Bootstrap的传导路径检验
        6.3.1 链式中介理论模型构建
        6.3.2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6.4 中国经济发展可持续路径理论模型构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前景研究
    7.1 协调机理分析与评价模型构建
        7.1.1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机理分析
        7.1.2 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7.2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效应测度
    7.3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前景预测
        7.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协调发展前景预测
        7.3.2 基于ARIMA模型的协调发展前景预测
    7.4 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分析
        7.4.1 障碍度模型构建
        7.4.2 障碍因素挖掘及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和启示
        8.1.1 主要的研究结论
        8.1.2 相应的对策启示
    8.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9)衡量县域银行理财客户感知价值因素研究 ——以农业银行DC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重视县域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二、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概述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银行个人理财相关概念界定
        一、个人理财业务
        二、个人理财产品
        三、个人理财行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市场细分理论
        二、客户感知价值理论回顾
        三、扎根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资料收集与研究过程
    第一节 资料收集及整理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开放式编码
        二、主轴式编码
        三、选择式编码和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四章 县域理财客户感知价值权衡因素的模型建立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
        一、模型构建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对象
        三、样本采集
        四、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第二节 描述统计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二、样本收入的管理分析
        三、样本购买理财产品渠道分析
        四、样本购买理财产品金额分析
        五、样本个人理财满意度分析
    第三节 验证因子分析
    第四节 各维度权重的确定
        一、判断矩阵确定
        二、权重分配
        三、权重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第三节 研究建议与启示
        一、严控产品风险,理性产品定价
        二、银行优化服务,改善客户体验
        三、重视关系营销,提升客户信任
        四、做好银行品牌建设,树立良好印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生态保护
        2.1.2 经济高质量发展
        2.1.3 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测度
        2.1.4 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生态保护
        2.2.2 经济高质量发展
        2.2.3 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测度
        2.2.4 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3.1 相关概念
        3.1.1 生态保护
        3.1.2 经济高质量发展
        3.1.3 协同
    3.2 相关理论
        3.2.1 协同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承载力理论
        3.2.4 绿色经济理论
第4章 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4.1 中原城市群概况
    4.2 生态保护的现状
        4.2.1 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的特点
        4.2.2 生态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3 生态保护测度过程
        4.2.4 生态保护测度结果分析
    4.3 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4.3.1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过程
        4.3.3 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5.1 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测度模型
        5.1.1 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机理
        5.1.2 协同发展测算方法梳理
        5.1.3 协同发展测度模型的构建
    5.2 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测度结果
    5.3 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5.3.1 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变趋势分析
        5.3.2 协同发展的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5.3.3 协同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影响机理分析与变量选择
        6.1.1 影响机理分析
        6.1.2 变量选择
    6.2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检验
        6.2.1 计量模型的设定
        6.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2.3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3 实证检验
        6.3.1 空间面板基本回归分析
        6.3.2 空间面板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替换相关指标变量
        6.4.2 替换空间权重矩阵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实现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合理进行环境规制
        7.2.2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7.2.3 强化科技创新的力度
        7.2.4 促进金融发展
        7.2.5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7.2.6 完善外商投资环境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影响城镇规划发生变动诸因素初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道路研究[D]. 金光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全文军.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毛晓蒙.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4]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D]. 龙沛. 西北大学, 2021(10)
  • [5]流动人口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D]. 郝凯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D]. 范志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8]中国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研究[D]. 潘苏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9]衡量县域银行理财客户感知价值因素研究 ——以农业银行DC支行为例[D]. 潘尧.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中原城市群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 金春. 辽宁大学, 2021

标签:;  ;  ;  ;  ;  

城市规划变化影响因素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