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豆腐柴中提取果胶(论文文献综述)
李梅青,王媛莉,董明,何金玲[1](2011)在《豆腐柴的研究与应用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豆腐柴(Promma microphylla Turcz)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含有丰富的果胶、蛋白质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近些年来关于豆腐柴中有效成分的分析、提取的研究现状,以及在食品、医药及化工等方面的应用,对豆腐柴这一野生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永琴[2](2016)在《贵州省豆腐柴属植物化学物质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豆腐柴属(Premna Linn.)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常见植物,多为乔木或灌木,有时攀缘。该属植物多可药食兼用,具有较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本实验以采自铜仁市江口县(JK)、石阡县(SQ)以及遵义市凤冈县(FG)的四种野生豆腐柴属植物:黄毛豆腐柴(Premna fulva Ceaib.)、黄药(Premna cavaleriei Levl.)、狐臭柴(Premna puberula Pamb.)和长序臭黄荆(Premna fordii Dunn et Tutch.)进行基本营养元素(可溶性糖、纤维素、蛋白质及果胶)和药用成分(植物总酚和总黄酮)的测定及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可溶性糖测定选用苯酚-硫酸法。以黄毛豆腐柴(SQ)叶片为样本,以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0,提取温度55℃、超声时间25min。几种植物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为枝条含量的1.463.85倍,黄毛豆腐柴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最高。狐臭柴(JK)枝条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长序臭黄荆(JK)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种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别较大,数据离散性强,变异系数Cv为0.410.47。2、纤维素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叶片中纤维素含量均高于枝条纤维素含量,狐臭柴植物叶片和枝条中纤维素含量均最低,长序臭黄荆枝条中纤维素含量最高,黄药叶片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纤维素Cv值小于0.3,各产地不同种类豆腐柴属植物具有相似的纤维素含量。在小样本条件下,计算叶片和枝条纤维素含量代表范围值为(16.01,20.59)与(11.76,17.18)。3、果胶实验结果显示各个地区叶片及枝条果胶含量离散性小且枝条果胶含量(x)和叶片果胶(y)含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使用SPS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和一元二次非线性回归,拟合结果:y=1.1x+14.6,R2为0.852;y=1.1014x2-16.819x+87.132,R2为0.963。4、将可溶性糖、纤维素、果胶几种糖类物质归并分析,可知在豆腐柴属植物中可溶性糖含量最少,枝条中纤维素含量多于果胶含量,叶片中则反之。叶片中主要糖类物质含量总计为43.19%,接近总质量的一半。5、以黄毛豆腐柴叶片进行植物总酚和总黄酮最优提取工艺的分析。总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5,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60min。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40,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为40min。各地豆腐柴属植物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差别大,数据离散性强。6、以上述元素作为评定因子,进行3产地4种不同植物的比选评价。将叶片和枝条作为一级评价因子,将可溶性糖、纤维素、蛋白质、果胶、植物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作为2级评价因子。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获得各级因子权重,采用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和法确定各种评分。结果表明狐臭柴(JK)具有最高的估值得分,其在各种类中属最优种。
石然然[3](2018)在《豆腐柴果胶的提取纯化及其在凝固型酸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世界每年对果胶的需求量以15%的速率持续上升,总需求量在3万t以上。而我国果胶年生产力很低,仅够提供国内20%需求量。据文献报道,豆腐柴叶中果胶含量大约为1530%(以干叶计),但长期以来未加以充分利用。本研究分别采用六偏磷酸钠(Sodium hexametaphosphate,SHMP)、草酸铵超声辅助法从豆腐柴叶中提取果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脱色、脱糖等步骤进行分离纯化,提高豆腐柴果胶纯度,并对其在酸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豆腐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SHMP作为提取剂,辅助超声提取,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豆腐柴果胶的最佳超声功率为100W,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70min,SHMP质量浓度17.5g/L和料液比1:50g/mL,该条件下果胶得率为87.57%。但与实验室前期所采用的草酸铵超声辅助法相比,SHMP超声辅助提取法得率虽高于草酸铵提取法,但其纯度仅为25.56%,存在脱盐难度。2.分别采用活性炭、X-5型大孔树脂、AB-8型大孔树脂、硅藻土和30%过氧化氢这5种脱色剂对果胶提取液进行脱色效果比较,以脱色率和纯化后得率这2项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活性炭的脱色率和纯化后得率都相对较好,优化出活性炭脱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活性炭1.2g/100mL果胶提取液,温度40℃,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果胶脱色率为56.83%,纯化后得率为87.44%。3.采用醇洗法脱糖时,可溶性糖脱除率98.87%,纯化后得率为83.15%,透析法脱糖效果较差一些,可溶性糖脱除率为94.33%,纯化后得率为84.48%。4.采用草酸铵超声辅助提取法得到的粗果胶纯度为66.48%。在此基础上,经脱色、纯化后,豆腐柴果胶纯度为86.63%。纯化后果胶的灰分、干燥失重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且2种果胶的主要指标都达到了轻工行业标准(QB2484-2000)。5.分别以纯化后的豆腐柴果胶、商品橘皮果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增稠剂制作酸奶,通过对制成的酸奶粘度、持水力、色泽及感官指标进行测定和评定,结果表明加入豆腐柴果胶增稠剂的酸奶持水力显着优于另外2种,粘度介于二者之间,但色泽比加入商品橘皮果胶的酸奶要略差些,此时的酸奶在入口的细腻顺滑性上优于另2种,在酸奶特有的乳香味、酸甜可口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高燕妮,路锋,高昂,胡冬梅,巩江,倪士峰[4](2011)在《豆腐柴药学研究概况》文中提出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豆腐柴的种属、成分、药理、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概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料。
汪海斌,王燕燕[5](2015)在《豆腐柴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文中指出豆腐柴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含有丰富的果胶、蛋白质、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他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研究逐渐增多。在国内外文献检索基础上,该文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关于豆腐柴的生物学特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他相关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这一药食两用植物提供理论依据。
王媛莉[6](2011)在《豆腐柴果胶的提取及其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豆腐柴(PrommamicrophyllaTurcz)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含有丰富的果胶、蛋白质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豆腐柴资源十分丰富,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本文优化了豆腐柴叶中果胶的提取、纯化及干燥工艺,同时对豆腐柴果胶的基本质量指标和质构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豆腐柴果胶作为增稠剂在酸奶上应用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超声的采用对草酸铵法提取果胶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超声辅助法提取豆腐柴果胶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70min、草酸铵质量浓度8g/L和液料比50:1,该条件下果胶的提取率为63.79%。2.活性炭和大孔树脂对果胶提取液的脱色效果较明显。活性炭对果胶进行脱色条件为:活性炭用量0.8%,60℃保温25min;大孔树脂脱色的工艺为在30℃的条件下,果胶溶液的pH为2.0,流速为2BV/h。大孔树脂比活性炭的脱色效果要好,脱色率提高了6.3%,而果胶损失率相差不大。3.真空冷冻干燥能够有效的防止果胶中色素的褐变。4.纯化前、后的果胶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行业标准(QB2484—2000《食品添加剂果胶》)要求。豆腐柴果胶与标准橘皮果胶的的红外分析谱图中主要特征峰相同,验证了所提取的产物为果胶。5.随着果胶浓度和蔗糖含量的增加,其凝胶稳定性、凝胶强度、粘滞力及粘性等各项性能也逐渐增强。在pH值为3.0,钙离子浓度30mg/g时,豆腐柴果胶和标准橘皮果胶的质构性能较好。6将豆腐柴果胶、标准橘皮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别按一定比例添加到自制的酸奶中,在酸奶的粘度、持水力方面,综合评价豆腐柴果胶作为酸奶增稠剂与其他增稠剂的特性差异。得出豆腐柴果胶是一种效果相对较好的增稠剂,添加到酸奶中是可行的。
陈军[7](2013)在《特色资源果胶的提取和物理化学性质表征及微射流降解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果胶是一系列具有相同特性,但精细结构不同的结构杂多糖的总称,从植物中提取的果胶已经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行业中。目前,低酯果胶正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商业低酯果胶常通过对高酯果胶进行酶法或酸碱去酯化得到,步骤复杂且容易引起降解,较好的方法是从自然资源中直接提取果胶。薜荔籽和豆腐柴叶在民间常被用于制作“凉粉”和“神仙豆腐”,然而关于其制作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初步研究表明,这两种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果胶,可是关于其果胶的提取,物理化学和流变性能缺乏充分研究。本文首先采用各种溶剂从薜荔籽和豆腐柴叶中提取果胶;然后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果胶进行物理化学性质表征,考察所得果胶的流变性能和凝胶性质,解释传统食品“凉粉”和“神仙豆腐”的制作之谜。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级薜荔籽果胶得到两组分,通过X-衍射等手段分析两组分溶解性差异的原因。此外本论文还特别关注透析溶液对果胶性质的影响,及果胶在动态高压微射流(DHPM)处理过程中的降解问题。研究发现,低酯果胶在透析过程中易于吸收透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特别是钙离子;DHPM处理会造成果胶的降解,经对DHPM引起的果胶降解的表征,探讨了DHPM降解果胶的机理。本文进一步采用DHPM制备果胶低聚糖,所得低聚糖具有明显的益生活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水,草酸铵和盐酸分别提取薜荔籽中的凝胶物质,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的主要成分均为低酯果胶,且该果胶主要分布于薜荔籽的表面,因此解释了传统“凉粉”制作工艺中采用挤压和揉搓方法的可行性。与草酸铵提和盐酸提果胶相比,水提果胶具有最高的半乳糖醛酸含量、粘均分子量和特征粘性,以及最低的甲酯化。这种水提低酯果胶为薜荔籽水提物的主要多糖组分,同时检测到水提物中存有大量的钙离子,暗示“凉粉”的自凝胶可能是基于低酯果胶的“蛋盒”模型。2.薜荔籽水提果胶经阴离子交换柱分离,得到两组分WEP-0.3及WEP-0.4,这两个组分的溶解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WEP-0.3能较快溶解在水中,而约有89.5%的WEP-0.4不溶于水。该结果与红外光谱得出的WEP-0.4具有比WEP-0.3更低的酯化度,而酯化度越低,溶解性应该越好的常理相违背。扫描电镜表明WEP-0.4形成面条状的紧致结构,X-衍射分析表明WEP-0.4存在结晶区。而WEP-0.3结构比较松散且均为无定形区域,这些结果表明WEP-0.4不易溶解是因为其在透析的过程中形成了部分凝胶。凝胶形成可能是因为低酯果胶在透析过程中吸收了Ca2+,反映在金属元素分析中WEP-0.4含有更高的钙离子含量。3.对豆腐柴叶进行组分分析得知,豆腐柴叶的细胞壁物质(AIS)占干叶质量的77.82%,AIS中总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半乳糖醛酸含量分别为69.45%,56.35%,23.94%。采用水,草酸铵,盐酸和氢氧化钠对AIS进行连续提取,发现草酸铵溶性果胶(OXSP)占总果胶的大部分(59.48%),其半乳糖醛酸含量为76.15%,酯化度为14.90%,平均分子量为980.67kDa.这些理化性质导致OXSP具有很好的凝胶性能。本研究能促进豆腐柴叶作为膳食纤维和低酯果胶资源而被开发利用。4.本研究分别采用自来水和去离子水对豆腐柴叶提取的果胶进行透析,发现透析溶剂对果胶溶液外观,果胶得率,蛋白质含量及形貌产生重大的影响。水溶性果胶,草酸铵溶性果胶及碱溶性果胶经自来水透析后都形成或部分形成凝胶。这主要是由于低酯果胶在自来水透析过程中吸收钙离子形成了凝胶,这一推论与组分中Ca离子含量及灰分含量较高的结果一致。本章还考察了连续提取每个步骤后残渣的形貌,表明连续提取是个逐步释放果胶的过程,其中采用草酸铵提取后,细胞壁物质的形貌变化最大,印证草酸铵是提取豆腐柴叶果胶较为理想的提取剂。5.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法对高酯果胶进行处理,发现高酯果胶的表观粘度,分子量和粒径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还原糖含量则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同时果胶的表观形貌也由块状向多孔碎片转变。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动态高压微射流对果胶的基本结构没有影响,同时由于还原糖的升高和分子量的降低呈线性关系,表明果胶的降解可能源于分子内糖苷键的断裂。当H+离子浓度降低时降解得到抑制,表明这种糖苷键的断裂可能不仅仅来自于强烈的机械力作用也可能来自于酸水解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机械力可以打开果胶分子或者使果胶分子更加伸展,使得更多的糖苷键可以暴露给机械力和H+攻击。6.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对苹果果胶进行降解制备果胶低聚糖,经响应曲面优化,在果胶浓度为1.84%,溶液温度63℃,微射流处理压力155MPa,循环次数6次时,果胶制备成果胶低聚糖的转化率为32.92%。所得果胶低聚糖含有29.56%的半乳糖醛酸以及58.53%的中性糖。粪便发酵实验表明,果胶低聚糖较母体果胶更能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同时产生更多的乙酸,乳酸和丙酸。而且,果胶低聚糖能抑制拟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但其母体果胶则促进这两种菌的生长。另外,果胶低聚糖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和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能力和最常用的益生元-低聚果糖相当。本研究结果表明动态高压微射流是制备果胶低聚糖比较适合的手段,所得果胶低聚糖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新型益生元。
王媛莉,李梅青,董明,伊芳,何金铃[8](2011)在《草酸铵超声辅助提取豆腐柴果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豆腐柴为原料,采用草酸铵及超声辅助对豆腐柴果胶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提取豆腐柴果胶的最优工艺条件,并对该工艺条件下的果胶进行了质量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提取可以显着提高提取率。在试验范围内,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草酸铵质量浓度和液料比对果胶提取效果均有一定的影响,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70min、草酸铵质量浓度8g/L和液料比50:1(mL/g),其中草酸铵质量浓度和提取温度达到显着水平;在该工艺条件下果胶提取率达63.79%。本实验方法获得的果胶提取率高,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行业标准(QB 2484—2000《食品添加剂:果胶》)要求。
蒋立科,陈祎凡,金青,魏练平,高丽丽,徐云[9](2012)在《豆腐柴叶果胶理化性质及“神仙豆腐”制备的条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豆腐柴叶果胶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并揭示其制备豆腐的机制。方法:采用硫酸对豆腐柴叶汁水解,乙醇沉淀分离,三氯醋酸-氯仿合剂去蛋白,氨化乙醇脱色,95%乙醇沉淀纯化,获乳黄色沉淀物;该沉淀物采用硫酸水解,硅胶G薄板层析测定多糖种类与组成;测定果胶pH值、可溶性果胶含量和酯化度;双缩脲比色法测定果胶蛋白质含量;与民间制"神仙豆腐"同类方法验证提取物制豆腐效果。结果:豆腐柴叶果胶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果糖、D-甘露糖,3种糖含量为78.24%,蛋白含量为21.76%;果胶吸水性强,其性质与国际检测标准相近,酯化度为74.6%,果胶制成的豆腐凝集度>100。结论:豆腐柴叶制备豆腐是果胶与钙、镁离子的共同作用结果。
张洪[10](2019)在《特色资源豆腐柴产业化开发关键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豆腐柴叶果胶含量高,营养丰富,药用成分含量高,越来越多农民朋友将其作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资源丰富,但相关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力图对豆腐柴叶的基本组分、干粉的加工及其应用进行综合研究,以求解决豆腐柴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关键工艺难题,实现标准化、周年化生产,拓宽豆腐柴叶的应用场景。(1)对产自四川达州、陕西安康、安徽安庆、浙江金华和重庆丰都5个不同产地的豆腐柴鲜叶中的基本组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各项指标都有较大差异。浙江产地脂肪、蛋白质、总酚含量最高,分别达到3.79%、22.49%、30.37 mgGAE/gDW;重庆产地灰分、钙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85%、26.817 mg/g;安徽产地果胶、总黄酮、钾、铁、锰、磷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7.16%、69.77 mgRE/gDW、32.360 mg/g、0.825mg/g、1.513 mg/g、4.750 mg/g。进行UPLC-QTOF-MS分析,总共发现了8种化合物,初步鉴定为:苹果酸、咖啡酸、本香酸、咖啡酰己糖、葡萄糖基异鼠李素、山奈酚香豆酰己糖苷、香叶木素7-O-芸香苷(香叶木甙)和山萘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研究了冷冻干燥、漂烫与未漂烫后热风干燥及晒干4种不同处理方式对豆腐柴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漂烫后再热风干燥组的亮度最大、绿度最好;经电子鼻分析,干燥消除豆腐柴臭味的效果更明显;热风干燥堆积密度最小、吸水指数最大,分别为0.32 g/mL、28.14 g/g,漂烫后再热风干燥组持油性最好、果胶含量最高,分别为1.91 g/g、28.57%。冷冻干燥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最好,分别为97.68%、90.04%。综合考虑,宜漂烫后选用热风干燥对豆腐柴叶进行加工。(3)选择混合漂烫液(葡糖糖酸锌0.1%、氯化钙0.2%、柠檬酸0.04%)探究了漂烫温度、漂烫时间和热风干燥温度对豆腐柴干粉品质的影响。经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干燥制粉条件:漂烫液温度90℃,漂烫时间78 s,热风干燥温度57℃。对豆腐柴粉进行保存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4℃真空包装保存效果最好。制订了豆腐柴粉的产品质量标准。(4)对豆腐柴粉进行应用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豆腐柴饼干的最佳配方为,在基本配方(以100 g低筋面粉为基础计,小苏打2 g、全蛋液20 g、水适量)的基础上,黄油、糖和豆腐柴粉添加量分别为40 g、30 g、6 g;观音豆腐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16(g/mL),CaSO4、MgCl2和魔芋精粉添加量分别为0.08%、0.05%、0.25%。
二、从豆腐柴中提取果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豆腐柴中提取果胶(论文提纲范文)
(1)豆腐柴的研究与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豆腐柴有效成分分析 |
1.1 豆腐柴营养成分的研究分析 |
1.2 豆腐柴药用成分的研究分析 |
2 豆腐柴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3 豆腐柴的应用研究 |
3.1 豆腐柴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3.2 豆腐柴在医药上的应用 |
3.3 豆腐柴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
4 展望 |
(2)贵州省豆腐柴属植物化学物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马鞭草科植物概述 |
1.1.2 豆腐柴属植物概述 |
1.1.3 营养素概述 |
1.1.4 总酚及总黄酮 |
1.2 研究现状 |
1.2.1 豆腐柴属植物研究现状 |
1.2.2 豆腐柴属植物蛋白质和果胶研究现状 |
1.2.3 总酚和总黄酮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2、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及生境特征 |
3、研究方案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3 数据处理 |
3.4 技术路线 |
4、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方法 |
4.2 纤维素含量测定方法 |
4.3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4.4 氨基酸组分 |
4.5 果胶含量测定方法 |
4.6 总酚含量测定方法 |
4.7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5、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豆腐柴属植物糖类物质的对比分析 |
5.1.1 可溶性糖 |
5.1.2 纤维素 |
5.1.3 果胶 |
5.1.4 综合对比分析 |
5.2 豆腐柴属植物蛋白质的对比分析 |
5.3 豆腐柴属植物总酚和总黄酮的对比分析 |
5.3.1 总酚 |
5.3.2 总黄酮 |
5.3.3 综合对比分析 |
6 基于各组分经济价值的品种优选 |
7、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豆腐柴果胶的提取纯化及其在凝固型酸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豆腐柴概述 |
1.2 豆腐柴研究利用进展 |
1.3 果胶及其提取方法 |
1.4 果胶的纯化 |
1.5 果胶的应用 |
2 引言 |
2.1 课题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
2.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3 课题来源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2.1 工艺流程 |
3.2.2 操作要点 |
3.3 实验方法 |
3.3.1 豆腐柴叶预处理 |
3.3.2 豆腐柴果胶的提取 |
3.3.3 豆腐柴果胶的分离纯化 |
3.3.4 酸奶制作 |
3.4 分析测定方法 |
3.4.1 豆腐柴果胶纯度的测定 |
3.4.2 果胶色差的测定 |
3.4.3 豆腐柴果胶理化指标的测定 |
3.4.4 豆腐柴果胶酸奶的测定 |
3.4.5 酸奶的感官评定评分标准 |
3.5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豆腐柴叶预处理的研究结果 |
4.1.1 两种钝化酶方式对果胶色泽及得率的影响 |
4.1.2 粉碎粒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4.2 SHMP超声辅助法提取果胶的提取工艺研究结果 |
4.2.1 超声功率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4.2.2 提取时间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4.2.3 提取温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4.2.4 料液比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4.2.5 SHMP质量浓度对果胶得率的影响 |
4.2.6 SHMP提取果胶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 两种提取方法制备的豆腐柴果胶的比较 |
4.4 果胶的纯化工艺研究 |
4.4.1 脱色工艺的研究结果 |
4.4.2 采用透析法和醇洗法脱糖的结果比较 |
4.4.3 果胶色差的测定结果 |
4.5 豆腐柴果胶实验产品质量分析 |
4.6 豆腐柴果胶的酸奶研究结果 |
4.6.1 酸奶持水力的测定结果 |
4.6.2 酸奶粘度的测定结果 |
4.6.3 酸奶色差的测定结果 |
4.6.4 酸奶感官评定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豆腐柴药学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分研究 |
1.1 果胶 |
1.2 叶蛋白 |
1.3 其他成分 |
2 药理研究 |
2.1 增强免疫功能 |
2.2 抗炎镇痛、保护软组织 |
2.3 其他作用 |
2.4 毒性 |
3 临床应用 |
4 小结及展望 |
(5)豆腐柴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有效成分 |
2药理作用 |
3其他作用 |
4结束语 |
(6)豆腐柴果胶的提取及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文献综述 |
1.1 豆腐柴简介 |
1.2 豆腐柴的开发利用状况 |
1.2.1 豆腐柴中有效成分分析 |
1.2.2 豆腐柴的应用研究 |
1.3 果胶 |
1.3.1 果胶的来源及提取原料 |
1.3.2 果胶的结构与分类 |
1.3.3 果胶的理化性质 |
1.4 果胶的制备研究进展 |
1.4.1 果胶的提取 |
1.4.2 果胶的纯化 |
1.4.3 果胶的沉淀 |
1.4.4 果胶的干燥 |
1.5 果胶的应用研究进展 |
1.5.1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5.2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
1.5.3 在其它工业中的应用 |
1.6 豆腐柴果胶的研究现状 |
2 引言 |
2.1 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2.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2.1 原料的预处理 |
3.2.2 基本成分的检测 |
3.2.3 果胶提取的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
3.2.3.1 工艺流程 |
3.2.3.2 果胶提取方法的选择 |
3.2.3.3 果胶提取工艺的优化 |
3.2.3.4 提取率的计算 |
3.2.3.5 纯化 |
3.2.3.6 浓缩沉淀 |
3.2.3.7 二次脱色 |
3.2.3.8 干燥 |
3.2.4 果胶的基本特性的研究 |
3.2.4.1 果胶质含量测定 |
3.2.4.2 果胶成品质量分析 |
3.2.4.3 果胶的结构分析 |
3.2.5 果胶的质构特性的研究 |
3.2.5.1 果胶浓度对果胶凝胶质构性质的影响 |
3.2.5.2 蔗糖含量对果胶凝胶质构性质的影响 |
3.2.5.3 钙离子浓度对果胶凝胶质构性质的影响 |
3.2.5.4 pH 对果胶液质构性质的影响 |
3.2.6 豆腐柴果胶在酸奶中的应用 |
3.2.6.1 酸奶的制作 |
3.2.6.2 酸奶粘度的测定 |
3.2.6.3 酸奶持水力的测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豆腐柴的基本成分测定 |
4.2 果胶提取工艺研究结果 |
4.2.1 超声辅助提取效果比较 |
4.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4.2.2.1 提取时间对豆腐柴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
4.2.2.2 提取温度对豆腐柴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
4.2.2.3 草酸铵质量浓度对豆腐柴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
4.2.2.4 液料比对豆腐柴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
4.2.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果胶的纯化工艺研究结果 |
4.3.1 脱色工艺研究结果 |
4.3.1.1 活性炭脱色效果结果 |
4.3.1.2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 |
4.3.1.3 活性炭与大孔树脂对果胶溶液的脱色效果的比较 |
4.3.2 采用 TCA 法脱蛋白及透析法脱糖的结果 |
4.4 不同干燥方法对产品色泽的影响 |
4.5 果胶的基本特性研究结果 |
4.5.1 果胶质量分析 |
4.5.2 果胶的红外光谱图 |
4.6 果胶的质构特性的研究 |
4.6.1 果胶浓度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
4.6.2 蔗糖浓度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
4.6.3 Ca~(2+)浓度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
4.6.4 p H 对凝胶性能的影响 |
4.7 豆腐柴果胶在酸奶中的应用 |
4.7.1 酸奶粘度的测定 |
4.7.2 酸奶持水力的测定 |
5 讨论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特色资源果胶的提取和物理化学性质表征及微射流降解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果胶研究进展 |
1.1.1 果胶的分子结构 |
1.1.2 果胶的性质 |
1.1.3 果胶的应用 |
1.1.4 果胶的来源 |
1.1.5 果胶的提取 |
1.1.6 果胶的物理化学表征方法 |
1.1.7 果胶修饰 |
1.2 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 |
1.2.1 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的应用 |
1.3 果胶低聚糖 |
1.3.1 果胶低聚糖的制备 |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第2章 薜荔籽果胶的提取、表征和自凝胶形成性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傅里叶红外图谱分析和酯化度 |
2.3.2 果胶得率和可提取率 |
2.3.3 中性糖含量 |
2.3.4 特征粘度及粘均分子量 |
2.3.5 果胶提取物的灰分,蛋白及水分含量 |
2.3.6 凝胶能力 |
2.3.7 薜荔籽水提物自凝胶的机理 |
2.3.8 水提薜荔籽果胶流变性能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薜荔籽果胶组分溶解性差异原因探讨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果胶多糖的分级 |
3.3.2 果胶组分基本理化性质 |
3.3.3 溶解性 |
3.3.4 扫描电镜观察 |
3.3.5 X-衍射图谱 |
3.3.6 红外光谱 |
3.3.7 金属含量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豆腐柴叶果胶的提取,表征及其理化性质测定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豆腐柴叶细胞壁组成 |
4.3.2 提取得率,半乳糖醛酸含量及半乳糖醛酸的可提取性 |
4.3.3 中性糖组成及含量 |
4.3.4 红外光谱和酯化度 |
4.3.5 分子量及粒径 |
4.3.6 凝胶能力 |
4.3.7 草酸铵提果胶流变性能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透析溶剂对豆腐柴叶果胶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透析溶剂对果胶溶液外观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3.2 透析溶剂对果胶得率和半乳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
5.3.3 透析溶剂对果胶灰分及金属含量的影响 |
5.3.4 透析溶剂对果胶形貌的影响 |
5.3.5 果胶提取残渣的形貌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微射流降解高酯果胶及其机理研究 |
6.1 前言 |
6.2 论推导 |
6.3 实验部分 |
6.3.1 实验材料 |
6.3.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3.3 实验方法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微射流对果胶流体行为和平均分子量的影响 |
6.4.2 微射流对果胶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6.4.3 微射流对果胶粒径和表观形貌的影响 |
6.4.4 去酯化和β-消除反应 |
6.4.5 酸水解的作用 |
6.4.6 建立动态高压微射流降解果胶的模型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动态高压微射流制备果胶低聚糖及其体外发酵性能 |
7.1 前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实验材料 |
7.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7.2.3 实验方法 |
7.3 结果和讨论 |
7.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7.3.2 模型拟合和方差分析 |
7.3.3 响应曲面优化 |
7.3.4 果胶及其低聚糖的单糖组成 |
7.3.5 果胶低聚糖的体外发酵性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本文取得的成果与主要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豆腐柴叶果胶理化性质及“神仙豆腐”制备的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草木灰液的制备 |
1.3.2 叶果胶的分离纯化 |
1.3.3 指标测定 |
1.3.3. 1 叶果胶酯化度的测定 |
1.3.3. 2 叶果胶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3.3. 3 可溶性叶果胶含量的测定 |
1.3.4 叶果胶凝集实验 |
1.3.4. 1 凝集实验 |
1.3.4. 2 重复性的检验 |
1.3.4. 3 未除蛋白与除蛋白后果胶凝集效果的比较 |
1.3.5 纯化果胶中单糖组成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豆腐柴叶果胶含量测定结果 |
2.2 叶果胶不同脱色方法的比较 |
2.3 叶果胶酯化度的测定结果 |
2.4 果胶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5 可溶性果胶的测定结果 |
2.5.1 叶果胶含量 |
2.5.2 叶果胶中的单糖组成 |
2.6 叶果胶凝集实验结果 |
2.7 叶果胶凝集重现性 |
2.8 未除蛋白与除蛋白后果胶凝集效果的比较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豆腐柴叶果胶凝集与凝胶剂添加量的关系 |
3.2 豆腐柴叶果胶含量的季节性变化与生产 |
3.3 豆腐柴果胶预凝胶形成的问题 |
3.4 依果胶酯化度选择沉淀剂 |
(10)特色资源豆腐柴产业化开发关键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豆腐柴的价值及其研究现状 |
1.1.1 豆腐柴资源简介 |
1.1.2 豆腐柴的开发利用价值 |
1.1.3 豆腐柴的研究现状 |
1.2 多酚类化合物简介 |
1.2.1 黄酮类 |
1.2.2 酚酸类 |
1.2.3 花色苷 |
1.2.4 单宁类 |
1.2.5 酚类化合物的检测研究现状 |
1.3 干燥技术简介 |
1.3.1 热风干燥 |
1.3.2 真空冷冻干燥 |
1.3.3 喷雾干燥 |
1.3.4 微波干燥 |
1.4 护色技术研究现状 |
1.4.1 漂烫处理 |
1.4.2 气调贮藏保鲜 |
1.4.3 金属离子护绿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图 |
2 不同产地豆腐柴叶基本组分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脂肪、灰分、蛋白质含量的比较分析 |
2.2.2 果胶含量分析比较 |
2.2.3 总黄酮含量分析比较 |
2.2.4 总酚含量分析比较 |
2.2.5 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比较 |
2.2.6 豆腐柴叶中酚酸类物质成分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不同处理对豆腐柴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样品处理 |
3.1.5 色泽测定 |
3.1.6 基于电子鼻的主成分分析 |
3.1.7 堆积密度的测定 |
3.1.8 吸水指数的测定 |
3.1.9 持油性测定 |
3.1.10 乳化特性测定 |
3.1.11 果胶含量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色泽的比较分析 |
3.2.2 气味成分的比较分析 |
3.2.3 堆积密度、吸水指数和持油性的比较分析 |
3.2.4 乳化特性的比较分析 |
3.2.5 果胶含量的比较分析 |
3.3 结论 |
4 豆腐柴叶干粉制作工艺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漂烫温度对豆腐柴粉色泽的影响 |
4.2.2 漂烫时间对豆腐柴粉色泽的影响 |
4.2.3 干燥温度对豆腐柴粉色泽的影响 |
4.2.4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5 最佳工艺参数及验证 |
4.2.6 保存条件对豆腐柴粉色泽的影响 |
4.2.7 豆腐柴粉产品质量标准 |
4.3 本章小结 |
5 豆腐柴饼干及“观音豆腐”制作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豆腐柴饼干实验方法 |
5.1.4 “观音豆腐”实验方法 |
5.2 豆腐柴饼干结果与分析 |
5.2.1 黄油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
5.2.2 糖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
5.2.3 豆腐柴粉添加量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
5.2.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2.5 验证试验 |
5.2.6 豆腐柴饼干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
5.2.7 豆腐柴饼干质构的分析 |
5.3 “观音豆腐”结果与分析 |
5.3.1 料液比对品质的影响 |
5.3.2 镁盐、钙盐添加量对品质的影响 |
5.3.3 魔芋精粉添加量对品质的影响 |
5.3.4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ICP-OES法元素标准曲线图 |
附录 BICP-MS法元素标准曲线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从豆腐柴中提取果胶(论文参考文献)
- [1]豆腐柴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 李梅青,王媛莉,董明,何金玲. 食品工业科技, 2011(03)
- [2]贵州省豆腐柴属植物化学物质分析研究[D]. 李永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 [3]豆腐柴果胶的提取纯化及其在凝固型酸奶中的应用[D]. 石然然.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1)
- [4]豆腐柴药学研究概况[J]. 高燕妮,路锋,高昂,胡冬梅,巩江,倪士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2)
- [5]豆腐柴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J]. 汪海斌,王燕燕. 医药导报, 2015(04)
- [6]豆腐柴果胶的提取及其特性的研究[D]. 王媛莉.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8)
- [7]特色资源果胶的提取和物理化学性质表征及微射流降解机理[D]. 陈军. 南昌大学, 2013(01)
- [8]草酸铵超声辅助提取豆腐柴果胶[J]. 王媛莉,李梅青,董明,伊芳,何金铃. 食品科学, 2011(10)
- [9]豆腐柴叶果胶理化性质及“神仙豆腐”制备的条件[J]. 蒋立科,陈祎凡,金青,魏练平,高丽丽,徐云. 食品科学, 2012(23)
- [10]特色资源豆腐柴产业化开发关键工艺研究[D]. 张洪. 西华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