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约化胞与未知结构分析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杨熠[1](2017)在《高效、高精度像模拟计算及AlCuCo十次准晶结构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而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又是材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电子晶体学方法在微观结构研究领域比X射线晶体学更具有优势,成为研究纳米材料和诸多微观组织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虽然电子晶体学方法在材料结构解析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电子与晶体强烈的动力学作用使结构分析复杂化,而且由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的不完美性,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往往会得到不能反映结构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发展高效、高精度的像模拟方法和三维结构分析方法。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5个部分:1.实空间法(RS)法跟布洛赫波(BW)法模拟计算精度和速度的定量比较。根据散射矩阵的定义,BW法散射矩阵的大小与二维单胞面积的平方成正比,而RS方法散射矩阵的大小与单胞面积成正比。如果晶格参数较小,则两种方法都适用,例如Cu和Mg2AlO4。当二维晶胞的面积大于(2nm)2时,BW法不再能有效使用,RS法依然能很好的使用,例如Mg44Rh7和KNbO3。2.改进的矩阵直接相乘法。矩阵直接相乘(DPSM)法起初是基于全散射矩阵,由于计算时间非常长,该方法一直没有得到具体应用,因此散射矩阵必须约化。根据Bethe potential法可以显着的约化散射矩阵,DPSM法和BW法都可以使用约化后的矩阵。计算结果表明DPSM法的计算速度是BW法的三倍左右,精度二者保持一致。我们称这一改进的方法为Modified DPSM法。3.基于Niggli约化胞理论的晶格参数精确计算方法。传统的晶格参数计算方法是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双倾样品杆绕着某一带轴做系列倾转记录转角数据。这种方法的缺点:一是系列倾转获取衍射照片的操作难度大;二是样品杆的夹角数据精度不高,一般有0°-2°的误差,有时甚至达到5°。这是由于样品杆测角台的精度不高造成的,这对于精确测定晶格参数是不利的,尤其是夹角数据精度不高对晶系判断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Niggli约化胞的晶格参数精确计算方法,避免了使用不精确的夹角数据,只要获取三张不同带轴的衍射照片即可,而带轴之间的夹角通过测量照片上的倒易点阵方向的夹角,其精度可达到0.5°。再利用数值化的衍射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精修,使得这种Niggli约化胞的方法精度明显提高。4.晶体空间群测定的实空间法。要测定一个未知晶体的结构首先必须测定该晶体的空间群。传统的空间群测定方法是用会聚束电子衍射或者旋进电子衍射进行,无论采用会聚束电子衍射还是旋进电子衍射都是在倒易空间进行。本文发展了测量空间群的一种新方法——实空间法,这一方法是建立在高角环形暗场(HAADF)像基础上,其优点是无位相损失。其原理是将三维空间分解成二维空间,然后将三维空间群的测定简化为二维空间群的测定。这一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其充分利用了测量晶体结构的高分辨照片,做到一举两得。HAADF是一种非相干像,它的衬度直接反映了原子势的投影结构,因此HAADF像是测定晶体结构和测量空间群的理想工具。5.十次准晶Al65Cu20Co15结构模型的研究。准晶作为一类特殊的晶体材料,拥有晶体结构禁止出现的旋转对称性和非平移周期性,其结构解析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二维准晶从发现到现在已经29年了,以前关于准晶的结构模型都是局部原子排列的模型,对于整个结构始终没有搞清楚。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解决了二维十次准晶Al65Cu20Co15的整体结构问题。首先解决了准单胞的问题,以前一直把2nm团簇作为十次准晶的准单胞,但是我们发现2nm的准单胞不能填满整个空间,必须扩大到3.2 nm才能填满整个空间。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inflation的规则将3.2 nm的准单胞充满整个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用五维立方晶胞在二维空间的投影构建了一个二维点阵,根据准点阵的结构而建立了 inflation规则,因而建立了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准点阵模型,然后用3.2nm的准单胞来填满整个空间。无论是准单胞的构成还是inflation规则的判定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确信结果是正确的。
葛华龙[2](2021)在《镍基高温合金第二相微观结构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镍基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抗腐蚀、抗疲劳、抗蠕变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热端部件。高温合金的基本微观组织都是在γ奥氏体基体相内析出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共格γ’或γ"。但是由于添加的合金元素众多,通常还会形成如MC等碳化物以及Laves共晶等非均匀结构。在高温合金部件服役过程中,微观裂纹常在这些非均匀结构处形核。然而当前关于第二相等非均匀结构的微观结构及作用机理的认识仍然严重不足。而准确理解微观结构是建立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高温合金中的非均匀结构如共晶以及第二相进行更精细的研究。本文利用各种透射电子显微学(TEM)技术,主要包括电子衍射、原子尺度高分辨像(HR-TEM)、高角环形暗场像(HAADF)、X射线能谱(EDS)等,对镍基高温合金中γ/Laves共晶、MC碳化物以及γ’/γ共晶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微观结构及作用机理,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对K4169铸态合金中γ/Laves共晶组织产生了重新认识。研究确定了 y/Laves共晶实际相组成包含γ相、δ-Ni3Nb相、C14 Laves相,以及一种Ni-Nb新相。结合EDS、电子衍射及原子尺度HAADF像,确定这种新相为Ni7Nb2结构,点阵参数为 a=0.473 nm,b=0.794 nm,c=1.21 nm,β=91.3°,空间群为 C2/m。这种 Ni7Nb2新相与Laves相具有部分相似结构单元,但其成分却与δ相极度相似,并且和δ相、Laves相都具有相近的Nb含量。通过成分对比还发现,可能是Zr、Si、Co元素促进了 Ni-Nb二元体系中并不存在的Ni7Nb2相在高温合金中的形成。原位加热实验观察表明,Ni7Nb2相具有比Laves相更高的热稳定性。对K417G合金950℃/235 MPa持久实验后断口附近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断口附近微裂纹主要存在于MC碳化物内部。对断口附近MC碳化物进行观察发现其内部出现大量元素偏析带,偏析带上相对于MC富集Cr、Co、Ni元素,贫C、Ti、V元素。其中Cr元素在整个偏析条带均为富集,而Ni、Co主要富集于条带上的析出相。进一步分析发现,沿着元素偏析区大量析出纳米尺度M23C6析出相,并且M23C6析出相与MC保持立方-立方取向关系,两相界面为(001)面和(111)面。尽管两相为立方-立方取向关系,并且相界面为低指数面,但是由于两相点阵常数相差较大,界面存在着较大的失配。因此,MC碳化物内部大量的M23C6非共格相界面使得MC容易在M23C6界面处开裂,诱发微裂纹的形成。对K417G合金在950℃/235 MPa持久实验断口附近组织的观察还发现少量裂纹形成于γ/γ’共晶与基体界面。研究发现持久实验后γ/γ’共晶区析出大量纳米尺度M5B3硼化物颗粒,M5B3硼化物与γ/γ’共晶取向关系为:[001]γ/γ’//[001]M5B3,(020)γ/γ//(130)M5B3。在相同温度、时间条件下退火样品中γ/γ’共晶内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第二相颗粒析出,表明持久变形促进了γ/γ’共晶内硼化物颗粒的析出。具体而言,M5B3硼化物与位错线相连,且位错线富集硼化物形成元素Cr和Mo,表明M5B3硼化物的析出得益于持久变形形成的大量位错以及γ/γ’共晶区域的元素偏聚。在高温合金中γ/γ’共晶是一个不均匀结构,在高温变形过程中会在γ/γ’共晶与基体界面形成严重的应力集中。高密度硼化物纳米颗粒在γ/γ’共晶区域的析出,将严重阻碍位错在γ/γ’共晶区内运动,进一步加剧γ/γ’共晶与基体界面处的应力集中,因而诱发裂纹形核,对合金抗持久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硼化物可以诱发位错通道。尽管M23B6硼化物与合金基体为立方-立方取向关系,但是在硼化物与γ’相界面存在原子尺度台阶结构。在合金蠕变变形过程中,这种原子级台阶界面可以作为位错源向外发射位错。从硼化物界面形成的a[100]位错运动较困难,容易被局限于狭窄区域运动形成位错通道。通道中位错高度塞积而形成应力集中,诱发微观裂纹形成。
王骏[3](1984)在《约化胞与未知结构分析程序》文中提出 根据约化胞和布拉菲胞的对应关系,用BASIC语言编写了未知结构分析程序。只要输进从旋转晶体得到的三个不共面的衍射斑点的参数,即可直接得到布拉菲胞参数。作为中间结果,输出还包括倒易胞,倒易基胞,正空间基胞,约化胞等参数,以方便人工考证。 Niggli指出,任何晶体点阵都可由代数中的一个三元正二次型方程来表示,在一定的约化条件下,有唯一的点阵选法。他定义满足此约化条件的基胞为约化胞,亦称Niggli胞。NiggLi不仅给出了将任意基胞变换成约化胞的全部约化条件,而且还从几何上导出了所有布拉菲点阵的44种约化形式。这样,约化胞既是基胞,又具备唯一性,
王骏[4](1983)在《约化胞与未知结构分析程序》文中研究说明 根据约化胞和布拉菲胞的对应关系,用BASIC语言编写了未知结构分析程序。只要输进从旋转晶体得到的三个不共面的衍射斑点的参数,即可直接得到布拉菲胞参数。作为中间结果,输出还包括倒易胞,倒易基胞,正空间基胞,约化胞等参数,以方便人工考证。Niggli指出,任何晶体点阵都可由代数中的一个三元正二次型方程来表示,在一定的约化条件下,有唯一的点阵选法。他定义满足此约化条件的基胞为约化胞,亦称Niggli胞。NiggLi不仅给出了将任意基胞变换成约化胞的全部约化条件,而且还从几何上导出了所有布拉菲点阵的44种约化形式。这样,约化胞既是基胞,又具备唯一性,
赵江林[5](2002)在《晶体空间的配形划法》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涉及的是晶体结构几何学领域中晶体空间划分部分的内容。晶体空间的划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用基元堆砌晶体形状,不同的晶体基元可以将晶体空间划分开;一是用一种数学抽象形式将之划分,而这种数学抽象形式又恰恰是前者晶体基元的数学抽象。而本论文重点论述的是配位形集这种新的晶体空间数学划分形式。 因此,本论文首先阐述了空间划分的基本概念;然后又介绍了与配位形相关的布拉菲胞选取准则及尼格里胞理论:紧接着引入配位形的概念;最后本论文给出了二维及部分三维晶格配位形集的推导过程和结果。 本论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建立了晶体空间的配位形划分理论,并给出了二维及三维晶格(部分)的配位形理论结论。其他小的创新还有:总结了晶体空间划分的概念并将关系式“晶体结构=基元+空间点阵”作了推广,给出了晶体空间划分的严格定义;提出了八位单胞体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晶体空间划分的一种基元;发现了一种集合的存在,这种集合集元之间具有固定顺序排列并且集合本身具有周期性;另外在推导过程中的一些证明和方法,不再赘举。
靳千千[6](2017)在《镁合金中长周期堆垛有序结构的电子显微学研究》文中指出长周期堆垛有序(long period stacking ordered-LPSO)结构具有新颖的结构特征,对镁合金有非常显着的强韧化效果,因此人们对LPSO结构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为了探索镁合金中新型LPSO结构,研究LPSO结构中缺陷和界面特征,理解其形成和生长机理,本论文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术表征了 Mg88Co5Y7、Mg92Co2Y6、Mg97Zn1Y2和Mg97Ga1Y2(at.%)合金中LPSO 及其相关结构。与此同时,总结出了确定未知结构布拉菲点阵、空间群和三维原子位置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金属间化合物结构的确定方法和步骤提出了确定任意三维空间点阵布拉菲胞的新方法,即通过寻找该点阵的对称性来确定其布拉菲点阵类型和点阵参数,系统总结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确定未知晶体结构布拉菲点阵、空间群和三维原子位置的方法和具体步骤。在此,确定了 MgGaY相的布拉菲点阵,以及Mg3(Co,Y)相的空间群和三维原子位置。针对Mg-M-RE合金LPSO结构的特点,提出了简便描述此类LPSO结构的新符号:F(或F)表示AB’C’A(或AC’B’A)结构单元,T(或T)表示AB’C(或AC’B)结构单元,负号代表结构单元相反的剪切方向,数字n代表Mg堆垛层的层数,下标数字代表单胞中亚结构单元的个数。此外,提出了根据它们的新符号快捷确定其布拉菲点阵和空间群的方法。2.新型LPSO结构的解析在 Mg92Co2Y6(at.%)铸态合金中发现了 29H、51R、60H、72R、102R和192R六种新型LPSO结构。它们既包含AB’C’A结构单元,又包含AB’C结构单元,在这些结构单元之间分布着1~3层Mg堆垛层。Co/Y元素在AB’C’A和AB’C结构单元中无序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标记的堆垛层。在Mg97Zn1Y2(at.%)近平衡合金中发现了八种新型LPSO结构,分别为60R、78R、26H、96R、38H、40H、108H 和 246R。所有这些LPSO 结构都包含 AB’C’A结构单元,在它们之间夹两层或者三层Mg堆垛层。运用引入的新方法,确定了这些LPSO结构的布拉菲点阵和空间群,同时建立了它们结构之间的联系。3.LPSO结构中的缺陷结构及其形成机理解析了 Mg88Co5Y7(at.%)铸态合金中的654R结构,它为12H和15R的有序共生结构。通过比较654R和与它结构相关的缺陷结构,确定了该共生结构的形成过程。研究了 Mg-Co-Y合金中12H、15R和18R结构中堆垛层错和生长孪晶的结构、对称性和分布。它们可理解为n-Mg和T/F-block组元的错排。这些错排结构包含0-Mg、1-Mg、2-Mg、4-Mg、5-Mg和6-Mg结构组元。LPSO结构中具有相同结构的堆垛层错存在梯度分布现象。Mg97Zn1Y2(at.%)近平衡合金中14H和18R结构也普遍存在堆垛层错和生长孪晶。同时,发现堆垛层错统计性有序排列形成了超结构,如62L、86L、152L和235L。通过分析这些缺陷结构的细节,探究了它们可能的形成过程。4.与LPSO结构相关的堆垛无序结构Mg-Co-Y合金中普遍存在堆垛无序结构,它们都包含T-block、F-block、2-Mg、3-Mg和4-Mg。这些组元无序排列,或进一步形成结构相关的更复杂结构,某些复杂结构局域有序排列,并显示短程周期性和对称性。5.LPSO结构和Mg基体非共格界面Mg97Zn1Y2(at.%)合金中18R/Mg(0110)非共格界面分解成54R(或54R’)LPSO结构。周期性分布的b1不全位错列和b2、b3双核位错列形成了 54R/Mg和54R/18R两个纯倾转型界而,倾转角为2.26°。18R结构的生长可以通过b1、b2和b3位错的协同运动实现。通过计算位错之间的弹性相互作用力揭示了该复杂界面的稳定性并解释了它的微观结构特征。
庞年斌,韩明,于忠辉,尹文红,秦聪祥[7](2010)在《EBSD解析六方晶体的Bravais点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由单张EBSD花样确定晶体Bravais点阵的应用程序并阐述了其基本思路。首先利用从EBSD花样获取的菊池带宽度及方位角信息重构倒易初基胞,并根据带宽及菊池带之间的夹角建立超定方程组,求其最小二乘解,减小重构的误差。约化处理倒易初基胞得到倒易Bravais胞,再经正倒空间转换解析出正空间Bravais胞。程序可以自动标定并显示菊池带与菊池极的指数。
王昕炜[8](2007)在《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指出本控制系统以满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11”四圆单晶衍射仪改造项目中有关对控制系统的具体技术要求为目标,着眼于四圆测角仪的测量精度及转动的速度要求和衍射强度数据的准确性,在综合考虑系统性能、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一套新的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设计工作如下:(1)阐述了X射线和X射线晶体衍射原理,介绍了两种单晶衍射数据收集方法,分析了四圆单晶衍射仪的X射线发生装置、测角仪、辐射探测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四个结构组成单元,说明了四圆单晶衍射仪的晶体结构分析过程和在此过程中应用到的衍射几何与转换矩阵的相关知识,讨论了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设计思路,为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需求依据。(2)研究了旧的四圆单晶衍射仪的设计原理和控制方法,分别从测量系统软件,单晶结构分析软件和晶体结构图的绘图软件三个方面分析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原理,据此设计了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3)由上述分析可知,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包括:四圆测角仪、半狭缝、X射线快门、衰减器和脉冲高度分析器及在其上实现的X射线强度数据采集模块。在本设计中,采用的是一个多单片机分布式系统控制方案,每个单片机控制一个或几个模块,各个单片机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相连完成计算机对各个模块的控制及信息交换。各个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但通过计算机控制,又可以灵活的组合,能满足测量系统的要求。(4)在设计中,保留了原来的脉高分析器和测角仪驱动部件。通过分析步进电机各种控制模式的优缺点,根据仪器控制精度要求,选择了计算机与单片机主从控制,并利用光电编码器引入位置反馈的闭环控制模式。选择合适的CPLD芯片和单片机实现了衍射强度数据采集以及反馈控制模块的设计。(5)重新编制了步进电机驱动程序、设备驱动程序、数据采集处理程序和上位机控制函数程序。在设计中,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实现了软件接口的标准化,提高了编程的效率;并且用菜单式的选择界面取代原控制台中EPROM存储键中所有的控制程序,用计算机实现对测角仪的控制和衍射数据的采集。(6)在设计中,时刻注意了控制系统各种接口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和控制系统的可测试性、可扩展性、可维修性的设计。研制成功的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不仅为上层数据分析软件提供良好的软件接口——上位机控制函数,还为底层硬件电路提供好的硬件接口——串口,为调试测试阶段提供可测试的接口——CPLD的JTAG接口和串口,为以后的升级和维修提供足够的硬件空间和维修接口——CPLD的JTAG接口。(7)介绍了在实际设计中,为了增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总结了在整个系统硬件和软件开发调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介绍了控制系统的不足之处,初步拟定了系统的改进措施,为现有其它仪器的改造与性能的提高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为今后自主开发研制新型先进的分析仪器积累经验。
李霞[9](2002)在《Zr基大块非晶合金弛豫和晶化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晶金属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材料,不仅具有很高的强度、韧性、耐磨性和耐蚀性,还表现出优良的软磁性、超导特性、低磁损耗等特点,已经在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还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因此,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备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非晶合金的很多优异性能会随着晶化消失,部分晶化又会产生新的有用的微结构,而弛豫对于非晶合金的玻璃态转变和晶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非晶合金的弛豫和晶化过程期望对制备大块非晶合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中选取具有很强的非晶形成能力和晶化热稳定性的Zr-Al-Ni-Cu合金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大块非晶合金的弛豫及晶化过程。文中研究了低于Tg温度的弛豫过程对非晶合金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表明573K弛豫态Zr62Al8Ni13Cu17非晶合金连续加热玻璃态转变激活能高于淬态样品,且等温加热晶化孕育期长于淬态样品,推断Zr62Al18Ni13Cu17低于Tg温度的弛豫过程形成的原子稳定团簇不同于晶化后的原子结构,此弛豫过程抑制非晶晶化;通过分析动载荷对晶化过程的影响,得出外加动载荷缩短晶化孕育期,促进非晶晶化;文中还比较了DMA和DSC测非晶相转变过程的敏感性,得出DMA曲线对于相结构的转变较DSC曲线更为敏感,它还可以标定发生在玻璃态转变之前的β转变和γ转变;此外,通过研究加载频率和载荷大小对非晶弛豫和晶化的影响,得出结论降低加载频率会导致存储模量下降,促进非晶晶化,且加载频率及载荷的大小影响析出晶粒的形状及尺寸。
张瑛[10](2002)在《一类全新拓扑结构的超大孔沸石催化材料CTUT-1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首次在聚乙二醇(PEG)体系中合成出纯硅沸石分子筛CTUT-1和高硅沸石分子筛B-CTUT-1,并用XRD、TEM、SEM、N2吸附、IR、TG-DTA、热解XRD等手段对其结构、形貌、吸附性质、稳定性等特点进行了表征。初步认定CTUT-1为一种新型的超大孔分子筛;酸性测定结果表明B-CTUT-1具有弱酸性。考察了PEG聚合度、PEG浓度、晶化时间、体系碱量、水量、硅量、硼量等因素对合成的影响,得到了CTUT-1合成的相图区域。 以聚乙二醇的类冠醚行为特征为基础,运用现代超分子化学理论和方法初步建立了超分子模板作用机理模型,并从聚乙二醇分子聚合度、浓度与配位能力的关系,红外光谱的对照以及加料顺序三方面验证了上述机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然后据此机理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较合理的解释。 采用(1)浓液合成法;(2)醇体系合成法;(3)F-体系合成法;(4)固体硅源合成法;(5)加入成核抑制剂,五种方法尝试了沸石大晶体的培育,结果表明方法(5)效果最显着,合成出28um的较大尺寸晶体,方法(2)合成不出CTUT-1。利用结晶过程基础理论结合超分子模板作用机理,对上述五种合成方法的成败分别作出了解释。
二、约化胞与未知结构分析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约化胞与未知结构分析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高精度像模拟计算及AlCuCo十次准晶结构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晶体结构解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X射线衍射 |
1.2.2 电子晶体学方法 |
1.3 像模拟计算 |
1.3.1 像模拟计算概述 |
1.3.2 多层法 |
1.3.3 解析方法 |
1.3.4 解卷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子晶体学基础理论 |
2.1 晶体学基础 |
2.1.1 晶体和准晶体 |
2.1.2 正空间和倒空间 |
2.1.3 空间对称群 |
2.2 电子衍射的运动学理论 |
2.2.1 电子波 |
2.2.2 薛定谔方程和波恩近似 |
2.2.3 晶体对电子的结构因子 |
2.2.4 晶体对电子的衍射 |
2.3 电子衍射的动力学理论 |
2.3.1 实空间法 |
2.3.2 布洛赫波(BW)法 |
第3章 晶体结构像模拟计算的高效快速选择法—RS法与BW法的分析比较.. |
3.1 本章引言 |
3.2 RS-MS法和BW法的算法 |
3.2.1 RS-MS法的算法 |
3.2.2 BW法的算法 |
3.2.3 RS-MS和BW法之间的相关性 |
3.3 RS-MS法和BW法的计算结果 |
3.4 结果讨论 |
3.4.1 比较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 |
3.4.2 分析两种方法的误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矩阵直接相乘(DPSM)像模拟计算方法的改进与计算性能优化 |
4.1 本章引言 |
4.2 DPSM法的推导 |
4.3 计算实例 |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晶格参数精确计算—Niggli约化胞法 |
5.1 本章引言 |
5.2 方法理论 |
5.2.1 Niggli约化胞理论基础 |
5.2.2 通过电子衍射花样计算晶格参数的步骤 |
5.2.3 CBED法和Niggli约化胞法比较 |
5.3 电子衍射照片的选择方式和计算晶格参数的流程图 |
5.4 Niggli约化胞方法的应用 |
5.4.1 Mg_4Zn_7晶格参数的计算 |
5.4.2 镍基高温合金析出相的晶格参数计算 |
5.4.3 Ba_4Ti_(13)O_(30)晶格参数的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测定空间群的一种新方法—实空间法 |
6.1 本章引言 |
6.2 方法描述 |
6.2.1 确定晶系 |
6.2.2 确定平面点群 |
6.2.3 确定空间群 |
6.3 空间群讨论 |
6.3.1 直接从二维平面点群和惯用胞大小区分163个空间群 |
6.3.2 借助投影惯用胞原点位置区分33个空间群 |
6.3.3 通过Wyckoff位置区分24个空间群 |
6.3.4 完全不可分的10个空间群 |
6.4 实验 |
6.4.1 Mn的空间群确定 |
6.4.2 π相的空间群确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二维十次准晶Al_(65)Cu_(20)Co_(15)结构模型的研究 |
7.1 本章引言 |
7.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3.1 衍射 |
7.3.2 HREM、HAADF和ABF表征 |
7.3.3 准单胞模型 |
7.4 准单胞等级结构模型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镍基高温合金第二相微观结构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镍基高温合金 |
1.3 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元素及作用 |
1.3.1 固溶强化及合金元素的作用 |
1.3.2 沉淀强化及合金元素的作用 |
1.3.3 晶界强化及微合金元素的作用 |
1.4 镍基高温合金中的相变及合金组织 |
1.4.1 凝固过程中的相变 |
1.4.2 高温合金中的析出相 |
1.4.3 高温合金的结构和不均匀组织 |
1.4.4 γ/γ'共晶 |
1.4.5 γ/Laves共晶 |
1.4.6 晶内碳、硼化物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实验样品的组织结构观察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2.3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方法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 |
2.3.2 电子衍射与衍衬分析 |
2.3.3 高分辨TEM |
2.3.4 扫描透射显微术(STEM)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谱学分析 |
2.3.6 像差校正 |
2.4 未知结构的确定 |
2.4.1 布拉菲点阵的确定 |
2.4.2 空间群及原子位置确定 |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加热实验方法 |
第3章 K4169合金中Laves共晶高温溶解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Laves共晶原位加热观察 |
3.3.2 Laves共晶区结构分析 |
3.3.3 新型Ni-Nb相结构的确定 |
3.3.4 取向关系分析 |
3.3.5 Ni7Nb_2相的热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K417G合金持久变形促发γ/γ'共晶中M_5B_3硼化物析出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持久实验前后γ/γ'共晶组织 |
4.3.2 第二相结构及其与γ/γ'共晶的取向关系 |
4.3.3 M_5B_3硼化物析出机理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K417G合金中MC碳化物局部分解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铸态和持久合金中MC碳化物 |
5.3.2 MC碳化物内部析出 |
5.3.3 MC碳化物内部缺陷分析 |
5.3.4 MC/M23C6界面结构 |
5.3.5 内部分解对持久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DD98M单晶合金中硼化物诱发位错通道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蠕变断口附近微观组织 |
6.3.2 硼化物结构分析 |
6.3.3 位错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作者简历 |
(5)晶体空间的配形划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配位形之概念 |
§1-1 几个基本概念 |
§1-2 晶体空间的划分 |
§1-3 配位形的引入 |
§1-4 配位形的概念及其理论实质 |
第二章 二维晶格的配位形 |
§2-1 推导思路 |
§2-2 推导过程 |
§2-3 推导结果 |
第三章 三维晶格的(部分)配位形 |
§3-1 空间群讨论 |
§3-2 部分三维晶格的配位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镁合金中长周期堆垛有序结构的电子显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镁合金的特点及应用 |
1.2 镁合金性能改善 |
1.2.1 镁合金的发展方向 |
1.2.2 Mg-RE合金 |
1.2.3 含LPSO结构镁合金的特点 |
1.2.4 含LPSO结构镁合金的研究现状 |
1.3 Mg-M-RE合金中LPSO结构 |
1.3.1 Mg-M-RE合金LPSO结构发现及确定历程 |
1.3.2 Mg-M-RE合金LPSO结构的形成 |
1.3.3 Mg-M-RE合金LPSO结构堆垛序 |
1.3.4 Mg-M-RE合金LPSO结构化学序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未知结构确定 |
2.1 实验方法 |
2.1.1 材料制备及处理方法 |
2.1.2 透射电镜观察 |
2.2 未知结构确定 |
2.2.1 确定布拉菲点阵的新方法 |
2.2.2 空间群确定 |
2.2.3 原子位置确定 |
2.3 密堆结构确定方法 |
2.3.1 密堆长周期结构晶体学 |
2.3.2 Mg-M-RE合金LPSO结构传统表示法和新型表示法 |
2.3.3 基于新符号确定Mg-M-RE合金LPSO结构的新方法 |
第3章 Mg-Co/Zn-Y合金新型LPSO结构 |
3.1 引言 |
3.2 Mg_(92)Co_2Y_6合金新型LPSO结构 |
3.2.1 Mg_(92)Co_2Y_6合金显微结构 |
3.2.2 72R和102R结构 |
3.2.3 29H和192R结构 |
3.2.4 51R和60H结构 |
3.2.5 LPSO结构的M/RE元素在层间的分布 |
3.2.6 LPSO结构的M/RE元素在层内的分布 |
3.2.7 本节小结 |
3.3 Mg_(97)Zn_1Y_2合金新型PSO结构 |
3.3.1 60R和78R |
3.3.2 26H、96R和38H |
3.3.3 40H、108H和246R |
3.3.4 LPSO结构关系 |
3.3.5 本节小结 |
第4章 Mg-Co/Zn-Y合金LPSO中缺陷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
4.1 引言 |
4.2 Mg_(88)Co_5Y_7合金中LPSO共生结构及形成机理 |
4.2.1 654R晶体结构 |
4.2.2 654R结构相关的无序结构 |
4.2.3 654R与无序结构的比较 |
4.2.4 共生结构的形成机理 |
4.2.5 本节小结 |
4.3 Mg-Co-Y合金LPSO结构中堆垛层错和生长孪晶 |
4.3.1 12H结构中堆垛层错 |
4.3.2 15R结构中堆垛层错 |
4.3.3 15R结构中生长孪晶 |
4.3.4 18R结构中堆垛层错 |
4.3.5 本节讨论 |
4.3.6 本节小结 |
4.4 Mg-Zn-Y近平衡合金LPSO结构中堆垛层错和生长孪晶 |
4.4.1 Mg_(97)Zn_1Y_2近平衡合金显微结构 |
4.4.2 18R结构中堆垛层错 |
4.4.3 18R结构中堆垛层错有序分布形成的超结构 |
4.4.4 18R结构中生长孪晶 |
4.4.5 14H结构中堆垛层错 |
4.4.6 LPSO结构中堆垛层错和生长孪晶及其超结构 |
4.4.7 LPSO结构中堆垛层错、生长孪晶和共生结构的形成 |
4.4.8 本节小结 |
第5章 Mg-Co-Y合金堆垛无序结构 |
5.1 引言 |
5.2 实验结果 |
5.2.1 堆垛无序结构TEM观察 |
5.2.2 堆垛无序结构STEM观察 |
5.2.3 与72R结构相关的堆垛无序结构STEM观察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Mg_(97)Zn_1Y_2合金中18R/Mg非共格界面 |
6.1 引言 |
6.2 18R/Mg非共格界面及其位错组态分析 |
6.3 18R/Mg界面位错之间的作用力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EBSD解析六方晶体的Bravais点阵(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8)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1.3 论文章节概要 |
第二章 四圆单晶衍射仪工作原理 |
§2.1 X射线 |
§2.2 X射线晶体衍射原理 |
§2.3 单晶衍射数据收集方法 |
2.3.1 回摆法 |
2.3.2 四圆单晶衍射仪法 |
§2.4 四圆单晶衍射仪器结构 |
2.4.1 X射线发生装置 |
2.4.2 四圆测角仪 |
2.4.3 辐射探测器 |
2.4.5 计算机 |
§2.5 四圆单晶衍射仪的晶体结构分析过程 |
§2.6 四圆单晶衍射仪晶体分析的衍射几何与转换矩阵 |
2.6.1 四圆单晶衍射仪晶体分析的衍射几何 |
2.6.2 四圆单晶衍射仪晶体分析的衍射几何转换矩阵 |
§2.7 四圆单晶衍射仪器的控制系统 |
第三章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设计 |
§3.1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
§3.2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总线与通讯命令设计 |
3.2.1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硬件总线设计 |
3.2.2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通讯命令设计 |
§3.3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四圆测角仪控制部分设计 |
3.3.1 四圆测角仪的控制模式选择 |
3.3.2 步进电机驱动脉冲的产生 |
3.3.3 单片机对步进电机的速度控制 |
3.3.4 角度位置反馈模块的设计 |
§3.4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半狭缝和X射线快门控制部分设计 |
§3.5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衰减器和脉高分析器控制模块设计 |
§3.6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X射线强度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6.1 定时部分的设计 |
3.6.2 CPLD的设计 |
3.6.3 X射线强度数据采集模块的整体设计 |
3.6.4 X射线强度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仿真 |
§3.7 软件模块 |
3.7.1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 |
3.7.2 设备驱动程序 |
3.7.3 数据采集处理程序 |
3.7.4 上位机控制函数程序 |
第四章 四圆单晶衍射仪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 |
§4.1 四圆单晶衍射仪测量系统软件 |
4.1.1 样品的对中 |
4.1.2 四圆单晶衍射仪器初始化 |
4.1.3 寻峰 |
4.1.4 测定晶胞参数 |
4.1.5 衍射强度数据的自动收集 |
§4.2 单晶结构分析程序SHELXTL软件 |
§4.3 晶体结构图的绘图软件 |
第五章 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Zr基大块非晶合金弛豫和晶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非晶合金 |
1.1.1 非晶合金的发展史 |
1.1.2 大块非晶合金形成能力及特性 |
1.1.3 非晶合金的物理性能及应用前景 |
1.2 非晶合金的结构弛豫 |
1.2.1 结构弛豫理论的一般模型 |
1.2.2 从短程序的角度研究结构弛豫 |
1.2.3 金属玻璃结构弛豫的基本计算公式 |
1.2.4 结构弛豫中物理量的变化 |
1.3 非晶合金的晶化 |
1.3.1 晶化途径 |
1.3.2 晶化热力学 |
1.3.3 晶化动力学 |
1.4 结构弛豫对晶化的影响 |
1.5 本课题的内容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
2.2 实验设备及原理 |
2.2.1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及其原理 |
2.2.2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及其原理 |
2.2.3 X射线衍射仪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原理 |
参考文献 |
3 低于T_g温度弛豫过程对非晶合金稳定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连续加热条件下的结构弛豫 |
3.2.1 实验方法和结果 |
3.2.2 结果分析 |
3.3 等温加热条件下的结构弛豫 |
3.3.1 实验方法和结果 |
3.3.2 结果分析 |
3.4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4 动载荷对晶化过程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4.3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
4.4 TEM结果分析 |
4.5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5 比较DMA和DSC测非晶相转变过程的敏感性 |
5.1 前言 |
5.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5.3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6 加载频率对弛豫和晶化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6.3 TEM结果分析 |
6.4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7 结论与展望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一类全新拓扑结构的超大孔沸石催化材料CTUT-1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
1 引言 |
1.1 沸石分子筛的结构和应用 |
1.2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状况 |
1.3 沸石分子筛的合成机理 |
2 超大孔沸石分子筛 |
2.1 超大孔沸石分子筛的历史回顾 |
2.2 磷基质超大孔沸石分子筛 |
2.2.1 结构介绍 |
2.2.2 合成介绍 |
2.2.3 特点分析 |
2.3 硅基质超大孔沸石分子筛 |
2.3.1 UTD-1 |
2.3.2 CIT-5 |
2.3.3 SSZ-35和SSZ-44 |
2.4 其它超大孔分子筛 |
3 沸石大晶体的培育 |
3.1 加入成核抑制剂 |
3.2 “双硅源”技术 |
3.3 F~-存在下的合成 |
3.4 清液合成 |
3.5 醇体系中的合成 |
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1 样品的合成 |
1.1 合成原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合成过程 |
2 产品的测试与表征 |
2.1 晶体结构和结晶度的测定 |
2.2 孔结构的测定 |
2.3 晶体形貌和物相鉴定 |
2.4 稳定性的研究 |
2.5 酸性的研究 |
3 测试仪器及测试条件 |
3.1 XRD衍射仪 |
3.2 扫描电镜 |
3.3 透射电镜 |
3.4 热重差热分析仪 |
3.5 红外光谱仪 |
第三章 CTUT-1合成的研究 |
1 纯硅CTUT-1的合成 |
1.1 合成原料 |
1.2 合成方法 |
2 物相表征及物性分析 |
2.1 XRD物相分析 |
2.2 电镜分析 |
2.3 孔径分布分析 |
2.4 红外光谱分析 |
2.5 稳定性的分析 |
3 合成因素的影响 |
3.1 聚合度对合成的影响 |
3.2 PEG浓度对合成的影响 |
3.3 晶化时间对合成的影响 |
3.4 体系碱量对合成的影响 |
3.5 体系水量对合成的影响 |
3.6 体系硅量对合成的影响 |
3.7 初始凝胶组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聚合度影响的讨论 |
4.2 碱量影响的讨论 |
4.3 水量影响的讨论 |
4.4 硅量影响的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聚乙二醇体系中分子筛合成机理的探讨 |
1 理论基础 |
1.1 聚乙二醇分子在溶剂中的行为特征 |
1.2 聚乙二醇分子的超分子化学行为特征 |
1.3 聚乙二醇有机化合物的工业应用优势 |
2 超分子模板作用机理 |
2.1 超分子模板作用机理的提出 |
2.2 合成中的溶胶-凝胶化学 |
3 超分子模板作用机理的验证 |
3.1 聚乙二醇聚合度与其配位能力的研究 |
3.2 聚乙二醇浓度与配位能力的研究 |
3.3 加料顺序对超分子模板机理的验证 |
3.4 红外光谱对超分子模板作用机理的验证 |
4 小结 |
第五章 CTUT-1沸石大晶体的培育 |
1 结晶过程理论基础 |
2 CTUT-1大晶体的培育 |
2.1 浓液合成法 |
2.2 固体硅源合成法 |
2.3 醇体系合成法 |
2.4 F~-体系合成法 |
2.5 加入成核抑制剂 |
3 小结 |
第六章 CTUT-1酸功能的组装尝试 |
1 沸石酸中心的形成机理 |
2 沸石固体酸的特点 |
3 沸石酸功能的组装方法 |
4 酸功能组装的成功范例 |
4.1 实验部分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物相分析 |
4.2.2 红外光谱分析 |
4.2.3 合成化学 |
4.2.4 催化表征 |
5 CTUT-1酸功能的组装尝试 |
5.1 合成原料与过程 |
5.2 物相鉴定与酸性测定 |
5.2.1 物相鉴定 |
5.2.2 酸性测定 |
5.2.3 硼用量对合成的影响 |
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设想 |
1 结论 |
2 设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约化胞与未知结构分析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高精度像模拟计算及AlCuCo十次准晶结构模型的研究[D]. 杨熠. 湘潭大学, 2017(12)
- [2]镍基高温合金第二相微观结构与作用机理研究[D]. 葛华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约化胞与未知结构分析程序[J]. 王骏. 电子显微学报, 1984(04)
- [4]约化胞与未知结构分析程序[A]. 王骏. 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 1983
- [5]晶体空间的配形划法[D]. 赵江林. 河北工业大学, 2002(02)
- [6]镁合金中长周期堆垛有序结构的电子显微学研究[D]. 靳千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2)
- [7]EBSD解析六方晶体的Bravais点阵[J]. 庞年斌,韩明,于忠辉,尹文红,秦聪祥. 电子显微学报, 2010(04)
- [8]四圆单晶衍射仪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 王昕炜. 中国地质大学, 2007(06)
- [9]Zr基大块非晶合金弛豫和晶化过程研究[D]. 李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02(02)
- [10]一类全新拓扑结构的超大孔沸石催化材料CTUT-1的探索研究[D]. 张瑛. 太原理工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