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修剪愈合情况调查总结

人工修剪愈合情况调查总结

一、人工整枝愈合情况调查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胜[1](2015)在《西南桦人工中幼林密度效应和修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品味有了巨大的提高,绿色生态家居成为人们生活关注的焦点,优质高档木材家具及其制品以其特有的生态及文化功能已成为绿色生态家居的主要构成及彰显生活品味的重要标志,这也促使高质量大径级无节材市场需求旺盛。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优质高效的培育大径级无节材,本研究以优良速生乡土阔叶树种西南桦的密度试验林和修枝试验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生长表现、干形特征对造林密度和修枝强度的响应,探究不同修枝强度对于控制拟木蠹蛾为害的有效性,建立混合效应模型探索造林密度对于西南桦枝条发育、枝条愈合及节疤特征的影响,比较人工修枝和自然整枝后枝条愈合、节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并运用模型对其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将为西南桦及相关树种的大径级无节材的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1年生西南桦密度试验林的生长表现和树干干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5种造林密度(3333、1667、1111、833和500株/hm2)西南桦林分的平均树高、枝下高、冠径比、高径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而其平均胸径、冠幅、冠长、冠比率和单株材积均达差异显着水平(P<0.05),且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均呈递减趋势。高造林密度还显着的降低了林分内大径级(20 cm≤DBH<25 cm),增加了林分内小径级(10 cm≤DBH<15cm)西南桦单株所占比率。但是对于林分蓄积,其随造林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造林密度为1667株/hm2时,林分蓄积达到最大。西南桦胸高形数和胸高形率不随造林密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其平均胸高形数约为0.45,胸高形率约为0.70。对于西南桦尖削度来说,虽然造林密度对于西南桦尖削度的影响未达显着水平,但是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西南桦尖削度存在逐渐减小的趋势。2.对以上西南桦密度试验林内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其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过程与造林密度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各造林密度处理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基本相似,造林后都是一个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过程,但是胸径生长旺盛期(胸径连年生长量大于1.5 cm)和材积生长旺盛期(材积连年生长量大于0.015 m3)的持续时间受造林密度影响巨大,即造林密度高的林分,其生长旺盛期要明显短于低造林密度的林分,且在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后,其衰减速度更快。3333株/hm2处理的胸径生从6年生开始显着变缓,而其它处理则多推迟至8年生以后,说明3333株/hm2处理在6年生时即需要进行间伐,1667和1111株/hm2处理则需在8年生时进行间伐,其余处理随密度减小间伐时间依次推后。不同密度处理间树高连年与平均生长量曲线交叉的年龄均为56年,而11年生时所有密度处理的林木均未达到数量成熟,但其材积连年生长量存在明显差异。3.西南桦树冠内枝条发育与造林密度紧密相关,树冠内所有枝条、所有活枝和最大活枝的平均直径都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呈现显着降低的趋势,树冠内所有死枝的平均直径以及最大死枝的平均直径,亦随造林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未达差异显着水平。大枝条(直径大于30 mm)所占比例亦与造林密度呈负相关。除造林密度外,枝条直径还随其在树冠中的相对高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小。造林密度对于树冠内枝条总数量、活枝数量和死枝数量均无明显影响,树冠内枝条总数量为50个左右,其中死枝和活枝数量基本均等。但是树冠内枝条的密度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显着增加。此外,极高或者极低造林密度会显着增加枝条的死亡率,但对于枝条分枝角度没有明显的影响。树冠内所有枝条、死枝和活枝平均分枝角度分别51.5o54.3o,53.0o58.0o和48.9o52.4o,其中死枝的分枝角度要明显高于活枝。4.应用节疤解剖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方法分析造林密度对西南桦枝条愈合和节疤特征的影响,探明影响枝条愈合和节疤特征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预测。所得结果显示不同造林密度处理的枝条平均愈合所需时间在两年左右,但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枝条愈合所需时间逐渐降低。树干内平均死节、活节、节总大小以及隐枝分枝角度亦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呈显着降低的趋势。隐枝分枝角度频率统计表明其主要分布在40°70°的范围内,且不同角度范围内不同密度处理间的隐枝分枝角度出现频率没有显着的差异。同树冠内枝条直径一样,隐枝直径和大的隐枝所占比例亦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混合效应模型显示枝条愈合所需时间、死节大小、节疤总大小均与隐枝直径呈显着正相关,仅隐枝分枝角度随隐枝直径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但当隐枝直径>20 mm后,下降趋势变得极缓。除此之外,枝条愈合时间还与树干直径生长速率有关,树干直径生长速率越快,枝条愈合所需时间越短。5.通过对5年生西南桦进行不同强度修枝,调查修枝后不同处理间西南桦的生长、干形差异以及受拟木蠹蛾为害情况。结果显示修枝后仅当年的胸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且随着修枝强度的增加,影响越大,而对于西南桦的树高和单株材积,不同处理间并无明显差异。修枝对于西南桦的胸高形率、尖削度指数等无显着的影响。西南桦林分的总体感虫率和受害单株虫口数与修枝强度亦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修枝段的感虫率和虫口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修枝)相应区段,其中6 m和7 m修枝高度处理中修枝段感虫率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而且使拟木蠹蛾在树干上的集中分布段提升1.5m以上。尽管修枝无益于在林分水平上有效解决西南桦拟木蠹蛾为害问题,但是合理修枝能够显着减轻修枝段的拟木蠹蛾危害,从而提高修枝段的木材质量。6.选取修枝区段和对照组相对应区段的节疤解剖,测量并建立混合效应模型对比分析自然整枝和人工修枝条件下枝条愈合、节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并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人工修枝对于缩短枝条愈合所需时间,减少节疤大小均有显着的效果,但是人工修枝和自然整枝条件下的西南桦隐枝直径、隐枝分枝角度和节疤变色长度差异均未达显着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显示人工修枝后枝条愈合和节疤特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枝条直径,而自然整枝条件下主要受死枝脱落后残桩长度决定,且自然整枝后死枝残桩长度又仅与枝条直径相关,枝条越大,枝条死亡脱落后残桩越长。除此之外,人工修枝和自然整枝后枝条愈合所需时间亦均随树干直径生长速率的增加而显着缩短。节疤处木材的变色和腐烂长度亦随愈合所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由此可见,控制枝条大小及提升树干直径生长速率是实现高效培育大径级无节材的最根本措施。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我们建议采用两种培育方式进行大径级无节材高效培育,其一是通过适度增加西南桦的造林密度控制枝条大小,而后对林分实施抚育间伐促进林木的生长及节疤愈合,减小节疤引起的缺陷;其二是对西南桦进行较低密度造林,促进林木的早期生长以及减少后期间伐的成本,然后通过人工修枝控制枝条大小,促进节疤的愈合,培育西南桦大径级无节材。

马天舒[2](2021)在《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干形通直、材性优良、用途广泛。但由于杉木枝条多,木材中常常形成较多的节,严重影响了木材的美观,降低了木材的价值。杉木的不同用途对其质量要求不同,杉木装饰板材通常要求无节,因此,杉木高值化装饰材的定向培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杉木无节材的培育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选择中亚热带不同地理种源、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修枝强度的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无节材培育的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了杉木无节材培育的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等技术措施要点,并对部分地理种源的杉木节子进行解剖实验,研究节的形成和枝条发育特征,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节的解剖实验和材性分析,发现节子的物理性质与其周围的无节木材存在较大的差异,节的硬度大,颜色深,纤维走向杂乱,无节的木材纹理平整,颜色均一。有节木材的横纹径向全部抗压强度比无节材增加了 40.7%,抗弯强度增加了 26.0%,顺纹抗压强度降低了 19.5%,抗拉强度降低了 25.3%。无论是红心杉、垂枝杉,还是黄枝杉,枝径均与节子宽度呈正相关,即枝径越大,节子宽度越宽,因此可以通过树干外部的枝条宽度来预测内部节子大小。垂枝杉枝少、节小,但节周围被少量皮分隔,局部材性降低;陈山红心杉和黄枝杉节与干材结合紧密。(2)枝条发育特征决定节的属性和修枝难易程度。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7个无性系、湖南省4个种源、湖北省2个种源的杉木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源的杉木枝条特征存在显着的差异。湖南会同二代良种和会同三代良种的枝长较长、枝径较短、分枝角较大。福建无性系“洋020”枝条短、枝径小,分枝角大,3个指标均与其他无性系差异显着。湖北罗田垂枝杉枝条短小,分枝角大,并与当地其他地理种源差异显着。因此,会同杉木良种、“洋020”和罗田垂枝杉这几种杉木地理种源或无性系可作为当地无节材培育的优质地理种源。无性系造林方式下的杉木遗传力(福建)整体高于实生苗造林的杉木(湖南和湖北)。不同杉木产区中,表型性状较优的地理种源枝条遗传力均达到中等以上,具有较好的遗传效果,选择无性系造林方式可进一步提高优良种源的遗传力。(3)不同林分密度直接影响杉木枝条发育,对无节材的培育存在显着的影响,林分密度越大,枝长越短,枝径越小,但分枝角变化不明显。3333、4444和6666株/hm2的较高林分密度下的节子比2500株/hm2的内生节直径约降低了13.0%、43.5%和47.8%。密度越大的林分,枝条生长发育时间越短。密度最低的950株/hm2下枝条生长时间约为密度最高的6666株/hm2的2倍。枝径的生长时间,950株/hm2可达15年以上,2500株/hm2约12年,3333株/hm2约9年,4444株/hm2约6年,6666株/hm2可达7年,但增速和枝径最大值均小于4444株/hm2。950株/hm2的林分密度枝长生长发育时间可达12年左右,2500株/hm2可达8年,3333株/hm2为7年左右,4444株/hm2约为6年,6666株/hm2仅为5年。分枝角与造林密度无明显的关系。高密度下杉木自然整枝能力较强,造林时可选择高密度的造林方式,等自然修枝高度到达8米左右时,再进行间伐,修除死枝,降低修枝成本,提高木材质量。(4)人工修枝技术是经典的无节材培育技术措施,适当的修枝强度,可以提高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增量,加快杉木生长速度,缩短修枝伤口愈合时间,减少节子感染和变色风险。与不加干扰相比,合理的修枝强度加上间伐或施肥垦复的措施可以提高杉木生长速度。7年生的杉木幼林,40%的修枝强度可以提高杉木胸径增量,促进杉木生长,当修枝强度达到50%时,修枝对杉木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间伐则可以显着提高杉木胸径生长,且间伐对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修枝。采用人工修枝培育无节材时,修除无效枝可使杉木胸径生长变快,无节材培育效果较好。在生产实践中,采用遗传控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降低无节材培育成本,减小枝条大小,从而降低节子大小。

关追追[3](2020)在《水曲柳人工林林木的节子特征和修枝伤口愈合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节子是木材的一种缺陷,而死节数量和节子变色是评价木材等级的重要指标。修枝是减少树木节子,提高木材质量的重要经营措施,修枝的效果与修枝强度密切相关。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珍贵用材树种,目前关于水曲柳节子变色和修枝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我们还了解较少。本研究分别选取49年生、20年生和15年生的水曲柳人工林,通过对自然整枝条件下节子特征和修枝后伤口愈合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自然整枝条件下,水曲柳节子的平均愈合时间为6.7年,约91%节子的愈合时间在3-11年。水曲柳节子均出现了变色现象,且平均变色长度为30.9mm,约93%节子的变色长度低于60.0mm。水平方向上节子愈合时间有所不同,位于西南方向的节子愈合时间明显大于东北方向的节子(p<0.05),但与东南、西北方向的节子愈合时间差异不显着(p>0.05)。位于树干高度10.0m以下的节子愈合时间与变色长度均随着节子着生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p<0.05)。节子愈合时间与变色长度均随着节子直径、死节半径以及节子总半径的增加而增大,当节子直径超过15.0mm和死节半径超过30.0mm时,节子变色长度明显增大。节子变色长度随着着生角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节子着生角度越小,节子直径和死节半径反而越大(p<0.05)。此外,节子愈合时间与树干直径生长速率负相关。(2)位于树干高度15.0m以下的节子寿命随着着生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p<0.05)。节子寿命与DIBD(节子从形成到死亡间的距离)正相关,节子愈合时间也与DIOT(节子从死亡到完全愈合间的距离)正相关,且节子愈合时间随寿命的增加而显着增大(p<0.05)。(3)水曲柳在40%和50%修枝强度下胸径生长较好,均高于对照(CK)。15年生水曲柳在40%修枝强度下伤口愈合效果较好,而20年生水曲柳在50%修枝强度下伤口愈合速率较快。水曲柳修枝后伤口直径越小,所处位置越高,越有助于伤口愈合。树木胸径与伤口愈合速率正相关。此外,修枝6个月和16个月后,15年生水曲柳伤口愈合效果优于20年生水曲柳。总之,为了降低水曲柳节子变色风险并提高伤口愈合速率,我们建议修枝时枝条直径以不超过15.0mm为宜,修枝强度最好控制在40%-50%。

张群[4](2011)在《人工修枝对提高杉木木材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地集约经营人工用材林,通过合理营林措施,有效地控制木材形成,提高人工林木材产品质量,实现高产优质的森林培育目标是当前林业生产及森林培育学科发展的方向。本项研究以我国南方造林面积最大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培育高品质的杉木无节大径材为研究目标,研究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等营林措施对杉木人工林木材质量的影响,探讨提高杉木木材质量和加工利用率的森林培育方法。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1996年营造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试验,按3种林分密度:900株?hm-2、1 200株?hm-2、1 800株?hm-2和4级修枝强度:6 cm、8 cm、10 cm、12 cm(修枝处的最小直径)对杉木进行密度和修枝处理,以不修枝杉木为对照。系统地研究人工修枝对杉木生长和生产力、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和主要缺陷,以及林下植被和林地土壤等林分环境的影响作用。最后综合木材生产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等多项指标,确定了对提高杉木木材质量有利的合理林分密度和适合采取的修枝强度,以及人工修枝的起始时间、修枝次数和时间间隔,林地土壤管理等具体森林栽培措施,为杉木无节大径材培育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人工修枝对杉木优质材培育具有积极作用。在合理密度下,人工修枝对杉木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杉木的胸径生长提高20%,树高生长和林分蓄积提高4%,缩短杉木数量成熟的时间,生产力提高50%以上。人工修枝还能有效地控制木材中节子的长度,提高杉木无节材比例,同时减小尖削度,提高枝下高,使杉木干形更趋近于通直圆满。杉木修枝10年后,无节材比例可达20%25%,比不修枝的杉木提高了近5倍。修枝后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盖度、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大大提高,人工修枝对提高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稳定性和物种优势种的更迭起到一定作用。在木材性质方面,人工修枝还可以降低幼龄材比例,从而提高杉木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木材幼龄材比例下降了近一倍。然而,人工修枝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在密度较大的林分内进行修枝,会抑制杉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延缓杉木的数量成熟时间。此外,人工修枝还会降低杉木木材密度和冲击韧性等木材物理力学性能,且修枝强度越大,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越大。林地土壤肥力消耗加大,应加强人工抚育措施,维持地力保证以获得最大材积生长量。采用工业CT扫描获取杉木木材内部结构信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解剖方法无法确定无节材内部缺陷的难题,为工业CT扫描技术在木材利用科学上的应用研究做了有益的尝试。单位长度范围内,杉木木材的节子轮数为45轮,平均间距为0.22 m,节子数量20个左右。杉木每一轮枝上的节子数量约为45个,呈均匀对称分布。随着在树干上着生位置的上移,节子的数量逐渐减少,节子尺寸则是长度逐渐缩短而直径增大。而利用植物生长模型对杉木分枝结构的模拟,直观地表达了杉木无节材的内部缺陷结构与分布,为木材加工利用提供有效信息,大大提高木材利用率。试验证明,杉木无节大径材的培育方案为在林分密度1 200株?hm-2条件下,采用修枝强度为10 cm对5年生的杉木进行人工修枝最为合适。采用树干直径作为修枝强度的度量值,能够有效地控制木材缺陷的范围,不受林木生长状况影响,同时与树高控制法相比,还具有操作性强的优势。修枝10年后,杉木树高接近15 m,胸径可达22 cm以上,平均材积0.24 m3。410年为杉木速生期,79年时杉木生长速度最快。15年生时,杉木还未达到数量成熟年龄。杉木木材的含水率为8%,气干密度0.34 g?cm-3,抗弯弹性模量11.9 MPa,抗弯强度65.8 MPa,冲击韧性15.58 kJ?m-2。林下植被主要有五节芒、渐尖毛蕨、芒萁等草本和粗叶榕、杜茎山、苦竹等灌木,还有三叶青、大头艾纳香、玉叶金花等藤本植物。林下植被的盖度达40%以上,而未修枝杉木林下植被盖度仅为2%。

郝建[5](2017)在《格木人工林修枝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珍贵木材的需求急剧增加,培育大径级无节良材正是当下人工林发展的重要目标。人工修枝是大径材培育过程中一项关键技术措施,而针对我国南方珍贵用材树种的人工修枝技术研究涉及甚少。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为苏木科格木属常绿乔木,木材坚硬,是我国南方珍贵优良用材树种。生产实践中发现,格木存在自然整枝后易形成较多的死节,而且较大分枝枯死脱落后会导致木材心腐的现象,严重影响其木材质量。因此,本研究以格木幼龄林、中幼林及近熟林为研究对象,从修枝林分选择、节子形成与分布、不同冠层的光合生理、修枝伤口愈合内源激素调控等方面开展研究,揭示不同生长阶段格木节子形成及分布规律,探明不同冠层间叶片光合特性差异和格木人工修枝的光合生理基础,以及修枝伤口愈合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探讨格木节子形成及调控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通过修枝试验揭示修枝强度对格木生长、干形及伤口愈合的影响,为科学制定格木修枝方案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0年生格木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林及相应的纯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径阶分布及单株形质指标等的对比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林分的径级分布均相对集中,平均角尺度分别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0.4948、格木纯林0.4779,马尾松纯林0.4534,表现为由均匀分布向轻度随机分布过渡的趋势。格木×马尾松混交林的混交度较低(平均混交度为0.3750)。与格木纯林相比,格木与马尾松混交造林并未体现生长优势,但可以促进格木的自然整枝,优化格木的干形生长,格木与马尾松混交林中格木单株形质综合评分值高于格木纯林,优势木比例显着高于格木纯林。因此,格木与马尾松混交造林有利于格木干形生长,可以为格木目标树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2)以30年生格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树干解析方法对其节子的形成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向是影响格木分枝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作用远高于地理方位的影响;其中,2.0-8.0 m的格木树干分布的节子最多占总数的76.76%,此段是木材利用率最高部分,严重影响格木的利用价值;分枝角度小于60o的分枝形成节子的直径均大于2.5 cm,直径越大死节长度越大,节子在木质部的跨度越大;第1-15年是格木形成分枝的高峰期,分枝脱落及伤口愈合集中在第16-25年;在第11-20年间格木形成死节最多,是控制死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分枝直径(BD)、分枝角度(IA)和分枝年龄(YB)3个关键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y=1.6344x1+0.06776x2+0.1648x3-1.61139(F值=106.8697,p值=0.0001)。可以利用该模型来预测分枝形成节子后对木材的影响状况。(3)通过对9年生格木×马尾松混交人工林中格木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响应曲线、二氧化碳响应曲线及光合因子的日变化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格木人工林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的初始斜率(α)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的大小顺序相同,依次为:高冠层(冠层C)>(中冠层)冠层B>(低冠层)冠层A,而暗呼吸速率(Rd)大小顺序则相反,高冠层叶片的饱和光强(Isat)较大,而光补偿点(Ic)却较低,且3个冠层各参数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3个冠层叶片的初始羟化效率(α)、光合能力(Amax)的顺序相同,均为冠层C>冠层B>冠层A,而二氧化碳补偿点(Γ)顺序相反,光呼吸(Rp)变化与光合作用保持着平行关系;3个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Tr)与叶片温度(T)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但峰值出现的时间均不同,3个冠层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日变化一致,为“U”型曲线,均在13:00出现最低值;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与气孔导度对3个冠层净光合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绝对值均较大,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及气孔导度是影响格木人工林3个冠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格木高冠层上部的叶片具有更高的光合速率和更强的潜在光合能力,对光合物质的积累能力较强,消耗光合产物较少,下部则相应下降,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修枝高度的确定。(4)在8 a年生格木人工林中开展4种强度的修枝试验,对其后2年中格木的生长、修枝伤口愈合及干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修枝后第一年不同修枝强度及对照处理格木的胸径生长及单株材积增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对树高增量影响不显着(p>0.05),修枝后第二年所有指标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着(p>0.05)。修枝后第一、二年,修除1/3树冠处理的格木胸径、树高与单株材积增量影响与对照处理的差异最小,均高于修除树冠1/4、1/3的修枝强度处理,不同修枝强度及对照处理间的尖削度指数与胸高形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修除1/3树冠的修枝强度可以有效促进格木的生长发育。(5)伤口愈合与修枝强度关系分析表明:伤口直径对格木修枝伤口完全愈合率及愈合比例具有显着、极显着的影响,随着伤口直径的增大而减小;按3个修枝强度处理的伤口总数统计,不同修枝强度间伤口完全愈合率与愈合比例的差异不显着,但当伤口直径大于2.0 cm时,修枝强度对伤口完全愈合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作用,修除树冠1/3的伤口完全愈合率及愈合比例均略高于其他两个修枝强度处理;不同高度间伤口完全愈合率的差异不显着,相同修枝强度处理的不同高度间伤口完全愈合率差异均较小;不同树冠直径间伤口的完全愈合率与愈合比例的差异不显着,当伤口直径大于2.0 cm时,树冠直径为7.68.5m的伤口平均完全愈合率极显着高于其他树冠直径的(p<0.01),当伤口直径大于3.0cm,6.68.5m树冠直径的伤口愈合比例极显着高于较小树冠直径的(p<0.01)。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修枝伤口直径的偏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树冠直径。检验结果显示修枝伤口直径与修枝伤口愈合比例关系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而树冠直径与修枝伤口愈合比例关系达到显着水平(p<0.05)。因此选择这2个因子与格木修枝伤口愈合比例的建立回归模型:y=1.00644+0.01905x1-0.1050x2,经F检验的结果显示相关性达到了极显着水平。(6)对修枝前后格木体内几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伤口愈合过程的表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修枝后2周,芽与叶的玉米素核苷(ZR)含量稍有增加,而茎的ZR含量降低了2.76%;芽、茎与叶片的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含量均有增加,叶片的GA、IAA含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21.76%、30.04%;芽、茎与叶片的脱落酸(ABA)含量均有增加,茎的增幅最大,为10.37%;此时伤口只出现表面颜色的变化。修枝后8个周格木茎部ZR含量增幅达30倍,GA、IAA含量增加2倍左右,而ABA含量降低1-2倍,此时伤口两侧已出现愈伤组织形成的凸起,说明ZR含量的增加与ABA含量的降低对修枝伤口愈伤组织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7)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及多年对格木人工林经营经验,从修枝林分选择、目标树的选择、干扰树的选择及处理、目标树修枝作业,形成以培育大径级无节或少节干材为目标的格木人工林修枝技术体系,以实现格木人工林优质高产的培育目标。

霍光青[6](2008)在《螺旋升降式立木整枝机的研究》文中指出立木整枝是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抚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整枝方法效率低、易引起工人的疲劳和作业事故、作业高度也受到限制,因此,自动、半自动化的立木整枝机是实现高效、高质量和安全可靠整枝的有效途径。本文是在分析树木对整枝作业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常见树木的调查、分析和统计,研究树干上树枝的形态,如树枝的直径、角度等,确定整枝机械的最佳参数。如整枝机可以工作的树干直径,可以切削的树枝直径与角度。研究表明立木整枝机可以整枝的立木树干直径应在8-22cm之间,树枝的直径在0-6cm之间,树枝与树干的角度应在30度以上。2、分析整枝机的工作方式,研究立木整枝机最佳的工作方式与切削机构。研究表明;遥控机械式半自动整枝机是比较适合的一种整枝机械,螺旋式上升、锯切、下降是一种较好的工作方式。链式锯切机构是整枝机上较合理的切削机构。整枝机的锯切机构应当设计相应的避让机构,避开不利的切削状态。3、研究整枝机支架类零件的设计,利用三维曲面、曲线设计方法、设计思想,研究该类零件的设计。利用投影曲线(如曲线的两个投影)方法建立空间的曲线,然后再建立空间物体的三维模型是空间支架类零件较好的三维设计方法。4、研究树木的树皮与轮胎的相互作用,测定轮胎与树木间的滚动阻力系数,计算整枝机在树木上运动所需要的功率,为发动机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实验中采用了传感器技术,测定测试系统中受到的力,最后计算出滚动阻力系数及在一定运动速度下所消耗的功率。5、研究整枝机上升、下降、锯切需要的运动,设计合理的传动、操作机构。试验和研究表明矩形截面弹簧是小型动力机械中一种较好的传动元件,通过合理的组合与控制,可以利用矩型截面弹簧实现变速与传动扭矩的目的。6、研究树枝的形态与避让机构的结构、运动关系,运用三维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碰撞式机械避让机构的各零件在工作中的运动关系和参数,提出避让机构中零件最佳的结构和参数以及结构优化的方法。

覃国铭[7](2020)在《米老排人工林节子形成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作为我国南亚地区的优良速生乡土树种,具有树干通直、材质良好和硬度优良等特点。但米老排自然整枝能力较弱,其枯死枝条死亡后不易脱落,容易形成死节,对木材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为培育出高质量的大径级无节材,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热林中心11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树干节子解析,揭示该林分内节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构建混合效应模型,探明影响节子愈合及其他特征的常规测量因子并对主要节子特征进行预测,为米老排大径级无节材的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将米老排不同年龄的枝条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第1~2年是米老排形成分枝的高峰期,枝条枯亡及伤口愈合集中在第3~8年,大多数节子需要3~6年进行伤口包裹;第3~4年间米老排形成的节子数量较多,该时段是控制死节形成的关键时期。2.对米老排人工林不同空间上节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在水平方向上,以正北方向定为0°,沿顺时针均分为8个隔间,在第1和第4隔间,即方位角为0°~45°和135°~180°的节子数量最多,方位角为270°~315°和315°~360°的第7和第8隔间节子数量最少;节子尺寸方面,第7隔间的平均基径最大,第2隔间的平均基径最小;对基径大于30 mm的大节子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第7和第8隔间大节子较少,第5隔间,即方位角为180°~225°大节子数量较多。(2)在垂直方向上,节子的数量随高度的增加呈现先急剧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衡的趋势,其中在高度5%~30%的区分段上节子较为集中,约占整株节子数量的70%。对各节子特征垂直方向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高度和节子着生位置的升高,节子基径呈增大趋势;死枝残桩长度方面,随着高度的上升,死枝残桩长度变长,并在树高的平均活枝高(40%)附近达到其最大值,随后开始呈下降趋势;节子变色长度随高度变化趋势与死枝残桩趋势相似。将以上垂直分布的节子特征,如节子数量、节子平均基径、死枝残桩长度和变色长度与高度百分比进行简单多项式模型拟合,拟合效果较好。3.选取节子解析数据,应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明影响米老排节子愈合和节子特征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预测。所得结果显示,节子愈合所需时间与节子基径和死枝残桩长度成显着正相关,与节子所在位置的树干生长速率成显着负相关;节子变色长度与节子基径、节子愈合所需时间成显着正相关,与节子分枝角成显着负相关;木材发生变色概率随节子愈合所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米老排合理修枝时间约为种植后第4年,合理修枝高度约为树干高度的30%;此外,节子基径和愈合时间作为影响米老排木材缺陷的主要因子,建议先结合密度控制和人工修枝等措施来控制枝条的大小,随后进行施肥或间伐来促进节子愈合和林木生长,将有助于降低死节缺陷带来的影响,提高木材的质量。

陈少雄[8](2010)在《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理论和技术两层面上对桉树中大径材培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完善了我国桉树培育理论与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内的技术空白;为改善桉树材种结构、加速中大径材生产,降低我国木材对于国外市场的依赖,增加木材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理论上,从中大材径培育的目标为切入点,对影响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经营技术要素进行分析,建立了桉树中大径材的培育技术体系的因子结构机理模型。同时,根据所建立的中大径材培育体系中的结构因子,计算系统内主要关键因子对中大径材培育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处于大径材培育技术体系解析结构模型的最顶层——目标层;社会需求、气候因子、立地因子三个因子为解析模型的第一层(最底层);解析模型的第二层为树种选择和密度调控技术;第三层为施肥控制技术、修枝控制技术。(2)桉树中大径材培育过程中,密度控制对于胸径的贡献率最大,立地控制对树高的贡献率最大,立地控制、树种控制、肥料控制、密度控制对材积的贡献率无明显差异。对于中大径材培育,密度调控技术最为重要。(3)气候气象因子中,年降雨量最为重要,它对胸径和树高的生长影响都达到极显着水平,但对胸径生长是负面而对树高是正面影响。通过对广东省樟木头林场多种桉树选择试验及尾巨桉间伐试验研究间伐效应,对16年生尾巨桉6种造林初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常规造林密度情况下,中大径材培育的最低立地指数为26,培育周期16年。(2)当林分平均胸径达到18.4cm以上时,可达到中大径材培育的目标。(3)林木的胸径、树高、材积、枝下高和干形显着影响桉树木材数量和质量,因此是树种选择技术中主要表型指标。(4)本研究中的7种参试桉树综合态势差异显着。优良排序为:尾叶桉无性系>巨尾桉>大花序桉>托里桉>巨桉>柳树>粗皮桉。(5)间伐缩小了直径分布,一年后可由原来的4~7个减少到3~4;间伐显着促进了胸径的生长。(6)不同的初植密度达到中大径材培育目标的时间不同:立地指数26时,株行距为3m×5m的为84个月,3mx4m的为108个月,4m×2m的为192个月。(7)初植密度对蓄积生长的影响从27-75月生一直处于极显着状态,88月生时影响显着;99月以后不再显着;高密度林分具有早期蓄积量快速生长的特点,但到后期生长就不同了,从144个月生开始,密度3m×4m的蓄积量最大;初植密度越小,立地指数越大,中大径材出材率越高,出材量也越大。(8)本试验中有3种初植密度能够达到中大径材培育目标,在立地指数26条件下,株行距为3mx5m的在192月生时出现最高的中大径材出材率,为75.51%,2m×4m的在192月时刚刚达到中大径材培育目标,为41.44%,出材量128.16 m3.hm-2,m4(3m×4m)在LD28条件下192月生有最高的中大径材出材量,为291.43m3.hm-2。通过对尾巨桉进行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6个施肥处理对平均胸径、平均高、断面积、蓄积量生长的影响都显着,但施肥的影响效果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2)3mx5m的密度施肥量为525g·株-1的平均胸径生长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在86个月生(7.2年)率先到达中大径材培育目标,3mx4m的密度施肥量为540g·株-1的平均胸径生长表现较好,并且在107个月生第二个到达中大径材培育目标。(3)磷肥对平均胸径生长的促进明显高于钾肥;磷肥对平均高生长在50月前有少量优势,而K1在62月以后则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一直保留到192月生;磷肥对蓄积生长的促进明显高于钾肥。(4)土壤养分现状与施肥研究结果表明,到192月生时,土壤中养分N、P、K含量与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几乎没有关系;施P越多,土壤中P的含量也越多,但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土壤K的关系介乎N、P之间。(5)在192月生时的速效N、P、K、Mg、Zn含量与平均胸径只在27月生时,达到显着水平;在27-144月与速效N、P、Zn含量和在27-88月生的阶段中与速效K、Mg的平均高达到显着水平;在88月生时对B敏感,平均高达到显着水平;优势高在27-192月生的全过程与速效N、P、Zn含量达到极显着水平;在27-50月生的阶段中与速效K、Mg、B达到显着水平。通过对3年生托里桉的修枝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修枝3个月后的伤口宽度有缩小的趋势,7个月时各个等级的伤口大幅度地缩小,9.5个月后,各个等级开始有完全愈合的伤口出现,特别是大伤口的愈合速度最快,12个月后,有大面积伤口已经完全愈合,伤口愈合完成率最高的属小伤口和大伤口,1年后最高达84.71%。(2)12个月后愈合速率和完成率,中等伤口属7cm和6cm,较大伤口属7cm和5cm,大伤口属8cm和6cm。(3)涂漆的伤口比涂蜡更促进伤口愈合。(4)伤口位置越高,伤口愈合越快。愈合完成率中等伤口愈合最快的树干段是2.5-4.0m;较大伤口和大伤口愈合最快的树干段是2.5-5.35m。(5)影响单板质量综合等级最大的因素是死节,其相关系数达到0.626;修枝是减少树干节疤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施肥对主要材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1(N300 P200 K200)和2(N200P100K150)是常规用肥处理5(N100P50 K50)肥量的2倍和3倍多,在198月生时,其木材的抗弯强度、径面硬度和边材的基本密度都被显着地降低了,而其它材性指标如端面和弦面硬度、弹性模量、皱缩率、干缩率、中和心材的基本密度都没有显着变化。

王志海[9](2019)在《米老排人工林枝条发育的密度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乡土阔叶树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干形通直等特点。但米老排树冠下部的枝条容易失去营养生长空间形成枯枝,且不易脱落,容易形成节疤,进而对木材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8年生的米老排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实测样株枝条基径、枝长、分枝角、方位角和分枝高等分枝指标,利用方差分析法研究5种造林密度对米老排标准木、优势木及亚优势木枝条发育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修枝培育无节或少节良材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枯枝高的影响不显着,而活枝高与密度呈显着正相关。米老排标准木、优势木及亚优势木单株枯枝数量不受密度控制,但是枯枝率与造林密度显着呈正比;活枝量与密度呈负相关;(2)米老排标准木树干9 m以下枝条基径、枝长和分枝角均随着密度的增大呈现显着下降趋势,密度为2500株·hm-2的枝条基径减至最小值14.78 mm;低密度(833和625株·hm-2)的枝长最长;分枝角的变化范围大致为52~57°。优势木及亚优势木树干12 m以下的枯枝基径和枝长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标准木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活枝基径和枝长受密度影响不显着;同一密度、不同基径区间枝条数量占比呈单峰形,标准木、优势木及亚优势木均在基径区间10~19.9 mm内枝条数量最多,基径大于40 mm的大枝数量最少。枯枝和活枝分枝角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总体上枯枝分枝角大于活枝分枝角。(3)在水平方向上,同一密度,不同方位的标准木枝条基径、枝长、分枝角和数量均随着方位角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光照条件较好的方位区间(0~90°或316~360°)内达到最大值;优势木及亚优势木的枝条基径、枝长和分枝角随方位角的变化规律与标准木基本一致,而枝条数量虽随着方位角的增大呈现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但差异并不显着。垂直方向上,标准木枝条数量随着相对位置的升高先逐渐增多,之后无显着变化;枝条基径和枝长随着高度的升高先逐渐增大,在8 m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分枝角在垂直方向上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优势木及亚优势木枝条基径、枝长和枝条数量均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增多;分枝角随着高度的升高呈减小的趋势。造林密度对米老排枝条大小有显着影响,高密度(2500株·hm-2)可以抑制枝条直径的生长,而枝条总量和枯枝数量受密度影响较小,因此,不能通过密度调控枝条数量的方式培育少节材,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造林密度,控制枝条大小,进而控制节疤大小;考虑投入成本与木材市场价值,建议根据培育目的选择合适的造林密度,并采用目标树培育技术,在幼龄期仅对优势木及亚优势木进行人工修枝,减少投入成本,同时提高木材质量。

姜生伟[10](2009)在《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动态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及不同立地条件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gy)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块标准地中95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枝解析及节子剖析数据,揭示了不同林分条件下林木的枝条数量及在树冠内的空间分布格局、生长发育规律;研究了不同大小树木的死枝和节子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枝条的生长、被压、寿命和自然整枝过程,评价了节子大小和分布对木材质量的影响;以林分变量、林木变量和着枝深度等为自变量建立枝条生长和节子大小的动态预测模型;选择林分因子和林木的树冠因子作为竞争因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落叶松人工林与距离无关的单木生长模型,并根据研究地区选取的130株造材样木数据,建立了落叶松人工林最佳削度方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林地条件对落叶松干形的影响,在不影响林木生长前提下,合理地确定人工整枝的高度和相应抚育经营措施,控制树干上死枝和节子的大小,提高木材质量。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林活树冠内各轮生枝内枝条个数受遗传因素影响,与林木条件无关;总体上近似于正态分布,平均值为5个。树冠垂直方向上,相邻着生的枝条数量呈现“峰”“谷”相邻的状态,水平分布服从均匀分布;枝条着枝角的分布与着枝深度(DINC)有密切的关系,着枝角度随着树冠深度的增加明显增大,并且在树冠中层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而在树冠的下层时,枝条的着枝角度也较大,但是数量较少。2、落叶松人工林树冠总枝条数是胸径(DBH)的函数。林木的胸径(DBH)和树高(HT)变量可很好地反映不同大小树木的冠形变化。枝条的大小与着枝深度(DINC),以及胸径(DBH),树高(HT)有关。枝条基径,长度可用以这三个因子为参数的线性模型来描述。以Mistcherlich和Richards理论方程作为基本模型,引入林木的年龄、胸径和树高因子,可分别描述不同大小林木的枝条基径和枝长的动态生长3、落叶松人工林每轮死枝内节子的平均直径(KDmean)随着节子的着生高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最大的节子分布在树干的中间部位约12m处。节子平均直径可以用以胸径(DBH),冠幅(CW)和节子高度(HK)为参数的舒马克生长方程来预测,用树木胸径(DBH)和冠长(CL)可对每轮节子平均直径的最大值及位置进行预测;健全节长度可用以节子着生高度(HK)、相对直径(RKD)、节子直径(KD)以及树木胸径(DBH)为参数的线性混合模型来预测,疏松节长度采用节子相对直径(RKD)和胸径(DBH)为自变量的可转化为线性模型的自然对数模型来预测;4、节子有四个生长发育时期:从枝条形成到生长停止(BC);从生长停止到死亡(CD);从死亡到包藏(DO);从形成到包藏(BO)。每个时期的:年轮数与相应时期的年轮宽度可作为独立变量用基于树木和节子因子的模型进行预估;5、以15处树干各相对高度的带皮直径数据建立的落叶松人工林最佳削度方程,提高了削度方程模拟各树种干形变化的精度,可很好地估计落叶松不同林木大小(胸径和树高)任意部位的去皮直径或任意小头直径时的材长。6、林木自身大小(D)和相对直径(RD)、林木的冠幅(CW)及立地质量(SCI)为参数建立的与距离无关的落叶松人工林的单木生长方程表明,立地质量越好的林地中,对象木自身的胸径与林分平均直径之比越大,林木自身的冠幅越大,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越高,其直径的生长量也越大。7、密度对落叶松松林木干形有一定的影响,密度越大,林木的干形相对来说越好。适宜的密度对落叶松林木干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根据侧枝相对生长曲线法,落叶松人工林第一次修枝时间应该在15年左右,修枝强度应为树高的40%到50%。本项研究将在提高我国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量,干形控制和木材质量方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经营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人工整枝愈合情况调查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整枝愈合情况调查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桦人工中幼林密度效应和修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密度试验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与布设
        2.1.3 数据采集
        2.1.4 数据处理
    2.2 修枝试验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与布设
        2.2.3 数据采集
        2.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密度与西南桦生长表现、生长过程
        3.1.1 造林密度对西南桦生长表现的影响
        3.1.2 造林密度对西南桦干形的影响
        3.1.3 造林密度与西南桦生长过程
        3.1.4 小结
    3.2 造林密度与枝条发育
        3.2.1 造林密度对枝条特征的影响
        3.2.2 枝条直径的拟合与预测
        3.2.3 小结
    3.3 造林密度与节疤
        3.3.1 造林密度对节疤愈合和节疤特征的影响
        3.3.2 枝条愈合及节疤特征的模型拟合
        3.3.3 枝条愈合及节疤特征的预测
        3.3.4 小结
    3.4 人工修枝与西南桦生长
        3.4.1 修枝对西南桦胸径生长的影响
        3.4.2 修枝对于西南桦树高生长的影响
        3.4.3 修枝对西南桦单株材积的影响
        3.4.4 人工修枝与林木干形
        3.4.5 小结
    3.5 人工修枝与拟木蠹蛾为害
        3.5.1 修枝高度对西南桦林分感虫率和虫口密度的影响
        3.5.2 修枝高度对树干虫口分布的影响
        3.5.3 修枝处理与对照相应区段拟木蠹蛾为害差异
        3.5.4 小结
    3.6 人工修枝与节疤愈合及节疤特征
        3.6.1 人工修枝对节疤愈合和节疤特征的影响
        3.6.2 节疤愈合及节疤特征的拟合与预测
        3.6.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造林密度与西南桦生长表现与生长过程
        4.2.2 造林密度与枝条发育
        4.2.3 造林密度与节疤愈合及节疤特征
        4.2.4 人工修枝与西南桦生长
        4.2.5 人工修枝与拟木蠹蛾为害
        4.2.6 人工修枝与节疤愈合、节疤特征及木材变色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2)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杉木节的形成规律
        1.2.2 无节材培育遗传控制技术
        1.2.3 林分密度效应与无节材培育
        1.2.4 人工修枝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湖北省罗田县
        2.1.2 湖南省会同县
        2.1.3 江西省陈山林场
        2.1.4 福建省洋口林场
        2.1.5 云南省富宁县
    2.2 研究方法
        2.2.1 节的测量方法
        2.2.2 枝条测量方法
        2.2.3 密度控制方法
        2.2.4 修枝实验及测量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遗传参数的估算
        2.3.2 Logistic模型参数的计算
        2.3.3 伤口愈合速率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节的属性
        3.1.1 节对木材的影响
        3.1.2 枝径与节的关系
        3.1.3 讨论与小结
    3.2 无节材培育遗传控制技术
        3.2.1 不同种源杉木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
        3.2.2 不同种源杉木遗传变异分析
        3.2.3 讨论与小结
    3.3 无节材培育密度控制技术
        3.3.1 造林密度对杉木枝条生长的影响
        3.3.2 Logistic模型预测不同密度杉木枝条生长特征
        3.3.3 讨论与小结
    3.4 无节材培育人工修枝技术
        3.4.1 不同修枝强度下杉木生长差异
        3.4.2 修枝伤口愈合情况
        3.4.3 讨论与小结
4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水曲柳人工林林木的节子特征和修枝伤口愈合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节子研究现状
    1.3 修枝研究现状
        1.3.1 修枝理论基础
        1.3.2 修枝技术研究
        1.3.3 修枝效果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自然整枝试验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林分调查和取样
        2.1.4 节子属性测量方法
    2.2 人工修枝试验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林分调查和伤口测定
        2.2.4 伤口愈合速率计算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自然整枝条件下水曲柳节子愈合与变色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水曲柳节子愈合与变色特征
        3.1.2 水曲柳节子不同发育时期特征
        3.1.3 水曲柳节子的其它特征
    3.2 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人工修枝条件下水曲柳生长与伤口愈合的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修枝强度对水曲柳生长的影响
        4.1.2 修枝强度对水曲柳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
        4.1.3 伤口直径对水曲柳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
        4.1.4 伤口位置对水曲柳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
        4.1.5 胸径对水曲柳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
        4.1.6 林龄对水曲柳伤口愈合速率的影响
    4.2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人工修枝对提高杉木木材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人工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林分基本生长状况
        2.2.1 杉木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状况
        2.2.2 杉木的生长过程
        2.2.3 杉木的生物量
    2.3 人工修枝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2.3.1 杉木修枝木与未修枝木生长过程差异
        2.3.2 不同林分密度杉木生长过程差异
        2.3.3 不同修枝强度杉木生长过程差异
    2.4 人工修枝对杉木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5 人工修枝对杉木同化作用的影响
    2.6 人工修枝切口愈合情况
    2.7 小结
        2.7.1 人工修枝对杉木生长的影响作用
        2.7.2 人工修枝对杉木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作用
第三章 人工修枝对杉木人工林木材缺陷影响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人工修枝对杉木节子形成的影响
        3.2.1 节子的纵向分布
        3.2.2 节子的横向分布
    3.3 人工修枝对杉木干形的影响
        3.3.1 尖削度
        3.3.2 圆满度
        3.3.3 枝下高
        3.3.4 形率
    3.4 人工修枝对杉木节子结构模拟
    3.5 小结
        3.5.1 人工修枝对杉木节子缺陷的影响作用
        3.5.2 人工修枝对杉木干形的影响作用
第四章 人工修枝对杉木人工林木材性质影响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人工修枝对杉木物理性质的影响
        4.2.1 杉木修枝后木材含水率差异
        4.2.2 杉木修枝后木材密度差异
    4.3 人工修枝对杉木力学性质的影响
        4.3.1 杉木修枝后木材抗弯弹性模量差异
        4.3.2 杉木修枝后木材抗弯强度差异
        4.3.3 杉木修枝后木材冲击韧性差异
    4.4 人工修枝对杉木幼龄材比例的影响
    4.5 小结
        4.5.1 人工修枝对杉木物理性质的影响作用
        4.5.2 人工修枝对杉木力学性质的影响作用
        4.5.3 人工修枝对杉木幼龄材的影响作用
第五章 人工修枝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环境影响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人工修枝对杉木林下植被的影响
        5.2.1 杉木修枝后林下植被盖度差异
        5.2.2 杉木修枝后林下植被种类数量差异
        5.2.3 杉木修枝后林下植被层次组成差异
        5.2.4 杉木修枝后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
    5.3 人工修枝对杉木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5.3.1 杉木修枝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5.3.2 不同林分密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5.3.3 不同修枝强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5.4 小结
        5.4.1 人工修枝对杉木林下植被的影响作用
        5.4.2 人工修枝对杉木林地土壤的影响作用
第六章 人工修枝杉木木材质量综合评定
    6.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6.2 杉木木材质量综合评定结果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杉木的修枝效果
        7.1.2 杉木无节材最佳培育方案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附录

(5)格木人工林修枝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第二章 格木修枝林分的结构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林分的直径分布特征
        2.3.2 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
        2.3.3 林分生长量及形质评价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格木人工林节子分布特征
    3.1 引言
    3.2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节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节子的时间分布特征
        3.3.3 节子发生点到愈合点距离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格木人工林不同冠层光合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供试材料
        4.2.3 测定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格木人工林不同冠层叶片对光的响应
        4.3.2 格木人工林不同冠层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响应
        4.3.3 格木不同冠层光合参数的日变化
        4.3.4 格木不同冠层净光合速率与光合因子的关系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人工修枝强度对格木生长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及布设
        5.2.3 数据测量及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修枝强度对格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5.3.2 修枝强度对格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5.3.3 修枝强度对格木单株材积的影响
        5.3.4 修枝强度对格木干形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格木人工林修枝伤口愈合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及布设
        6.2.3 数据收集及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修枝伤口愈合与伤口直径的关系
        6.3.2 修枝伤口愈合与修枝强度的关系
        6.3.3 修枝伤口愈合与伤口高度的关系
        6.3.4 修枝伤口愈合与树冠直径的关系
        6.3.5 格木修枝伤口愈合比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格木修枝后伤口愈合及内源激素的变化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样地设置
        7.2.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格木修枝伤口愈合情况
        7.3.2 修枝后格木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7.3.3 修枝后格木各内源激素比例的变化
    7.4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格木修枝林分的结构特征
        8.1.2 格木人工林节子分布和统计分析
        8.1.3 格木人工林不同冠层光合特征
        8.1.4 人工修枝强度对格木生长的影响
        8.1.5 格木人工林修枝伤口愈合
        8.1.6 格木修枝后伤口愈合及内源激素的变化
    8.2 讨论
    8.3 格木人工林修枝技术方案
        8.3.1 修枝林分的选择
        8.3.2 目标树的选择
        8.3.3 格木人工林修枝开始时间
        8.3.4 修枝强度
        8.3.5 修枝季节
        8.3.6 修枝技术要求
        8.3.7 修枝工具的选择
    8.4 展望
        8.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螺旋升降式立木整枝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引言
    1.1 国内外对林木整枝的研究
        1.1.1 整枝参数的研究
        1.1.1.1 整枝强度
        1.1.1.2 整枝时间
        1.1.1.3 整枝质量
        1.1.1.4 整枝枝条的直径
        1.1.2 整枝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1.2.1 整枝强度、高度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
        1.1.2.2 整枝对树干通直度的影响
        1.1.2.3 整枝对树干横截面圆度的影响
        1.1.2.4 整枝对树干节子的影响
        1.1.3 整枝对木材材质的影响
        1.1.3.1 整枝作业后树木的晚材率稍高
        1.1.3.2 整枝对木材密度、生长轮的影响
        1.1.3.3 整枝对木材的力学性能影响
        1.1.4 整枝作业的原因与作用
        1.1.4.1 加快林木的有效生长
        1.1.4.2 控制林木的生长
        1.1.4.3 改善林木的通风透光条件
        1.1.4.4 提高木材的品质
        1.1.4.5 减少病虫害、风雪灾害
        1.1.4.6 减少森林火灾
        1.1.4.7 增加林木经营收入
        1.1.5 林木整枝方法的研究
        1.1.5.1 物理整枝
        1.1.5.2 化学整枝
        1.1.5.3 自然整枝
    1.2 整枝设备的研究
        1.2.1 手工整枝设备的研究
        1.2.2 机械整枝设备的研究
        1.2.2.1 手持、背负式整枝机
        1.2.2.2 车载式立木整枝机
        1.2.2.3 自动或半自动整枝机
    1.3 研究自动立木整枝机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整枝对象的分析与研究
    2.1 树木的直径
    2.2 工作高度
    2.3 树枝参数
        2.3.1 树枝直径
        2.3.2 树枝的角度
        2.3.3 树枝的分布
        2.3.3.1 高度方向的分布
        2.3.3.2 圆周方向的分布
    2.4 本章小结
3.整枝机工作方式的研究与确定
    3.1 立木整枝机行走机构
    3.2 立木整枝机的切削机构
    3.3 立木整枝机的动力选择
    3.4 立木整枝机的传动机构
    3.5 整枝机的固定与操作方式
    3.6 本章小结
4.空间管状机架结构三维设计与研究
    4.1 支架类三维设计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4.1.1 采用装配造型
        4.1.2 采用单一零件造型
        4.1.3 利用软件的管道功能进行造型
        4.1.4 利用钢结构设计工具
    4.2 空间支架零件的造型
        4.2.1 主机架的设计与造型
        4.2.2 副框架的造型
        4.2.3 支架上其他结构的设计
5.整枝机的功耗研究
    5.1 轮胎与树干间滚动阻力系数测试系统的设计
        5.1.1 传感器的选择
        5.1.2 传感器的连接
        5.1.3 传感器的校正
        5.1.4 测试电路的设计
    5.2 数据测量
    5.3 滚动阻力系数的计算
        5.3.1 侧柏的滚动阻力系数测定
        5.3.1.1 力学分析与计算
        5.3.1.2 滚动阻力系数的计算
        5.3.2 其它树种滚动阻力系数的测定
    5.4 整枝机工作时的功率消耗与计算
        5.4.1 由滚动阻力引起的功率损失
        5.4.2 克服重力消耗的功率
        5.4.3 传动效率与功率
        5.4.4 锯切消耗的功率
        5.4.4.1 切削部件的结构和选择
        5.4.4.2 切削速度
        5.4.4.3 进给速度
        5.4.4.4 木材切削阻力
        5.4.4.5 切削功率P_1
        5.4.4.6 进给功率P_2
        5.4.4.7 锯切系统的限位滚轮的摩擦消耗的功率P_3
    5.5 本章小结
6.整枝机传动系统的研究
    6.1 行走机构的传动系统
        6.1.1 传动箱的设计
        6.1.2 传动系统的传动元件设计
        6.1.2.1 蜗轮蜗杆的设计与校核
        6.1.2.2 齿轮的设计与校核
        6.1.2.4 链轮的设计与研究
        6.1.3 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弹簧的传动与控制研究
        6.1.3.1 弹簧联轴器的运动与控制
        6.1.3.2 弹簧传动系统设计计算研究
    6.2 整枝机切削机构脱离机构的运动研究
    6.3 下驱动轮之间的传动设计
    6.4 本章小结
7.锯切避让机构设计方法的研究
    7.1 锯切避让机构的必要性
    7.2 锯切避让机构的设计
        7.2.1 机构的总体设计
        7.2.2 滚轮及曲板、连接板结构的确定
        7.2.3 摇臂的设计与安装
    7.3 避让机构的运动仿真与结构优化
        7.3.1 仿真系统的选择
        7.3.2 装配模型的处理
        7.3.2.1 装配模型的简化与处理
        7.3.2.2 对模型施加约束
        7.3.2.3 对模型的主动件施加运动参数
        7.2.3.4 对模型施加碰撞关系
        7.3.3 模拟运动与结果分析
        7.3.3.1 曲板上摆的运动模拟
        7.3.3.2 曲板下摆的模拟
    7.4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建议
    8.1 本文创新及主要结论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专着及成果
致谢

(7)米老排人工林节子形成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节子的概述
        1.2.2 节子在木材利用方面的负面影响
        1.2.3 节子的影响因素与预测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类型
        2.1.3 水文与土壤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调查
        2.2.2 数据采集
        2.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节子时空分布特征
        3.1.1 节子的时间分布特征
        3.1.2 节子的水平分布特征
        3.1.3 节子的垂直分布特征
        3.1.4 小结
    3.2 节子特征的模型拟合
        3.2.1 节子愈合所需时间模型
        3.2.2 死枝残桩长度模型
        3.2.3 分枝角模型
        3.2.4 变色长度模型
        3.2.5 木材变色概率模型
        3.2.6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节子时间分布规律
        4.1.2 节子空间分布特征
        4.1.3 节子特征预测模型
    4.2 讨论
        4.2.1 节子时空分布特征
        4.2.2 节子特征预测模型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中大径材培育理论与技术综述
    1.1 桉树中大径材的概念
    1.2 人工林培育理论
        1.2.1 集约经营理论
        1.2.2 定向培育理论
        1.2.3 中大径材栽培理论
    1.3 中大材培育技术
        1.3.1 立地控制技术
        1.3.2 良种选育技术
        1.3.3 施肥技术
        1.3.4 密度调控技术
        1.3.5 间伐
        1.3.6 修枝技术
        1.3.7 生物技术等新技术
    1.4 木材材性研究
    1.5 桉树中大径材关键培育技术研究的意义
        1.5.1 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技术需要
        1.5.2 调整产品结构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
        1.5.3 提高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6 展望
2 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理论研究
    2.1 桉树中大径材培育体系模型研究
        2.1.1 大径材培育系统的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划分
        2.1.2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1.3 大径材培育技术体系结构模型
    2.2 桉树中大径材培育体系模型评价
        2.2.1 科技贡献力研究方法综述
        2.2.2 科技贡献力分析模型
        2.2.3 主要培育技术措施对胸径贡献力的分析
        2.2.4 主要培育技术措施对树高贡献力的分析
        2.2.5 主要培育技术措施对材积贡献力的分析
    2.3 小结
3 桉树中大径材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3.1 试验基本情况及设计
    3.2 立地控制技术
        3.2.1 立地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3.2.2 立地指数的编制
        3.2.3 中大径材出材率与平均直径关系
        3.2.4 大径材培育的最低年限及立地质量要求
    3.3 树种选择技术
        3.3.1 树种选择的意义
        3.3.2 不同树种生长情况
        3.3.3 不同树种枝下高
        3.3.4 不同树种的干形分析
        3.3.5 优良树种综合评价
    3.4 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3.4.1 初始密度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3.4.2 密度调整效应分析
    3.5 施肥效应研究
        3.5.1 中国桉树中大径材主栽区的土壤营养状况
        3.5.2 施肥处理对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效应
        3.5.3 单株施肥总量对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效应
        3.5.4 土壤养分现状与施肥处理关系研究
        3.5.5 土壤养分现状与林分生长过程的关系研究
    3.6 小结
        3.6.1 立地选择
        3.6.2 树种选择
        3.6.3 密度调控技术
        3.6.4 施肥效应
4 气候因子对中大径材培育的影响
    4.1 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的气候因子影响分析理论方法
    4.2 气候因子对大径材培育影响效应分析
        4.2.1 主要气候因子对胸径的影响
        4.2.2 主要气候因子对树高的影响
    4.3 小结
5.修枝控制技术对木材及其产品质量的影响
    5.1 修枝对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的意义
    5.2 研究方法
    5.3 修枝对木材质量的影响
        5.3.1 不同等级伤口数量及宽度分布
        5.3.2 伤口愈合速率分析
        5.3.3 伤口愈合完成率分析
        5.3.4 不同处理组合下伤口愈合情况分析
        5.3.5 修枝技术的REG步骤分析
    5.4 修枝对木材产品质量的影响
        5.4.1 修枝对托里桉旋切单板外观质量的影响
        5.4.2 3年生托里桉修枝对旋切单板外观质量的影响
        5.4.3 9年生托里桉修枝对旋切单板外观质量的影响
        5.4.4 木材产品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5.5.1 愈合速率
        5.5.2 愈合完成率
        5.5.3 木材产品质量
6 施肥对木材材性指标影响的研究
    6.1 木材样品的选择与取样
    6.2 木材材性分析结果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理论研究
        7.1.2 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
    7.2 讨论
        7.2.1 创新点
        7.2.2 技术难点
        7.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米老排人工林枝条发育的密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密度调控与采伐方式
        1.2.2 枝条发育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调查
        2.2.2 数据采集
        2.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枝下高和枝条数量
        3.1.1 不同密度的林分枝下高
        3.1.2 不同密度的枝条数量
        3.1.3 小结
    3.2 不同密度的米老排分枝特征
        3.2.1 基径和枝长的密度效应
        3.2.2 不同基径区间的枝条数量占比
        3.2.3 不同密度的分枝角变化规律
        3.2.4 小结
    3.3 不同密度米老排枝条的空间分布
        3.3.1 枝条的水平分布规律
        3.3.2 枝条的垂直分布规律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枝下高和枝条数量
        4.1.2 分枝特征
        4.1.3 空间分布
    4.2 讨论
        4.2.1 密度与枝下高及枝条数量
        4.2.2 密度与分枝形态
        4.2.3 密度与枝条的空间分布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动态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树冠结构研究概述
        1.2.1 树冠变量的研究
        1.2.2 冠形的描述
        1.2.3 树冠动态模型
    1.3 枝条及其生长动态研究
        1.3.1 分枝结构的研究
        1.3.2 枝条属性及生长动态研究
    1.4 节子(或死枝)研究概述
        1.4.1 节子属性参数的测量
        1.4.2 节子(死枝)预测模型
    1.5 削度方程
        1.5.1 削度方程概念及分类
        1.5.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3 存在问题
    1.6 单木生长模型研究概述
        1.6.1 单木模型国内外研究概况
        1.6.2 单木生长模型的分类
        1.6.3 建立单木生长模型的方法
    1.7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影响研究概述
        1.7.1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因子的影响
        1.7.2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产力及生物量的影响
        1.7.3 抚育间伐对林分生长影响的模型研究
        1.7.4 人工修枝强度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1.8 生长方程及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1.8.1 理论生长方程
        1.8.2 经验生长方程
    1.9 存在的问题
    1.10 研究目的及内容
    1.11 可行性分析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森林资源状况
3 数据收集与整理
    3.1 数据收集方法
        3.1.1 标准地的测定
        3.1.2 解析木的测定
        3.1.3 树干解析及测定
        3.1.4 枝解析
        3.1.5 节子(或死枝)的测定
        3.1.6 生物量的测定
    3.2 数据整理
    3.3 模型的拟合和检验
        3.3.1 模型的拟合
        3.3.2 模型的独立性检验
4 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形状的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枝条的空间分布
        4.1.2 枝条基径和枝长变化规律
        4.1.3 活树冠内不同部位枝条生长规律
        4.1.4 树冠形状模型的研究
        4.1.5 枝生长动态模型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枝条的空间分布
        4.2.2 枝条基径和枝长变化规律
        4.2.3 活树冠内不同部位枝条生长规律
        4.2.4 树冠形状模型的研究
        4.2.5 枝条生长动态模型
        4.2.6 模型的检验
    4.3 小结
5 落叶松人工林节子大小及分布规律的研究
    5.1 数据收集及整理
    5.2 节子(或死枝)直径预测模型
        5.2.1 研究方法
        5.2.2 结与分析
        5.2.3 模型的检验
    5.3 节子角度预测模型
    5.4 节子长度预测模型
        5.4.1 健全节长度模型
        5.4.2 疏松节预估模型
    5.5 节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落叶松人工林削度方程的研究
    6.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1.1 资料的收集
        6.1.2 资料的整理
    6.2 削度方程的建立
        6.2.1 备选模型的确定
        6.2.2 备选模型的比较
        6.2.3 拟合结果
    6.3 削度方程的检验
    6.4 小结
7 落叶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的研究
    7.1 单木生长模型的分类与概述
        7.1.1 与距离有关的单木模型(DDIM)
        7.1.2 与距离无关的单木模型(DIIM)
        7.1.3 两种模型的比较
        7.1.4 建立单木生长模型的方法
    7.2 数据来源和整理
    7.3 研究方法
        7.3.1 地位级指数
        7.3.2 林分密度指数(SDI)
        7.3.3 单木生长模型的建立方法
        7.3.4 模型的检验
    7.4 研究结果与讨论
        7.4.1 地位级指数
        7.4.2 最大密度林分~(N-D_(g))方程
        7.4.3 单木生长模型
        7.4.4 模型的检验
    7.5 小结
8 落叶松人工林干形控制与整枝
    8.1 落叶松人工林干形控制研究
        8.1.1 研究内容及方法
        8.1.2 结果与分析
        8.1.3 讨论
    8.2 落叶松人工林人工整枝
        8.2.1 人工整枝理论
        8.2.2 研究方法
        8.2.3 结果与分析
    8.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人工整枝愈合情况调查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桦人工中幼林密度效应和修枝研究[D]. 王春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6)
  • [2]杉木无节材培育技术体系初步研究[D]. 马天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水曲柳人工林林木的节子特征和修枝伤口愈合过程研究[D]. 关追追.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4]人工修枝对提高杉木木材质量影响的研究[D]. 张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6)
  • [5]格木人工林修枝技术体系研究[D]. 郝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11)
  • [6]螺旋升降式立木整枝机的研究[D]. 霍光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6)
  • [7]米老排人工林节子形成规律研究[D]. 覃国铭.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桉树中大径材培育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陈少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8)
  • [9]米老排人工林枝条发育的密度效应[D]. 王志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10]落叶松人工林林木动态模型的研究[D]. 姜生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人工修剪愈合情况调查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