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埚

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埚

一、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锅(论文文献综述)

耿孝臣[1](2013)在《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于五金之一的锡金属,在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锡金属因可以极大地提高铜的硬度,改善其铸造性能而成为当时的贵重金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铜器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逐步削弱,锡金属的地位也随之削弱,从早期的贵重金属成为庶民皆可使用的金属,就这一点来说,它有别于一直居于贵重金属地位的金银,至明代,它已经成为可以满足不同身份、不同层次人们需要的器物。也正因为锡金属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社会地位的变化,使得在古人的生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锡器一直不似端庄大方、凝重典雅的青铜器和璀璨的金银器,能够得到浓墨重彩的关注,可以说,含蓄质朴的锡器在器物艺术中一直未得到正史的关注,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全面的研究也少有人问津。本文结合广阔的社会背景,考察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的历史发展状貌,从其孕育的社会经济基础、历史传统以及成熟的表现来探询锡制产品艺术形成的具体过程,了解其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揭示其造型纹饰特征,梳理锡制产品与其它相同和不同时代工艺美术品类之间的关系,进而剖析中国锡制产品造型与纹饰所蕴含的人类的思想意识与文化内涵,从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展开研究,以期探寻其发生演变的规律及其美学特征。这一研究过程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广阔深沉的生活世界,更可以让我们探寻、体悟当时的人们用锡金属表现出的设计形态所体现出来的种种设计意识,对于古代人设计意识的探寻,对今天的设计艺术也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本文也关注了锡制产品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通对不同地域锡制产品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对其与国外锡制产品的传播与交流进行了梳理。这对于当下中国的锡制产品如何传承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国杰[2](1968)在《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锅》文中研究说明 目前对于硅酸盐类的分析,在所采用的方法中,一般都是用铂金坩锅来处理试样。由于铂金器材价格昂贵,且不易买到,所以在许多中、小型试验室中没有这方面的设备,因而严重地影响了硅盐酸分析项目的开展。

王磊[3](2012)在《X射线荧光光谱法熔融制样测定硅酸盐岩石样品中的主、次成分》文中提出硅酸盐类矿物是主要的造岩矿物,是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组分,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在地质工作和工业生产中,为了了解岩石内部组分的含量变化,元素在地壳内的迁移情况和变化规律、元素的集中和分散、岩浆的来源及可能出现的矿物,为解决矿体岩相分带、阐明岩石的成因、岩石矿物定名的确定和工业生产的合理有效综合利用,经常要进行样品组分全分析。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操作过程繁琐、分析周期长、劳动强度较大、分析结果受分析人员及各种试剂因素影响较大。X荧光光谱法具有制样简便、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多元素组份同时分析和低成本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硅酸盐岩石分析中。以往X荧光采用粉末压片的方法辅助化学法进行分析、检测,由于粉末压片的方法在分析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粒度效应和矿物效应的影响,因此对所得结果的精度影响较大。而采用熔融制样的方法,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分析,不但可以消除压片法存在的粒度效应,而且基本消除了矿物效应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且在制样的过程中,所需试剂较少,成本较低,流程简单、分析速度快,大大的解放了劳动力,并且分析结果可以与化学法分析结果媲美。本文以Li2B4O7和LiBO2(质量比67:33)作混合熔剂,加入LiNO3为氧化剂,LiBr为脱膜剂,熔融制作玻璃熔片,利用日本理学Primus Ⅱ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硅酸盐主要成分SiO2、Al2O3、TFe2O3、MgO、CaO、Na2O、K2O、MnO、TiO2、P2O5含量进行同时分析,得到了较满意的分析结果。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利用日本理学Primus Ⅱ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硅酸盐主要成分含量进行同时分析是可行的。

王云斌[4](2010)在《负载型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健康的环境日益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然而,病菌无处不在,它们的传播和蔓延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抗菌材料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将其应用于生活中,对保护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钠基蒙脱土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先制得载锌蒙脱土,再以载锌蒙脱土为前驱体,在二甲基亚砜溶剂中,将吡啶硫酮阴离子引入蒙脱土层间,通过吡啶硫酮阴离子与锌离子之间的络合作用,原位生成吡啶硫酮锌,制得了吡啶硫酮锌/蒙脱土新型抗菌剂,并对该抗菌剂的制备工艺、抗菌性能、耐热性能及耐光性能进行了研究。论文还进一步以吡啶硫酮锌/蒙脱土为抗菌剂,先用硅烷偶联剂对其表面进行处理,再采用母粒法技术将它添加到聚丙烯中,系统地研究了抗菌剂在聚丙烯中的分散情况以及抗菌母粒添加量对聚丙烯抗菌性能、加工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抗菌剂和抗菌聚丙烯的系统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载锌蒙脱土的优选制备工艺条件:钠基蒙脱土与水的固液比为1:10,硝酸锌的初始浓度为0.10mol/L,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70℃,pH为5;吡啶硫酮锌/蒙脱土的优选制备工艺条件:二甲基亚砜为溶剂,载锌蒙脱土与二甲基亚砜的固液比为1:10,吡啶硫酮钠的初始浓度为0.20mol/L,反应时间为3h,反应温度为65℃,pH为4;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蒙脱土层间的吡啶硫酮锌以平行于层板、呈单分子层的方式排列;热重(TG)、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分析表明,吡啶硫酮锌/蒙脱土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光性;抗菌实验结果表明,吡啶硫酮锌/蒙脱土具有较好的抗菌即效性和抗菌持久性。抗菌聚丙烯的优选制备工艺条件:抗菌母粒中吡啶硫酮锌/蒙脱土的含量为20wt%,聚丙烯中抗菌母粒的添加量为5wt%;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采用母粒法技术能有效地使吡啶硫酮锌/蒙脱土均匀地分散在聚丙烯中;XRD分析表明,抗菌聚丙烯的晶型以α晶型为主,添加抗菌母粒对β晶型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并且蒙脱土在聚丙烯基体中基本没有剥离;吡啶硫酮锌/蒙脱土在聚丙烯结晶过程中具有异相成核作用,除了能增加晶核数量、细化晶粒外,还能提高聚丙烯的结晶温度、结晶度和结晶速度,但对熔点基本没有影响;当抗菌母粒添加量在06wt%时,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聚丙烯的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都相应地提高而拉伸强度略有下降,加工黏度也出现降低;抗菌实验表明,添加5wt%抗菌母粒的聚丙烯不仅有强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都超过99%),还有较好的抗菌即效性和抗菌持久性。

兰建文[5](2013)在《基于SCP分析的陕西建材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材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新型建材和高性能材料发展滞后,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不甚理想。这些问题在陕西建材工业中表现得也十分突出。近年来,随着陕西经济的迅速崛起,陕西建材工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其经济规模在全国排名仍靠后,2011年建材工业的盈利能力仅列全国第27位,建材工业万元增加值的综合能耗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吨标准煤。表明陕西建材工业还存在产业经济规模较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和产业竞争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对此,本文在研究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收集了陕西建材工业成长发展状况的资料信息,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运用产业经济学及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区域建材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构思,并据以系统地研究了陕西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关键因子,提出了促进陕西建材工业成长发展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针对建材产业的特点,构建了基于SCP范式的区域建材产业发展研究模型。该研究模型的思维模式,强调创新与实证相关联,分析、行动和诊断过程的动态平衡,能防止因过分的分析导致“分析性瘫痪”,以及因分析、诊断的不足而造成的“冲突性毁灭”。所建立的研究模型,将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的相关理论融合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分析的内容广泛,研究的过程清晰、规范,可重复进行,具有普遍适用性。2.基于对区域建材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构思,实证分析了陕西建材产业的发展状况,选定了包括产业结构、市场行为和产业政策环境三种类型的20个产业发展影响因素,采用系统工程中的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建立并利用陕西建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结构化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包括产品结构、产品策略、技术创新能力、整合与重组、政府规制和相关产业支持度在内的六个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具有客观真实性,并且符合陕西建材产业发展的实际,为制定促进陕西建材产业发展的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3.基于对影响陕西建材产业发展关键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并根据陕西经济发展阶段所要求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提出了包括“增强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改善陕西建材产品结构,实施有效的产品策略”、“推动陕西建材产业整合与重组,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健全政府规制,提高政府效率”的四项对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志恒[6](2007)在《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热化学性质及在Nafion膜修饰方面的研究》文中认为室温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反应介质和新型的多功能材料,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和工业界的广泛瞩目。近几十年来,许多新的离子液体不断涌现,然而对其相关的基础热力学数据、化合物结构与热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却研究的很少。本文利用廉价工业原料合成了BPC、EMIC、BMIC、PMIC、HMIC、BPBF4、BMIBF4、BPPF6、BMIPF6、EMIES共十种室温离子液体,用熔点和核磁共振谱图等分析方法确认了其结构。利用改进的精密自动绝热量热仪、恒温环境溶解反应热量计、氧弹燃烧量热计研究了咪唑类和吡啶类离子液体及其原料的热容、溶解焓、生成焓、反应焓等热力学基础函数,为离子液体的工艺设计、应用、工业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热力学基础数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不同室温离子液体修饰过的Nafion 115质子交换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Q1000型DSC、低温绝热量热仪、热重分析仪、TPS2500 Hot Disk导热系数仪、电化学工作站分别研究了其可逆热容、不可逆热容、总热容、玻璃化温度、热稳定性、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交流阻抗等热力学与电化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经离子液体修饰的Nafion 115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导电稳定性,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耿昭春[7](1999)在《铜牌、铜徽的光亮制作与防护(四)》文中提出

邹强[8](2004)在《天线罩用氮化硅陶瓷材料烧结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以天线罩用氮化硅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氮化硅陶瓷的低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性能以及导热系数等参数进行设计,提高氮化硅陶瓷材料在介电性能上的可靠性,在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多种烧结助剂对氮化硅烧结性能和烧结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多组分助剂比单一组分助剂对氮化硅的助烧效果好, MgO-Al2O3-SiO2体系比较受重视。同时采用了在系统中引入纳米粉体来降低烧结温度的机制。而含有纳米粉体参与的烧结和传统的固相烧结有很大的区别。纳米粉体的引入同样带来了颗粒的级配问题。分析了温度、气氛种类等各个因素对氮化硅材料烧结过程的影响。为促进氮化硅的烧结,提高烧结性能,而不影响介电性能和热性能,以堇青石和β-锂辉石为烧结助剂加入到体系中,在高温的时候形成液相,通过液相烧结的方式将氮化硅烧结。研究了烧结气氛、温度、烧结助剂的改变对烧结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纳米氮化硅粉、微米氮化硅、堇青石烧结助剂、β-锂辉石烧结助剂、气氛这一系统的烧结机制。本文对以上不同粉体制备的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以及微观结构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经过实验研究,确定,氮化硅粉料含量70%(纳米粉:微米粉=3:7),堇青石含量20%,锂辉石含量10%,1550℃烧成的制品的性能指标比较好。

二、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锅(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 “锡”
        二、 “锡镴”
        三、 “锡器”与“锡制产品”
        四、 “中国”与“锡”
第一章 中国锡制产品溯源
    第一节 “锡”金属的发现
        一、 锡的属性及其特征
        二、 世界及中国锡矿资源及分布
    第二节 中国传统锡器的萌动、肇始及其发展
        一、 中国传统锡器的萌动
        二、 中国传统锡器的肇始
        三、 中国传统锡器在历史上的发展及锡金属的社会地位
        四、 中国锡制产品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
第二章 中国传统锡器的制作设备、工具及工艺
    第一节 传统锡器制作设备与工具
        一、 传统锡器制作的相关设备
        二、 传统锡器制作的相关工具
        三、 制作传统锡器相关的各类材料
    第二节 传统锡器制作工序流程与装饰工艺
        一、 制作传统锡器的工序流程
        二、 传统锡器的装饰工艺之技法
    第三节 传统锡器制作与其他工艺之间的关系
        一、 冶炼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各类精良工具制作的物质基础
        二、 其他工艺为锡工艺的发展奠定的技术基础
        三、 锡工艺在其他工艺基础上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传统锡制产品的造型与纹饰
    第一节 传统锡制产品的造型
        一、 以功能来分的传统锡制品的基本类型
        二、 典型传统锡器——锡壶的造型样式分析
    第二节 传统锡制产品的纹饰
        一、 传统锡器的主要纹饰
        二、 传统锡器纹饰的意涵
    第三节 锡制产品与其他工艺美术品类间的相互关系
        一、 锡器与陶瓷器之间的借鉴关系
        二、 锡器与青铜器之间的借鉴关系
        三、 锡器与金银器之间的借鉴关系
第四章 锡制产品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锡制产品在民俗活动中的运用
        一、 婚俗中的锡制品
        二、 民间信仰及宗教活动中的锡制品
    第二节 锡制日常生活产品的文化内涵
        一、 由茶文化的带动产生的锡制产品
        二、 由酒文化衍生的锡制产品
第五章 锡制产品的现代发展
    第一节 中国锡制产品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
        一、 国内大陆地区锡制产品的发展
        二、 台湾地区锡制产品的发展
        三、 国内锡制产品之交流及工艺特征比较
    第二节 中外锡制产品之传播与交流
        一、 中外锡制产品间的相互传播
        二、 中外锡制产品间的相互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活动
附录
后记

(3)X射线荧光光谱法熔融制样测定硅酸盐岩石样品中的主、次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硅酸盐岩石简介
        1.1.2 硅酸盐岩石的分类及组成
        1.1.3 硅酸盐岩石分析的研究现状
    1.2 硅酸盐岩石分析的常用方法
    1.3 硅酸盐系统分析流程
        1.3.1 经典分析系统
        1.3.2 碱熔分析系统
        1.3.3 酸溶分析系统
    1.4 X 射线荧光光谱
        1.4.1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1.4.2 X 射线荧光分析的应用领域
        1.4.3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的优缺点
    1.5 X 射线荧光分析仪
        1.5.1 X 射线荧光分析仪的分类
        1.5.2 X 射线荧光分析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2.1.1 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熔融制样
    2.3 标准系列的配制
        2.3.1 标准样片的制备
        2.3.2 基体效应和谱线重叠的校正
        2.3.3 校准曲线
    2.4 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影响制样的因素
        3.1.1 样品制备方法
        3.1.2 熔剂种类的选择
        3.1.3 稀释比例的选择
        3.1.4 氧化剂的选择及用量
        3.1.5 脱模剂的选择及用量
        3.1.6 熔融时间的选择
        3.1.7 熔样温度的选择
    3.2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3.2.1 精密度
        3.2.2 准确度
        3.2.3 实验结果对照
第四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4)负载型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抗菌剂概述
    1.3 抗菌剂的分类及其抗菌机理
        1.3.1 天然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1.3.2 有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1.3.3 无机抗菌剂及其抗菌机理
        1.3.4 各类抗菌剂比较
    1.4 吡啶硫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4.1 吡啶硫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
        1.4.2 吡啶硫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1.4.3 吡啶硫酮锌简介
    1.5 蒙脱土的结构与性质
        1.5.1 蒙脱土结构
        1.5.2 蒙脱土性质
    1.6 抗菌剂制备方法
        1.6.1 离子交换法
        1.6.2 溶胶凝胶法
        1.6.3 玻璃化法
        1.6.4 有机/无机复配法
    1.7 抗菌聚丙烯概述
        1.7.1 抗菌聚丙烯研究进展
        1.7.2 抗菌聚丙烯制备方法
    1.8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1.8.1 抗菌剂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1.8.2 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1.8.3 抗菌长效性评价方法
    1.9 课题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吡啶硫酮锌/蒙脱土抗菌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载锌蒙脱土制备
        2.2.3.2 吡啶硫酮阴离子插层改性载锌蒙脱土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蒙脱土中锌离子负载量测定
        2.3.2 蒙脱土中吡啶硫酮锌负载量测定
        2.3.3 XRD 分析
        2.3.4 FT-IR 分析
        2.3.5 热性能分析
        2.3.6 EDS 分析
        2.3.7 光稳定性分析
        2.3.8 抗菌性能测试
        2.3.8.1 抑菌圈试验
        2.3.8.2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2.3.8.3 抑菌率测定
        2.3.8.4 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2.3.8.5 抗菌即效性测试
        2.3.8.6 抗菌持久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制备工艺对蒙脱土中锌离子负载量影响
        2.4.1.1 Zn(N0_3)_2初始浓度影响
        2.4.1.2 反应时间影响
        2.4.1.3 反应温度影响
        2.4.1.4 pH值影响
        2.4.2 载锌蒙脱土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确定
        2.4.3 不同制备工艺对蒙脱土中吡啶硫酮锌负载量影响
        2.4.3.1 反应溶剂影响
        2.4.3.2 pH值影响
        2.4.3.3 吡啶硫酮钠初始浓度影响
        2.4.3.4 反应温度影响
        2.4.3.5 反应时间影响
        2.4.4 吡啶硫酮锌/蒙脱土结构分析
        2.4.4.1 XRD 分析
        2.4.4.2 FT-IR 分析
        2.4.4.3 插层机理分析
        2.4.5 热稳定性分析
        2.4.6 光稳定性分析
        2.4.7 抗菌性能分析
        2.4.7.1 抑菌圈分析
        2.4.7.2 最低抑菌浓度分析
        2.4.7.3 抑菌率分析
        2.4.7.4 最低杀菌浓度分析
        2.4.7.5 抗菌即效性分析
        2.4.7.6 抗菌持久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菌聚丙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抗菌母粒制备
        3.2.3.2 抗菌聚丙烯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抗菌性能测试
        3.3.2 扫描电镜观察
        3.3.3 透射电镜观察
        3.3.4 XRD 分析
        3.3.5 结晶性能测试
        3.3.6 力学性能测试
        3.3.7 流变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抗菌聚丙烯抗菌性能研究
        3.4.1.1 抗菌母粒添加量对抗菌性能影响
        3.4.1.2 抗菌即效性研究
        3.4.1.3 抗菌持久性研究
        3.4.2 抗菌剂在抗菌聚丙烯中的分散情况
        3.4.3 XRD 分析
        3.4.4 抗菌母粒对聚丙烯结晶性能影响
        3.4.4.1 聚丙烯结晶形态
        3.4.4.2 聚丙烯的结晶与熔融行为
        3.4.4.3 聚丙烯非等温结晶性能研究
        3.4.5 抗菌母粒对聚丙烯力学性能影响
        3.4.6 抗菌母粒对聚丙烯流变性能影响
        3.4.6.1 转矩流变性能研究
        3.4.6.2 毛细管流变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SCP分析的陕西建材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产业经济学及产业成长发展因素研究
        1.2.2 国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现状
        1.2.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1.2.4 中国建材工业的现状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线路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区域建材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构思
    2.1 区域建材产业及其发展研究的方法论
        2.1.1 建材产业及其区域分布特点
        2.1.2 区域建材产业发展研究的方法论
    2.2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及 SCP 范式
        2.2.1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及 SCP 范式
    2.3 基于 SCP 范式的区域建材产业发展研究模型
        2.3.1 区域建材产业的及结构、行为、绩效的内涵及相关影响因素
        2.3.2 产业(市场)结构及其对产业行为的影响
        2.3.3 区域建材产业发展研究模型
3 陕西建材产业的发展状况及政策环境
    3.1 陕西建材产业的发展状况及问题
        3.1.1 陕西建材产业结构
        3.1.2 陕西建材产业的市场行为
        3.1.3 陕西建材产业的绩效
        3.1.4 陕西建材工业存在的问题
    3.2 产业政策环境
4 陕西建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陕西建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选取与构成
        4.1.1 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
        4.1.2 陕西建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构成
    4.2 陕西建材工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结构化模型(ISM)
        4.2.1 系统思想的结构化模型
        4.2.2 构建陕西建材工业 ISM 模型
    4.3 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陕西建材工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4.3.1 专家评判
        4.3.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4.3.3 影响因素单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4 影响因素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5 确定关键影响因素
5 陕西建材产业发展的对策与策略
    5.1 关键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及对策的选定
    5.2 促进陕西建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5.2.1 增强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
        5.2.2 改善建材产品结构,实施有效的产品策略
        5.2.3 推动建材产业的整合与重组 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5.2.4 健全政府规制,提高政府效率
6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6.2.1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趋势研究
        6.2.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热化学性质及在Nafion膜修饰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室温离子液体的简介
        1.1.1 室温离子液体的定义
        1.1.2 室温离子液体的分类
        1.1.2.1 按负离子进行分类
        1.1.2.2 按正离子进行分类
        1.1.3 室温离子液体的特性
        1.1.4 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
        1.1.4.1 直接合成法
        1.1.4.2 两步合成法
    第二节 室温离子液体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室温离子液体的应用
        1.3.1 室温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2 室温离子液体在萃取中的应用
        1.3.3 室温离子液体在络合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1.3.4 室温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总述
    第一节 高精度绝热量热法
        2.1.1 绝热量热法的实验原理
        2.1.2 绝热量热仪器结构
        2.1.2.1 精密自动绝热量热仪的示意图
        2.1.2.2 量热系统
        2.1.3 实验过程
        2.1.4 实验结果处理
        2.1.4.1 热容数据拟合
        2.1.4.2 由热容数据计算熔化焓和熔化熵
        2.1.4.3 由熔化曲线计算熔点和纯度
        2.1.5 精密自动绝热量热仪的改进
        2.1.5.1 样品池加热方法的改进
        2.1.5.2 温升控制方面的改进
        2.1.5.3 测温和电能系统的改进
        2.1.5.4 热屏温度控制系统的改进
        2.1.5.5 数据采集系统的改进
        2.1.5.6 改进后精密自动绝热量热仪的标定
    第二节 热分析方法
        2.2.1 差示扫描量热(DSC)实验
        2.2.1.1 DSC Q1000 型热分析仪
        2.2.1.2 DSC 141 型热分析仪
        2.2.2 热重与微分热重实验(TG-DTG)
    第三节 燃烧热测量方法
        2.3.1 燃烧热测量装置
        2.3.2 实验程序
        2.3.3 恒容燃烧热及标准生成焓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溶解热测量方法
        2.4.1 恒温环境溶解反应量热计实验装置
        2.4.2 恒温环境溶解反应量热计的实验原理
        2.4.2.1 电能标定的原理
        2.4.2.2 量热测定的原理
        2.4.2.3 反应温度变化的校正
    第五节 TPS2500 型Hot Disk 导热系数仪
        2.5.1 TPS2500 型Hot Disk 导热系数仪的特点
        2.5.2 TPS2500 型Hot Disk 导热系数仪的测试原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
    第一节 实验药品
    第二节 仪器设备
    第三节 氯代-N-正丁基吡啶(BPC)的合成
        3.3.1 氯代-N-正丁基吡啶(BPC)的合成原理
        3.3.2 氯代-N-正丁基吡啶(BPC)的合成及表征
    第四节 四氟硼酸-N-正丁基吡啶(BPBF_4)的合成及表征
    第五节 氯化-1-甲基-3-丁基咪唑(BMIC)的合成
        3.5.1 氯化-1-甲基-3-丁基咪唑(BMIC)的合成原理
        3.5.2 氯化-1-甲基-3-丁基咪唑(BMIC)的合成
    第六节 四氟硼酸-1-甲基-3-丁基咪唑(BMIBF_4)的合成
    第七节 硫酸二乙酯-1-甲基-3-乙基咪唑(EMIES)的合成及表征
        3.7.1 硫酸二乙酯-1-甲基-3-乙基咪唑(EMIES)的合成
        3.7.2 硫酸二乙酯-1-甲基-3-乙基咪唑(EMIES)的表征
        3.7.2.1 核磁共振氢谱
        3.7.2.2 EMIES 电化学表征
    第八节 氯化-1-乙基-2-甲基-3-丁基咪唑(BEMIC)的合成与表征
    第九节 氯化-1-甲基-3-戊基咪唑(PMIC)及EMIC、PMIC 的合成
        3.9.1 氯化-1-甲基-3-戊基咪唑(PMIC)的合成
        3.9.2 氯化-1-甲基-3-戊基咪唑(PMIC)的表征
        3.9.3 氯化-1-甲基-3-乙基咪唑(EMIC)、氯化-1-甲基-3-己基咪唑(HMIC)的合成
    第十节 六氟磷酸-1-甲基-3-丁基咪唑(BMIPF_6)及BPPF6 的合成
        3.10.1 六氟磷酸-1-甲基-3-丁基咪唑(BMIPF_6)的合成
        3.10.2 六氟磷酸正丁基吡啶(BPPF6)的合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咪唑类室温离子液体热化学性质的研究
    第一节 氯化-1-甲基-3-乙基咪唑(EMIC)的热化学性质
        4.1.1 EMIC 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4.1.2 EMIC 的玻璃化转变和相变
        4.1.3 EMIC 的热力学函数
    第二节 氯化-1-甲基-3-丁基咪唑(BMIC)的热化学性质
        4.2.1 BMIC 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4.2.2 BMIC 的玻璃化转变和相变
        4.2.3 BMIC 的热力学函数
    第三节 氯化-1-甲基-3-戊基咪唑(PMIC)的热化学性质
        4.3.1 PMIC 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4.3.2 PMIC 的玻璃化转变和相变
        4.3.3 PMIC 的热力学函数
    第四节 四氟硼酸-1-甲基-3-丁基咪唑(BMIBF_4)的热化学性质
        4.4.1 BMIBF_4 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4.4.2 BMIBF_4 的玻璃化转变
        4.4.3 BMIBF_4 的热力学函数
        4.4.4 BMIBF_4 的恒容燃烧热测量实验
        4.4.5 BMIBF_4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第五节 小结
        4.5.1 离子液体EMIC、BMIC 和PMIC 的热容比较
        4.5.2 离子液体BMIC 和BMIBF_4 的热容比较
        4.5.3 离子液体EMIC、BMIC 和PMIC 的熔点比较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吡啶类室温离子液体热化学性质的研究
    第一节 氯化正丁基吡啶(BPC)的热化学性质
        5.1.1 BPC 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5.1.2 BPC 的热力学函数
    第二节 四氟硼酸正丁基吡啶(BPBF_4)的热化学性质
        5.2.1 BPBF_4 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5.2.2 BPBF_4 的玻璃化转变和相变
        5.2.3 BPBF_4 的热力学函数
        5.2.4 BPBF_4 的恒容燃烧热测量实验
        5.2.5 BPBF_4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第三节 小结
        5.3.1 离子液体BPC 和BPBF_4 的热容比较
        5.3.2 离子液体BPC、BMIC 和BPBF_4、BMIBF_4 的热容比较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硫酸乙酯-1-甲基-3-乙基咪唑(EMIES) 热化学性质的研究
    第一节 硫酸乙酯-1-甲基-3-乙基咪唑(EMIES)的热化学性质
        6.1.1 EMIES 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6.1.2 EMIES 的热力学函数
    第二节 硫酸二乙酯的热化学性质
        6.2.1 硫酸二乙酯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6.2.2 硫酸二乙酯的相变
        6.2.3 硫酸二乙酯的热力学函数
    第三节 甲基咪唑的热化学性质
        6.3.1 甲基咪唑的低温热容测量结果
        6.3.2 甲基咪唑的相变
        6.3.3 甲基咪唑的热力学函数
    第四节 硫酸乙酯-1-甲基-3-乙基咪唑(EMIES)的反应热
        6.4.1 EMIES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6.4.1.1 EMIES 的恒容燃烧热测量实验
        6.4.1.2 EMIES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6.4.2 甲基咪唑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6.4.3 EMIES 的反应热
    第五节 硫酸乙酯-1-甲基-3-乙基咪唑(EMIES)的溶解热
        6.5.1 EMIES 溶解热的测定
        6.5.2 EMIES 的无限稀释摩尔溶解热ΔsH_m~0 和Pitzer 参数
        6.5.3 EMIES 和水的相对偏摩尔焓
    第六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室温离子液体修饰Nafion 膜的热、电化学性质研究
    第一节 质子交换膜的简介
    第二节 室温离子液体对Nafion115 膜的修饰
    第三节 室温离子液体修饰过的Nafion115 膜的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分析(MDSC)
        7.3.1 Nafion115 膜的MDSC 实验
        7.3.2 水处理Nafion115 膜的MDSC 实验
        7.3.3 室温离子液体EMIES 修饰的Nafion115 膜的MDSC 实验
        7.3.4 室温离子液体BPBF_4 修饰的Nafion115 膜的MDSC 实验
        7.3.5 室温离子液体BMIBF_4 修饰的Nafion115 膜的DSC 实验
        7.3.6 室温离子液体修饰Nafion115 膜的可逆热容对比
    第四节 室温离子液体修饰Nafion115 膜的低温绝热量热实验
    第五节 室温离子液体修饰Nafion115 膜的热分析(TG)
    第六节 室温离子液体修饰Nafion115 膜的导热系数
    第七节 室温离子液体修饰Nafion115 膜的交流阻抗
        7.6.1 室温离子液体修饰Nafion115 膜的交流阻抗
        7.6.2 BMIBF_4 修饰的Nafion115 膜和水处理的Nafion115 膜导电稳定性测试
    第八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论文总结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天线罩用氮化硅陶瓷材料烧结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氮化硅材料概况
    1.3 天线罩及氮化硅在天线罩上的应用
    1.4 氮化硅陶瓷的烧结
    1.5 问题的提出
    1.6 论文的工作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过程
    2.4 测试方法
第三章 烧结助剂的制备研究
    3.1 烧结助剂的介绍
    3.2 堇青石(MAS, 2MgO.2Al2O3.5SiO2)的制备研究
    3.3 β锂辉石(LiCO3.Al2O3.4 SiO2)的制备研究
        3.3.1 LAS的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化硅烧结工艺的研究
    4.1 前言
    4.2 烧结前准备工艺的研究
    4.3 烧结过程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锅(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研究[D]. 耿孝臣. 苏州大学, 2013(09)
  • [2]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锅[J]. 时国杰. 理化检验通讯, 1968(02)
  • [3]X射线荧光光谱法熔融制样测定硅酸盐岩石样品中的主、次成分[D]. 王磊. 吉林大学, 2012(03)
  • [4]负载型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D]. 王云斌.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6)
  • [5]基于SCP分析的陕西建材工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兰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6]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热化学性质及在Nafion膜修饰方面的研究[D]. 张志恒.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7(02)
  • [7]铜牌、铜徽的光亮制作与防护(四)[J]. 耿昭春. 丝网印刷, 1999(04)
  • [8]天线罩用氮化硅陶瓷材料烧结工艺的研究[D]. 邹强. 天津大学, 2004(04)

标签:;  ;  ;  ;  

塑料器皿代替铂金坩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