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修整(论文文献综述)
管文贤[1](1999)在《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肝脏移植还是心脏移植,目前都已成为治疗中末期肝病和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唯一有效手段,至今临床肝脏或心脏移植全球累计总例数都已逾6万例,并且移植疗效良好。而我国在肝、心移植领域与国外还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本研究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围绕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的模型进行了有关器官保存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还对1例临床活体肝移植患者作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并就免疫监测与免疫抑制治疗的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第一部分 有关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研究一:“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在国内现有条件下探讨“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以SD大鼠为对象,通过自制血管袖套、手术牵开器,按Miyata法复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经60余次预试验后行正式试验18次,术中死亡5例,术后4h内死亡4例,24h存活率50%,1周存活率11.1%。术后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气胸、血管套接失败、出血。结论:现有实验条件下“三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模型难以获得稳定的长期生存率,不适合慢性实验研究。
张娜[2](2008)在《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在活体肝移植手术中护理工作的缺陷,从而制定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护理流程。探讨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有效性、可行性。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改进,寻求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接受活体肝移植手术的患者70例。将符合要求的70例活体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35例,对照组35例。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为干预组,不要求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为对照组。就两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时间、手术配合的满意度、供体肝脏的冷缺血时间以及移植受体术中无肝前期、无肝期与新肝期的血气(PH、BE、HCO3-、PaCO2、Na+、K+、Cl-、Ca+)、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手术费用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影响活体肝移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明确应用护理流程的积极作用。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对应的供体性别、供体—受体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宗教信仰、病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结果显示: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干预组与不要求应用护理流程的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手术配合的满意度、供体肝脏的冷缺血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是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3.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干预组与不要求应用护理流程的对照组在移植受体术中无肝前期、无肝期与新肝期的血气(PH、BE、HCO3-、PaCO2、Na+、K+、Cl-、Ca+)、血流动力学(HR、MAP、CVP)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组间两两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新肝期的各指标与无肝前期和无肝期相比p<0.05,说明植入的新肝均发挥功能。结论: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使参加手术的护士在工作中能做到步骤清楚,心中有数,忙而不乱,环节紧扣,有条不紊,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室护士按照护理流程上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和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实施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使手术护理工作有序,从而避免由于个人的水平、能力的不同而造成工作的遗漏、疏忽、差错,提高了临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一个有严格工作程序、有时间要求、有计划的护理流程,可规范护理工作,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节约了医药卫生资源,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
邰沁文[3](2013)在《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离体全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术(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ELRA)治疗晚期肝脏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的适应症,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系统与个体化虚拟手术的临床意义;初步探讨ELRA术后移植物增生的规律;评价ELRA术经济和社会效益;2)建立Wistar大鼠极限肝切除模型,评价极限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和存活率;3)建立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s)和慢性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关系及可能机制;4)探讨TLR3通路与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相互作用和与肝纤维化肝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总结2010年8月至2013年08月按纳入标准实施的10例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资料,探讨临床适应症;2)通过术前CT与三维肝脏重建软件测量数据和手术探查所见与移植物实际质量结果分析,分析个体化虚拟手术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3)通过患者术中情况、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可行性和安全性。4)术后CT随访1,3和6月移植肝体积(GV)和受体标准肝体积(SLV)比,结合术后PET/CT检查结果,分析半年内肝脏增生变化。第二部分:对Wistar大鼠分别行70%、80%、90%肝体积极限切除,统计术后各组大鼠的存活率,并检测外周血清中ALT及AST浓度,对比术后14天存活大鼠肝脏质量。HE染色观察三组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第三部分:取雄性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BMSCs,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MSCs的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BMSCs表面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表达阳性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配成0.01%浓度饮用水供雌性大鼠饮用16周换正常水,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第4、8、12、16周经尾静脉输注1×106个BMSCs,并设置单纯造模组及空白对照组;20周核磁共振(MRI)检查大鼠肝脏;21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大鼠肝脏SrY表达;VG染色观察肝脏中胶原纤维量;IHC检测α-SMA、LR3; 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α-SMA、 TLR3、TRIF、NF-kBp65、IRF3表达,FQ-RT-PCR检测TLR3、IRF3mRNA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10例移植物均存活,符合纳入标准时手术安全性较高。2)术中探查与移植物体积和术前CT与肝脏三维重建结果一致,10例患者GV/SLV在41%-78%之间,平均60.6%,其中9例患者虚拟切除移植物体积695.11±142.14cm3,实际余肝脏体积687.78±130.81cm3(P>0.05);3)术中1例经脐静脉低温灌注外,余9例经门静脉灌注;2例无肝期下腔静脉未重建,3例行自体下腔静脉重建,5例人造血管暂时性门腔分流;手术11.5~20.5h,平均15.2h,无肝期200-435min,中位时间285.5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0~15u,术后住院时间21~58d,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60%);住院总费用10.16~43.48万元,中位费用17.44万元;4)CT测术后第1月移植物体积平均增加14.75%;术后2~3月平均每月增加3.75%;术后4~6月平均每月增加3.08%;术后半年移植物/标准肝体积比平均87.5%;PET/CT测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平均标准摄取率(SUVave)0.9~1.9;随访时间2~37个月,1例术后6个月死亡,最长存活时间27个月。第二部分:1)大鼠肝切术后6h开始出现死亡,术后8-12h为死亡高峰,70%、80%、90%肝体积切除组2周存活率分别为86.7%、80%、7%。2)80%及90%肝体积切除组术后8h、12h时血清ALT、AST浓度比70%组显着增高(P<0.05),而80%与90%组之间无差异(P>0.05);80%组术后24h、3天时血清ALT及AST浓度比70%肝体积切除组高(P<0.05);术后7天左右各组ALT及AST浓度基本恢复正常。3)术后14天80%组剩余肝体积明显大于70%肝体积切除组(P<0.05)。4)三组肝脏组织形态无明显异常。第三部分:1)P3代BMSCs细胞表面的CD31、CD45、CD44、CD105、CDllb、CD29的阳性率分别为(12.0%、8%、1.2%、62.2%、1.5%、16.7%);2)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示仅有BMSCs移植组表达SrY。3)核磁共振结果示BMSCs移植组肝脏上结节数量比单纯造模组多(P<0.05);4)HE染色显示单纯造模组8只轻度肝纤维化形成;BMSC移植组中9只形成明显的肝纤维化,1只形成肝癌;空白对照组无肝纤维化形成。5)免疫组化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阳性表达率高(P<0.05);空白对照组无表达。TLR3主要表达于肝细胞包浆中;6)VG染色BMSCs移植组胶原区的百分比数比单纯造模组高(P<0.05)。7)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比单纯造模组α-SMA蛋白水平高(P<0.05),BMSCs移植组肝脏中TLR3、 NF-kBp65、IRF3蛋白水平及TLR3、IRF3mRNA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和单纯造模组都高(P均<0.05),单纯造模组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TRIF蛋白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外科原位手术切除极为困难或侵及下腔静脉无法切除的晚期肝AE可以通过ELRA术治疗,适应症为本研究纳入标准;CT和三维肝脏重建软件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肝脏病灶与主要管道关系,评价病灶侵犯程度和预测移植物体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无肝期个体化处理进行自体或人造血管腔静脉暂时性门体分流技术,下腔静脉重建技术和离体肝切除血管重建技术等综合应用安全、有效;术后移植肝再生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半年内,尤其是术后第1个月,术后2~6月逐渐放缓,半年后基本接近患者标准肝体积;ELRA术治疗晚期肝AE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独特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在国内外推广应用;2)大鼠肝切除量在80%以下是安全的,提示对于正常成人极限肝切体积有可能超越70%;且肝脏切除量越大,其增生体积越多;3)BMSCs在DEN所致的慢性肝损伤模型中具有促进肝纤维化的作用,并有致肝癌的可能;4)TLR3通路上的相关蛋白可能参与了慢性肝损伤肝再生修复过程,BMSCs在TLR3通路激活的微环境中可能倾向于分化为肝星状细胞、肌成纤维细胞,TLR3与BMSCs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于对方,最终导致慢性肝损伤后肝纤维化形成。
管文贤,李开宗[4](1997)在《活体肝部分移植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活体肝部分移植的进展管文贤李开宗32年前,Starzl成功地开展临床首例肝移植以来,目前肝移植术已成为晚期肝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在北美、欧州上百个移植中心,以每年约5000例的业绩,使肝移植术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现总例数已突破30000例〔1~...
窦科峰,管文贤,李开宗,高志清,付由池,张新海,曹忆妹,赵青川,史宪杰,岳树强,陶开山,安家泽,王德盛,戴辉[5](1998)在《血缘性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介绍1例血缘性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临床体会。方法受体为10岁女童,诊断为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肝硬变,供体为患儿的父亲,手术方式为切取供体肝脏的左外侧叶,并原位移植给患儿。术后进行了严格的监护治疗和随访。结果供体手术历时400分钟,出血410ml,切取肝脏300g,术后顺利恢复。受体手术历时652分钟,出血1665ml,无肝期80分钟,移植肝脏热缺血时间为0,冷缺血时间137分钟。采用环孢霉素A、硫唑嘌呤及皮质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第11天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而愈。现患者已健康生存7个月余,肝功能正常。结论在现有外科技术条件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是可行的。良好的术后管理是确保肝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窦科峰[6](2001)在《⒈小鼠脾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⒉活体肝部分移植3例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器官移植的开展使大量器官功能终末期疾病患者获得了新生,但术后严重的排斥反应发生仍然影响受体术后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CsA和FK506等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己被应用,但由其所产生的肝肾毒性、严重感染和致肿瘤性等副作用仍然未能解决,因此造成宿主对移植抗原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或低免疫反应状态,又不影响机体对其他抗原的正常免疫应答能力,是目前器官移植术后解决排斥反应的根本途径。本研究根据免疫耐受机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移植前在移植受体体内诱导其产生与移植物抗原具有相同抗原的抗独特型抗体,观察该方法对小鼠皮片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作用。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的: 本研究通过于移植前在移植受体体内诱导其产生与移植物抗原具有相似抗原性的抗独特型抗体,观察其对小鼠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方法: 1.Abl的诱导产生:以C57BL/6 ,J’鼠的脾细胞免疫BALB儿小鼠,制备抗同种异品系抗体仰1卜 2 AbZ的诱导产生:在 Ahl产生基础上,纯化 Ahl血清后,对Abl和 KLH进行交联,联合兔疫佐剂免疫BAJJB儿,J\鼠。使其体内产生抗独特型抗体(Ah2)。 3,对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观察:行小鼠皮片移植,观察AbZ对小鼠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微量淋巴细胞毒等排斥反应指标的影响。 结果: 1.Ahl和 AbZ的检测: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测定 Ahl血清效价达 1:400以上。夹心 ELISA检测 AbZ血清的 A450 urn值较对照组高2倍以上。 2.AbZ对皮肤移植物的影响:AbZ诱导组BALB/c小鼠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着(P< 0刀1\ 3.AbZ血清对微量淋巴细胞毒的影响:加入AbZ后,Abl引起的细胞毒明显受抑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着(P<0刀1)。 4.AbZ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影响:AbZ诱导组的A570nm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刀 1)。 5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结论: l.小鼠脾细胞免疫BALB儿小鼠产生的抗同种异品系抗体(Ahl卜 交联 KLH后联合福氏佐剂,可成功诱导出 AbZ产生。 2 小鼠体内产生的AbZ可延长移植物生存时间,并对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3 移植前在受体体内诱导产生以移植物抗原为始动抗原的抗独特型的抗体。可以有效诱导特异性低免疫反应状态。
管文贤,Tanaka Koichi[7](1999)在《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处理方法。方法 以日本京都大学经治的9 例活体肝部分移植供者为对象, 对供肝的灌洗时机、方法和供肝的修整及保存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 9 例供肝顺利切取, 肝切除量平均占全肝的20 % ~29% , 受肝者存活良好。结论 供肝的灌洗时机、方法和供肝的修整及保存都是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中应重视的问题。
张峰[8](2004)在《活体肝移植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建立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大鼠行同种原位部分肝移植后,静脉运用重组肝细胞生长因子(rHGF)对移植后供肝再生的影响。 方法:(1)采用SD大鼠,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模型,分别称取受体肝脏重量及供肝重量。术后1、4、7天处死大鼠,称取肝脏重量并取组织行组织学检查。了解移植后肝脏再生的初步情况。(2)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将受体分为两组,每组20只,实验组以rHGF(500μg/Kg)静脉注射,每日二次。对照组则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分别于术后1、2、4、7天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各随机抽取5只大鼠处死。称取移植物湿重。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抗原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的增殖活性。 结果:(1)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1周存活率83.3%。移植肝术后1、4、7天时湿重较供肝重量明显增加。(2)实验组移植物湿重在术后1天和2天时教对照组明显增加。(3)术后2天和4天组实验组大鼠的移植肝增殖指数(PI)和Ki-67标记指数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1)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是研究肝再生的良好实验模型。移植肝仍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2)rHGF的使用能够明显促进大鼠部分肝移植后供肝的再生。
史宪杰,窦科峰,李开宗,管文贤,高志清,付由池,岳树强,张新海,戴辉[9](1998)在《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中移植肝的灌洗和修整》文中研究指明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中移植肝的灌洗和修整史宪杰窦科峰李开宗管文贤高志清付由池岳树强张新海戴辉Subjectheadingslivertransplatation;irigation;tissuedonors主题词肝移植;冲洗法;组织供者中国图书资料分类...
管文贤,李开宗,窦科峰,高志清,付由池,岳树强,戴辉,Tanaka Koichi[10](1998)在《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修整》文中研究说明 由于活体肝部分移植的供肝来自健康成人的部分肝脏,为使其能迅速正确植入受体体腔,切取的供肝必须作适当的修整,其手法与全肝移植术不尽相
二、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修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修整(论文提纲范文)
(1)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鼠肝脏和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大动物肝脏移植模型 |
二、大鼠肝移植模型 |
三、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
四、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 |
第二节 “三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节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六节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一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XJ-1器官保存液对大鼠供肝、供心的保护作用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肝脏保存的历史 |
二、心脏保存的历史 |
三、器官保存损伤的机制 |
四、提高器官保存质量的对策 |
第二节 XJ-1保存液对大鼠供肝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XJ-1保存液对大鼠供心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LSF_(JM)在防治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史 |
二、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过程 |
三、常用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
四、免疫抑制剂抗排斥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
五、免疫抑制因子的研究进展 |
六、有关TLSF_(JM)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TLSF_(JM)在防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TLSF_(JM)在防治大鼠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TLSF_(JM)在防治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世界肝移植的历史 |
二、我国肝移植的历史 |
第二节 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发展及现状 |
一、活体肝部分移植的产生和发展 |
二、活体肝部分移植的现状 |
三、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存在的问题 |
四、活体肝部分移植术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病例介绍 |
一、受体情况 |
二、供体情况 |
三、供体手术 |
四、受体手术 |
五、术后治疗和结果 |
第四节 观察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有关免疫学指标和检测方法 |
第五节 观察结果 |
一、术后早期外周血细胞分析及出凝血功能的变化 |
二、术后肝功能的动态变化 |
三、术后肾功能的动态变化 |
四、术后早期能量代谢的变化及营养管理 |
五、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方法 |
六、术后免疫功能的监测结果 |
七、术后生长发育状况的变化 |
八、术后主要并发症 |
第六节 讨论 |
一、活体肝部分移植适应证和手术时机的选择 |
二、供肝切取的手术技巧 |
三、供肝的处理 |
四、受体手术技巧 |
五、引流管的设置和处理 |
六、术后早期管理 |
七、术后出凝血功能的调控 |
八、围手术期的输血治疗 |
九、术后腹腔内出血原因及防治对策 |
十、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 |
十一、呼吸感染的防治对策 |
十二、术后口腔粘膜病变的诊治 |
十三、围手术期的营养管理 |
十四、免疫抑制治疗 |
十五、免疫监测 |
十六、术后中、长期管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活体部分肝移植手术的护理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3)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自体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手术前准备与评估 |
1.4 移植手术步骤 |
1.5 围移植期指标和临床路径探讨 |
1.6 病例随访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肝切除与再生的大鼠实验观察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大鼠肝部分切除 |
1.4 术后观察指标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的大鼠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的提取、分离培养、纯化、扩增 |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 |
1.5 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1.6 大鼠肝脏的影像学检查 |
1.7 标本采集与处理 |
1.8 大鼠肝脏HE染色 |
1.9 原位杂交检测大鼠肝脏SrY阳性细胞表达 |
1.10 大鼠肝脏α-SMA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 |
1.11 VG染色检测大鼠肝纤维化情况 |
1.12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α-SMA表达水平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14 结果判定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TLR3通路在慢性肝损伤与再生修复中的作用 |
1. 内容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方法 |
1.3.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肝脏TLR3的表达 |
1.3.2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肝脏细胞TLR3、NF-Kapa65、IRF3、TRIF的蛋白水平 |
1.3.3 FQ-RT-PCR检肝脏组织TLR3、IRF3、mRNA表达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6)⒈小鼠脾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⒉活体肝部分移植3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小鼠脾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 文献回顾 |
二、 前言 |
三、 实验部分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四、 结论 |
五、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活体肝部分移植3例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 文献回顾 |
1、 活体肝部分移植临床进展 |
2、 辅助性肝移植临床进展 |
二、 临床资料 |
三、 讨论 |
1、 手术前准备 |
2、 手术中体会 |
3、 手术后处理 |
4、 辅助性肝移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图 |
(8)活体肝移植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rHGF对大鼠部分肝移植后肝脏再生的影响 |
第二部分 活体肝移植的技术改进和围手术期管理 |
第三部分 亲体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术后铜代谢变化的研究 |
致谢 |
综述一 肝再生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活体肝移植临床研究的新进展 |
四、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修整(论文参考文献)
- [1]1. XJ-1器官保存液的研制及TLSFJM对大鼠肝、心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2. 我国首例血缘关系活体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D]. 管文贤. 第四军医大学, 1999(02)
- [2]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效果研究[D]. 张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3]自体肝移植的临床和相关实验研究[D]. 邰沁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4]活体肝部分移植的进展[J]. 管文贤,李开宗. 中华外科杂志, 1997(06)
- [5]血缘性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一例报告[J]. 窦科峰,管文贤,李开宗,高志清,付由池,张新海,曹忆妹,赵青川,史宪杰,岳树强,陶开山,安家泽,王德盛,戴辉. 中华外科杂志, 1998(04)
- [6]⒈小鼠脾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⒉活体肝部分移植3例临床研究[D]. 窦科峰. 第四军医大学, 2001(01)
- [7]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处理[J]. 管文贤,Tanaka Koichi.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99(04)
- [8]活体肝移植系列研究[D]. 张峰. 南京医科大学, 2004(04)
- [9]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中移植肝的灌洗和修整[J]. 史宪杰,窦科峰,李开宗,管文贤,高志清,付由池,岳树强,张新海,戴辉. 华人消化杂志, 1998(06)
- [10]临床活体肝部分移植术供肝的修整[J]. 管文贤,李开宗,窦科峰,高志清,付由池,岳树强,戴辉,Tanaka Koichi.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