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材料的归档纳入企业工作程序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石贤平[1](2021)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司法部虽然制定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但评估标准未能涵盖刑事侦查、审查起诉、刑事审判、死刑复核等全部环节,且相应的评估配套机制和法律保障措施尚未建立,因而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尚未构建完成。探讨如何构建以及构建一套什么样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来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是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面临的首要问题。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但能够配合刑事诉讼机制改革实现司法程序正义,也能够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实质正义。与此同时,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正当性的主要体现是评估指标体系既是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履行义务的客观需要,也是法治评估的拓展与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趋势。评估指标体系还能够促使政府履行好刑事法律援助义务、增加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合法性以及增强政府对决策的调控能力。可行性主要体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包括宪法、国际公约、政策法律等法源依据,尤其是《法律援助法》的颁布实施,同时还具有评估试点工作的实践基础,在国家评估标准、评估组织和评估人员保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构建条件。考察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现状后发现,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几个阶段,2019年司法部出台《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及其评估说明是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里程碑事件,从此中国有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国家标准。尽管这一标准离评估指标体系尚有距离,但至少已经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标准的出台也使得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增加为两种:一种是司法行政部门主导的行政管理评估的运行模式;另外一种是以最高人民法院主导的司法裁判评估的的运行模式。两种模式下的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大区别。此外,从H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试点工作的运行现状看,其自行制定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在评估试点运行中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仍存在诸多障碍,其中理念障碍是首要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理念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对评估指标体系在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重要性引起足够重视,导致评估标准制定时民事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指标设置不仅合理,指标体系运用上也较为随意,对评估结果基本不用等。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独立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遴选机制、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方法、尚未建立评估异议审查制度和评估结果运用制度,评估经费未纳入专门经费序列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不凸显与刑事法律援助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案件受理标准不合理与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改革矛盾突出,律师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大的矛盾突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普遍不高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矛盾突出等。通过中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外评估指标既具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两者均有较为明确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评估对象均主要体现在承办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服务质量上,同行评估制度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多数国家建立了大案要案的特别管理制度等。中外评估指标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各有不同,评估的事前与事后质量监控不同,评估反馈机制与投诉机制完善程度不同等。因此,中国在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要注意借鉴吸收域外经验,探索建立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机制,设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模式和设置专门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构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和平等保护原则的指引下,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和技术构造性原则,满足全部评估指标构建要素的前提下,解决由谁来评估、什么时候评估、评估哪些阶段、在哪里评估等评估适用问题,构建出一套能够有效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保证受援人的合法权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确保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运行。这需要在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理念转型的前提下,首先对指标体系提供运行机制保障,多措并举地推进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不断完善运行配套制度。此外,要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行提供法律保障,要在中国法律援助立法中正确定位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将保障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运行作为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舒扬[2](2021)在《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研究》文中指出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是指公共部门、其他相关组织或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能反映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中、后各阶段,本机关职能活动、应急预案、防控措施、数据统计等以及个人所见、所闻、所感并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形式的信息。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是人类历史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归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社交媒体文件归档项目的调研,根据我国国情,结合电子文件归档要求,综合分析了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主体、对象、时间和方法等。首先,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工作应由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国家档案部门出台相关标准或指南,微信运营商进行收集、整理,并移交至其档案部门的服务器上,最终再由微信运营商的档案部门定期向同级综合档案馆移交并永久保存。其次,归档对象不仅是指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还包括其背景信息和元数据。根据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和不归档范围,提出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归档范围和不归档范围。依照《政府网站网页归档指南》,提出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保管期限,制定了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最后,梳理出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流程,希望能促进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常大伟,刘东斌,吴雁平[3](2021)在《论法律规制下的档案“收有限”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法律规制下的档案"收有限"特征,具体体现在档案收集、征集、移交和接收主体的法定性、范围的法定性、程序的法定性、内容的法定性、责任的法定性等方面。该特征从根本上反映的是档案保管条件与档案保管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档案法对这种矛盾关系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随意扩大档案收集、档案征集的范围,既不符合档案工作的现实状况,也背离了档案的"属地管理"原则,更偏离了档案法调整档案保管能力与档案保管需求关系的初衷。
高士明[4](2021)在《基层法院档案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以N县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过渡时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围绕经济、民生等问题产生了大量的纠纷,这些纠纷往往需要依靠法院来审判。基层人民法院是我国最低一层的人民法院,包括县级、不设区的市级和市辖区设置的法院,主要负责审理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审案件,调解无需开庭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可见,与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等法院相比,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会更多,与普通民众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基层法院档案作为审判活动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记录,是我国档案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基层人民法院案件数量激增的形势下,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基层法院档案的价值势在必行。本文以N县法院档案管理为切入点,通过对N县法院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探讨和分析N县法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借鉴其他基层人民法院档案管理的成果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基层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基层法院档案管理的长远发展,使其更好的为民服务。
苏芳[5](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文中指出学术素养是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母语环境下外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并且存在学术素养内涵相对较窄、情境解读不足、影响因素综合考察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术素养内涵,解读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具体情境,并综合分析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历时18个月(2018年9月-2020年4月),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大学五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2)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进一步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来源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叙事、实物资料以及研究日志和课堂观察笔记等研究者资料。数据分析运用了情境分析与对比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两个主要发现。首先,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具有过程性,经历了准备、实践及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入学前的学术素养基础,是当前学术素养实践的出发点。实践阶段是当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茫然摸索、探寻之旅以及丰硕收获三个子阶段。结果阶段是大学生在当前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结果,即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该阶段又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学术素养社会化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性体现了具体情境的时空要素变化对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即时间延续与时间延展所带来的具体情境变化是影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种中介资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资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在大学提供的资源,中观的课程和社团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师生输入、互动方式及社团活动等,而微观的个体资源主要考查了个人实践网络与能动性。这些中介资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是将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的重要桥梁。其中,能动性是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动力源,是特定时空情境下驱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丰富拓展了学术素养的内涵,指出学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品性及社会关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为深入理解外语专业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师生深入理解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本研究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学术实践活动、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特评价方式的中介资源,从而为学习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创造良好环境。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场域或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
陈天爱[6](2021)在《我国当代档案法制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档案法制建设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连续性,将档案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是档案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档案法制建设历史悠久,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中心的档案法规体系,为档案管理的所有方面都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本文主要以静态的档案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三方面对我国当代档案法制建设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首先,对我国当代档案法制建设的演变历程予以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建设时期,档案立法工作主要集中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法规的制定;遭受破坏和逐步恢复时期,档案法制建设工作经历了从停滞不前到重新走向正轨的过程,档案法规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档案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时期,我国已经构建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档案法规体系。其次,总结了档案法制建设在体系结构、制度设计和内容规范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立法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最后,全面阐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档案法制建设面临的机遇,进而提出完善档案法制建设的具体路径,以此把握档案法制体系建设的时代内涵与未来发展方向。
梁诗静[7](2021)在《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进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潮流席卷全球的浪潮中,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深水期,社会转型加速,纠纷规模愈加庞大、纠纷类型愈加复杂,人民群众对公正、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需求更加强烈。为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缓解司法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最高法院都在不同场合、相继提出要结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快我国法院信息化进程,建设我国的“智慧法院”,期以提供阳光、便捷、公开、高效的司法服务,满足人民对司法的新期待。智慧法院是法院信息化运作的一种形态,通过搭建起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在法院中广泛应用智能辅助系统,我国智慧法院的外在表征表现为更加的智能化、网络化、阳光化、数据化。本文通过诠释智慧法院建设的理论基础,剖析智慧法院建设的实践历程,试图通过对智慧法院的发展历程、建设内容进行梳理,对我国智慧法院现状形成清晰认知,进而剖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建设智慧法院的更优路径。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一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理论基础阐释。在明确智慧法院内涵的基础上,提炼出智慧法院具有阳光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基本特征;结合域外国家的司法信息化进展进行横向比较,从国家信息化政策推动、社会公众司法需求推动、司法体制内部变革需求推动等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智慧法院产生的驱动力。第二部分是我国智慧法院的建设阶段。结合我国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历程,提炼出智慧法院建设的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96-2015),以实现我国法院网络化办公为重点;发展阶段(2016-2017),以全面展开法院信息化为重点;领先阶段(2018-至今),则是持续加强智慧法院的智能化建设为重点,同时取得了跻身世界前列的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在划分阶段基础上,对每一阶段智慧法院的建设内容、建设现状进行简要的总结梳理。第三部分是我国智慧法院的实践进路。从建设主体,建设模式,建设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智慧法院建设中有多方主体参与其中,党中央、国务院都分别出台政策、文件支持智慧法院建设,而各级法院则是智慧法院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他的国家部门、科技企业也积极参与提供技术支持。在建设模式下,通过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对我国智慧法院的建设模式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智慧法院建设模式为“条+块”结合模式。在智慧法院建设内容中,则主要是从诉讼服务、法院管理、审判活动、执行活动等方面进行梳理。第四部分是我国智慧法院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我国智慧法院建设中,智能应用存在易用性不强、专业性不足、体系性不够等问题;而且人工智能同司法活动的深度结合,引发了法官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焦虑,担心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会削弱司法人员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当人工智能辅助法官决策出现错误裁判时,产生的司法责任该如何认定以及分配。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是算法,而算法技术具有封闭性、不透明等特征,极易侵害司法权威与公信力。基于此,我国智慧法院建设首先要坚持司法人员主体性地位,法律是一门从实践中不断获取智慧、经验的学科,学习和掌握司法实践中的知识、经验,这种过程是难以被数据化、程序化的,无法利用计算机语言传递给电脑,定纷止争最终依赖的是人的理性思维;其次,建立恰当的算法公开制度,规范对算法的管理,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从根本上实现智慧法院建设的自给自足;最后,还应当提升智能辅助应用的整体性建设,促进彼此之间的数据流通。
马琳[8](2021)在《县级巡察监督运行和实践研究 ——基于三县案例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巡察监督作为党内巡视制度向基层延伸和拓展的有效路径,成为基层党内监督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深入我国东南部、中部和华东地区3个县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县级巡察监督运行这一政治现象进行田野调查。本文主要以李景鹏教授的“权力主体、目的性、权力资源、权力客体、权力主体对客体的一定作用方式、权力格局、权力关系的稳定度”政治权力七个要素为分析框架,描述和探讨了一个政治现象——县级巡察监督的运行。运用案例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和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巡察监督的运行和实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和探究。整体而言,巡察监督主体对客体的巡察监督和整改督查,发现问题,并在巡察监督的移交阶段和整改阶段致力于解决问题,进一步形成了巡察监督主体与客体之间权力关系间博弈局面,及较为稳定的权力格局。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为巡察提供的资源及开展监督的制度保障,巡察监督主体、客体及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三方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县委巡察在县域社会下开展呈现出平衡的局面。县委巡察机构为了使巡察监督稳定开展,制定了多项巡察配套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及县级巡察监督呈现出来的成效,使巡察监督呈现出程序性、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协同性和预测性的运行特征。县级巡察监督工作程序、配套制度和运行特征等,赋予了县级巡察监督的运行呈现出规律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的6大运行机制。巡察监督具有动力、决策、保障、约束、协同、成果运用6个方面的运行机制。从巡察监督的动力机制和决策机制来看,县级巡察监督是党内巡视制度在基层党内监督的补充和延伸,政策目标是通过巡察监督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目前,三个田野点的县委巡察机构制定了巡察配套制度,为巡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从巡察监督的保障机制和约束机制来看,巡察监督的工作程序为巡察监督提供了制度化的工作流程,制定了巡察监督涉及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的机制,为巡察监督提供了程序化的规范,从而使得县级巡察监督的开展,自带反映问题的渠道、拓宽监督范围、解决群众诉求、促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的建设的效应。同时,巡察监督工作通过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规范了基层工作的各类流程,起到了程序规范的效应,赋予了县委巡察监督程序性监督的特性。从巡察监督的协同机制和成果运用机制来看,巡察整改及巡察成果运用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巡察整改阶段依然存在整改不到位的问题,具体可分为态度型、动机型、防守型和体制机制型4个类型,在防守型和体制机制型整改不到位的情境下,需要发挥县域社会下其他监督的协同的力量共同进行整改,巡察机构与其他部门在巡察监督与协同监督中能做到资源共享,涉及到超越了党委权限的体制机制型问题,往往需要巡察整改联动协作,甚至是寻求更高一级或者二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部门的协作支持。但在县域社会下,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协同机制和成果运用机制都存在实际困难,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监督机制尚未成立。
刘娇玉[9](2021)在《供电公司目标任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供电公司正处于电力市场改革的热潮中,不改变则落后,目前供电公司内部日常工作管理基本靠口口相传,通过口头、电话、邮件、电子公告等方式通知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这些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通知不到位、接收不及时、容易遗忘等,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来实现对企业各种目标工作任务进行信息化的高效管理,较之于手工管理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搜索速度快、员工与领导工作沟通顺畅高效、网络空间较大、严格保密、节约成本等。建设供电公司目标任务管理系统旨在于智能化管理员工工作,实现企业目标及目标工作系统化管理,将凌乱的工作管理现状转化为有序、高效、扎实的管理过程。论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J2EE和MVC模式的,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供电公司目标任务管理系统,将供电公司口头、电话形式的日常工作管理模式转变为高效、有序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模式。论文对系统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设计了任务管理、任务签收、进度填报、评价归档、任务变更、任务查询等系统功能模块,以主任务为主线,细化分解子任务,自动通知到任务执行部门,免去了人工通知的繁琐,并运用国网系统软件设计通用统一开发平台(SG-UAP)四层架构,开发模式选取B/S模式,web界面采用成熟界面展现技术,使用现下流行Java语言,采用成熟数据库开展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作。论文对系统的总体结构、软件架构、数据库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展示了系统实际上线运行效果,并对系统进行了完整的功能性测试、公共模块测试、软件性能测试和安全性测试,从各项测试结果来看,系统安全可靠,能快速完成各类模块功能应用,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并发负载压力承受能力结果说明系统稳定性较高,运行良好。系统已试运行3个月,根据该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及用户反馈意见,论文提出并设计实现的系统展示了良好稳定的线上实际运行效果,有效提高了供电公司的日常目标任务管理效率,试运行期间,从统计结果来看,全公司无一项工作被遗漏,均及时、高效、全覆盖完成各项工作。
刘珊霞[10](2020)在《电子政务视角下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监狱作为涉密性较高的纯公共物品,建设与运行管理要求极高。监狱工程档案在监狱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既能为监狱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长期保存的原始依据和信息资料,又能提高监狱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效率。笔者结合从事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试图从电子政务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J监狱在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总结出当前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工程档案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软硬件不足、监狱系统工程档案信息化人才短缺、档案信息化安全性存在风险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人员访谈发现J监狱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缺乏规划及制度统一;二是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三是档案工作不受重视。笔者利用电子政务理论、治理现代化理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方法以及国内外电子档案管理、监狱信息化管理经验,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加大软硬件投入及设备更新、加快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解决途径,用电子政务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监狱管理现代化水平。
二、文件材料的归档纳入企业工作程序的实践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件材料的归档纳入企业工作程序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规范分析法 |
(二)实证检验法 |
(三)比较分析方法 |
五、主要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评析 |
一、概念解读 |
二、相关概念界分 |
第二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石 |
一、法治指数理论 |
二、有效辩护理论 |
三、控辩平衡理论 |
四、指定辩护理论 |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司法正义价值分析 |
一、配合刑事诉讼机制改革实现司法程序正义 |
二、提升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实现司法实质正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正当性分析 |
一、刑事法律援助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履行义务的客观需要 |
二、法治评估的拓展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趋势 |
三、行政管理模式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分析 |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
一、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法源依据 |
二、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践基础 |
三、构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条件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现状考察 |
第一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沿革 |
一、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发展阶段 |
二、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服务规范评述 |
三、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评述 |
第二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模式 |
一、行政管理评估的运行模式 |
二、司法裁判评估的运行模式 |
三、两种模式下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理论的异同 |
第三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运行现状:以H省试点工作为例 |
一、H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基本概况及其评估指标 |
二、H省500 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基本数据样态及主要指标评估得分情况 |
三、对H省500 个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结果的评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障碍及其成因 |
第一节 构建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障碍 |
一、理念障碍 |
二、机制障碍 |
第二节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障碍成因分析 |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价值目标不凸显与刑事法律援助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
二、案件受理标准不合理与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司法改革矛盾突出 |
三、律师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积极性不高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需求量大的矛盾突出 |
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普遍不高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追求矛盾突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中外评估指标相似性分析 |
一、均有较为明确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标准 |
二、评估对象均主要体现在承办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服务质量上 |
三、同行评估制度被很多国家广泛采用 |
四、多数国家建立了大案要案的特别管理制度 |
第二节 中外评估指标差异性分析 |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各有不同 |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的事前与事后质量监控不同 |
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与投诉机制完善程度不同 |
第三节 域外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经验借鉴 |
一、建立和完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机制 |
二、探索设置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动态评估指标体系 |
三、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评估模式 |
四、设置专门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和监督机构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构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机理 |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要素 |
三、评估指标体系的适用范畴 |
第二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一级指标设置 |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设置:以一审审判阶段为研究对象 |
第三节 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
一、推进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现代化和运行能力现代化的理念转型 |
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运行机制保障 |
三、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运行的法律保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中文专着(含外文译着) |
(二)中文论文类(含案例,报刊,文件) |
二、外文文献 |
(一)英文专着 |
(二)英文文献 |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议稿)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介 |
二、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2)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必要性和技术可行性分析 |
1.3.1 必要性分析 |
1.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微信公众号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
2.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定义、特点 |
2.3 电子文件归档定义及要求 |
2.4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定义及特点 |
2.4.1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定义 |
2.4.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特点 |
2.5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基础理论 |
2.5.1 4W1H归档理论 |
2.5.2 总体档案观 |
3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主体、对象、时间与方法 |
3.1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主体 |
3.1.1 公共部门 |
3.1.2 微信公众号运营商 |
3.1.3 其他组织或个人 |
3.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对象 |
3.2.1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信息 |
3.2.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的元数据信息 |
3.3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时间与方法 |
3.3.1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时间 |
3.3.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方法 |
4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 |
4.1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范围的确定 |
4.1.1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范围 |
4.1.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不归档范围 |
4.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的保管期限 |
5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流程 |
5.1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阶段 |
5.2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鉴定阶段 |
5.3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整理阶段 |
5.4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保管阶段 |
5.5 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移交阶段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基层法院档案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以N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法院档案管理概述 |
第一节 法院档案的类别及特点 |
一、法院档案的类别 |
二、法院档案的特点 |
三、法院档案管理的特点 |
第二节 法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
一、档案的接收和整理 |
二、档案的归档和保管 |
三、档案的利用和鉴定 |
第三节 基层法院档案管理的特点 |
一、基层法院档案的特点 |
二、基层法院档案管理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N县法院档案管理现状 |
第一节 N县法院档案管理概况 |
一、N县法院组织机构概况 |
二、N县法院档案管理现状概况 |
第二节 N县法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一、N县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升基层法院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借鉴其他地区基层法院档案管理的成功经验 |
一、完善软硬件设施 |
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
三、有效实行诉讼档案单套制 |
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 |
第二节 针对基层法院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对策 |
一、保障档案管理制度落实 |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
四、加强各地区、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
五、多渠道提高基层法院档案利用率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针对 N 县法院档案管理现状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5)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数据转写与记录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学术素养 |
2.1.2 学术素养社会化 |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 |
2.2.1 语言社会化理论 |
2.2.2 语言社会化相关研究综述 |
2.2.3 学术素养社会化相关研究述评 |
2.3 大学生社会化 |
2.4 研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民族志式个案研究 |
3.2 研究场域 |
3.2.1 F大学及新生研讨课 |
3.2.2 S课程 |
3.3 研究参与者 |
3.3.1 核心参与者 |
3.3.2 非核心参与者 |
3.4 研究者角色 |
3.5 数据收集 |
3.5.1 问卷调查 |
3.5.2 课堂观察 |
3.5.3 访谈 |
3.5.4 叙事 |
3.5.5 研究日志 |
3.5.6 实物资料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的整理与归档 |
3.6.2 数据深入分析 |
3.7 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可信度 |
3.7.1 伦理道德问题 |
3.7.2 研究的可信度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 |
4.1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一:茫然中摸索前行 |
4.1.1 学术阅读:“挫败感” |
4.1.2 口头汇报:“新手”与“老将” |
4.1.3 学术写作:“没有概念” |
4.1.4 小组合作:“担忧与怀疑” |
4.2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二:探索发现 |
4.2.1 学术阅读:“有规律可寻” |
4.2.2 口头汇报:“大有名堂” |
4.2.3 学术写作:原来如此 |
4.2.4 小组合作:“顺利、高效、融洽” |
4.3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三:丰硕收获 |
4.3.1 学术知识的深化 |
4.3.2 学术技能的提升 |
4.3.3 情感态度的向好发展 |
4.4 S课外学术实践 |
4.4.1 专业学习 |
4.4.2 社团活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5.1 宏观机构因素 |
5.2 中观课程因素 |
5.2.1 课程资源 |
5.2.2 教师输入与同伴示范 |
5.2.3 课堂互动方式 |
5.3 微观个体因素 |
5.3.1 个人实践网络 |
5.3.2 能动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学术素养社会化之互动过程性 |
6.1.1 时间延续:过去-现在-未来 |
6.1.2 空间延展:家庭-初等教育机构-F大学 |
6.1.3 时空交织:学术素养社会化的互动情境性 |
6.2 学术素养社会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
6.2.1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 |
6.2.2 能动性 |
6.3 学术素养社会化再思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社会化模型演化 |
附录二 参与者F大学第一年阅读书单 |
附录三 问卷调查 |
附录四 课堂观察笔记(三例) |
附录五 访谈题纲(四例) |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访谈数据报告(节录) |
附录八 叙事示例一则 |
附录九 研究日志二则 |
附录十 学生专业课第一学年写作节选(二例) |
附录十一 学生写作材料节选(五例) |
附录十二 第一小组学期论文 |
附录十三 论文写作反思 |
(6)我国当代档案法制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主要内容 |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我国当代档案法制建设发展演变历程 |
第一节 档案法制初步建设时期 |
一、有关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法规的制定 |
二、有关统一领导与加强档案行政工作法规的制定 |
三、有关档案机构建设法规的制定 |
四、有关发展科技档案工作法规的制定 |
第二节 档案法制遭受破坏和逐步恢复时期 |
一、档案法制建设的停滞 |
二、档案立法工作的恢复与整顿 |
三、关于党政机关档案工作法规的调整 |
四、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与档案馆工作法规的制定 |
五、规范科技档案工作法规的制定 |
第三节 档案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时期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出台 |
二、有关专门档案管理法规的制定 |
三、档案法规体系的正式确立 |
四、档案法规的全面修订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当代档案法制建设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
第一节 档案法制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一、对档案工作的根本性问题逐一作出规定 |
二、档案工作走向法制轨道 |
三、档案法规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
第二节 档案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档案法规体系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
二、档案法规制度设计不甚合理 |
三、档案法规内容不全面 |
第三节 档案法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档案管理体制变动频繁 |
二、档案法规修订的滞后性 |
三、档案立法机制不健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当代档案法制建设面临的机遇及应对举措 |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为档案法制建设提供的机遇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加强档案法制建设 |
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档案工作重视法制化建设 |
三、档案法制建设顺应“依法治档”战略需求 |
四、思想意识的提高为档案法制提供精神动力 |
五、网络环境拓展了档案法制的约束范围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档案法制建设的对策 |
一、建立科学的档案立法机制 |
二、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法规体系 |
三、健全档案法规配套制度 |
四、重视档案法规的公共性价值取向 |
五、借鉴国外档案法制建设的有益经验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地方档案法规修改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状况 |
2.国内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 |
一、智慧法院基础理论阐释 |
(一)智慧法院的内涵与外延 |
(二)智慧法院的特征 |
1.阳光化:以实现司法公开为核心 |
2.网络化:以依托互联网络为核心 |
3.智能化:以智能审判辅助为核心 |
4.数字化:以运用信息技术为核心 |
(三)智慧法院建设的驱动力 |
1.顶层驱动:国家信息政策 |
2.社会驱动:公众司法需求 |
3.体制驱动:司法深化改革 |
二、我国智慧法院建设发展历程 |
(一)起步(1996-2015):以网络化为重点 |
(二)发展(2016-2017):以信息化为重点 |
(三)领先(2018-至今):以智能化为重点 |
三、我国智慧法院的实践进路 |
(一)建设主体:“政学研用”多主体共建 |
1.政府:制定建设政策 |
2.院校:提供理论指引 |
3.企业:进行产品研发 |
4.法院:负责产品运用 |
(二)建设模式:“条+块”结合 |
1.横向:法院为主,多方联动 |
2.纵向:自下而上,协同建设 |
(三)建设内容:法院业务全覆盖 |
1.智慧诉讼服务 |
2.智慧法院管理 |
3.智慧审判 |
4.智慧执行 |
四、我国智慧法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
(一)主要问题 |
1.司法人员的主体性地位面临削弱 |
2.司法价值中的程序正义遭受冲击 |
3.智能辅助应用功能发挥受到限制 |
(二)解决对策 |
1.消除“机器取代”隐忧,坚持司法人员主体地位 |
2.规制“算法黑箱”问题,确保应用程序公正运行 |
3.去除“单打独斗”现象,加强智能辅助整体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县级巡察监督运行和实践研究 ——基于三县案例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 |
(一)党内巡视制度 |
(二)巡察监督 |
(三)运行机制 |
三、研究现状 |
(一)党内巡视制度的研究 |
(二)巡察监督的研究 |
四、创新性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对象及观察对象 |
(一)研究对象 |
(二)观察对象 |
(三)访谈对象 |
二、田野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
(一)田野点的抽样与代表性 |
(二)田野点特点与进入 |
(三)田野点的基本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深度访谈法 |
(四)程序化扎根理论 |
四、编码技术操作化 |
第二章 巡察监督的分析框架 |
一、目的性:巡察监督的政策目标 |
(一)微观层面的政策目标 |
(二)宏观层面的政策目标 |
二、巡察监督的主体 |
三、巡察监督的客体与权力资源 |
四、作用方式与权力格局 |
五、巡察监督的稳定度 |
小结 |
第三章 巡察监督的实践逻辑 |
一、巡察监督的工作程序 |
(一)巡察监督的工作流程 |
(二)巡察监督的配套制度 |
二、巡察监督的基本特征 |
(一)程序监督是基本属性 |
(二)决策机制上的高度集中性 |
(三)空间范围内的全面性 |
(四)工作程序上的协同性 |
(五)成果运用上的预测性 |
三、巡察监督的工作成效 |
(一)巡察政策推行的效应 |
(二)巡察整改后的效应 |
(三)形成协同监督体系 |
小结 |
第四章 巡察监督的运行机制 |
一、巡察监督的动力机制 |
二、巡察监督的决策机制 |
(一)县委巡察运行的权力关系 |
(二)县委巡察机构内部的权力关系 |
三、巡察监督的保障机制 |
四、巡察监督的约束机制 |
五、巡察监督的协同机制 |
(一)配合巡察机制 |
(二)上下联动机制 |
(三)协同监督机制 |
六、巡察监督的成果运用机制 |
小结 |
第五章 巡察监督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悖论 |
一、巡察监督整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态度型整改不到位 |
(二)动机型整改不到位 |
(三)防守型整改不到位 |
(四)体制机制型整改不到位 |
二、巡察监督成果运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配合巡察型不到位 |
(二)上下联动不到位 |
(三)协同监督机制未形成 |
三、巡察实践的两个悖论 |
(一)第一个悖论:巡察效果与巡察问题、线索数量成正比 |
(二)第二个悖论:巡察制度落实靠领导人重视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3个田野点访谈对象来源列表 |
附录2 县委巡察访谈提纲 |
附录3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监督和巡察监督的对比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9)供电公司目标任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系统设计原则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设计技术与开发环境 |
2.1 系统设计概述 |
2.2 相关技术简介 |
2.2.1 国网统一应用开发平台简介 |
2.2.2 Java EE简介 |
2.3 MVC模型 |
2.3.1 MVC的工作特征 |
2.3.2 采用MVC的原因 |
2.4 ORACLE和 JAVA介绍 |
2.5 开发模式 |
2.6 开发环境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系统总体功能 |
3.1.2 系统用户角色定义 |
3.1.3 软件功能需求规划 |
3.1.4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可行性研究 |
3.2.1 经济可行性 |
3.2.2 技术可行性 |
3.2.3 运行可行性 |
3.2.4 时间可行性 |
3.2.5 法律可行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结构 |
4.2 详细设计 |
4.2.1 软件架构 |
4.2.2 功能模块设计 |
4.2.3 系统流程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数据模型 |
4.3.2 逻辑数据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的搭建 |
5.2 登录功能的实现 |
5.2.1 系统代码结构 |
5.2.2 登陆功能逻辑 |
5.3 系统其他功能的实现 |
5.3.1 个人工作台 |
5.3.2 任务管理 |
5.3.3 考核申诉 |
5.3.4 统计看板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价 |
6.1 程序调试 |
6.2 程序运行测试 |
6.2.1 测试过程的重要性和目的 |
6.2.2 检测的要求 |
6.3 测试用例 |
6.3.1 功能性测试 |
6.3.2 公共模块测试 |
6.3.3 软件性能测试 |
6.3.4 安全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电子政务视角下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分析法 |
1.3.3 调查分析法 |
1.4 创新性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工程档案 |
2.1.2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 |
2.1.3 监狱电子政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电子政务理论 |
2.2.2 治理现代化理论 |
2.2.3 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 |
3 电子政务视角下J监狱工程档案管理现状 |
3.1 J监狱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 |
3.2 J监狱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状况 |
3.2.1 J监狱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3.2.2 J监狱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
3.2.3 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
3.3 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
3.3.1 纸质档案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原始数据 |
3.3.2 高效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 |
3.3.3 完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促进监狱发展 |
4 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 监狱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
4.1.1 J监狱工程档案管理流程不清晰 |
4.1.2 J监狱工程档案归档缺乏参考标准 |
4.2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应用相对薄弱 |
4.2.1 监狱工程档案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 |
4.2.2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不足 |
4.3 工程档案信息化软硬件投入不足 |
4.4 监狱系统工程档案信息化人才短缺 |
4.4.1 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
4.4.2 业务培训机制不完善 |
4.5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安全风险 |
4.5.1 工程各环节存在泄密风险 |
4.5.2 工程档案管理系统软硬件有安全漏洞 |
5 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缺乏规划及制度统一 |
5.1.1 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
5.1.2 缺乏制度统一 |
5.2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系统不完善 |
5.3 工程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5.3.1 缺乏档案管理及信息化意识 |
5.3.2 缺乏档案管理保密意识 |
6 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启示 |
6.1 国外档案信息化成果 |
6.1.1 数字档案管理 |
6.1.2 工程档案管理 |
6.1.3 档案培训认证 |
6.2 国外监狱信息化管理经验 |
6.2.1 “智慧监狱” |
6.2.2 罪犯管理系统 |
6.3 国内档案信息化管理经验 |
6.3.1 通过示范单位认定促进工作提质升级 |
6.3.2 运用信息系统软件提高管理职能 |
6.3.3 提高档案意识完善各项制度措施 |
6.4 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启示 |
6.4.1 促进顶层设计实现标准化 |
6.4.2 加大信息技术引入 |
6.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4.4 保障工程档案信息安全 |
7 促进J监狱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
7.1 提升工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及规范化 |
7.1.1 统一档案管理系统标准及操作规程 |
7.1.2 完善机制健全考评体系 |
7.2 利用信息技术,深化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 |
7.2.1 统一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
7.2.2 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监狱工程档案管理效率 |
7.2.3 利用云平台,推动工程电子档案利用共享 |
7.3 加大软硬件投入,及时对设备更新 |
7.4 提高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
7.4.1 提高监狱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意识 |
7.4.2 完善档案管理专业培训机制 |
7.5 保障监狱工程档案的信息安全 |
7.5.1 信息安全的监控手段要保障有力 |
7.5.2 做好监狱工程档案保密工作与信息化发展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文件材料的归档纳入企业工作程序的实践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石贤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微信公众号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归档研究[D]. 张舒扬.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01)
- [3]论法律规制下的档案“收有限”特征[J]. 常大伟,刘东斌,吴雁平. 档案, 2021(05)
- [4]基层法院档案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以N县为例[D]. 高士明.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D]. 苏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我国当代档案法制建设问题研究[D]. 陈天爱.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我国智慧法院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进路[D]. 梁诗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县级巡察监督运行和实践研究 ——基于三县案例的考察[D]. 马琳.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8)
- [9]供电公司目标任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娇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电子政务视角下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D]. 刘珊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