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科临床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蓓蕾[1](2020)在《苏州地区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RMPP作出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46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儿童,其中有76例为RMPP,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外390例为对照组,即普通性肺炎支原体肺炎(General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GMPP)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肺泡灌洗液MP-DNA载量、肺外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显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比较,两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发病年龄均以3岁以上儿童多见,但RMPP组发病年龄明显高于GMPP组(P<0.05)。2.MPP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此外还有气促、鼻塞、胸痛、喘息等,RMPP组临床气促症状比例较对照组高,热程较对照组长,具有统计学意义。RMPP的肺内外并发症,如肺不张、胸腔积液、肝功能损伤、心肌损害、皮疹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影像学资料表明,RMPP病变类型主要为肺部大片状实变阴影,并发胸腔积液、肺不张的比例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4.RMPP组患儿血WBC、N%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CRP、LDH、MP-DNA载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RMPP组患儿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的比例与行2次及以上多次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的比例显着高于GMPP组,其中痰栓及塑型性支气管炎形成的比例亦是RMPP组高(P<0.05)。6.将进行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指标再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热程≥7d、气促表现、影像学见肺部大片实变影、胸腔积液、肺不张及CRP>22mg/L是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它们在早期诊识别RMPP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论:1.苏州地区RMPP患儿并不少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且RMPP患儿临床症状更重,热程(通常为≥7d)和住院时间更长,影像学表现更重,且肺内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行支气管镜灌洗的比例更高。2.RMPP组患儿血CRP、LDH及MP-DNA载量的水平明显高于GMPP组患儿。3.当MPP患儿出现热程≥7d、有明显气促表现、影像学见大片实变影、胸腔积液、肺不张、CRP>22mg/L等时,应注意发生RMPP可能。目的:比较分析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Necrotizing Pneumonia,MPNP)与非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Non-Pneumonic Mycoplasma Necrotizing Pneumonia,N-MPNP)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异同之处,早期识别NP的可能病原体,以期及时规范治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临床诊断为NP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转归,将其中确诊为MPNP的11例患儿列为观察组,其余20例患儿视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结果、影像学表现、支气管镜检查及灌洗液病原学检查、胸腔闭式引流、药物治疗和转归等。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所有入组的31例患儿,既往均健康,11例MPNP患儿中男孩5例,女孩6例,20例非MPNP患儿中男孩6例,女孩14例,两组比较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从年龄分布来看,MPNP组中位数年龄5岁大于非MPNP中位数年龄3.5岁,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从临床特征来看,入组NP患儿均有发热、咳嗽、精神差等表现,MPNP组患儿总发热天数为13(10-15)d,较非MPNP组患儿总发热天数为11.5(7.3-30)d长,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Z=-0.166,P=0.868);然而,非MPNP组出现气促的有14例,明显高于MPNP组的2例(P=0.02);此外,两组患儿肺部啰音及肺外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3.所有MPNP组患儿的乳酸脱氢酶(LDH)均大于正常值,且中位数值为805.0(423.7-1029.5)U/L,明显大于非MPNP组患儿的414.0(299.9-540.6)U/L(Z=-2.518,P=0.012);此外,外周血WBC计数非MPNP组 17.8(11.1-21.7)×109/L明显高于MPNP组 10.2(6.3-14.1)×109/L(P=0.043);还有两组N%、CRP、PCT、Fib、DD、ESR这些炎症指标的中位数均明显超过正常值,但P>0.05。4.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MPNP患儿坏死病灶出现时间明显晚于非MPNP组患儿[20.9±6.9(d)vs.16.8±6.1(d),t=3.101,P=0.004];另外,发生胸腔积液的比例,非MPNP组 19例(95%)明显超过MPNP组6例(54.55%)(P=0.013)。5.所有NP患儿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经治疗后除2例(非MPNP组)家属放弃治疗死亡外,其余29例患儿均好转出院。NP中25例患儿因肺部实变持续不吸收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灌洗的比例两组相近。然而,多次行(2次及以上)肺泡灌洗治疗的比例MPNP组(54.55%)大于非MPNP组患儿(30%),其中有2例患儿最多予4次支气管镜灌洗,且发现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是MPNP组3例,而非MPNP组0例(P=0.037);但给予吸氧处理的是非MPNP组(55%)高于MPNP组(18.18%),然而无统计学差异。此外,MPNP组住院时间为18(10-22)d短于非MPNP组住院时间23.5(13.5-47)d(P>0.05)。6.入组31例NP患儿中除2例放弃治疗死亡以外,有12例(41.38%)失访,17例(58.62%)进行了长期随访,其中MPNP组9例,非MPNP组8例。随访患儿中,出院1个月内影像学完全恢复有5例,其中MPNP组4例,非MPNP组1例;出院1~3个月内影像学完全恢复有3例,包括MPNP组1例,非MPNP组2例;出院3~6个月内影像学完全恢复有2例,两组各1例;另外7例患儿随访超过半年且遗留有后遗症,MPNP组3例,非MPNP组4例,主要后遗症为胸膜增厚、肺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两组间无差异;此外,所有NP患儿均未行肺切除术。结论:1.苏州地区儿童NP以MP感染最为常见,MPNP与非MPNP之间无性别和年龄差异,但非MPNP患儿以细菌感染为主。2.非MPNP患儿临床症状更重,更易出现气促,住院时间长,且影像学上出现坏死表现的时间更早,而MPNP患儿更易伴发塑型支气管炎。WBC和LDH水平以及胸腔积液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来鉴别MPNP和非MPNP。3.MPNP患儿预后较非MPNP为好,无死亡病例,后遗症以胸膜增厚、肺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为多见。与非MPNP比较,MPNP肺部影像学恢复时间短。
刘芳意[2](2019)在《儿童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单中心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amoniae,SP)是儿童各种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也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因为抗菌素的滥用,S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严重耐药,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也呈现逐步增高趋势,各地报道了多重耐药菌株,对临床诊疗造成较大的困难。重视肺炎链球菌感染临床情况的研究十分必要,因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存在地区、人群的差异,当前国内对于儿童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年龄相关的临床特征关注较少,监测数据多集中在大型三级医院,缺少县级基层医院的研究数据,本研究旨在分析县级医院不同年龄儿童SP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特征、三年内的耐药性的变化及肺炎链球菌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县级医院S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可能的年龄特征,有助于预防和早期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2.了解县级医院SP临床分离菌的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分析耐药状况,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了解县级医院儿童SP下呼吸道混合感染情况,分析可能的临床差异,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晋江市医院儿科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3年期间,住院并符合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痰培养阳性结果为肺炎链球菌的28天14岁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人符合纳入标准且病例资料完整,药敏检测试验结果完整。1.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SP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情况:根据年龄分组,分析其一般情况、入院时间、临床诊断、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等情况。2.分析3年间SP的耐药情况及变迁:根据不同年份,分析SP对7种抗菌素的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的变化。3.分析S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混合感染情况:比较不同年龄S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混合感染的病原是否存在差异;比较SP与不同病原混合感染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结果、胸片的区别。结果:1.不同年龄段儿童SP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情况:1.1流行病学特点:(1)性别年龄差异:610例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男性399例(65.4%),女性211例(34.6%),男女比例为1.89:1。年龄最小为1月9天,年龄最大为9岁11月;其中28d1岁279例(46.7%),≥13岁231例(37.9%),≥35岁87例(14.3%),≥514岁13例(2.1%)。发病以<3岁的婴幼儿为主。(2)季节月份分布差异:三年间不同季节的肺炎链球菌感染例数不同,春季218例(35.7%)、夏季123例(20.2%)、秋季132例(21.6%)、冬季137例(22.5%)。在三年期间,不同月份肺炎链球菌病例数不同,最多的是3月和4月(各76例),最少的是8月(33例)。发病主要季节、月份在春季的3、4月。(3)疾病分类无差异:610例儿童SP下呼吸道感染中诊断为肺炎448例(73.4%),其中支气管肺炎387例(86.4%),大叶性肺炎61例(13.6%);诊断为气管-支气管炎162例(26.6%)。支气管肺炎中,轻症的急性支气管肺炎363例(93.8%),迁延性肺炎16例(4.1%),重症肺炎8例(2.1%)。不同年龄段患儿SP下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分类无差异,迁延性肺炎、重症肺炎病例主要集中在28d1岁组,未见于5岁以上患儿组。1.2临床差异:(1)体温的年龄差异:610例患儿中450例(73.8%)存在发热,低热者62例(10.2%),中度发热者133例(21.8%),高热者255例(41.8%)。平均热程为(2.88±2.39)天,最短为0.5天,最长为15天。450例发热患儿中,441例(98%)为<5岁的患儿,幼儿期、学龄前期患儿发热比例高于婴儿。趋势性卡方统计显示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大,患儿发热严重程度越高。幼儿期、学龄前期患儿热程较婴儿长。(2)临床表现的年龄差异:所有患儿均有咳嗽,患儿年龄越大,干咳的发生率越高,湿咳发生率越低。≥514岁组与28d1岁组、≥13岁组比较,干咳发生率较高,湿咳发生率较低。婴幼儿较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更容易发生喘息、腹泻。年龄越大,肺部无啰音的比例越高,越不易闻及肺部湿性啰音,年龄越小,越容易同时闻及干湿性啰音。(3)实验室检查差异:610例SP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值升高者(>10×109/l)325例(53.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者288例(47.2%),CRP升高(>8mg/l)者444例(72.8%)。学龄前期及学龄期较婴幼儿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比例更高,趋势性卡方显示随患儿年龄增大,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比例越大。(4)胸片表现差异:610例SP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胸片未见异常的患儿23例(3.8%),胸片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和或增粗的患儿247例(40.5%),表现为肺实变(大片状密度增高影)者68例(11.1%),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者272例(44.6%)。根据累及不同肺段肺叶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胸片结果无显着差异。2.连续3年间SP的耐药情况及变迁:本研究共纳入610株药物敏感性检测数据完整的肺炎链球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205株,2016年193株,2017年212株。610株肺炎链球菌分离株对7种抗菌药物敏感[株(%)]依次为:对利奈唑胺610(100%)、万古霉素610(100%)、左氧氟沙星610(100%)、青霉素602(98.7%)、复方新诺明154(25.2%)、克林霉素13(2.1%)、红霉素4(0.7%)。3年间未发现对青霉素G耐药菌株。经卡方分析显示,SP对7种抗菌药物在不同年份的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变化无显着差异。3.S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混合感染情况及分析:(1)混合感染总体情况:610例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被检出合并其他病原感染者344例(56.4%),其中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104例(17.0%),合并其他细菌感染者240例(39.3%)。检出的其他细菌中,卡他莫拉菌121例(19.8%),流感嗜血杆菌97例(15.9%),同时合并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15例(2.5%),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5例(0.8%),鲍曼不动杆菌1例(0.2%),大肠埃希菌1例(0.2%)。(2)不同年龄混合病原感染存在差异:1岁以上患儿合并MP感染的检出率较高,1岁以下患儿单纯SP感染的概率较大。(3)混合感染不同病原临床情况差异:合并肺炎支原体组的热程长于单纯SP感染组和合并其他细菌组,合并其他细菌组和合并肺炎支原体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单纯SP感染组,合并其他细菌组的CRP值水平高于单纯SP感染组。研究发现3个组在性别、热程超过7天、发热程度、咳嗽时长、喘息、肺部啰音、平均住院天数、胸片表现无显着差异。结论:1.儿童SP下呼吸道感染中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春季中的3、4月,发病年龄以<3岁的婴幼儿为主,致病结局以肺炎为主,大部分感染非重症,重症感染及迁延不愈者主要见于婴幼儿。儿童SP下呼吸道感染以咳嗽、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5岁以下患儿发热更多见,以低中热为主;5岁以上患儿高热更多见,热程更长,咳嗽性质以干咳更常见,肺部听诊更不易闻及湿性啰音。婴幼儿较学龄前期、学龄期儿童更容易发生喘息、腹泻。3岁以上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更明显;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值、胸片表现无显着的年龄特征。2.在这项研究中,SP下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较多有混合感染,主要为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1岁以上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出率较高,婴幼儿单纯SP感染的概率较大;热程较长可能提示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提示混合其他病原感染,CRP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提示合并其他细菌感染。3.2015年至2017年,福建省晋江市医院住院儿童肺炎链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都为100%,对青霉素G敏感率98.7%,中介率1.3%,未发现耐药菌株,对于本地区儿童SP呼吸道感染经验性治疗,青霉素仍为首选;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为65.4%,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均高度耐药,分别为97.4%、99.2%,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3年间SP对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均无明显变化。4.对于儿童SP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放射学特征在预测是否混合其他病原感染中的作用十分有限。
李慧文[3](2020)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之一,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占住院肺炎患儿的14.5%-40%。近些年来MP感染呈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特点,如:药物效果差,感染年龄低龄化,新的检测手段的出现。以往认为MP感染多发生与年长患儿,但最近这种年龄特点正在淡化,婴幼儿感染增多。既往认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大多数MP感染有效,但近年耐药菌株增多,药物效果变差,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发生率在增高,婴幼儿发生RMPP的情况也在增多。而且MP会在半封闭的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发生暴发流行。MP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病毒感染相混淆。因此,早期、准确的检测MP对MPP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常用的MP检测方法有血清学检测方法、DNA荧光定量扩增和近年出现的荧光恒温扩增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SAT),近几年国内外的指南都将核酸检测列入了诊断MP感染的病原学依据中。本文对发热门诊就诊的0-14岁儿童进行咽拭子检测,对呼吸科住院的肺炎患儿进行MP培养、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并检测血清MP-IgM水平,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近期MP感染的临床特征,比较DNA荧光定量扩增和RNA恒温扩增2种核酸检测方法的优劣,探索MP菌量与病情变化的临床相关性,以期为儿科临床医师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从发热门诊就诊的14岁以下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通过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咽拭子采样,进行DNA荧光扩增,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及家庭成员的感染情况。(2)从呼吸科住院患儿中通过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于住院当日或第二日采集3份咽拭子进行MP培养、DNA荧光扩增、RNA恒温扩增,并抽取静脉血检测MP-IgM,如果MP培养阳性或其他三种方法中两种方法阳性,视为MP感染。MP感染患儿出院前再次采集3份咽拭子,再次完成上述检测,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探索MP菌量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由于出院前采血困难,所以未对MP-IgM进行二次检测,只对DNA荧光定量扩增、RNA恒温扩增、MP培养3种方法进行了前瞻性纵向比较。二次检测前的评估如下,临床缓解,体温正常,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血常规基本正常范围,咳嗽等症状好转。结果:(1)发热门诊有效样本1025例:春季322例,夏季345例,秋季220例,冬季138例。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MP检出率有显着性差异(χ2=28.673,p(27)0.001),夏秋季高于冬春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MP感染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29)0.05)。1025例有效样本的年龄段分布为:0-2岁392例,2-5岁399例,(29)5岁234例;MP感染患儿共163例年龄分布:0-2岁19例,2-5岁70例,5岁以上74例,0-2岁、2-5岁、(29)5岁三个年龄段的MP感染患儿的数量有统计学差异(χ2=326.000,p(27)0.001)。(2)共发现40例患儿所在的家庭发生了MP感染的传播,17例患儿传染给了兄弟姐妹,其中16例是年长儿传染年幼儿;16例患儿传染给了家长,经仔细询问患病家长为(外)祖父母及近期因工作频繁熬夜的父亲;7例患儿同时传染给了兄弟姐妹和父母。(3)454例住院患儿入院时DNA荧光定量扩增检出198例,检出率43.61%,RNA恒温扩增检出196例,检出率43.17%,MP培养检出180例,检出率39.65%,MP-IgM检出139例,检出率30.62%,4种方法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20.771,p(27)0.001)。(4)209例MP感染患儿在出院前的第二次检测中,MP培养阳性例数148例,阳性率70.81%,14例(6.70%)由阴性转为阳性,46例(22.10%)由阳性转为阴性;RNA恒温扩增阳性例数180例,阳性率86.12%,27例(12.92%)由阳性转为阴性,11例(5.26%)由阴性转为阳性;其余两次检测皆为阳性;DNA荧光定量扩增阳性例数190例,阳性率90.91%,其中4例(1.91%)由阴性转为阳性,12例(5.74%)由阳性转为阴性。RNA恒温扩增和DNA荧光定量扩增第二次检测阳性率均下降,下降的幅度分别为7.66%、3.83%。通过DNA荧光定量扩增定量分析,141例(67.5%)阳性样本在两次检测间MP菌量下降,68例(32.5%)阳性标本菌量增加。结论:(1)本院区就诊的MP感染患儿在夏秋季多于冬春季,5岁以下MP感染患儿较以往增多。(2)MP的传染性与距离相关,同处一个家庭或班级为易感染场景,建议人员密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3)DNA荧光定量扩增和RNA恒温扩增检出率和准确性均高于MP-IgM和MP培养,且DNA荧光定量扩增和RNA恒温扩增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4)MP菌量与患儿病情并不平行。
尹雅斯[4](2019)在《PICU非典型性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本地区常见儿童非典型性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特征,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病原,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儿,筛选出拟诊断非典型性肺炎患儿120例,应用FilmArray RP测试条对其进行呼吸道病原巢式PCR检测,按性别、居住地、年龄与季节分组,统计常见呼吸道病毒及非典型病原阳性检出率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1)120例患儿中有89例(74.2%)检测出至少一种病原.混合感染13例(10.8%);病毒性病原的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26例(21.7%),甲型流感病毒22例(18.3%),副流感病毒16例(13.3%);混合感染中最常见病原为鼻病毒(5/13,38.5%)、副流感病毒(5/13,38.5%);肺炎支原体共6例(5.0%),百日咳杆菌共10例阳性(8.4%)。(2)在性别及居住地分组中,各病原分布无统计学差异;(3)在>28天婴儿组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为42.2%(19/45),其次为百日咳杆菌22.2%(10/45);在1-5岁年龄组中甲型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36.7%(11/30);5岁以上年龄组中甲型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42.9%(6/14),其次为腺病毒28.6%(4/14),肺炎支原体21.4%(3/14);其中,甲型流感病毒(P=0.029)、肺炎支原体(P=0.014)、腺病毒(P=0.002)感染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P=0.001)、百日咳杆菌(P=0.002)感染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有统计学意义;(4)在春、冬季非典型性病原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5.7%、85.3%,夏季检出率最低为50%(χ2=45.908,P<0.001);春季病原阳性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为副流感病毒(8/30,26.7%)及呼吸道合胞病毒(7/30,23.3%),冬季阳性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15/29,51.7%)、甲型流感病毒(14/29,48.3%)。结论:1.FilmArray检测系统的呼吸道测试条在重症社区获得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诊断阳性检出率较高。2.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是2017年-201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儿童非典型性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3.SCAP患儿随年龄增长,病毒感染率逐渐下降。4.冬春季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典型性病原感染的高发季节。5.甲型流感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重症患儿更多,鼻病毒感染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作用可能被高估。
彭尉南[5](2013)在《大桑菊饮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风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大桑菊饮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客观检验,在此基础上,探讨大桑菊饮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风热证的作用及中西药联合功效互补的意义,为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寻求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组采用前瞻性简单随机试验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大桑菊饮联合阿奇霉素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用阿奇霉素方案治疗,疗程均为21天。治疗前后将对临床观察症状体征评分,并利用统计工具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及MP-IgM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成果:1、症状与体征改善方面,Rdit检验与卡方检验表明,在咳嗽、咯痰症状方面相关的P值<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在改善咳嗽、咯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退热、肺部体征改善方面相关P值>0.05,,无显着性差异,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治疗组和对照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咳嗽与咯痰消失时间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大桑菊饮加阿奇霉素分散片在咳嗽、咯痰症状消除时间方面优于单独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3.MP-IgM指标方面,Fish的精确检验的P值明显大于0.05,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MP-IgM值方面无显着性差异。4、治疗组治疗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为4例、20例、5例、1例,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治疗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为2例、17例、8例、3例,总有效率为90%,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总有效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大桑菊饮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风热证疗效优于单纯阿奇霉素治疗。大桑菊饮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风热证疗效显着。
张焱[6](2016)在《贾六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整理挖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山西省名中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贾六金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梳理导师学术渊源,凝练学术思想,总结临床经验。领悟导师治病思想与方法,阐明学习心得体会,以加深认识,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小儿肺系疾病常见多发,其中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率日渐增高,占居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的首位,影响小儿身心发育。围绕小儿肺系疾病深入系统地总结贾六金教授的诊疗经验,探析导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推新师意,进一步评价自拟方宣清化痰汤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本课题的研究将为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系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丰富治疗方法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研究探索有效的研究模式。研究内容与方法1.理论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归纳总结,凝练贾六金教授学术思想,总结其临床经验。通过文献调研、跟师侍诊、医案整理、听师讲座、临床观察等多种途径,结合深度访谈等方法,高度凝练贾六金教授的学术思想,归纳总结导师诊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尤其围绕小儿肺系疾病全面系统总结导师证治经验。从病证方药体系全面反映导师学术思想在临证中的应用。2.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贾六金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用药规律。针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入选病例为研究对象,以回顾性研究的观察方法,采用EXCEL和SPSS数据挖掘,用Ward聚类分析,采用clementine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贾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经验。3.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宣清化痰汤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价自拟方宣清化痰汤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针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特需门诊与儿科门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符合纳入标准的,进行暴露分组,进入队列,治疗组口服宣清化痰汤,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钠,观察周期21天。对咳嗽的程度、证候总积分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统计分析方法应用SAS统计分析系统进行。研究结果1.贾六金教授学术思想渊源贾六金老作为新中国成立初始的一代中医人,为山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巨大贡献。峥嵘岁月痴国医,志在活人施妙药,贾六金学术思想的形成源于他系统学习,研读经典,师从名医,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的过程。他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尤以专科四经典《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幼幼集成》、《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奠定导师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又深得恩师李翰卿先生、张光煜先生的真传,经五十余载精勤不倦积累,形成其学术思想与诊疗特色。2.贾六金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2.1贾六金学术思想体现2.1.1中西结合,优势互补:贾师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是研究疾病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合理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2.1.2重视组合,继承创新:他善用组合思维的模式,给我们一把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贾师古不泥古,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识病的基础上,重视证的组合,治法方药的组合,提高临床疗效。2.1.3四诊合参,重于望诊:贾师非常重视望诊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他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对神色形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发掘望小儿口咽、气池色泽、诊察指纹等内容,以此指导临床辨证。2.1.4纵横识病,动态辨证:贾师擅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病证方药体系的构建,纵横识病,并认识证的运动变化性,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1.5脏腑证治,突出肺脾:贾师临证擅用脏腑辨证方法指导临床实践,强调一证之中,各有侧重,定要审清辨明,从而指导有效的治疗。针对儿病,重视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论,并注重肺脾的密切联系,以此指导常见病的辨治。2.1.6多法并举,擅用和清:贾师辨证施治常多法并用,擅用和法,和解表里,兼顾虚实,顾护肺脾;又因儿科温热病多,则擅用清法,按不同脏腑、不同病位与不同阶段,选择相应治法。2.1.7对方组药,用之多效:贾师审明主治从治,擅用复方,特别是两两相合,组成对方,增强疗效。临证遣方用药,擅用药组,增效减毒,用药平和。2.2总结贾六金教授对儿科病证的临床经验,通过临床实践医案整理,围绕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胸膜炎6个肺系疾病,与5个疑难病症(复杂型热厥、癫痫、脑性瘫痪、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总结贾师证治经验。从病证方药体系反映导师诊治儿科病证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小儿肺炎重视痰热闭肺的影响,注意后期调护肺脾;反复呼吸道感染擅用和法,自拟复感灵疗效卓着;哮喘以三期辨治,辨病辨证结合,急性期首重西药的治疗,持续期重在辨治寒热,缓解期注意肺脾肾调治;咳嗽变异性哮喘以祛痰为要;慢性咳嗽辨病辨证相结合,注意病的诊断和证的辨识;胸膜炎分阶段辨治,消补兼施,重视和法。总结贾师治肺系疾病的“治肺十二法”。归纳贾师在肺系疾病治疗中常用的3首自拟方(银柴退热汤、解毒透脓汤、加味苍耳子散)的应用;并选取贾师临证常用6组药物,阐发其遣方用药精华。3.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3.1贾六金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探析:通过对76例患儿门诊160诊次的处方分析,贾六金教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共用中药53味总计2057味次。用Ward法聚类分析获得5类,集中体现化痰止咳平喘药物。12味中药出现频率大于50%,出现频率在10%~50%之间的有12味中药。用药归经以入肺脾胃经药物为核心药物,其中入肺经药物有42味,使用频次1667次,占据总使用药物频次的81%,占据总药物数的79.24%。clementine关联规则结果显示麻黄、杏仁、甘草、陈皮、茯苓、姜半夏、桔梗、贝母、地龙、紫菀、冬花的关联性较强。3.2宣清化痰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纳入患儿共计69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34例,脱落8例,纳入统计分析61例。咳嗽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6.52±1.02,治疗后2.14±1.38;对照组治疗前6.44±1.11,治疗后3.09±1.6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周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23.34±2.70,治疗后8.66±3.89;对照组治疗前22.78±2.47,治疗后11.78±4.72,经过治疗后两组间证候总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81.26%,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贾六金教授勤思敏学,博采众长,通过研读经典、师从名医、勤于实践五十余载的业医历程,形成系统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贾师精于儿科,擅长小儿肺系疾病、感染性疾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系统总结贾师论治小儿肺系疾病的理法方药,加深了认识,丰富了儿科疾病的治疗方法。通过挖掘整理贾六金老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提高了认识水平,促进了现代中医药继承与发展,大量的宝贵经验急需进一步整理与挖掘。2.贾六金教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重视小儿体质特点,突出肺脾论治的学术思想,重视和法与清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立足于伏痰,重在化痰止咳兼顾祛风宣肺,注重复方化裁活用,擅用组药协同增效,一药多效药取兼功,精方简药贵在平和,用药经验值得学习应用。3.通过跟师学习,研究自拟宣清化痰汤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提示该方可有效减轻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咳嗽程度,改善中医证候,疗效确切。但更需要进一步优化临床研究方法以进一步证实作用机理。本研究提示应用导师从清肺法着手论治本病有效,丰富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认识与临床诊疗方案。
陈广[7](2019)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芜湖市及周边县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流行趋势及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2.总结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特点及转归,为临床诊断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统计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5年收住我科(普通儿科)的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患儿11862例,2013年2245例;2014年2314例;2015年1998例;2016年2563例;2017年2742例。其中MPP共有1518例,2013年276例;2014年302例;2015年223例;2016年336例;2017年381例。MPP患儿中男性为740例,女性为778例,并将MPP患儿分为29天3岁(婴幼儿期)、46岁(学龄前期)、714岁(学龄期)三个年龄段,分别统计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MPP发病占比等相关因素影响。2.每年随机抽取100例MPP病例,共500例,分婴幼儿期(189例)、学龄前期(225例)、学龄期(86例)三组,分析各组临床表现(发热、喘息、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干性啰音、湿性啰音)、肺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胸片特点及出院情况。结果:1.2013年芜湖市及周边县区MPP发病占比为12.29%(276/2245);2014年为13.05%(302/2314);2015年为11.16%(223/1998);2016年为13.11%(336/2563),2017年为13.89%(381/2742);秋季发病占比为最高达31.82%(483/1518),其次是冬季为29.38%(446/1518),春季发病占比为22.13%(336/1518),夏季发病占比最低为16.67%(253/1518);男性患儿的发病占比为48.75(740/1518)%,女性患儿为51.25%(778/1518);46岁年龄段MPP患儿的发病占比为42.49%(642/1518),714岁发病占比为35.97%(546/1518);29天3岁发病占比为21.74%(330/1518)。2.三组患儿中的低热、中等热、高热发病占比分别为28.04%、57.67%、14.29%;其中婴幼儿期低热、中等热、高热发生占比分别为28.04%、57.67%、14.29;学龄前期低热、中等热、高热发病占比分别为20.89%、54.22%、24.89%;学龄期低热、中等热、高热发病占比分别为6.98%、24.42%、68.60%。三组间体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27)0.01)。3.三组患儿中肺部听诊湿性啰音占比分别为67.20%、73.78%、72.09%;干性啰音的占比分别为6.35%、13.78%、10.47%。喘息症状的占比分别为21.69%、10.67%、15.12%。呼吸困难占比分别为4.76%、1.78%、2.3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27)0.01)。三组患儿中婴幼儿组患儿合并哮喘的占比为3.17%,学龄前组为6.22%,学龄组患儿合并哮喘的占比最低为5.81%,总体的哮喘发病占比为5.00%,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29)0.05)。4.婴幼儿期MPP患儿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病占比为12.17%,心血管系统为4.76%,皮肤为9.52%,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病占比为3.17%;学龄前期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病占比为18.67%,心血管系统为5.78%,皮肤为12.89%,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8.44%;学龄期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病占比为22.09%,心血管系统为4.65%,皮肤为10.47%,其他系统并发症发病占比为6.98%。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29)0.05)。5.WBC在三组不同年龄段MPP患儿的升高发病占比分别为60.85%、59.11%、59.30%;降低发病占比分别为6.35%、10.22%、9.30%。正常发病占比分别为32.80%、30.67%、31.40%。组间WB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29)0.05)。CRP异常发病占比在三组患儿中分别为74.07%、65.78%、84.88%。正常发病占比分别为25.93%、34.22%、15.12%。组间比较有显着地统计学差异(P(27)0.01)。6.三组患儿全胸片示斑片影占比分别为64.55%,57.33%,66.28%;肺纹理模糊占比分别为32.80%,38.67%,26.74%;大片炎症占比分别为2.62%,4.00%,6.98%。各组间全胸片影像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29)0.05)。7.三组MPP患儿出院时无好转的占比分别为5.82%,8.44%,5.81%;治愈占比分别为93.12%,90.22%,91.86%;加重占比分别为1.06%,1.33%,2.33%。各组间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3(27)0.01)。结论:1.MPP的发病占比在近三年在芜湖市及周边县区有上升的趋势;冬季和秋季是芜湖市及周边县区儿童MPP的好发季节;学龄前期患儿MPP的发病占比最高;女性患儿的发病占比高于男性患儿。2.三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均以中等热为主;肺部听诊以湿性啰音为主,15.60%的患儿肺部可闻及喘鸣音,极少部分患儿有呼吸困难。三组患儿均可合并有哮喘,以学龄前患儿的发病占比最高。不同年龄段MPP患儿均可出现肺外并发症,以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病占比最高。3.三组患儿血常规均以WBC升高为多见,CRP的异常占比明显高于正常占比。4.三组患儿全胸片均以斑片影占比为最高;三组患儿出院时治愈占比均达90%以上。
李冬娥,刁艳霞,陈娟娟[8](2017)在《某医院近5年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某院近5年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呼吸科患儿378例,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季节、居住地及疾病类型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结果年龄≤1岁、13岁、35岁、>5岁患儿感染率分别为10.96%、19.15%、30.61%和40.71%。男性和女性患儿感染率分别为21.59%和35.10%。春、夏、秋、冬季感染率分别为18.63%、16.48%、33.68%和40.00%。城市和农村患儿感染率分别为31.12%和22.53%。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哮喘、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感染率分别为66.67%、50.00%、46.51%、26.67%、25.00%、20.59%和10.17%。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风险较高,年龄较大、女性及大叶性肺炎患儿更易感染,且秋、冬季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季节。
李艳芳[9](2020)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预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实验室指标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的早期预测,并指导临床早期识别SMPP。方法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11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66例),重症组(47例),对两组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Calcitonin,PCT)、乳酸脱氢酶(Layered Double Hydroxide,LDH)、D-二聚体、铁蛋白、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通过SPSS软件,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异,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CRP、铁蛋白、LDH、D-二聚体、免疫球蛋白及联合检测对SMPP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各指标最佳临界值,进一步为SMPP提供早期预警,为临床提供诊治思路。结果1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普通组与重症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两组内年龄≥5岁与年龄<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重症组CRP、LDH、D-二聚体、铁蛋白、PCT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与重症组中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ROC曲线的分析表明,D-二聚体、LDH、CRP、铁蛋白均在0.6以上,分别为0.92、0.78、0.68、0.79,其中D-二聚体绝对计数曲线下面积在0.9以上,预测价值最高,临界值为1.03mg/L,其区分MPP和SMPP的敏感性分别为83.0%、66.0%、48.9%、66.0%,特异性分别为84.8%、81.8%、80.3%、93.9%,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为0.93,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95.5%,对诊断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具有很高价值;5重症组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均高于普通组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免疫球蛋白;6 ROC曲线的分析表明,Ig A、Ig M、Ig G曲线下面积均在0.6以上,分别为0.70、0.78、0.63,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区分MPP和SMPP的敏感性分别为80.9%、72.3%、44.7%,特异性分别为57.6%、68.2%、83.3%,联合曲线下面积为0.83,敏感性为85.1%,特异性为72.7%,可指导临床早期诊断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结论1肺炎支原体肺炎中CRP、LDH、D-二聚体、铁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的增高,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联合检测价值更高,可指导诊疗工作。2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增高,提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有一定的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可指导早期识别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图[4]幅;表[7]个;参[141]篇。
韩冬阳[10](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代谢组学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并结合代谢组学分析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所有患者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病房,确诊并收治入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痰热型)患儿共11例。正常儿童选自同期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保中心体检正常儿童共11例。记录并比较患儿在治疗前后主症及体征积分(发热、咳嗽、咯痰、气喘、肺部听诊)、次症积分(泛吐痰涎、精神烦躁、面赤、口唇紫绀、便干、尿黄、鼻燥、唇红)、病证总积分、愈显率。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正常儿童血清使用液质联用分析建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代谢谱,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rincip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检测的矩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潜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儿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比较,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主症及体征积分、次症积分、病症总积分及主症及体征单项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疗效评价发现在11例患儿中显效占90.90%,有效占9.10%,总有效率100%。3.经代谢组学PCA、OPLS-DA分析发现治疗后部分代谢物向正常儿童汇集,出现融合趋势;治疗后及正常儿童代谢产物与治疗前比较离散度较大。4.在正离子模式下:TA组较CK组有258个代谢物显着升高,486个代谢物降低;TB组与CK组比较存在189个代谢物显着升高,418个代谢物;TB组与TA组比较存在327个代谢物显着升高,345个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下:TA组较CK组有55个代谢物显着升高,223个代谢物降低;TB组与CK组比较存在131个代谢物显着升高,102个代谢物;TB组与TA组比较存在200个代谢物显着升高,42个代谢物降低。5.经初步筛选判断发现:PC(16:0/0:0)、PC(P-18:1(9Z)/0:0)、Lyso PC(18:0)、Lyso PC(20:4(5Z,8Z,11Z,14Z))等磷脂酰胆碱;SM(d18:1/22:1(13Z))、SM(d18:1/24:1(15Z))、SM(d18:0/18:1(11Z))等鞘磷脂;甘油三酯TG(14:0/15:0/20:5(5Z,8Z,11Z,14Z,17Z));Palmitic acid、Oleic acid等15种代谢物在正常儿童及患儿治疗前后间存在趋势差异。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缓解肺炎支原体肺炎主症、次症及体征,改善疾病总体情况,提高患儿生存质量。2.PCA、OPLS-DA分析发现治疗后代谢物向正常汇集呈聚拢趋势且治疗前后代谢物间离散度较大,说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导致人体代谢功能紊乱,本治疗方案可纠正其代谢功能。3.经代谢组学分析初步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可能导致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及甘油三酯代谢异常,引起机体脂质代谢紊乱。
二、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科临床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科临床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地区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苏州地区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材料 |
1、研究对象 |
2、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与非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 |
材料与方法 |
材料 |
1、研究对象 |
2、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字表 |
致谢 |
(2)儿童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单中心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仪器与试剂 |
2.1 主要仪器 |
2.2 试剂 |
2.2.1 主要化学试剂 |
2.2.2 所用溶液配方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数据的收集 |
3.2.2 标本的采集 |
3.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3.2.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发热门诊患儿临床资料 |
4.2 MP的传播距离特点 |
4.3 MP感染的临床检测 |
4.4 MP菌量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PICU非典型性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本采集 |
2.3.2 FilmArray检测病原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各病原分布情况 |
3.2.1 不同性别组及不同地域组病原分布 |
3.2.2 不同年龄组病原分布 |
3.2.3 不同季节组病原分布 |
3.2.4 不同月份病原分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大桑菊饮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风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认识 |
1.1.1 病原微生物学 |
1.1.2 流行病学 |
1.1.3 发病机制 |
1.1.4 检测方法 |
1.1.5 临床表现 |
1.1.6 治疗 |
1.2 中医对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认识 |
1.2.1 病名探讨 |
1.2.2 病因病机 |
1.2.3 治疗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4 评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病例标准 |
2.1.4 排除病例标准 |
2.1.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2.1.6 病例分组 |
2.1.7 治疗方法 |
2.1.8 观察内容与方法 |
2.1.9 统计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两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
2.2.2 治疗前两组的症状、体征积分及MP-IgM值比较 |
2.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MP-IgM值比较 |
2.2.4 治疗组与对照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
2.2.5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法选方依据 |
3.2 对大桑菊饮组方的探讨 |
3.3 研究结论 |
3.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贾六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贾六金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及相关流派学术观点 |
1 贾六金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
1.1 研读经典,注重传承与创新 |
1.1.1 四大经典的学习 |
1.1.2 四小经典的学习 |
1.1.3 专科四经典的学习 |
1.2 师从名医,专注儿科数十载 |
1.2.1 李翰卿 |
1.2.2 张光煜 |
1.3 勤于实践,衷中参西善总结 |
2 相关流派的学术观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贾六金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
1 贾六金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1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
1.2 重视组合,继承创新 |
1.3 四诊合参,重于望诊 |
1.4 纵横识病,动态辨证 |
1.5 脏腑证治,突出肺脾 |
1.6 多法并举,擅用和清 |
1.7 对方组药,用之多效 |
2 贾六金教授论治肺系疾病与疑难病经验总结 |
2.1 贾六金治疗小儿肺炎经验总结 |
2.2 贾六金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经验总结 |
2.3 贾六金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总结 |
2.4 贾六金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总结 |
2.5 贾六金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经验总结 |
2.6 贾六金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经验总结 |
2.7 贾六金治疗复杂型热厥经验总结 |
2.8 贾六金治疗小儿癫痫经验总结 |
2.9 贾六金治疗脑性瘫痪经验总结 |
2.10 贾六金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总结 |
2.11 贾六金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总结 |
3 贾六金教授“治肺十二法”概述与常用方药总结 |
3.1 贾六金教授“治肺十二法”概述 |
3.2 贾六金教授常用方药总结 |
3.2.1 贾六金教授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常用方总结 |
3.2.2 贾六金教授常用组药集萃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
综述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内容一 贾六金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用药规律探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内容二 宣清化痰汤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4 讨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纳入依据 |
1.3 病例排除依据 |
1.4 出院情况 |
2.材料 |
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标本采集及测定 |
3.统计学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某医院近5年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 |
2.2 不同性别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 |
2.3 不同季节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 |
2.4 不同居住地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 |
2.5 不同疾病类型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 |
3 讨论 |
(9)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分类标准 |
1.1.3 研究方法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病例性别分布特点 |
1.2.2 两组年龄分布特点 |
1.2.3 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1.2.4 肺炎支原体肺炎D-二聚体、LDH、CRP、铁蛋白ROC曲线 |
1.2.5 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体液免疫指标比较 |
1.2.6 免疫球蛋白ROC曲线 |
1.3 讨论 |
1.3.1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一般情况分析 |
1.3.2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中WBC、PCT、CRP分析 |
1.3.3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中乳酸脱氢酶分析 |
1.3.4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中D-二聚体分析 |
1.3.5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中铁蛋白分析 |
1.3.6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免疫球蛋白分析 |
1.3.7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各指标相互联系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最新研究进展 |
2.1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理表现 |
2.2 肺炎支原体致病机制 |
2.1.1 对呼吸道上皮的损伤 |
2.1.2 细胞毒性作用 |
2.1.3 免疫机制导致的肺部损伤 |
2.3 肺炎支原体耐药基因结构 |
2.4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
2.5 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 |
2.6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
2.7 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 |
2.7.1 皮肤粘膜损伤 |
2.7.2 血液系统表现 |
2.7.3 心血管系统 |
2.7.4 消化系统表现 |
2.7.5 眼部疾病 |
2.7.6 先天性MP感染 |
2.7.7 中枢神经系统 |
2.7.8 泌尿系统表现 |
2.8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
2.9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代谢组学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中西医研究及代谢组学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科临床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地区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坏死性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杨蓓蕾. 苏州大学, 2020(02)
- [2]儿童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单中心临床分析[D]. 刘芳意.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咽拭子核酸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 李慧文. 浙江大学, 2020(02)
- [4]PICU非典型性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流行病学分析[D]. 尹雅斯.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5]大桑菊饮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风热证的临床观察[D]. 彭尉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贾六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D]. 张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析[D]. 陈广. 皖南医学院, 2019(11)
- [8]某医院近5年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特征研究[J]. 李冬娥,刁艳霞,陈娟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7(12)
- [9]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预测[D]. 李艳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代谢组学的疗效评价[D]. 韩冬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