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锚桩锚固海底管道方法的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飞,胡照广,张大英[1](2021)在《陆域和海域软土原位测试触探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对陆域和海域软土原位测试触探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从理论解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对静力触探CPT、孔压静力触探CPTU、全流触探仪、自由落体触探仪FFP的贯入机理和实践应用展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陆域触探仪中相较于CPT,CPTU可以提供参数精度较高、数量较多的土体参数。(2)全流触探仪的研究尚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方法来验证,应变速率和应变软化影响下贯入系数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究。(3)FFP因设备较轻,若加以研究则成果应用前景较为广阔,可有效缩短勘察时间、降低勘察成本,目前适用于海洋岩土工程特性评价的早期阶段。(4)全流触探仪和自由落体触探仪,未来将更多用于海洋风电开发、近岸港口疏浚、深海核废料的处理、深海锚固系统、海底管道设计和浅层泥石流分析中。
袁建中[2](2021)在《固化土在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冲刷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施工过程中面对的冲刷问题,比较多种防冲刷方案,确认固化土方案为更好的修复方案,并将其应用于江苏某海上风电项目,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卜夕晓[3](2021)在《可下潜的海洋观光餐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王金宇[4](2021)在《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轴向承载能力及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风力发电、输电线路、海底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及高速铁路等工程大范围的兴建,越来越多的大型特殊工程结构基于安全考虑都使用了锚固基础,尤其是大直径螺旋锚或螺旋桩基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因此锚固基础的稳定性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大型结构的出现,对基础的轴向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工程结构的复杂化使得荷载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逐渐增多。这些诸多原因使得螺旋锚基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工作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螺旋锚或桩基础因为具有安装便捷,对环境扰动小,噪声低及能够充分发挥深层土体抗力、承载力高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类岩土工程问题中,在我国输电这一行业中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然而对于螺旋锚基础轴向承载力可靠性分析方面的研究相对有限。目前结构工程领域可靠度设计方法日益统一和规范,设计也更趋于科学合理化,岩土工程中进行可靠度设计是今后发展的趋势。考虑到目前螺旋锚基础在工程中应用愈加广泛,本文将基于已有文献研究对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轴向承载力进行可靠度水平的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基于螺旋锚基础的研究文献和行业规范,对利用扭矩相关系数预测上拔承载力的工程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并且对砂土中深埋情况下的螺旋锚理论扭矩相关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通过分析螺旋锚基础荷载比Q/Qum-位移y关系曲线的特征,采用了双曲线模型对其进行预测,表述了参数的物理意义;拟合确定双曲线参数并对其与各变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将前文理论扭矩相关系数确定的极限承载力替换双曲线公式中的实测值Qum,并引入修正系数α校正由此引起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预测误差,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计算模型的应用。(3)简要介绍了岩土工程可靠度的概念,并选择了一次二阶矩法对上述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评估。引入荷载抗力系数设计,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了在ULS和SLS状态下小径(d<168mm)和大径(d≥168mm)螺旋锚基础在永久荷载(恒载)和可变荷载(活载)的不同比值η下及不同目标可靠度指标βT下的抗力系数ψ值;从而可以根据螺旋锚基础在ULS和SLS状态下的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确定抗力系数,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王东华[5](2020)在《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遗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土遗址数量巨大、类型全面。然而处于露天环境下的土遗址长期遭受风蚀、雨蚀、冻融、地震等多种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影响,直接由裂隙或裂缝切割而成的不稳定块体在土遗址中普遍发育,成为影响土遗址长期保存的首要危害。因此,对土遗址中不稳定块体的理想加固方法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锚固技术因其具有扰动性弱、兼容性强和变形控制优异等特点,在土遗址稳定性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对常规岩土锚固工程和土遗址锚固现状的研究,认识到目前土遗址锚固工艺和性能测试技术存在诸多不足、有关于杆材、浆液以及遗址土体性状的多种锚固参数与其组合对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性能影响机制、锚固系统的传力机制尚不明晰,这些已成为制约土遗址锚固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开展了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和机理研究。本文在对目前通用的土遗址锚固工艺和锚固性能测试技术进行优化的基础上,研发了相关配套设备并开展了杆体类型、几何锚固参数和浆土强度比对土遗址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原位锚固、拉拔测试以及界面应变监测,获得了各锚固系统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荷载-位移特征、界面应变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各锚固系统性能的优劣,阐释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的机理。而后对常出现的杆体-浆体界面的破坏模式,应用双线黏结-滑移模型进行了全过程行为的理论分析。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受力机制更优异的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并探究了其锚固性能与工作机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的锚固工艺和性能测试技术进行了优化并研发了相应装备,包括可控式高效钻孔装置、钻机专用防尘装置、整套清孔装置、渗透加固锚孔壁装置、锚固注浆系统及其注浆方法、浆-土界面应变测试方法、浆-土界面应变计布设装置和拉拔测试恒力加载系统以及各设备的使用方法,这些研发成果大部分已经成功应用于本文研究。(2)对比研究木锚杆、玻璃纤维锚杆和钢筋锚杆与相同浆液组成全长黏结拉力型锚固系统性能的优劣;同时基于每种锚固系统设置了几何锚固参数对锚固系统性能影响试验,定量分析了锚杆直径、浆液厚度和黏结长度参数对杆体与浆体间的黏结强度的规律,以及定性分析了杆体与浆体间黏结应力随黏结长度的分布规律;最后从杆体类型所决定的杆体-浆体的受力机制、变形和强度特征等方面剖析了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的锚固机制,阐释了轴向锚固参数和径向锚固参数对杆体-浆体间黏结性能的影响机制,并给出了各类杆体锚固参数的优选值。(3)在杆体与锚固参数优选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成分的新型锚固浆液配合比的初选和终选测试,最终确定了以抗压强度为基准的5种浆土强度比。开展了5种浆土强度比分别与木锚杆和玻璃纤维锚杆组成的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的性能测试,得到了各锚固系统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以及荷载-位移曲线特征和双界面应变随荷载和轴向位置的分布曲线,给出了土遗址锚固系统浆土强度比的最优阈值,并探讨了浆土强度比对锚固性能的影响机制。(4)基于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双线黏结-滑移模型在土遗址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杆体-浆体界面黏结-滑移行为的适用性,并将该界面黏结-滑移全过程分成了弹性阶段、弹性-软化阶段、弹性-软化-松动阶段和软化-松动阶段等四个阶段,并推导了每个阶段所对应界面滑动量、界面剪应力分布和杆体轴向应变分布的表达式,以及获得了各阶段对应的荷载-位移关系、有效锚固长度等一系列参数的解析解;依据拉拔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将试验值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解的适用性,并分析了锚固参数对锚固系统性能的影响。(5)在上述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受力机制更为合理的新型全长黏结木质拉压复合锚固系统,并进行其与传统拉力锚固系统的对比试验,测试了各锚固材料物理力学兼容性以及拉压复合锚杆结构的可靠性,并对比分析了拉压复合锚固系统与拉力型锚固系统的锚固性能和破坏机制,并据其简化受力模型,给出了极限荷载的两种计算方法。
刘润,郝心童,李成凤,彭碧瑶[6](2020)在《深海管道轴向定向移动消减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不埋深海管道在温压荷载循环作用下,轴向移动量不断累积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论证了钢悬链线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SCR)张力相比于其他因素对管道轴向移动影响更为显着的基础上,针对一端受到SCR张力作用的短管,分析了不同轴向移动消减方案的作用特点。研究表明,对管道进行锚固能有效约束其轴向移动,且在中部锚固需要的锚固力及管道内产生的有效轴向力均较小;滑动基础可通过释放一定的管道位移量来减少管中的应力累积。因此将中部锚固与端部滑动相结合可优化锚固系统,使锚固力进一步下降54%,管中最大有效轴向压力减小33%,从而最有效地消减轴向移动。
和庆冬,戚建功[7](2020)在《一种新技术在海上风机基础冲刷防护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迅速发展,大直径单桩基础得到广泛应用,基础冲刷情况也日益严峻,选择合理适用的防冲刷方案对风电场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保证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某海上风电项目运行一年后大直径单管桩基础出现严重冲刷现象引出问题,对桩基础冲刷原理、目前国内外常规采取的防冲刷方案进行了概述,对某海上风电项目采用淤泥固化方案进行桩基础防冲刷试验的原理、参数、方案、工程实施进行了详述。[结果]通过对试验桩位长达两年的多次扫测、潜水员下水探摸,基本确定淤泥固化土层与桩身结合紧密、覆盖完整、试验效果良好。[结论]淤泥固化这种新型材料在海上风电基础的防冲刷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推广意义。
鲍灵杰[8](2020)在《基于Savonius型桨叶的柔性防波堤的消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柔性防波堤是一种比较切实可用的海洋基础设施,本文研究的柔性防波堤主要被用来抵御波浪,保护大围网养殖,对于智慧海洋牧场建设及深远海养殖具有深远意义。该柔性防波堤在原有的主要用于消波功能的基础上,布置安装了Savonius型桨叶,强化了消波性能,添加了捕能功能。相对于传统的坐底式防波堤,同样具有制造简单,成本不会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成本,并且具有方便安装及易于迁移的特点,方便维修及多次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影响生态环境。本文针对大围网养殖需求,对柔性防波堤的结构及波浪作用下的捕能消波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点如下所示:1.应用STAR-CCM+软件,根据边界造波法原理及阻尼消波原理,建立柔性防波堤的粘性三维数值水槽,采用湍流模型,重叠网格技术,六自由度运动模型,VOF自由液面捕捉技术在计算域内进行气液两相流计算,为基于Savonius型桨叶的柔性防波堤结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2.根据STAR-CCM+的数值模拟情况,设计并制造基于Savonius型桨叶的柔性防波堤,桨叶采用了不锈钢铁链悬挂于双浮管浮体下,既减轻了柔性防波堤在波浪作用下的振荡,又提高了柔性防波堤的稳定型,防止因结构绞死而出现的侧翻。Savonius型桨叶采用密度略小于水的HDPE材料,减小了 Savonius型桨叶在水中的惯性矩。3.提出了基于Savonius型桨叶的柔性防波堤的方案,在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的比较下,选择适合Savonius型桨叶捕能和整体柔性防波堤能够消波的桨叶布置形式。结果证明,柔性防波堤在能够自供能捕能的情况下,桨叶并列布置形式的柔性防波堤具有更好的消波性能,主要是由于该桨叶布置方式很好地改变了水体流动结构,更好地达到了耗能消波的目的。4.对于Savonius型桨叶的柔性防波堤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从相对间距,相对深度,波陡三方面研究柔性防波堤在捕能情况下的消波性能。结果表明,当波浪周期与桨叶转动周期相近时,具有很好的捕能效果。对于波浪周期对柔性防波堤的透射系数的研究,通过物理实验得知,随着波陡的增加,Savonius型桨叶的捕能性能提高,而在捕能性能提高的同时,消波性能反而呈下降的趋势。图[67]表[7]参[74]
苑健康,熊海荣[9](2019)在《海底管道行走工程抑制措施浅析》文中指出随着国际上海洋油气资源由浅海向深海开采,"短"的高温高压海底管道有相当数量在启动和关闭循环周期后,可能发生行走并威胁管道系统的完整性。这对深水海底管道的设计和油田布局规划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提供了几种有效抑制海底管道行走及缓解行走损害的工程措施或操作方法,可避免深水海底管道发生安全事故,为深水海底管道的设计提供一些指导。
郝潇涵[10](2019)在《波浪荷载对SPM重力锚承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从海洋开采出来的石油通过海上石油运输船运往陆地。海上石油运输船的固定由单点系泊系统实现,而重力锚是海上单点系泊系统的主要锚固形式。目前关于重力锚的研究均建立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没有考虑波浪荷载的影响。在波浪荷载作用下,重力锚周围海床土体的动力响应对结构安全产生影响。为确保重力锚在工程中的安全使用,本文以达累斯萨拉姆港口为例,基于弹塑性增量有限元方法,对波浪荷载作用下的重力锚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波浪荷载下重力锚的水平承载力特性、锚周土体超孔压及塑性应变的变化规律。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为确保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建立重力锚-海床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室内模型试验结果相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重力锚承载力的可靠性。由此得出重力锚的数值模拟结果比室内模型试验实测值偏大2.3%左右,在误差容许的范围内,有限元计算结果是可信的。2.通过分析单点系泊系统中的重力锚所处的海洋环境,对波浪荷载下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并在ABAQUS中建立了波浪荷载作用下重力锚-海床有限元动力响应模型,分析了波浪荷载作用下重力锚-海床模型的位移特征和重力锚承载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会加大重力锚的位移,使其更容易失稳,且循环荷载对重力锚水平位移的影响大于竖向位移。重力锚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其水平承载力会下降,且在不同底质土体上其承载力下降值相差很大。3.由波浪荷载下重力锚-海床模型动力响应结果可得出海床超孔隙水压力和塑性应变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锚底土体不同位置处的累积超孔压比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同一路径上的不同点超孔隙水压力变化程度各不相同,锚底土体后端边角位置超孔压变化最为显着。波浪荷载下锚周土体出现塑性应变累积,海床超孔压累积及塑性应变累积是重力锚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4.对波浪荷载作用下的剪力键式锚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与研究,并与平底式重力锚相对比,进而分析了剪力键对锚周土体动力响应及锚承载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可得,锚底剪力键会使循环荷载对重力锚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减小,且会影响锚周土体超孔压及塑性应变的累积。
二、锚桩锚固海底管道方法的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锚桩锚固海底管道方法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陆域和海域软土原位测试触探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陆域原位测试触探理论与应用技术 |
(一)CPT |
(二)CPTU |
三、海域原位测试触探理论与应用技术 |
(一)全流触探 |
(二)自由落体式触探 |
四、总结与讨论 |
(2)固化土在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冲刷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桩基冲刷及常用方法 |
1.1 桩基冲刷原理 |
1.2 常用防护方法 |
(1) 抛填 |
(2) 土工布压实 |
(3) 预留冲刷长度 |
(4) 仿生海草治理[4] |
2 固化土防护方案 |
2.1 防护机理 |
2.2 防护特点 |
(1) 抗冲刷能力强。 |
(2) 结构整体性佳。 |
(3) 桩基贴合性好。 |
(4) 水稳定性及耐久性强。 |
(5) 施工安全与可靠。 |
(6) 施工便捷、高效。 |
(7) 环保价值高。 |
3 固化土修复的实践 |
3.1 项目概况 |
3.2 冲刷情况 |
(1) 第1次监测 |
(2) 第2次监测 |
3.3 施工管理 |
3.3.1 施工控制要点 |
3.3.2 施工过程 |
(1) 低含水率固化土。 |
(2) 高含水率固化土。 |
(3) 整个结构密实,抗冲刷层具备一定厚度,防护有效。 |
3.3.3 应用成果 |
4 结 论 |
(4)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轴向承载能力及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砂土中螺旋锚理论扭矩相关系数工程适用性探讨 |
2.1 引言 |
2.2 K_t理论计算 |
2.2.1 计算理论 |
2.2.2 砂土中不同几何尺寸螺旋锚的K_(tc)计算值 |
2.3 扭矩相关系数K_(tc)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几何尺寸对K_(tc)的影响 |
2.3.2 内摩擦角对K_(tc)的影响 |
2.3.3 δ_(cv)对K_(tc)的影响 |
2.4 K_(tc)预测上拔承载力的工程适用性 |
2.4.1 扭矩相关系数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
2.4.2 K_(tc)预测上拔承载力的工程适用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荷载位移关系预测 |
3.1 引言 |
3.2 建立小型数据库及双曲线模型预测 |
3.2.1 承载力选取原则 |
3.2.2 建立数据库 |
3.2.3 双曲线模型预测 |
3.3 双曲线参数的相关与模拟 |
3.3.1 双曲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3.2 双曲线参数的模拟 |
3.4 双曲线参数意义及取值计算 |
3.4.1 a的取值探讨 |
3.4.2 b的取值探讨 |
3.4.3 实测与计算a,b预测曲线对比 |
3.4.4 计算曲线的工程适用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分析 |
4.1 引言 |
4.2 岩土可靠性分析基本原理 |
4.2.1 可靠度概念 |
4.2.2 功能函数和极限状态方程 |
4.2.3 可靠度指标与失效概率 |
4.3 模型不确定性的统计表征 |
4.4 功能函数的建立 |
4.5 螺旋锚基础ULS和 SLS状态可靠度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岩土锚固研究综述 |
1.2.2 土遗址锚固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锚固工艺与性能测试技术优化及设备研发 |
2.1 锚固工艺优化与设备研发 |
2.1.1 可控式高效钻孔整套设备及使用方法 |
2.1.2 钻机专用防尘装置及使用方法 |
2.1.3 整套清孔装置及使用方法 |
2.1.4 渗透加固锚孔壁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
2.1.5 锚固注浆系统及其注浆方法 |
2.2 性能测试技术与设备的研发 |
2.2.1 浆-土界面应变测试方法 |
2.2.2 浆-土界面应变计的布设装置及使用方法 |
2.2.3 拉拔测试恒力加载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杆型与几何锚固参数对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 试验方案及过程 |
3.1.1 试验设计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室内试验 |
3.1.4 原位试验 |
3.2 杆体类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试验过程现象与破坏模式 |
3.2.2 极限荷载与荷载-位移关系特征 |
3.2.3 界面测点应变沿黏结长度分布特征 |
3.2.4 界面测点应变随荷载时步变化特征 |
3.3 几何锚固参数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试验结果 |
3.3.2 结果分析 |
3.4 锚固特性与机理 |
3.4.1 杆体类型 |
3.4.2 径向锚固参数 |
3.4.3 轴向锚固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浆土强度特性对全长黏结拉力型锚杆锚固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模拟试验墙的建造 |
4.1.1 干旱区夯土遗址建造工艺与取材特征 |
4.1.2 试验墙选土的工程性质 |
4.1.3 试验墙体的夯筑流程 |
4.2 锚固浆液性能测试与选型 |
4.2.1 方法与材料 |
4.2.2 墙体试样与浆体试样物理力学指标测试 |
4.3 浆土强度比对锚固性能影响试验 |
4.3.1 试验方案与过程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长黏结拉力锚固系统杆体-浆体界面黏结-滑移全过程分析 |
5.1 界面力学特性分析 |
5.1.1 界面的黏结应力和滑移的计算式 |
5.1.2 界面黏结-滑移曲线与双线模型 |
5.2 理想模型与界面黏结-滑移控制方程 |
5.2.1 理想模型 |
5.2.2 界面黏结-滑移控制方程 |
5.3 拉拔全过程行为分析和解析解的推导 |
5.3.1 弹性阶段 |
5.3.2 弹性-软化阶段 |
5.3.3 弹性-软化-松动阶段 |
5.3.4 软化-松动阶段 |
5.3.5 荷载-位移曲线上的特征点 |
5.4 锚固系统拉拔行为控制参数的标定 |
5.5 理论解与试验结果对比与锚固参数分析 |
5.5.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
5.5.2 杆体轴应力和界面剪应力分布曲线对比 |
5.5.3 锚固参数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的提出与锚固机制研究 |
6.1 全长黏结拉压复合锚杆的提出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锚杆制作及其性能 |
6.2.2 原状夯土和SH改性泥浆的制作及其性能 |
6.2.3 原位试验与双界面同步监测布设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材料兼容性与杆体结构可靠性 |
6.3.2 破坏模式 |
6.3.3 极限荷载 |
6.3.4 荷载-位移特征 |
6.3.5 杆体-浆体界面的应变 |
6.3.6 浆体-土体界面的应变 |
6.4 拉压复合锚杆锚固性能与锚固机理 |
6.4.1 土遗址加固中木材的兼容性与加筋原理 |
6.4.2 拉压复合锚固系统的工作机制 |
6.4.3 拉压复合锚固系统的承载力计算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A1.已发表学术论文 |
A2.已授权专利 |
A3.获奖情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深海管道轴向定向移动消减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短管轴向移动诱因的敏感性分析 |
2 最佳锚固方式的确定 |
2.1 锚固方案 |
2.2 不同锚固方案计算结果 |
2.3 推荐的锚固方案 |
3 锚固与滑动基础的耦合 |
3.1 端部锚固耦合滑动基础 |
3.2 中部锚固耦合滑动基础 |
4 结论 |
(7)一种新技术在海上风机基础冲刷防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实例:某工程海域运行一年后桩基础冲刷坑已形成 |
2 桩基础冲刷原理 |
2.1 海底涌流单独作用下桩周的流场冲刷 |
2.2 波浪单独作用下桩柱周围的流场冲刷 |
2.3 波流共同作用冲刷 |
2.4 海床侵蚀引起的大面积冲刷 |
2.5 海底不稳定引起的冲刷 |
2.6 潮流冲刷影响 |
2.7 冲淤平衡 |
3 几种常见的治理方法 |
3.1 抛填法 |
3.2 土工布法 |
3.3 仿生水草治理 |
3.4 预留冲刷长度 |
4 淤泥固化技术简介 |
5 淤泥固化土技术在某风场的施工案例和实施效果 |
5.1 固化土设计参数 |
5.2 固化土试验机位A施工及检测情况 |
5.2.1 钢管桩A基础施工前 |
5.2.2 钢管桩基础施工后、固化土施工前 |
5.2.3 固化土施工 |
5.2.4 固化土施工后第一次检测情况 |
5.2.5 固化土施工后第二次检测情况 |
5.2.6 第二次水下探摸 |
5.2.7 钢管桩A固化土施工后第三次检测情况: |
5.3 固化土试验机位B施工及检测情况 |
5.3.1 机位B沉桩施工1年后扫测结果 |
5.3.2 机位B采用砂袋抛填紧急修复后扫测结果 |
5.3.3 固化土施工 |
5.3.4 固化土施工检测情况 |
5.4 环境保护指标 |
6 结论 |
6.1 施工便捷、高效 |
6.2 施工安全、可靠 |
6.3 经济性好 |
6.4 抗冲刷能力强 |
6.5 与桩基贴合性好 |
6.6 结构整体性好 |
6.7 水稳定性及耐久性好 |
6.8 环保价值高 |
(8)基于Savonius型桨叶的柔性防波堤的消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与价值 |
1.2 柔性防波堤的概述 |
1.2.1 浮式防波堤的结构形式 |
1.2.2 浮式防波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发电的浮式防波堤的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柔性防波堤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柔性防波堤结构方案设计 |
2.2.1 Savonius型桨叶设计 |
2.2.2 双浮管浮体设计 |
2.2.3 柔性防波堤整体设计 |
2.3 柔性防波堤锚泊系统设计理论 |
2.3.1 锚固方式 |
2.3.2 锚链的静力计算 |
2.3.3 浮体偏移时的锚链状态 |
2.3.4 锚泊系统的回复力计算 |
2.3.5 锚链静力弹簧系数 |
2.3.6 锚链线运动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柔性防波堤建模 |
3.1 引言 |
3.2 柔性防波堤消波数学模型 |
3.2.1 柔性防波堤消波性能计算 |
3.2.2 水质点运动 |
3.2.3 三维势流理论 |
3.3 柔性防波堤数值模拟 |
3.3.1 控制方程 |
3.3.2 湍流模型 |
3.3.3 边界条件 |
3.3.4 初始条件 |
3.3.5 数值消波 |
3.3.6 自由液面追踪法 |
3.3.7 离散方法 |
3.4 柔性防波堤数值水槽建立 |
3.4.1 数值水槽的建立 |
3.4.2 物理模型设置 |
3.4.3 网格划分 |
3.4.4 求解器及后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桨叶布置方式的柔性防波堤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条件 |
4.3 实验设置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物理实验 |
4.4.2 数值模拟实验 |
4.5 数值模拟试验与物理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柔性防波堤不同结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设置 |
5.3 消波性能分析方法 |
5.4 消波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5.4.1 相对间距对柔性防波堤消波性能影响 |
5.4.2 相对深度对柔性防波堤消波性能影响 |
5.4.3 波陡对柔性防波堤消波性能影响 |
5.5 实验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人研究内容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海底管道行走工程抑制措施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底管道行走机理 |
2 预防海底管道行走 |
2.1 总则 |
2.2 锚固 |
2.3 混凝土配重层 |
2.4 挖沟/回填 |
2.5 局部抛石/压块 |
2.6 增强管道连接膨胀弯/跨接管的变形承受能力 |
2.7 其他方法 |
3 结论 |
(10)波浪荷载对SPM重力锚承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重力锚的研究 |
1.2.2 波浪荷载下单点系泊系统及海床的动力响应研究 |
1.2.3 波浪荷载作用下结构物-海床相互作用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2 ABAQUS有限元分析方法 |
2.1 ABAQUS软件介绍 |
2.2 土中流体渗透-应力耦合分析 |
2.2.1 分析类型 |
2.2.2 材料模型及单元类型 |
2.2.3 ABAQUS的接触面理论 |
2.2.4 增量步时间步长 |
2.3 有限元本构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 |
3.1 重力锚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 |
3.2 重力锚室内模型试验 |
3.3 重力锚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2 水平承载力有限元模拟方法 |
3.4 有限元结果验证 |
3.4.1 重力锚的运动机理 |
3.4.2 重力锚的承载力 |
3.5 本章小结 |
4 波浪荷载下重力锚承载力及海床动力响应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模型建立 |
4.2.1 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响应分析 |
4.2.2 动力响应分析模型建立 |
4.3 位移及承载力分析 |
4.3.1 位移的变化规律 |
4.3.2 重力锚承载力变化规律 |
4.4 超孔隙水压力分析 |
4.4.1 海床中超孔压的分布 |
4.4.2 海床中超孔压的变化规律 |
4.4.3 超孔压的主要影响因素 |
4.5 塑性应变分析 |
4.5.1 海床中塑性应变的发展规律 |
4.5.2 塑性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
4.6 承载力下降机理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波浪荷载下剪力键式重力锚有限元分析 |
5.1 模型建立 |
5.2 位移结果分析 |
5.2.1 四键式重力锚位移变化规律 |
5.2.2 八键式重力锚位移变化规律 |
5.2.3 不同形式的重力锚位移对比 |
5.3 承载力结果分析 |
5.4 海床中超孔隙水压力结果分析 |
5.4.1 四键式锚周海床中超孔压变化规律 |
5.4.2 八键式锚周海床中超孔压变化规律 |
5.4.3 不同形式的重力锚周围海床中超孔压对比 |
5.5 海床中塑性应变结果分析 |
5.5.1 四键式锚周海床中塑性应变变化规律 |
5.5.2 八键式锚周海床中塑性应变变化规律 |
5.5.3 不同形式的重力锚周围海床中塑性应变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四、锚桩锚固海底管道方法的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陆域和海域软土原位测试触探技术研究综述[J]. 张明飞,胡照广,张大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1(06)
- [2]固化土在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冲刷修复中的应用[J]. 袁建中. 中国海洋平台, 2021(04)
- [3]可下潜的海洋观光餐厅设计研究[D]. 卜夕晓.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螺旋锚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轴向承载能力及可靠度分析[D]. 王金宇.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5]土遗址全长黏结锚固系统优化与机理研究[D]. 王东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6]深海管道轴向定向移动消减方案研究[J]. 刘润,郝心童,李成凤,彭碧瑶. 海洋科学, 2020(09)
- [7]一种新技术在海上风机基础冲刷防护的应用研究[J]. 和庆冬,戚建功. 南方能源建设, 2020(02)
- [8]基于Savonius型桨叶的柔性防波堤的消波性能研究[D]. 鲍灵杰.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9]海底管道行走工程抑制措施浅析[J]. 苑健康,熊海荣.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9(12)
- [10]波浪荷载对SPM重力锚承载力影响的研究[D]. 郝潇涵.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