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辰[1](2019)在《古代医籍中小儿起居调养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我国素有重子嗣的观念,传统医学亦非常注重小儿起居调养,认为遵循一定的饮食、着衣、浴儿、剃头等方法及原则,有助于小儿茁壮成长,达到保健防病之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持续增高,小儿起居调养方法需求日益增加,但相关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小儿起居调养乱象频出,且屡见因偏颇的小儿调养陋习导致小儿生病乃至夭亡的报道。本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梳理古代中医小儿起居调养相关文献,以期为现代儿童保健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照。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结合中医儿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文献学、训诂学等多学科知识,梳理古代小儿起居调养的相关内容。本研究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和《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为线索,查阅记载的现已刊行的儿科专着、医着中儿科专篇等共50本。涉及年代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直至清代程康圃《儿科秘要》。结果:在小儿生理特点方面,传统医学认为小儿乃“纯阳”之体或“稚阴稚阳”之体,纯阳说兼具稚阳和生机旺盛义,对小儿的生理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在小儿年龄分期称谓方面,古代关于不同年龄的小儿称谓主要有初生儿、嫛婗、襁褓、婴儿、黄(口)、小儿、奶腥、奶童、孩儿、幼儿、牙/芽儿、期岁、周晬、夸乳、婴孩、龆龀、及笄、童、童子、童稚、童卯、稚子、髫、弱等24种称谓。在小儿饮食调养方面,主要分为乳儿法、哺儿法、断乳法、择乳母论以及小儿饮食注意事项,提出小儿饮食量不宜过多,不宜过咸,不可食肉太早,饮食不可偏嗜等。在小儿着衣调养方面,小儿不可穿衣过暖,不可穿新衣,宜穿父母旧服。在户外活动方面,小儿须待天和暖无风之时频见风日,从秋起练习薄衣之法。在小儿洗浴调养方面,浴儿汤水须冷热调和,小儿不宜久浴、数浴,不可浴背,应在无风密室中进行洗浴,浴后以粉摩之,并用棉絮包裹。剃儿头时,应选择温暖避风处。在小儿日常保健方面,新生儿无疾不可妄行针灸,且生病运用灸法治疗时,也不宜灸囟、前额发际穴;初生小儿勿服轻粉、朱砂,若小儿无病,不可服药调养;古人还提出很多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包括“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戒养小儿,慎护风池”“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等。结论:梳理隋代至清末共50本中医儿科相关文献,探析古代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及原则共包括小儿生理特点、饮食、着衣、洗浴、剃头、户外活动、日常保健、传统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等8个方面。小儿的生理特点为“纯阳”之体和“稚阴稚阳”之体;“饮乳”和“食哺”量不宜多,具体视年龄大小而定。小儿哺食宜淡不宜咸,不可食肉太早,饮食不可偏嗜。若小儿出现食积,可用空乳乳儿法消之。在小儿着衣及户外活动方面,小儿不可暖衣,可穿父母旧服,宜时见风日,从秋起习薄衣之法,可枕菊花枕。浴儿时汤水须冷热调和,不宜久浴、数浴,勿浴背,浴时勿使肥皂入儿眼中,应在无风密室中洗浴,浴后以粉摩之,再用棉絮包裹。在给小儿理发时,应选择温暖避风处。新生儿无疾不可妄自针灸,且生病运用灸法治疗时,也不宜灸囟、前额发际穴。初生小儿不可服轻粉、朱砂下胎毒,若小儿无病,亦不可服药调养。在小儿起居调养原则上,古人提出应“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戒养小儿,慎护风池”“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等原则。传统小儿起居调养的方法、原则为现代儿童保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其中一些饮食调养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后人对小儿起居调养的方法及宜忌的继承上,更应抱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彭汉光[2](1999)在《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文中研究表明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认为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位年轻的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角了。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积木、神奇的画板、小火车……可以说应有尽有,其中图画书就可以开个小小的阅览室。可是,孩子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于是,年轻的爸爸感叹了:"哎,我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可他就是没有一
彭汉光[3](1999)在《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几乎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认为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位年轻的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旮旯里了。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
彭汉光[4](1997)在《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文中研究指明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认为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往往事与愿违。有位年轻
彭汉光[5](1997)在《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文中研究表明 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认为多多益善。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有位年轻的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旮旯里了。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积木、神奇画
姜颢[6](1987)在《谨防孩子的智力“厌食症”》文中指出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往往尽自已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关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多多益善,甚至不惜代价。可是,令人困惑的是,有时事与愿违。有位年轻的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同伴买了小钢琴,也吵着要,买回来才两三天,使丢在墙旮旯里了。过了几天,看到人家有
廖敏[7](2009)在《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技术,以养阴益胃法为主要治疗原则,通过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研究及对实验动物胃肠运动、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及脑肠肽的调节作用,探讨养阴益胃法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从临床观察方面探讨了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幼龄厌食大鼠模型,分别给予加味益胃汤和儿宝颗粒进行灌胃治疗,观察大鼠摄食量、体重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胃动素(MTL)、神经降压素(NT)、血浆胆囊收缩素(CCK)、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以Anson-Mirshy改良法测定加味益胃汤对大鼠胃蛋白酶活性和胃酸分泌的影响;以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瘦素水平变化。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加味益胃汤能显着抑制厌食模型大鼠胃酸分泌,明显地提高厌食模型大鼠的胃蛋白酶活性;对厌食模型大鼠MTL, NT紊乱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厌食模型大鼠血浆CCK含量降低,下调结肠CCK-R基因表达。但对模型大鼠血浆瘦素和神经肽Y(NPY)水平影响不大。据此推测,胃肠动力减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可能是小儿阴虚厌食症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MTL的降低及NT的增高与小儿阴虚厌食症的发生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CCK-R基因高表达可能是厌食发生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抑制或下调CCK.R基因表达可能是加味益胃汤治疗厌食症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加味益胃汤治疗阴虚厌食症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加味益胃汤治疗阴虚厌食症总有效率93.3%,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显愈率,改善患儿远期身高、体重及血中Zn元素的提高方面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阴虚厌食症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杨柳[8](2014)在《谨防孩子“无兴趣症”》文中认为有位年轻爸爸告诉我: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旮旯里了。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积木、神奇的画板、小火车……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其中小图书就可以开个小小的阅览室。可是,孩子对这些失去兴趣。于是,年轻的爸爸感叹了:"唉,我花了那么大的代价,为了孩子买这买那,可孩子只玩一玩就没劲了。"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这可能是由于孩子的兴趣不稳定、无常性,也可能是因
王娜[9](2006)在《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腧穴特异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当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因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引起家长和医学界的重视。奇穴四缝穴(EX-UE10)是治疗小儿疳疾的特异效穴,小儿厌食症与疳积有相似的病因病机,故近二十年四缝穴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分析近二十年关于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文献,发现治疗所选用的四缝穴定位不同,诊疗标准不一,且多为叙述性研究和专家意见,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较少,对于四缝单穴疗效的研究更是少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奇穴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四缝穴的位置特异性和作用原理。方法:92例门诊患儿被随机分配至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四缝穴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邻近部位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其中90例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脱失、中止病例2例。空白组每周来诊1次,共复诊4次,不予任何治疗,仅观察一个月前后的指标;治疗组采用点刺单手四缝穴,每周1次,双手交替针刺,共治疗4次;对照组点刺邻近部位(即与四缝穴对应的手四指远端指间关节中点),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疗效评价标准包括患儿治疗前后的食欲、食量、腹部皮下脂肪、身高、体重、克托莱(Quetelet)指数、临床症状积分,以及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微量元素锌(Zn)、铁(Fe)、钙(Ca)、镁(Mg)、铜(Cu)等实验室指标。三组基线状况良好,可比性强(P>0.05)。结果:①临床有效率和证候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80%,经X检验,与空白组(13.3%)有显着性差异,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7%、66.7%,经X检验,与空白组(3.3%)有显着性差异,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②各指标的改善情况:食欲、食量、临床症状积分、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腹部皮下脂肪等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显着改善(P<0.01),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则均有显着差异(P<0.01);RBC、HGB、Zn、Fe、Cu、Mg等指标,治疗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和空白组则无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1),对照组与空白组之间则无显着差异(P>0.05);Ca,对照组有显着改善(P<0.01),而治疗组和空白组则无改善作用(P>0.05),对照组明显优于治疗组和空白组(P<0.01);③不良反应和意外出现情况:未出现不良反应,仅治疗组中10人次在点刺部位出现瘀斑,未作处理而自然吸收,未引起患儿的痛苦和家长不满。讨论:①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探讨。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有效率和证候改善率达93.3%和86.7%,其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于各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提示我们点刺四缝穴或邻近部位对于消化吸收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
刘昆[10](2016)在《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安效先教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博士生导师,传承博士后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47年的行医生涯中,安师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对小儿外感发热、急慢性咳嗽、小儿肺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心肌炎、腹泻病、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合并肾脏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抽动障碍、睡眠障碍等病症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创立研究了一系列方剂,如小儿止哮平喘冲剂、阳春白雪散、复儿康、健脾益肺汤等。目的:1.本研究目的旨在从不同的视角整理、总结导师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独到的学术见解和诊疗规律,为进一步传承中医儿科的诊疗及用药特点提供资料。2.同时,本文依据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重点总结安师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并通过安师的学术思想,拟定其经验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学术价值。方法:1.第一部分追溯安效先教授近50年从医经历,详述师承渊源,总结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渊源和学术思想成形的过程。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用药特点,古今各家学说等角度总结安效先教授的学术观点,并整理和总结老师所擅长的临床病种的诊疗验案。2.第二部分运用安效先教授的学术思想开展临床研究。对其经验方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退热时间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安效先教授的学术经验的临床有效性、创新性。结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1.安效先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渊源:安师1962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右玉县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0年,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师从着名中医儿科专家王伯岳先生,参与点校了《小儿药证直诀》,编写并校对了《中医儿科学》。在科研工作方面,完成了“热平冲剂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并实现了成果转让。研制成功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小儿止哮平喘冲剂”,并成为西苑医院院内制剂,已运用于临床20余年,疗效得到广大哮喘患儿家长的充分肯定。2.安效先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总结:①提出小儿为“少阳体质”学说:安师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系统论述小儿“少阳体质”学说,该学说融合了“纯阳”和“稚阴稚阳”两种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儿科理论。②重视脾胃,强调“后天之本”:强调调整小儿脾胃阴阳升降之气机;脾贵在运而不宜妄补;重视饮食调节;用药谨慎,顾护脾胃等。③重视“未病防病”的思想:小儿脏腑娇嫩,传变迅速,尤其是外感热病,小儿发热多以风热为主,发病后很快传变至气、至营、至血,而致卫气营血同病。安师非常赞赏姜春华先生的“截断扭转”学说,体现既病防变,治未病的思想。④融合中西,互为补充,善于创新:安师认为要继承中医的精华,不要与现代医学的概念对号入座。治疗时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以提高临床疗效。强调以法统方,善用专方专药。3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经验:3.1呼吸系统疾病:①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时注意顾护阴液;②强调专病专方专药,重视对药;③辨治小外感发热的临床经验:安师运用凉温并用、清透并举、顾护津液、截断扭转、泻下治上等法灵活运用,治疗效果确切。④辩治小儿肺炎:安师通过小儿热势、咳痰、喘憋、精神四方面系统立体的评价小儿肺炎的病情轻重程度。临床上常用采用“清、宣、降”及“补、收”等法治疗,同时强调活血化瘀的重要性。⑤辩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安师认为临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两期三型:两期感染期和缓解期分三型:风热外感,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治宜清热解毒、表里双解;健脾益肺,培土生金;益气补肺,养阴润燥。3.2消化系统疾病:①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特点:发病率高。②脾为后天之本,脾失运化,精微不布,百病丛起。③安师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学术思想:脾胃之病重于“调养”。④辩治小儿腹泻的大法为健脾渗湿。安师认为泄泻主要病因为脾虚失运,湿困中焦,推崇明·李中梓的治泻九法,临证时灵活应用,善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各种泄泻。⑤“增液行舟”法治疗小儿便秘:安师认为小儿便秘的病机主要是热结阴亏,津亏肠燥,则“无水行舟”。故提出治疗小儿便秘应以滋阴养液为主要大法,常用方为增液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治疗小儿呕吐:总病机为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安师善用旋覆代赭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治疗。⑦温中散寒治小儿腹痛:本病寒者居多,善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法。方用小建中汤加乌药、木香、香附、延胡、白芷等。3.3其他系疾病:①儿童抽动障碍治疗经验:安师认为本病定位在肝,多可影响肺、心、脾等脏,治疗大法为平肝熄风、养心豁痰,镇静安神。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②治疗小儿睡眠障碍的经验:安师从痰热方面入手,运用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法,选温胆汤和酸枣仁汤及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③肾病治疗经验:安师运用益气滋肾等七法,并注意和激素不同时期辨证用药,进行治疗,疗效显着。4.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门诊收集的60例符合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患儿,按随机法分组的原则,分治疗组(银翘退热方组)30例,对照组(抗感颗粒组)30例。治疗前分别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轻重及血常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有无可比性;治疗3天后再次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退热消退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3.3%,治疗组有效率达到93.3%,治疗组在整体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为26.94h,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为50.63h,说明治疗组退热时间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③两组患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比较:治疗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比率(96.7%,90%)高于对照组(83.3%,70%),说明治疗组血常规相应指标恢复正常速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④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药物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较好。结论:本文全面总结了安效先教授的学术经验并运用安师的学术经验,以卫气营血同治的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患儿,较抗感颗粒对照组,可以更为有效的缓解中医证候,更有效的退热。少阳体质学说是指导小儿外感风热的理论依据。
二、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论文提纲范文)
(1)古代医籍中小儿起居调养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小儿调养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辨质调养”的小儿体质调养研究概况 |
1.1 小儿体质分类的研究概况 |
1.2 小儿体质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
1.3 小儿体质调养的研究概况 |
2 小儿饮食调养研究概况 |
2.1 理论研究概况 |
2.2 临床研究进展 |
3 小儿推拿调养研究概况 |
3.1 理论研究概况 |
3.2 临床研究进展 |
4 小儿病后调养研究概况 |
4.1 小儿积滞病后调养研究概况 |
4.2 小儿哮喘病后调养研究进展 |
4.3 小儿厌食症调养研究进展 |
4.4 小儿营养不良调养研究进展 |
5 小儿调养与治未病思想的研究概况 |
6 分析与讨论 |
6.1 研究现状分析 |
6.2 讨论 |
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小儿生理特点及传统年龄分期与称谓研究 |
1 书籍选择 |
1.1 儿科专着 |
1.2 医着中儿科专篇 |
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
2.1 小儿生理特点的文献研究 |
2.2 小儿病理特点的文献研究 |
2.3 小儿纯阳之体 |
2.4 小儿稚阴稚阳 |
3 小儿年龄分期及称谓考证 |
3.1 医学书籍考证 |
3.2 文学书、辞书、史书考证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小儿起居调养 |
1“起居”考 |
2 小儿饮食 |
2.1 乳儿法 |
2.2 哺儿法 |
2.3 断乳法 |
2.4 择乳母论 |
2.5 小儿饮食注意事项 |
3 小儿穿衣及户外活动 |
3.1 小儿“不可暖衣”宜多进行户外活动 |
3.2 小儿宜习“薄衣之法” |
3.3 小儿宜枕菊花枕芯 |
3.4 小儿宜穿父母旧衣 |
3.5 小儿初生一腊勿见外客 |
4 浴儿法 |
4.1“浴儿”法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 |
4.2 唐代“浴儿法”进一步发展 |
4.3 宋金元时期“浴儿法”进一步形成 |
4.4 明清时期“浴儿法”进一步完善 |
5 剃儿头法 |
5.1 剃儿头须选择温暖避风处 |
5.2 剃儿头应择良日 |
6 小儿日常保健 |
6.1 初生小儿勿服轻朱考 |
6.2 小儿生病服药考 |
6.3 新生儿无疾不欲妄针灸考 |
7 传统小儿起居调养歌诀、谚语养生价值探讨 |
7.1 戒养小儿,慎护风池 |
7.2 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 |
7.3 养小须调护,看承莫纵弛 |
8 小结 |
第四部分 传统小儿调养相关问题探讨 |
1“小儿纯阳”说考辨 |
1.1“纯阳”的辞源学考辨 |
1.2“纯阳”的道教考辨 |
1.3 小儿“纯阳”说的医学解读 |
1.4 小结 |
2“忍三分寒”源流考辨及其现代保健意义探析 |
2.1“忍三分寒”源流考辨 |
2.2“忍三分寒”的理论依据分析 |
2.3“忍三分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原则 |
2.4 讨论 |
3 小儿“宜时见风日”考辨及其现代保健意义探析 |
3.1 小儿“宜时见风日”源流考辨 |
3.2 小儿“宜时见风日”的理论依据 |
3.3 小儿“宜时见风日”的应用原则 |
3.4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对小儿生理特点及年龄划分的认识 |
1.1 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 |
1.2 对小儿年龄划分称谓的认识 |
2 对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原则和相关禁忌的认识 |
2.1 对小儿起居调养方法和原则的认识 |
2.2 对小儿起居调养相关禁忌的认识 |
3 本研究的价值 |
3.1 对“小儿纯阳”说进行考辨 |
3.2 对““忍三分寒”源流考辨并探讨其现代保健价值 |
3.3 对小儿“宜时见风日”源流考辨并探讨其现代保健意义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2.4 试验病例标准 |
2.4.1 纳入病例标准 |
2.4.2 排除病例标准 |
2.4.3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2.4.4 终止试验标准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3.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4 试验研究方法 |
4.1 治疗用药 |
4.2 给药方法 |
4.3 用药疗程 |
4.4 合并用药 |
4.5 随访 |
4.6 观察项目 |
4.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治疗前分析 |
1.1 60例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计分比较 |
1.3 60例患者治疗前身高、体重及理化指标比较 |
1.4 60例患者治疗前微量元素分布范围比较 |
2 治疗后比较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 |
2.3 治疗前后厌食患儿身高、体重的变化 |
2.4 治疗前后厌食患儿理化指标的变化 |
2.5 治疗前后患儿Zn、Ca、Fe分布范围频数比较 |
试验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试剂及仪器 |
1.2.1 饲料 |
1.2.2 实验药品、试剂及仪器 |
1.2.2.1 实验药品 |
1.2.2.2 实验试剂 |
1.2.2.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条件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3.1.1 动物分组 |
3.1.2 造模 |
3.2 给药方法 |
3.2.1 实验用药的配制 |
3.2.2 给药剂量及方法 |
4 实验统计方法 |
5 实验方法及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各组大鼠摄食量及体重的改变 |
5.3 加味益胃汤对厌食幼龄大鼠血浆胃动素(MTL)和神经降压素(NT)的影响 |
5.4 加味益胃汤对幼龄厌食大鼠血浆CCK含量的影响 |
5.4.1 实验标本的制备 |
5.4.2 放免测定 |
5.4.3 实验结果 |
5.5 加味益胃汤对厌食幼龄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CCK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5.5.1 CCK受体基因表达的检测 |
5.5.2 实验结果 |
5.6 加味益胃汤对厌食幼龄大鼠血浆瘦素(Leptin)和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 |
5.6.1 标本的采集 |
5.6.2 检测方法 |
5.6.3 实验结果 |
5.7 加味益胃汤对厌食幼龄大鼠胃分泌功能的影响 |
5.7.1 标本的采集 |
5.7.2 检测方法 |
5.7.2.1 胃液分泌量、胃液酸度和总酸排出量 |
5.7.2.2 胃蛋白酶活性(Mett法) |
5.7.3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
1.1 小儿厌食症的历史沿革 |
1.2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 |
1.2.1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
1.2.2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
1.2.3 多病久病,损伤脾胃 |
1.2.4 情志失调,脾胃失和 |
1.2.5 湿热熏蒸,脾阳失展 |
1.2.6 脾胃气(阳)虚,湿(痰)阻中焦 |
1.2.7 食积痰阻,脾胃湿热 |
1.2.8 阴伤液乏,脾胃阴损 |
1.2.9 疾病日久,气滞血瘀 |
1.3 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 |
1.3.1 古代文献对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 |
1.3.2 现代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 |
1.3.2.1 虚证证型 |
1.3.2.2 实证证型 |
1.3.2.3 虚实夹杂证证型 |
①脾虚食积证 |
②脾虚湿困证 |
③肝脾不调证 |
1.4 小儿厌食症的主要治法 |
1.4.1 脾胃论治 |
①运脾化湿法 |
②运脾健胃法 |
③温运脾阳法 |
④益气助运法 |
⑤养阴运脾法 |
1.4.2 肝脾同治 |
1.4.3 脾(胃)肾论治 |
1.4.4 活血论治 |
1.4.5 营卫论治 |
1.4.6 辛开苦降法 |
2 西医学对厌食症的认识 |
2.1 小儿厌食的概念 |
2.2 小儿厌食症的流行病学 |
2.2.1 患病率 |
2.2.2 发病年龄及性别 |
2.2.3 社会经济因素 |
2.2.4 小儿厌食症的危害及并发症 |
2.2.4.1 营养不良 |
2.2.4.2 维生素缺乏 |
2.2.4.3 微量元素缺乏 |
2.3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 |
2.3.1 喂养不当 |
2.3.1.1 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 |
2.3.1.2 强迫小儿进食 |
2.3.1.3 饮食结构不合理 |
2.3.2 微量元素缺乏 |
2.3.3 药物影响 |
2.3.4 疾病影响 |
2.3.5 气候影响 |
2.3.6 精神因素 |
2.4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理 |
2.5 小儿厌食症的西医治疗 |
2.5.1. 一般治疗 |
2.5.1.1 合理喂养 |
2.5.1.2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
2.5.2 积极治疗原发病 |
2.5.3 精神治疗 |
2.5.4 对症治疗 |
2.5.4.1 促进胃动力药 |
2.5.4.2 补锌疗法 |
2.5.4.3 微生态制剂 |
2.6 胃肠激素研究现状 |
2.6.1 胃动素(MTL) |
2.6.2 神经降压素(NT) |
2.6.3 胆囊收缩素(CCK) |
2.6.4 瘦素(Leptin) |
2.6.5 神经肽Y(NPY) |
3 小儿厌食症的实验研究 |
3.1 动物模型 |
3.2 药理实验研究 |
3.3 临床实验研究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动物模型评价 |
2 加味益胃汤的立法组方依据及处方分析 |
3 关于酸甘化阴法的认识 |
3.1 酸甘化阴法的概念 |
3.2 酸甘化阴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与理论基础 |
3.3 酸甘化阴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举隅 |
3.4 酸甘化阴药物的应用 |
4 加味益胃汤作用机理探讨 |
4.1 加味益胃汤对厌食幼龄大鼠血浆胃动素(MTL)的影响及意义 |
4.2 加味益胃汤对厌食模型大鼠血浆神经降压素(NT)的影响及意义 |
4.3 加味益胃汤抑制厌食模型大鼠胃酸分泌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 |
4.4 加味益胃汤对厌食模型大鼠血浆CCK含量及结肠CCK-R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
4.5 加味益胃汤对厌食模型大鼠血浆瘦素(Leptin)和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腧穴特异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厌食症研究进展 |
1 西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辨识 |
3 中医与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异同与展望 |
综述二四 缝穴( EX- UE10)的研究进展 |
1 四缝穴的出处和历代文献记载 |
2 四缝穴的定位 |
3 四缝穴的局部解剖 |
4 四缝穴的主治病症 |
5 四缝穴的针法 |
6 四缝穴的作用机理研究 |
7 小结 |
临床资料 |
1 一般情况 |
2 入组资料 |
诊疗标准 |
1 诊断标准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临床研究方法 |
结果 |
1 总体疗效 |
2 各指标的改善情况 |
3 不良反应和意外情况 |
4 刺液出现情况与病情和疗效的关系 |
5 随访结果 |
讨论 |
1 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探讨 |
2 四缝穴定位的探讨 |
3 四缝穴的作用机理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 件 |
(10)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安效先教授成才之路及学术渊源 |
1 成才之路 |
2 学术源流 |
第二部分 安效先教授学术思想整理与总结 |
1 小儿为“少阳”体质,创立“少阳体质”学说 |
2 辨病辨证相结合严守病机 |
3 重视四诊,以望诊为首 |
4 重视脾胃,强调“调脾胃以安五脏” |
5 重视“未病防病”的思想 |
6 融合中西,互为补充,善于创新 |
第三部分 安效先教授治疗小儿疾病临床经验集萃 |
1 呼吸系统疾病 |
2 消化系统疾病 |
3 其他系统疾病 |
第四部分 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临床研究 |
文献综述 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西医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法 |
2 观测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本资料比较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退热时间比较 |
4 治疗后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 |
5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比较 |
6 不良反应 |
讨论 |
创新点 |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医籍中小儿起居调养的文献研究[D]. 王一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J]. 彭汉光. 儿童与健康, 1999(01)
- [3]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J]. 彭汉光. 婚育与健康, 1999(02)
- [4]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J]. 彭汉光. 祝您健康, 1997(07)
- [5]谨防孩子“智力厌食症”[J]. 彭汉光. 科学之友, 1997(03)
- [6]谨防孩子的智力“厌食症”[J]. 姜颢. 幼儿教育, 1987(03)
- [7]加味益胃汤治疗小儿脾胃阴虚型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D]. 廖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8]谨防孩子“无兴趣症”[J]. 杨柳. 好家长, 2014(04)
- [9]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腧穴特异性的临床研究[D]. 王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10]安效先学术经验总结及银翘退热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D]. 刘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