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区元古代地层新认识

大石桥区元古代地层新认识

一、大石桥区元古代地层的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于婳,赵国春,刘建民,张家齐,毕广源,郭祺,房兴,徐刚,刘福兴,霍延达,边惠惠[1](2021)在《辽东青城子白云金矿床成矿期构造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辽东青城子金矿集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古元古代辽吉裂谷带内,是我国重要的金富集区之一。白云金矿床是青城子金矿集区中具有代表性的矿床,其储量大、开采浅,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通过野外勘察、井下观察、资料收集及室内测试等方法,并采用野外情况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矿体的分布形态、围岩蚀变及成矿期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矿床主要发育于辽河群盖县组云母片岩、变粒岩中,为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主体走向为EW向,向南中等—低角度倾斜,呈舒缓波状,具有尖灭再现等特点;矿体围岩蚀变发育并受断裂控制,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石墨化、绿泥石化等;导矿和容矿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冲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构造。通过对成矿期控矿断裂解析及Au品位分布特征,厘定其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为NW—SE方向挤压,矿体向SW侧伏。

吴迪[2](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是研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重要窗口。已知铀矿床均分布在连山关花岗岩体与辽河群接触带附近,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前人对连山关地区铀矿成因分歧较大,对剪切带控矿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矿床中的基性岩与铀矿的关系研究处于空白。鉴于此前的成果,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连山关地区典型铀矿、基性岩和周缘韧性剪切带。采用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探讨早前寒武纪主要地质单元对铀矿的控制作用,丰富造山带铀成矿基础理论,完善研究区铀成矿模式,对铀矿找矿工作提出新的思路。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连山关岩体遭受三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表现为连山关岩体隆升,上覆辽河群发生顺层滑脱;第二期变形为南北向挤压导致沿岩体南缘和辽河群接触带发生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形成北西向韧性剪切带;第三期为北西向挤压变形,形成北东、北东东向脆性断裂构造。岩体南缘的右行韧性剪切带为压扁应变类型,属于一般压缩-平面应变范围,Flinn指数K值介于0.19~0.69,属于S/SL类型构造岩。研究区内铀矿体均为隐伏盲矿体,主要赋存于沿着连山关岩体和辽河群接触带右行剪切作用形成的背斜褶皱核部,和北东东向断裂关系密切。2.连山关岩体为混合花岗杂岩体,组成杂岩体主体为红色钾质混合花岗岩,其间有少量残留体,为早期钠质花岗片麻岩,且鞍山群残留体在其中大量分布,岩体边部分布有灰白色重熔混合岩。通过锆石U-Pb年龄频谱图,表明峰值年龄主要为1760~1940Ma、~2275Ma、2500Ma。其中,~2500Ma的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岩体的主体形成时代,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及其地壳分异的重要事件;~2275Ma的峰值年龄代表了连山关地区一期基底岩石重熔事件;1780~1990Ma的峰期年龄代表了吕梁运动作用下,基底岩石再次发生强烈的重熔,该期事件可能有利于铀的活化、运移,这与连山关铀矿形成年龄相吻合。3.研究区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作用,有明显的热液活动现象。最常见的围岩蚀变包括水云母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其他蚀变包括黄铁矿化、钠黝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等。水云母主要由斜长石蚀变而成,绿泥石主要由黑云母蚀变而成。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作用是绿泥石化和赤铁矿化,绿泥石蚀变后叠加棕褐色赤铁矿化与铀矿化的关系最为显着。4.研究区铀矿赋矿围岩经重熔形成的混合岩有四种类型,主要特点是石英含量高,绿泥石含量变化大,石英与绿泥石的含量往往呈负相关;具有富Si、略富Al、富Na、富K和低Mg、低Ca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具有富集Be、Mo、Pb、Y、Ba、La、Cu,亏损Co、Ni、Zn、Cr、Ti、V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相对亏损等特征,具有较显着的Eu负异常;与U关系密切的共生元素有Pb、Mo、V、Be。5.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总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微弱负Ce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研究区基性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应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6.综合分析认为,一级控矿构造为连山关岩体南缘走向北西的右行韧性剪切带,剪切带作为区内铀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其边部的晚期NEE向断裂则是铀矿储存空间;太古宙古风化壳可能作为铀源;铀的运移、富集成矿受控于大型韧性剪切活动(提供热液运移通道)和基性岩侵入作用(提供热源和还原剂)等综合因素。结合铀成矿模型,指示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岩体隆起处与北东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靶区。

张丽[3](2021)在《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辽北地区下二台岩群构造属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为研究古亚洲洋的闭合及中亚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地质条件。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由于尚未发现泥盆纪—石炭纪期间相关地质记录,导致其晚古生代早期构造演化研究相对薄弱。辽北地区上古生界下二台岩群作为该构造混杂岩带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量晚古生代地质信息,但其构造属性及成因仍需开展详细研究。因此,本论文以下二台岩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矿物学、岩相学研究,确定其物质组成、岩石组合特征及野外产出状态,辅以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厘定其各地质体岩石成因、源区性质、物质来源、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进而查明下二台岩群构造属性和成因。同时,结合区域上已发表的地质资料,对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进行总结,建立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下二台岩群物质组成由南东向北西依次为:中泥盆世变质陆源碎屑岩、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晚石炭世变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早—中二叠世变质火山—碎屑岩,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中泥盆世变质陆源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二长变粒岩,原岩恢复为砂岩,主要来自于长英质火成物源区;该套碎屑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变质陆源碎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介于384~443 Ma,年龄频谱图显示三个年龄峰值,分别为392 Ma、423 Ma、443 Ma,表明可能存在三期岩浆热事件,沉积下限年龄为384 Ma,时代为中泥盆世;该套变质陆源碎屑岩原岩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变流纹岩、变英安岩、云母(二长)微晶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绿帘)角闪斜长片岩、斜长(绿帘)角闪片岩、斜长浅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该套火山岩为钙碱性火山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但变质中性火山岩稀土总量低于变质酸性火山岩,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Sr、P元素,结合野外产出面积和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1~348 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时代为早石炭世;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岩石圈地幔(俯冲带附近),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晚石炭世变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为方解石大理岩、石墨大理岩,夹云母斜长变粒岩、斜长浅粒岩、云母微晶片岩,原岩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变质碳酸盐岩主量元素以CaO和MgO为主,稀土含量很低,相对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Eu负异常明显;该套变质碳酸盐岩内见牙形刺化石,根据初步鉴定结果认为其原岩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大理岩内炭质黑云母微晶片岩夹层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主要介于304~342 Ma,沉积下限年龄为304 Ma,时代为晚石炭世;变质碳酸盐岩原岩的形成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其形成于大洋底—大陆边缘之间还原环境。早—中二叠世变质火山—碎屑岩,该套岩石以变质碎屑岩为主,并夹变质火山岩,二者在野外产出上混杂在一起。其中,变质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绿帘石英片岩、石榴二长变粒岩,原岩恢复为泥砂质沉积岩和砂泥质沉积岩;变质碎屑岩相对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Eu异常不明显;两件样品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主要介于267~332 Ma,沉积下限为267 Ma和269 Ma,均为中二叠世;泥砂质沉积岩原岩可能来源于再旋回的以长英质岩石为母岩的沉积岩,砂泥质沉积岩原岩可能来源于再旋回的以长英质和镁铁质岩石为母岩的沉积岩,二者原岩的母岩分别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和大洋岛弧环境下。变质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云母片岩、长石二云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绿帘青磐岩(变安山岩),为一套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结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异常不明显,但二者稀土元素含量不同,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P、Ti元素,结合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72~288 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时代为早二叠世。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岩石圈地幔(俯冲带附近),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二者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下二台岩群物质组成存在多时代特征,且均为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产物;在洋壳俯冲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各地质体陆续就位,并依次侧向拼贴增生在一起,再遭受后期构造作用改造;因此,下二台岩群是由一系列构造岩片叠置混杂而成,将其定义为“下二台”构造杂岩更为合理。“下二台”构造杂岩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时期应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六个阶段:泥盆纪弧—陆碰撞后造山阶段;早石炭世形成活动大陆边缘弧阶段;晚石炭世弧后伸展,形成弧前和弧后盆地阶段;早二叠世弧—陆碰撞拼贴,并形成新的大陆弧阶段;中二叠世大陆弧和大洋弧碰撞阶段;晚二叠世陆—陆碰撞前阶段。

赵宇霆,李子颖,郭春影[4](2021)在《辽宁翁泉沟铁-硼-铀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文中认为辽宁翁泉沟含铀铁硼矿床是一个综合开发利用的超大型铁-硼-铀矿床,对该矿床铀成矿年代学开展研究对认识该矿床成矿规律及形成过程十分重要,也对探讨辽东地区辽河群内铀矿化特征和区域铀成矿规律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大量野外和室内地质工作基础上,对翁泉沟东台子矿段和矿区内暖河堡硼铁矿矿石中粒状的晶质铀矿开展了电子探针化学定年研究得到了(1 953±11)Ma和(1 862.6±9.8)Ma两个化学年龄,铀矿物形成年龄也代表了该地区铁-硼-铀矿床中两期的铀矿化形成年龄。辽东地区经历了强烈挤压环境下的造山运动并伴随着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铀矿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所形成。

黄勇[5](2021)在《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罗甸软玉矿产在贫Mg的二叠系四大寨组二段灰岩与硅质岩地层中,其品质优良,接近于新疆和田玉。然而,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宝石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等方面,对影响玉矿成矿的地质因素少有涉及,其成矿元素Mg的来源众说纷纭,矿床成因类型仍未确定,成矿机理还有待阐述。本论文对制约成矿的地层化学成分、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开展系统研究,以揭示其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机理,为发现更多优质的罗甸玉矿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综合研究确定罗甸玉的成矿作用类型为接触-热液交代叠生软玉矿床,而不是以往的接触交代型。该接触-热液交代叠生矿床类型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为一种新的软玉矿床成因类型。其从四大寨组二段灰岩和硅质岩沉积开始,经历了基性岩床侵入作用和引发的接触热变质作用、岩床自身的自变质作用和对围岩发生的矽卡岩化作用和最后的花岗岩浆侵入导致的青磐岩化作用和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和交代成矿作用,历时约200Ma。时间之长,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之复杂,极为罕见。2.综合研究系统厘定了罗甸玉矿区的矿体赋存围岩特征、鉴别出成矿过程发生的三期岩浆作用事件和两期变质作用事件的组成、性质、年龄和时代。岩体赋存的围岩为四大寨组二段沉积于中晚二叠世,主要岩性为贫Mg、Fe、Al等成分的高纯度灰岩和可含不等量的灰质成分但也贫Mg硅质岩。三期岩浆作用中的第一期发生在二叠纪晚期,年龄为260Ma~256Ma,与峨眉山大岩浆岩省的同类岩石同龄,先后由远程侵入的辉绿岩床、中性岩囊和酸性岩脉组成。基性岩浆成分为演化岩浆,呈幕式侵入和输送。中性岩囊为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后底劈到新就位的玄武质岩浆中的产物,酸性岩脉为最晚期结晶分异的残余岩浆贯入的结果。第二期和第三期中酸岩浆作用分别发生在160Ma~170Ma和86Ma~90Ma,前者总体富Na,后者富K。第一期变质作用于辉绿岩床侵位期间,幕式侵入的基性岩浆在围岩中持续发生接触热变质,在幕间则发生过矽卡岩化作用,在期后发生辉绿岩床岩石的自变质作用。第二期变质作用与第三期86Ma~90Ma的富K中酸性岩脉侵入有关,以青磐岩化作用开始,以热液交代变质作用至成矿而终结。3.综合分析确定辉绿岩床岩石是罗甸玉关键成矿元素Mg提供者,而岩石中的单斜辉石分解则是Mg的重要物源。在整个成矿过程中,辉绿岩床分3次向围岩提供Mg。第一期变质作用中,玄武质岩浆多幕侵位的幕间,岩浆一定程度的冷却产生热液在岩床与围岩之间发生单向交代的矽卡岩化作用,第一次使岩浆中的Mg向围岩迁移;而第二次Mg输送受岩床期后的自变质作用控制。第三次的Mg输送则与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的青磐岩化气液变质作用相关。第一次提供的Mg主要来自未固结的玄武质岩浆;第二、三次输送的Mg是通过单斜辉石分别分解为绿泥石和绿帘石,溶解出来的Mg2+提供。4.确定罗甸玉的成矿发生在喜马拉雅早期,而不是以往的海西晚期。成矿缘于~86Ma富K花岗岩脉的侵入作用,它首先导致先期自蚀变了的辉绿岩,包括岩囊、和164Ma~172Ma的中酸性脉岩还有该期先侵入的岩脉发生了青磐岩化气液变质作用。喜马拉雅早期叠加的热液交代作用成矿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基性岩床中的单斜辉石继续分解出Mg并带入富含碱金属K和Na离子的岩浆水和变质水、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并带入围岩中,浸蚀原来赋存Mg的矿物如透辉石使之溶解,释出Mg,生成富Mg的矿液;第二阶段是这些矿液在合适的物化条件下最终玉化成矿。因此,罗甸玉与新疆和田玉不同(它的形成是在所谓的“成岩阶段”发生了透闪石对透辉石的交代反应),是溶解透辉石形成富Mg或高Mg的矿液(矿液形成阶段),而最后的阶段为矿液转变为软玉石的玉矿化阶段。5.研究第一次提出将辉石分解出的Mg、Fe、Al等多组分热液纯化为高Mg热液的机制,即蚀变过程中高Fe2+/(Fe2++Mg)值的铁绿泥石和理论上不含Mg绿帘石的形成吸纳了大量的Fe,提高矿液中的Mg纯度,为生成优质的白玉和青白玉创造了物质前提。总之,本研究基于罗甸玉形成的研究提出的接触-热液交代叠生软玉矿床类型、岩浆幕式输送过程中以接触热变质为主的幕间矽卡岩化作用、基性岩浆与硅质灰岩之间的单向交代作用、热液交代成矿中的矿液形成阶段和玉化阶段划分、蚀变过程中铁绿泥石和绿帘石的形成可提高Mg纯热液的作用机制观点和首次确定罗甸玉形成于喜马拉雅早期的结论,刷新了软玉石成矿作用机理的认识。

李德东,王玉往,解洪晶,张凤琴,杨泮,张志超,李生辉,刘俊利[6](2021)在《一种钻孔数据统计与找矿预测新方法——以辽宁白云金矿为例》文中提出钻孔资料中与矿体密切相关的信息提取对理解深部物质向上迁移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对金属矿产的勘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统计了白云地区的钻孔资料,提取侵入围岩地层中的所有岩脉、矿脉以及裂隙的厚度,并计算了每米钻孔中各地质体的垂向伸展程度(即垂向伸展率),绘制了平面分布图。通过对各地质体厚度和垂向伸展率平面分布图分析比较,认为岩脉厚度垂向伸展率与矿体厚度和垂向伸展率分布高度吻合,并且岩脉与裂隙厚度总和的垂向伸展率分布也与后者具有较高的吻合性,而且指示出潜在的北东向成矿潜力区。本文提出一种提取钻孔资料中的控矿因素与找矿预测新方法,希望在相同类型的矿床找矿预测工作中可以进行推广,更加精确地指导深部找矿预测工作。

吴迪,刘永江,王庆喜,李伟民[7](2021)在《辽东连山关地区古元古代基性岩特征及与铀矿关系探讨》文中提出连山关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铀成矿省辽东铀成矿带,以往的勘探发现铀矿周围大量基性岩发育,为进一步了解基性岩构造环境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本文以钻孔深部基性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等研究,探讨基性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表明:钻孔深部基性岩以变辉绿岩和辉绿玢岩为主,具有钾、钠含量相当,过铝质等特征,属于碱性-过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偏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作用不明显, Eu呈现中等程度负异常, Ce呈微弱负异常;微量元素Ba、La、Zr、Hf相对富集而U、K、P、Ti相对亏损。地球化学特点表明,研究区基性岩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源区为过渡型地幔,形成于大陆碰撞后伸展裂解的构造环境,并在上侵过程中存在地壳混染作用。连山关岩体南缘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及相伴生的张性破裂为基性岩的就位提供空间。基性岩同时也为铀成矿提供热源、矿化剂及部分成矿流体。综合分析认为,造山期后伸展张裂阶段形成的基性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连山关岩体南部辽河群覆盖区可作为下一步重点找矿地段。

李玉森,万波,曲乐,索锐,李伟[8](2021)在《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宁省1:100万数字地震构造图》以ArcGIS为平台,以《1:400万中国地震构造图》和《辽宁省1:50万地质图》为底图,结合近年来1:25万、 1:20万、 1:5万地质调查新成果和城市活断层探测等有关资料,采用新方法、新规范(GB/T 36072-2018、DB/T 73-2018、GB/T 985-2015)[1-3]编制而成。图中对于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性要素、地震构造基础条件、地层要素、主要构造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建立了42条活动断裂数据库,并增加了依兰—伊通断裂、密山—敦化断裂、金州断裂、鸭绿江断裂等研究新成果。为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及地震危险区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徐春辉[9](2020)在《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文中指出辽宁本溪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子河-浑江台陷内,是我国条带状铁矿(BIF)的重要产地,具有悠久的铁矿勘探和开采史,已探明资源储量在我国同类型已探明储量中占较大比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现已探明铁矿资源储量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矿山企业和科研工作者逐渐将资源找矿的目标由地表转入地下,发掘第二找矿空间矿床资源逐渐成为矿床资源开发的主要趋势。当前矿山企业和科研机构已掌握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地学数据,如何通过的科学的空间分析技术挖掘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矿产资源,为矿产资源的空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地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论文采用分区块的三维地质研究方法,在对研究区内地层、矿床、构造等地质数据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非震地球物理剖面数据(重力、地磁、大地电磁)和区域重、磁数据处理和解释,完成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调查。采用以剖面为主,地表产状和野外观测为辅,钻孔验证为约束的基于剖面的分块三维建模方法,建立了本溪地区地下三维地质模型。揭示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和BIF铁矿空间分布规律,阐述了深部地质结构与BIF铁矿展布的空间关系,找出了侵入岩体、褶皱、断裂等后期地质构造活动对铁矿空间发育分布的影响,指出了深部找矿的靶区。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和认识:(1)提出了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多级剖面约束、分区块调查与研究、统一集成、逐步完善的三维地质研究思路;分别建立了以研究方法和模型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为矿集区的三维地质研究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案。(2)设计了5条穿过研究区的主干剖面并测量了剖面上的非震地球物理数据,使用反演软件对剖面上的重、磁、电数据进行反演,绘出5条非震地球物理剖面,对非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得出主干剖面上的深部地质结构。应用反演软件以区域重、磁数据为基础,主干剖面为约束,对将研究区均匀等分的12条重、磁联合反演剖面进行重、磁联合反演与综合解释,得出重、磁联合反演剖面上的深部地质结构。(3)使用基于剖面的三维建模方法,以剖面为主,DEM数据、钻孔数据、产状数据等为辅,结合地层、矿床、构造等地质资料,建立了本溪地区的地下三维地质模型,阐述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将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依据特征的不同划分为以古元古界为主型、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型和太古代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双层结构型三大类以及六个小类。根据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类型将本溪地区划分为龙岗地块、辽吉裂谷、辽吉裂谷和龙岗地块的过渡带三个大的深部构造单元六个小的深部构造单元。本溪地区的铁矿空间分布与深部地质结构间存在重要关系。(4)建立了本溪地区主要铁矿的三维空间模型,结合该区的深部地质结构,指出了本溪地区铁矿空间展布的规律:本溪地区的铁矿以NW向走向为主;由南向北盖层逐渐变薄遭受的剥蚀逐渐增强;北部地区含铁建造多表现为复式褶皱,南部地区铁矿含铁建造多表现为板状。本溪地区铁矿现有空间展布是后期褶皱、断裂、岩体侵入等地质构造活动综合地质作用的结果。褶皱和断裂改变铁矿的空间形态,影响铁矿的发育规模同时还能促进富铁矿的形成。岩体侵入一方面对含铁建造造成了侵蚀影响了铁矿的规模,另一方面因岩体侵入提供的热液与贫铁矿产生交代反应促成富铁矿的发育。(5)指出深部找矿远景区,根据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铁矿空间展布规律,结合区域重、磁异常推测在研究区东部本溪田师傅盆地新元古-古生代沉积盖层下埋藏有太古宙BIF隐伏铁矿,深部找矿远景好。

李德东,王玉往,邱金柱,王伟,李生辉,周国超,张志超[10](2020)在《辽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银-金矿床硫化物化学成分及找矿意义》文中指出对辽宁青城子铅锌-银-金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进行了显微鉴定、电子探针和ICP-MS分析,获得它们的固结顺序为:黄铁矿早于闪锌矿,二者早于方铅矿(闪锌矿交代黄铁矿,方铅矿交代前两者)。从硫化物成分空间分布可以判断成矿流体以甸南-榛子沟为中心分别向二道-喜鹊沟和大地-白云迁移。根据方铅矿固结温度(327℃)参考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322℃),限定以方铅矿为主的矿床其硫化物形成温度约为322~327℃;利用Cd在方铅矿-闪锌矿分配系数温度计获得铅锌矿成矿温度在344~464℃之间,结合闪锌矿出溶黄铜矿温度(高于350℃),参考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300~360℃),并参考黄铁矿发生脆性变形温度(400℃),获得以闪锌矿为主的矿床硫化物形成温度约为360~400℃,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温度被限定在390~400℃;由于自然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微裂隙中,利用黄铁矿发生脆性变形温度并结合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230~370℃)约束金成矿温度约为370~400℃。成矿温度较高可能归因于样品采集位置较深所致;最后利用矿石矿物、侵入岩、围岩微量元素对比分析判断成矿流体与中生代(特别是印支期)侵入岩具有亲缘性,根据印支期岩浆混合特征认为岩浆混合作用可能对本地区成矿作用具有重要贡献。

二、大石桥区元古代地层的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石桥区元古代地层的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辽东青城子白云金矿床成矿期构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及矿集区地质概况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2.2 矿区岩浆岩
    2.3 矿区构造
    2.4 围岩蚀变、矿化特征
3 控矿构造结构面样式与矿体特征
4 控矿断裂构造解析与构造应力场
    4.1 控矿断裂构造解析
    4.2 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分析
5 构造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探讨
    5.1 矿化、蚀变与矿体形态控制
    5.2 矿体分布与侧伏向控制
6 结论

(2)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1.1.2 华北克拉通与成矿
        1.1.3 前寒武纪铀矿及构造背景
        1.1.4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放射性场特征
        2.2.1 参数特征
        2.2.2 放射性场特征
    2.3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早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连山关岩体及辽河群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3.2.1 测试样品描述及U-Pb测年结果
        3.2.2 U-Pb年龄地质意义讨论
    3.3 韧性剪切带发育特征
        3.3.1 宏观变形特征
        3.3.2 微观变形特征
        3.3.3 有限应变测量
    3.4 古元古代基性岩发育特征
        3.4.1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3.4.2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3.4.3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第4章 典型铀矿特征及铀成矿作用
    4.1 典型铀矿床特征
        4.1.1 连山关铀矿床
        4.1.2 黄沟铀矿床
        4.1.3 玄岭后铀矿床
    4.2 铀矿石特征
        4.2.1 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石物质成分
        4.2.2 矿石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
    4.3 铀矿体围岩及蚀变特征
        4.3.1 铀矿体围岩
        4.3.2 围岩蚀变特征
        4.3.3 微量元素特征
        4.3.4 蚀变与铀矿化的关系
    4.4 铀成矿作用
        4.4.1 铀成矿时代
        4.4.2 铀成矿温压、pH和Eh值
        4.4.3 铀源及热液来源
        4.4.4 铀的活化迁移
        4.4.5 铀的沉淀机制
第5章 构造演化与铀矿关系研究
    5.1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关系
        5.1.1 一级控矿构造-韧性剪切带
        5.1.2 二级控矿构造-脆性断裂带
    5.2 古元古代基性岩及与铀矿关系
        5.2.1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5.2.2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5.3 构造变形期次与演化历史
    5.4 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辽北地区下二台岩群构造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华北板块北缘构造演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下二台岩群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思路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新太古界
        2.1.2 新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新生界
    2.2 侵入岩
    2.3 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第3章 辽北地区下二台岩群构造属性
    3.1 历史沿革
    3.2 下二台岩群的物质组成
    3.3 中泥盆世变质陆源碎屑岩特征
        3.3.1 地质特征
        3.3.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3.3.3 年代学特征
        3.3.4 地球化学特征
        3.3.5 原岩恢复及物质来源
        3.3.6 构造环境
    3.4 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特征
        3.4.1 地质特征
        3.4.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3.4.3 年代学特征
        3.4.4 地球化学特征
        3.4.5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3.4.6 构造环境
    3.5 晚石炭世变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特征
        3.5.1 地质特征
        3.5.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3.5.3 年代学特征
        3.5.4 地球化学特征
        3.5.5 成岩环境
    3.6 早—中二叠世变质火山—碎屑岩特征
        3.6.1 地质特征
        3.6.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3.6.3 年代学特征
        3.6.4 地球化学特征
        3.6.5 变质碎屑岩原岩恢复及物质来源
        3.6.6 变质火山岩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3.6.7 构造环境
    3.7 下二台岩群构造属性
第4章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4.1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泥盆纪构造环境
    4.2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石炭纪构造环境
    4.3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二叠纪构造环境
    4.4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辽宁翁泉沟铁-硼-铀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地构造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岩浆岩
    2.4 热液蚀变
    2.5 矿体与矿石
3 样品特征及分析方法
    3.1 样品特征
    3.2 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铀与铁硼矿化时间关系
    5.2 翁泉沟地区铁-硼-铀矿床古元古代年代学格架
6 结论

(5)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软玉矿床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全球主要软玉矿床成因与存在问题
        1.2.2 罗甸玉矿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和方案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概况、工作量和选题的创新性和特色及主要研究成果
        1.5.1 论文概况
        1.5.2 与本研究有关的工作量
        1.5.3 创新点与特色
        1.5.4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构造和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系统特征
        2.2.2 岩浆作用
        2.2.3 变质作用
        2.2.4 构造事件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赋矿地层特征
    3.2 含矿带及矿体特征
        3.2.1 含矿带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组分
        3.3.3 结构构造
        3.3.4 物理光学特征
第四章 矿床围岩的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4.1 剖面特征
        4.1.1 罗暮四大寨组剖面(KPM07)
        4.1.2 罗悃上饶四大寨组剖面(LD16)
    4.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4.3 地球化学特征
    4.4 讨论
        4.4.1 四大寨组地层化学成分特点
        4.4.2 四大寨组硅质岩成因和沉积盆地环境条件及其水化学成分
        4.4.3 四大寨组与区域上的栖霞组、茅口组的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基性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5.1 基性岩体的产状和岩相分带
    5.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5.3 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
        5.3.1 锆石特征
        5.3.2 年龄分析结果
        5.3.3 Hf同位素分析结果
    5.4 辉石矿物化学特征
    5.5 岩石地球化学
        5.5.1 主量元素
        5.5.2 微量与稀土元素
        5.5.3 构造环境
    5.6 讨论
        5.6.1 多幕岩浆侵位
        5.6.2 基性岩床的就位深度
        5.6.3 岩浆分异作用
        5.6.4 罗甸高Ti与低Ti辉绿岩的成因
    5.7 小结
第六章 中酸性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6.1 岩体产状
        6.1.1 中性岩囊
        6.1.2 中酸性岩脉
    6.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6.2.1 岩囊中性岩
        6.2.2 岩脉中性岩
        6.2.3 岩脉酸性岩
    6.3 锆石年代学
        6.3.1 样品采集与加工处理
        6.3.2 分析结果
    6.4 岩石地球化学
        6.4.1 主量元素
        6.4.2 微量元素
    6.5 讨论
        6.5.1 罗甸中性岩浆岩的年龄和岩浆作用期次
        6.5.2 中性岩囊和中酸性脉岩的成因
    6.6 小结
第七章 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气液变质作用
    7.1 接触热变质作用
        7.1.1 接触变质带特征
        7.1.2 岩石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7.1.3 特征变质矿物结构关系
        7.1.4 特征变质矿物的EDS谱图
        7.1.5 岩石化学特征
    7.2 侵入岩的气液变质作用
        7.2.1 气液变质岩的产状
        7.2.2 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7.2.3 变质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7.2.4 岩石化学特征
    7.3 气液变质岩锆石测年
        7.3.1 样品采集与加工处理
        7.3.2 分析结果
    7.4 讨论
        7.4.1 接触热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鉴别
        7.4.2 单向对流矽卡岩化作用
        7.4.3 接触递增变质带特征和温度条件估计
        7.4.4 绿泥石化和青磐岩化引起的成分改变
        7.4.5 绿泥石化和青磐岩化作用年龄
    7.5 小结
第八章 罗甸玉同位素测定和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8.1 锆石定年
    8.2 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8.2.1 氢氧同位素
        8.2.2 硅同位素
    8.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8.3.1 流体包里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8.3.2 流体包里体温度和盐度
        8.3.3 流体包裹体密度
        8.3.4 成矿深度
    8.4 罗甸玉的成矿年龄
    8.5 小结
第九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机理
    9.1 罗甸玉的成矿物质来源
        9.1.1 钙和硅的来源
        9.1.2 镁的来源
    9.2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类型
    9.3 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
        9.3.1 成矿机理
        9.3.2 成矿模式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Ⅰ 实验分析方法
        1 锆石LA-ICP-MS原位U-Pb定年
        2 锆石Lu-Hf同位素测试
        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4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5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及流体成分
        6 氢氧同位素分析
        7 硅同位素分析
    附件Ⅱ本文测试分析数据汇总表
        附第4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5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6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7 章测试分析数据
        附第8 章测试分析数据

(6)一种钻孔数据统计与找矿预测新方法——以辽宁白云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白云矿床地质特征
3 钻孔中侵入体几何分析
4 钻孔中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
    4.1 矿体厚度及垂向伸展率
    4.2 裂隙厚度及垂向伸展率
    4.3 岩脉厚度及垂向伸展率
    4.4 岩脉与裂隙总厚度及垂向伸展率
5 讨论与结论

(7)辽东连山关地区古元古代基性岩特征及与铀矿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典型铀矿床特征
    2.1 连山关(3075)铀矿
    2.2 黄沟铀矿
    2.3 玄岭后(410)铀矿
3 基性岩样品的岩相学特征
4 基性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2 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基性岩的构造环境与物质源区
    5.2 基性岩与铀矿的时空关系
    5.3 基性岩与铀矿的成因关系
        5.3.1 提供热源
        5.3.2 提供矿化剂
        5.3.3 提供成矿流体
    5.4 韧性剪切带与铀矿的关系
    5.5 成矿模型及今后找矿方向
6 结论

(8)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编图及说明
2 地震活动性要素
3 地震构造基础条件
4 地层要素
5主要构造要素
4主要地震构造的认识
5 结语

(9)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F铁矿的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调查的研究现状
        1.2.3 鞍-本溪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及含铁建造空间展布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小结
    1.5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古元古界
        2.2.3 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3 侵入岩
        2.3.1 新太古代侵入岩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地质构造
    2.5 断裂
    2.6 矿产
第3章 三维地质研究方法与流程
    3.1 三维地质研究内容
    3.2 三维地质研究思路
        3.2.1 地质模式指导
        3.2.2 多级剖面约束
        3.2.3 分区块调查研究
        3.2.4 分区块按对象三维地质建模
        3.2.5 统一集成
        3.2.6 逐步完善
    3.3 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3.1 以研究方法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3.2 以模型为中心的三维地质研究流程
    3.4 三维地质建模模型
    3.5 小结
第4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4.1 岩石物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4.2 区域岩石物性特征
    4.3 区域重力特征
    4.4 区域航磁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区域深部地质结构格架特征
    5.1 非震地球物理数据的采集
        5.1.1 重力数据测量
        5.1.2 地磁数据测量
        5.1.3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测量
    5.2 非震地球物理数据的处理
        5.2.1 重、磁数据处理
        5.2.2 MT数据处理
    5.3 非震地球物理剖面深部地质结构
        5.3.1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Ⅰ
        5.3.2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Ⅱ
        5.3.3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Ⅲ
        5.3.4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Ⅳ
        5.3.5 非震地球物理综合剖面Ⅴ
    5.4 重、磁联合反演
    5.5 重、磁联合反演剖面深部地质结构
    5.6 小结
第6章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6.1 研究区三维空间模型
    6.2 燕山期侵入岩体的深部地质形态
    6.3 辽吉裂谷的构造边界与沉积边界
        6.3.1 构造边界
        6.3.2 沉积边界
    6.4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6.5 本溪地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史
    6.6 小结
第7章 本溪地区含铁建造的空间发育规律
    7.1 本溪地区主要铁矿矿床特征
        7.1.1 南芬矿集区
        7.1.2 北台矿集区
    7.2 本溪地区铁矿空间展布规律
        7.2.1 研究区主要铁矿平面展布特征
        7.2.2 含铁建造盖层发育情况
        7.2.3 含铁建造空间三维形态
        7.2.4 富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
    7.3 岩体侵入对含铁建造空间发育的影响
        7.3.1 岩体侵入对含铁建造的侵蚀作用
        7.3.2 岩体侵入对矿体的富集作用
    7.4 褶皱对含铁建造空间发育规律的影响
        7.4.1 褶皱改变铁矿的形态
        7.4.2 褶皱使铁矿富集
    7.5 断裂对含铁矿建造空间发育的影响
        7.5.1 断裂影响矿体出露形态
        7.5.2 断裂影响矿体的保存程度
        7.5.3 断裂提供铁矿富集条件
    7.6 隆升剥蚀作用及盖层对铁矿的影响
    7.7 深部找矿前景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辽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银-金矿床硫化物化学成分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体和矿石特征
    2.1 铅矿床
    2.2 铅锌矿床
    2.3 银铅锌矿床
    2.4 金矿床
3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3.1 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3.2 单矿物ICP-MS分析
4 测试结果
    4.1 方铅矿的成分
    4.2 闪锌矿的成分
    4.3 黄铁矿的成分
5 讨论
    5.1 矿物成分之间的相关性
    5.2 矿物成分空间变化特征
    5.3 矿床的成矿温度
    5.4 矿床成因
6 结语

四、大石桥区元古代地层的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东青城子白云金矿床成矿期构造特征分析[J]. 于婳,赵国春,刘建民,张家齐,毕广源,郭祺,房兴,徐刚,刘福兴,霍延达,边惠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06)
  • [2]辽东连山关地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迪. 吉林大学, 2021
  • [3]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辽北地区下二台岩群构造属性研究[D]. 张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4]辽宁翁泉沟铁-硼-铀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J]. 赵宇霆,李子颖,郭春影. 铀矿地质, 2021(03)
  • [5]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D]. 黄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6]一种钻孔数据统计与找矿预测新方法——以辽宁白云金矿为例[J]. 李德东,王玉往,解洪晶,张凤琴,杨泮,张志超,李生辉,刘俊利. 矿产勘查, 2021(04)
  • [7]辽东连山关地区古元古代基性岩特征及与铀矿关系探讨[J]. 吴迪,刘永江,王庆喜,李伟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04)
  • [8]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J]. 李玉森,万波,曲乐,索锐,李伟. 华南地震, 2021(01)
  • [9]辽宁本溪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与BIF铁矿分布规律[D]. 徐春辉. 吉林大学, 2020(03)
  • [10]辽宁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银-金矿床硫化物化学成分及找矿意义[J]. 李德东,王玉往,邱金柱,王伟,李生辉,周国超,张志超.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0(06)

标签:;  ;  ;  ;  ;  

大石桥区元古代地层新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