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乐社(论文文献综述)
张宝丹[1](2019)在《易县后土庙民间艺术的庸俗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间信仰的艺术载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形态,与民俗生活紧密相连。民间信仰与民间艺术在村落中以庙宇为依托得以一脉相承并共同构成一个民俗文化生态。河北易县后土庙是依托后土信仰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古庙群,是承载着建筑、造像、装饰等造型艺术以及庙会仪式中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后土庙民间艺术与传统后土庙民间艺术相比,出现了宗教性弱化、艺术性消退和商业化严重等庸俗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后土庙建筑空间神圣性的衰弱、神佛造像程式化的打破和仪式化审美特征的消解等方面。后土庙民间艺术是在传统农耕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变迁,民间艺术形态也随之改变。论文以后土庙民间艺术的内容、过程、形式等因素的变迁为视角,通过对地方村落背景、信仰实践变迁、经济利益驱使以及民间艺术自身特质的角度来分析后土庙民间艺术的庸俗化现象。后土庙民间艺术的庸俗化是在内外约束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是一种对传统规范性的破坏和对现代社会低俗化需求的迎合。首先,对传统性的破坏主要来自于外在约束力的衰减,传统村落是以血缘、地缘和神缘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但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个体开始脱离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从而导致维持民间艺术传统性、规范性的基础结构被打破。其次外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也是加速对传统规范性破坏的原因。然后,民间信仰世俗性大于神圣性、与传统道德疏离的文化特征以及其弥散性的组织结构是导致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对物质利益需求迎合的内在原因。最后,民间艺术低文化门槛的情绪补偿和民间艺术在当代文化适应过程中外在形式对低俗需求的盲目迎合都会造成后土庙民间艺术的庸俗化。后土庙民间艺术的庸俗化发展是内外约束力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是功利主义驱动下的民间艺术发展的现代化状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当代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有时只会看到民间艺术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收益,而对之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估计不足。庸俗化发展导致民间艺术作为区别于生活的艺术性的消解、娱乐性和商业化的凸显导致民间艺术作为道德审美引导的功用弱化和地域艺术文化特征的散失。所以在当代村落寺庙重建的热潮下,要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重建具有村落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场域。
郭树群[2](2019)在《冀中音乐会学案研究述论》文中认为本文在描述"冀中音乐会学案"基本学术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其学术发展进程,呈示学案研究过程中田野工作的演进特点,学术思维的典型特征,归纳学案研究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若干学术观念,探索冀中音乐会学案研究理论话语的构建。
杜莹[3](2018)在《延续与建构:时代变奏中的乡村“音乐会”书写——评张伯瑜《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音乐收集》》文中研究表明京、津、冀一带的"音乐会"研究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的学术高地之一,30余年来吸引了众多学者投入其中,至今研究热度持续不减。该书的调查研究以单一村落为视角,记录了特定时段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圈头村"音乐会"个案。书中收集的原始工尺谱文本与音响资料,对后续研究具有深远价值。
路梦[4](2018)在《道教音乐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道教是我国国有的传统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有关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伴随着专家学者研究工作的展开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成熟,以及人们对道教音乐的关注与重视,其音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是对道教音乐研究兴起开始至2016年之前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的分类与简要概述,希望能在道教音乐研究的这一领域尽一份绵薄之力。
崔晓娜[5](2018)在《传承与衍变:河北十番乐音乐研究》文中指出河北十番乐是清代帝都音乐文化遗存在承德地区和保定地区的古老乐种。在"十番乐"称呼前冠以"河北",除以"河北"现代行政区域划分标准以外,还包括与十番音乐历史环境关系密切的"清代承德府"的重要地域,即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地区,主要的代表乐种有保定易县的东韩村十番会和后部村十番会以及承德清音会和赤峰雅乐。河北十番乐存见于
陈瑜[6](2017)在《河北十番的历史与变迁——雄县小庄村十番会引发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十番会,顾名思义是演奏十番的会社组织,所演奏的"十番"是一种以丝竹或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组成的器乐合奏形式。作为中国传统器乐合奏形式,"十番"在明以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曾广泛流传于宫廷、民间、宗教阶层,在地方风俗、文人诗词笔记乃至传奇小说中屡有记载。文章通过对河北小庄村十番会社的历史与变迁考察,结合口述史与历史文献试图勾勒十番从宫廷到民间传承的"地方性"历史变迁脉络,同时也想以此研究作为近年来以国家制度和国家观念出发理解具体地域中"地方性知识"与"区域音乐文化"被创造与传播的新研究理念在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的实践与尝试。
尹虎彬[7](2015)在《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节日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解禁,90年代恢复,到21世纪得到国家立法保护。节庆中的仪式是超越日常生活、超越世俗的艺术表达,它由特殊的表演场所、象征性的传统符号、专门化的艺术样式和表演者所构成,其基本功能是通过仪式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灵世界的和谐。节庆的传承体现出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强化认同的历史见证,是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特定的传统社区,由于节庆活动更多地需要集体参与,礼尚往来和互惠关系被周期性的节庆仪式活动不断强化,成为人们牢不可破的生活信念。民间节庆集中反映了民众对文化理想和自然秩序的尊重,其超越世俗生活的神圣性,又把社会差异性统一起来,转换成公共力量。
钟素萍[8](2015)在《赣南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音乐研究》文中认为“朝神”俗称“问神”、“朝仙”,是在赣南客家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祭祀仪式,至今仍活跃在赣南的安远县。赣南客家地区历来有尚鬼信巫的传统,各种祭神、祭祖、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等仪式都体现出中原古韵与当地土着居民相融合的民间地方风格。以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为个案,笔者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及其音声①进行考察,先后对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进行了6次实地调查。共拍摄“朝神”仪式图片3000多张;对“朝神”仪式过程所摄录的视频约100G;对“朝神”仪式过程,理事、法师、香首、乐手和部分信民的专访,以及对乐班、曲牌、乐器的指法与民间定调等方面进行采访的录音约2G。根据录音、采访整理的资料,及笔者撰写的田野笔记、田野日志等约3万字;采录、记谱的吹打乐曲牌30多首,锣鼓经10首。本文立足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详细记录仪式过程;通过对仪式中的乐班的技艺传承、演奏形式、音乐交流方式、经济供养及其用乐情况,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探讨仪式及其音乐得以存在的深层原因,认为乐班用乐的多元性及其适时的作出相应的调节是乐班生存之道;通过对音乐本体建构的分析,揭示音乐与仪式的内在联系及当地客家人的音乐观念、审美观念,认为仪式音乐中的装饰音是安远民间传统音乐相对稳定的润腔方式;最后,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朝神”仪式所展现当地客家人的神明崇拜和仪式及其音声的文化价值功能进行阐释,认为安远九龙山客家地区属于多神信仰中一神独尊(观音)的主神崇拜,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音声的本质功能在于它的实用性,主要包括通讯、控制、符号和造势功能,而“朝神”仪式本身则具有凝聚村落人心、调控村落矛盾和强化长幼尊卑秩序的功能。
王丽[9](2015)在《道德视域下的后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后土文化是发源于山西省万荣县的传统祭祀文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在古汾阴扫地为坛祭祀后土,是中华拜土文化和祭祀文化之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集道教、儒教、佛教文化以及万荣地方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在当地依然拥有广泛信仰基础。本文绪论简单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认为后土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对后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从全新的道德角度提炼了后土文化的道德内涵。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采用了查阅文献法、实际考察法和访谈法。第一章首先界定后土是创造了人类的后土女娲娘娘。其次界定了后土文化,后土文化是中华拜土文化之根,中华祭祀文化之根,与传统道教、儒教、佛教文化相互影响,集三大传统文化以及万荣当地民间民俗文化于一体,发挥着中国“源文化”,“根”文化的魅力,自己独特的魅力塑造中国人的性格、习惯、心理、日常生活等。第二章从历史脉络的角度分析了后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后土文化起源于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崇拜,最早在汾阴祭祀后土的是轩辕黄帝。其后二帝三王时期、两汉、唐明皇以及宋真宗等帝王通过祭祀直接推动了后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而对后土文化千年传承起最重要作用的是普通民众,对后土的祭祀从汉武帝时开始深入民间。新中国成立后,后土文化曲折发展,如今政府全面介入后土文化的开发修复和保护工作,已经式微的后土民俗活动也重新焕发光彩。同时后土文化在发展中,后土祠、后土戏台、历代名人、以及传统庙会是后土文化传承和发挥功能的主要载体和形式。第三章是对后土文化的的道德探析。几千年的发展中,后土文化以拜土形式孕育了以“和”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以传统的祭祀形式殷实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以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形式充实了以“向上向善”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以民间庙会活动形式丰富了以“祈福”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第四章从提升后土文化的教化功能出发讨论如何搞好新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后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和弘扬后土文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要求。我们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搞好后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发挥后土文化的优秀内涵在新时期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作用。结论部分总结了后土文化的起源影响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道德传承文化,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尹虎彬[10](2014)在《传承论的民间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民间信仰从神灵体系、社会组织、节庆庙会等几个层面来展开综合考量,努力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它的传承性、地方性和类型化特点,试图更加全面地分析作为文化现象的民间信仰在特定社会内部的运行机制。
二、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乐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乐社(论文提纲范文)
(1)易县后土庙民间艺术的庸俗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概念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概念 |
二、文献综述与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历史变迁中的易县后土庙叙事 |
一、易县后土庙后土信仰的由来 |
二、易县后土庙所处地理环境 |
三、易县后土庙的历史演变 |
(一)后土庙的发端黄帝家庙 |
(二)皇家寺庙到民间寺庙 |
(三)后土庙的近代兴衰与现代发展 |
第二章 庸俗化主导下的当代易县后土庙民间艺术 |
一、去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
(一)后土造像程式化特征的消解 |
(二)仪式程序性的简化 |
二、功利化的艺术内容 |
(一)神灵功能和种类的泛化 |
(二)庙会向庙市的转变 |
三、浅显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
(一)标识化的装饰手法 |
(二)现代神灵的简单臆造 |
四、去神圣化的象征意义 |
(一)建筑空间神圣性的衰弱 |
(二)仪式活动中艺术元素的消失 |
第三章 易县后土庙民间艺术庸俗化的根源 |
一、信仰约束力的消解 |
(一)民间信仰神圣性程度探究 |
(二)民间信仰与伦理道德的疏离 |
(三)弥散性的民间信仰 |
二、传统村落基础结构的变迁 |
(一)村庄公共秩序的生产逻辑的变迁 |
(二)以后土为中心的神缘社区的式微 |
三、经济利益的驱使 |
(一)经济利益代替虚幻的“显灵” |
(二)商品化对民间艺术神性的分化 |
四、民间艺术对现代社会物质利益需求的迎合 |
(一)文化焦虑下的情绪补偿 |
(二)民间艺术的自我调适 |
第四章 易县后土庙民间艺术庸俗化现象的破解途径 |
一、基于文化自觉 |
(一)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 |
(二)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庸俗化现象 |
二、重构当代社会道德秩序 |
(一)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
(二)强化民间艺术的教化功能 |
三、构建“活态传承”的艺术文化产业 |
(一)资源整合有序开发 |
(二)民间艺术和艺人及团体的传承与保护 |
(三)修复地域艺术文化生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延续与建构:时代变奏中的乡村“音乐会”书写——评张伯瑜《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音乐收集》(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写变革中的深刻细节, 喻含圈头村“音乐会”古今多重身份的建构 |
二、关注“音乐会”局内人知识, 探索乐曲结构特点 |
(5)传承与衍变:河北十番乐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北十番乐音乐的历时性特征 |
二、河北十番乐音乐的类型性特征 |
三、河北十番乐音乐的多元化特征 |
结语 |
(7)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回到历史现场,见证时代变迁 |
村落传统重建中的仪式组织和节日庆典 |
复兴传统,实现文化理想 |
(8)赣南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社科类 |
二、音乐类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检索分析法 |
二、田野调查法 |
三、比较法 |
四、音乐形态分析法 |
第一章 安远九龙山“朝神”仪式相关背景描述 |
第一节 安远九龙山地理及人文环境 |
一、安远九龙山的地理与人文概观 |
二、九龙山传说 |
第二节 观音堂“朝神”仪式的信仰背景 |
第三节 神圣的祭祀场所——观音堂 |
一、聚族而居的山下村——观音堂所在的村落 |
二、传统的延续与变迁——观音堂的历史沿革 |
三、人神共居的观音堂设置 |
第二章 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个案实录 |
第一节 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的组织机构及参与者 |
第二节 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活动程序 |
第三节 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中的乐班实况 |
一、名存实亡的戏班与临时组合的吹打乐班 |
二、作为表演的口传艺术——乐班的技艺传承与演奏形式 |
三、“听”“看”结合的乐班音乐交流方式 |
四、仪式与乐班的恩主——以村为单位的世俗化集体经济供养 |
五、多元的乐班音乐与适应性调节——乐班生存之道 |
第三章 观音堂“朝神”仪式的音乐建构分析 |
第一节 实际操演中的传统曲牌及释义 |
第二节 仪式器具择用及其变化 |
一、乐器构成 |
二、法器构成 |
三、器具择用情况及其成因 |
第三节 传统定调方式 |
第四节 观音堂“朝神”仪式中的音声分析 |
一、法师唱奏音调 |
二、唱腔伴奏的吹打乐及锣鼓乐 |
三、起奏曲《三下板》 |
四、超常态的附体音乐 |
第四章 观音堂“朝神”仪式音乐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
第一节 多神信仰中一神独尊的主神崇拜 |
第二节 仪式及其音乐的文化价值功能 |
结论 |
附录一 安远县客家民间“朝神”仪式常用曲牌 |
附录二 主要被访人名单及采访信息 |
附录三 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对联摘录 |
附录四 观音堂“朝神”仪式采访录音记述摘录 |
附录五 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手抄经书 |
附录六 钟素萍硕士学位论文DVD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道德视域下的后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后土及后土文化 |
第一节 后土 |
第二节 后土文化 |
一、后土文化——中华“拜土”文化之根 |
二、后土文化——中华祭祀文化之根 |
三、后土文化——集中华道教、儒教、佛教、万荣当地民俗文化之大成 |
第二章 后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后土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发展 |
一、轩辕皇帝拜土及后土文化的产生 |
二、中国历代帝王对后土的祭祀与后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
三、民间对后土的崇拜及后土文化在民间的发展和传承 |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后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
第二节 后土祠的建立与后土文化在万荣当地民间的发展与传承 |
一、后土祠的建立与后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
二、后土戏台成为后土文化道德教化的舞台 |
三、历代名人与后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
四、传统庙会与后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
第三章 后土文化的道德探析 |
第一节 以独一的拜土形式孕育了以“和”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 |
第二节 以传统的祭祀形式殷实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 |
第三节 以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形式充实了以“向上向善”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 |
第四节 以民间庙会活动形式丰富了以“祈福”为主题的中华道德文化 |
第四章 提升后土文化教化功能,搞好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 |
第一节 传承和弘扬后土文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要求 |
第二节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批判和借鉴基础上搞好后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第三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搞好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乐社(论文参考文献)
- [1]易县后土庙民间艺术的庸俗化现象研究[D]. 张宝丹. 河南大学, 2019(07)
- [2]冀中音乐会学案研究述论[J]. 郭树群. 中国音乐, 2019(04)
- [3]延续与建构:时代变奏中的乡村“音乐会”书写——评张伯瑜《变革社会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河北省白洋淀圈头村“音乐会”的调查研究与音乐收集》[J]. 杜莹.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04)
- [4]道教音乐研究综述[J]. 路梦. 大音, 2018(01)
- [5]传承与衍变:河北十番乐音乐研究[J]. 崔晓娜. 人民音乐, 2018(02)
- [6]河北十番的历史与变迁——雄县小庄村十番会引发的思考[J]. 陈瑜.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 [7]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J]. 尹虎彬. 民族文学研究, 2015(06)
- [8]赣南安远九龙山观音堂“朝神”仪式音乐研究[D]. 钟素萍. 赣南师范学院, 2015(01)
- [9]道德视域下的后土文化研究[D]. 王丽. 太原科技大学, 2015(08)
- [10]传承论的民间信仰研究[J]. 尹虎彬. 西北民族研究,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