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实训中心教育模式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李晖浩[1](2020)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场所,实训基地在国内的许多案例中,表现出缺乏对区域产业考虑和缺少大学校园人文内涵等的问题。这既有校园规划层面的原因,也有内部功能和空间组织上的原因。所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筑设计,需要在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进行重新思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实训基地建设的国外趋势及国内不足,将复合化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内外三十多个实训基地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了笔者读研前亲身参与的多个项目。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调研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和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且总结出三个维度下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将设计策略运用到设计实践中验证,得出一套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的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提出问题,包括文章的第一、二章。首先明确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结合时代背景确定研究的意义,其次根据国外实训基地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引入复合化设计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目标。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的核心章节,包括论文的第三、四、五章。第三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从产教融合和校园规划两个方面,对实训基地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四章从中观视角出发,从实训功能、复合功能及功能复合类型三个方面,对实训基地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五章从微观视角出发,从空间组织模式和公共空间要素两个方面,对实训基地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包括文章第六章。首先对前文的复合化设计策略进行了总结,然后把设计策略运用到实践项目中验证。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所做的设计策略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创新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分类,针对现阶段国内实训基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设计策略,期待对日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计创作提供参考与启发。
蔡煜[2](2020)在《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临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新的医疗方法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技能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趋势。而传统的依托于医院现场见习的培养模式在空间和教学条件上又有诸多限制。基于上述情况,急需建设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来适应新的要求和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医学院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使用特点、功能组成、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方面,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建筑的固有特色。然而,目前国内对这一类教育建筑的研究十分缺乏,建成项目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针对上述现状和背景,尝试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对比分析等方法,从临床医学学科、临床医学教学、医疗建筑设计等视角切入,从功能组成、空间布局设计、环境设计三个方面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进行研究。其一,通过归纳总结临床技能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医疗建筑特征、临床技能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教学模式,以及对国内外案例的调研,发现目前设计中潜在的问题,对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功能组成及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基于对临床医学学科的研究,通过“疾病—临床技能—功能”的逻辑,将教学内容与功能一一对应并分类,归纳其功能组成,对其功能空间逐一探讨。其三,对医学模拟空间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将医疗空间与医学模拟空间对比分析。针对模拟诊室、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重症病室、模拟病房以及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从功能需求、使用人数、人体尺寸等角度探讨合理的平面布局设计方式,提出平面设计范式参考。其四,在空间设计方法、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设计要点和设计模式的建议。最后,通过项目设计实践,对前文总结的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设计理论进行验证,提出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功能整合的整体空间结构、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相互渗透的设计策略,为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的结合提供经验参考。
马宇晴[3](2020)在《高校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飞院天府校区实训空间设计为例》文中指出行业的发展与人才息息相关,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作为其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以中飞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为项目背景,从我国民航类专业建设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进行研究,寻求其在规划布局及具体建筑设计中的原则与策略。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设计实践,以笔者独立完成的中飞院新校区实训空间规划方案设计图纸为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介绍和方案设计相关分析图纸。下篇为研究报告。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航类专业及其实训空间的基础研究,从教学实训现状、空间类型划分、空间特征需求三个方面展开,旨在为后文探讨实训空间设计提供认知基础;第二部分是对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规划布局和空间构成的研究,先从城市规划和校园规划两个层面,对园区选址和实训空间总体布局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而后根据民航类各专业设置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及项目设计要求,分别从实训教学与设备需求、功能构成与用房配置、空间布局与组织模式三个方面,通过表格信息整理以及相关分析图的绘制,对民航类各专业实训空间的具体设计内容进行研究与要点总结;第三部分从功能、形态和形体三个方面,对新趋势影响下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的设计方向进行探讨。文章各部分研究所得成果直接运用到具体的方案设计中,并结合设计实践逐项阐述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的设计内容。全文字数约为5.2万字,正文图片49幅,图表33张。
郑乔[4](2020)在《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实训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展开研究,进而找出实训基地建设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及概念的指导下,利用文献法厘清我国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历程,了解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建设原则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扎根于唐山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运用调查法等方法,以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学院官网、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资料与数据,探讨该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深入分析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特色、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结果发现,现阶段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已经成立了公共实训中心对实训基地进行系统管理,并根据唐山市产业发展规划情况,设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也发现,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参与程度不深、师资能力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偏低、实训基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融资渠道有限、校企合作沟通不畅、实训基地师资水平和质量不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结合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对策,主要从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力度、“双师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教学体系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进而解决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范本。
葛葳[5](2020)在《基于性能提升的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对既有建筑改造的要求不断提升,从上个世纪的安全加固改造逐步发展为绿色节能改造,再到后来的综合性能提升改造。与此同时,高校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革,高校对于基础训练、操作实训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高校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高峰期,很多老旧的高校建筑逐渐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需求,甚至被废弃。教学实训车间作为工科院校重要的教学建筑往往建设年代较为久远,受限于当时的建筑技术发展和现代教育模式的需求,部分教学实训车间迫切需要改造。本文以性能提升改造为落脚点,注重高校师生对建筑的使用感受,研究适合既有教学实训车间的改造策略,提升建筑各方面的品质。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各大高校教学实训车间的走访调研,收集数据,并开展问卷调查,对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功能特征,总结其存在的不足。论文第三章从美学性能和空间功能提升的角度,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的改造案例的研究,提取改造手法,分析其对教学实训车间的适用性,并总结出适宜的改造策略。第四章研究物理环境性能提升的改造策略,从教学实训车间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三方面入手,提出适宜的改造策略,并借助Design Builder模拟软件,分析三种不同采光方式以及相互组合的优缺点。第五章对淄博技师学院教学实训车间进行改造设计实践,整合三四章提出的改造设计策略,选取合适的改造手法,并运用计算机模拟软件对改造效果进行模拟分析验证。通过以上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本文研究并提出了针对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美学性能、空间功能和物理环境性能的改造设计策略,并进行软件模拟分析验证,为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的综合性能提升改造提供了思路。
范有礼[6](2020)在《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碾轮的不断的向前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社会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也呈现大规模上涨的趋势。高职院校的责任也越来越清晰,同时作为我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输出地也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核心场所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顾名思义是实验和训练的场所,所以实训场所内会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各类模拟仿真实训设备来进行理论实践和实体训练。然而目前的高职校园建设规范和实训空间的设计模式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可进行参考的案例和规范标准不多,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实训空间和扩建校园规划上,比较困难的把握实训场所中的各类专业的尺度和比例,仅仅能通过部分生均指标来得出大概的面积,这样各类专业的实训场所往往会空间浪费或者空间紧张,给使用的人们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因此对各类高职专业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改善使用感受而且能合理的规划建设高职校园。此外,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能输出大量的航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航空类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对于航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说实训场所是其立身之本。然而航空专业的高职院校却没有参考建设的文件和先例,所以导致了航空类高职院校的校园规划与其他高职院校的雷同和实训空间模式的不合理,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是航空类高职院校的迫切需求。本文为了研究航空类高职院校的实训空间,选取了国内比较知名的航空类高职院校的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总结其校园规划建设的不同和航空专业特有的实训空间模式。
路行凯[7](2020)在《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对于高等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提升做出了重要的建议和批示。《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将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鼓励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报考,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训与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在院校的实训空间进行,对于实训空间的布局、研究与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实训空间作为学生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实训空间的建设中缺乏相关的参考标准以及相关意见,很多院校采用普通实验室的建设标准,但是个实训空间的特点各不相同,很难满足对某一专业的需求。本研究以当前较为热门、招生量较多的高职院校的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为对象,从其实训空间和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五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调查问卷等,对道路检测与施工专业的实训空间的宏观规划布局、空间模式研究、空间利用率以及生均指标作出相关的总结和参考意见。为之后道路检测测量类专业的实训空间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对象进行分析总结,对该专业的实训空间进行基础研究和分析。第二部分是调研部分,通过对4所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和1所校外实训场地的调研、测绘、图纸绘制、访谈等,深入了解了该专业的教学特点、流程等,并对实训空间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与归纳。第三部分是论文第四到第七章的四个研究总结,首先是对实训空间在校园宏观规划和实训楼中布局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总结。其次,对道路测量类实训场地的校内、校外场地设计与布局进行研究。再次,对道路检测类专业实训空间布局研究,对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对实训空间的利用率以及生均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建议值。
张小梨[8](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提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刘蕾,李志[9](2020)在《基于现代学徒制需要的连锁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研究——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实施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出发点,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形成校企共建专业的长效机制。为此,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梳理了研究院校在学徒制模式路径下传统与现代性相容性问题,并提出连锁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案。
张金叶[10](2020)在《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全球产业的格局正呈现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制造、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产业界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适应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而实践作为工程的本质属性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教学也愈发受到各界关注。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实施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动手能力,而且涉及到工程思维、跨界整合、创新创业以及沟通领导等综合能力。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关注点仍然处于基础的动手实践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重构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比较教育理论、大工程观、CDIO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继而,对中德两国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实践教学的条件和质量保障五个构成要素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德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先进之处。随后,以德国着柏林工业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以及国内地方工科高校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四所高校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比德国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德国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为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更新提出建议。
二、高校实训中心教育模式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实训中心教育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研究现状 |
1.3.2 复合化 |
1.3.3 高职院校教育产教融合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问题及设计目标 |
2.1 实训基地概述 |
2.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
2.1.2 国外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与总结 |
2.1.3 国内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与总结 |
2.2 产教融合背景的要求 |
2.2.1 产教融合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
2.2.2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院校特征 |
2.2.3 产教融合理念下实训基地的特征 |
2.3 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概述 |
2.3.1 对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呼唤 |
2.3.2 复合化设计的内涵 |
2.3.3 实训基地复合化设计的理论构建 |
2.3.4 复合化设计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意义 |
2.4 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训基地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1 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2 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3 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训基地的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研究 |
3.1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复合化设计条件分析 |
3.1.1 产业结构 |
3.1.2 区域产业经济 |
3.1.3 校园选址 |
3.2 校园规划视角下的复合化设计条件分析 |
3.2.1 实训基地位置分析 |
3.2.2 规划布局类型分析 |
3.2.3 交通系统分析 |
3.2.4 与周边功能区的距离 |
3.3 实训基地的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策略 |
3.3.1 根据产业和高职要求确定项目定位 |
3.3.2 结合使用功能突出建筑形象 |
3.3.3 根据校园规划条件选择布局类型 |
3.3.4 协同设计各类交通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研究 |
4.1 实训功能研究 |
4.1.1 实训功能的涵义 |
4.1.2 实训室类型研究 |
4.1.3 对实训功能复合化的启示 |
4.2 复合功能要素研究 |
4.2.1 复合功能的组成要素 |
4.2.2 产教融合背景下各功能要素分析 |
4.2.3 复合功能配置原则 |
4.3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训基地功能复合类型分类 |
4.3.1 通用生产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3.2 专业主导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3.3 产教共生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4 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策略 |
4.4.1 根据产教融合和专业发展程度,选择功能复合类型 |
4.4.2 根据功能复合类型,拟定功能复合要素 |
4.4.3 根据功能复合类型特点,协调各功能关系 |
4.4.4 根据使用人群特点,安排交通流线 |
4.4.5 根据建设规模,选择功能复合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训基地的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研究 |
5.1 空间复合化概述 |
5.1.1 空间复合化的含义 |
5.1.2 空间复合化的影响因素 |
5.1.3 空间复合化的特征 |
5.1.4 空间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5.2 空间组织模式分类 |
5.2.1 以点状为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2.2 以线状为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2.3 以面状为体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3 公共空间要素复合化设计分析 |
5.3.1 门厅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2 院落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3 楼梯与台阶复合化设计 |
5.3.4 廊道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5 架空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6 屋顶平台复合化设计 |
5.4 实训基地的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策略 |
5.4.1 合理选择空间组织模式 |
5.4.2 分层组织公共空间要素 |
5.4.3 弹性化设计的引入 |
5.4.4 文化性空间的表达 |
5.4.5 交往性空间的融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总结与实践 |
6.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总结 |
6.2 张家界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基地项目设计实践 |
6.2.1 项目背景分析 |
6.2.2 规划布局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2.3 功能整合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2.4 空间组织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临床医学教育的研究 |
1.4.2 关于医疗建筑设计的研究 |
1.4.3 关于实训建筑的研究 |
1.4.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临床技能教育及其教学建筑概述 |
2.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特点 |
2.1.1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 |
2.1.2 国内临床技能教育的特点 |
2.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2.1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2.2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历程 |
2.3 国外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分析 |
2.3.1 国外案例分析 |
2.3.2 国外案例的总结 |
2.4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调研认知 |
2.4.1 国内临床技能建筑案例调研 |
2.4.2 国内建成项目中的不足 |
2.5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发展趋势 |
2.5.1 教学空间的仿真性 |
2.5.2 空间适应创新技术 |
2.5.3 教学空间专业化 |
2.5.4 功能设计针对性 |
2.5.5 环境设计个性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组成研究 |
3.1 功能组成研究 |
3.2 功能组成与各学科临床技能的关系 |
3.2.1 临床技能教学的学科分类视角 |
3.2.2 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3 外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4 内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2.5 产科学基本临床技能及对应功能空间 |
3.3 功能组成的归纳整理 |
3.4 功能空间分类 |
3.4.1 普通教学空间 |
3.4.2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 |
3.4.3 公共交往空间 |
3.4.4 办公空间 |
3.4.5 服务空间 |
3.5 功能面积分析 |
3.5.1 医学模拟空间面积组成比例 |
3.5.2 总体各功能面积组成比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空间与流线设计研究 |
4.1 医学模拟教学空间设计 |
4.1.1 模拟诊室 |
4.1.2 模拟手术室 |
4.1.3 模拟产房 |
4.1.4 模拟重症病室(模拟ICU室) |
4.1.5 模拟病房 |
4.1.6 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室 |
4.1.7 外科基本技能训练室 |
4.2 空间组合方式设计 |
4.2.1 整体空间组合 |
4.2.2 局部空间组合 |
4.3 空间的分区和流线设计 |
4.3.1 空间分区设计 |
4.3.2 空间流线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设计 |
5.1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的空间品质提升 |
5.1.1 营造高品质交往空间 |
5.1.2 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
5.2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环境的设计手法 |
5.2.1 以医疗建筑仿真性为导向的材质选择 |
5.2.2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色彩设计 |
5.2.3 自然采光为导向的采光照明设计 |
5.2.4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自然景观氛围营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临床技能教学建筑案例实践—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装修改造工程 |
6.1 项目概况 |
6.1.1 背景 |
6.1.2 用地概况 |
6.1.3 设计概况 |
6.2 设计策略 |
6.2.1 医疗建筑仿真为导向的教学空间 |
6.2.2 整合功能构建整体空间结构 |
6.2.3 基于教考合一的开放性流线组织 |
6.2.4 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互渗透 |
6.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术着作 |
学位论文 |
学术期刊文献 |
报告 |
附录1 :国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建筑案例 |
案例1—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2—中南大学湘雅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3—汕头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案例5—中山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设计实践案例—华南理工大学临床技能教学建筑 |
附录2 :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3)高校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飞院天府校区实训空间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设计实践 中飞院天府校区实训空间规划设计(图纸) |
1 项目概述 |
1.1 项目背景及概况 |
1.2 校园整体规划概况 |
1.3 方案规划用地分析 |
2 总体规划 |
2.1 方案规划总平面图 |
2.2 方案生成 |
2.3 整体规划分析 |
2.4 功能布局分析图 |
2.5 组团轴剖分析图 |
3 建筑设计 |
3.1 A片区 |
3.2 B片区 |
3.3 C片区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选题背景 |
1.1.1 时代发展 |
1.1.2 民航院校发展 |
1.1.3 项目实践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1.2.1 民航类专业 |
1.2.2 实训空间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民航类专业及其实训空间基础研究 |
2.1 民航类专业教学及实训的概述 |
2.1.1 教学实训目标 |
2.1.2 教学培养模式 |
2.1.3 师生行为模式 |
2.1.4 实训设备场地 |
2.2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分类 |
2.2.1 以专业设置划分的实训空间类型 |
2.2.2 以存在形态划分的实训空间类型 |
2.2.3 以空间规模划分的实训空间类型 |
2.3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的需求特征 |
2.3.1 互动性 |
2.3.2 仿真性 |
2.3.3 可变性 |
2.4 中飞院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概况与发展趋势 |
2.4.1 中飞院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概况 |
2.4.2 “产学研用”结合下中飞院实训空间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规划布局与空间构成分析 |
3.1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规划布局 |
3.1.1 相关高校在城市规划层面的选址 |
3.1.2 实训空间在校园规划层面的布局 |
3.1.3 实训空间在规划布局中的设计要点 |
3.1.4 中飞院新校区方案设计规划布局分析 |
3.2 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组织构成分析 |
3.2.1 飞行技术类专业实训空间 |
3.2.2 航空服务类专业实训空间 |
3.2.3 机场运行类专业实训空间 |
3.2.4 空中管理类专业实训空间 |
3.2.5 机务维修类专业实训空间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趋势下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方向 |
4.1 由单一功能建筑体向功能复合集约化建筑群发展 |
4.1.1 实训建筑功能现状与趋势 |
4.1.2 项目实践中功能复合集约的体现 |
4.2 由封闭内敛的建筑形态向开放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
4.2.1 实训建筑形态现状与趋势 |
4.2.2 项目实践中生态开放形态的体现 |
4.3 由传统校园建筑形式向现代化民航特色方向发展 |
4.3.1 实训建筑形式现状与趋势 |
4.3.2 项目实践中现代化民航特色形式的体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介 |
(4)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实训基地 |
(三)实训基地建设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概述 |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发展历程 |
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 |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功能 |
(一)实践教学功能 |
(二)生产研发功能 |
(三)社会培训功能 |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功能 |
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
(一)实训基地环境建设原则 |
(二)实训基地技术建设原则 |
(三)实训内容安排原则 |
(四)实训基地提供服务原则 |
(五)实训基地管理建设原则 |
第二章 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及分析 |
一、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调查 |
(一)唐山X职业学院基本情况概述 |
(二)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
(三)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 |
二、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二)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缺乏企业深度参与 |
(三)实训基地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
(四)实训基地管理有待完善 |
三、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问题成因 |
(一)融资渠道有限 |
(二)校企合作管理不足 |
(三)“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力度不够 |
(四)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三章 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
一、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
(一)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
(二)严格实训基地教学与纪律要求 |
(三)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
二、强化校企合作力度 |
(一)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
(二)构建校企信息共享平台 |
(三)积极寻求全方位的合作 |
三、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 |
(一)构建多元化教师聘用制度 |
(二)培养塑造“双师型”教师 |
四、完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 |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
(二)完善实训基地的课程体系 |
(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
五、多渠道获取建设资金 |
(一)借助捐赠等手段获取建设资金或设备 |
(二)推动实训基地市场化发展 |
(三)校校合作共享优质资源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5)基于性能提升的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既有建筑改造的现状背景 |
1.1.2 高校建设的发展背景 |
1.1.3 高校教学实训车间发展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 |
1.4.1 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 |
1.4.2 性能提升 |
1.4.3 建筑改造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 |
2.1 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实地调研 |
2.1.1 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工程训练中心 |
2.1.2 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
2.1.3 北京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
2.1.4 齐鲁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
2.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 |
2.1.6 山东交通学院无影山校区机动车检测维修中心(实践教学基地) |
2.1.7 山东大学工程工程训练中心 |
2.2 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分类归纳 |
2.3 高校教学实训车间特性与改造侧重点分析 |
2.3.1 建筑特性分析 |
2.3.2 改造侧重点分析 |
2.4 基于高校教学实训车间使用者使用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
2.4.1 针对高校教学实训车间使用者的调查问卷设置与取样 |
2.4.2 针对高校教学实训车间使用者的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2.5 高校教学实训车间现存问题与不足 |
第三章 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美学性能及空间功能提升改造策略研究 |
3.1 教学实训车间美学性能提升改造设计策略 |
3.1.1 美学性能提升改造的影响因素 |
3.1.2 美学性能提升改造的设计原则 |
3.1.3 基于美学性能提升的改造设计策略 |
3.1.4 美学性能提升改造策略适用性总结 |
3.2 教学实训车间空间功能提升改造设计策略 |
3.2.1 教学实训车间功能空间分析 |
3.2.2 空间功能提升改造设计原则 |
3.2.3 空间结构处理设计策略 |
3.2.4 基于空间功能提升的改造设计策略 |
3.2.5 空间功能提升改造策略适用性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物理环境性能提升改造策略研究 |
4.1 建筑热环境改造设计策略 |
4.1.1 合理的空间划分 |
4.1.2 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 |
4.1.3 建筑通风改造利用策略 |
4.2 建筑自然采光的改造策略 |
4.2.1 调整空间布局 |
4.2.2 采光口的改造设计 |
4.2.3 运用自然采光构件 |
4.3 建筑声环境改造策略 |
4.3.1 优化空间布局 |
4.3.2 构造降噪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实践——淄博技师学院博山校区教学实训车间改造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区位 |
5.1.3 校区现存建筑概况 |
5.1.4 改造设计构思及定位 |
5.2 设计表达 |
5.2.1 平面功能布局 |
5.2.2 立面造型设计 |
5.3 美学性能及空间功能提升改造策略 |
5.3.1 美学性能提升改造策略 |
5.3.2 空间功能提升改造策略 |
5.4 物理环境性能提升改造策略 |
5.4.1 热环境改造设计策略 |
5.4.2 自然采光改造设计策略 |
5.4.3 声环境改造设计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附录 A 主观调查问卷 |
附录 B 工程实践图纸 |
(6)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高职院校的发展 |
1.1.3 高职院校的特点 |
1.2 研究对象 |
1.2.1 航空类专业概述 |
1.2.2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 |
1.2.3 空间设计模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 |
1.4.1 实训空间的分类及构成 |
1.4.2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 |
1.4.3 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的面积配置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发展概述 |
2.1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的发展概况 |
2.1.1 航空类专业的发展历程 |
2.1.2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的现状 |
2.2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发展概况 |
2.2.1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办学模式的发展概况 |
2.2.2 航空类专业的发展趋势 |
2.2.3 我国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现状 |
2.3 影响实训空间建设的因素 |
2.3.1 教学模式 |
2.3.3 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3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调查研究 |
3.1 调研概况 |
3.2 调研目的方法 |
3.2.1 调研目的 |
3.2.2 调研方式 |
3.3 XA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 |
3.3.1 XA航空职校概况以及规划布局 |
3.3.2 航空类专业概况 |
3.3.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内部平面 |
3.3.4 XA航空职校实训空间使用情况 |
3.4 XA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 |
3.4.1 XA航空职校的区位和基本信息 |
3.4.2 航空类专业概况 |
3.4.3 XA航空学院的航空实训楼平面信息 |
3.4.4 XA航空职校航空实训空间现状 |
3.5 XA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东校区 |
3.5.1 XA航空学院东校区区位规划和现状 |
3.5.2 XA航空职校东校区的专业现状 |
3.5.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 |
3.5.4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使用现状 |
3.6 XA航空学院(阎良校区) |
3.6.1 院校概况及规划布局 |
3.6.2 航空类专业概况 |
3.6.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 |
3.6.4 XAHK学院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现状 |
3.7 GZ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
3.7.1 GZMH职校区位图和现状 |
3.7.2 航空类专业概况 |
3.7.3 GZMH职校航空专业实训用房信息 |
3.7.4 GZMH职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的使用情况 |
3.8 CS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3.8.1 CS航空学院区位与基本信息 |
3.8.2 CS职校航空类专业基本信息 |
3.8.3 CS航院的航空专业实训用房的平面信息 |
3.8.4 CS航院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使用情况 |
3.9 调研问卷分析 |
3.9.1 学生调查问卷总结 |
3.9.2 老师调查问卷总结 |
3.9.3 调研问卷汇总 |
3.9.4 职航空专业现状探讨和探究 |
3.9.5 航空专业实训空间的现存问题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4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及其规划研究 |
4.1 实训用地规划的影响因素 |
4.1.1 高职院校的校园规划 |
4.1.2 航空实训内容 |
4.1.3 航空专业的教学模式 |
4.2 高职航空专业实训用地在校园规划的演变 |
4.3 在校园规划中对实训用房的布置 |
4.3.1 实训用地与校园规划的关系 |
4.3.2 航空实训用地规划要素 |
4.3.3 机务维修实训用地布局研究 |
4.3.4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在实训楼中的布局 |
4.4 本章小结 |
5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模式及设计研究 |
5.1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5.1.1 培养模式 |
5.1.2 实训设备 |
5.1.3 管理方式 |
5.2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构成及分类 |
5.2.1 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的概念 |
5.2.2 航空专业实训空间的组成 |
5.2.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的研究范围界定 |
5.3 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设计 |
5.3.1 飞机结构维修实训室 |
5.3.2 航空发动机维修实训室 |
5.3.3 飞机模拟器实训室 |
5.3.4 空中乘务实训室 |
5.3.5 航空机务外勤实训基地 |
5.4 本章小结 |
6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生均指标及其数量 |
6.1 航空专业实训用房数量及其研究 |
6.1.1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的数量现状统计 |
6.1.2 对于航空类专业实训用房数量的产生影响的主导因素 |
6.2 实训用房的面积研究 |
6.2.1 对实训室面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
6.2.2 航空类专业各类实训室的面积算法 |
6.2.3 对航空类专业实训室面积大小建议 |
6.3 航空专业各类实训用房的生均指标研究 |
6.3.1 目前生均指标规定 |
6.3.2 航空类专业实训室的生均指标主导要素 |
6.3.3 对于调研的航空高职生均指标研究 |
6.3.4 .对于生均指标的调节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1.1 航空专业校园规划布局 |
7.1.2 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模式及设计研究 |
7.1.3 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数量问题及生均指标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图目录 |
二、表目录 |
三 调研问卷 |
(7)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所依托的课题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
1.2.2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与特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状总结分析 |
1.3.4 实训空间的现状总结与分析 |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4.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
1.4.2 关于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介绍 |
1.4.3 关于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主要的检测内容 |
1.4.4 道路检测的重要性 |
1.4.5 实训空间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目的 |
1.7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8 课题的研究框架 |
2.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发展与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2.1 行业发展对专业教育的影响 |
2.2 专业及其实训空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2.2.1 发展现状 |
2.2.2 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发展 |
2.3 实训教学的特点 |
2.3.1 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特点 |
2.3.2 实训教学模式 |
2.4 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2.4.1 实训设备 |
2.4.2 使用对象 |
2.4.3 教学模式 |
2.4.4 实训设备的操作空间 |
2.5 本章小结 |
3.实训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
3.1 概况 |
3.2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3.2.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2.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2.3 实训空间现状 |
3.2.4 调研与总结 |
3.3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太白山实训基地 |
3.3.1 建设总体布局 |
3.3.2 野外实习阶段计划 |
3.3.3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3.4 专业实训空间现状 |
3.3.5 实训基地使用总结 |
3.4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
3.4.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4.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4.3 实训空间现状 |
3.4.4 实训空间的调研与总结 |
3.5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 |
3.5.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5.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5.3 实训空间现状 |
3.5.4 实训空间的调研与总结 |
3.6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3.6.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3.6.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3.6.3 实训空间现状 |
3.6.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
3.7 调研小结 |
4.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
4.1 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
4.1.1 规划方面的影响因素 |
4.1.2 实训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
4.2 实训实训空间规划布局模式 |
4.3 三种规划布局模式的总结 |
4.4 在实训楼中的规划布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道路测量实训场地设计与布局研究 |
5.1 道路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意义 |
5.1.1 课程理论结合实际的需求 |
5.1.2 测量协会和测量大赛的需求 |
5.2 道路测量实训场地的现状与不足 |
5.3 高职院校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场地建设差异 |
5.4 校内测量实训场地的平面布局与研究 |
5.4.1 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
5.4.2 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 |
5.4.3 校内测量实训基地的建设意见 |
5.5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规划布局与研究 |
5.5.1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思路 |
5.5.2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重要性 |
5.5.3 校外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 |
5.5.4 校外测量实训基地规划布局总结 |
5.6 对于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意见 |
5.7 本章小结 |
6.道路检测类专业实训空间布局研究 |
6.1 实训空间的分类 |
6.2 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 |
6.2.1 单层式空间组合模式 |
6.2.2 多层式实训空间组合模式 |
6.2.3 标准空间的走廊组合方式 |
6.3 实训空间的组成与平面布局模式研究 |
6.3.1 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布局模式的影响因素 |
6.3.2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3 水泥混凝土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4 力学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
6.3.5 其他设计要点 |
6.4 教学模式对实训空间布局的影响 |
6.5 易产生有害气体实训空间的排气系统与平面布局设计 |
6.5.1 影响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的因素 |
6.5.2 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设备 |
6.5.3 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的平面布局 |
6.6 本章小结 |
7.实训空间利用率及生均指标研究 |
7.1 实训空间利用率研究 |
7.1.1 实训空间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
7.1.2 道路检测类实训空间利用率分析 |
7.1.3 提高实训空间利用率的建议 |
7.2 生均指标研究 |
7.2.1 生均指标研究的意义 |
7.2.2 生均指标现状 |
7.2.3 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的影响因素 |
7.2.4 生均指标的适宜性调节 |
7.4 本章小结 |
8.结论 |
8.1 本研究结论 |
8.1.1 实训空间模式及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
8.1.2 实训空间利用率研究 |
8.1.3 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的研究 |
8.2 研究展望及不足 |
8.2.1 本研究的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参与实践和研究 |
附录-Ⅰ 调研问卷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8)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基于现代学徒制需要的连锁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研究——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内涵和需求 |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 |
(二)连锁经营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需求 |
1. 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开展学徒选拔 |
2.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徒制培养方案 |
3.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
4. 校企双方共同建设教学平台 |
5. 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共同实施 |
6. 校企双方共同组织考核评价 |
二、传统连锁实训体系与现代学徒制的相容性分析 |
(一)重点专业课程各行其是,所使用的教材缺乏协调统一性,版本陈旧 |
(二)实践方式单一化 |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无法完全产教合一,资源共享使用不够充分 |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连锁实训中心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构 |
(一)网络信息平台 |
(二)硬件平台 |
(三)完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突显信息化教学,以满足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要求 |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库 |
(五)提升实训中心师资力量 |
(六)不断加强实训中心建设 |
四、连锁实训中心建设具体方案 |
五、结语 |
(10)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科院校 |
2.1.2 实践教学 |
2.1.3 实践教学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2.2.2 比较教育理论 |
2.2.3 大工程观 |
2.2.4 CDIO教育理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比较分析 |
3.1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
3.1.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 |
3.2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3.2.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比较分析 |
3.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
3.3.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伍建设 |
3.3.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
3.3.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分析 |
3.4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
3.4.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
3.5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
3.5.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保障的比较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实例分析 |
4.1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 |
4.1.1 引领工程发展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 |
4.1.2 理论、实践、科研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
4.1.3 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师队伍 |
4.1.4 “学生生命周期”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
4.1.5 来源广泛的实践教学支持保障 |
4.2 德国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FH) |
4.2.1 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工程人才培养 |
4.2.2 工程全过程嵌入的实践内容设计 |
4.2.3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
4.2.4 完善的实践教学组织架构与制度管理 |
4.2.5 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 |
4.3 浙江科技学院 |
4.3.1 对接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
4.3.2 基础与提升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
4.3.3 双师双能、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
4.3.4 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 |
4.3.5 完备的实践教学资源及质量监控保障 |
4.3.6 中德合作办学基地建设 |
4.4 哈尔滨理工大学 |
4.4.1 对接行业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培养目标 |
4.4.2 基础、专业、创新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
4.4.3 引进与培养并行的教师队伍建设 |
4.4.4 制度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管理 |
4.4.5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精准定位,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
5.1.1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
5.1.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 |
5.1.3 对接产业需求,厘清工程实践能力新内涵 |
5.2 能力本位,探索实践教学新内涵 |
5.2.1 跟踪工程学科的前沿性、交融性 |
5.2.2 强化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 |
5.2.3 拓展实践场景的跨界性、协同性 |
5.3 双师双能,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 |
5.3.1 专兼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5.3.2 制度引导,完善实践教学教师准入及考评标准 |
5.3.3 校企双向交流,积极开展实践教师进修培训工作 |
5.4 规范制度,严格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
5.4.1 健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
5.4.2 建立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考评管理制度 |
5.4.3 建立灵活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 |
5.5 产教融合,建立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
5.5.1 转变观念,加快产教深度融合 |
5.5.2 双向建构,打造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
5.5.3 资源整合,校企共建共享共同培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四、高校实训中心教育模式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 李晖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临床技能教学建筑功能及空间设计研究[D]. 蔡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高校民航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研究 ——以中飞院天府校区实训空间设计为例[D]. 马宇晴. 东南大学, 2020
- [4]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D]. 郑乔.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基于性能提升的高校既有教学实训车间改造策略研究[D]. 葛葳.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6]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 范有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 路行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9]基于现代学徒制需要的连锁实训中心信息化建设研究——以徽商职业学院为例[J]. 刘蕾,李志. 普洱学院学报, 2020(02)
- [10]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D]. 张金叶.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