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运用海事案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郑齐清,俞文胜[1](2021)在《基于《海船船员培训大纲》的“船舶管理”混合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在《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16版)颁布实施的背景下,结合"船舶管理"(轮机)的教学现状及航运发展趋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培训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重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建立课程题库与案例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分析总结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伍慧丹[2](2021)在《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海事英语教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专门用途英语(ESP)能力等级量表尚未研发的现实情况,尝试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立足海事英语教学特点,从海事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共性出发,分析当前海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利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获取提升中国海事英语教学质量的启示。
"全国航海院校基本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姚文兵,赵友涛,吴桂涛,邢永恒,段尊雷[3](2021)在《中国航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贸易大国和航运大国。海上运输承担着我国90%以上的国际贸易和50%以上的国内贸易运输任务,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20年,我国海运船队运力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在全球货物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据8席。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航运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乐骁梁[4](2021)在《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创新举措——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因素,高职院校的生源规模萎缩,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学习风气不良。如何全面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风气,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将教育、管理、服务作为学风建设的抓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出台一系列加强学风建设举措,以期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提供参考。
余枫,杨晓,李邵喜[5](2021)在《航海技术专业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海技术专业是应用性强的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有较高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该专业的要求。文章提出一种适用于航海技术专业课程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准备、课前、课中、课后4个教学阶段,并以航海仪器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构建和实施。这个教学模式可提高教师的管理效率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
赵薪[6](2021)在《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航海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实训目标、实训设计、评估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在航海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切实推进了实训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提高了航海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素养,供同类实践教学单位借鉴和参考。在研究过程中,借助了能满足高校工程实践教学多种要素的天津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论述了其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工程训练中心电子实训为平台,推行新工科教学的持续深化,以达到加强未来人才工程素养的新工科建设重要目标,从而证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工科学生的有效途径。
汪思源,赵永生,王文标,刘婷,宁树实[7](2021)在《基于OBE原则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教学设计与测评》文中提出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产出导向(Outcomes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出发,以"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程为例,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一种主客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公开透明的课程测评体系,将对目标的管理分解为对过程的把控,以形成性评价辅佐教学重点与教学进度的动态调整,既注重该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又设计其很强的可操作性,不仅构筑惠及全员的共性平台,而且也有效兼顾个性化的志趣差异,有助于师生凝心聚力以终为始地共达教学目标。
李恒[8](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井燕,王丹,王梦辉[9](2021)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航海技术专业IMO示范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根据新形势下STCW公约和我国《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16版)》对航海教育和培训质量的最新要求,文章以北部湾大学航海技术专业IMO示范课程双语教学为个案研究,从双语教学概念、学情分析、双语师资、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评形式以及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错误做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总结经验。
马明飞,姜智颖[10](2021)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海洋法”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学人才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法学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如何在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入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显着的育人效果,是急需探讨的问题。"海洋法"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特色课程之一,蕴涵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海洋法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际法与主权国家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现实问题。
二、合理运用海事案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理运用海事案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海船船员培训大纲》的“船舶管理”混合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特点及改革必要性 |
2 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
2.1 教学大纲修订 |
2.2 教学内容更新 |
2.3 教学方法 |
2.4 考核评价方式 |
3 教学效果评价 |
4 总结 |
(2)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海事英语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量表概况 |
三、海事英语的特点和参照量表的可行性 |
四、量表对海事英语教学的启示 |
(一)倡导以实际运用为导向的海事英语教学 |
(二)指引海事英语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方向 |
(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四)完善海事英语学习评价机制 |
(五)培养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双师型海事英语师资队伍 |
五、结语 |
(3)中国航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世界和中国海运业概况 |
(一)世界海运业概况 |
1.全球海运贸易量 |
2.全球商船队 |
3.全球海员队伍 |
(二)中国海运业概况 |
1.海运贸易量 |
2.海洋运输船队 |
3.高级海员队伍 |
三、中国航海教育的现状 |
(一)全国航海院校概况 |
1.全国航海院校数量和办学规模 |
2.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专业”建设情况 |
3.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情况 |
4.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情况 |
(二)全国航海类专业近年招生情况 |
1.招生数量和计划满足率 |
2.航海类专业招收女生情况 |
(三)全国航海类专业近年毕业、考试和海上就业情况 |
1.航海类专业毕业人数 |
2.毕业生通过操作级船员适任考试情况 |
3.毕业生海上就业情况 |
(四)全国航海类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五)航海院校海上实习条件和实习安排 |
1.海上实习的形式 |
2.教学实习船建设和实习安排 |
3.校企合作商船实习典型案例 |
四、中国航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
(一)专业吸引力下降,学生志趣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
(二)实习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培养需求 |
(三)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乏力,未建立起成熟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
(四)传统教育理念不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难以支撑一流人才培养 |
五、提高我国航海教育质量的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航海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
(二)修改培考发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三)深化院校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航运业发展的能力 |
(四)调整用人模式,探索建立新型海上劳动关系 |
六、结语 |
(4)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创新举措——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分析 |
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学风建设的内涵 |
三、学风建设内涵的更新 |
(一)教育内涵的更新 |
(二)管理内涵的更新 |
(三)服务内涵的更新 |
四、学风建设的创新措施 |
(一)强化教育,引导学风 |
1.加强入学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
2.加强生涯教育,指明学习方向 |
3.加强专业教育,增长学业知识 |
4.加强实训教育,提高职业技能 |
5.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 |
6.加强警示教育,守住学业底线 |
7.加强主题教育,营造学习氛围 |
8.加强毕业教育,助力学生就业 |
(二)严肃管理,促进学风 |
1.以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学习习惯 |
2.以第一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3.以第二课堂管理增强学习动力 |
4.以整顿学风队伍助力学风建设 |
5.以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学风建设 |
6.以强化班风建设落实学风建设 |
7.以优化社团建设推动学风建设 |
(三)提升服务,推动学风 |
1.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困难 |
2.帮助心理问题学生走出困境 |
3.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补齐短板 |
4.打造校园文化,营造学习氛围 |
5.巩固网络阵地,推动学风建设 |
6.构建实践平台,促进学风建设 |
7.整合全员力量,服务学风建设 |
(5)航海技术专业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SPOC课程总体设计 |
二、航海技术专业SPOC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要素 |
(一)教学准备,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
(二)课前部分,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
(三)课中部分,线上线下配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四)课后部分,指导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完成评价及课程总结 |
三、基于SPOC的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施 |
(一)SPOC教学模式自由度规划 |
(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关注 |
(三)制定评价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多方位评价 |
四、结论 |
(6)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航海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国内外背景 |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内涵解读 |
1.1授权 |
1.2赋能 |
1.3担责 |
2“以学习者为中心”之科学依据及启示 |
2.1构建认知模型 |
2.2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期 |
2.3挑战度的把握 |
2.4团队合作 |
2.5个性化差异 |
3“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航海实践教学的实施现状 |
3.1内容离散 |
3.2思路错位 |
3.3缺乏创新 |
4 构建路径 |
4.1 改革目标 |
4.2 实训设计 |
4.2.1 内容设计 |
4.2.2 方法设计 |
5 效果分析 |
(7)基于OBE原则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教学设计与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教学设计 |
1.设计理念 |
2.设计方案 |
三、课程测评 |
1.测评原则 |
2.测评方法 |
四、实施效果及反思 |
(8)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9)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航海技术专业IMO示范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对“双语教学”概念的界定 |
3. 北部湾大学航海技术专业IMO示范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
3.1 学情分析 |
3.2 探索与实践 |
4. 结束语 |
(10)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海洋法”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专业思政引领课程思政 |
二、“海洋法”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构想 |
(一)教学目标巧构思,宏观微观双推行 |
(二)以教研室为抓手,促进组织创新 |
(三)以课程为载体,完善教学体系 |
三、“海洋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
(一)紧跟时代热点,体现课程“时代性” |
(二)鼓励自由探索,彰显课程“多元性” |
(三)坚持一课三备,塑造课程“亲和性” |
(四)打造第二课堂,扩大课程“辐射性” |
四、合理运用海事案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海船船员培训大纲》的“船舶管理”混合教学改革[J]. 郑齐清,俞文胜.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2]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海事英语教学探析[J]. 伍慧丹. 航海教育研究, 2021(04)
- [3]中国航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J]. "全国航海院校基本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姚文兵,赵友涛,吴桂涛,邢永恒,段尊雷. 航海教育研究, 2021(04)
- [4]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创新举措——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乐骁梁. 林区教学, 2021(11)
- [5]航海技术专业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余枫,杨晓,李邵喜. 大学教育, 2021(11)
- [6]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航海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素养研究[J]. 赵薪. 天津航海, 2021(03)
- [7]基于OBE原则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教学设计与测评[J]. 汪思源,赵永生,王文标,刘婷,宁树实. 航海教育研究, 2021(03)
- [8]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9]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航海技术专业IMO示范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 井燕,王丹,王梦辉. 珠江水运, 2021(15)
- [10]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海洋法”教学改革探索[J]. 马明飞,姜智颖.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