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碱地甜菜育苗移栽(论文文献综述)
王堽,於丽华,赵慧杰,刘钰,耿贵[1](2021)在《不同时期NaCl胁迫对甜菜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NaCl胁迫对甜菜幼苗不同阶段的危害差异,对甜菜生长至子叶期、一对真叶期和三对真叶期均进行3(CK)、140(LS)和280mmol/L Na+(HS)处理,处理后分别测定甜菜幼苗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NaCl胁迫后甜菜幼苗植株干重与CK相比显着下降,且子叶期变化幅度较真叶期明显;随NaCl浓度增加,甜菜幼苗叶片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净光合速率(Pn)显着降低,同时也发现子叶期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真叶期;随着NaCl浓度增加,叶绿素含量也显着降低,子叶期比真叶期下降幅度大。此外,NaCl胁迫导致甜菜幼苗的Hill反应和RuBPCase活力下降。同时发现在LS处理后PEPC活性显着升高,在三对真叶期增幅最大,但在HS处理后PEPC活性有一定程度下降。因此随着Na Cl浓度的提高,甜菜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随着甜菜苗龄的增加,幼苗对NaCl胁迫的耐受性也在不断增强。
白刚[2](2021)在《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归(Angelica sinensis)是伞形科当归属药用植物,甘肃省岷县和漳县一带是当归的优质道地产区,传统生荒地育苗引发生境破坏,早期抽薹和根腐病使当归栽培成效逐年下降,弃耕撂荒趋势加重,探寻熟地育苗是当归产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熟地茬口筛选研究基础上,在岷县当归道地产区熟地当归栽培田经豌豆倒茬后培育黄芪(HQ)和撂荒(LH)茬口,在培育的HQ和LH茬口进行当归育苗,以生荒地(SH)育苗为对照,系统比较研究了熟地HQ和LH茬地和SH育成当归种苗抗逆生理特性及其产出性能等的差异,旨在探寻影响当归熟地育苗田的土壤微生态因子,为筛选替代生荒地的当归熟地育苗优良茬口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HQ茬口当归育苗田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显着提高,LH茬口脲酶活性最高,SH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较强,但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弱。随当归苗生长期延后,各茬口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强,土壤p H变幅为6.81~8.24,依次为LH>HQ>SH。SH茬口当归苗生长旺盛期土壤电导率、全氮、全磷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提高,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降低。与生荒地相比较,HQ和LH茬口当归苗生长旺盛期土壤速效钾、K+和Na+含量及采收期速效磷含量均显着提高。说明熟地HQ和LH茬口土壤微生态有利于速效养分的积累,茬口特性综合评价指数大小依次为SH(0.543)>LH(0.466)>HQ(0.427)。2.HQ茬当归苗采挖期根系相对电导率、氨基酸泄漏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自动氧化速率和过氧化物酶均与LH和SH育成苗的差异性不显着。尽管SH地育成苗根系氨基酸泄漏率和自氧速率较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强,早期抽薹率较低,但HQ茬当归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更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更强,使丙二醛维持在较低浓度范围,移栽后返青势更高。3.不同茬口优势细菌主要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随着幼苗生长呈逐渐增大趋势。不同茬口优势真菌主要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随着幼苗生长发育,子囊菌门在3种茬口当归育苗土壤中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而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丰度均呈增大趋势,其余真菌门的相对丰度波动变化。4.不同茬口育成当归苗根际细菌和真菌与环境因子具有关联性,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趋向于黄芪和撂荒茬口,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偏好生荒地茬口。当归苗采挖期的根际细菌群落与根长、跟粗、单根重关系密切,全氮、全磷、有机质受生荒地根际细菌影响明显,而全钾和p H易受到黄芪茬口和撂荒地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丙二醛、自养速率、氨基酸泄漏率与生长旺盛期根际真菌群落关系密切,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与采挖期根际真菌群落关系密切。5.HQ、LH茬口及生荒地育成当归苗越冬后根病率虽有差异,但未达到显着水平。HQ茬口育成当归苗根病率相对较低,成药栽培后当归产量最高,较LH茬口育成当归苗和SH育成苗成药栽培产量分别增加了17.86%和3.97%,阿魏酸含量和浸出物含量差异均不显着。当归育苗产出性能综合评价指数大小依次为HQ(0.5597)>SH(0.5070)>LH(0.3976)。综上所述,通过对岷县筛选的优异茬口熟地育成当归种苗各指标综合性评判,优异茬口可有效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黄芪茬口当归苗生理抗逆特性与生荒地接近,虽然抽薹率较生荒地育成种苗略高,但种苗根发病率相对较低,抵御外界环境能力较强,成药率高,对成药产量具有补偿效应。因此,黄芪茬口是适合当归育苗的熟地茬口土壤资源,研究结果可望为改变传统生荒地当归育苗的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当归主产区推广应用,以促进当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彭亚萍[3](2021)在《盐生草盐胁迫响应基因HgS5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是藜科(Chenopodiaceae)、盐生草属(Halogeton)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强的抗旱耐盐性,是发掘抗旱、耐盐基因的重要野生资源。本研究以盐生草中盐胁迫响应基因HgS5为对象,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盐生草中克隆到基因HgS5,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基因HgS5的cDNA编码序列大小为1110 bp,编码370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属于非跨膜蛋白;综合平均疏水性、脂肪系数及在线软件分析结果得出该基因编码蛋白为亲水性蛋白;预测其二级结构得出,无规卷曲占比最多为64.05%,最少的是β-转角,其比率为1.62%;编码蛋白存在丝氨酸和酪氨酸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编码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内。2.利用HgS5的全长cDNA和表达载体pCambia2301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 Cambia2301-HgS5,经过农杆菌介导浸花法侵染拟南芥进行遗传转化;通过Kan抗性筛选和PCR阳性鉴定获得T2代阳性转化株。3.干旱处理下,T2代转基因拟南芥表现出明显的抗旱性,盐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株系耐盐性不明显。低浓度PEG胁迫处理下(5%PEG和10%PEG),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差异不明显;较高浓度PEG胁迫处理下(15%PEG),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发芽势显着高于野生型拟南芥种子(P<0.05),高达98.89%,发芽率差异不显着;在高浓度PEG(20%PEG)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发芽率比野生型拟南芥种子发芽率高22.13%,并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随着干旱胁迫处理时间的延续,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轻度干旱胁迫下(0d-6d),即土壤含水量为50%下降到30%时,植物体内氧化酶含量开始积累,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3种氧化酶含量低于野生型拟南芥;重度干旱胁迫下(6d-12d),即土壤含水量为从30%下降到5%时,植物体内氧化酶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时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3种氧化酶含量高于野生型拟南芥。从以上试验数据可以初步确定基因HgS5具有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抗旱性的功能。4.q RT-PCR结果分析显示,干旱胁迫处理下,基因HgS5在拟南芥根系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叶片(P<0.05)。5.构建HgS5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PBI121-GFP-HgS5,通过农杆菌介导瞬时转化烟草,观察绿色荧光分布情况,初步得出该基因主要在细胞膜上表达。
王阳[4](2021)在《转TaLEA、betA和PsnWRKY70基因小黑杨田间试验生长稳定性及环境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小黑杨是黑龙江省的主要人工造林树种之一,但其在盐碱及干旱地区生长还受一定限制,为了创制抗逆性高的转基因小黑杨,研究团队以其为受体,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转TaLEA、betA、PsnWRKY70小黑杨。而与此同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转基因小黑杨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对于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本试验以半干旱及轻度盐碱地区营建的转TaLEA、betA、PsnWRKY70基因小黑杨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开展目的基因稳定性、生长适应性及环境安全性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基因分子检测证明,9年生的转TaLEA小黑杨、13年生的转betA小黑杨其导入的目的基因依然整合在转基因株系基因组中并能够稳定表达。(2)选出轻度盐碱地生长最好的转betA小黑杨T1株系,13年生时其材积均值较对照株系高48.25%、保存率为81.25%;对9年生的转TaLEA小黑杨试验林的多地点联合分析,选出转XL-7、XL-9和XL-13株系在轻度盐碱地及半干旱地区其生长适应性最好。预测了各株系的适生地区,选出转TaLEA小黑杨XL1、XL9等2个株系在半干旱地区生长适应性最好,9年生时其材积分别较对照株系高16.22%和15.58%,遗传增益分别为36.98%、36.28%。(3)对入选的3种转基因小黑杨开展NaCl胁迫实验,再次比较转TaLEA、betA、PsnWRKY70小黑杨耐盐性差异,结果显示,PsnWRKY70干扰表达株系(b15、b20)、转betA小黑杨的T43和T8株系为耐盐性最强。进而,对上述转基因小黑杨在新江、错海林场营建的试验林生长适应性分析发现,在新江林场转betA小黑杨整体生长状况最好,在错海林场Psn WRKY70干扰表达小黑杨整体表现最佳。(4)开展了转TaLEA、betA、PsnWRKY70基因小黑杨外源(目的)基因漂移风险以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目的基因没有产生漂移。(5)采用稀释平板法对转基因小黑杨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检测,发现外源基因的导入对小黑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产生显着影响。(6)采用16S rRNA及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转基因小黑杨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变异。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黑杨根际细菌及真菌群落中潜在益生菌及菌根真菌丰度增加,致病菌丰度降低。这种影响可能是发育阶段、季节等因素导致的,还需对转基因小黑杨根际微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年份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但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转基因小黑杨对其所种植的环境来说是安全的。研究结果为后续转基因小黑杨生产性试验奠定了基础。
徐鹏越[5](2021)在《碱性条件下‘平邑甜茶’与一年生作物混作对植株黄化现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9-202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国家苹果工程实验中心进行。盆栽条件下,将孔雀草、小麦和葱与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幼苗进行混作,研究了三种作物与平邑甜茶幼苗混作后,对碱性土壤环境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与三种作物混作,显着减轻了平邑甜茶幼苗叶片黄化现象,提高了平邑甜茶幼苗的生物量。其中,孔雀草和小麦的效果更显着。2019年时,‘平邑甜茶’幼苗混作孔雀草的株高、干重、鲜重和地径相比于不混作的‘平邑甜茶’幼苗分别增加了32.6%、52.4%、39.9%和49.1%;2020年试验结果与2019趋势一致。2、混作可以改变碱性土壤的土壤酶活性,其中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有所升高,但脲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整体表现为混作孔雀草>混作小麦>混作葱>不混作。与孔雀草进行混作时,其土壤酶活性变化较大。3、混作可以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孔雀草和小麦有机质增加明显,2019年和2020年,混作孔雀草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于不混作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6.8%和6.1%;混作小麦土壤有机质含量相比于不混作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4.2%和3.2%,混作葱有机质含量增加较少。4、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菌群发现,混作均能提高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数量,使土壤向‘细菌主导型’转化。2019和2020两年土壤细菌/真菌比值均表现为混作葱>混作孔雀草>混作小麦>不混作。5、混作可以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增加铵态氮的含量。混作孔雀草和混作小麦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较为显着,2019年时,混作孔雀草、混作小麦和混作葱分别比不混作的‘平邑甜茶’幼苗硝态氮含量降低了20.9%、46.9%和15.3%,2020年呈现相同的趋势。铵态氮含量整体表现为混作孔雀草>混作小麦>混作葱>不混作。6、混作孔雀草和混作小麦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增加,而混作葱处理有效磷含量无明显变化。‘平邑甜茶’幼苗混作孔雀草、混作小麦和混作葱土壤有效钾含量均降低,低于不混作土壤,2019年时,混作孔雀草、混作小麦和混作葱的有效钾含量分别是不混作的0.82、0.86和0.81倍,2020年趋势与之一致。7、混作后土壤的p H有所下降,整体表现为孔雀草<小麦<葱<不混作;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降低,整体表现为不混作>葱=小麦>孔雀草;有效铁(Fe2+)含量与之相反,整体表现为混作孔雀草>混作小麦≥混作葱>不混作。
沈光[6](2021)在《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 Rodin)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中含有2.89~27.89%的天然橡胶和25~40%的菊糖,还可作为模式植物研究天然橡胶合成机制,具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由于其良好的商业化前景,美国、欧洲和中国纷纷成立了橡胶草产业联盟推进其产业化进程,解决本国天然橡胶不能自给自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以橡胶草优良品系K445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它的繁育技术和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结果如下:1、高效繁育技术:(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高锰酸钾浓度、浸泡时间和温度对橡胶草种子萌发率、萌发整齐度、萌发指数等的影响,揭示了温度是影响橡胶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发现了新的橡胶草种子萌发技术:即橡胶草种子浸泡在0.7%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时间为2h,处理温度为23℃。(2)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消毒时间、激素种类和浓度对橡胶草组织诱导率和生根率的影响,建立了高效的橡胶草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体系:即用0.1%氯化汞消毒叶片6 min,然后在MS+2.0 mg·L-16-BA+1.0 mg·L-12,4-D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在MS+2.0 mg·L-16-BA+0.1 mg·L-1NAA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分化,在1/2MS+0.2mg·L-1NAA培养基中诱导生根,生根率为93.3%。(3)在建立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基础之上,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养分水平、渗透性化合物种类和生长抑制剂种类对橡胶草种质离体保存的影响,形成了橡胶草种质离体保存技术:在基本培养基降至1/2MS培养基中添加30 mg·L-1甘露醇和2.0 mg·L-1脱落酸,橡胶草组培苗保存期限可达10个月,恢复生长好。2、栽培技术:(1)通过盆栽单因素试验,使用方差分析和趋势分析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发现了橡胶草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8.0%,并明确了土壤含水量与橡胶草产量的关系:当土壤含水量从22.8%增加到38.9%时,橡胶草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立方多项式方程;橡胶草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立方多项式方程。(2)通过田间单因素试验设计,利用方差分析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氮、钾、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了橡胶草当地的适宜施量为:尿素107.2 g·m-2,过磷酸钙43.4 g·m-2,氯化钾10.5 g·m-2。发现了(A)氮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关系为:当施氮基肥从0增加到107.2 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B)发现了磷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当施磷基肥从0增加到10.5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C)发现了钾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关系为:当施钾基肥从0增加到35.3 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平方多项式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3)通过大田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推荐橡胶草栽培密度为20×20 cm,此时橡胶产量最高;并发现了栽培密度与橡胶草产量的关系为:当栽培密度从9.9株/m2增加到53.8株/m2时,橡胶产量变化显着符合线性模型,总糖产量变化显着符合线性模型。(4)通过大田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橡胶草叶片生物量和产量在不同土壤pH环境下的响应,确定了适宜橡胶草生长的土壤pH,推荐土壤pH为8.3,此时橡胶产量最高;并发现了土壤pH与橡胶草产量之间的关系:当土壤pH从6.8提高到8.3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平方多项式方程,当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平方多项式方程。3、橡胶草生物量估计与栽培技术优化:(1)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了橡胶草叶片生物量与叶片长度和宽度之间的估计模型:即,LB=11.8334.465*L+23.5*W+0.004*L*W+49.945*L0.5-115.611*W0.5+0.011*L2-0.219*W2,其中LB为叶片生物量(干重,mg),L为叶片长度(mm),W为叶片宽度(mm),模型最少采样数量为15个叶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2)根生物量估计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发现了根生物量与分根数、茎直径、叶簇数、叶片干重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橡胶草根生物量估计模型;即RD=-0.902+1.316LD-2+0.139SD-0.049LN,式中RD为根生物量(g),LD为叶片干重(g),LN为叶簇数,SD为茎直径(cm)。(3)在前面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橡胶草叶片生物量、根生物量、橡胶产量和总糖产量与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土壤含水量、栽培密度、土壤pH的回归方程,形成了橡胶草栽培技术优化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82.4、302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叶片生物量最高,为227.0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28、87.8、357.2 mg.kg-1,栽培密度为13.4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根生物量最高,为221.0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76.9、339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橡胶产量最高,为16.1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76.9、339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总糖产量最高,为111.2 g·m-2。
蔡葆,张文彬[7](2008)在《中国甜菜糖业发展的策略》文中提出介绍了中国甜菜生产和甜菜制糖概况,分析了甜菜糖业生产下滑的原因,提出"十一五"期间甜菜糖业发展的设想及实现其任务的措施:①调整甜菜生产布局,向自然经济优势区域转移;②加速制糖业技术改造进程,降低制糖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③组建甜菜糖业集团,增强竞争优势,开辟国际市场,扩大食糖销路;④建设甜菜生产产业化基地,实现工农双赢;⑤普及推广甜菜"三高"技术,提高糖、粮比较效益,增加收入。
卢秉福,周艳丽,师振华,吴汉祥,华正友,姜臣威[8](2000)在《辽宁省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辽宁省80年代末引进了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 ,经过10几年的开发应用 ,目前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公顷 ,占辽宁省甜菜种植面积的30 %左右。取得了平均单产38.1t/hm2 ,含糖率16.8%的良好效果 ,彻底改变了辽宁省甜菜单产低、效益差的不利局面。该项技术的应用为辽宁省甜菜单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保证。
郭百砺[9](1999)在《山东省甜菜自然条件适宜性评价及相关耕作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山东是我国黄河、淮河流域甜菜产区之一。由于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水热资源优势和悠久的耕作栽培制度,形成了有别于我国北方其他甜菜产区独特的甜菜栽培类型,既有春种甜菜,又有夏种甜菜,夏种甜菜还分为夏直播和夏育苗移栽两种。1光热资源评价及利用山东全省年平均气温1...
张袖,陈连江,姜志刚[10](1996)在《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张袖,陈连江,姜志刚(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黑龙江省哈尔滨糖厂)甜菜是主要糖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北方糖厂唯一的制糖原料。过去,我国甜菜生产长期以来采用直播的办法,亩产一直在1t左右。近年来,我国以甜菜...
二、盐碱地甜菜育苗移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碱地甜菜育苗移栽(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时期NaCl胁迫对甜菜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2.1 单株干重 |
1.2.2 叶片相对含水量 |
1.2.3 叶片光合参数 |
1.2.4 甜菜叶片叶绿素含量 |
1.2.5 叶片Hill反应活性 |
1.2.6 叶片中Ru BPCase和PEPC活性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胁迫对甜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1 盐胁迫下甜菜幼苗单株干重和耐盐指数的变化 |
2.1.2 盐胁迫下甜菜幼苗叶片RWC的变化 |
2.2 盐胁迫对甜菜幼苗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1对叶绿素含量和Gs的影响 |
2.2.2 对Tr和Ci的影响 |
2.2.3 对Pn和Hill反应活性的影响 |
2.2.4 对Ru BPCase和PEPC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盐胁迫对甜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 盐胁迫对甜菜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
4 结论 |
(2)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当归概况 |
1.2 当归研究进展 |
1.2.1 当归育苗研究进展 |
1.2.2 当归栽培研究进展 |
1.3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1 药用植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
1.3.2 根际微生物群落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
1.3.3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制 |
1.3.4 药用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 |
1.3.5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茬口对当归熟地育苗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
2.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
2.1.4 样品采集 |
2.1.5 测定方法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质地和含水量的影响 |
2.2.2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酶活的影响 |
2.2.3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pH、电导率和TDS的影响 |
2.2.4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离子的影响 |
2.2.5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总养分的影响 |
2.2.6 不同茬口对当归育苗田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2.2.7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田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2.2.8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田土壤理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成苗抗逆生理特性的差异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
3.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
3.1.4 样品采集 |
3.1.5 测定方法 |
3.1.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根系抗逆生理指标比较 |
3.2.2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根系丙二醛含量与组织自动氧化速率的比较 |
3.2.3 生荒地和熟地育成当归种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
3.2.4 不同茬口育成当归种苗移栽返青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动态的比较 |
3.2.5 不同茬口当归苗生理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岷县熟地黄芪茬口和撂荒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
4.1.2 岷县生荒地当归育苗 |
4.1.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采集 |
4.1.4 测序方法 |
4.1.5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茬口测序数据质控分析 |
4.2.2 不同茬口测序数据稀释性曲线比较 |
4.2.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统计 |
4.2.4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4.2.5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成分分析 |
4.2.6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4.2.7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组成分析 |
4.2.8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Heatmap图分析 |
4.2.9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差异分析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根际生物群落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
5.2.2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育苗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 |
5.2.3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苗根际生理指标的关系 |
5.2.4 不同茬口当归育苗微生物群落与当归育苗生长指标的关系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不同茬口对当归种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熟地茬口培育及当归育苗 |
6.1.3 生荒地当归育苗 |
6.1.4 不同茬口育成苗当归成药栽培试验 |
6.1.5 样品采集 |
6.1.6 测定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熟地黄芪茬和撂荒茬口与生荒地当归育苗的比较 |
6.2.2 不同茬口当归苗成药栽培比较 |
6.3 讨论与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论文及成果 |
导师简介 |
(3)盐生草盐胁迫响应基因HgS5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植物响应干旱的研究进展 |
1.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
1.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3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
2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研究进展 |
2.1 盐害对植物的影响 |
2.2 植物应对盐胁迫的响应 |
3 抗旱耐盐基因挖掘的必要性 |
4 盐生植物盐生草概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方法 |
1.1 植物材料 |
1.2 载体与菌株 |
2 实验方法 |
2.1 培养基配制 |
2.2 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植物材料的种植与培养 |
2.3.2 HgS5 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HgS5 基因的遗传转化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
2.3.4 HgS5基因功能验证和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基因HgS5 的克隆 |
2 基因HgS5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基因HgS5 的遗传转化 |
4 基因HgS5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5 基因 HgS5 的功能研究 |
5.1 转基因拟南芥在干旱、盐胁迫下的表型鉴定 |
5.2 转基因拟南芥在干旱胁迫下的萌发分析 |
5.3 转基因拟南芥在干旱下的生理指标变化 |
6 基因HgS5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转TaLEA、betA和PsnWRKY70基因小黑杨田间试验生长稳定性及环境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小黑杨与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
1.1.1 小黑杨概述 |
1.1.2 LEA基因与基因工程育种 |
1.1.3 betA基因与基因工程育种 |
1.1.4 WRKY70基因与基因工程育种 |
1.2 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概况 |
1.2.1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
1.2.2 外源基因的水平转移 |
1.2.3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转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参试株系的PCR验证 |
2.2.2 参试株系的RT-PCR验证 |
2.2.3 参试株系的T-DNA插入位点验证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目的基因整合稳定性分析 |
2.3.2 目的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
2.3.3 转化体身份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转基因小黑杨生长适应性及稳定性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转TaLEA小黑杨中间试验林 |
3.1.2 转betA小黑杨中间试验林 |
3.1.3 转基因小黑杨耐盐性及适应性分析 |
3.2 实验方法 |
3.2.1 转基因小黑杨NaCI胁迫实验方法 |
3.2.2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转TaLEA小黑杨的多地点联合分析及优良株系选择 |
3.3.2 转betA小黑杨生长及适应性分析 |
3.3.3 优良转基因小黑杨株系耐盐性及适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转基因小黑杨环境安全性评价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转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发生水平转移的评价 |
4.3.2 转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 |
4.3.3 基于16S、ITS测序的根际细菌真菌菌群差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5.1 转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
5.2 转基因小黑杨生长适应性及稳定性 |
5.3 转基因小黑杨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碱性条件下‘平邑甜茶’与一年生作物混作对植株黄化现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1.2 平邑甜茶 |
1.2.1 平邑甜茶的生物学特性 |
1.2.2 平邑甜茶的野生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情况 |
1.3 盐碱地研究现状 |
1.3.1 盐碱地的分布 |
1.3.2 盐碱地的成因 |
1.3.3 盐碱地的危害 |
1.3.4 盐碱地的治理方法 |
1.4 铁在植物中的作用 |
1.4.1 植物吸收铁的两种机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3 测定方法 |
2.3.1 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测定 |
2.3.2 土壤酶含量的测定 |
2.3.3 根系保护性酶的测定 |
2.3.4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
2.3.5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
2.3.6 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测定 |
2.3.7 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的测定 |
2.3.8 土壤酚酸的提取及测定 |
2.3.9 土壤pH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
2.3.10 土壤有效铁含量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叶片黄化程度影响 |
3.2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3.3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4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3.5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土壤p H的影响 |
3.6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菌群影响 |
3.7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氮素利用影响 |
3.8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有效磷及有效钾含量影响 |
3.9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有效铁的影响 |
3.10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SOD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
3.11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酚酸物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4.2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3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菌群的影响 |
4.4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p H的影响 |
4.5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矿质元素的影响 |
4.6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
4.7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根酶活性的影响 |
4.8 不同混作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土壤酚酸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然橡胶 |
1.2 橡胶草形态特征与价值 |
1.2.1 橡胶草形态特征 |
1.2.2 橡胶草价值 |
1.3 橡胶草发展历史 |
1.4 橡胶草产业化现状 |
1.5 橡胶草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
1.5.1 种子萌发技术 |
1.5.2 组织培养技术 |
1.5.3 根茎扦插技术 |
1.6 橡胶草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
1.6.1 营养元素对橡胶草产量的影响 |
1.6.2 水分对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影响 |
1.6.3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产量的影响 |
1.6.4 土壤pH对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影响 |
1.6.5 其它影响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因素 |
1.7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
2 研究地点和试验方法 |
2.1 前言 |
2.2 研究地点 |
2.3 植物材料 |
2.4 试验方法 |
2.4.1 土壤理化性质 |
2.4.2 橡胶草形态指标 |
2.4.3 橡胶草理化指标 |
3 橡胶草种子高效萌发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正交试验 |
3.3.2 结果验证实验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橡胶草组织培养技术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材料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外植体选择 |
4.3.2 外植体消毒时间 |
4.3.3 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4.3.4 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
4.3.5 不同培养基对橡胶草生根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橡胶草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培养基养分水平对橡胶草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
5.3.2 渗透性调节化合物对橡胶草试管苗保存的影响 |
5.3.3 生长抑制剂对橡胶草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6.2.1 试验设计 |
6.2.2 研究方法 |
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
6.3.2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地上部位的影响 |
6.3.3 灌溉频度对橡胶草地下部位的影响 |
6.3.4 灌溉频率对根叶比的影响 |
6.3.5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6.3.6 水分利用效率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氮磷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7.2.1 试验设计 |
7.2.2 整地与定植 |
7.2.3 测定指标 |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氮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
7.3.2 磷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
7.3.3 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
7.3.4 氮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7.3.5 磷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7.3.6 钾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研究材料 |
8.2.2 试验设计 |
8.2.3 整地与定植 |
8.2.4 指标测定 |
8.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地上部位的影响 |
8.3.2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地下部位的影响 |
8.3.3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根叶比的影响 |
8.3.4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8.4 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土壤pH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9.1 引言 |
9.2 材料与方法 |
9.2.1 研究材料 |
9.2.2 试验设计 |
9.2.3 整地与定植 |
9.2.4 指标测定 |
9.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9.3 结果与分析 |
9.3.1 土壤pH对橡胶草地上部分的影响 |
9.3.2 土壤pH对橡胶草地下部分的影响 |
9.3.3 土壤pH对橡胶草根叶比的影响 |
9.3.4 土壤pH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
9.4 讨论 |
9.5 本章小结 |
10 橡胶草生物量无损估计与栽培技术优化 |
10.1 引言 |
10.2 研究方法 |
10.2.1 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建立方法 |
10.2.2 根生物量估计模型建立方法 |
10.2.3 栽培技术优化模型建立方法 |
10.2.4 数据处理与作图使用的软件包 |
10.3 结果与分析 |
10.3.1 橡胶草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 |
10.3.2 橡胶草根生物量估计模型 |
10.3.3 橡胶草栽培技术优化模型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橡胶含量测定红外光谱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四、盐碱地甜菜育苗移栽(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时期NaCl胁迫对甜菜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J]. 王堽,於丽华,赵慧杰,刘钰,耿贵. 作物杂志, 2021(04)
- [2]岷县农田土壤微生态对当归熟地育苗效应影响机理的研究[D]. 白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盐生草盐胁迫响应基因HgS5功能研究[D]. 彭亚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转TaLEA、betA和PsnWRKY70基因小黑杨田间试验生长稳定性及环境安全性评价[D]. 王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5]碱性条件下‘平邑甜茶’与一年生作物混作对植株黄化现象的影响[D]. 徐鹏越.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D]. 沈光.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7]中国甜菜糖业发展的策略[J]. 蔡葆,张文彬. 中国甜菜糖业, 2008(04)
- [8]辽宁省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J]. 卢秉福,周艳丽,师振华,吴汉祥,华正友,姜臣威. 中国糖料, 2000(01)
- [9]山东省甜菜自然条件适宜性评价及相关耕作栽培技术[J]. 郭百砺. 中国糖料, 1999(02)
- [10]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 张袖,陈连江,姜志刚. 中国糖料, 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