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花卫芳[1](2021)在《基于旅游地理角度的茶文化旅游模式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文化意识的增强,文化旅游也逐渐受到许多游客的青睐。文化旅游十分具有个性化,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茶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站在旅游地理的角度上对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进行茶文化旅游模式的有效设计和建设,利用茶文化拉动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官炳宏[2](2020)在《福建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研究安溪铁观音茶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丰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正确对待农业文化遗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当前正在积极申请加入第二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研究的3个目标分别是:(1)研究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及问题;(2)建构保护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指标体系;(3)以指标体系为指导,为安溪铁观音活态保护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对基本概念: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和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进行了界定;通过文献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农业文化遗产、茶叶类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分析安溪铁观音遗产地的现状,借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4大茶叶类的保护经验与模式,筛选测量指标和建立变量关系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建构活态保护体系,分析影响其活态保护的因素及其变量间关系,有助于其继续传承和发展,有益于促进和补充国内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内容。研究主要结论:(1)本文借鉴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和传统村落活态保护评价体系的内容,结合问卷数据建构用于测量变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将结构方程模型运用于茶叶类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分析,使其保护和观察数据化、简单化,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进行指标筛选和结构方程模型确立,验证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假设:遗产环境、知识体系、文化内涵、品牌影响力、管理制度对铁观音活态保护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假设成立;产业发展对铁观音活态保护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假设不成立。(2)本文确立了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六位一体”的活态保护模式,包括7个潜变量:遗产环境、知识体系、文化内涵、品牌影响力、产业发展、管理制度和保护效果,共计32个测量变量。
覃丽[3](2019)在《茶旅融合发展理论与策略研究 ——以大湘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健康潮流、体验经济、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社会新动态接踵而至,中国茶产业在时代变革与政策推进下,正在加速实现由内而外的自我突破与革新。纵向上来看,中国茶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蔓延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茶产业的产业链正在不断更新延伸。横向维度上,茶叶产业正在尝试与其他行业领域进行跨界融合,积极拓宽现有产业面,茶产业业态由单一迈向多元。茶文化旅游则是该背景下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实践,它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茶叶市场转型、拉动茶叶产品消费、转化茶文化美学教育功能和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意义深远。本文以湖南传统优质茶产区——大湘西地区为研究对象,依照理论研究、实证运用、战略策划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合理选用文献研究、调研考察、内容分析、专家征询等多种方法,总结提升茶旅融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创新茶旅融合发展可行性问题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并以大湘西地区为实证进行应用研究,以体系运用的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大湘西地区茶旅融合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思路。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梳理研究,包括了以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一章和以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为中心内容的第二章。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为理论升华研究,该部分创新性地提出茶主题价值链的概念与系统构成;在茶主题价值链视角下探究茶旅融合的动力机制(“六六契合”动力机制),并对应提出两条融合路径(旅游六要素导向路径与茶主题价值链导向路径)和四项融合策略(多维度、客观性、差异化、创意化);深度挖掘茶主题价值链中的旅游价值,分析提出四种价值运用方向(高度参与的生产型茶旅产品开发、康养娱乐的休闲型茶旅产品开发、活化互动的科普型茶旅产品开发、软硬兼施的创意型茶旅产品开发);基于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的模型启发和茶旅融合动力机制的理论指导,构建出两种茶旅融合模式下的茶旅融合发展可行性评价体系。第三部分(第六章)是基于第二部分内容展开的实证运用与策略研究,将构建的评价体系工具化,以大湘西代表地区的考察情况为评价材料,对大湘西各调研地茶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打分。再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发展问题,确立大湘西地区茶旅融合发展的“点-线-面”三步走整体思路,提出打造“武陵-雪峰”茶旅生态经济区的规划构想,构建“6主干+5支线”的发展布局,并针对推进过程给出实施意见。第四部分(第七章)总结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茶文化旅游的四个研究趋势:研究内容从宽泛性质研究走向深度提质研究;研究尺域由个性研究趋向共性研究;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研究视角从单一视角走向多维视角。
邓碧鑫,林炜铃[4](2019)在《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安溪县三和茶叶企业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坚持茶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导向,探索安溪县芦田镇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对茶乡贫困地区及村民进行精准扶贫。为此,笔者实地调查了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资源的基础与条件、旅游市场现状,并通过访谈调查三和茶叶企业,研究得出结论:要想实现茶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就要做到政府、企业和当地贫困村民三维协作;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与扶贫相结合;就地取材、培养人才;加强新媒体对茶文化旅游地的宣传。
柯思远[5](2019)在《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游客对旅游过程的体验性、文化性、创新性的需求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正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旅游过渡。茶文化创意旅游作为文化创意体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游客的追捧。安溪是闻名遐迩的铁观音原产地,拥有优质的茶叶资源和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在发展茶文化创意旅游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关文化创意旅游、茶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文献,对茶文化、茶文化旅游、创意农业旅游、茶文化创意、茶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在梳理基础理论和分析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结合SWOT分析法、RMP分析法和IPA分析法,获取他们在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行为、偏好特征以及整体印象评价等,了解影响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关键因素,进而分析出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政策支持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项目参与度低、创意项目少,旅游产品特色不强、宣传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并得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林桂婷[6](2019)在《旅游营销要素对安溪茶庄园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快速稳健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民众的出门旅游欲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许多原来从事工、农业产品加工的企业也加入旅游行业、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安溪茶庄园出于转型升级需要,在安溪县政府政策鼓励下,尝试与旅游业进行结合,期望从中可以提升茶叶的附加价值、增加经济收益。截止2019年年初,安溪县茶庄园数量已达40家,但茶庄园在与旅游行业结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建设茶庄园“热”、游客“冷”的现象。系统梳理安溪茶庄园的营销方略及其成效,对于安溪茶庄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对茶庄园旅游、政府行为、4P营销要素、游客满意度、重游意愿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文献综述分析;对安溪旅游行政部门、茶庄园企业进行了访谈研究,分析安溪茶庄园及其旅游营销现状;结合4P理论,构建了茶庄园旅游4P营销要素对游客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的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了365份有效样本,采用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体验、旅游实物、产品价格、销售渠道等旅游营销要素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第二,服务体验、旅游实物、游客满意度等要素对游客重游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第三,服务体验、旅游实物等要素对游客满意度、旅游意愿影响最大;第四,部分人口统计变量对各维度有显着差异。研究认为,提升茶庄园游客满意度、旅游意愿应该重视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提升,其优化提升的顺序可按照服务体验>旅游实物>产品渠道>产品价格>宣传促销等链条来开展。文章结合安溪茶庄园发展建设背景,提出其营销系统应包含政府营销及企业营销两方面,在政府营销策略方面,应统领茶庄园旅游发展全局、创新整合营销模式、加强政府扶持三大方面进行优化;在企业营销策略方面,应结合人口统计变量差异现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产品、销售渠道、价格、宣传促销策略进行优化。
叶森森[7](2018)在《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以《海丝寻茶记》为例》文中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由传统观光型转向了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体验感更强的文化旅游产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为非遗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提供了崭新视角。安溪县西坪镇,位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茶文化)保护核心区,作为中国乌龙茶铁观音的原乡,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闭塞、景观特征不明显、非遗活化难等客观限制,旅游开发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克服客观困难,开发体验度高、文化内涵突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非遗旅游产品,打破当地茶文化旅游困境,是本文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在总结当前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基础上,分析得出当前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所处困境。在总结虚拟现实技术特点及应用现状基础上,分析得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开发中具有全景展示、深度体验、保护性开发、数字化管理与传播等优势,能够破解当前非遗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普遍难题。基于体验经济理论,提出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设计应包含体验要素:内容要素、环境要素和过程要素,并明确了产品设计开发原则。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研究地西坪镇旅游开发现状,进而得出当地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文化“原真性”受损、体验度不高、市场吸引力弱等问题。为破解西坪镇旅游开发难题,在前文总结的体验要素和设计原则指导下,结合体验经济理论,提出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以安溪县西坪镇茶叶世家下南洋拓茶路的史实为叙事主线、以第一人称视角为叙事体验视角、以清末民初安溪县西坪镇历史社会情境为主要场景的旅游产品《海丝寻茶记》的构建思路及运营策略。本文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中独具优势,运用该技术构建多感官、全景展示、逼真的虚拟现实环境,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通过虚拟现实体验广域的、连续的文化景观,能够有效解决非遗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舞台化、博物馆化、原真性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的设计对策,为其他地区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黄锐东[8](2018)在《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较强的旅游方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我国许多名茶产区开始探讨如何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拥有悠久的茶种植历史,茶文化资源丰富。虽然昌宁县已经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的茶文化旅游,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合理的规划,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问卷分析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旅游者行为理论等理论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及对当地居民和几个代表性茶企业进行交流访谈,直观地了解昌宁县茶文化旅游资源情况、产品开发现状以及开发的条件。通过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基本情况、游客对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偏好及满意度等问题,为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研究发现,由于政府和大众对茶文化旅游认识不够、政府引导乏力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资源开发盲目性大、产品单一且形式雷同、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同时,由于受以上问题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保障度较低的影响,游客对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满意度较低。因此,基于以上问题并结合昌宁县茶文化资源特色,本文提出构建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养生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出主推“云南古茶树文化大观园+古树源头茶探访游+茶马古道游”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同时,从资源保护、政府引导、要素保障、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等几个方面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加以保障。
龚有坤[9](2016)在《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绿色休闲产业发展强劲,人们对于放松心灵,亲近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越来越青睐,休闲体验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包含农业休闲和茶文化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形态,在庄园经济蓬勃发展、三产融合越受关注、安溪茶产业链面临转型升级的情况下,休闲茶庄园发展正当时。研究安溪休闲茶庄园的发展策略,能够促进安溪休闲茶庄园的长远发展,也能帮助安溪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安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体验经济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策略研究中,综合运用SWOT-AHP分析法,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安溪休闲茶庄园的发展策略。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休闲茶庄园、茶文化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次通过SWOT分析法,了解安溪县休闲茶庄园发展的概况及内外部环境因素。通过构建AHP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并运用yaahp10.0软件对各层次指标的单排序权重进行计算、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得到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名,即总排名权重,将实际强度和层次总排名权重相乘得到综合强度。在综合强度排序中,县域内茶庄园发展竞争、交通通达性较差、国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客源市场开拓有限、周边休闲农业点旅游竞争、电商合作开拓市场、安溪县政府重视支持、交通有望提升发展、茶叶安全品质高、休闲体验产品开发不足等指因素排名靠前。计算SWOT各组间矩阵的总体强度,确定总优势强度值是0.7604、总劣势强度值是-0.7933、总机遇强度值是0.7251,总威胁强度值是0.7042。并以此为数据构造安溪县休闲茶庄园发展总体战略四边形,确定安溪县休闲茶庄园发展总体战略,结果表明,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应以WO进取型战略为主,即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克服自身劣势,同时也要适度兼顾WT保守型战略,使劣势最小化,规避环境威胁。最后,在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安溪休闲茶庄园五大发展策略建议,即政府扶持策略、校企共建策略、市场开拓策略、产品开发策略和竞争合作策略。
李达娜[10](2015)在《安溪县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安溪县虎邱镇是安溪四大名茶的主产区,也是名茶黄金桂的故乡和佛手茶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茶文化积淀。目前,虎邱镇有茶园面积800公顷,诠释了虎邱“山水茶乡”的深刻内涵,是虎邱镇茶业发展历史的有力见证。本研究在了解国内有关乡村旅游及茶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对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游客的认知度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今后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在梳理和分析茶文化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茶文化旅游的定义。本研究认为,茶文化旅游是将茶叶资源与旅游相给合,让旅游者通过观赏、考察、学习、体验、购物等形式,获得对茶文化、茶道艺术等的了解,进而达到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是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在界定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对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文化功能的文献资料作简要说明,并由此引出有关乡村旅游研究的有关问题;在探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从理论、现实两个方面探讨了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目的和意义。本研究认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茶文化的融合,是虎邱镇开发乡村茶文化旅游的精华所在。其次,运用SW0T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虎邱镇乡村文化茶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参与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的游客地域范围小,一般都是以安溪周边县市的游客为主;住宿档次及服务水平低;游客停留时间短;景点景区开发的深度不足,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项目单一、形式雷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等。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根据虎邱镇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慢城”理念,提出今后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构想和对策建议。在配套设施的建设上,丰富景点景区道路功能,减少机动车辆的进入,同时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化工作,完善安全制度与措施,加强环境建设;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前提下,设计慢食、慢宿、慢行、慢游、慢购、慢娱等慢产品;乡村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应该在线路设计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虎邱镇的实际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设计出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乡村茶文化旅游线路;在乡村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上,进行差异化管理、推动区域协作、发展有机生态茶园、树立自己的品牌、建立旅游网络服务,开发“微旅游”;在经营管理方面,可以进行招商引资,提高茶农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引进旅游专业人才等。总之,本研究认为,虎邱镇被誉为“山水茶乡”,以“茶香、佛香、花香、烟香”着称,同时集朝圣旅游、休闲旅游、茶庄园、农家乐旅游、茶文化体验等为一体,具有研究乡村茶文化旅游的丰富资源和茶文化背景。将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持当地独一无二的文化个性、特点和自然状态的前提下,结合“慢城”的理念,进行合理的开发;同时注重品牌的营销和推广、配套设施的建设等,必将成为拉动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对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从而进一步弘扬安溪茶文化,最终实现茶旅互兴的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
二、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旅游地理角度的茶文化旅游模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文化旅游概念与现状 |
1.1 茶文化旅游概念 |
1.2 茶文化旅游现状 |
2 在旅游地理角度下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
2.1 有利于增强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
2.2 有助于增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
3 旅游地理角度下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改进方式 |
3.1 进行精准定位 |
3.2 丰富和创新茶文化内涵 |
3.3 旅游相关产业创新与融合 |
(2)福建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定量分析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农业文化遗产 |
2.1.2 活态保护 |
2.1.3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共生理论 |
2.3.2 场所依赖理论 |
2.3.3 归因理论 |
2.4 文献评述 |
3 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
3.1 遗产地现状分析 |
3.1.1 地理位置 |
3.1.2 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 |
3.1.3 铁观音发展 |
3.1.4 遗产地保护现状 |
3.2 保护经验借鉴 |
3.2.1 经验借鉴 |
3.2.2 经验启示 |
4 活态保护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设计 |
4.1 指标体系建构思路 |
4.2 初始指标选取 |
4.2.1 选取原则 |
4.2.2 选取方法 |
4.2.3 确认指标 |
4.3 正式问卷设计 |
4.4 研究假设 |
4.4.1 遗产环境与保护效果 |
4.4.2 知识体系与保护效果 |
4.4.3 文化内涵与保护效果 |
4.4.4 品牌影响力与保护效果 |
4.4.5 产业发展与保护效果 |
4.4.6 管理制度与保护效果 |
4.5 模型建构 |
5 数据分析与研究 |
5.1 正式问卷发放与回收 |
5.2 描述性统计 |
5.2.1 基本信息分析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信度效检验 |
5.3.1 效度检验 |
5.3.2 信度检验 |
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2 收敛效度检验 |
5.4.3 区分效度检验 |
5.4.4 拟合效果 |
5.5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 |
5.5.1 模型初步拟合 |
5.5.2 模型参数检验 |
5.5.3 结果讨论 |
6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基于遗产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 |
6.2.2 基于知识体系保护方面的建议 |
6.2.3 基于文化内涵保护方面的建议 |
6.2.4 基于品牌影响力保护方面的建议 |
6.2.5 基于产业发展保护方面的建议 |
6.2.6 基于管理制度保护方面的建议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3.1 创新之处 |
6.3.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现状重要性指标征询表(专家问卷) |
附录 2 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现状重要性指标征询表(群众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茶旅融合发展理论与策略研究 ——以大湘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外部需求背景 |
1.1.2 内部发展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创新意义 |
1.2.2 实践指导意义 |
1.2.3 宏观战略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茶旅融合研究概述 |
1.3.2 国内茶旅融合研究概述 |
1.3.3 茶旅融合研究进展及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茶旅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茶产业与旅游业 |
2.1.1 旅游产业内涵与特点 |
2.1.2 茶产业内涵与特点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旅游六要素 |
2.2.2 茶旅融合 |
2.2.3 茶文化旅游 |
2.3 基础理论 |
2.3.1 产业融合理论 |
2.3.2 体验经济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茶主题价值的挖掘与茶主题价值链研究 |
3.1 茶主题价值链的形成基础 |
3.2 茶主题价值链 |
3.2.1 茶主题价值链的含义 |
3.2.2 茶主题价值链的系统构成 |
第四章 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
4.1 茶主题价值链视角下的茶旅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
4.2 “六六契合”动力机制下的茶旅融合路径思考 |
4.2.1 旅游六要素导向路径 |
4.2.2 茶主题价值链导向路径 |
4.3 茶旅融合的战略选择 |
4.3.1 多维度战略 |
4.3.2 客观性战略 |
4.3.3 差异化战略 |
4.3.4 创意化战略 |
4.4 茶主题价值链中旅游价值的挖掘与运用 |
4.4.1 高度参与的生产型茶旅产品开发 |
4.4.2 康养娱乐的休闲型茶旅产品开发 |
4.4.3 活化互动的科普型茶旅产品开发 |
4.4.4 软硬兼施的创意型茶旅产品开发 |
第五章 茶旅融合发展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 |
5.2 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1 科学客观性原则 |
5.2.2 针对代表性原则 |
5.2.3 层次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原则 |
5.3 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基础 |
5.3.1 国家农业公园申报评价体系 |
5.3.2 产业融合理论与“六六契合”机制 |
5.4 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
5.5 可行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步骤 |
5.5.1 选取评价维度,建立维度层 |
5.5.2 延伸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的假设结构模型 |
5.5.3 征询专家意见,修正评价体系的结构模型 |
5.5.4 确定分值与权重 |
5.6 可行性评价体系的准入标准 |
第六章 大湘西茶旅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与策略研究 |
6.1 大湘西地区 |
6.1.1 大湘西概况 |
6.1.2 大湘西地区的茶产业 |
6.1.3 大湘西地区的旅游业 |
6.2 大湘西茶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评价与分析 |
6.3 大湘西茶旅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与建议 |
6.3.1 策略选择 |
6.3.2 路径安排 |
6.3.3 实施建议 |
6.3.4 推进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 |
7.2.2 不足 |
7.3 展望 |
7.3.1 研究内容:宽泛性质研究走向深度提质研究 |
7.3.2 研究尺域:个性研究趋向共性研究 |
7.3.3 研究方法: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 |
7.3.4 研究视角:单一视角走向多维视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4)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安溪县三和茶叶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资源基础和条件 |
(一) 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自然与物产资源 |
(二) 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人文历史资源 |
(三) 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劳动力资源 |
三、安溪县芦田镇茶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
四、茶文化旅游开发精准扶贫方案 |
(一) 三维协作致力于精准扶贫 |
(二) 项目开发与扶贫相结合 |
(三) 就地取材, 培养人才 |
(四) 加强新媒体对茶文化旅游地的宣传 |
(5)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
1.1.2 文化创意旅游发展迅速 |
1.1.3 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 |
1.1.4 安溪茶文化旅游底蕴深厚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问卷调查法 |
1.3.2 文献综述法 |
1.3.3 RMP分析法 |
1.3.4 IPA分析法 |
1.3.5 SWOT分析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研究评述与基础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1.1 国内外文创旅游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外茶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评述 |
2.2 茶文化创意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茶文化 |
2.2.2 茶文化旅游 |
2.2.3 创意农业旅游 |
2.2.4 茶文化创意 |
2.2.5 茶文化创意旅游 |
2.3 相关基础理论 |
2.3.1 体验经济理论 |
2.3.2 RMP(昂普)分析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游客满意度理论 |
第3章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与SWOT分析 |
3.1 安溪县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概况 |
3.1.1 安溪县概况 |
3.1.2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现状 |
3.1.3 安溪县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
3.2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的RMP分析 |
3.2.1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资源分析 |
3.2.2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市场分析 |
3.2.3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分析 |
3.3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3.3.1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内部优势 |
3.3.2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内部劣势 |
3.3.3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外部机遇 |
3.3.4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的外部威胁 |
第4章 安溪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选择 |
4.1.1 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2 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 |
4.2 研究设计 |
4.2.1 问卷设计 |
4.2.2 调研实施 |
4.3 IPA分析 |
4.3.1 信度分析 |
4.3.2 基本信息分析 |
4.3.3 重要性分析 |
4.3.4 满意度分析 |
4.3.5 IPA分析 |
4.4 基于IPA模型矩阵图的现状分析 |
4.4.1 茶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现状分析 |
4.4.2 可进入性现状分析 |
4.4.3 旅游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4.4.4 智慧景区建设现状分析 |
第5章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提升策略 |
5.1 持续提升策略 |
5.1.1 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舒适茶旅环境 |
5.1.2 注重科学规划,夯实顶层规划设计 |
5.2 重点改进策略 |
5.2.1 拓展丰富茶文化创意游乐项目内容 |
5.2.2 策划旅游事件类茶文化创新旅游产品 |
5.2.3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创意类茶农民宿 |
5.2.4 扩大安溪县茶艺馆的文化品味和内涵 |
5.2.5 利用新媒体塑造茶文化创意旅游品牌 |
5.3 适当发展策略 |
5.3.1 着力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智慧化水平 |
5.4 人才培养策略 |
5.4.1 深化与安溪院校的沟通联络 |
5.4.2 加强人才培养满足人才需求 |
5.4.3 “筑巢引凤”吸引人才流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B 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满意度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旅游营销要素对安溪茶庄园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休闲旅游发展强劲 |
1.1.2 安溪发展茶庄园旅游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以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体验经济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1.4 顾客满意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茶庄园旅游研究现状 |
2.2.2 对其他相关类型庄园的研究 |
2.2.3 4P理论在旅游市场中应用 |
2.2.4 对旅游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研究 |
2.2.5 对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3章 安溪茶庄园及其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
3.1 安溪县茶庄园建设现状 |
3.1.1 茶庄园数量迅猛增长 |
3.1.2 安溪茶庄园空间分布情况 |
3.2 政府行为在茶庄园旅游营销中作用 |
3.2.1 对旅游产品开发的政策扶持 |
3.2.2 对茶庄园宣传推介 |
3.3 安溪茶庄园企业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
3.3.1 产品策略 |
3.3.2 价格策略 |
3.3.3 渠道策略 |
3.3.4 宣传促销策略 |
3.4 茶庄园旅游营销存在的其他问题 |
3.4.1 缺乏营销人才 |
3.4.2 企业缺乏资金 |
3.4.3 营销理念保守 |
3.4.4 缺乏智力支持 |
第4章 安溪茶庄园旅游市场的调查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问卷设计及发放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调研 |
4.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4.3.1 问卷信度分析 |
4.3.2 问卷效度分析 |
4.4 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4.5 受访者消费经历分析 |
4.5.1 游客出游的方式分析 |
4.5.2 游客到茶庄园旅游次数分析 |
4.5.3 景区逗留天数分析 |
4.5.4 游客愿意在茶庄园消费金额分析 |
4.5.5 游客到达茶庄园使用的交通工具分析 |
4.5.6 游客预定或购买此次庄园旅游产品渠道分析 |
4.5.7 游客了解到茶庄园旅游产品信息渠道分析 |
4.6 茶庄园消费态度现状分析 |
4.6.1 游客茶庄园消费态度现状整体分析 |
4.6.2 性别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3 客源地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4 年龄段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5 学历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6 职业的现状差异研究 |
4.6.7 收入的现状差异研究 |
4.7 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线性回归分析 |
4.7.1 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4.7.2 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分析 |
4.8 假设检验结果 |
第5章 安溪茶庄园旅游营销策略建议 |
5.1 政府营销 |
5.1.1 统领茶庄园旅游发展全局 |
5.1.2 创新整合营销模式 |
5.1.3 加强政策扶持 |
5.2 企业营销 |
5.2.1 产品策略优化 |
5.2.2 销售渠道策略优化 |
5.2.3 价格策略优化 |
5.2.4 宣传促销策略优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以《海丝寻茶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茶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二、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困境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体验经济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
一、初级开发模式 |
二、动态开发模式 |
三、综合开发模式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困境 |
一、原真性不足,体验真实感弱 |
二、沉浸感不强,缺乏深度体验 |
三、同质化严重,体验类型单一 |
第三章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的技术基础与优势 |
第一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的技术基础 |
一、虚拟现实技术 |
二、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
第二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的应用优势 |
一、应用领域 |
二、应用案例 |
三、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非遗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情况 |
四、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提升非遗旅游产品体验价值的优势 |
第四章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的体验要素与设计 |
第一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体验要素 |
一、内容要素 |
二、过程要素 |
三、环境要素 |
第二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
一、突出体验主题性原则 |
二、营造体验沉浸感原则 |
三、强化参与互动性原则 |
第三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设计步骤 |
一、市场调查分析 |
二、体验主题策划 |
三、体验要素设计 |
四、产品管理运营 |
第五章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海丝寻茶记》开发设计实例研究 |
第一节 西坪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西坪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
二、西坪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三、西坪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二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海丝寻茶记》设计 |
一、主题设计 |
二、内容要素设计 |
三、过程要素设计 |
四、环境要素设计 |
第三节 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海丝寻茶记》运营策略 |
一、构建投资管理机制 |
二、构建村居参与和收益分配机制 |
三、提升西坪镇主要景点品位内涵 |
四、构建全媒体营销宣传矩阵 |
五、完善产品维护更新机制 |
六、构建健全的旅游服务体系 |
七、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
八、营造市域内体验参与氛围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安溪县西坪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8)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1.3.2 国外茶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1.3.3 茶文化旅游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茶文化 |
2.1.2 茶文化旅游 |
2.1.3 茶文化旅游产品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旅游者行为理论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2.3 国内外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经验借鉴 |
2.3.1 打造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
2.3.2 推出不同主题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
2.3.3 打造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
2.3.4 开发体验性茶文化旅游产品 |
2.3.5 打造特色茶文化旅游精品 |
3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消费者调查分析 |
3.1 昌宁县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旅游发展概况 |
3.1.3 昌宁县茶文化资源概述 |
3.2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条件分析 |
3.2.1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3.2.2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
3.3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消费者调查分析 |
3.3.1 问卷内容设计及调查过程 |
3.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3.3 调查结果启示 |
3.4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
3.4.2 问题成因分析 |
4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分析 |
4.1 开发思路及原则 |
4.1.1 开发思路 |
4.1.2 开发原则 |
4.2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
4.2.1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
4.2.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
4.2.3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
4.2.4 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
4.2.5 休闲度假产品开发 |
4.3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构想 |
4.3.1 云南古树茶文化大观园 |
4.3.2 古树源头茶探访游 |
4.3.3 茶马古道游 |
4.4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宣传策略 |
5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
5.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5.3 完善要素配套 |
5.4 加大政策扶持 |
5.5 增加资金投入 |
5.6 强化人才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访谈提纲—旅游办 |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访谈提纲—茶企业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休闲茶庄园研究现状 |
2.1.2 茶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述评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休闲农业 |
2.2.2 休闲茶庄园 |
2.2.3 茶文化旅游 |
2.3 理论基础 |
2.3.1 体验经济理论 |
2.3.2 产业融合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概况及SWOT分析 |
3.1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概况 |
3.2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SWOT分析 |
3.2.1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优势(S)分析 |
3.2.2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劣势(W)分析 |
3.2.3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机遇(O)分析 |
3.2.4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威胁(T)分析 |
4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的SWOT-AHP分析 |
4.1 SWOT-AHP分析法概述 |
4.2 AHP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各层次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4.3.2 各层次指标的单排序权重计算 |
4.3.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4.3.4 各层次指标总排名权重计算 |
4.3.5 各层次指标综合强度计算 |
4.4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的战略定位 |
4.4.1 SWOT组间矩阵总体强度计算 |
4.4.2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总战略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5 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策略 |
5.1 政府扶持策略 |
5.1.1 改善茶庄园外部交通 |
5.1.2 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
5.1.3 创建发展服务平台 |
5.2 校企共建策略 |
5.2.1 提升茶庄园发展规划 |
5.2.2 强化管理人才培养 |
5.3 市场开拓策略 |
5.3.1 深入开发周边客源市场 |
5.3.2 电商合作拓宽营销渠道 |
5.3.3 深入挖掘国际市场潜力 |
5.4 产品开发策略 |
5.4.1 丰富茶文化休闲体验产品 |
5.4.2 挖掘茶叶旅游购物产品 |
5.5 竞争合作策略 |
5.5.1 突出特色提升竞争力 |
5.5.2 合作发展共建品牌 |
6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10)安溪县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乡村茶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
1.1.1 有关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
1.1.2 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 |
1.2 研究的背景 |
1.2.1 文化旅游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
1.2.2 国内旅游的发展 |
1.2.3 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 |
1.2.4 安溪县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资源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的目标 |
1.4.2 研究的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的现状 |
2.1 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的现状——SWOT分析法 |
2.1.1 S-Strengths优势分析 |
2.1.2 W-Weaknesses劣势分析 |
2.1.3 O-Opportunities机遇分析 |
2.1.4 T-Threats威胁分析 |
2.2 关于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的总结 |
第3章 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的游客认知度分析 |
3.1 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 |
3.2 游客对乡村茶文化旅游的意愿分析 |
3.3 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
第4章 虎邱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
4.1 基于“慢城”理念下,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
4.1.1 “慢城”理念、文化内涵 |
4.1.2 农村“慢城化”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4.1.3 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可借鉴的成功成验 |
4.1.4 在慢城理念下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
4.2 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 |
4.2.1 进行差异化管理 |
4.2.2 提升乡村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层次,推动区域协作 |
4.2.3 提高茶叶科技含量,发展生态有机茶园 |
4.2.4 加大市场营销,树立自已的品牌 |
4.2.5 建立旅游网络服务,开发“微旅游” |
4.3 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 |
4.3.1 进行招商引资,为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
4.3.2 乡村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及当地茶农素质的提高 |
4.3.3 加强对乡村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监管 |
4.3.4 保护优先,合理开发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旅游地理角度的茶文化旅游模式发展研究[J]. 花卫芳. 福建茶叶, 2021(10)
- [2]福建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研究[D]. 官炳宏.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茶旅融合发展理论与策略研究 ——以大湘西为例[D]. 覃丽.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安溪县三和茶叶企业为例[J]. 邓碧鑫,林炜铃.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10)
- [5]安溪县茶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研究[D]. 柯思远. 华侨大学, 2019(01)
- [6]旅游营销要素对安溪茶庄园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D]. 林桂婷. 华侨大学, 2019(01)
- [7]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非遗虚拟现实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以《海丝寻茶记》为例[D]. 叶森森. 华侨大学, 2018(01)
- [8]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 黄锐东. 云南大学, 2018(01)
- [9]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安溪休闲茶庄园发展策略研究[D]. 龚有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10]安溪县虎邱镇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李达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