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m 技术 - 缓冲和踏板

100m 技术 - 缓冲和踏板

一、百米技术—缓冲与后蹬(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霞[1](2021)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短跑途中跑阶段,根据现代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要求选取训练中较新型的器械弹力带小栏架设计训练手段及方案,对普通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相关运动学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短跑途中跑阶段外部表现与内部机制,合理的安排专项技术训练,为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研究采用平面二维定点高速拍摄与影像解析法,将河北农业大学16名短跑男子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训练实验。实验组采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运动学指标及100米成绩进行测试,并得出以下结论:1.16名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普遍存在着地阶段和后蹬阶段支撑腿膝关节过分伸直、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动高度不够的问题。2.支撑与腾空时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腾支时间比和步频指数更加趋向优秀运动员;对照组训练后,相关运动学参数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提升幅度均不及实验组。支撑与腾空空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步长增加,且支撑距离、步长和步长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训练后,步长和前支撑距离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步长指数、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和实验前差距较小,提升效果不明显。3.实验组训练后,对下肢的运动学参数有着明显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和膝角角度减小,踝角增加,有利于机体更好的储存弹性势能,在跑进过程中更好的支撑与缓冲,更好的发挥水平速度;在支撑腿离地时刻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髋关节向后伸展幅度加大,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更符合现代“屈蹬”式技术;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扒地速度提高,步幅增加,髋关节得到充分前送。4.对照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学参数的优化作用不如实验组明显。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膝角踝角有所减小,但提高幅度不如实验组,和现代短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在后蹬阶段离地时刻支撑腿髋、膝角角度减小,踝角角度增加,但变动幅度较小,屈蹬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在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角、踝角有所减小,有利于加快脚的扒地速度,加快转动角速度,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5.实验组训练后,100米成绩得到显着提升,提升幅度为0.16秒;对照组训练后,100米成绩也有小程度提升,提升幅度为0.1秒,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

陈爱鞠[2](2020)在《对影响百米途中跑技术若干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优秀运动员采用的屈蹬式短跑技术,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加强伸髋肌肉群及屈踝肌群的训练;进行技术训练时,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要加强后蹬,途中跑阶段注重快速折叠前摆,以摆促蹬;加强协调性练习,有利于技术动作结构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依据超等长训练原理训练,保证肌肉弹性成分的能量储存,防止肌肉损伤.

鲍欣欣[3](2020)在《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动态抗阻训练是指运动员通过拖拉自主研发的智能阻尼训练器进行阻力跑训练,是阻力跑的训练手段之一。本文从运动学的角度,通过测试三种不同阻尼负荷下阻力跑与平跑时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变化,探索该训练方法对短跑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期望能对短跑的抗阻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丰富短跑的抗阻训练手段。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16名国家二级以上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yoMotion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对不同阻尼负荷条件下的短跑途中跑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随着阻尼负荷的增加,运动员的步长呈减小趋势,支撑时间增加,腾空时间减少,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明显下降,步频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下肢缓冲阶段髋角和踝角由于阻尼负荷增加而显着下降,膝角则呈递增趋势,下肢后蹬阶段髋角、踝角和膝角随着阻尼负荷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男女有所不同。结论与建议:随着阻尼负荷的增加,运动员的步长和身体重心水平速度都显着下降,步频无显着性变化。10%BW、15%BW阻尼负荷对运动员途中跑阶段支撑、腾空时间均有显着影响。在途中跑下肢缓冲阶段,10%BW阻尼负荷、15%BW阻尼负荷对运动员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踝关节角度均有显着影响。在途中跑下肢后蹬阶段,15%BW阻尼负荷对下肢各关节角度都有影响。教练员在制定具体训练计划时,应当避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发生明显改变。在训练实践过程中,为了维持途中跑的专项技术动作,建议使用5%BW阻尼负荷。如果为了提升运动员途中跑的专项力量,建议使用10%BW阻尼负荷。

唐海峰[4](2019)在《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田径100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拥有其他田径项目不可比拟的项目影响力和关注度,对赛场下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是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国际比赛中,百米飞人大战一直是最大看点和焦点,是赛事的压轴项目。100米在竞技体育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尚处于落后阶段,对其研究重在找出问题,促进发展。中国田径男子100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目前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呈现良好势头。通过对中国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系统梳理,能够认清新时代下中国男子100米形势与主要任务,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摸索适合中国男子100米成绩突破的发展之路,缩短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突破时间,使中国早日向短跑强国迈进。论文以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计量可视化分析法对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与世界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选材、训练、竞赛、管理、环境等伴生因素进行集成式梳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大致分为快速发展期、停滞倒退期、低迷稳定期、快速突破期四个阶段,与世界100米成绩经历的11秒时代、10秒时代、9秒时代成绩演变相差甚大,但随着近几年男子100米成绩的突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成绩总体上呈现波折起伏的动态发展趋势,成绩表现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男子100米最佳成绩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男子100米成绩已经达到9.91秒的黄种人最快纪录,追平卡特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的亚洲纪录。3.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最佳前十运动员输出省市区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由80年代的11个扩展到21世纪初的18个省市。优秀100米运动员输出主要集中在华北、东部、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四川等省份,特别是广东具有强有力的男子100米运动员输出。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表现为:具有省级行政单位隶属、地域地理位置、GDP水平表现和跨界跨项的选材特征;具有年龄、身高、步幅、步长的身体形态特征;具有起跑反应时、途中着地缓冲技术、全程速度变化的技战术特征;具有基层管理、高层管理的发展规划和训练基本理念特征;具有后备人才基地培养、训练的后备力量特征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教练员职业水平特征。5.强化小学—中学—大学—省队或国青队—国家队为主体的选材培养模式,弱化业余体校俱乐部、专业队为主的选材培养模式,构建体并与教“三位一体”的选材机制,是100米跑改革创新成绩突破的必然趋势。6.运动员以学习为主线进行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硕博五个阶段的竞技训练,同时在各个训练阶段实行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竞赛体制,以保持运动员的兴奋性,形成训练和竞赛的良性循环。教练员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和认知规律,制定负荷强度计划,有条不紊开展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让运动员达到高级专项训练阶段和保持高级专项阶段水平。7.多元化管理体系中,国家从宏观上对目标制定、政策管理、监督协调、信息反馈进行整体布局;微观上对运动员管理伴生出的对教练员队伍管理、运动队管理、科研攻关人员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进行细节把控。并通过训练过程管理和后勤管理为100米成绩突破奠定坚实的基础。8.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取得除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训练、竞赛、管理有严格要求外,还对比赛场地、外出比赛时差以及气温、气压、温度、风、雨等气象因素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比赛运动员心理变化,影响100米运动员正常水平发挥。

梁静[5](2019)在《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实验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短跑途中跑中下肢三关节髋、膝、踝的运动学指标进行纵向比较,明确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技术和专项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训练实验法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分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18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选班1组12名学生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拖阻力伞跑专项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后,运动员的60m、100m、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拖阻力伞跑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短跑运动员的快速移动能力、协调用力能力、速度水平以及爆发力水平,从而使运动员的短跑成绩进一步提高。2.拖阻力伞跑对运动员途中跑单步运动学整体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步时间和腾空时间缩短,腾空距离增大,步长和步频显着增加,从而使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显着的提高,促进人体快速前移,使单步技术结构趋向合理化。3.拖阻力伞跑训练对支撑阶段运动员下肢的一些运动学参数有着显着的优化作用:支撑阶段支撑腿伸髋幅度和摆动腿屈髋幅度增大,支撑腿的伸髋速度和摆动腿屈髋速度增大,使髋关节整体做功范围前移,也为摆动腿积极屈髋向前着地做好充足准备;支撑腿膝关节“刚度”增加,离地膝角趋向合理化,而摆动腿着地膝角和离地膝角均减小,使摆动腿膝关节折叠更紧以减小摆动惯量,进而加快摆动腿的前摆速度和膝点水平速度;支撑阶段支撑腿踝关节着地踝角降低有利于着地的积极着地,防止股后肌群主动不足,摆动腿平均踝角减小,这一趋势促使摆动腿前摆更加积极。4.拖阻力伞跑训练由于在跑的过程中阻力伞受到空气阻力产生不稳定性,所以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向并强调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沿着直线跑动。拖阻力伞跑训练作为短跑专项力量训练中一种简单有效的训练手段,在长时间的重复训练中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以致于不能尽力训练,建议拖阻力伞跑要与其他专项训练手段结合实施。

李胜利[6](2019)在《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进行分析,以更深入的了解加速跑技术不同阶段的变化过程,以及不同水平运动员加速跑技术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加速跑技术理论,并为初学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本文主要采用高速摄像和图像解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田径专选班20名同学进行测试,实验通过对比运动员运动学相关指标参数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整体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加速跑阶段优秀组运动员表现为步长较长、步频较慢、支撑时间较短而支撑距离较长,从而使优秀组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较快;随着距离的增加步频在逐渐减小而步长、支撑距离和支撑时间都在逐渐增大,进而重心水平速度也在逐渐增大。2.在不同水平运动员各环节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优秀组运动员有着较快的伸髋、屈髋角速度和幅度;较小的着地膝角、离地膝角以及平均膝角使得膝关节折叠更紧,在整个支撑过程更加平稳而快速;较小的着地踝角和离地踝角,使得着地的缓冲和离地的蹬伸更加完全。3.在不同跑段各环节运动学指标的研究中:支撑阶段支撑腿髋关节角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摆动腿则与其相反,随着距离的增加,髋关节角度逐渐增大,躯干的逐渐抬起;而支撑腿和摆动腿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却是呈先变小后变大的趋势,垂直缓冲时达到最小,随着距离的增加,膝关节折叠更紧,转动半径更小,前摆速度更快;踝关节角度变化趋势也是先变小后变大,随着跑速的增加,踝关节逐渐伸展。4.在下肢各环节运动学整体特征的研究中,优秀运动员在加速跑支撑阶段身体重心较低,是在更加蜷曲的状态下工作的;支撑腿表现为更早的结束缓冲,增加身体的向前性;摆动腿表现为转动半径较小,有着较快的前摆速度,减小着地时的制动带动人体快速向前。

张九阳[7](2019)在《不同负荷阻力伞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运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短跑训练理念的不断革新,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化发展,世界短跑成绩在不断得到提高。短跑运动的竞技逐渐演化为高水平且科学化训练过程的对抗,这对于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阻力训练一直是短跑训练的重要手段,而近些年阻力伞在短跑训练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阻力伞训练过程中要兼顾阻力和运动员技术两方面因素,为此研究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设定了三种不同负荷的阻力伞跑,通过测试三种不同负荷阻力伞跑时运动员身体各关节角度变化情况,与运动员水平跑时身体各关节角度变化情况相比较,探讨其相关运动学指标变化特征,从而在三种不同负荷中寻找适宜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的阻力伞负荷,进一步揭示阻力伞跑模式下的阻力训练对短跑速度影响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测试法、视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不同阻力伞对短跑技术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负荷阻力伞、大负荷阻力伞对运动员途中跑阶段腾空时间、支撑时间均有显着影响,增大了运动员跑进的阻力,故这两种负荷阻力伞可用于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用以提高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2.在下肢缓冲阶段,中负荷阻力伞、大负荷阻力伞对运动员躯干前倾角、髋角、膝角、踝脚、前支撑距离、小腿角均有显着影响。小负荷阻力伞跑对这些指标没有显着影响,保证了标准技术动作的发挥,可用于专项技术训练。3.在途中跑后蹬阶段,大负荷阻力伞对下肢各关节角度都有影响,改变了运动员的后蹬技术,增大了后蹬阻力,运动员无法完成充分后蹬,故此负荷不适于专项技术训练,但适用于专项力量训练,用以提高运动员的后蹬能力。4.运动员途中跑前摆阶段,中负荷阻力伞、大负荷阻力伞对髋角、膝角有明显影响,这两种负荷阻力伞可用于专项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前摆能力。小负荷阻力伞对关节角度无明显影响,可用于专项技术训练,提高运动员摆动腿前摆技术。5.小负荷阻力伞在产生阻力时对于运动员途中跑技术没有显着影响,因此可用于稳定及提高途中跑技术。中负荷阻力伞、大负荷阻力伞对于运动员途中跑技术有显着影响,不适于专项技术训练,但可用于途中跑阶段专项力量训练。

叶裕鹏[8](2018)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400m前三名全程跑技术特征研究》文中认为400米跑是一项属于体能类、极限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也是体育径赛中公认最难练的项目,因此对于一名优秀的400米跑运动员而言,完善的技术能力是400米跑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目前我国女子400米跑运动员与世界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形成这一差距有肌肉类型的原因,也有其它一些因素。本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400米决赛前三名运动员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起跑阶段,程冲和童曾欢采用“普通式”的起跑器安装方式,杨会珍则采用了“接近式”的安装方式。起跑姿势杨会珍和程冲采用的是双臂微屈,双手间距大于肩宽,而童曾欢采用直臂支撑,两手肩距略比肩宽。起跑反应时方面杨会珍最快,童曾欢最慢,并与最终比赛成绩呈正相关关系。2.加速跑阶段,杨会珍与程冲躯干压得相对较低,上体前倾角度大,重心起伏较小。童曾欢在蹬离起跑器时重心上升较快,支撑点处在身体重心投影点之后,限制了其加速能力。3.途中跑阶段,杨会珍表现为下压扒地积极,后蹬快速有力,但腾空时间较大,程冲相对于杨会珍单步步长较小,腾空时间相对较短,而童曾欢是三名运动员中步长最短的,但其腾空时间最短,表现出节奏平稳的技术特征。4.冲刺跑阶段,程冲肩关节比较紧张,步频较快,摆动腿的抬腿高度与途中跑阶段相比有所下降。杨会珍步频下降较快,后蹬时间延长,主要靠步幅的增加来弥补步频的缺失。童曾欢终点跑阶段的技术变化较小,基本维持了途中跑的技术动作。

张俊鹏[9](2018)在《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谢震业技术特点的研究》文中指出谢震业,中国国家男子短跑队重点队员之一,浙江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出生于1993年8月17日,身高183cm,体重78kg,截至目前在国内外赛事上陆续创造了100米10.04秒、200米20.20秒、4x100米37.90秒的个人最好成绩,是一位优秀的男子短跑运动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百米短跑专项的主要特征及规律,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谢震业的的个人形态特征、机体机能特点、主要技术指标以及体能训练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所得结论与建议如下:1.谢震业全运会分别在100米、200米和4×10米夺冠且刷新自己最好成绩,说明该运动员具备较强的短跑专项能力和综合素质;谢震业183cm,78kg,托莱指数为426.23,相比身高195cm体重94kg博尔特的482.05,明显较低。建议其适量增加瘦体重,以储备更多的专项体能;2.备战全运会阶段谢震业冬训前后BUN、HGB、WBC、CK、T等指标的综合评定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周期性变化在合理范围之内,适应训练的负荷安排,冬训之后T、HGB均有所提高,身体机能得到进一步改善,BUN、WBC、CK等指标显示不存在不适应或者过度疲劳的症状;3.谢震业的步频指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博尔特相比其步长指数较低;全程速度曲线出现了双波峰,而博尔特则趋向于后程加速的平滑堤坝型;博尔特速度峰值出现在60-70m,谢震业最大速度峰值出现在40-50m,前30m速度加速过快,将对后续的持续加速产生不利影响;4.谢震业的单步姿态,整体表现为支撑阶段较后蹬阶段膝关节角度保持较好,后蹬过程不够充分,在着地、缓冲和后蹬阶段要注意后摆腿的重叠幅度。在步频保持的条件下,后摆腿折叠幅度是限制其步长发挥的要素;5.建议:由于个体差异,步长和步频具有不同的个人特点,建议谢震业在保持步频稳定的基础上,多加关注与步长相关的后蹬技术环节;重视起全程节奏的把握,尤其是前30m的加速节奏,合理分配体能,逐渐的过度到最大速度阶段;在专项训练过程中加强途中跑阶段后摆腿的折叠幅度,进而提高其专项成绩。

陈爱鞠[10](2017)在《对影响百米途中跑技术若干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优秀运动员采用的屈蹬式短跑技术,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加强伸髋肌肉群及屈踝肌群的训练;进行技术训练时,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要加强后蹬,途中跑阶段注重快速折叠前摆,以摆促蹬;加强协调性练习,有利于技术动作结构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依据超等长训练原理训练,保证肌肉弹性成分的能量储存,防止肌肉损伤.

二、百米技术—缓冲与后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米技术—缓冲与后蹬(论文提纲范文)

(1)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短跑专项力量相关研究
        1.4.2 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研究
        1.4.3 组合训练
        1.4.4 弹力带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1.4.5 小栏架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1.4.6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样本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录像拍摄解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训练计划制订分析
        3.1.1 训练计划安排分析
        3.1.2 训练手段的设计分析
    3.2 受测队员基本情况分析
        3.2.1 身体形态分析
        3.2.2 年龄情况分析
    3.3 受测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3.3.1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3.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3.3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4 受测队员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步长与步频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2 支撑与腾空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3 着地缓冲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4 后蹬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4.5 折叠前摆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受测队员100 米成绩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3.5.2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测试指标及注意事项
    附件3 阶段安排
    附件4 训练计划

(3)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难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百米全程速度节奏的研究
        2.1.2 关于短跑途中跑的研究
        2.1.3 关于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的研究
        2.1.4 关于阻力跑训练的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步长、步频的影响分析
        4.1.1 男性运动员步长、步频变化情况
        4.1.2 女性运动员步长、步频变化情况
    4.2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影响分析
        4.2.1 男性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情况
        4.2.2 女性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情况
    4.3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的影响分析
        4.3.1 男性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变化情况
        4.3.2 女性运动员支撑时间、腾空时间变化情况
    4.4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4.4.1 男性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4.4.2 女性运动员下肢缓冲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4.5 不同阻尼负荷对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4.5.1 男性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4.5.2 女性运动员下肢后蹬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下体育强国建设的客观要求
        1.1.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发展的必要性
        1.1.3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急需突破的现实需求
        1.1.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备受社会关注的现实需求
        1.1.5 基于相关研究不足对其研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1.1 中国短跑成绩演变特征相关研究
        1.3.1.2 中国100米成绩演变特征研究
        1.3.1.3 中国短跑突破相关研究
        1.3.1.4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研究
        1.3.1.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伴生特征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访谈法
        2.2.7 计量可视化分析法
3 国内外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1 国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2 国内100米跑成绩发展的演变特征
    3.3 国内外100米跑成绩发展的对比分析
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伴生特征
    4.1 伴生诠释
    4.2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选材特征
        4.2.1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省级行政单位隶属特征
        4.2.2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地理位置特征
        4.2.3 中国男子100米跑选材的GDP水平表现特征
        4.2.4 中国男子100米跑跨界跨项选材特征
    4.3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身体形态特征
        4.3.1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年龄特证
        4.3.2 中国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身高、步幅、步长特证
    4.4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技战术特征
        4.4.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起跑反应技术特征
        4.4.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途中着地缓冲技术特征
        4.4.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全程速度变化特征
    4.5 中国田径男子100米跑成绩表现的管理特征
        4.5.1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发展规划特征
        4.5.2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训练基本理念特征
        4.5.3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基层业余体校特征
        4.5.4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突出省份管理体系特征
    4.6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后备力量特征
        4.6.1 后备人才范围界定
        4.6.2 全国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6.3 山东省后备人才基地情况特征
    4.7 中国100米跑成绩表现的教练员师资水平特征
        4.7.1 教练员运动经历情况
        4.7.2 教练员师资队伍培训情况
5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发展启示
    5.1 基于突破的理论阐释
    5.2 100米跑制胜的本质特征
    5.3 中国100米跑成绩突破的指标体系
        5.3.1 基于“三位一体”选材机制下的突破
        5.3.2 基于多维度视角下科学化训练的突破
        5.3.3 基于多层次有重点的竞赛突破
        5.3.4 基于多元化战略下的创新管理突破
        5.3.5 基于全方位多点开花的环境突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落后是我国短跑运动水平落后的原因之一
        1.1.2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训练效应亟待明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和内容
    1.4 本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本研究的重难点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短跑专项力量特征和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研究
        2.1.1 短跑专项力量特征研究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手段
        2.1.3 拖阻力伞跑训练的研究
    2.2 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研究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途中跑技术肢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训练实验法
        3.2.3 高速摄像及图像解析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4.2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整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肢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1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髋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2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4.3.3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假设与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起跑技术研究
    2.2 加速跑技术研究
        2.2.1 加速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2.2 加速跑技术相关肢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3 途中跑技术研究
        2.3.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2.3.2 途中跑技术下肢运动学参数研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高速摄像与图像解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1.1 步长和步频的比较分析
        4.1.2 时间特征的比较分析
        4.1.3 空间特征的比较分析
    4.2 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肢体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2.1 髋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2.2 膝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2.3 踝关节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
        4.2.4 下肢各环节整体运动学特征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不同负荷阻力伞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运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短跑步频、步幅的研究
    2.2 短跑腾空阶段的相关研究
    2.3 短跑支撑阶段的相关研究
    2.4 短跑上肢摆动的相关研究
    2.5 短跑训练中阻力跑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3.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不同负荷阻力伞对步长、步频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4.2 不同负荷阻力伞下腾空、支撑时间影响大的运动学分析
    4.3 不同负荷阻力伞对下肢缓冲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4.3.1 下肢缓冲阶段躯干前倾角运动学分析
        4.3.2 下肢缓冲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4.3.3 下肢缓冲阶段前支撑距离运动学分析
        4.3.4 下肢缓冲阶段前支撑阶段小腿角运动学分析
    4.4 不同负荷阻力伞负荷对下肢后蹬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4.4.1 下肢后蹬阶段躯干前倾角运动学分析
        4.4.2 下肢后蹬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4.4.3 下肢后蹬阶段后支撑距离运动学分析
        4.4.4 下肢后蹬阶段后支撑小腿角变化分析
    4.5 不同负荷阻力伞对下肢前摆阶段影响的运动学分析
        4.5.1 下肢前摆阶段躯干前倾角运动学分析
        4.5.2 下肢前摆阶段支撑腿髋、膝、踝角运动学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400m前三名全程跑技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400米运动项目的研究进展
        2.1.1 400米供能特点的相关研究
        2.1.2 400米运动能力培养的研究
        2.1.3 400米运动项目的成绩特征
        2.1.4 400米运动技术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400米运动项目的研究进展
        2.2.1 400米供能特点的相关研究
        2.2.2 400米体能分配的相关研究
        2.2.3 400米速度节奏特征的相关研究
        2.2.4 400米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分段速度分析
    4.2 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起跑技术分析
        4.2.1 .起跑器角度及安装方式
        4.2.2 起跑姿势
        4.2.3 起跑反应时参数分析
    4.3 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加速跑技术分析
        4.3.1 加速跑阶段技术分析
        4.3.2 加速跑阶段有关参数的分析
    4.4 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途中跑技术分析
        4.4.1 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上肢摆动技术比较
        4.4.2 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步长和重心参数比较
        4.4.3 下肢支撑技术分析
        4.4.4 腾空技术分析
        4.4.5 途中跑单步支撑和腾空比例
    4.5 我国优秀女子400米运动员冲刺跑技术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谢震业技术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百米短跑的选材研究
    2.2 百米短跑的机能特点研究
    2.3 百米短跑的技术特点研究
    2.4 百米短跑的体能训练研究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个案分析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技术路线
4.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谢震业短跑成绩分析
    4.2 谢震业形态特征分析
    4.3 谢震业身体机能分析
    4.4 谢震业动作技术分析
        4.4.1 步长和步频技术指标
        4.4.2 全程速度分布指标
        4.4.3 谢震业跑步姿态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百米技术—缓冲与后蹬(论文参考文献)

  • [1]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D]. 王瑞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2]对影响百米途中跑技术若干因素的研究[A]. 陈爱鞠. 第三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 2020
  • [3]动态抗阻训练对短跑运动员途中跑运动学特征的影响[D]. 鲍欣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中国田径男子100米成绩演变及伴生特征研究[D]. 唐海峰.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5]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D]. 梁静.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短跑加速跑支撑摆动技术的比较研究[D]. 李胜利.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不同负荷阻力伞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运动学研究[D]. 张九阳.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8]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400m前三名全程跑技术特征研究[D]. 叶裕鹏. 武汉体育学院, 2018(02)
  • [9]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谢震业技术特点的研究[D]. 张俊鹏.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10]对影响百米途中跑技术若干因素的研究[A]. 陈爱鞠. 第二十七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 2017

标签:;  ;  ;  ;  

100m 技术 - 缓冲和踏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