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脚”之辩(论文文献综述)
韦婷[1](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提出《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马丛丛[2](2020)在《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文中指出山东灵岩寺存留碑刻数量众多,佛教史领域的研究对此关注并不多。本文建立在对碑刻实物拍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早年拓片的影像资料,对灵岩寺的碑刻内容作了整理与研究。由一手材料出发,完整而详实地研究了灵岩寺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以下阶段:一、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佛教的开拓以前秦皇始元年(351)僧朗入泰山、居金舆谷为开端。僧朗建造的朗公寺在隋代时更名神通寺。灵岩寺山上有巨石,远观类老和尚持锡杖,后附会“朗公说法、顽石点头”。唐李邕碑刻记载,晋宋之际法定禅师创立灵岩寺。方山之阴的神宝寺则由明法师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始建。后人多将神宝寺的建造年代误以为灵岩寺。隋文帝赐华阳王为施主重兴灵岩寺,入唐以来逐渐兴盛。垂拱四年(688)慧赜的塔记,是寺院现存最早的碑刻。北宗禅神秀的弟子降魔在灵岩兴起饮茶之风。唐武宗灭佛,灵岩寺山下寺院被毁,方山证明功德龛尚存。住持从惠重建寺院。二、宋金时期的十方灵岩寺。宋初灵岩寺施行甲乙制,即师徒相传的住持制度。延珣受学志雅,琼环传位重净。熙宁年间,灵岩寺改为十方制:不拘一宗一派,采取由各地推举、朝廷任命的方式。永义、行详先后住持。熙宁六年(1073),云门宗仰天元公为初祖,灵岩寺开启代际传承体制。其后临济宗黄龙派主导灵岩寺。重确正觉为黄龙慧南的弟子,第八代妙空净如、第九代定光道询、第十代寂照法云皆为黄龙派。第十一代大明法宝嗣法青州希辩,为曹洞宗第十六祖。曹洞宗在灵岩寺逐渐站稳脚跟。惠才、浦涤皆传法曹洞。三、元代曹洞宗大盛。万松行秀为金代朝廷所重,入元后门下弟子有雪庭福裕、林泉从伦、清安德方、复庵圆照等人。雪庭独立门庭,创“福慧智子觉”等七十字辈传承体系。其余万松门人字辈相同,元代时有“正思惟妙”,暂称林泉系。两条体系在灵岩寺各有传承,分别独立宗统。宗统的字辈传承,在僧人出家时,由所取的法名体现。法统由僧人的授记师父传授,开堂时须禀明师承并传法,所收弟子的辈分以法统为准。宗统与法统是贯穿宗教生活的两条重要系统。四、明清宗派的衰落与转折。元代末年,寺院经济实力下降,曹洞宗逐渐衰落。秋江洁在灵岩寺继续弘扬曹洞宗,弟子雪轩道成入其门下。道成在明前期受诸位皇帝青睐,默照禅也受到尊重。道成传法本空通悟,其后字辈排行有“至理妙悟”,暂称秋江系。各地僧官的设置,层级更加严密。游方的僧人减少,本地出家众增多,佛教僧众逐渐纳入儒家伦理体系。成化四年(1468),灵岩寺重开山,更名崇善禅寺。古奇至珎为第一代住持。明代的僧人以雪庭系与秋江系并存。雪庭系的主要力量是“周洪普广宗道”字辈的弟子。明代后期各地民众兴起朝山进香、斋供灵岩的风俗。民众组成香会施斋供僧。他们希望借斋供仪式达到积累功德、护国佑民、荐祖祈福保安的目的。斋供僧人以曹洞宗雪庭系为主。除此之外,第五章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涤公开堂疏的阮元题记内容,不仅有补于现存《阮元年谱》,作为段松苓乙卯年赴灵岩寺访碑的实证,还可正先前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甲寅年五月灵岩山题名”一说。(二)结合灵岩寺与戒台寺两通同新塔铭,得出同新嗣法清安德方,而非此前误传的林泉从伦。(三)根据少林寺与灵岩寺留存的两通息庵碑、墓塔林的贞公塔铭等碑刻,可以发现灵岩寺的息庵碑并非日僧邵元“撰并书”,而是由定岩改写、野云篆额并书。(四)依据《慧公禅师道行之碑》与《方山璧公禅师寿碑》两通碑刻,可以明确定岩住持灵岩时间为1335-1348年。这在学术史上首次提出定岩住持灵岩寺的下限,进而断定大元国师法旨碑立于1341年。
徐文佳[3](2020)在《刑科题本婺源财产命案档案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整理刑科题本婺源财产命案档案的基础上,试图以其为核心史料,考察清代婺源财产纠纷的基本情况、财产命案的成因、财产命案的主体以及官府对财产命案的审理等问题,以深化对清代徽州地方社会的认识,并冀对清代法制史的研究有所裨益。本文整理的刑科题本婺源财产命案档案共有78个卷宗,涉及命案62件。这批档案资料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清代婺源财产纠纷和财产命案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清代婺源地方社会的其他方面也颇有助益,无论是对徽州区域社会史还是法制史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清代婺源的财产纠纷以动产类纠纷居多,不动产类纠纷相对较少。其中,动产类纠纷又以钱债类纠纷居多,农事类纠纷较少;不动产类纠纷以田地林木类纠纷为大宗,坟产类、水权类都比较少。总的看来,清代婺源的财产纠纷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钱债类纠纷中,引发私人纠纷的钱物其价值普遍很小。其二,林木类纠纷大部分跟越界有关。其三,水权类纠纷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清代婺源财产命案的发生绝大部分都是过失或冲动杀人,蓄意谋害对方性命的极少。清代婺源财产命案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其一是传统时期婺源的民事纠纷往往伴随着暴力现象。其二是传统时期婺源乡村纠纷调解机制的缺失。清代婺源财产命案的涉案双方基本上都是下层民众,拥有监生等身份的人士及其罕见。其中,涉案的下层民众又以农民居多,且加害者与受害者在职业方面总体上没有差异。就年龄而言,加害者的年龄普遍比受害者轻。清代婺源的财产命案无一例外都发生在熟人社会中。清代官府对财产命案的审理程序和其他命案并无差异,对于私和的处理和宽宥的尺度也完全一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刑科题本清代婺源财产命案档案有数量不菲的有关罪犯在羁押期间犯病的记录,在清嘉庆、道光、光绪三朝,这很有可能是州县官造伪的结果,其目的是以此为借口延长审结时间以避免受罚。
高赟[4](2020)在《北周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北周文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整体、系统论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文学,还原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北周文学,呈现一个清晰的北周文坛,显示北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改变人们对北周文学的认识。北周文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快速、密切大融合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北周文学因时代、地域、民族、文学演进规律呈现独特的阶段性文学特点。全文除绪论、结论、附录外,分上下编,共八章。上编五章整体、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文学成果、文学特点,展现它的枢纽作用。下编三章重点研究北周文学独特的、最重要的作家。上编第一章宏观整体鸟瞰北周文学,从北周文学家、北周文学作品、北周文学活动三个方面论证北周文学的繁荣。第二章重点研究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周文帝宇文泰发起的西魏文体文风改革,论述西魏时期文学作品和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第三章从北周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北周文学的关系论述北周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北周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起着促进作用。北周文、明、武三帝收集和整理中原典籍对华夏文化的绵延不断作出重大贡献。第四章通过北周时期两个文坛和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全面系统论述北周文学的繁荣、南北文学融合的文学成果、文学特色。第五章从出土西魏北周墓志视角考察这段时期墓志的演进和文学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北周文学的文学水平。下编第一章整体论述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北周宇文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第二章综合研究王褒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王褒生年是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卒年是周武帝建德五年(576)。梁宫体诗是一种新体诗,诗人运用这种诗体可以创作任何题材的诗歌。王褒是梁宫体诗的代表诗人。王褒北朝大部分五言诗歌反映他因羁旅异国的现实而引发内心深处的亡国之悲、羁旅之痛、思乡之切、生命之短的各种复杂的沉重心情,呈现“悲”“沉郁”的特色和风格。王褒以边塞乐府诗为代表的诗歌带有“建安风骨”的气息,但与“建安风骨”不同。王褒在创作乐府诗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创作宫体诗艺术技巧的影响。王褒五言八句、四句诗创作对唐律诗、绝句的形成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王褒入北文章是中国南北朝后期南北文学相融合的成果。第三章综合研究庾信及其文学作品。本文考证庾信在北周任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的任期和北周部分交游。庾信入北前十年心态复杂,最终由排斥到感恩、接受,再到主动亲和北周朝廷。庾信在入北前十年,或者说在入北的二十八年中,对故国的悲伤、对故国故土的思归和思念从没有停止过,贯穿始终。这种乡关之思以公元557年十月陈代梁为界显示出细微区别。之前是他对梁朝故国的思归与思念,之后是他对南方故土的思归与思念。《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57年十二月,主旨是哀梁朝。《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枯树赋》《小园赋》《伤心赋》《竹杖赋》《邛竹杖赋》展现庾信入北初期的生活经历和心态,极具文学价值。五言组诗《拟咏怀二十七首》《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展现庾信诗歌的文学魅力。庾信在北周创作的宫体艳情诗是他在梁朝创作的宫体艳情诗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显出新特点。《燕歌行》在王褒、庾信、高适手中继承并改变,最终使乐府旧题《燕歌行》的传统内容真正变成以边塞为内容的边塞乐府诗。《杨柳歌》是乐府诗,作于庾信入北初期,主旨是自悲身世。庾信创作的宫廷雅乐歌辞反映北周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崇拜。《道士步虚词十首》是庾信对道教步虚词的改造,文人步虚词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乐府诗体裁。庾信五言八句、四句诗歌创作对唐律诗和绝句的形成作出很大贡献,他创作出一首五言绝句。庾信入北前期部分诗赋文创作呈现“建安风骨”的风貌。《拟连珠》最大可能作于公元557年十月至十二月间,主旨是念王室、悲身世,它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庾信墓碑传文、墓志铭传文、墓碑志铭辞都各具文学特色。庾信丧母是在西魏,丧母守孝时间是公元555至557年。庾信在北朝真正的隐居时期是公元554至563年。《移虏留使文》非庾信作品。
赵明译[5](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女儿的故事》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民族文学》节选》文中认为
李佩瑜[6](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杨小华[7](2020)在《无明慧经与寿昌禅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禅学思想和禅宗史的研究,当在整个思想史和佛学史的视域下,将具体的禅僧思想与整个禅学流派的衍蕃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考察。在禅宗发展史上,禅僧的思想与流派的宗趣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但就总体而言,一宗一派的义学理论与禅门规矩都是在祖师们奠定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禅林现状,不断发展而来的。曹洞禅作为明代中后期的禅学的主体,其义学不振、禅律不行、风气败坏等诸多问题,亟待禅僧进行匡救。慧经接曹洞法脉,从禅风、禅法、禅旨、禅修等方面进行纠偏,他高悬钟板、扶竖法幢、盛开法筵,在义学和戒行上扭转了宗门颓势,培育了近世中国佛教的主体——寿昌禅系。本文就是在明代禅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慧经禅学思想与寿昌禅系的流衍进行系统的研究,开掘出其理论特质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推进当今佛教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共五章内容,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梳理学界对寿昌禅系的研究概况,归纳研究价值,确立研究内容与方法,对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阐释,厘清寿昌禅系与寿昌寺之间的关系,对慧经行实进行确证。同时对明代的禅林现状进行考量,将慧经放在禅学视域下进行研究发现,曹洞不振有其历史性的缘由和时代性的因素,慧经重振法鼓,接续洞上绵密家风,规定了寿昌禅系之宗范,奠定了曹洞中兴的基础。第二部分,分别探讨了慧经禅学思想的内容和寿昌禅系的接续。慧经的禅风与他的性格特征是一致的,表现为朴素平实、坚毅不拔;机辩自在、随机善诱。禅法则直承洞上主张,高扬“五位”、“偏正”、“回互”之说,在空性理论的基础上,畅演“空性”之宗乘,认为宗门泯别无碍;坚持法身不二之解脱论,行解相应,以求得超越。禅修观则坚持“农禅并重”,在作务中实现本性的复归;针对宗门讲习评唱的弊端,推行看话禅,由“话头”入手,真参实究;以专念佛法来反对禅林流于形式的接引和教学方法;注重对禅史的发掘与运用,赞颂西天诸圣、祖师、公案,体现了慧经对大乘佛学思想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凡此种种,从整体上对曹洞禅进行了提振,开启了寿昌禅系的宗风宗范。慧经以后,寿昌禅系形成以元谧、元镜、元贤、元来为主的传法系统,为中国近世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在对慧经和寿昌禅系分析的基础上的思考,寿昌宗风注重对整个曹洞理论体系的建构,坚持“义学”与“戒行”并重,主张复归禅旨、丰富禅法、规范禅修、接续禅风;寿昌之禅学想思想为了适应社会统治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心学”和“理学”基本内容,其兼容更强;慧经的禅学实践以及由此开创的寿昌禅系,奠定了近世佛教发展方向和基本格局。总之,无明慧经禅师对曹洞宗的明代曹洞宗提振与贡献是根本性的,他通过曹洞宗在禅修方式、教学方法、义学理论等方面的纠偏,推行看话禅和农禅合一,探索明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可能性,培育宗门信徒与开启寿昌法系的实践,一扫明代曹洞宗的不振之风,其道行对于禅宗至整个佛教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陈姝羽[8](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共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爲简文集释,尽量全面地收集2020年4月之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做集释的一般方法,对清华八各篇做详尽的集释,相关争议或取舍尽可能以按语形式进行总结说明;第三部分爲相关问题研究,以劄记的形式对《摄命》和《治邦之道》篇中几处文句的断读释义进行探讨。本文撰写主要偏重於资料收集整理,以期爲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张保珍[9](2020)在《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文中指出半跏思惟像是佛教美术中少有的以形式命名的造像,流行于印度贵霜后期的犍陀罗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成为汉地佛教造像的重要类型,并远播朝鲜半岛及日本。本文以印度与中国的半跏思惟像为中心,从图像学角度对其姿体形态、服饰装具、场景标识等造型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造像的身份尊格、图像含义、信仰形态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揭示半跏思惟像的发生和演变历程,系统阐释半跏思惟像的本质含义。印度半跏思惟像由半跏坐姿和思惟手势结合而成,前者象征王者身份,后者表现人物悲悯、忧虑等心理状态,二者早在印度无佛像时代已经出现,到贵霜时趋于定型。根据表现形式,印度半跏思惟像分为“佛传图”、“说法图”及“尊像”三个系列。佛传图中的半跏思惟像主要表现悉达多太子身处世俗爱欲与修行觉悟之间的艰难抉择,并隐喻太子“思惟成佛”的觉悟途径。“说法图”与“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菩萨,多与交脚菩萨对称布局,二者可能是化导众生的观音和上证菩提的弥勒。“说法图”另有半跏思惟附属图像,对应天人菩萨的闻法姿态。单尊半跏思惟像形式各异,身份限于释迦与观音,抑或两者并存。中国半跏思惟像较早见于吴晋时期的南方墓葬及稍后的克孜尔石窟。十六国、北魏时期,半跏思惟像广布于中原北方地区的石窟寺及受其影响的造像碑、造像塔中,形式特征虽不相类同,但多与犍陀罗的“树下静观图”或“说法图”有关。北魏晚期,半跏思惟像在龙门石窟完成“树下思惟”图式的汉化定型,影响延续至隋代中期的莫高窟壁画。东魏、北齐时,单尊半跏思惟像在曲阳、邺城、青州形成地域风格中心,“太子思惟像”的表现程式及其象征含义得以固化。隋唐以后,佛教趋向多元化发展,半跏思惟像隐含的身份尊格与信仰观念逐渐淡化,并由此走向衰落。
王嘉铭[10](2020)在《中国辩护律师权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刑事诉讼发展的历史就是辩护权扩张的历史”,无论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依据宪法而享有的辩护权利,还是辩护律师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而享有的延伸性辩护权利,都是追求基于与刑事指控方公权力的对抗而获得兼顾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审判结果。对辩护律师权利的关注和研究离不开对辩护律师制度的追本溯源,从国际世界的横向维度看,英美法系对抗制诉讼模式下对辩护权的赋予和保障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日本刑事诉讼制度下的辩护制度,也自“辩护官”制度的确立并历经21世纪伊始的司法制度改革之后而确立了相对体系完备的辩护律师权利保障制度。而就我国辩护律师权利的纵向发展历史来看,自1979年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确立之后,辩护权便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经历了1996年和2012年再至2018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对法治理念的增强和对司法改革目标的追求,辩护权尤其是律师辩护权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追求律师辩护权在控辩平等下的实质对抗也呼声愈高。对我国辩护律师权利的研究,从立足现实的角度来看,需要在司法改革的大环境下予以剖析。尤其是,我国构建了监察制度之后,被调查人所面临的在监察程序中辩护权缺失的问题,由此相应的辩护律师权利也无从行使的问题,只能在案件移交公诉机关审查起诉时才能获知案情,这给辩护律师权利带来了现实的困境。再者,认罪认罚制度确立之后,辩护律师在认罪认罚程序中充当的角色是否同于英美法系辩诉交易中的辩方律师,承担着从被告人实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与控诉方据理力争的诉讼职能,也是学界所热议的问题。在我国认罪认罚制度的实践运行中,值班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认罪认罚程序中提供着包括会见、阅卷、以及与公诉机关沟通等在内的法律服务,但并不具备辩护人身份,其如何与审判阶段介入诉讼程序的辩护律师进行有效的权属衔接,以及确保不因贯穿诉审程序的参加主体不同而对被告人实体利益造成不利影响,也是应当研究的现实问题。为了从更现实的角度上考察辩护律师权利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完善,本文收集并分析了实践中的运行数据,就侦查阶段而言,通过统计问卷回收的情况,发现律师会见难的问题仍然凸显,在个别案件中出现了新的拒绝会见的事由,同时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仍然呈现辩护律师如履薄冰的状态,同时也面临着被调查取证人不配合的现实问题,从权利的行使和被行使对象的双重障碍制约着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真正的权尽其用。为此,构建侦查阶段的阅卷权和侦查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就显的尤为必要,这对于侦查效率和保障人权的同时兼顾与平衡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就审查起诉阶段而言,辩护律师阅卷权无法得到充分行使,以及调查取证权仍然是多数辩护律师“不敢”涉足的权域,发表意见权虚置化并流于形式等等,也是通过实证调研而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我国现实刑事诉讼国情下的证据开示制度,使审前阶段辩方律师能够具体与控方进行平等对抗的实质性基础。同时,对调查取证权的重构上,应当消除刑法306条在辩护律师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着手从调查取证的对象、通过调查取证获取证据的途径以及对调查取证权的救济等若干方面对审查起诉阶段的调查取证权予以重构。在刑事诉讼程序的审判阶段,通过调研问卷回收所反映出的问题,仍然是一直被学界称之为“新三难”的“排除非法证据难”“申请证人出庭作证难”以及“辩护意见被采纳难”,新三难的难题集中于审判阶段,这也意味着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辩护律师权利的行使仍然困难重重,辩方与控方达到平等条件下的双方对抗也仍然存在根本性障碍。因此,在审判阶段着力于完善在充分保证直接言词原则、实质性举证质证等程序下实现庭审实质化,同时发挥并深化程序性辩护的刑事辩护方法,确保有效辩护的真正实现,才是辩护律师权利的题中之义。
二、“手”、“脚”之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脚”之辩(论文提纲范文)
(1)《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上编 |
绪论 |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
一、《广雅》概况 |
二、《广雅疏证》概况 |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
三、“新证”界定 |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
三、“新证”研究回顾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
一、研究对象 |
二、使用材料范围 |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三、小结 |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三、小结 |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
三、小结 |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
结语 |
下编 |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
音序索引 |
引用材料简称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方向 |
第三节 研究资料及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
第一章 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朗公传说的由来 |
一、僧朗入泰山 |
(一) 僧朗生平 |
(二) 泰山金舆谷 |
1、金舆谷之争 |
2、玉符山之辨 |
3、金舆谷之会 |
二、灵岩寺与朗公石 |
第二节 法定祖师与隋唐灵岩寺 |
一、法定祖师 |
(一) 李邕与《灵岩寺碑颂并序》碑 |
(二) 法定建寺 |
1、法定其人 |
2、建寺年代 |
二、隋唐灵岩寺 |
(一) 隋代灵岩寺的复兴 |
(二) 唐代前期灵岩寺的兴盛 |
1、慧赜 |
2、降魔藏 |
3、慧崇 |
4、小龙虎塔及其散石 |
5、李邕碑中的唐代灵岩寺 |
(三) 会昌灭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宋金时期的十方灵岩寺 |
第一节 从甲乙徒弟院到十方寺院 |
一、北宋初期的甲乙制 |
(一) 延珣 |
(二) 琼环 |
(三) 琼信 |
(四) 重净 |
二、十方体制的确立 |
第二节 代际传承的开创 |
一、临济宗黄龙派 |
(一) 重确正觉 |
(二) 妙空净如 |
(三) 定光道询 |
(四) 寂照法云 |
二、曹洞宗的开启 |
(一) 大明法宝 |
(二) 惠才 |
(三) 浦涤 |
三、其后的住持 |
(一) 法仁 |
(二) 广琛 |
1、结交达官仕宦、文人墨客 |
2、守护常住寺产、图画四至 |
3、厘定灵岩寺史、刊之有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元代曹洞宗大盛 |
第一节 万松行秀 |
第二节 雪庭福裕系 |
一、足庵净肃 |
二、足庵净肃门人 |
(一) 古岩普就 |
(二) 智举 |
三、古岩普就门人 |
(一) 无为法容 |
(二) 息庵义让 |
(三) 子贞 |
第三节 林泉从伦系 |
一、林泉从伦及其门下 |
(一) 桂庵觉达 |
(二) 桂庵觉达门人 |
1、定岩德慧 |
2、方山思璧 |
二、清安德方及其门下 |
(一) 月泉同新 |
(二) 宝峰顺及其门人 |
1、涌泉智慧 |
2、思让 |
3、思泉 |
4、思亨 |
(三) 正广 |
三、复庵圆照门下 |
(一) 广福 |
(二) 月庵福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明清宗派的衰落与转折 |
第一节 曹洞宗的衰落与僧制加强 |
一、曹洞宗的衰落 |
(一) 曹洞领宗峪溪海常 |
(二) 秋江洁 |
二、僧官制度的加强 |
第二节 儒家伦理化下的谱系传承 |
一、本空通悟 |
二、无疑至信 |
三、达宗本通 |
第三节 明代中期的重开山 |
一、古奇至珎 |
二、诺庵理然 |
三、净堂洁公 |
第四节 明代后期的朝山与斋供 |
一、朝山斋僧 |
二、集体斋主——香会 |
三、斋意 |
四、受斋僧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灵岩寺诸问题研究 |
问题一 新见灵岩寺阮元石刻题记及其价值 |
问题二 元僧月泉同新新证 |
问题三 灵岩寺息庵碑托名邵元考 |
问题四 大元国师法旨碑年代补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灵岩山图 |
2、历代住持一览表 |
3、年表 |
4、碑刻目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刑科题本婺源财产命案档案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清代刑科题本的整理 |
(二)清代财产命案的研究 |
(三)清代徽州地方纠纷研究 |
三、资料简介和论文框架 |
(一)资料简介 |
(二)论文框架 |
四、校释说明 |
五、婺源概况 |
上篇 刑科题本婺源财产命案档案整理 |
一、动产类 |
(一)钱债类 |
1.婺源县民祝庚因负累代赔钱粮溺毙祝多案 |
校 |
注 |
2.婺源县民江酉因其母以绸袍押米纠纷殴江好身死案 |
注 |
3.安徽婺源县民俞龚因索欠未得殴伤俞仲錞身死案 |
注 |
4.安徽婺源县民胡宠等因被王氏坐索借欠争骂殴其身死一案 |
校 |
注 |
5.婺源县民汪四喜因索欠起衅伤毙胡观喜案 |
注 |
6.婺源县民查接生因被索祭银相詈伤毙查贤案 |
注 |
7.安徽婺源县民潘六得因辞麦索饭不得起衅伤毙俞胜喜案 |
注 |
8.婺源县民戴贤因索租谷争扭拉跌戴顺身死一案 |
注 |
9.安徽婺源县人程福兴因令偿还罚银起衅伤毙陈柏成案 |
校 |
注 |
10.婺源县人余发孙因被索会银起衅伤毙余观保案 |
注 |
11.安徽婺源县民王养因错记米豆起衅误踢程朱氏身死一案 |
注 |
12.安徽婺源县民詹爱春因被索欠争殴伤毙服叔詹育初一案 |
注 |
13.安徽婺源县民吴喜保因被索找屋价起衅伤毙服兄吴文宁案 |
注 |
14.婺源县胡得喜因被剥衣抵欠戳伤胡高明身死一案 |
注 |
15.婺源县民俞爱喜因索欠未得伤毙王叙一案 |
注 |
16.婺源县民侯焰因拦劝索债争殴致伤马鲍身死一案 |
注 |
17.婺源县民人吴喜得等因索债未得伤毙潘四案 |
注 |
18.安徽婺源县民戴广有因肉钱纷争伤毙戴沅一案 |
注 |
19.安徽婺源县民人程五沅等因短少租谷割稻被阻伤毙罗富生案 |
注 |
20.婺源县民人王观组因索讨赊欠酒钱起衅伤毙洪观荣案 |
注 |
21.婺源县客民雷受良等因索欠工钱共殴徐英六身死一案 |
注 |
22.婺源县民程法喜因借欠起衅误伤胡滕氏身死一案 |
注 |
23.皖省休宁县民胡明因索欠纠纷在婺源县伤毙方臭一案 |
注 |
24.安徽婺源县民方富保因支钱不允起衅伤毙吴林氏案 |
注 |
25.安徽婺源县民江志因欠拒赊水菜启衅伤毙胡印案 |
校 |
注 |
26.婺源县民人胡周胜等因借欠纠纷殴毙施得陵一案 |
校 |
注 |
27.婺源县客民董李家老因索欠未得致项张氏失跌身死一案 |
校 |
注 |
28.婺源县民汪圆养因借钱纠纷伤毙老胡一案 |
注 |
(二)农事类 |
1.安徽婺源县民汪元城因牛践荞麦纠纷伤毙汪邦禄一案 |
注 |
2.安徽婺源县民祝细九因挑谷被拦起衅伤毙祝进一案 |
注 |
3.婺源县客民王若先因竽粟被侵摘起衅伤毙余社保一案 |
注 |
4.皖省婺源县民方细彪因阻拦佗木相殴伤毙吕成案 |
注 |
5.安徽婺源县民程观印因捕鱼争殴伤毙戴细九一案 |
校 |
注 |
6.婺源县民人张周胜因索柴刀争殴跪伤胡德淋身死一案 |
注 |
7.婺源县民毕接生因牛践田稲相争殴死毕顺保一案 |
注 |
8.婺源县民程平德因争茅柴殴伤胡彦身死一案 |
校 |
注 |
9.婺源县民人汪组因牛只践食田麦索赔争闹伤毙汪雍沅案 |
注 |
10.安徽婺源县民汪中等因割稻纠纷伤毙胡金各命一案 |
注 |
11.婺源县民叶再孙因喝阻毁茶致跌汪细磬身死一案 |
注 |
二、不动产类 |
(一)田地林木类 |
1.安徽婺源县民程华因砍柴纠纷殴伤汪五身死一案 |
校 |
注 |
2.婺源县民汪春言等因误伐松树争殴伤毙洪纳一案 |
注 |
3.安徽婺源县民孙贵因卖田纠纷殴伤亲叔孙五身死一案 |
注 |
4.婺源县民詹干因公山树木纠纷殴伤汪观胜身死案 |
注 |
5.安徽婺源县民余庆因佃耕纠纷伤毙陈堂等命案 |
注 |
6.婺源县民程汪俚等因佃田纠纷伤毙戴连喜一案 |
注 |
7.婺源县民江榆等因阻拆篷争闹致伤张三安等身死一案 |
校 |
注 |
8.婺源县民韩台生因争树枝殴毙董汪一案 |
注 |
9.婺源县民人毕林桂因疑偷砍山树起衅殴伤程起鹏身死一案 |
注 |
10.安徽婺源县民汪连等因买田纠纷殴毙汪岩保一案 |
校 |
注 |
11.安徽婺源县民许别因越界砍松起衅伤毙孙福祀一案 |
注 |
(二)坟产类 |
1.婺源县民戴玧因倒树开坟争殴伤毙戴豹一案 |
注 |
2.安徽婺源县民俞起一因葬棺争闹殴伤俞全身死一案 |
注 |
3.婺源县民齐天才因王康厝葬塞沟理阻争闹殴其致死等情一案 |
校 |
注 |
4.婺源县民余德远因被毁屋移棺起衅殴毙查三喜案 |
注 |
5.安徽婺源县俞顺等因迁葬父棺被阻谋杀俞再方身死一案 |
注 |
6.安徽婺源县民倪大别等因坟地界址纠纷伤毙程富一案 |
注 |
(三)水权类 |
1.婺源县民董和孙因泄放塘水捕鱼起衅伤毙王毛一案 |
注 |
2.安徽婺源县民程本因堵塞田水争殴伤毙朱氏一案 |
注 |
3.婺源县民李接喜因引灌田亩争吵砍死江法喜一案 |
注 |
4.婺源县民李详喜因阻放田水殴伤余得枝身死一案 |
注 |
5.安徽婺源县民人胡三因车水纠纷伤毙程根兴一案 |
注 |
6.安徽婺源县民汪汶详等因灌水纠纷共殴程幅沅身死一案 |
注 |
下篇 刑科题本婺源财产命案档案研究 |
第一章 档案所见清代婺源的财产纠纷 |
第一节 动产类纠纷 |
一、钱债类 |
二、农事类 |
第二节 不动产类纠纷 |
一、田地林木类 |
二、坟产类 |
三、水权类 |
第二章 清代婺源财产命案的成因 |
第一节 命案产生的主要方式 |
一、过失杀人 |
二、故意杀人 |
第二节 命案产生的社会因素 |
一、民事纠纷中的暴力现象 |
二、乡村纠纷调解机制的缺失 |
第三章 清代婺源财产命案的主体 |
第一节 命案主体的职业和年龄 |
一、命案主体的职业 |
二、命案主体的年龄 |
第二节 命案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
一、亲属关系 |
二、非亲属关系 |
第四章 清代婺源财产命案的处置 |
第一节 政府的常规处置 |
一、审理程序 |
二、刑名判决 |
第二节 政府的特殊处置 |
一、对于私和的处理 |
二、对于宽宥的尺度 |
第三节 罪犯羁押期间普遍犯病的问题 |
一、档案所见罪犯羁押期间普遍犯病现象 |
二、档案对罪犯羁押期间犯病记录造伪的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北周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北周文学时段界定 |
二 北周文学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三 论文框架、内容、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
上编 |
第一章 北周文学概况 |
第一节 北周文学家 |
一、北周文学家的构成 |
二、北周文学家的特点 |
第二节 北周文学作品 |
一、北周文学家文集的存佚 |
二、北周单篇文学作品的存佚 |
第三节 北周文学活动 |
一、北周文学活动的方式 |
二、北周文学活动的成果 |
第二章 北周文学的艰难发展——西魏时期文学研究 |
第一节 西魏时期社会状况 |
一、周文帝宇文泰西魏改革 |
二、西魏时期社会思潮 |
第二节 西魏时期文学政策——西魏文体文风改革 |
一、文体文风革新的倡导者 |
二、时代背景和改革起因 |
三、改革内容和终止原因 |
四、改革影响与评价 |
五、西魏文体文风改革与北周文学 |
第三节 西魏时期文学作品研究 |
一、实用的文章创作 |
二、托物言志的抒情小赋 |
第四节 西魏对北周文学的贡献 |
一、西魏为北周文学奠定稳定的政治环境 |
二、西魏实际掌权者周文帝宇文泰培养爱好文学的北周接班人 |
三、西魏时期文学特色影响北周文学 |
第三章 北周文学的发展空间——政治、文化、社会环境 |
第一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政治环境 |
一、北周前期政治特点:主相斗争 |
二、北周政治环境 |
三、北周政治环境与北周文学 |
第二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文化环境 |
一、古籍整理 |
二、露门学 |
三、通道观 |
第三节 北周时期文学的社会环境 |
一、北周统治思想儒教与北周文学 |
二、北周佛教的坎坷经历与北周文学 |
三、北周道教的兴盛与北周文学 |
第四章 繁荣的北周文坛——长安、江陵文坛 |
第一节 北周文学中心:长安文坛 |
一、北周本土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二、北周南朝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三、北周邺下文人文学作品研究 |
第二节 北周江陵后梁文坛 |
一、北周时期后梁萧氏政权 |
二、北周江陵后梁萧氏文学集团 |
第三节 北周民间文学研究 |
一、谣谚及其特点、价值 |
二、北周谣谚 |
第五章 西魏北周出土文献——墓志“文学”研究 |
第一节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概况 |
第二节 出土西魏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
第三节 出土北周墓志及其文学研究 |
下编 |
第一章 北周宇文氏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北周帝王文学作品研究 |
一、孝闵帝宇文觉 |
二、明帝宇文毓 |
三、武帝宇文邕 |
四、宣帝宇文赟 |
第二节 北周宇文皇族文学作品研究 |
一、周诸王 |
二、宇文护 |
第二章 王褒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王褒生平和仕历 |
一、王褒生卒年考 |
二、王褒生平和仕历 |
第二节 王褒诗歌研究 |
一、王褒五言诗 |
二、王褒乐府诗 |
三、王褒对唐律诗和绝句的贡献 |
第三节 王褒文研究 |
一、书 |
二、碑 |
三、其他文章 |
第三章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 |
第一节 庾信平生最萧瑟——庾信生平和仕历研究 |
一、庾信梁朝重要仕历和事件 |
二、庾信北朝仕历 |
三、庾信北周交游考 |
四、小结 |
第二节 庾信北朝前期心态研究——入北前十年 |
一、第一阶段:公元 554 年 —— 平和、担忧、悲伤、思归、隐逸、旷达 |
二、第二阶段:公元 555 年至 557 年八月 —— 悲伤、自责、排斥、思归、隐逸、期待 |
三、第三阶段:公元 557 年九月至 560 年 —— 感恩、悲伤、反思、思归、隐逸 |
四、第四阶段:公元 561 年至 563 年 —— 接受、主动、悲伤、思归 |
五、小结 |
第三节 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北朝诗赋研究 |
一、庾信北朝赋 |
二、庾信北朝诗歌 |
三、庾信入北前期诗赋“建安风骨”的再现 |
第四节 庾信北朝文研究 |
一、连珠 |
二、碑志 |
第五节 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相关问题考辨 |
一、庾信丧母守孝考 |
二、庾信北朝隐逸考 |
三、庾信部分诗文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西魏北周史事、北周文学编年 |
附录二 北周文学作品编年简表 |
附录三 北周文学体裁与作品简表 |
附录四 出土西魏北周墓志文献简表 |
附录五 庾信部分五言诗平仄韵 |
后记 |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
(5)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女儿的故事》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民族文学》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女儿的故事》(第121页至172页) |
(二)维译汉 |
1.《画指甲》 |
2.《叫她母亲》 |
3.《人生道路》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女儿的故事》(第121页至172页)译文 |
(二)维译汉 |
1.《画指甲》译文 |
2.《叫她母亲》译文 |
3.《人生道路》译文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女儿的故事》(第121页至172页)原文 |
(二)维译汉 |
1.《画指甲》原文 |
2.《叫她母亲》原文 |
3.《人生道路》原文 |
结语 |
(6)《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编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小结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一、文本形式 |
二、编排次序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小结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一、诗作来源 |
二、内容题材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一、小传来源 |
二、小传内容 |
小结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小结 |
结语 |
文献编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历朝杭郡诗辑》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徵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无明慧经与寿昌禅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研究前之交代 |
1.1 研究概况与具体方法 |
1.1.1 研究概况与研究价值 |
1.1.2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
1.2 重要问题之交代 |
1.2.1 几个相关概念的释义 |
1.2.2 寿昌禅寺与寿昌禅系 |
1.2.3 明中后期禅林状况述 |
1.2.4 慧经奉佛因缘与行实 |
第2章 通论:禅学视域中的慧经禅师 |
2.1 宗风不振:从曹洞伊始谈起 |
2.2 重振法鼓:曹洞宗中兴之祖 |
2.3 家风绵密:肇启寿昌之宗范 |
第3章 专论:慧经禅学思想之逻辑理路 |
3.1 朴素平实的禅学风格 |
3.1.1 朴素自然,坚毅不拔 |
3.1.2 机辩自在,随机善诱 |
3.2 道契单传的禅旨禅法 |
3.2.1 妙叶五位,机贵互回 |
3.2.2 般若性空,泯别无碍 |
3.2.3 法身为我,自在解脱 |
3.3 个性鲜明的禅修观念 |
3.3.1 荷锄戴笠,躬行农禅 |
3.3.2 寻个话头,真参猛究 |
3.3.3 精进忍力,专念佛法 |
3.4 赞师颂古的禅学史观 |
第4章 分论:慧经后寿昌禅系法嗣衍蕃述 |
4.1 寿昌元谧灯系流衍 |
4.2 东苑元镜灯系流衍 |
4.3 博山元来灯系流衍 |
(1)博山能仁寺支系 |
(2) 广东海幢寺支系 |
(3) 淮安檀度寺支系 |
(4) 其他诸法嗣弟子 |
(5) 居士遗民等支系 |
4.4 鼓山元贤灯系流衍 |
第5章 余论:慧经禅学思想与寿昌禅系之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无明慧经禅师年谱 |
附录B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简释 |
附录C 无名和尚行业记与鹤林记 |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简介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研究综述 |
第二章 集释 |
凡例 |
摄命 |
邦家之政 |
邦家处位 |
治邦之道 |
心是谓中 |
天下之道 |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 |
虞夏殷周之治 |
第三章 读简札记三则 |
引文简称表 |
参考文献 |
後记 |
(9)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半跏思惟像的印度起源 |
第一节 佛传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
一、“纳亲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
二、“树下静观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
三、“决意出家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
四、“降魔成道图”中的魔王 |
五、“涅盘图”中的世俗人物、佛弟子与天神 |
第二节 “说法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
第三节 尊像中的半跏思惟像 |
一、“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胁侍 |
二、单尊半跏思惟像 |
第四节 非标准式半跏思惟像 |
一、“与驭者、爱马作别图”中的太子思惟像 |
二、“占梦图”和“占相图”中的摩耶夫人思惟像 |
三、天神思惟像 |
四、婆罗门仙人思惟像 |
第五节 半跏思惟像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
第二章 半跏思惟像初传中国 |
第一节 南方吴晋时期的半跏思惟像 |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
二、半跏思惟像的形式溯源 |
三、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志分析 |
四、半跏思惟像的传入路径 |
第二节 克孜尔石窟中的半跏思惟像 |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
三、非标准式半跏思惟像 |
第三节 北方十六国时期的半跏思惟像 |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
第三章 汉地半跏思惟像的本土化呈现 |
第一节 石窟造像中的半跏思惟像 |
一、云冈石窟中的半跏思惟胁侍和“白马吻足” |
二、敦煌莫高窟中半跏思惟像的时代类型 |
三、麦积山石窟中交脚与半跏思惟对称构图 |
四、龙门石窟中的“树下思惟”图式 |
五、其他石窟中的半跏思惟像 |
第二节 造像碑中的半跏思惟像 |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与信仰形态 |
三、对南朝造像碑相关图像的探讨 |
第三节 造像塔中的半跏思惟像 |
一、半跏思惟像的生成与演变 |
二、半跏思惟像的组合形式与图像含义 |
第四节 单体半跏思惟像 |
一、太平真君三年半跏思惟像的意义 |
二、太和时期金铜观音像与“树下思惟” |
三、河南“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菩萨 |
四、曲阳造像中的“太子思惟” |
五、邺城造像中的“白马吻足” |
六、青州造像中的南朝因素 |
七、其他单体造像的相关问题 |
第五节 北朝墓葬美术中的半跏人物形象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辩护律师权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基本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上篇:律师辩护权理论研究 |
第一章 律师辩护权要义研究 |
第一节 辩护权与辩护制度 |
一、辩护制度的价值及缘起分析 |
二、辩护权的类型与来源 |
第二节 律师的诉讼权利与律师辩护权 |
一、辩护律师诉讼权利的内涵及来源 |
二、律师辩护权的成分分析 |
三、被追诉人辩护权与律师辩护权 |
第二章 辩护律师制度 |
第一节 辩护律师制度的必要性及实践意义 |
一、辩护律师存在的必要性 |
二、辩护律师存在的实践意义 |
第二节 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
一、关于辩护律师诉讼主体地位的争论 |
二、刑事程序中的辩护律师应当界定为“诉讼主体” |
第三节 辩护律师与被指控方、控诉方及审判方的关系 |
一、辩护律师与被追诉人的关系 |
二、辩护律师与公诉人的关系 |
三、辩护律师与法官的关系 |
第三章 我国辩护律师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沿革 |
第一节 我国辩护律师制度的理论提出 |
第二节 我国辩护律师制度的实践发展 |
一、监察调查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权 |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律师辩护权 |
三、“审判中心主义”模式下的律师辩护权 |
下篇:律师辩护权的实践探析 |
第四章 侦查阶段的辩护权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关于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的现行立法规定及发展 |
一、会见通信权 |
二、调查取证权 |
三、提出意见权 |
四、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 |
第二节 我国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的制度和实践问题 |
一、“会见难”形式多元且个案形势堪忧 |
二、讯问时律师在场权立法缺失且意识淡薄 |
三、调查取证活动存在多维度障碍 |
四、阅卷权缺失破坏了程序对等 |
第五章 侦查阶段的辩护权完善与重构 |
第一节 律师帮助权的完善与重构 |
一、侦查阶段获得律师帮助权的域外考察 |
二、侦查阶段保障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我国启示 |
第二节 会见与通信权的完善与重构 |
一、侦查阶段会见与通信权的域外考察 |
二、关于侦查阶段会见通信权的我国启示——从一则真实案例说起 |
第三节 阅卷权的完善与重构 |
一、侦查阶段阅卷权的域外考察 |
二、侦查阶段阅卷权的我国启示——构建侦查阶段的阅卷权 |
第四节 调查取证权 |
一、调查取证权的域外考察 |
二、侦查阶段调查取证权的我国启示 |
第五节 律师在场权 |
一、律师在场权的域外考察 |
二、律师在场权的我国启示 |
第六章 审查起诉阶段的辩护权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关于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权的现行立法规定及发展 |
一、会见通信权 |
二、阅卷权 |
三、调查取证权(包括向办案机关申请查证权) |
四、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权利 |
五、提出意见权 |
第二节 我国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权的制度和实践问题 |
一、会见权无法充分行使且存在现实阻碍 |
二、阅卷权受制于办案机关且范围受限 |
三、发表意见权虚置化并流于形式 |
第七章 审查起诉阶段的辩护权完善和重构 |
第一节 审查起诉阶段阅卷权的完善与重构 |
一、审查起诉阶段阅卷权的域外考察 |
二、审查起诉阶段阅卷权的我国启示——构建我国刑事诉讼国情下的审前“证据开示” |
第二节 调查取证权的完善与重构 |
一、审查起诉阶段调查取证权的域外之鉴 |
二、审查起诉阶段调查取证权的我国启示 |
第八章 审判阶段的辩护权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关于审判阶段律师辩护权的现行立法规定及发展 |
一、阅卷权 |
二、调查取证权(包括向办案机关调取证据权) |
三、参加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权 |
四、经被告人同意的上诉权 |
第二节 我国审判阶段律师辩护权的制度和实践问题 |
一、审判程序尤其是庭审程序虚置化 |
二、律师拒绝辩护权的行使状况不容乐观 |
三、辩护律师缺失独立上诉权 |
四、刑法306条和刑诉法44条排除了辩护律师执业豁免 |
第九章 审判阶段的辩护权完善和重构 |
第一节 庭审实质化下律师法庭辩护权的完善与重构 |
一、审判阶段庭审中心的域外考察 |
二、“庭审中心”下辩护权的我国启示——“无效辩护”还是“辩护无效” |
第二节 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与重构 |
一、关于法律援助的域外考察 |
二、关于法律援助的我国启示——加快推动刑事辩护“全覆盖”的中国模式 |
第十章 辩护律师权利保障的相关配套性制度探析 |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深化 |
一、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域外考察 |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我国启示 |
第二节 程序性辩护的完善 |
一、程序性辩护的域外考察 |
二、程序性辩护的我国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对我国刑事律师辩护权研究的问卷调查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四、“手”、“脚”之辩(论文参考文献)
- [1]《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D]. 韦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D]. 马丛丛. 山东大学, 2020(09)
- [3]刑科题本婺源财产命案档案整理与研究[D]. 徐文佳.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北周文学研究[D]. 高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1)
- [5]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女儿的故事》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民族文学》节选[D]. 赵明译. 新疆大学, 2020(07)
- [6]《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无明慧经与寿昌禅系研究[D]. 杨小华. 南昌大学, 2020(01)
-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D]. 陈姝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9]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D]. 张保珍.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10]中国辩护律师权利研究[D]. 王嘉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