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马飞虹[1](2021)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目的:观察有无PAP对急性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后的短期预后、MACE及慢血流CSF发生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633例STEMI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PAP分为有PAP组和无PAP组,并急诊行PCI术,准确记录患者TIMI分级、术后cTFC、病变血管个数、有无CSF等术中情况,术后记录患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BNP峰值浓度、LVEF、SUM-STR(ST段回落率)及MACE等。结果:有PAP组在室速、室颤、Ⅲ°-AVB(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术后心绞痛、死亡等MACE例数上较无PAP组数量少(P<0.05),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cTFC、CSF、侧支循环有PAP组也更表现出更大优势(P<0.05),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BNP峰值浓度有PAP组均小于无PAP组(P<0.05),LVEF 值有 PAP 组优于无 PAP 组(P<0.05),PAP 与急诊 PCI术中 CSF 的发生有相关性(OR=0.185,95%C.L.=0.074-0.462,P=0.000)。结论:PAP对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和MACE发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并降低急诊PCI术中CSF的发生率,保证了有效心肌血流灌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下调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峰值,对临床治疗判断STEMI患者的预后和成功的血运重建(PCI或溶栓)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临床医护人员接诊STEMI患者后的病情评估有极大的指导作用,PAP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图[1]表[13]参[102]。第二部分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目的探讨在血栓抽吸基础上冠脉内选择性应用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可改善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MI患者,按照术中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前经微导管靶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分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n=55)、替罗非班组(n=55),术后即刻评估患者TIMI分级、cTFC、SUM-STR(ST段回落率),并随访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肌钙蛋白-Ⅰ、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等。结果两组药物干预后TIMI水平、LVEF值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且慢血流发生、MACE发生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例数明显少于替罗非班组例数(P<0.05)。cTFC、肌钙蛋白-Ⅰ、BNP峰值浓度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小于替罗非班组(P<0.05),SUM-STR>70%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多于替罗非班组(P<0.05)。在小出血和微出血表现上,重组人尿激酶原发生例数明显较替罗非班组例数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显着改善STEMI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和预后,且出血副作用较少,安全系数更高,更新了传统“易化PCI”方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王聪[2](2020)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心电图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及其和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对ST段的研究较多而对T波的关注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STEMI患者术前心电图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 STEMI 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组2010年1月-2019年7月成功行pPCI患者478例。一.根据入院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方向分为终末T波直立组343例,终末T波倒置组135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资料分析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二.根据术前术后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T波方向分为三组: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135例;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201例;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142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脏超声结果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MACE包括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及MACE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收集其随访期间用药情况、1年时心脏彩超及1年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1年内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再入院和全因死亡,比较三组随访1年LVEF、LVEDD及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随访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188例,其中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62人,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89人,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37人,对前壁心肌梗死的随访结果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与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直立组患者比较,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倒置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Cr、UA、Glu、TG、HDL-C、梗死前心绞痛、胸痛持续时间、多支病变、心肌梗死部位、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IRA)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倒置组患者的女性患者比例(33.3%vs 22.2%,P=0.011)、TC水平(4.96±1.19mmol/lvs 4.55±0.91 mmol/l,P=0.001)、LDL-C水平(3.04±1.08mmol/l vs 2.67±0.74 mmol/l,P=0.001)、入院时合并心功能不全比例(32.6%vs 23.3%,P=0.037)、梗死区侧支循环开通良好比例(17%vs 6.12%,P<0.001)及术前IRA再通比例(29.6%vs 11.1%,P<0.001)均高于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直立组患者;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比例(r=0.116,P=0.011)、TC水平(r=0.135,P=0.003)、LDL-C水平(r=0.141,P=0.002)、胸痛持续时间(r=0.112,P=0.014)、入院合并心功能不全(r=0.095,P=0.040)、梗死区侧支循环开通良好(r=0.17,P<0.001)、术前IRA再通(r=0.226,P<0.001)与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呈正相关。将与术前心电图终末T波倒置相关的协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IRA再通[优势比(odds ratio,OR)4.26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476-7.363,P<0.001)]、侧支循环良好[OR3.289(95%CI1.649-6.559,P=0.001)]、入院心功能不全[OR1.996(95%CI 1.227-3.247,P=0.005)]、女性[OR1.675(95%CI 1.033-2.715,P=0.036)]与STEMI患者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独立相关。2、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T波倒置组、术后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T波倒置组及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三组患者超声心动图及MACE比较:住院期间LVEF(P=0.456)、LVEDD(P=0.574)、心衰发生率(P=0.325)及心源性死亡率(P=0.555)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LVEF(P=0.468)、LVEDD(P=0.108)、心衰再入院发生率(P=0.205)及全因死亡率(P=0.896)也无明显差异。三组前壁心肌梗死亚组患者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及不良临床事件比较: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LVEDD高于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52.65±6.99mm vs 49.34±7.33mm,P=0.013)及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52.65±6.99mm vs 48.38±5.23mm,P=0.005),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与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LVEDD无明显差异(49.34±7.33mm vs 48.38±5.23mm,P=0.361);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1年随访时LVEF低于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49.27±8.85%vs 55.28±9.70%,P=0.002)及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49.27±8.85%vs 54.86±9.20%,P=0.002),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与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LVEF无明显差异(55.28±9.70%vs 54.86±9.20%,P=0.789);1年内不良临床事件结果为终末T波持续直立组心衰再入院比例高于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37.8%vs 19.4%,P=0.043)及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37.8%vs 14.6%,P=0.004),术前终末T波倒置组与术后终末T波倒置组比较心衰再入院比例无明显差异(19.4%vs 14.6%,P=0.44);三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981)。结论:术前IRA再通及梗死区域有良好的侧支循环与STEMI患者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独立相关。在成功PCI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提示远期临床预后较好。
仇杰[3](2020)在《QRS终末变形联合早期病理性Q波对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QRS终末变形联合早期病理性Q波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STEMI,并在发病12h内经急诊绿色通道于心导管室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392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是否存在病理性Q波,分为病理性Q波(-)组和病理性Q波(+)组;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是否存在QRS终末变形,分为QRS终末变形(-)组和QRS终末变形(+)组;将病理性Q波(-)或QRS终末变形(-)记为0分,病理性Q波(+)或QRS终末变形(+)记为1分,两两组合后得到0分组、1分组、2分组。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结果,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情况,包括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对存活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出院用药以及院外发生MACEs的情况,包括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对各亚组的资料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92例患者均成功行PCI治疗,其中男性277例,女性115例,平均年龄(63.62±10.07)岁,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为45.91%,QRS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30.10%,两者同时存在的发生率为16.07%。院内死亡10例,对382例存活出院的患者行6-18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1.06±3.44)个月。1.临床资料分析:(1)与病理性Q波(-)组患者相比,病理性Q波(+)组患者年龄较大,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symptom onset to door,STOD)较长,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related artery,IRA)为前降支、IRA完全闭塞、ST段回落(ST-segmentresolution,STR)<70%的比例更高,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in I,cTnI)峰值的数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QRS终末变形(-)组患者相比,QRS终末变形(+)组患者存在梗死前心绞痛、侧支循环c的T比n例I较低,IRA为前降支、IRA完全闭塞、IRA近端闭塞、STR<70%的比例更高,cTnI峰值的数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0分组及1分组患者相比,2分组患者IRA为前降支、IRA完全闭塞、IRA为近端闭塞、术后STR<70%的比例更高,cTnI峰值的数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院内MACEs结果分析:(1)病理性Q波(+)组患者院内MACEs的发生率显着高于病理性Q波(-)组(17.22%vs7.07%,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性Q波是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s的独立预测因素(OR=2.188,95%CI 1.067-4.489,p=0.033);(2)QRS终末变形(+)组患者院内MACEs的发生率显着高于QRS终末变形(-)组患者(20.33%vs 8.0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终末变形是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s的独立预测因素(OR=2.127,95%CI 1.037-4.361,p=0.039);(3)随着积分的增加,院内MACEs的发生率逐步升高(25.39%vs13.37%vs4.45%,p=0.001)。以0分组为参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分组vs0分组(OR=4.557,95%CI 1.580-13.143,p=0.005),1 分组vs0分组(OR=2.908,95%CI 1.138-7.432,p=0.026)。QRS终末变形联合病理性Q波是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s的独立预测因素。3.院外MACEs结果分析:(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病理性Q波(+)组患者院外MACEs的累积发生率高于病理性Q波(-)组患者(log-ranktest p=0.01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理性Q波是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院外发生MACEs的独立预测因素(OR=2.045,95%CI 1.016-4.118,p=0.04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QRS终末变形(+)组患者院外MACEs的累积发生率高于QRS终末变形(-)组患者(log-rank test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QRS终末变形是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院外发生MACEs的独立预测因素(OR=2.287,95%CI 1.136-4.603,p=0.020);(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随着积分的增加,院外MACEs的累积发生率逐步升高(log-ranktestp=0.001)。以0分组为参照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分组vs.0分组(OR=4.643,95%CI 1.646-13.094,p=0.004),1 分组vs.0分组(OR=2.783,95%CI 1.083-7.153,p=0.034)。QRS终末变形联合病理性Q波是接受急诊PCI冶疗的STEMI患者院外发生MACE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存在QRS终末变形或病理性Q波的STE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微循环灌注能力较差。同时合并QRS终末变形及病理性Q波两种心电图指标的STEMI患者较不存在或仅存在一种指标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更大、微循环灌注能力更差。2.存在QRS终末变形或病理性Q波的STEMI患者院内及院外发生MACEs的风险更高。同时合并有QRS终末变形及病理性Q波两种心电图指标的患者院内及院外发生MACEs的风险较不存在或仅存在一种指标的患者显着升高。3.QRS终末变形、病理性Q波以及两者联合均可作为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发生MACEs的独立预测因素。
盛兆雪[4](2020)在《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报道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TMAO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程度。然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人群,两者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纳入2组队列人群,包括33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人群,后者主要用来提供血浆TMAO浓度正常参考范围。使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the number of diseased coronary arteries)和SYNTAX评分(SYNTAX score)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以SYNTAX评分≤22分定义为低值组,以SYNTAX≥23分定义为中高值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分析法测定血浆TMAO浓度。结果STEMI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浆TMAO浓度分别为2.18(1.34-3.90)μM和1.23(0.84-2.42)μM。在335例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01);SYNTAX评分中高值组患者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低值组患者(P<0.001)。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多个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后显示血浆高TMAO水平可以作为中高值SYNTAX评分(OR 1.16,95%CI:1.06-1.29,P=0.001)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 1.15,95%CI:1.01-1.32,P=0.035)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STEMI人群中,血浆TMAO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呈正相关。血浆TMAO水平可以作为AMI人群新的危险分层标志物,并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背景既往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而且斑块破裂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斑块侵蚀患者,而后者TMAO水平与健康对照人群无显着差异,这提示TMAO参与斑块破裂而非斑块侵蚀的发生。我们猜想TMAO可能通过激活斑块炎症并促进斑块易损性形成导致斑块破裂的发生。本研究旨在评估由斑块破裂引起的STEMI患者血浆TMAO与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定的罪犯斑块炎症和易损性的关系来验证以上猜想,并评估使用外周标志物TMAO识别斑块炎症和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因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行OCT检查后证实罪犯斑块病理类型为斑块破裂的90例患者。搜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围术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OCT影像特征资料。使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血浆TMAO水平。根据TMAO中位数水平将入选患者分为TMAO高值组(45例)和TMAO低值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及OCT明确的罪犯斑块微结构特征的差别。使用OCT判断罪犯斑块有无巨噬细胞浸润及计算巨噬细胞浸润度来定性和定量评估斑块炎症,分析血浆TMAO与斑块炎症的关系。结果TMAO高值组糖尿病比例(48.9%比26.7%,P=0.05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0±1.7)%比(6.3±1.5)%,P=0.040]均显着高于低值组。OCT特征方面,TMAO高值组与低值组相比,最小纤维帽厚度更薄[60(60-100)μm 比 90(70-110)μm,P=0.013],而薄纤维帽斑块比例(55.6%比15.6%,P<0.001)、微通道比例(24.4%比4.4%,P=0.014)和巨噬细胞浸润比例(72.0%比28.0%,P<0.001)更高。另外,55例(55.6%)患者在罪犯斑块中出现巨噬细胞浸润(即存在斑块炎症)。罪犯斑块存在斑块炎症的患者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无斑块炎症患者[4.14(3.14-6.52)μM 比 2.40(1.78-3.08)μM,P<0.001]。而且,血浆TMAO水平与巨噬细胞密度呈显着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542,P<0.001)。此外,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显示TMAO仍与斑块炎症独立相关(OR 3.32,95%CI:1.77-6.23,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破裂患者血浆TMAO浓度与罪犯斑块的斑块炎症和斑块易损性显着相关。TMAO可以作为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炎症和易损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从而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方法和临床治疗策略。背景愈合斑块(healed plaque)是斑块破裂或者斑块侵蚀愈合后遗留下的一种结构;愈合斑块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本研究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识别的愈合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206例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罪犯血管OCT检查的患者。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56例患者,根据罪犯斑块节段是否存在愈合斑块将入组患者分为愈合斑块组和无愈合斑块组。使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血浆TMAO水平。结果罪犯斑块节段存在愈合斑块的患者共54例(34.6%),无愈合斑块的患者共102例(65.4%)。愈合斑块组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更低。OCT相关发现方面,愈合斑块组患者斑块破裂比例(81.5%比45.1%,p<0.001)、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比例(42.6%比20.6%,p=0.004)和巨噬细胞浸润比例(70.4%比26.5%,p<0.001)均较无愈合斑块患者显着偏高。血浆TMAO水平在愈合斑块组患者也更高(3.9[2.6-5.1]μM vs.1.8[1.0-2.7]μM,p<0.001);而且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显示血浆TMAO浓度区分有无愈合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810(P<0.001);如果将TMAO界值设定为2.9μM,TMAO区分愈合斑块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和81.4%。结论AMI患者罪犯斑块节段存在愈合斑块与斑块易损性有关,而血浆TMAO可以作为识别愈合斑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背景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显着相关。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探讨糖尿病病程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罪犯斑块的病理学类型和微结构特征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并对罪犯血管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的279例患者。根据糖尿病病程,将糖尿病患者分成2组:长时程糖尿病组(long-duration,LD;病程≥10年)和短时程糖尿病组(short-duration,SD;病程<10年)。对比无糖尿病(Non-DM)、SD组和LD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及罪犯斑块病理学类型和微结构特征。结果共95例(34.1%)患者罹患糖尿病,其中LD组有64例(67.4%),SD组有31 例(32.6%)。LD 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较SD组和Non-DM患者显着偏高(8.4%比7.6%比5.7%,P值<0.001)。而在OCT识别的罪犯斑块病理学类型和微结构特征方面,脂质斑块(lipid-rich plaque,LRP)、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hin-capfibroatheroma,TCFA)和斑块破裂(plaque rupture,PR)的比例在 LD 组患者均最高(LRP:80.6%[LD]比 52.2%[Non-DM]比62.5%[SD],P=0.007;TCFA:41.9%[LD]比 19.6%[Non-DM]比 31.3%[SD],P=0.012;PR:74.2%[LD]比 46.7%[Non-DM]比 48.4%[SD],P=0.017)。糖尿病患者钙化比例较非糖尿病患者更高(62.1%比46.2%,P=0.016),但LD和SD组间无差异(61.3%比 62.5%,P=0.999)。结论糖尿病时程与STEMI患者罪犯斑块的病理类型和易损性特征显着相关。这一发现可以解释长时程糖尿病患者的高死亡风险。背景既往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梗死前心绞痛(pre-infarction angina,PIA)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并减少死亡率。本研究旨在探索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识别的AMI患者罪犯斑块病理类型和微结构特征与PIA的关系。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共有279例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并接受罪犯血管 OCT 检查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历记录确定是否出现PIA,并分成PIA组和非PI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和罪犯斑块形态和微结构特征。结果在279例入组患者中,共153例(54.8%)患者出现PIA。PIA组中劳力相关的心肌梗死发作(onset with exertion)比例较非PIA组显着偏低(24.2%比40.5%,P=0.004),两组间其他基线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特征未见明显差异。OCT特征方面,PIA组患者罪犯斑块出现斑块破裂的比例和脂质斑块的比例均较非PIA组显着偏低(40.5%比 61.9%,P<0.001;48.4%比 69.0%,P=0.001)。另外,与非 PIA 组相比,PIA组患者罪犯斑块中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的发生率偏低而最薄纤维帽厚度偏大,但两者均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20.3%比30.2%,P=0.070;129.1±92.0μm比 111.4±78.1μm,P=0.08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A可以作为斑块破裂发生的阴性预测因素(OR,0.44,95%CI:0.27-0.72,P=0.001)。结论与未发生PIA患者相比,STEMI合并PIA患者的斑块破裂发生率、脂质斑块比例均偏低。这一发现提示两组STEMI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
许达亮,罗建文[5](201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绞痛病程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绞痛病程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根据心绞痛的病程长短将其分为长期组、近期组和短期组,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长期组总心源性死亡率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短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长期心绞痛患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短期心绞痛患者。
王欢[6](2019)在《急性前壁心梗患者行急诊PCI后ST段回落不良的影响因素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社会的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亡原因[1]。在冠心病的众多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的危重类型。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状动脉管腔急剧狭窄或闭塞,使对应的心肌细胞出现持续而严重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是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发病时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AMI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其中,STEMI患者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无法完全缓解,同时伴有心肌标志物水平升高及心电图动态变化。对STEMI患者行早期静脉药物溶栓或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开通罪犯血管,保证心肌再灌注,是目前治疗AMI的最佳手段。然而AMI的介入治疗后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治疗中获益,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心肌水平再灌注不良[2]。研究[3]显示,AMI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回落(ST-segment resolution,STR)幅度与心肌细胞灌注水平具有相关性,与患者近、远期死亡率相关,且独立于TIMI血流分级,据此可以识别出早期介入治疗后受益的AMI患者,是临床相对简单易行的指标。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nterior Wal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W-AML)是AMI最常见类型[4],由于梗死部位为主要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大,故AW-AMI患者较非前壁心肌梗死患者(Non Anterior Wal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AW-AML)发生住院死亡的风险高。有研究表明[5]AW-AMI较NAW-AMI经急诊PCI术后STR不良者居多。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AW-AMI患者接受急诊PCI后影响STR的因素,以期及早识别高危AW-AMI患者并采取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指导,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2例经急诊PCI术的AW-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PCI术后2h内心电图STR程度不同,患者被分为对照组:STR率≥50%(46例)和观察组:STR率<50%(56例)。比较两组之间的一般病例资料及病史资料,临床症状,心电图特点,术前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情况。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术后2h内心电图STR的因素,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选入102名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以下5个因素方面: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随机血糖(glucose,GLU)、术中是否使用血栓抽吸、血管病变情况(左主干病变、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5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患者术后2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是评估AW-AMI经急诊PCI后的患者ST段回落的独立预测因素。
沈菲[7](2019)在《IRA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影响的性别差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统计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开通时间,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近期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不同IRA开通时间对AMI患者近远期预后影响的性别差异。方法:1.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PCI术的AMI患者1028例。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及PCI资料;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常规、生化结果;住院期间的心超数据;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是否发生MACE。3.根据不同性别将患者分成男性组和女性组,根据不同IRA开通时间分为三组(A组:≤6h,B组:6-24h,C组:>24h),分析不同IRA开通时间不同性别与近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月内)及远期(出院超过一个月)MACE的相关性。结果:1.根据性别分组,近期预后显示近期死亡、新发房颤、室速室颤、窦停窦缓及心衰发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预后显示再发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和室壁瘤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根据靶血管开通时间分组,近期预后显示早开通组(≤6h)男女性各项AMC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开通组(6-24h)在近期死亡、新发房颤及心衰发作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择期开通组(>24h)在近期死亡、室速室颤、窦停窦缓及心衰发作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远期预后显示早开通组和晚开通组男女性各项MACE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择期开通组在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近期预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RA开通时间、年龄、T-BIL、Tro峰值、HR、黑曚晕厥史、房颤、TIMI0-2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DBP及LVD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保护性因素;远期预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Killip Ⅲ-Ⅳ级、2支犯罪血管、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和eGFR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共同保护性因素。结论:1.AMI患者中女性近期预后明显较男性差,但这种差异在远期预后上明显减少。2.当IRA开通时间≤6h时男女性近期预后无明显差异,但开通时间越长对女性近期预后影响越大。3.当IRA开通时间≤24h时男女性远期预后无明显差异。4.IRA开通时间是AMI患者发生近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远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香玲,李永辉,张善春[8](2016)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梗死前心绞痛对其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56例,患者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病症,乙组64例,患者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病症,对患者入院就诊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甲组患者入院就诊阶段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指标均显着低于乙组患者,差异显着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甲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差异显着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甲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其左室射血分数55.3%明显高于乙组47.2%,差异显着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伴随梗死前心绞痛的患者其心肌梗死指标较为轻缓,同时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较低,在临床治疗中起参考作用。
张利云[9](2015)在《临床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急诊的临床治疗方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急诊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观察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的120例梗死前心绞痛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分析,并观察其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12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扩冠以及解痉等一系列对症治疗。120例患者经过治疗20患者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2例出现心律失常,5例患者出现心肌衰竭,2例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出现死亡患者。结论抗凝、扩冠以及解痉等一系列针对性治疗方法,能够对梗死前心绞痛急诊患者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从而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毕福影[10](2015)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到2014年收治的选择220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作和预后相关性的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心绞痛组和非心绞痛组,两组各126例和94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肌酶谱、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病死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心绞痛组肌磷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最高值和非心绞痛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两组LVEF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CK和CK-MB最高值均低于治疗前,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LVEF值有明显升高的趋势,P<0.05,与此同时,心绞痛组患者CK和CK-MB最高值和非心绞痛组相比显着降低。结论患者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血预适应起到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预后。
二、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注释说明清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3.1 我院胸痛中心诊疗流程 |
1.3.2 急诊PCI情况 |
1.3.3 纳入分析指标 |
1.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4 结果比较 |
1.4.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1.4.2 PCI术中情况比较 |
1.4.3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
1.4.4 两组术后短期MACE比较 |
1.4.5 二元Logistic分析两组影响CSF发生的相关性因素 |
1.5 讨论 |
1.5.1 心肌RIC研究现状 |
1.5.2 RIC中神经元和体液因子的保护性信号传递 |
1.5.3 RIC在临床中应用 |
1.5.4 PAP对于STEMI预后的影响 |
1.6 结论 |
第二部分 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 |
摘要 |
Abstract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PCI术前和术中 |
2.3.2 PCI成功的定义 |
2.3.3 TIMI分级标准 |
2.3.4 观察指标 |
2.3.5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2.4.2 PCI术中情况 |
2.4.3 PCI术后SUM-STR情况 |
2.4.4 PCI术后随访 |
2.4.5 术后MACE情况 |
2.4.6 术后出血情况 |
2.5 讨论 |
2.5.1 微循环障碍病理机制 |
2.5.2 微循环障碍检测方式 |
2.5.3 冠脉微循环障碍处理现状 |
2.5.4 微导管给药新型溶栓药物改善微循环 |
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或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心电图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及其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STEMI患者pPCI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相关因素分析 |
2、STEMI患者pPCI术前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终末部T波倒置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T波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QRS终末变形联合早期病理性Q波对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分组标准 |
2.1.5 资料收集 |
2.1.6 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2.1.7 常规心电图 |
2.1.8 随访 |
2.1.9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QRS终末变形(-)组与QRS终末变形(+)组间临床资料比较 |
3.1.1 基线资料的比较 |
3.1.2 临床检查的比较 |
3.1.3 院内MACEs的比较 |
3.1.4 出院用药情况的比较 |
3.2 病理性Q波(-)组与病理性Q波(+)组患者间临床资料比较 |
3.2.1 基线资料的比较 |
3.2.2 临床检查的比较 |
3.2.3 院内MACEs的比较 |
3.2.4 出院用药情况的比较 |
3.3 不同积分组间临床资料比较 |
3.3.1 基线资料的比较 |
3.3.2 临床检查的比较 |
3.3.3 院内MACEs的比较 |
3.3.4 出院用药及院外MACEs的比较 |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MACE的相关因素 |
3.4.1 模型1(危险因素联合病理性Q波)分析 |
3.4.2 模型2(危险因素联合QRS终末变形)分析 |
3.4.3 模型3(危险因素联合不同积分组)分析 |
3.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外MACEs的K-M生存曲线 |
3.5.1 病理性Q波(-)组与病理性Q波(+)组K-M生存曲线比较 |
3.5.2 QRS终末变形(-)组与QRS终末变形(+)组K-M生存曲线比较 |
3.5.3 不同积分组间K-M生存曲线比较 |
3.6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院外MACEs的相关因素 |
3.6.1 模型1(上述危险因素联合病理性Q波)分析 |
3.6.2 模型2(上述危险因素联合QRS终末变形)分析 |
3.6.3 模型3(上述危险因素与不同积分组)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电图相关参数在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与冠状动脉斑块负荷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与罪犯斑块炎症和易损特征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与愈合斑块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糖尿病病程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斑块特征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斑块特征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缩略语表 |
致谢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绞痛病程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临床影响因素比较 |
2.2 三组患者首次心肌梗死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2.3 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
2.4 三组患者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 |
2.5 三组患者生存曲线分析 |
3 讨论 |
(6)急性前壁心梗患者行急诊PCI后ST段回落不良的影响因素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因素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7)IRA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影响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疾病临床特点与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9)临床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急诊的临床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10)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CK和CK-MB比较。 |
2.2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的比较。 |
3 讨论 |
四、梗死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D]. 马飞虹.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心电图终末部T波倒置的影响因素及其和预后的关系[D]. 王聪.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QRS终末变形联合早期病理性Q波对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D]. 仇杰. 扬州大学, 2020(04)
- [4]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物学研究[D]. 盛兆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绞痛病程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J]. 许达亮,罗建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13)
- [6]急性前壁心梗患者行急诊PCI后ST段回落不良的影响因素评估[D]. 王欢.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7]IRA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影响的性别差异[D]. 沈菲. 苏州大学, 2019(05)
- [8]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分析[A]. 张香玲,李永辉,张善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6
- [9]临床分析梗死前心绞痛急诊的临床治疗方案[J]. 张利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15(32)
- [10]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J]. 毕福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77)
标签:pci论文; 心绞痛的治疗方法论文; 预后论文; 心绞痛论文; 心电图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