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疫情爆发流行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程序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育[1](2021)在《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困境及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中小学校园周边安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经过多年的整治,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然而在校园周边地区却依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危及中小学生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这些隐患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在学校周边探索实行学生安全区域制度。以此为背景,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河南省校园周边环境对中小学生安全产生的影响,认真剖析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的困境及成因,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路径的角度出发,研究适合河南省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的构建,以期能够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为政府、学校、社会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小学生安全保驾护航。本研究主要围绕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总述,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重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并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主要阐述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明确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中小学校园周边安全的概念界定;并以非传统安全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点作为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调查研究,也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对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的基本内容展开论述。首先,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调研方法,辅以案例分析法分析了中小学校园周边的安全形势,详细论述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问题,探讨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的困境;其次,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困境的成因,包括社会因素带来困扰与挑战,学校安全管理缺失,治理主体难以形成合力,未成年人自保能力不足,家庭安全管理不当几个方面;最后,对前文进行分析整合,探讨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的路径,提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竞争、公共参与四位一体的建立路径,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协同治理,才能使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取得切实的成效。第四部分是结语,对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的建立进行总结,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未来的展望。
宋伟[2](2021)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2020年初至今,对我国和全球产生最大影响的事件便是COVID-19疫情的爆发。本次疫情的爆发不仅给我国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呈现出了很多典型的消费行为,这其中既包括居民在疫情爆发期所表现出的诸如从众性消费和稀缺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包括居民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对诸如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等项目长期消费意愿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时序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两个维度,选取从众性消费、稀缺性消费、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四种疫情中居民的典型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四个实证研究探究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这四种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问卷调查与公开数据相匹配的方法展开分析,并且采用了跟踪调查的方法,分别获取了居民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并基于这两个数据展开对比研究。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在疫情的爆发期(2020年2月)通过问卷调查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97个地级市1548名居民的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然后在半年后的疫情平稳期(2020年8月)在以上被调查者中随机抽取了500个被试再次通过问卷展开了跟踪调查,共收回466份问卷。在数据的匹配上,我们根据被调查者回答问卷的时间和地点查询该被调查者所在地当天卫健委公布的疫情实时数据,将这两份数据进行匹配后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一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从众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信息性从众消费和规范性从众消费;(2)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控制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降低居民的控制感,而居民会通过从众消费对缺失的控制感进行补偿;(4)群体规模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共同居住人数较多时,疫情对他们从众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共同居住人数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二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稀缺性消费;(2)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物质主义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的物质主义倾向,进而促进他们的稀缺性消费行为;(4)领悟社会支持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多时,疫情对他们稀缺性消费的影响要小于他们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三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未来健康消费的意愿越强;(2)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疫情爆发期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到疫情平稳期;(3)在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对疫情的恐惧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对疫情的恐惧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消费意愿;(4)自尊在对疫情的恐惧感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自尊的个体,疫情对低自尊个体的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要更大。在实证研究四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4条研究假设和一个双路径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是双重路径的,并且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这种双路径的作用模式会呈现出差异;(2)在疫情爆发期,疫情严重程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的归属需求,进而增强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提升了居民的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了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在这两个路径的作用下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遮掩效应;(3)疫情平稳期,居民风险感知路径的作用会消失,进而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正向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我们对以上研究的结论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3](2021)在《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汕府办函[2021]6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新修订的《汕尾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3月18日汕尾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筑牢口岸检疫防线"的重要指示精神,有效预防、及时缓解和快速控制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科学、规范和高效做好汕尾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陈红[4](2021)在《N景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旅游活动的核心在旅游景区,其在时间和地理空间中承载着旅游活动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同时,在经济学中也将旅游经济定义为经济系统的重要部分。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给旅游景区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但作为经济产业中的次级产业,旅游景区自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使得其在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极易产生波动从而带来各种损失。突发事件在任何时间、空间下都可能出现,其突然性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会迅速转换为危害性和致命性。人类当前正进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期,2003年的“SARS”、2015年的“H5N1”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接连发生,给我国旅游景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逐渐引起政府、人民群众的重视。自2020年“新冠肺炎”之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研究成为一个必答题。作为人群密集区域的旅游景区更应该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研究的前列,为旅游景区自身和国家探究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人类面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形势,以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为基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进行阐述、对其特征以及危害性进行说明,以此来确定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景区生命周期理论,在危机管理的范畴内进一步阐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理论。通过N景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效果和经验,研究了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情况和实际效果,对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从管理组织体系、预警系统、规章制度、预案制定、预案演练、处置方法等方面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通过对N景区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生态类景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及与其配套的社会系统,提高生态类景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能力、管理机制和应对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规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旅游景区及其所在的区域带来的危害。
陆之瑶[5](2021)在《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目前社会已经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使得公共卫生危机发生频率不断上升,由于公共卫生危机传播速度快,处理难度大,危害社会经济和安定,需要积极预防,妥善处置,有效善后。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地方政府是管理者,也是直接主体。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为保障区域内生活秩序,也为保护人民利益,政府必须能发挥较强的处置能力。牡丹江地处东北高寒地区,疏于对公共卫生安全法制和机制的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特殊,毗邻俄罗斯边境,近年间,俄罗斯远东地区爆发了诸如甲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情,其形势直逼我国对俄边境更是将当地的公共卫生安全推到了悬崖边上。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迫切需要完善牡丹江市政府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举措。本文基于危机管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选择牡丹江市为研究对象,梳理牡丹江市在2020年初至今的新冠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利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就其所用到的应急处置措施展开深入研究,找出在处理这些公共卫生事件时牡丹江市曾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深究其原因,参考云南边界和北京新发地在遇到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所制定的处理措施,借鉴其经验,帮助牡丹江市建立最优应急处置机制进而使其在今后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发现牡丹江市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公共卫生治理薄弱、应急储备力不足、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多方联动缺乏有效衔接、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有难度、各主体参与协同治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就牡丹江市当前在公共卫生危机处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改良其应急处置框架着手,建议将主动预防型作为第一治理理念,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开展城市应急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提出构建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以及调度指挥系统性优先化管理,同时争取尽快搭建好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有效互动以尽早实现多元治理。以此为基础制定囊括从能力到策略、从制度到监测期间各个环节的全方位措施,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处置。
孔令成[6](2020)在《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山东三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各地,对全民的健康与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控制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高强传染性迫使全国学校停课,所有学生进入居家学习状态。除此之外,近几年其他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亦是频发,如H1N1,食物中毒、诺如病毒等。这些突发事件均对高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学术界,自03年非典之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仍然没有相对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供高职院校参考。鉴于此,以“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为题,在对山东三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借鉴4R模式等理论展开具体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这三所高职院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可行性低、应急演练缺乏、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的不足、管理不够严格、缺乏专业的医疗队伍与专业设备、校园及周边环境餐厅卫生监管力度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危机意识薄弱、风险评估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应急管理常设机构、保障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僵硬等。高职院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采取“四阶段”应对策略,树立ABC管理理念,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谢忱[7](2020)在《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6年以来,邮轮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由于我国邮轮产业发展重心一直集中于邮轮旅游市场培育,行业管理与立法方面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因而出现了一系列诸如低价团泛滥、恶性竞争、免责条款滥用等行业乱象,行业立法迫在眉睫。为解决行业立法滞后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邮轮产业发达城市,发布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邮轮旅游的政策性文件与行业规章,例如《上海市邮轮旅游经营规范》、《上海市邮轮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等,并建立了船期保险、多部门联合调解等行业管理机制,国内邮轮旅客的小额纠纷维权渠道已经逐渐畅通。然而,我国邮轮旅游的乱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邮轮旅客人身伤亡等严重人身侵权案件仍然时有发生,“低价出境、大量购物、旅客权益保障不足”等负面印象,仍然充斥着大众对邮轮产业的认知。究其根本原因,我国法律学界与实务界当中,存在着邮轮旅游服务实际提供者与服务销售者之间责任倒挂的错误认识,导致对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一直无法达成共识,从而限制了立法活动的层次和深度,对邮轮公司的承运人责任规制与对邮轮旅客的特别立法保护更是无从谈起。这种错误认识源自我国因为独特的旅游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所产生的独特的邮轮船票销售模式。由于《旅行社条例》等国内立法对出境游经营主体的限制,导致我国开展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受阻,过度依赖旅行社通过包切舱模式销售船票和组织邮轮旅游。而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包价旅游合同的研究不足,使得作为包价旅游合同主体的旅行社在大多数学者的眼中成为替代邮轮公司的责任主体,在海商法中承担了本应由邮轮公司承担的承运人责任,导致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分配明显失衡。因此,对我国特殊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下所形成的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国内运输法兼旅游法为视角,参考大量邮轮产业发达国家相关立法和判例,对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在我国法特别是海商法下法律关系性质和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表现进行系统性研究,重点在于澄清学界对于包价旅游合同、邮轮舱位租用合同和邮轮船票的种种误区,在海商法和旅游法的框架下厘清包切舱旅行社、邮轮公司、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等主体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并为我国邮轮旅游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立法建议。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邮轮和邮轮产业的历史沿革入手,对邮轮产业的行业与文化特点进行归纳,并研究不同邮轮船票销售模式的表现和成因。第二章从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定义、法律关系特点、部门法定位与涉外法律关系适用入手,在我国法下搭建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的基本框架。第三章研究分析在不同的邮轮船票销售模式下,对业界有关包切舱模式和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理论研究误区进行澄清,指出不同邮轮船票销售模式下,旅行社等邮轮船票销售主体对邮轮旅游的参与,都不会对邮轮公司的海上旅客运输承运人地位造成实质性影响。第四章通过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法律性质,以及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与责任连带关系进行研究,理顺邮轮旅游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五章落脚到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最重要的部分,即海商法下邮轮公司与邮轮旅客的关系,对海商法下的邮轮运输承运人识别、承运人责任体系尤其是邮轮公司对旅客的安全保障义务进行研究。通篇形成一个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特殊,从全面到重点的完整研究体系。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8](2020)在《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预案、绍兴市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绍政办发[2020]3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绍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预案》《绍兴市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20年10月14日绍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全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王斯英[9](2020)在《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校园安全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每一起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会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来管控中小学校园安全,但这些措施都没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导致恶性的事件依旧频繁出现。通过案例收集和数据分析,笔者将我国当前校园安全现状归纳为犯罪反复出现、校园欺凌频发、校园设施安全事故高发、灾害应对能力不足、公共卫生事件多发、校园群体性事件频发六大类。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缺乏内容体系层面的规制,导致政府、学校、社会这三大校园安全主体缺位,在处理校园安全问题时只知其应为,却不知其应如何为。具体而言是指政府在安全管理内容设定方面存在偏差,学校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未能细化,社会在协调联动过程中没有形成常态机制。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犯罪预防理论、布迪厄场域理论、PPRR理论进行剖析,归纳其核心要义并将其运用到中小学校园安全领域之中。在此基础上,以内容体系的逻辑分析美国、日本在中小学校园安全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借鉴和反思,从而构建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政府整合教育、公安、综治、卫生和法制五部门形成资源优势;学校构建校园内的人防、物防、技防、环境预防、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心理干预七大体系;社会提供平台创设家庭参与、多元主体信息沟通、激励与监督三项常态机制。从而形成多元联动的合力,保障安全防范工程有效开展,构建政府引导、学校居中、社会配合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
卢雨欣[10](2020)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问责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与问题凸显,由此引发的各类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府作为社会与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虽然一些突发事件并不可避免,但如果能加强政府及行政人员的责任感,提前做好风险预判与评估,提高重大风险防控能力,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件发生的频率与危害。近年来,我国在行政问责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行政问责制度的基本框架,问责范围不断扩大,问责主体多元化,问责方式多样化等等。但由于国家法律制度的缺失,问责内部软环境的不成熟,外部硬件制度的不健全等,造成了行政问责缺乏有效性与科学性,在实践中基本形成了假大空和宽松软现象。论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视角,特别是通过对长生疫苗事件的具体阐述,探讨行政问责的完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发生后,政府即刻对公职人员失职渎职行为启动了问责,一批政府官员和相关人员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但其中存在问责的随意性等凸显了问责体系的诸多问题,加大了公众对行政问责真实性及权威性的疑虑。因此,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问责就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对长生疫苗事件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包括优化同体问责效果,强化异体问责建设,明确问责对象、细化问责范围、完善问责程序;二是完善行政问责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加快推进问责法律的有效供给、扩大问责的范围等;三是构建适应新时代的行政问责文化环境,包括加强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公民的参与意识等;四是健全行政问责的配套制度,包括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规范官员复出机制等。
二、有关疫情爆发流行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程序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疫情爆发流行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程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困境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学生安全区域制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生安全区域制度 |
二、中小学校园周边安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非传统安全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习近平社会治理观点 |
第三章 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的困境 |
第一节 校园周边安全形势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第二节 校园周边安全形势调查结果 |
一、校园周边安全环境 |
二、校园周边安全法律法规关注与实施 |
三、校园周边安全治理主体 |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周边安全问题分析 |
一、交通安全问题分析 |
二、治安安全问题分析 |
三、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分析 |
四、消防安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困境的成因 |
第一节 社会因素带来困扰与挑战 |
一、城镇化的影响 |
二、市场化的影响 |
三、网络化的影响 |
四、全球化的影响 |
第二节 学校安全管理缺失 |
一、安全教育观念滞后 |
二、安全教育专业教师匮乏 |
三、承担安全压力过重 |
四、安全管理权力具有局限性 |
第三节 治理主体难以形成合力 |
一、校园周边法治保障不充分 |
二、校园周边安全治理缺乏长效性 |
三、治理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确 |
四、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不高 |
第四节 未成年人自保能力不足 |
一、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
二、中小学生防范技能匮乏 |
三、青春期叛逆心理波动 |
第五节 家庭安全管理不当 |
一、忽视家庭安全教育 |
二、过度呵护未成年人 |
三、监护职责履行不到位 |
第五章 建立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的路径 |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行政路径 |
一、构建中小学生安全区域治理部门联动机制 |
二、构建中小学生安全区域治理监管机制 |
三、建立健全学生安全区域法律保障 |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主体路径 |
一、完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 |
二、做好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
三、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
第三节 企业竞争的市场路径 |
一、推进市场化安保运行机制 |
二、积极鼓励市场筹集资金 |
三、转变学校周边企业经营理念 |
第四节 公共参与的社会路径 |
一、增强社区责任意识 |
二、促进家庭积极参与 |
三、发挥媒体正面效应 |
四、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其中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小学校园周边安全治理调查问卷 |
附录 B |
附录 C 河南省3市7所中小学校园周边安全问题观察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与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
2.2 从众消费的文献综述 |
2.3 稀缺性消费的文献综述 |
2.4 健康消费的文献综述 |
2.5 体验消费的文献综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恐惧管理理论 |
3.2 补偿控制理论 |
3.3 风险感知理论 |
3.4 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设计 |
4.2 问卷调查程序 |
4.3 公开数据的获取与匹配 |
4.4 问卷调查变量的测量 |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6 整体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
4.7 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分析 |
4.8 同源性偏差检验 |
4.9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
第5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一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5.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5.4 统计分析结果 |
5.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二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6.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6.4 统计分析结果 |
6.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三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
7.1 研究背景 |
7.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7.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7.4 统计分析结果 |
7.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8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四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
8.1 研究背景 |
8.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8.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8.4 统计分析结果 |
8.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总结 |
9.2 研究局限 |
9.3 相关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4)N景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理论价值 |
1.1.4 应用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概述 |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概念和特点 |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概念 |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的特点 |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处置事项 |
2.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处置事项 |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及响应 |
第3章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概况 |
3.1 N景区基本概况 |
3.2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 |
3.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与报告机制 |
3.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处置机制 |
3.2.3 预测和联动机制 |
3.2.4 预案和工作流程 |
3.2.5 培训及演练机制 |
3.3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运行成效及经验 |
第4章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问题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
4.1 N景区危机处理过程回顾 |
4.1.1 N景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前 |
4.1.2 N景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 |
4.1.3 N景区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后 |
4.2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卷调查及分析 |
4.2.1 问卷调查形式 |
4.2.2 问卷调查结果 |
4.2.3 问卷调查分析 |
4.2.4 问卷调查结论 |
4.3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题透视 |
4.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不严谨 |
4.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预警能力缺失 |
4.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 |
4.3.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预案不完善 |
第5章 完善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机制的措施 |
5.1 完善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 |
5.1.1 指挥系统 |
5.1.2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 |
5.1.3 信息反馈系统 |
5.1.4 行动系统 |
5.2 建立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 |
5.2.1 建立危机管理信息管理中心 |
5.2.2 完善N景区危机预警机制 |
5.3 健全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规章制度 |
5.3.1 人员机构制度化 |
5.3.2 分工管理制度化 |
5.3.3 物资调配制度化 |
5.3.4 责任追究制度化 |
5.4 完善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并定期演习 |
5.4.1 N景区危机预案编制原则: |
5.4.2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编制内容 |
5.4.3 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实施和定期演练 |
5.5 改进N景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 |
5.5.1 预警及准备 |
5.5.2 识别与判断 |
5.5.3 隔离和保护 |
5.5.4 消除与恢复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N景区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 |
附录 C 南湾湖风景旅游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应急管理理论的研究 |
(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
(三)应急管理支撑系统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应急管理的概念研究 |
(二)应急管理的三大阶段 |
(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四)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
(五)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
(一)基本概念 |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
(三)特征 |
(四)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特征 |
二、应急管理与应急处置 |
(一)应急管理 |
(二)应急处置 |
(三)应急处置与应急管理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应用 |
一、危机管理理论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第二章 牡丹江市新冠疫情应急处置与实际情况 |
第一节 牡丹江基本情况及行动轨迹 |
第二节 现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制度规范 |
一、法规预案及条例 |
二、应急处置机制 |
三、现行制度规范评价 |
第三节 牡丹江新冠肺炎疫情实际应对情况 |
一、先期处置——通告确认疫情 |
二、第二阶段——阻击本土病毒,下沉社区 |
三、第三阶段——阻击境外输入病毒,严守国门 |
四、实际应急处置措施评价 |
第三章 牡丹江市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来自问卷和访谈的信息 |
一、应急处置能力较弱 |
(一)联防联控力度不强 |
(二)职能衔接不对称 |
(三)信息透明度较低 |
二、日常应急体系不健全影响应急处置能力 |
(一)缺乏储备理念 |
(二)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后 |
第二节 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治理短板 |
一、区域联防联控力度不强 |
二、职能衔接不对称,信息不对等 |
三、未发挥多元化治理主体作用 |
(一)“孤岛”问题 |
(二)口岸问题 |
四、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准备不足 |
(一)法律法规精细化不足 |
(二)缺乏储备理念 |
(三)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系统建设落后 |
第三节 应急处置治理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
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缺失 |
二、多方联动缺乏有效衔接 |
三、各主体参与协作治理意识薄弱 |
四、日常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不佳 |
(一)公共卫生治理薄弱 |
(二)应急储备力不足 |
(三)公共卫生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有难度 |
第四章 北京新发地及云南边境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北京及云南疫情应急处置 |
一、北京新发地疫情应急处置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二)具体举措 |
二、云南省边境线防疫处置举措 |
(一)基本情况 |
(二)具体举措 |
第二节 经验及启示 |
第五章 完善牡丹江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疫情期间应急处置能力 |
一、构建上下联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
二、职能系统性优先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
三、建立多元治理有机体系 |
第二节 加强日常应急管理建设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
一、确立主动预防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理念 |
二、开展城市应急空间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
三、加快公共卫生系统大数据平台构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问卷调查 |
(一)问卷调查问题 |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二、实地访谈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问题 |
(三)访谈内容 |
致谢 |
(6)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山东三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2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
2.1.2 高职院校概念 |
2.1.3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
2.1.4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
2.1.5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殊性 |
2.2 理论基础:危机管理4R理论 |
3 山东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现状 |
3.1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
3.1.1 调查背景 |
3.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学生对管理现状的满意度 |
3.2.2 学生对管理体系与应急预案的了解情况 |
3.2.3 学校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应急能力训练情况 |
3.2.4 专业医疗队伍建设情况 |
3.2.5 校园食品卫生及环境治理情况 |
3.2.6 学生心理卫生安全状况 |
4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危机缩减管理方面 |
4.1.2 预备阶段管理方面 |
4.1.3 反应阶段管理方面 |
4.2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
4.2.1 安全意识薄弱,风险评估不到位 |
4.2.2 重视程度不足,“一案三制”不完善 |
4.2.3 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僵硬 |
4.2.4 政策扶持不均衡 |
5 境外校园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经验借鉴 |
5.1 美国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及特点 |
5.1.1 管理模式 |
5.1.2 管理特点 |
5.2 日本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及特点 |
5.2.1 管理模式 |
5.2.2 管理特点 |
5.3 港澳台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及特点 |
5.3.1 管理模式 |
5.3.2 管理特点 |
5.4 管理启示 |
6 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 |
6.1 危机缩减管理策略 |
6.1.1 加强校园卫生及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 |
6.1.2 建立一支技术娴熟的专业医疗队伍 |
6.2 预备阶段管理策略 |
6.2.1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6.2.2 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常设机构 |
6.2.3 建立快速反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
6.2.4 制定管理计划,定期开展健康教育与实战演练 |
6.2.5 整合多方资源,保障资金投入 |
6.3 反应阶段管理策略 |
6.3.1 及时迅速启动预案,落实各项措施 |
6.3.2 建立迅速而又畅通的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 |
6.3.3 围绕思想与心理做好特殊时期的学生工作 |
6.3.4 坚持以人为本,活化应对举措 |
6.4 恢复阶段管理策略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邮轮及邮轮产业 |
第一节 邮轮的定义与历史沿革 |
一、产业视角下的邮轮与邮轮旅游的定义 |
二、邮轮定义的历史沿革考证——“邮轮”与“游轮”之争 |
三、邮轮旅游产业本土化的进程与特点 |
第二节 邮轮产业的行业特点与文化特点 |
一、邮轮产业的行业特点 |
二、邮轮产业的文化特点 |
第三节 邮轮船票销售模式及其成因与结果 |
一、邮轮船票直销模式 |
二、包切舱模式 |
三、包切舱模式在我国兴起与异化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法律框架下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定义与内容 |
一、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定义 |
二、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
第二节 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特点 |
一、以海事法和旅游法为主线的部门法交叉管辖 |
二、国际性与本土性并存 |
三、受产业结构影响的价值平衡选择 |
第三节 邮轮旅游法律规范的部门法定位 |
一、研究部门法定位的意义和路径 |
二、世界主要国家邮轮旅游法律定位 |
三、我国对邮轮旅游法律规范应采取的部门法定位 |
第四节 涉外邮轮旅游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
一、传统冲突规范对涉外邮轮旅游侵权的不适应性 |
二、适用母港所在地法律重构涉外邮轮侵权准据法的必要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轮船票销售主体与邮轮旅客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包切舱旅行社与邮轮旅客的法律关系 |
一、域外法下包价旅游合同的性质 |
二、我国法律对包价旅游合同的学理争议 |
三、在我国法下重新认识包价旅游合同性质 |
第二节 我国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合法性与旅行社应然法律地位的探析 |
一、我国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合法性基础 |
二、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法律关系 |
三、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对旅游服务合同下旅行社地位的重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邮轮旅游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包切舱旅行社与邮轮公司的法律关系 |
一、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表现 |
二、邮轮舱位租用合同在大陆法下的性质探析 |
三、美国法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性质界定 |
四、海商法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性质界定 |
第二节 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与其他主体的法律关系 |
一、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定义与表现 |
二、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法律地位 |
三、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合同责任承担 |
四、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侵权责任承担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邮轮公司与邮轮旅客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海商法视角下邮轮公司承运人身份的确定 |
一、我国《海商法》下承运人的定义和外在表现 |
二、邮轮运输服务在我国承运人制度下的定位 |
三、邮轮公司与旅行社的承运人地位选择 |
第二节 以《海商法》为主线的承运人法定责任体系 |
一、海上旅客运输法的排他性管辖效力 |
二、承运人的责任期间 |
三、承运人的归责原则 |
四、承运人的责任限制与强制保险 |
第三节 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重构 |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定义和立法现状 |
二、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特点 |
三、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框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中小学校园安全 |
1.2.2 内容体系 |
2 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基础理论 |
2.1 总体国家安全观 |
2.2 犯罪预防理论 |
2.3 布迪厄场域理论 |
2.4 PPRR理论 |
3 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 |
3.1.1 校园犯罪反复出现 |
3.1.2 校园欺凌呈上升态势 |
3.1.3 校园设施安全事故高发 |
3.1.4 灾害应对能力不足 |
3.1.5 公共卫生事件多发 |
3.1.6 校园群体性事件频发 |
3.2 原因分析 |
3.2.1 政府在安全管理内容设定上存在偏差 |
3.2.2 学校未能落实安全管理内容 |
3.2.3 社会联动未形成有效机制 |
4 美国、日本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分析 |
4.1 美国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 |
4.1.1 政府制定校园安全内容 |
4.1.2 学校落实校园安全内容 |
4.1.3 社会延伸校园安全内容 |
4.2 日本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 |
4.2.1 政府统领校园安全内容 |
4.2.2 学校细化校园安全内容 |
4.2.3 社会补充校园安全内容 |
4.3 美、日经验对我国校园安全内容体系构建的启示 |
4.3.1 积极意义 |
4.3.2 存在不足 |
5 构建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的思考 |
5.1 体系构想 |
5.2 构建政府统领下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 |
5.2.1 教委主导 |
5.2.2 警校联动 |
5.2.3 综合治理 |
5.2.4 卫生防疫 |
5.2.5 法律规制 |
5.3 构建学校为中心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 |
5.3.1 人防建设 |
5.3.2 物防建设 |
5.3.3 技防建设 |
5.3.4 环境预防建设 |
5.3.5 应急管理 |
5.3.6 风险评估 |
5.3.7 心理干预 |
5.4 构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 |
5.4.1 家庭参与机制 |
5.4.2 信息沟通机制 |
5.4.3 激励与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问责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问责的基本理论 |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 |
2.2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2.2.1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 |
2.2.2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素 |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问责的理论基础 |
2.3.1 权责统一理论 |
2.3.2 法治政府理论 |
2.3.3 责任政府理论 |
第3章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问责的发展 |
3.1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问责的发展阶段 |
3.1.1 萌芽起步时期(1978年至2002年) |
3.1.2 初步探索时期(2003年至2008年) |
3.1.3 全面推进时期(2008年至今) |
3.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问责制的发展趋势 |
3.2.1 问责制度化更加明确 |
3.2.2 问责方式不断改变 |
3.2.3 问责范围不断扩大 |
3.2.4 问责主体趋向多元化 |
3.3 党的十八大以来行政问责的新变化 |
3.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与行政问责的配套衔接 |
3.3.2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对行政问责的有效补充 |
第4章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的行政问责问题 |
4.1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的行政问责分析 |
4.1.1 事件回顾 |
4.1.2 对事件中行政问责的具体分析 |
4.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 |
4.2.1 行政问责制度体系的构成不完善 |
4.2.2 国家法律法规的缺失 |
4.2.3 问责外部软环境的不成熟 |
4.2.4 问责的外部硬性制度不健全 |
第5章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问责的策略 |
5.1 健全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
5.1.1 优化同异体问责效果 |
5.1.2 明确行政问责对象的责任界定 |
5.1.3 全面细化行政问责的范围 |
5.1.4 全面完善行政问责程序 |
5.2 完善行政问责相关法律法规 |
5.2.1 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问责法律法规有效供给 |
5.2.2 扩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责的范畴 |
5.3 构建适应时代的新型行政问责文化环境 |
5.3.1 加强行政人员的忧患责任意识 |
5.3.2 提升全民参与意识 |
5.4 健全行政问责其他配套制度 |
5.4.1 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 |
5.4.2 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
5.4.3 规范官员复出程序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有关疫情爆发流行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程序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安全区域制度建立困境及路径研究[D]. 赵育.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D]. 宋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3]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通知[J].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汕尾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4]N景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D]. 陈红. 信阳师范学院, 2021(11)
- [5]牡丹江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陆之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高职院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山东三所高职院校为例[D]. 孔令成.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D]. 谢忱.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8]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绍兴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预案、绍兴市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J].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10)
- [9]中小学校园安全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 王斯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10]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问责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D]. 卢雨欣. 湘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