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销对路的险种——浅谈“地面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适销对路的险种——浅谈“地面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一、险种要适销对路——浅谈“乘机旅客地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逯家英[1](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在推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村土地流转、WTO规则限制、财政税收政策有效性等因素,对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本文旨在研究发挥农业保险的金融杠杆作用,进一步有效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实现农业保险自身发展的提质增效。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农村的面貌,农民收入、粮食产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到历史最快的时期。但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土地流转和人口流动,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持续有效性,WTO规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相互交织,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农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国际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数量不断增长。二是由于WTO规则限制,现行的财政直补和免税政策与WTO规则相冲突,推动农业发展受到局限,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面临挑战。三是现行农业生产形式和农村土地政策,使得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四是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成为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是解决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有效措施。一是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农业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是减少农业生产活动不确定性的有效制度安排。二是农业保险作为WTO“绿箱政策”,不受WTO补贴标准限制,通过农业保险可以继续使用财政税收政策,保障农民稳定增收。三是农业保险实行保费财政配套补贴,出险受灾农户可以得到赔偿,较盲目补贴相比,增加了财政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农业保险的金融杠杆作用,达到推动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农业保险发展的双重目的,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本文在深入研究城镇化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保险原理和农业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城镇化和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结合农业生产周期性、灾害性的两大特点,以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为导向,分析探讨了农业巨灾保险、农业价格指数保险和农业保险再保险等问题。一是农业巨灾保险运行机制亟需完善。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和灾害实际情况,重点是健全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用政策手段推动巨灾保险发展。二是农业价格指数保险发展不足。面临较大的基差风险,指数的合理确定较为困难,有效需求不足,保险产品研发不足。三是农业再保险发展滞后。经营主体缺乏,业务形式单一,精算技术不足,合作平台缺失,制度体系不完善。积极发展巨灾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和农业再保险,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周期性和灾害性问题,稳定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价格。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城镇化进程中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调整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指导功能。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和监管体制,建立农业保险基金长效补充机制、再保险机制和农业巨灾风险联动保障制度,实现巨灾风险证券化。二是提高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保险可以原则上采用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政府通过政策措施弥补市场化的不足,推动实现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目标。三是扩大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提高农户保险意识与诚信意识,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普及保险政策。四是发展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完善内部治理机制,转变经营理念,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经营效率。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开展与其它金融机构业务合作。五是增强业务创新能力。发行基于农业保险的债券,深入探索以险养险模式,加强保险理赔服务创新,逐步扩大订单农业保险。六是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面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业保险,在保费补贴、费率等方面予以倾斜和优惠,提高农业保险保障能力。应用互联网、手机终端、无人飞机、卫星遥感等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提高规模农业的承保理赔效率,强化农业保险防灾减损功能。发挥农业保险金融杠杆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全和完善,开展土地收益贷款保证保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开展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破解农业大户融资难;探索开展农村合作组织自保业务,推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结构,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

单月华[2](2010)在《日本人寿保险的发展演进及对我国寿险发展的启示 ——兼议我国转型期人寿保险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从1762年人身保险的发展进入现代阶段,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解这一阶段中不同国家寿险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无疑对研究探讨我国寿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拥有了上百年的保险发展史,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吸取借鉴他们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日本是我们的邻邦,其寿险业曾经历过飞速发展,创造了世界保险史上的神话,但在其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潜在的危机,过高的预定利率、监管部门的过分呵护、自身风险意识的低下,最终导致了新旧世纪交接之时的倒闭风潮,神话归于破灭。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跟日本还有一定差距,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在寿险市场上,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日本居民储蓄率也较高,战后也经历了家庭小型化的演变等。了解保险发展的历史,总结、吸取经险和教训,是今天保险业顺利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开展保险学术研究的需要。因此,关注日本人寿保险发展的进程,研究并吸收其有益经验,对于加速推进我国寿险业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新观念,改善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在绪论部分中,笔者阐述了论文写作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论文的创新之处。正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人寿保险思想的产生和人寿保险制度的形成,通过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描述人寿保险从原始的萌芽状态到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科学经营的人寿保险公司成立的演变历程。接着介绍了寿险产品的发展过程和其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的保障,因此,除了最初只有死亡保障的保险,逐渐出现了生存保险、生死结合的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我们称之为传统型寿险产品。生产力继续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创新型寿险产品也随之问世。最后从经济、人口、金融政策环境和社会保障水平几个方面,阐述了影响人寿保险发展的因素。第二章分析我们的邻邦——日本人寿保险的发展历程。首先简单介绍了日本人寿保险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其次,重点介绍日本人寿保险二战后的高速发展状况及其原因。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1968年GDP达到1000亿美元,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在1971年达到2000美元,3年后突破3000美元。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身保险得到快速发展。另外战后寿险公司降低保费,大力宣传和普及保险知识,积极开发新险种,有效运用保险资金,提高投资收益等措施也为人寿保险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再次,分析日本人寿保险的衰退及其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价暴跌,对日本寿险公司形成一连串的打击,寿险资金运用效果不理想,老保单利差损严重,许多大型寿险公司信用等级下降,一些中型寿险公司相继破产。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在泡沫经济时代,寿险公司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增加其保费收入,采取了粗放式经营模式,大量销售高预定利率的保单,使得投保人在享有了保险保障的同时获得了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预定利率。这一举措无疑使日本寿险保费收入迅速增加,使得日本迅速称雄于世界保险市场。但是过高的预定利率给公司投资部门增加了压力,同时也埋下了诸多隐患,是导致寿险公司连续破产的一个诱因。二是数额巨大的高风险投资失败,比如投资外汇衍生商品和证券公司发行的与股票指数联动的债券等。三是受到外资寿险公司的大举进入冲击。由于战后日本各保险公司处于政府严格的管制和保护之下,缺少经营自主权,缺乏竞争力,日本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后,欧美大保险公司迅速占领日本寿险市场。四是人口减少、居民储蓄减少以及寿险市场趋于饱和等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鉴于日本国内寿险业务趋于饱和,各家寿险公司纷纷转向亚洲的新兴市场寻求发展机会,并在07年完全放开银行保险产品。最后,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寿险市场的基础条件,分析日本人寿保险发展对我国寿险发展的启示。第三章主要介绍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进程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首先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时期寿险业发展状况。接着介绍产寿险分业经营以来人寿保险的发展进程。最后,着重分析加入WTO,三年过渡期以及寿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我国寿险业开展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人身保险公司56家,其中中资公司30家,外资公司26家;综合性寿险公司47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4家,养老保险公司5家。目前,人身保险市场已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为主体、综合型和专业型保险公司并存、中外资保险公司同场竞技、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市场格局。虽然在入世后,寿险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同世界其他保险市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寿险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市场集中度偏高、有效供给不足;二是对新型营销渠道监管缺位;三是保险资金运用能力和投资收益较低;四是金融替代产品不断涌现,业务竞争压力变大。针对我国寿险业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四章对我国转型期人寿保险的发展提出建议。首先介绍转型期寿险业将面临的社会、经济、国际等发展环境,总体上看,寿险业发展既有挑战、又蕴含机遇,既有困难、又有有利条件。我国寿险业应顺应形势,趋利避害,加速发展。接下来从寿险供给、需求、政策监管等方面对我国寿险业的健康长期发展提出建议。供给方面,寿险公司应转变经营观念,注重经济效益,改善保险产品结构,正确处理好调结构和防风险、稳增长的关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要加强产品开发,提高有效供给;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需求方面,应加强对消费者的风险教育与保险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引导理性消费;同时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提高居民主动投保的积极性。政策监管方面,加快寿险业监管国际化进程。加强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加强寿险资金监管,防范投资风险;加强寿险公司的信息披露,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寿险营销员队伍管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同时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我国寿险业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本文主要利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归纳分析的方法,引用大量的文献和数据资料介绍了日本和中国寿险业发展的进程。分析日本人寿保险兴衰变迁的原因,总结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寿险业面临的经济、社会、国际环境,为我国寿险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刘朝晖[3](2001)在《旅游活动中的游客保健问题及其应对》文中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自身的保健问题比以前更加重视,出外从事旅游活动的游客也是一样。由于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暂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游客保健问题有其特殊性,即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牵涉面广泛、社会所起的作用很大。旅游管理的许多实际事例表明,游客保健对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旅游地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无疑,旅游活动中游客保健问题的良性解决依赖于游客个人、旅游接待部门的预防和及时应对,也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积极参与,但旅游管理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应用现代管理学的过程管理和预防管理理论加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保健危害因素可以分为旅游健康危害因素和旅游伤害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地理环境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社会危害因素、游客个体存在的危害因素,后者包括道路交通伤害、空中交通伤害、海上交通伤害、铁路和地铁交通伤害、住宿伤害、休闲娱乐伤害等因素。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以及旅游活动的准备、进行和后续等不同阶段,游客保健问题都有不同的可能影响,需要旅游者本人和旅游管理者加以重视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旅游业的发展。 从旅游活动的过程及游客在其中吃、住、行、游、购、娱等主要方面的活动,本文讨论了交通客运部门、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和购物娱乐场所等旅游行业主要部门在旅游接待当中关于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对策和游客在旅游活动的准备、进行和后续阶段自身应对保健问题的方法。根据旅游活动的社会性特点,与解决游客保健问题相关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和卫生检疫部门、公安部门、保险公司、人民法院、新闻媒体等社会机构的有关处理对策和方法也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为加强和改进旅游活动的游客保健服务和管理体系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意见。

朱岩[4](1996)在《险种要适销对路——浅谈“乘机旅客地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文中研究指明 1995年7月31日,西藏自治区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的工会主席次仁卓玛、业务干部张海霞以及同行经商的郑建胜3人一同购买了8月1日14点30分拉萨至成都的机票。8月1日上午11点3人出发前往贡嘎机场,当汽车行驶到卓玛拉康附近时,不幸发生车祸,连车带人全部翻入拉萨河中,工会主席和驾驶员被闻讯赶来的村民救起,而张海霞、郑建胜不幸遇难。由于他们在购买飞机票的同时也购买了“乘机旅客地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发生事故的时间又在购票后的第二天,属于保险责任范围。所以,遇难者家属获得了保险公司给付的20万元保险

二、险种要适销对路——浅谈“乘机旅客地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险种要适销对路——浅谈“乘机旅客地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论文提纲范文)

(1)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结构框架
        1.2.2 各章主要内容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城镇化理论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关于金融发展理论的概念界定
        2.2.2 金融约束论
    2.3 城镇化与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性分析
第3章 中外农业保险比较
    3.1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3.2.1 发展成绩
        3.2.2 存在的问题
    3.3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3.3.1 政府主办模式
        3.3.2 合作社经营模式
        3.3.3 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3.3.4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3.3.5 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模式
    3.4 日本农业保险
        3.4.1 日本农业保险发展概述
        3.4.2 日本农业保险模式与中国农业保险模式比较
    3.5 美国农业保险
        3.5.1 美国农业保险发展概述
        3.5.2 2014 年美国农业保险新政
        3.5.3 美国农业保险的特点
    3.6 法国农业保险
    3.7 印度农业保险
    3.8 各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共同点
第4章 农业保险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4.1 城镇化给农业保险带来的变化
        4.1.1 土地流转
        4.1.2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保险发展
        4.1.3 人力资本意识与农业保险发展
        4.1.4 城镇化前后农业保险比较
    4.2 财政税收政策
        4.2.1 农业保险补贴方式
        4.2.2 财政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
    4.3 保险保障范围
        4.3.1 农业保险基本情况
        4.3.2 农业保险条例
    4.4 经营模式
        4.4.1 上海安信模式
        4.4.2 吉林安华模式
        4.4.3 黑龙江阳光模式
        4.4.4 浙江人保财险模式
        4.4.5 四川法国安盟模式
    4.5 我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
    4.6 保险监管
        4.6.1 农业保险监管机构
        4.6.2 农业保险监管的特征
        4.6.3 中国农业保险监管机构的适当选择
第5章 农业巨灾保险
    5.1 农业巨灾
        5.1.1 巨灾
        5.1.2 农业巨灾
        1.热带气旋
        2.冰雪冻灾
        3.洪水
        4.地震
        5.1.3 农业巨灾划分
        1.国外农业巨灾划分
        2.国内农业巨灾划分
    5.2 农业巨灾保险
        5.2.1 农业巨灾保险的供给
        1.供给不足的原因
        2.供给增加的可能
        5.2.2 农业巨灾保险的需求
        1.需求不足的原因
        2.需求增加的可能
    5.3 国外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模式
    5.4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的发展历程
    5.5 农业巨灾风险基金
        1.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农业巨灾基金建立的基础
        2.政策扶持是农业巨灾基金稳健发展的重要手段
        3.明确定位是农业巨灾基金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4.加强资金管理是农业巨灾基金运行的有力保障
    5.6 我国农业巨灾保险运行机制
        5.6.1 财政运行机制
        5.6.2 风险分散机制
第6章 农业指数保险与农业再保险
    6.1 农业指数保险
        6.1.1 农业指数保险概述
        6.1.2 农业指数保险的优势
        6.1.3 农业指数保险的不足
        6.1.4 我国农业指数保险的发展历程
        6.1.5 我国农业指数保险面临的问题
    6.2 农业再保险
        6.2.1 农业再保险
        6.2.2 我国农业再保险的发展历程
        6.2.3 我国农业再保险不足之处
第7章 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发展
    7.1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7.1.1 转变经营理念
        7.1.2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7.1.3 提升经营效率
        7.1.4 重视防灾减损
    7.2 建立外部协作机制
        7.2.1 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7.2.2 开展与其它金融机构业务合作
        7.2.3 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
    7.3 增强业务创新能力
        7.3.1 深入探索以险养险模式
        7.3.2 加强农业保险理赔服务
        7.3.3 订单农业保险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调整和完善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指导功能
        8.1.1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8.1.2 完善农业保险监管模式
        8.1.3 开展保单质押贷款破解融资难问题
    8.2 推动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
        8.2.1 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
        8.2.2 建立农业保险基金长效补充机制
        8.2.3 推进农业巨灾风险准备金和巨灾风险证券化发展
    8.3 提高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水平
        8.3.1 加强农业保险从业人才培养
        8.3.2 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
        8.3.3 坚持走依法合规经营道路
    8.4 扩大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
        8.4.1 提高农户保险意识与诚信意识
        8.4.2 大力提高农民收入
        8.4.3 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普及保险政策
    8.5 健全农业保险经营主体
        8.5.1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8.5.2 建立外部协作机制
        8.5.3 增强业务创新能力
    8.6 发展农业保险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8.6.1 开发适合的农业保险险种
        8.6.2 提高规模农业的承保理赔效率
        8.6.3 发挥保险杠杆作用推动农村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致谢

(2)日本人寿保险的发展演进及对我国寿险发展的启示 ——兼议我国转型期人寿保险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1. 人寿保险的发展概述
    1.1 人寿保险思想的产生与人寿保险制度的形成
        1.1.1 人寿保险思想萌芽
        1.1.2 人寿保险制度形成
    1.2 人寿保险产品的发展演进及其功能分析
        1.2.1 传统人寿保险产品的发展和功能
        1.2.2 创新型人寿保险产品的发展和功能
    1.3 影响人寿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1.3.1 经济因素
        1.3.2 人口因素
        1.3.3 金融政策
        1.3.4 社会保障水平
2. 日本人寿保险的发展演进分析与借鉴
    2.1 日本人寿保险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2.2 战后日本人寿保险的发展
        2.2.1 战后日本人寿保险的恢复
        2.2.2 日本人寿保险的高速发展
    2.3 日本人寿保险业的衰退
        2.3.1 衰退历程
        2.3.2 日本寿险市场衰退因素探析
        2.3.3 寿险市场饱和状态下,寻找新的机遇
    2.4 日本人寿保险演进的启示
        2.4.1 中日两国寿险市场基础条件的比较
        2.4.2 日本寿险业演进的经验与教训
3.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进程与现状
    3.1 混业经营时期人寿保险的发展(1982—1995年)
        3.1.1 改革开放初期寿险业的释放(1982-1987年)
        3.1.2 三足鼎立(1988—1995年)
    3.2 分业经营后人寿保险的发展状况
    3.3 加入WTO后我国寿险业取得的成绩
        3.3.1 入世的三年过渡时期(2001年底-2004年底)
        3.3.2 全面对外开放后我国寿险业开展的主要工作
        3.3.3 全面对外开放后我国寿险业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3.4 我国寿险业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3.4.1 市场集中度偏高,有效供给不足
        3.4.2 新型营销渠道监管制度缺位
        3.4.3 保险资金运用能力和投资收益较低
        3.4.4 替代产品不断涌现,业务竞争压力变大
4. 我国转型期人寿保险的发展建议
    4.1 未来人寿保险面临的发展环境
        4.1.1 社会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国际环境
    4.2 提高人寿保险供给
        4.2.1 转变经营观念,注重内涵式发展
        4.2.2 强化产品开发,提高有效供给
        4.2.3 不断进行服务创新
        4.2.4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4.2.5 加大农村寿险市场的开发
    4.3 促进人寿保险需求
        4.3.1 风险与保险教育
        4.3.2 理性保险消费的引导
        4.3.3 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4.4 风险控制与政府的政策和监管
        4.4.1 加强监管促进寿险的持续健康发展
        4.4.2 政策引导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3)旅游活动中的游客保健问题及其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文献综述
前言
1 旅游活动中的保健问题及其特殊性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健日益受到重视
    1.2 旅游行为的特殊性及游客保健
    1.3 游客保健应引起各方重视
2 旅游活动中的保健预防和保健管理模式探讨
    2.1 旅游活动中的保健危害因素
    2.2 游客旅游行为的保健影响分析
    2.3 游客保健管理模式探讨
3 旅游行业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3.1 交通客运部门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3.2 旅行社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3.3 宾馆饭店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3.4 旅游景区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3.5 购娱场所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4 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保健问题的应对
    4.1 游客在旅游活动的准备阶段对保健问题的应对
    4.2 游客在旅游活动的进行阶段对保健问题的应对
    4.3 游客在旅游活动的后续阶段对保健问题的应对
5 社会相关部门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5.1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5.2 卫生部门和卫生检疫部门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5.3 公安部门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5.4 保险公司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5.5 人民法院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5.6 新闻媒体对游客保健问题的应对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结语

四、险种要适销对路——浅谈“乘机旅客地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 [1]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 逯家英. 吉林大学, 2015(08)
  • [2]日本人寿保险的发展演进及对我国寿险发展的启示 ——兼议我国转型期人寿保险的发展[D]. 单月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3]旅游活动中的游客保健问题及其应对[D]. 刘朝晖. 中南林学院, 2001(01)
  • [4]险种要适销对路——浅谈“乘机旅客地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J]. 朱岩. 中国保险, 1996(01)

标签:;  ;  ;  ;  ;  

适销对路的险种——浅谈“地面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