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职工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

我院教职工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

一、我院教职工腹部B超体检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朱香英,梁亚荣,程红霞,宋颖颖,冯占春,张家宇[1](2021)在《武汉市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社区老年人的体检结果,为进一步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武汉市某社区209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采用卡方检验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社区老年人指标异常检出率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72.73%)、高血脂(62.20%)、腹部B超异常(62.20%)、超重及肥胖(51.67%)、心电图异常(45.45%)。女性高血脂检出率高于男性,而骨密度异常检出率则相反;超重和肥胖者增加了腹部B超异常、肝功能异常及高血压的检出率;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心电图和肝功能异常检出率增高,高血脂的检出率降低。结论社区医院应重点关注本社区老年人检出率较高的疾病,针对不同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随访工作,改善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石晓蓉,贺亚玲,徐礼勇[2](2020)在《手机微信预约在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手机微信预约在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南京市某高校2017—2018年参加体检的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每年各随机选取600人。2017年参加体检的教职工作为对照组,2018年参加体检的教职工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教职工采用学校统筹安排的体检方式参与体检,观察组教职工采用手机微信预约体检的方式参与体检。比较2组教职工体检预约的调整率,B超检查、采血化验时间及体检总时间及单项体检项目的参检率。结果观察组教职工体检预约的调整率为3.00%,低于对照组的1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职工B超检查、采血化验时间及体检总时间分别为(31.25±3.87)min、(20.43±2.81)min及(100.89±9.80)min,均短于对照组的(73.56±7.25)min、(45.61±3.11)min及(191.5±14.7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职工胸部DR、内科、外科、五官科参检率分别为85.17%、93.50%、69.50%及83.17%,均高于对照组的80.33%、66.83%、53.67%及5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手机微信预约运用在教职工体检中,可降低教职工体检预约时间的调整率,缩短B超检查、采血化验时间及体检总时间,提高教职工胸部DR、内科、外科、五官科参检率。因此,高校医院应以教职工为中心开展体检工作,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的健康管理模式,以提高教职工体检的体验感。

毕炜,张天懿[3](2019)在《某医学院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分析及健康管理对策》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某医学院校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高发疾病构成及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健康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月对学校774名教职工进行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校教职工主要异常指标检出情况为血脂异常、脂肪肝、血压高,检出率分别为62.4%、35.5%、23.3%,且男性检出情况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和早期疾病筛查,加强饮食、运动等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并可结合中医药养生保健指导,促进教职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高校教职工整体健康水平。

俞渊[4](2019)在《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医疗技术水平亦随之得到较大提高,原发性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作为我国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其病因繁杂,涉及因素与环节较多,其中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为其主要病理过程,而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管细胞癌是疾病反复进展的最终结局。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干预机制,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则为对症干预的首选措施,但治疗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尤以年轻患者较为常见,以致于不得不进行再次,甚或是多次手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深入探明该病发病机理,并针对关键靶位形成有效治疗手段,对患者自身乃至社会发展而言都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一方面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对其血液相关指标进行观测,并对胆汁进行代谢组学的分析及特征检测,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另外一方面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明确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特征及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靶位,以期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提供更深刻的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14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72例和消炎利胆片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7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证候评分、彩色多普勒上腹部检查,观察胆囊壁和胆结石变化情况、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常规指标检测、胆汁内源性代谢物特征改变,最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研究以大鼠胆管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内毒素(LPS)炎性致敏胆管细胞,于48h、72h分离大鼠胆管细胞,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检查胆管细胞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及IL-6和TNF-αmRNA表达情况,从细胞水平阐释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影响。实验(二)以LPS刺激胆管细胞构建模型基础,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miRNA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分离并培养大鼠胆管细胞,转染miRNA过表达质粒或抑制表达质粒,研究以LPS诱发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行研究,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研究方法,以qRT-PCR验证靶mRNA表达,miRNA芯片技术结合多元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索DHLX通过miRNAs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元调控机制。(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效率69.40%;对照组有效率51.4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证候积分降低名称,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胆囊B超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厚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胆汁透声差、壁毛糙的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4;χ2=4.76,p=0.03);对胆囊壁增厚的治疗情况无明显差异(χ2=1.83,p=0.24);两组患者胆囊结石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胆囊结石有效率58.30%;对照组有效率4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WBC、CRP、ALT、AST、TBIL、DBIL、TBA、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对照组同一趋势,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主成分集中于椭圆形95%CI内,治疗前主要分布在右侧,治疗后主要分布左侧,同时,可见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代谢物主要分布于左侧的上象限,对照组分布于左侧下象限。胆汁内源性代谢物峰的匹配度均大于800,且未超过1000,可见结果较为可信。组间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丙氨酸、柠檬酸、甘氨酸、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部分指标如乳酸、谷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LDL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代谢物丙氨酸、柠檬酸、乳酸、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6)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的复查,主要为心电图、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3例(4.17%)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7.1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观察D组的增值率最高,达95%,也就是LPS(5ug/ml)+DHLX(1mg/ml)浓度,从而确定该浓度配置为DHLX 1mg/ml是直接胆管细胞炎性实验(LPS 5ug/ml)的较佳浓度。(2)与空白组比较,LPS对照组、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均增加明显,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对照组比较,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中药组比较,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LPS刺激后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显着增高,DHLX干预处理胆管细胞后IL-6及TNF-αmRNA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可见,LPS处理组及LPS+大黄灵仙方处理组,差异表达miR散点分布存在不一致性。(5)将比较所产生的差异表达情况绘制火山图,对差异miR进行靶基因预测,取交集,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大黄灵仙胶囊作用的miR通路集中于TLR4/NF-κB/MAPK通路,基因功能集中于EMT上。(6)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miR-140-5p、miR-146a-5p、miR-30b-3p等30个miRNAs表达。(7)将预测得到的靶基因(4517个)进行G0分析,DHLX可影响胆管细胞信号转导、有机化合物反应及缺氧应激等生物学过程,调节细胞质、内质网及膜筏等细胞组份,调控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控区的DNA结合及电压门控钾通道活性等分子生物功能。(8)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cAMP、cGMP-PKG、HIF-1及TNF-α等信号通路,参与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9)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可对rno-miR-140-5p、rno-miR-152-3p、rno-miR-221-3p及rno-miR-30b-3p的表达进行调控,影响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程。(四)研究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与消炎利胆片均可有效防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但大黄灵仙胶囊效果更佳。2.大黄灵仙胶囊可有效改善胆囊的炎症状态,有一定的排出泥沙样结石的作用,调控血液中血脂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从结石成因上防止致石性胆汁分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3.大黄灵仙胶囊可调控胆管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IL-6及TNF-αmRNA表达,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减缓疾病进展。4.大黄灵仙胶囊可通过调控miRNAs表达,影响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如HIF-1、cGMP-PKG、TNF-α、PI3K/Akt等,并参与其中的生物过程,从而证实了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多维调控过程。

吴华敏[5](2019)在《某高校教职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血糖的相关性分析及社区干预》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某高校教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血糖的相关性,为社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5-6月选取体检教职工708例,进行腹部B超及血脂、血尿酸、血糖等检测,以B超检查结果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组和非NAFLD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NAFLD总检出率为20.76%,其中男性检出率为20.86%,女性为20.67%,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血糖、肾结石、转氨酶异常的检出率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肝与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血糖密切相关,常合并肾结石,并有15.65%的NAFLD患者存在转氨酶增高。进行NAFLD社区干预时,应与血脂异常、高尿酸、糖尿病并行干预,并积极处理肾结石。

张洁[6](2019)在《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和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一组因机体代谢紊乱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在早期是可逆的,发病进展过程中NAFLD的各危险因素变化是脂肪肝状态可能由NAFL发展到NASH甚至肝硬化或者表现为逐渐消退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体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个体对NAFLD内外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患病以后疾病可能表现的证型,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个体对治疗效果的不同表现。因此,体质辨识及对NAFLD疾病影响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医个性化论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中医体质因素和脂肪肝及危险因素各指标的关系,及其对脂肪肝发生与消退的影响,将为进一步防治NAFLD提供科学依据。骨桥蛋白(Ostepontin,OPN)是一种分泌性磷酸化糖蛋白,具有细胞因子的特点。近些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OPN具有促纤维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诱发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增殖与迁移,也能引起肝脏内部I型胶原、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m RNA(TGF-βm RNA)以及蛋白质的产生,并且对肝巨噬细胞也有明显的趋化作用。本研究是利用高校体检队列人群,研究中医体质对脂肪肝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作用特点,不同中医体质NAFLD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及其对脂肪肝发生与消退的影响。为进一步防治NAFLD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还利用体检队列人群资料,评价基线OPN对NAFLD发生和消退的预测价值及中医体质对其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利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考察OPN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OPN蛋白并拮抗OPN生物学功能,观察有无干预及不同干预方案下肝脏病理改变和相关促纤因子的变化情况,以此初步评价OPN免疫中和方案治疗肝纤维化是否可行及效果如何。深入研究与OPN相关的肝纤维化的机制,有助于探索防治脂肪性肝纤维化的新策略或新的药物靶点。研究内容:1、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脂肪肝的关系研究:2、血清Osteopontin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和消退的预测评价;3、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第一部分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脂肪肝的关系研究目的:基于体检队列人群采用横断面和队列人群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因素与非酒精脂肪肝(NAFLD)及危险因素的分布及变化的关系,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对非酒精脂肪肝发生与消退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和队列人群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某高校连续五年参加体检的40岁以上人群,检测各项体检指标和中医体质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横断面调查:1、非酒精脂肪肝在人群的构成是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无论中度还是轻度脂肪肝人群都是痰湿质占比最多;湿热质以中度脂肪肝为主,气虚质以轻度脂肪肝为主。2、从易患非酒精脂肪肝的倾向性上,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平和质的男性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同体质类型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阴虚质、阳虚质的女性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同体质类型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酒精脂肪肝的总检出率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气虚质、平和质人群随年龄增加非酒精脂肪肝检出率逐步增加,湿热质人群随年龄增加检出率逐步减少。50-55岁年龄段是男女脂肪肝检出率变化的交叉点,交叉点前女性脂肪肝检出率低于男性,交叉点后女性脂肪肝检出率高于男性。队列人群调查:1、非酒精脂肪肝的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年消退率,总的趋势是患病人数不断增加。2、新发脂肪肝人群以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为主,脂肪肝消退人群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新发脂肪肝的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脂肪肝消退的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为主。第二部分血清Osteopontin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和消退的预测评价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随访结局的研究对象基线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水平的差异,评价基线OPN对NAFLD发生和消退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某高校体检人群。从完成3年随访的人群中选择随访研究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360名受试者纳入为研究对象,按随访终止时脂肪肝有无及变化结局分为以下四个组别:未发生组、新发组、维持组、消退组。全部研究对象均完成了肝脏超声诊断、体格检查、中医体质辨识、血清OPN浓度、各项糖脂代谢指标和肝酶的实验室检测。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基线血清OPN在NAFLD的发生和消退中的预测作用。结果:新发生NAFLD人群基线血清OPN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NAFLD的人群48.47ng/ml(40.1,62.9)vs 38.18 ng/ml(34.2,51.2),(P<0.001)。维持组人群基线血清OPN水平显着高于消退组的人群54.16 ng/ml(33.2,71.3)vs 50.71 ng/ml(36.7,75.9),(P<0.05)。在维持组内可见易患脂肪肝体质人群的血清OPN水平明显高于非易患脂肪肝体质人群,59.11 ng/ml(55.2,73.5)vs 50.96 ng/ml(47.8,70.8),(P<0.05),未发生组、新发组、消退组未见有此明显差异。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基线血清OPN水平和BMI是预测NAFLD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血清OPN+BMI预测模型对3年后NAFLD发生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 0.773–0.839)。第三部分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目的:考察Osteopontin(OPN)中和抗体对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干预效果,发掘其潜在的治疗价值;研究OPN中和抗体对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干预后,肝脏纤维化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1)60只SD大鼠,其中对照组(N=8)、NAFLD造模组(N=52)采用经典CCl4诱导加高脂饮食喂养方法进行脂肪性肝纤维化造模,第6周造模成功后随机抽取8只大鼠作为模型组处死收集样本,再随机抽取24只分为自然消退组、OPN中和抗体干预组、秋水仙碱组。OPN中和抗体干预组从7周开始每隔一天通过尾静脉注射OPN抗体(滴度:1:15),持续4周(每次0.15m L);秋水仙碱组在第7周开始秋水仙碱干预治疗,对大鼠按照0.02mg/100g体重进行药水灌胃给药,持续4周;NAFAD自然消退组在第7周起停止高脂饮食,恢复为正常饮食,持续4周。分别于0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10周末随机抽取造模组各5、5、8、5、5只大鼠做生化、病理及western blot检测,评估造模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2)用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OPN和α-SM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用病理组织学的HE和Masson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变化;采用大鼠血清检测肝功能指标、TC、TG、FBG、FINS、计算HOMA-IR、ISI。结果:1)OPN抗体干预组大鼠的OPN和α-SMA的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自然消退组和模型组(P<0.01)。2)OPN抗体干预后,大鼠肝组织病理面积减少,纤维组织肥大,炎症细胞浸润减少。3)抗体干预组与秋水仙碱组的ColⅠ、PCⅢ、MMP-3、TGF-β1、α-SMA、TNF-α均明显低于自然消退组(P<0.05或P<0.01)。4)抗体干预组FPG、FINS、HAMO-IR、TG明显低于自然消退组(P<0.05或P<0.01);抗体干预组的FPG、FINS、HAMO-IR、TG、ISI、TG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组(P<0.05),而两组的TC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体检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布特点如下:1)构成比:非酒精脂肪肝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体质人群为主;易患性: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体质更易于患脂肪肝;在男性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体质更易于检出脂肪肝,在女性阴虚质、阳虚质体质更易于检出脂肪肝。2)非酒精脂肪肝发生和消退变化:新发脂肪肝人群以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为主,新发脂肪肝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脂肪肝消退人群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脂肪肝消退的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2、人体血清OPN水平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成为预测NAFLD的新型血清标志物。易患脂肪肝的中医体质类型也是NAFLD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3、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建模过程中,OPN的高表达或激活α-SMA,上调下游HSC相关机制导致肝纤维化,而靶向抑制OPN能够显着改善大鼠非酒精脂肪肝所致肝纤维化,同时也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清TG水平。

王红兰[7](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刘凤娟,王智玉[8](2017)在《某高校在职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我校在职教职工的健康状况,掌握影响我校教职工健康的主要疾病谱,为进一步开展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在职教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收集教职工健康体检资料,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多发病进行连续四年患病率比较。结果:在对2132名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得知,检出率最高的前8位疾病(或异常体征)依次为:血脂异常、高血压、肝功异常、空腹血糖升高、心电图异常、高尿酸血症、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结论:在职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某些疾病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加强监测;同时按病种进行分类,以便采取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健康水平。

刘肖辉,宋少锋,陶明锐[9](2017)在《2015年济南地区接触化学毒物铁路职工健康体检》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2015年济南地区接触化学毒物铁路职工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化学毒物对职工身体健康情况的影响。方法对济南地区接触化学毒物铁路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询问调查。结果调查1 710人,高血糖、高血脂、血常规、肾功能和肝功能的异常率分别为7.08%、33.10%、10.64%、10.88%和24.68%,高血脂和肝功能的异常率在不同化学毒物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超检查异常情况,脂肪肝、肝囊肿、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肾结石和肾囊肿的异常率分别为33.04%、7.13%、2.05%、2.92%、2.75%和4.44%,其中肝囊肿在不同化学毒物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血管异常情况,高血压、ST-T改变、心率异常、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和早搏的异常率分别为20.35%、9.77%、18.19%、4.09%、5.91%和1.35%,其中ST-T改变、传导阻滞、左心室高电压在不同化学毒物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职工妇科检查异常情况,子宫肌瘤、妇科炎症、宫颈息肉、子宫及附件囊肿和乳腺增生的异常率分别为27.32%、22.16%、2.58%、18.56%和14.83%(P>0.05);男职工检查异常情况,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囊肿和前列腺炎的异常率分别为13.63%、2.03%、1.66%和5.52%,其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在不同化学毒物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触化学毒物职工的血脂、ST-T改变和传导阻滞等疾病患病率较高,且不同化学毒物对接触职工影响不同。

常晓宇[10](2017)在《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掌握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和发病状况,探讨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尤其是饮食习惯和肥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的影响,为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控制和健康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今后我国开展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通过对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全体在职和退休职工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体格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完成基线数据收集,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习惯、生活行为习惯、职业行为特征、慢性疾病既往史和生理生化指标等。于2014年1月-2015年11月完成一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年。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该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状况;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饮食习惯和肥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的影响;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及Cox回归分析探讨饮食习惯和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关系。结果1.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为17.11%,男性高于女性(19.09%VS 14.05%,P<0.05)。总人群患病率随年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5~组达高峰(20.84%),男性随年龄增大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患病高峰在25~年龄段(20.60%),女性随年龄增大呈上升的趋势,在≥75岁年龄段达到高峰(27.76%)。50岁之前,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金昌队列总人群和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肥胖组患病率达最高,分别为45.73%、45.13%和47.05%。随着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均呈递增趋势。2.金昌队列随访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为6.69%,女性高于男性(7.42%VS 6.23%,P<0.05)。总人群随年龄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5~组达高峰(10.20%),男性发病率在25~年龄段和55~年龄段出现两个高峰,分别为7.83%和7.61%;女性随年龄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5~组达高峰,发病率为14.17%。45岁之前,NAFLD两年累计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45岁之后,女性高于男性。金昌队列人群和男女性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均随着BMI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在肥胖组达最高,分别为13.52%、10.66%和20.66%。随着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年累计发病率均呈递增趋势。3.高油饮食、高盐饮食、饮食喜干、腌晒食品食用频率较高人群和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较高,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危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金昌队列人群中,肉类摄入>0.35千克/周、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11(1.01-1.23)、1.52(1.29-1.79)、2.29(2.05-2.55)、4.51(3.88-5.26)和1.48(1.30-1.67);粗粮摄入≥0.5千克/周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为0.83(0.76-0.91);性别分层后,在男性中,肉类摄入>0.35千克/周、豆类及豆制品≥0.25千克/周、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可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1.16(1.01-1.32)、1.15(1.02-1.29)、1.44(1.18-1.77)、2.18(1.90-2.51)、4.81(3.96-5.85)和1.35(1.15-1.59);粗粮摄入≥0.5千克/周和“经常”食用凉拌菜或生鲜蔬菜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分别为0.89(0.79-1.00)和0.64(0.44-0.92)。在女性中,蛋类摄入>1.75千克/月、高糖饮食、经常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别由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诊断)可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1.21(1.04-1.42)、1.35(1.10-1.67)、1.42(1.08-1.88)、2.63(2.19-3.17)、4.39(3.41-5.64)、1.71(1.41-2.06)和1.37(1.14-1.65);粗粮摄入≥0.5千克/周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降低,OR(95%CI)为0.74(0.63-0.87)。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金昌队列人群中,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2.18(1.82-2.61)、2.87(2.26-3.65)和1.47(1.18-1.83)。性别分层后,在男性中,“有时”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增加,HR(95%CI)分别为1.50(1.08-2.08)、2.75(2.08-3.64)、4.43(2.98-6.57)和1.72(1.23-2.41);在女性中,重盐、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可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风险增加,HR(95%CI)分别为1.33(1.01-1.76)、1.82(1.43-2.30)、2.31(1.70-3.14)和1.58(1.19-2.10)。6.金昌队列男性人群BMI、WC和WHt R的AUC(95%CI)分别为0.74(0.73-0.75),0.68(0.67-0.68),0.68(0.66-0.69),女性分别为0.78(0.76-0.79),0.72(0.71-0.74),0.72(0.71-0.73),男女性BMI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均高于其他两指标。男性BMI、WC和WHt R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24.34 kg/m2、89.50 cm和0.51;女性分别为23.80 kg/m2、79.50 cm和0.49。结论1.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男性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高油饮食、高盐饮食、饮食喜干、腌晒食品食用频率较高的人群以及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者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危人群。3.较多的粗粮摄入、食用凉拌菜或生鲜蔬菜有利于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食用腌晒食品、较多的肉类摄入、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4.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高盐饮食、食用腌晒食品、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5.BMI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测价值高于腰围和腰围身高比,男女性这三个指标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佳切点值与超重和中心性肥胖的诊断界值相近。

二、我院教职工腹部B超体检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院教职工腹部B超体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武汉市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体检人群基本情况
        2.1.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1.2 既往史分析
    2.2 指标异常检出率的影响因素
        2.2.1 性别与指标异常检出率
        2.2.2 超重及肥胖与指标异常检出率
        2.2.3 高血压病史与指标异常检出率
3 讨论
    3.1 高异常检出率指标原因分析
    3.2 指标异常检出率的影响因素
        3.2.1 性别对血脂和骨密度异常检出率的影响
        3.2.2 超重及肥胖对腹部B超、肝功能及高血压异常检出率的影响
        3.2.3 既往高血压病史对心电图、肝功能和高血脂检出率的影响
4 结论

(2)手机微信预约在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教职工体检预约调整率比较
    2.2 2组教职工B超检查、采血化验时间及体检总时间比较
    2.3 2组教职工单项检查参检率比较
3 讨论

(3)某医学院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分析及健康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体检项目
        1.2.2 判断标准
        1.2.3 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体检人员分布情况
    2.2 异常指标检出情况
3 讨论

(4)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 引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判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
        3.6 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
        3.7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胆管细胞实验的较佳浓度
        5.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5.3 DHLX下调炎性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
    实验二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miRNA芯片检测及分析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芯片杂交前RNA及芯片扫描数据质控合格
        5.2 DHLX可作用LPS刺激后BDECs下游miR,调控下游通路
        5.3 DHLX可调控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多个miRNA表达
        5.4 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调控的miRNAs
        5.5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GO分析
        5.6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KEGG PATHY分析
        5.7 RT-PCR验证关键miRNA
讨论
    1 中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临床运用
        1.3.1 内服方药
        1.3.2 中医外治
        1.4 机制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认知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2.2.1 口服药物
        2.2.2 手术治疗
    3 导师治疗胆结石的主要学术思想
        3.1 从肝论治胆结石,肝胆同治
        3.2 重视清热利湿,攻补兼施
    4 大黄灵仙胶囊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总体疗效评价
        5.3 B超影像学改变分析
        5.4 血液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5.5 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改变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6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7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二:胆石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钩沉
        参考文献
附录一:胆石症诊断标准
附录二:胆石症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三:主要缩略词
博士就读期间的论文发表、科研立项和学术活动等情况
致谢

(5)某高校教职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血糖的相关性分析及社区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社区干预策略

(6)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和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综述 中医体质类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研究
    一、中医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探讨
    二、中医学对中医体质的理解和研究
    三、中医体质对内分泌代谢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四、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五、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
    六、中医体质及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序言
第一部分 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NAFLD的关系研究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一、基于基线水平的2011年体检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与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的横断面研究:
        二、基于五年随访人群的脂肪肝新发与消退变化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研究
    讨论
        一、横断面研究角度分析脂肪肝分布情况:
        二、分析纵向队列随访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状态变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清Osteopontin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和消退的预测评价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一、统计临床试验样本基线情况
        二、研究对象基线血清OPN水平
        三、NAFLD发生前后的患者血清OPN水平变化
        四、易患体质与非易患体质人群血清OPN水平的比较:
        五、基线OPN水平是预测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六、OPN预测脂肪肝发生模型的准确性评估
    讨论
第三部分 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1.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组织的OPN表达变化
        2.不同干预方式对各组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3.不同干预方式对各组大鼠肝组织的OPN和 α-SMA表达水平的影响
        4.OPN抗体干预对大鼠肝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影响
        5.不同干预方式的各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6.不同干预方式的各组大鼠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创新点及展望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对象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8)某高校在职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查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教职工体检阳性结果前10位排名:
    2.2 女教职工妇女病前4位排名:
    2.3 教职工体检两类特别关注人群:
    2.4 多发病连续四年患病率比较
3 讨论
    3.1 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升高、高尿酸血症:
    3.2 肾结石、胆囊息肉:
    3.3 女性疾病:

(9)2015年济南地区接触化学毒物铁路职工健康体检(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职业健康检查常规项目
        1.2.2 判定标准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血液检查
    2.3 B超检查
    2.4 心血管检查
    2.5 女职工妇科检查
    2.6 男职工检查
3 讨论

(10)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2.2 研究人群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2.4 研究资料的收集
    2.5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金昌队列人群基本特征
        3.1.1 金昌队列基线人群基本状况
        3.1.2 金昌队列人群饮食习惯分布状况
        3.1.3 金昌队列人群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分布状况
    3.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状况分析
        3.2.1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状况
        3.2.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状况
    3.3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3.3.1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危险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3.4 金昌队列人群肥胖指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价值的探讨
第四章 讨论
    4.1 金昌队列人群饮食习惯分布状况
    4.2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及发病状况
    4.3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高危人群
    4.4 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和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金昌队列人群肥胖指标对NAFLD预测价值分析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院教职工腹部B超体检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武汉市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分析[J]. 王燕,朱香英,梁亚荣,程红霞,宋颖颖,冯占春,张家宇.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1(02)
  • [2]手机微信预约在高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探讨[J]. 石晓蓉,贺亚玲,徐礼勇.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6)
  • [3]某医学院校教职工健康状况分析及健康管理对策[J]. 毕炜,张天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8)
  • [4]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D]. 俞渊. 暨南大学, 2019(01)
  • [5]某高校教职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血脂异常、高尿酸、高血糖的相关性分析及社区干预[J]. 吴华敏. 中国社区医师, 2019(26)
  • [6]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和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D]. 张洁. 暨南大学, 2019(03)
  • [7]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8]某高校在职教职工体检结果分析[J]. 刘凤娟,王智玉. 河北医学, 2017(07)
  • [9]2015年济南地区接触化学毒物铁路职工健康体检[J]. 刘肖辉,宋少锋,陶明锐. 预防医学论坛, 2017(05)
  • [10]金昌队列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响因素研究[D]. 常晓宇. 兰州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我院教职工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