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地质部钻探技术专家代表团访问地矿部(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1](2021)在《新中国地矿事业的繁荣之路》文中认为编者按: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可以毫不隐讳地说,矿业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赵文?
王嫣婕[2](2021)在《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文中研究指明
朱厢炜[3](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马萨(Keita Moussa)[4](2020)在《中国-几内亚合作关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和几内亚建交60周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几内亚是首批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之一,中国也是与黑非洲国家最早建立外交伙伴关系的国家之一。六十年来,中国与几内亚在相互尊重主权、双赢交流基础上,实现长期的合作关系。本文试图在中非关系的整体框架下来研究近年来中国与几内亚之间合作关系。第一任总统塞库·杜尔在中几关系的历史上功不可没。正是在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联合,推动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凝聚力量,从而摆脱美国和苏联封锁政治的束缚。1955年4月万隆会议倡导包括非洲和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团结合作。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为当时非洲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的援助,包括重要的基础设施;非洲对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也做出支持与贡献,大约20个非洲国家的选票起到关键作用,这是非洲国家对中国对于非洲国家援助表示感谢的表现。几内亚投票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因为几内亚受益于来自中国的若干技术协议、捐赠和贷款,中国也帮助几内亚建设了多个标志性建筑和企业。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与几内亚在经贸方面的合作仍是小规模的,但是双方都在外交合作方面表现出忠诚与坚定。2019年,中国与几内亚举行建交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几内亚与中国达成了一项为期二十年的战略协议,中国为相关项目提供200亿美元资金。这是自几内亚独立以来首次获得这样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合作协议,它表明了中几关系的乐观前景,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的大国担当。这一合作协议将成为几内亚社会经济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几内亚将成为中国的铝土资源供应来源地区,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推动中非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对几内亚的投资将主要集中在三个优先部门:农业、能源与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发展将使得几内亚不仅能够应对经济发展挑战,而且也使得它在西非次区域获得相应战略地位。与此同时,几内亚应充分反思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类似协定的经验教训,预防某些可能妨碍实现这些融资计划的负面因素及情况,这样做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中非、以及中国与几内亚关系的双赢框架。总而言之,中国与几内亚发展合作前景光明,几内亚和中国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将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理解。这不仅是一种官方合作框架,更是一种在民族文化上更多的理解与包容,从而真正创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王达,赵国隆,左汝强,孙建华,周红军,张林霞,李艺[5](2019)在《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我国的探矿工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通过几代探矿人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目前我国地质钻探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钻探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从整个地质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维度上回顾我国探矿工程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分别对这4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明了70年来探矿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展望了在深地探测、大洋钻探、极地钻探、水合物及干热岩等新型资源勘查、环境工程等领域以及智能化等方面钻探工程的发展前景。
薛迪康[6](2013)在《访苏联想》文中研究表明1989年9月,我随地矿部成矿预测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出发前我们团集中北京阅读有关苏联成矿预测方面的文献资料,对苏联当前成矿预测的现状、特点作了归纳,提出了我们这次赴苏考察的目的和内容,并电传通知苏方。出发的日子到了,9月21日下午3时,我们登上了910航班波音767型飞机离开北京直飞莫斯科。苏联是我青年时代向往的国家,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楷模,我即将亲临其境考察和了解这个国
陈宝国,蔡克勤,员雪梅[7](2011)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及其经济、社会、文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作为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前缘性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表现了地质科学的实验性、实践性的特征,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图的绘制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地质工作的基础内容和基本手段,深刻地反映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属性。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中国
孟可[8](2010)在《一滴油,一滴血》文中提出第一章农民的儿子们11934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与此同时,中国地质学界开始孕育一场革命。在欧洲讲学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正针对传统地质科学的不幸,不止一次地在讲演和着
赵凡[9](2009)在《打开思想的窗口——新中国60年地质矿产事业对外开放的历史篇章》文中提出中国现代地质事业的最初是从国外引进而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地质矿产领域的先驱,大都有着国外的教育背景,无论是地质调查还是地学研究或者地学教育,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对外开放有传承、有血脉。尽管如此,当我们回顾60年的历程,期间的变化,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种变化的呈现,从外到内,从数量到质量。在采访中,不同时代的采访对象异口同声地表达着共同的内容:建国60年,中国地质事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中国地质事业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中国地学的地位,从弱到强;中国矿业管理从当学生到成为同仁。他们说,经历了60年,一个重要的体会是,任何伟大的进步,都需要不断地打开思想的窗口。
赵凡[10](2009)在《打开思想的窗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人创造了一个让我们人生需要警戒的词,叫“井底之蛙”。对于永远不出这口井的青蛙,它头顶的天,就是天的全部。但站在井外的人看得很清楚:青蛙实在太可笑也太可怜。 中国现代地质事业的最初是从国外引进而来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地质矿产领域的先驱,大都有着国外
二、苏联地质部钻探技术专家代表团访问地矿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地质部钻探技术专家代表团访问地矿部(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地矿事业的繁荣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突破封锁:地质队伍大显身手 |
为国加“油”:地质学家领衔建功业 |
保障需求:地质部门多方发力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4)中国-几内亚合作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结论 |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研究内容界定 |
2.研究时间范围界定 |
(二)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 |
2.国外研究 |
(四)研究问题和目的 |
1.论文问题 |
2研究目的 |
(五)研究方法 |
1.研究途径 |
2.研究方法 |
(六)基本观点、创新与不足 |
(七)论文基本框架 |
第一章 1959-1984年的中几合作 |
(一)介绍 |
(二)总体框架(中非) |
1.1955年万隆会议 |
2.非洲独立与中非关系的确立 |
3.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 |
(三)几内亚独立 |
(四)几内亚与中国的关系 |
(五)中几合作取得初步成就 |
1.第一共和国建立的工业部门和基础设施 |
2.协议和贷款 |
(六)几内亚第一政权时期中几关系的特点 |
(七)小结 |
第二章 1984-2010年的中几合作 |
(一)介绍 |
(二)1984年以来的政治和经济道路 |
(三)中国制定的基础设施赠款和贷款协议 |
(四)1987年至2006年中国在几内亚进出口中所占的份额 |
(五)第二政权时期中几关系的特征(1984-2008年) |
(六)2008年到2010年:中几关系中的过渡时期 |
(七)小结 |
第三章 近年来中国-几内亚的合作关系 |
(一)简介 |
(二)2017年9月5日的中国-几内亚框架协议 |
(三)框架协议的基本内容 |
1.农业部门 |
2.能源 |
3.交通运输 |
(四)小结 |
第四章 中几合作关系发展的影响 |
(一)概述 |
(二)中国近期投资影响 |
1.对酒店和房地产的影响 |
2.采矿和能源影响 |
4.社会影响 |
(三)对中国的影响 |
1.铝土矿供应 |
2.开拓几内亚国内市场 |
(四)要避免的风险 |
1.避免安哥拉局势 |
2.防止腐败 |
3.生态环境问题 |
4.债务陷阱 |
(五)小结 |
第五章 建议 |
(一)介绍 |
(二)优先考虑推动工业化 |
1.产业合作 |
2.农工合作 |
(三)加强技能传授 |
(四)注重透明度 |
1.建立明确的法律框架 |
2.地方一级的传播普及 |
3.政治稳定与政府责任 |
(五)旅游业的发展 |
(六)加强文化交流 |
1.语言 |
2.文化日的组织 |
3.加强安全合作 |
(七)小结 |
结论 |
参考书目 |
致谢 |
附录 |
(5)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1.1 创建探矿工程队伍 |
1.2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
1.3 发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情报工作 |
1.3.1 科学研究工作 |
1.3.2 科技情报工作 |
1.3.2.1 创办专业杂志 |
1.3.2.2 创建学术组织 |
1.3.2.3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
1.4 在引进的基础上研发国产钻探装备 |
1.5 初步建立管理体系,建章立制 |
1.5.1 操作规程 |
1.5.2 管理办法 |
1.5.3 定额 |
1.5.4 技术标准 |
1.6 小结 |
2 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2.1 以绳索取心为主体的多工艺钻探技术逐步完善 |
2.1.1 以金刚石钻探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起步 |
2.1.2 以绳索取心钻进为主的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成为地质岩心钻探主体 |
2.1.3 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
2.1.4 受控定向钻进技术研究应用成果斐然 |
2.2 以反循环为主体的多工艺空气钻探技术体系获推广应用 |
2.3 以低密度为主体的护孔、堵漏、保矿技术体系形成 |
2.4 以坑道机械化为主体的新奥法掘进技术体系得到推广应用 |
2.5 水文水井钻探、高温地热钻井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
2.6 地质钻探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
2.7 地质勘查宏观协调和行业管理得到加强 |
2.8 科研能力及国际交流得以加强 |
2.9 小结 |
3 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 |
3.1 贯彻地矿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
3.2 工程勘察钻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
3.3 工程施工钻探技术与设备快速发展 |
3.3.1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
3.3.2 基坑支护与地基处理设备 |
3.3.3 非开挖管线铺设技术与设备 |
3.3.4 其他特殊工程 |
3.4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初显神威 |
3.5 坑探工程技术进步,服务领域拓宽 |
3.6 对接井施工技术解决盐岩采矿技术难题 |
3.7 建筑装修薄壁工程钻技术 |
3.8 地质钻探技术稳中求进 |
3.9 小结 |
4 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 |
4.1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大变革 |
4.2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深部钻探工程 |
4.3 钻探工程在地热、铀矿等新型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中一展身手 |
4.4 页岩气勘探开发依托钻井技术进步取得突破 |
4.5 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
4.6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
4.6.1 前期准备工作 |
4.6.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 |
4.6.3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
4.6.4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 |
4.6.5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 |
4.6.6 极地钻探工程 |
4.7 积极开展大洋钻探 |
4.8 积极开展绿色勘查钻探技术研究 |
4.9 探矿工程专业标准体系逐步成熟并完善 |
4.10 钻探技术在矿山救援等特种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
5 展望 |
(9)打开思想的窗口——新中国60年地质矿产事业对外开放的历史篇章(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逐渐打开的窗口 |
学习苏联老大哥 |
封闭时代下积蓄内功 |
改革迎来开放的春天 |
我们越来越自信 |
下篇不断开阔的胸襟 |
多边的科技合作:领域逐步拓展 |
人才培养:从留学生到栋梁 |
国际会议:铸造全球矿业对话平台 |
矿业市场政策和实践:在学习研究规则中不断完善 |
四、苏联地质部钻探技术专家代表团访问地矿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地矿事业的繁荣之路[N]. 李平. 中国矿业报, 2021
- [2]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D]. 王嫣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3]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国-几内亚合作关系发展研究[D]. 马萨(Keita Moussa).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J]. 王达,赵国隆,左汝强,孙建华,周红军,张林霞,李艺.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9)
- [6]访苏联想[J]. 薛迪康.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3(S1)
- [7]“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及其经济、社会、文化作用”研究[A]. 陈宝国,蔡克勤,员雪梅.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1
- [8]一滴油,一滴血[J]. 孟可. 中国作家, 2010(16)
- [9]打开思想的窗口——新中国60年地质矿产事业对外开放的历史篇章[J]. 赵凡. 国土资源, 2009(10)
- [10]打开思想的窗口[N]. 赵凡.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