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可复用构件的DCS组态软件研究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周欣[1](2020)在《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窄带物联网(NB-IoT)作为一种低功耗广域网无线通信技术,于2016年完成标准冻结并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围绕NB-IoT的应用生态建设成为研究热点。NB-IoT的测控系统开发涉及多种技术,难度大且易产生重复工作而增加开发周期。为提高NB-IoT测控系统开发效率,本文在抽取NB-IoT应用技术共性的基础上,引入组态的思想完成一个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帮助构建测控系统原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可配置终端的硬件平台。针对可配置终端的需求,进行芯片与通信模组的选型,并遵循嵌入式硬件构件化设计方法实现可配置终端的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为可配置系统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基于软件构件化思想对测控系统涉及的外设模块进行驱动构件的开发,为终端软件的可配置提供服务。(2)对可配置终端的软件进行实现。在构件化软件架构的基础上设计了兼具监控与配置功能的软件流程,并针对驱动构件进行可配置参数设计与应用,实现对软件系统采集数据与控制关系的描述,使得终端能够依据配置实现测控功能。同时使用GA-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模拟量回归,实现回归公式的统一表达。(3)围绕组态软件的可配置功能和人机交互系统的数据传输与显示功能进行设计。合理的配置文件设计实现了对不同运行环境所需配置信息的存储,而人机交互系统中服务器的数据存储与访问方法,用户程序的实现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化的数据访问。同时设计了数据交互流程与协议,保证了数据在终端、云端与用户端之间的传输。本文以智能农业的墒情检测为背景进行组态开发与实践,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可配置系统可让用户在无需编程情况下,构建NB-IoT测控系统原型,加速应用开发,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杨善强[2](2020)在《基于卫星数据流的动态虚拟仿真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和卫星系统的快速发展,卫星模拟仿真系统逐渐成为新型卫星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模型开发效率与可复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型号仿真试验的整体进度。已有的卫星仿真模型往往与特定型号需求、仿真平台接口绑定,导致卫星仿真模型的通用性和可复用性较差,面对不同的型号仿真任务需要重复建模开发。本文针对提高卫星仿真模型的通用性和可复用性,展开基于卫星数据流的动态虚拟技术仿真研究,以提高模型开发效率,满足卫星系统不断发展的应用需求。本文为改善现有卫星仿真模型通用性和可复用性程度低、开发效率低等现状。在对相关研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面向数据流的通用模型设计、仿真模型的组态化以及基于RPC(Remote Process Call,远程过程调用)的故障注入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卫星数据流仿真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为星上单机建立通用仿真模型,将星上单机模型抽象为参数库、打包封装、触发逻辑三个模块,可通过接口调用的方式实现不同的卫星单机仿真模型。2)采用组态化建模的思想,在卫星数据流通用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仿真模型,将模型设计参数与模型算法进行分离,可通过载入相应的配置文件动态的构建不同的目标系统仿真平台。3)基于RPC技术,将故障注入的触发和实现分离,将注入的实现内嵌在通用仿真模型中,改善故障仿真模型会随着型号仿真模型绑定的现状,并通过分解故障模型为数据交互模型的组合,提高了故障注入模型的可扩展性。通过采用卫星通用仿真模型的组态化设计方法,结合基于RPC的故障注入机制,快速搭建某型号卫星的仿真测试平台,有效缩短了卫星仿真模型的开发周期,提高了开发效率。并在该仿真平台上进行了在轨运行、故障注入等试验,检验了所搭建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朱明武[3](2013)在《机房监控系统用户自定制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机房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甚至全社会的利益,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机房监控系统已成为当前科技、产业竞争热点。本论文以“机房监控系统用户自定制技术研究与实现”为题,研究基于大批量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MC)思想的机房监控系统用户自定制(Computer Room Monitoring System Self-Customi-zation, CRMS-SC)技术及实现,为开发定制化机房监控系统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对维护机房安全、推动测控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论文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8-0211)的资助。论文分析机房监控技术、大批量定制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基于MC的CRMS-SC解决方案,研究其机理、架构、实施路线、关键技术,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持多样化设备接入、满足用户自定制监控需求的智能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主要工作包括:⑴针对机房监控系统用户自定制需求,提出基于MC的CRMS-SC技术,将机房监控系统个性化定制开发问题转为基于CRMS-SC产品平台的构件复用问题,用户根据个性化需求在相同的产品平台上自定制出不同的产品。提出将CRMS-SC实施路线分为产品平台设计、基于此平台定制过程设计这两个阶段。⑵研究CRMS-SC产品平台的设计方法,提出基于设备代理服务器的设备接入集成方法,通过串口服务器进行设备组网,使CRMS-SC能以统一方式访问差异化现场设备;提出面向监控设备对象进行构件设计,每个监控对象构件在人机界面上以控件的形式显示出来,同时关联设备接口构件。⑶研究基于CRMS-SC平台定制过程的设计方法,提出“定制编辑->定制建模->定制验证->定制部署”用户自定制四步曲,研究了构件添加、删除、配置、移动等编辑操作的实现方法,应用TLA描述语言对定制进行形式化描述建模,并进行合法性验证,最后部署运行。⑷研发机柜式机房监控系统测试平台,进行功能测试及应用。论文所研发的基于MC的CRMS-SC软件已经取得了我国计算机软件着作权,并应用到某公司机房监控项目,达到预期效果,满足用户自定制需求。
程鹏[4](2012)在《基于构件可复用技术DCS组态软件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国外市场上存在很多的DCS的DCS软件,组态软件是指集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功能于一体的专用软件,随着现在市场工业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计算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现代工业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随着用户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工控软件在市场上日益流行,使得传统的工业控制软件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传统的组态软件逐渐暴露出扩展性差、不支持开放式标准和分布式环境等缺陷,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对组态软件的架构和开发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市场工控软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件可复用技术的思想,通过构件可复用技术,用户可以方便的构建自己的现场组态,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运用构件可复用技术可有效提高工控软件的开发效率,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在本系统中设计并实现了图形构件。图形构件中组态画面采用图文元文件的刑式,用GDI+技术绘制简单图元,利用串行化技术可将图元文件存储为XML文档,图元分为简单的基本图元和复杂图元,复杂图元是有基本图元经过有限组合生成的,这样减小了开发难度。同时系统利用动态链接库运行实时数据库系统构件,通过动态连接库中的函数,可以存放动态连接库所拥有的全局数据,实现不同任务间的快速通信。在多任务情况下,使用动态链接库可以节约内存,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各功能模块通过实时数据库的接口函数进行实现。使用动态链接库能很好的满足本系统对实时数据库系统实时性的要求。
汪祥春[5](2010)在《基于Windows CE6.0的DCS现场控制站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以MIC-2000工控机及其板卡作为硬件,基于Windows CE 6.0实时操作系统开发现场控制站系统。对现场控制站系统采用可复用模块化分层设计思想设计开发。应用了多线程及线程优先级调度提升系统并发处理和实时响应能力。在系统运行中,配合容错机制和日志文件措施以提高系统稳定性。主要内容包括VS2005与Windows CE 6.0集成开发环境搭建、Windows CE 6.0实时操作系统定制、现场控制站系统设计及各功能模块开发、系统实测与性能分析。现场控制站软件采用Windows CE 6.0实时操作系统,采用C#作为应用程序开发语言。配合多种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系统的并发响应能力和扩展性。采用了XML描述通信数据以处理TCP协议的消息无边界和传输数据结构复杂性问题,并且由于XML的良好体系架构,使得传输数据结构具有可扩展性。同时,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应用了模块化和可复用设计思想,使用接口、设计模式技术以降低模块间的藕合。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在本课题中也予以了考虑。软件开发中的多线程与优先级处理以及Windows CE 6.0实时操作系统的支持,使得系统具备了比较好的并发处理和实时响应能力。
黄伟栋[6](2010)在《基于构件技术的异构嵌入式组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嵌入式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国内外控制系统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嵌入式组态产品。每一种新型的控制系统的诞生通常总是伴随着一种上位策略组态软件的设计实现。系统控制策略组态软件是控制系统中的上位软件部分,在整个系统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外控制系统策略组态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缺陷。1)传统的组态软件存在扩展性不强和开发周期长等缺点;2)目前嵌入式系统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但相应的软件尤其是组态软件滞后较严重;3)工控市场需要一种DCS与PLC无缝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这种系统既能实现逻辑控制,又能完成过程控制。因此,开发基于构件技术的异构嵌入式组态系统,在国内走出一条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的同时为今后国内同行业的组态软件的开发提供切实的指导、为今后进一步的完全适合于国人的组态软件开发指明方向,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讲,都有着非常现实和积极的意义。本文以面向基于构件技术的异构嵌入式组态系统的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为基础,在对国内外嵌入式组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在本系统中对问题的解决和方案的改进的具体的思路、原理和设计、实现的方法,重点介绍了系统中的特色和创新所在。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在对当前国内外软件构件技术的研究、嵌入式控制系统策略组态软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PLC与DCS集成技术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证了课题的重要意义。(2)本系统借助了构件的开发方式思想,提出通用组态构件模型,实现了通用组态算法构件的自动生成系统;基于经验模型对组态的参数进行排序,部分参数进行隐藏,达到提高组态开发效率的目的。(3)根据现有组态FBD系统的优缺点,设计并实现了嵌入式组态FBD系统。在FBD编辑器中采用自动布线与手动布线结合的方式;在FBD编译器中提出一种“基于中间码的硬件抽象层”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实现;采用栈作为FBD图形元素的数据存储结构;提出自底向上方式进行功能块的定序;采用控制算法自动生成技术,实现图形界面到底层代码的自动生成。(4)设计实现了基于梯形图内嵌入组态算法技术的异构嵌入式组态系统。提出“梯形图内嵌入组态算法”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实现;详细介绍了支撑“梯形图内嵌入组态算法”的微内核的设计实现,其中包括实时调度器、进程通信、内存管理等模块。(5)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讨论下,本文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并用实验充分证明了该系统运行稳定,性能优良,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
麦通[7](2009)在《监控系统软件中软件复用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监控系统在工业、城市建设等各个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户对监控系统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监控系统组态软件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重复的工作,开发效率低下,代码维护和测试困难,造成了很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浪费。作者在论文课题期间参与了某城中水集团管线监控系统等多个大型监控系统项目的开发,研究监控系统软件的扩展性、开放性和复用性。因此,作者以上述项目为背景展开研究。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第一,作者对监控领域的需求进行抽象,应用面向对象框架技术进行设计,提取相对固定的业务逻辑构建了监控中心软件框架,实现了设计重用;第二,针对重复开发和代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作者应用COM技术实现展现构件、数据模型构件等服务构件,在开发过程中逐步建立和组织开发团队的构件库,实现了代码复用;第三,针对通用服务代码和核心功能代码交织缠绕的现象和问题,作者应用动态代理技术实现AOP基础服务构件,实现了业务逻辑和横切逻辑的有效分离。在应用了软件复用技术后,缩短了项目周期,提高了软件质量,系统运行稳定良好。这表明,软件复用技术可以提高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经济意义。
赵硕[8](2008)在《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在实验教学平台中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的背景下,对电机实验教学实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论文介绍了一种将分布式控制系统引入电机检测实验室的方法。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在教学实验室中的应用,用计算机实现了对电机的自动测试与控制。本文所研究的监测与控制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远程实验系统研究的一部分,属于网络信息监测与控制的基础性研究。以此研究成果为基础,可做进一步的软件开发,从而实现网络通信状况实时监测、情报获取、网上各站点地址分析等,为计算机网络的维护提供监测手段,具有特别的意义。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作为电机教学实验室的蓝本,可以提高测试系统的标准化程度,方便教学工作的展开,同时又使系统在大中专院校和工厂的检测实验室中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和扩展能力。论文根据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深入研究了一台教师机与多台学生机间的数据通讯、指令传输、故障排除和检测及相关技术,使其能够完成对测量参数和网络状况的实时监控,并对曲线的拟合和程序绘图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
郭雄峰[9](2007)在《基于构件技术高扩展性组态软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组态”的概念是伴随着集散型控制系统的出现开始被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组态软件是面向监控与数据采集的软件平台工具。国内外有许多组织和机构从事组态方面的研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在市面上也相继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组态软件。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对生产自动化和各种信息的集成要求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控制的组态软件因其灵活开发、高可靠性、分散控制和集中监控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工业监控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组态软件存在扩展性不强和开发周期长等缺点。对此提出一种构件化组态软件模型。构件化组态软件(CBCS,Component-Based Configuration Software)是在组态软件的体系结构基础上,将组态软件系统内部相对独立的具体功能抽象为一个个构件,根据系统宏观的配置描述和构件对自身的描述将这些构件放到软件系统的构件集中,构件集与构件集管理组成了构件库,组态软件的构成部分组态环境和运行环境在构件库基础上实现,从而使组态软件构件化,形成一个灵活、扩展性、复用性强的组态软件。构件化组态软件过程最重要的是构造构件库,构件库是构件化软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由构件集和构件集管理两部分构成。构件库的实现其实质也就是构件集和构件集管理的实现。构件集是由一个个构件组成。在本论文中,我们采用构件技术对组态软件的总体设计加以改进,并具体实现了基于构件技术的组态软件的开发。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对现有的多种比较典型的组态软件的分析,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使用构件技术来改进组态软件的总体设计和开发。2.阐述了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提出了组态软件的设计要求,对组态软件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构件技术的组态软件(Component-Based Configuration Software,CBCS)框架。3.CBCS实时数据库构件设计和实现,目前大多数组态软件的实时数据库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本文对这两种结构实时数据库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时数据库采用了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结构,并且对这种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实现。4.图形构件(Graphic Consumer Interface,GCI)设计和实现,经过对图形构件结构和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了反复的分析和总结,设计了基于构件技术的图形构件的结构图,并对其各个功能进行了设计和实现。5.初步完成CBCS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后,针对一个屯留矿井瓦斯抽放监控系统的工程背景,使用CBCS完成了该工程的组态,并将组态结果和一个典型的组态软件的组态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CBCS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覃一宁[10](2007)在《冷轧薄板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冷轧薄板企业是钢铁行业中生产最终型产品的企业,具有投资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冷轧薄板生产的工艺流程复杂程度远高于普钢生产过程,产品规格多、批量小,对合同交货期要求严格。因此,开发冷轧薄板工业的生产计划和调度系统在有效利用企业产能、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合同交货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为依托,针对冷轧薄板工业的生产计划和调度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研究了流程工业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软件建模和开发方法,提出面向对象分析建模,设计出具有通用性的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对象类集合。通过变换对象类属性,对对象类进行了数据抽象和封装,并以流程工业中冷轧薄板企业的生产计划和调度系统开发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实践表明利用该方法建立的对象类与现实生产具有高度吻合性,可大大提高软件系统的建模和开发效率,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维护的可持续性。针对传统开发方法在生产计划和调度系统开发中存在着开发周期长,开发的应用系统应用面窄,通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构性差等缺点,本文对软件构件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基于组态平台软件技术的生产计划调度系统建模和开发模式,并设计出具有通用性的流程工业计划与调度系统开发的组态平台软件,实践表明利用该组态软件可以有效提高流程工业计划与调度系统的软件开发效率。研究了流程工业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中的设备产能问题,设计出具有通用性的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设备产能动态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提出了一种虚拟生产计划调度技术,可以对排产计划和调度方案进行虚拟生产,通过分析仿真生产结果来验证计划和调度方案的合理性。实践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指导生产,并预测合同交货期和原料需求计划,保证合同的准时交货。研究了流程工业生产物流动态平衡调度问题,针对其典型的多工序、多目标、多约束、有重入的多机并行调度并且难于解析建模的特点,利用基于节点流的控制及切换概念,采用多目标分层求解,提出流程工业生产的物流平衡调度方法,并开发了一个实际的冷轧薄板企业生产计划和调度软件系统。在冷轧薄板厂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和生产计划和调度软件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合同交货期。
二、基于可复用构件的DCS组态软件研究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可复用构件的DCS组态软件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组态软件研究现状 |
1.2.2 NB-IoT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NB-ECS模型和技术基础 |
2.1 NB-IoT应用架构 |
2.2 可配置软件相关知识 |
2.2.1 可配置化软件架构 |
2.2.2 组态软件的评估标准 |
2.3 NB-ECS模型设计方案 |
2.4 构件化嵌入式软硬件设计方法 |
2.4.1 嵌入式硬件构件设计方法 |
2.4.2 嵌入式软件构件设计方法 |
2.5 GA-BP神经网络模拟量回归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配置终端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平台选型 |
3.1.1 主控芯片的选型 |
3.1.2 NB-IoT通信模组的选型 |
3.2 终端硬件平台的设计 |
3.2.1 芯片硬件最小系统 |
3.2.2 通信相关模块 |
3.2.3 电源转换电路 |
3.3 测控系统的构件设计 |
3.3.1 测控系统的结构 |
3.3.2 硬件构件的对外接口设计 |
3.3.3 驱动构件设计 |
3.4 可配置终端的硬件测试 |
3.4.1 硬件平台测试 |
3.4.2 驱动构件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配置终端的软件设计 |
4.1 构件化的软件工程框架 |
4.2 终端程序执行流程 |
4.3 可配置参数设计及应用 |
4.3.1 可配置参数的定义 |
4.3.2 可配置参数的存储 |
4.3.3 可配置参数的应用 |
4.4 GA-BP神经网络的模拟量回归应用 |
4.4.1 模拟量回归实验分析 |
4.4.2 GA-BP算法在终端上的应用 |
4.5 可配置终端的软件测试 |
4.5.1 可配置参数的应用测试 |
4.5.2 模拟量回归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态软件与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 |
5.1 组态软件的设计 |
5.1.1 可配置文件的设计 |
5.1.2 组态软件的功能实现 |
5.2 服务器端的数据存储与访问 |
5.2.1 数据库设计 |
5.2.2 数据库访问接口 |
5.2.3 服务器端的数据通信接口 |
5.3 用户程序设计 |
5.4 通信流程与协议的设计 |
5.4.1 数据通信流程 |
5.4.2 通信协议 |
5.5 组态功能与通信测试 |
5.5.1 组态功能测试 |
5.5.2 通信协议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实例——智能农业墒情测控系统 |
6.1 应用背景 |
6.2 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的输入输出分析 |
6.3 农业墒情测控系统的可配置开发 |
6.3.1 终端配置 |
6.3.2 人机交互系统配置 |
6.4 功能运行测试 |
6.4.1 实时数据的查看 |
6.4.2 历史数据的查询 |
6.4.3 图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NB-ECS简明使用方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卫星数据流的动态虚拟仿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2章 卫星数据流仿真总体设计 |
2.1 卫星仿真需求分析 |
2.1.1 工程需求描述 |
2.1.2 通用仿真技术特征 |
2.1.3 卫星仿真技术应用范围 |
2.2 卫星数据流仿真原理 |
2.2.1 计算机仿真技术 |
2.2.2 卫星数据流仿真技术 |
2.3 卫星数据流仿真整体方案设计 |
2.3.1 总体方案 |
2.3.2 总体技术框架 |
2.3.3 仿真模型设计开发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用仿真模型研究与实现 |
3.1 通用仿真模型设计方法研究 |
3.1.1 数据流技术研究 |
3.1.2 星上单机特性分析 |
3.1.3 通用仿真模型设计方法 |
3.2 卫星数据流仿真平台实现 |
3.2.1 卫星数据流仿真平台结构 |
3.2.2 星务分系统仿真实现 |
3.2.3 姿控分系统设计 |
3.2.4 测控分系统设计 |
3.2.5 仿真运行调试框架设计 |
3.2.6 仿真流程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组态化动态建模技术研究与实现 |
4.1 组态化软件技术 |
4.1.1 高效建模需求指引 |
4.1.2 组态化设计的特点 |
4.1.3 组态化设计技术基础 |
4.1.4 数字建模技术 |
4.2 组态化模型设计与实现 |
4.2.1 组态化模型设计思想 |
4.2.2 单机组态化模型设计与实现 |
4.2.3 外设接口组态化模型设计与实现 |
4.2.4 组态化仿真模型动态配置流程设计 |
4.2.5 卫星仿真模型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RPC的故障注入机制研究与实现 |
5.1 故障注入概述 |
5.1.1 故障注入技术分类 |
5.1.2 卫星故障特性分析 |
5.1.3 故障注入需求分析 |
5.1.4 故障注入体系分析 |
5.2 故障注入模型设计 |
5.2.1 基于RPC的故障注入通信机制 |
5.2.2 故障单机数据流模型设计 |
5.2.3 故障注入协议设计 |
5.2.4 故障注入前端设计 |
5.3 故障注入流程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卫星数据流仿真应用试验 |
6.1 应用试验内容 |
6.2 建模效率验证 |
6.2.1 数据流仿真模型实现 |
6.2.2 型号配置文件实现 |
6.2.3 组态化卫星仿真模型效率对比 |
6.3 模型功能验证 |
6.3.1 仿真运行展示 |
6.3.2 指令上注展示 |
6.3.3 故障注入演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本文创新点 |
7.1 面向数据流的通用仿真模型设计方法 |
7.2 卫星数据流组态化建模方法 |
7.3 基于远程过程调用RPC的故障注入方法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机房监控系统用户自定制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机房监控系统用户自定制概述 |
1.3 论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机房监控标准及关键技术 |
1.3.2 大批量定制理论及应用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 MC 的 CRMS-SC 机理研究及架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机房监控系统用户自定制需求分析 |
2.2.1 机房监控系统监控对象分析 |
2.2.2 机房监控系统基本功能分析 |
2.3 基于 MC 的 CRMS-SC 机理研究 |
2.3.1 基于 MC 的 CRMS-SC 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
2.3.2 基于 MC 的 CRMS-SC 设备接入集成方法 |
2.4 基于 MC 的 CRMS-SC 架构设计 |
2.4.1 基于 MC 的 CRMS-SC 硬件拓扑及软件架构 |
2.4.2 基于 MC 的 CRMS-SC 技术实施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MC 的 CRMS-SC 产品平台设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 MC 的 CRMS-SC 产品平台领域框架设计 |
3.3 CRMS-SC 的设备接口构件库设计 |
3.3.1 设备代理服务器(DPS)的实现 |
3.3.2 通用标准协议构件设计 |
3.3.3 特殊设备驱动构件设计 |
3.3.4 串口和网络通信构件设计 |
3.4 CRMS-SC 的人机界面构件库设计 |
3.4.1 监控对象构件设计 |
3.4.2 图形显示构件设计 |
3.4.3 曲线显示构件设计 |
3.5 CRMS-SC 的定制规则库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MC 的 CRMS-SC 定制过程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 MC 的 CRMS-SC 定制过程步骤 |
4.3 CRMS-SC 用户定制编辑 |
4.3.1 构件添加及删除 |
4.3.2 构件配置及移动 |
4.4 基于 TLA 的定制过程形式化描述及验证 |
4.4.1 动作时序逻辑(TLA)语法 |
4.4.2 定制过程形式化描述 |
4.4.3 定制过程合法性验证 |
4.5 CRMS-SC 用户定制部署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RMS-SC 应用实例分析与功能测试 |
5.1 引言 |
5.2 CRMS-SC 应用实例分析 |
5.2.1 项目特殊需求分析及实现 |
5.2.2 机柜式机房监控系统测试平台 |
5.3 CRMS-SC 功能测试 |
5.3.1 用户自定制编辑功能测试 |
5.3.2 用户自定制部署运行功能测试 |
5.3.3 系统其它功能测试 |
5.3.4 功能测试总结报告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构件可复用技术DCS组态软件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组态软件 |
1.2.2 国内组态软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构件可复用的软件开发 |
2.1 软件复用 |
2.2 软件构件 |
2.2.1 构件技术领域简介 |
2.2.2 构件相关标准发展动态 |
2.3 基于构件可复用的软件开发 |
2.3.1 构件模型 |
2.3.2 基于构件开发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CS组态软件的总体设计 |
3.1 集散控制系统概述 |
3.2 DCS组态软件基本内容及功能 |
3.3 .NET开发技术 |
3.3.1 .NET框架 |
3.3.2 XML |
3.3.3 ADO.NET |
3.3.4 GDI+ |
3.4 DCS组态软件的总体设计 |
3.4.1 DCS组态软件设计思想 |
3.4.2 DCS组态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IS与实时数据库组态 |
4.1 SIS与DCS的区别 |
4.2 SIS数据库平台的选择 |
4.3 实时数据库的发展背景 |
4.3.1 实时数据库的定义 |
4.3.2 实时数据库的作用 |
4.3.3 实时数据库的市场规模及应用领域 |
4.4 实时数据库在电力行业应用系统的发展趋势 |
4.4.1 实时数据库行业应用系统的定义 |
4.4.2 电力生产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4.5 实时数据库的技术与特点 |
4.5.1 实时数据库的关键技术 |
4.5.2 实时事务调度 |
4.5.3 实时数据库数据管理 |
4.5.4 利用动态链接库运行实时数据库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图形组态系统 |
5.1 图形组态的设计思想 |
5.1.1 面向对象的分析 |
5.1.2 面向对象的设计 |
5.1.3 开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 |
5.2 图形组态的系统架构 |
5.3 图形组态的设计过程 |
5.3.1 工厂模式 |
5.3.2 基于工厂模式类的设计 |
5.4 面向对象图元类的实现 |
5.5 图元的编辑及组态构件的操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基于Windows CE6.0的DCS现场控制站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软硬件平台的介绍 |
2.1 WINDOWS CE 6.0 |
2.2 MIC-2000 |
第3章 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的定制 |
3.1 WINDOWS CE 6.0开发环境的搭建 |
3.2 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的定制 |
3.3 基于WINDOWS CE 6.0与VS2005的控制系统开发过程 |
第4章 现场控制站系统开发 |
4.1 现场控制站简介 |
4.2 现场控制站硬件组成 |
4.3 现场控制站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
4.3.1 多线程及优先级调度技术 |
4.3.2 可复用设计 |
4.3.3 输入输出模块开发 |
4.3.4 实时监控模块、算法库配置 |
4.3.5 通信模块开发 |
4.3.6 主控模块开发 |
第5章 现场控制站系统性能设计及分析 |
5.1 系统稳定性、实时性设计与分析 |
5.2 系统容错与日志措施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6)基于构件技术的异构嵌入式组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相关背景 |
1.2 课题相关领域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嵌入式软件构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嵌入式控制系统组态软件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DCS 与PLC 集成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的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嵌入式组态构件系统的设计开发 |
2.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式 |
2.2 基于构件的嵌入式组态开发方式 |
2.2.1 通用组态构件模型 |
2.2.2 通用组态构件提取 |
2.2.3 通用组态构件自动生成 |
2.2.4 通用组态构件的复用 |
2.3 嵌入式组态功能算法的构件参数优化 |
2.3.1 总体介绍 |
2.3.2 获取经验 |
2.3.3 分析经验 |
2.3.4 运用经验 |
2.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组态FBD 系统设计开发 |
3.1 FBD 编辑器 |
3.1.1 FBD 语言介绍 |
3.1.2 FBD 布线 |
3.1.3 嵌入式FBD 编译器设计与开发 |
3.2 控制算法自动生成技术 |
3.2.1 组态代码框架 |
3.2.2 基于XML 的数据模型 |
3.2.3 XSLT 技术概述 |
3.2.4 基于XSLT 的模型生成方法 |
3.2.5 嵌入式构件裁剪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异构嵌入式组态系统设计开发 |
4.1 梯形图内嵌入组态算法方案 |
4.2 微内核介绍 |
4.3 组态异构系统的微内核设计 |
4.3.1 实时调度器 |
4.3.2 进程通信 |
4.3.3 内存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构件技术的异构嵌入式组态系统实现 |
5.1 总体设计以及实现 |
5.2 控制算法生成实验 |
5.2.1 ARM Cortex-M3 处理器 |
5.2.2 被控对象仿真系统 |
5.2.3 实验步骤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详细摘要 |
(7)监控系统软件中软件复用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2.研究背景 |
1.2.1.监控系统软件存在的问题 |
1.2.2.目前软件复用的研究现状 |
1.2.3.软件复用在当前监控系统软件的应用 |
1.3.论文期间所做的工作 |
1.4.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软件复用相关技术 |
2.1.软件复用的定义 |
2.2.软件复用的过程 |
2.3.可复用的软件资产 |
2.4.软件复用相关技术 |
2.4.1.框架 |
2.4.2.体系结构 |
2.4.3.构件 |
2.4.4.设计模式 |
2.5.软件复用面临的困难 |
2.6.小结 |
第3章 监控系统软件的框架设计——设计复用 |
3.1.监控中心软件框架功能分析与体系结构分析 |
3.1.1.传统分布式DCS控制系统的软件框架结构 |
3.1.2.无线监控中心软件框架功能分析及软件结构 |
3.2.现场监控单元的分析与设计 |
3.3.通信服务器的分析与设计 |
3.4.监控客户端的分析与设计 |
3.4.1.功能需求分析 |
3.4.2.分层设计及其改进 |
3.5.通信协议的设计和复用 |
3.6.小结 |
第4章 监控客户端构件的实现和管理——代码复用 |
4.1.代码复用的技术基础 |
4.2.展现控件的分析与设计 |
4.3.数据模型构件的分析与设计 |
4.3.1.数据映射层 |
4.3.2.数据访问层 |
4.3.3.对象管理器 |
4.4.业务构件的设计 |
4.5.小结 |
第5章 基于AOP技术的基础服务构件的设计和实现 |
5.1.AOP的技术本质 |
5.2.基于.NET平台的AOP技术的发展现状 |
5.3.AOP在软件复用的优势 |
5.4.AOP基础服务构件的设计与实现 |
5.5.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论文总结 |
6.2.下一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在实验教学平台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选题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简述 |
1-2-1 分布式控制系统成果简述 |
1-2-2 电机测试系统成果简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DCS的结构与特点 |
§2-1 DCS的结构 |
§2-2 DCS的特点 |
§2-3 DCS的发展趋势 |
§2-4 DCS系统中软件层的技术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键技术研究 |
§3-1 框架技术 |
3-1-1 框架的概念 |
3-1-2 构件技术和构件库简介 |
3-1-3 构件技术特点及与框架技术的关系 |
3-1-4 领域工程与框架的关系 |
§3-2 数据库技术 |
3-2-1 数据库与数据库系统 |
3-2-2 数据库连接 |
§3-3 曲线拟合及其原理 |
3-3-1 曲线拟合 |
3-3-2 拟合原理 |
§3-4 网络通信和网络编程 |
3-4-1 网络通信 |
3-4-2 网络编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分析 |
§4-1 用户需求 |
§4-2 系统功能组成 |
§4-3 系统特点 |
§4-4 开发语言及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设计及应用 |
§5-1 数据库模块 |
5-1-1 系统处理数据的流程图 |
5-1-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5-2 曲线绘制模块 |
§5-3 网络通信模块 |
5-3-1 网络连接 |
5-3-2 学生机与教师机的通信 |
5-3-3 教师机与学生机的通信 |
§5-4 网络监视及故障处理模块 |
5-4-1 网络监视模块 |
5-4-2 故障处理模块 |
§5-5 系统主要流程 |
§5-6 系统应用 |
5-6-1 系统的硬件配置 |
5-6-2 系统主要实现 |
5-6-3 系统主要用途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构件技术高扩展性组态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组态软件的发展背景 |
1.2.组态软件的特点 |
1.3.组态软件的发展现状 |
1.3.1.国外组态软件 |
1.3.2.国内组态软件 |
1.3.3.组态软件现状分析 |
1.4.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
2.1.软件复用 |
2.2.软件构件 |
2.2.1.构件技术领域简介 |
2.2.2.构件相关标准发展动态 |
2.3.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
2.3.1.基于构件开发简介 |
2.3.2.基于构件开发的特点 |
第三章 CBCS系统结构 |
3.1.组态软件设计目标和要求 |
3.2.组态软件结构和功能分析 |
3.2.1.组态软件的结构划分 |
3.2.2.组态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 |
3.3.基于构件组态软件的系统结构 |
3.4.CBCS系统的构件标准 |
3.5.CBCS系统结构的具体实现 |
第四章 混合结构实时数据库构件 |
4.1.实时数据库结构 |
4.1.1.实时数据库横向结构 |
4.1.2.实时数据库纵向结构 |
4.1.3.实时库结构的纵向配置信息 |
4.1.4.实时数据库的横向配制信息 |
4.1.5.实时数据库结构初始化过程 |
4.1.6.实时数据库共享内存的结构 |
4.1.7.实时数据库结构的主要类 |
4.2.实时数据库中数据的检索 |
4.2.1.通过HASH表快速检索和定位 |
4.2.2.外键创建Index快速定位 |
4.2.3.建立循环链表快速定位 |
4.3.实时数据库接口 |
4.3.1.通用的实时数据库访问接口 |
4.3.2.快速实时数据库访问接口 |
4.3.3.SQL语言访问接口 |
4.3.4.面向对象的实时数据库访问接口 |
4.4.实时数据库 TRIGGER |
4.5.实时数据库数据同步 |
第五章 图形构件 |
5.1.总体结构 |
5.2.图形存储和访问 |
5.3.图形绘制 |
5.4.定时器 |
5.5.实时数据访问 |
5.5.1.访问方式 |
5.5.2.SCADA点访问 |
5.5.3.实时库任意字段访问 |
5.5.4.装饰域访问 |
5.5.5.实时库访问接口扩展 |
5.6.内存分配管理 |
5.7.历史数据访问 |
5.8.动态扩展机制 |
5.9.装饰管理 |
5.10.告警管理 |
5.11.数据反演 |
5.12.主要类定义 |
第六章 CBCS的应用 |
6.1.屯留矿井瓦斯抽放监控系统概述 |
6.2.瓦斯抽放泵站介绍 |
6.3.井下测量介绍 |
6.4.屯留矿井瓦斯抽放监控背景下CBCS的应用 |
第七章 总结 |
7.1.工作总结 |
7.2.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冷轧薄板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铁行业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现状分析 |
1.3 冷轧薄板企业全流程生产计划和调度问题研究 |
1.3.1 冷轧薄板企业生产工艺特点 |
1.3.2 冷轧薄板各工艺与生产计划和调度的关系分析 |
1.4 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开发方法概述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对象建模方法 |
2.1 软件系统建模方法的发展历程 |
2.2 面向对象的方法 |
2.2.1 面向对象建模的典型方法 |
2.2.2 UML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
2.3 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对象类建模的设计 |
2.3.1 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对象交互活动设计 |
2.3.2 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对象类设计 |
2.4 冷轧薄板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对象类 |
2.5 冷轧薄板生产过程对象类的关键属性变换 |
2.6 UML设计生产计划系统实例 |
2.6.1 需求捕获 |
2.6.2 分析和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组态平台技术 |
3.1 软件系统开发的构件技术 |
3.1.1 软件系统开发构件复用技术概述 |
3.1.2 软件复用的技术要素 |
3.1.3 软件复用的研究与实践活动 |
3.2 生产计划和调度系统组态平台技术 |
3.2.1 组态平台技术的设计思想 |
3.2.2 组态平台的基本构成 |
3.2.3 全图形面向对象流程描述模块 |
3.2.4 图形及动态链接算法数据库管理模块 |
3.3 生产计划和调度系统组态平台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流程工业设备产能动态预测模型及虚拟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
4.1 产能模型的算法描述和组成 |
4.1.1 实际采样生产数据的预处理 |
4.1.2 产能模型函数 |
4.2 产能模型函数分析 |
4.3 产能模型的实际建立情况 |
4.4 虚拟生产计划调度的函数 |
4.5 产能模型和虚拟生产计划技术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流程工业生产物流调度方法及其应用 |
5.1 问题描述 |
5.2 基于节点流控制的流程工业生产物流调度方法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2.3 目标函数的求解 |
5.3 优化调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冷轧薄板生产计划与实时优化调度系统的开发 |
6.1 系统的开发背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6.2 冷轧薄板生产计划与实时优化调度系统的目标 |
6.3 冷轧薄板生产计划与实时优化调度系统功能 |
6.3.1 基于合同的全流程生产计划排产和物流平衡调度 |
6.3.2 薄板类企业数字化全流程虚拟生产 |
6.4 系统的支持环境及系统效益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四、基于可复用构件的DCS组态软件研究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D]. 周欣. 苏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卫星数据流的动态虚拟仿真技术[D]. 杨善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2020(02)
- [3]机房监控系统用户自定制技术研究与实现[D]. 朱明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4]基于构件可复用技术DCS组态软件的研究与设计[D]. 程鹏.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7)
- [5]基于Windows CE6.0的DCS现场控制站设计与实现[D]. 汪祥春. 河北大学, 2010(12)
- [6]基于构件技术的异构嵌入式组态系统研究[D]. 黄伟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 [7]监控系统软件中软件复用技术的应用研究[D]. 麦通.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8]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在实验教学平台中的实现[D]. 赵硕. 河北工业大学, 2008(09)
- [9]基于构件技术高扩展性组态软件研究[D]. 郭雄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5)
- [10]冷轧薄板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覃一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