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3.3—13/320压缩机的无油润滑(论文文献综述)
侯阳[1](2012)在《基于Rockwell采气井井口监测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有很多气田由人工每日定时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定时测量、统计采气数据以及及时调整井口阀门。但是由于气井数量多分布区域广,交通路况往往比较恶劣,这样就造成不能及时采集到需要的数据(压力、流量、流速、温度等),就直接影响了气田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本论文借助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的三层网络平台,设计了基于罗克韦尔采气井井口监测控制系统。本系统对采气井井口进行远程控制,使井口压力和流量达到需要值。本文首先介绍了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提出的NetLinx三层网络构架、ControlLogix系统以及Rockwell软件平台。三层网络分别是基于DeviceNet的设备层、基于ControlNet的控制层和基于Ethernet/IP的信息层。Rockwell软件平台主要由编程软件、网络组态、通信驱动及监控软件构成。其次对本系统采用Rockwell三层网络进行设计。根据系统需要选择控制器,考虑到实际系统要建立冗余系统,所以在这里选择ControlLogix L61■数字量I/O模块采用1756-IB16,1756-OW16I,模拟量I/O模块采用1756-IF8,1756-OF8,远程I/O采用FlexI/O1794-IF2XOF21,1794-IB16,1794-OB16,变频器选用Powerflex40。本设计控制系统就以ControlLogix L61为控制器,三相异步电机为控制对象,变频器Powerflex40为执行机构,压力、流量传感器为检测机构,构建闭环控制系统,实现电机的变频调速,调节增压机输出压力和调节井口阀门大小,使压力、流量达到设定值。木设计通过RSLinx软件建立通讯,实现控制数据的传输与交换,使用RSNetwoirx进行网络规划和配置,RSLogix5000进行对系统的逻辑编程,用RSView32设计监控画面。本设计主要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来控制井口压力,所以最后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的Simulink工具进行仿真,分析PID控制,模糊控制原理,以及PID和模糊相结合的算法,最后得到PID和模糊相结合的控制效果最佳。本系统设计的意义在于提高采气效率,减少人工成本,达到大规模气田由少量值班人员在中心控制室内就可以有效管理及远程控制。
黄成东[2](2012)在《基于信息熵的涡旋压缩机的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基于涡旋压缩机的测试系统的平台搭建和对其振动噪声的分析,展示出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还是难以满足涡旋压缩机运行状态监测的要求。由于涡旋压缩机在国内的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对其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分析还不多,仍处于搭建测试平台采用传统单一的频谱分析描述其工作状态的初级阶段,其运转状况的性能数据还无法通过准确的数学模型计算获得。而且涡旋压缩机振动的激励源较多,壳体表面信号表现为非平稳性和非线性,因此对其故障诊断较为复杂。本文在常规频谱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的信息融合更准确的对非平稳信号进行了故障判别。本文从振动信号分析的思路出发,结合信息论中熵和灰关联度的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时域的奇异谱熵、频域的功率谱熵、时-频域小波能量谱熵和小波空间特征谱熵新的的故障诊断方法并以此作为综合评价涡旋压缩机振动状态的定量特征指标。对其中几处难点作了重点分析,一是关于奇异谱熵的嵌入延迟理论的参数选取问题,这直接关乎于奇异分解对于信号的有效信息和噪声的区分效果。二是对传统概率熵加入了滑动时窗进行了改进,使其功率谱熵和小波能谱熵体现了信号局部特征的分布差异和变化。在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里利用信息熵的几种算法实现了对奇异谱熵、功率谱熵、小波能谱熵和小波特征谱熵这四种熵的数学模型建立。结合整理出的涡旋压缩机的不同转速下的熵值参考样本与待诊样本进行了灰关联对比分析,直接利用灰关联度的量化结果实现了对涡旋压缩机几种故障的很好识别,证明了该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
李超[3](2007)在《驱动轴承内嵌式涡旋压缩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涡旋压缩机是一种新型高效、低噪的容积式压缩机,它与其它形式的压缩机相比较在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已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加工制造技术的日趋完善,涡旋压缩机已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动力工程等领域,目前逐渐向大气量、大功率的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也随之扩大。涡旋压缩机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其优势潜力并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在涡旋压缩机内部存在着许多摩擦副,这些摩擦副不但增加压缩机的功耗,而且摩擦产生的热量又直接影响着压缩机的性能;压缩机内部的泄漏也是影响压缩机性能的主要因素;深入系统地研究各摩擦副的运动规律、摩擦机理以及泄漏损失等,建立更为准确的数学模型,可以为寻求节能降耗的方法,拓宽涡旋压缩机的应用领域提供较好的理论参考。本文依托国家863项目协作课题“汽车燃料电池用无油润滑涡旋压缩机”和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汽车燃料电池用涡旋压缩机理论及应用研究”,以驱动轴承内嵌式涡旋压缩机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压缩机的几何理论、动力学特性、间隙泄漏、传热模型和摩擦副摩擦润滑特性等。首先根据驱动轴承内嵌式涡旋压缩机动、静涡旋齿型线内圈被切割的几何特点,使用涡旋齿型线终端中心面展角和涡旋齿型线始端中心面展角两个特征几何参数,建立了适用于涡旋齿圈数为整数圈和非整数圈结构型式的涡旋压缩机吸气容积、排气容积、容积比、未封闭吸气容积等几何参数的数学模型。在全面分析压缩机的结构、影响压缩机性能及工作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内部泄漏的压缩机工作过程热力学模型,并通过对小间隙气体泄漏特点的研究,依据流体力学N-S方程、连续方程、状态方程等,建立了涡旋压缩机内部切向泄漏、径向泄漏以及动涡旋与支架体间的泄漏数学模型。基于涡旋压缩机平行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应用机构学理论,建立了动、静涡旋径向泄漏间隙以及由于机构误差的影响引起径向间隙变化数学模型,分析了径向间隙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依据研究模型进行了分析计算。应用润滑理论和流体力学理论,对压缩机润滑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润滑系统润滑油流量分配模型;并分析了主要运动部件的摩擦特点,给出了摩擦功率计算式;针对涡旋压缩机内部摩擦副多的特点,对压缩机的摩擦副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建立了曲轴与支架体缝隙间润滑油摩擦副,动、静涡旋齿侧面啮合摩擦副的分析模型和摩擦功耗数学模型,并应用粗糙表面平均雷诺方程和固体壁面接触理论分析了动、静涡旋盘端面摩擦副,建立了摩擦学分析模型和数学模型,在混合润滑状态下,分别对流体和固体壁面作用力进行了研究和计算。从机构学的角度对涡旋压缩机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和简化,依据涡旋压缩机构件和运动副的类型,建立了涡旋压缩机的机构运动学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试验样机的性能试验和性能参数测量,对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两者吻合情况较好,并进一步分析了转速、压力等对涡旋压缩机性能的影响以及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刘金生[4](2007)在《直线电机三缸往复泵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往复泵是最常见类型泵中的一种。本文通过对曲柄连杆机构及衍生机构的往复泵、凸轮机构的往复泵以及液压往复泵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现有的往复泵有很多缺点;诸如中间传动环节多,整体系统效率较低、结构复杂,维修不方便,往复泵的排量和压力波动严重以及受动力端结构限制,难以实现长冲程、低冲次、大排量等。直线电机可以将电能直接转换成直线运动机械能,它具有结构简单、无接触运动、噪音低、精度高、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直线电机在国内外很多领域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在往复泵的研究中,如果采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做往复运动的活塞或柱塞,那么往复泵的结构将大为简化,泵总体结构紧凑,系统效率高;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活塞的运动规律,使泵的流量恒定;同时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若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本文从曲柄连杆机构往复泵的基本原理入手,提出无因次流量、无因次速度的定义,开展直线电机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研究,提出能使直线电机三缸单作用往复泵实现理论上“恒流”的活塞组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相位误差和泵阀滞后现象对泵的实际流量的影响。开展直线往复泵活塞组件的动力学研究,建立直线电机三缸单作用往复泵和双直线电机双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影响往复泵活塞组件受力状况的因素。在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上,推导出直线电机推力与控制变量的函数关系,给出直线电机频率的变化范围,提出适合往复泵的直线电机理论模型。最后,进行直线电机往复泵系统效率和功率的计算,与曲柄连杆机构往复泵的效率功率作对比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建立了直线电机驱动的三缸往复泵工作理论,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直线电机往复泵奠定了基础。
王立存[5](2007)在《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的日趋普及,电子、电力、轻工、机械、化工、医疗器械、制药、酿酒、食品等行业或作为加工中心等设备用于压缩介质和其他特殊用途的需求,以及能源短缺的影响,以共轭曲线啮合和型腔容积变化为工作原理的压缩理论被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广泛研究。由于压缩机是制冷、空调等装置的核心工作与耗能部件,其工作效率的大小直接关系着整个制冷循环系统的效率,因此,高效率、低噪音的涡旋压缩机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人类的生存居住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475063)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30611002)资助下,本文提出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课题。在综合国际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该论文对表征涡旋型线本质特征的根本因素—涡旋型线的函数表达式的构成方式本身进行了创新性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部分:回顾了涡旋压缩机技术及其发展概况,归纳了涡旋压缩机技术的全新要求和发展趋势,对涡旋压缩机技术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发展水平进行了综述。通用涡旋型线几何理论与啮合特性研究。针对现有表征方式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从微分几何角度出发,研究了平面曲线固有方程的局部特性和整体特性,分析了通用涡旋型线等距曲线和包络原理,得到了法向等距曲线生成及包络法等距曲线生成方法,推导了通用涡旋型线的坐标变换方法,得到了通用涡旋型线的平面啮合理论。对通用涡旋型线及正多边形渐开型线共轭啮合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涡旋型线构成原则和判定方法,论证了通用涡旋型线控制方程是生成涡旋型线共轭型线的必要条件,并由此得出了两种涡旋型线共轭型线的生成方法。研究了通用涡旋型线表达变化特性及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过程,利用级数思想,分析了关于切向角参数的基于曲率半径的弧函数固有多项式方程数学形式,提出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得到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对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的系数参数变换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在各个阶段的特性及其整个阶段的共性。通过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的可得到不同的涡旋压缩机型线。利用等距曲线法和控制方程法推导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的共轭啮合型线。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参数设计及形状优化研究。针对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的系数参数变化特性,给出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实例利用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优化数学模型,给出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形状优化实例分析与评价。分析了等壁厚及变壁厚涡旋型线,得出了形状性态良好的涡旋型线。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压缩机建模仿真及动涡盘有限元分析。研究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涡旋压缩机的运动仿真的建模基础,利用MATLAB软件得到了关于切向角参数系列点列,利用PRO/ENGINEER软件来生成动、静涡旋型线和动、静涡旋盘。根据涡旋压缩机运动结构,建立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涡旋压缩机的动态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压缩机的动涡盘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出了在运动状态及气体力作用下的综合位移变形图及等效应力变形图,验证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的正确性。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涡旋压缩机样机研制及实验研究。分析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压缩机部件材质、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生成了样机加工图纸,并制造出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压缩机样机,对样机进行了测试,通过样机的实验研究验证了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的有效性。
黄文宏[6](2006)在《FeO基熔铁氨合成催化剂的抗毒性能及其中毒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氨是最基本的化工原料之一,工业上氮肥的生产和更进一步的含氮化合物的合成都是以氨为起始原料,因此合成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合成氨用FeO基催化剂打破了传统经典结论,摆脱Fe3O4体系的理论体系,它具有活性高、易还原等优点,因此在众多中小型合成氨厂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而在工业生产中,由于合成气杂质含量超标或生产过程操作不当导致氨合成催化剂中毒的例子屡见不鲜,为了更进一步完善FeO基催化剂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了给工业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本文首次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采用“脉冲中毒法”较为系统的考察了FeO基熔铁催化剂的抗毒性能及解毒能力,并与传统的Fe3O4基熔铁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结论: (1)以CO2为典型毒物研究了FeO基熔铁催化剂的可逆中毒过程,并和Fe3O4基熔铁催化剂进行对比实验。发现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活性较好的FeO基熔铁催化剂受毒物影响略大一些,但是催化剂解毒的时间和效果均大大好于Fe3O4基熔铁催化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催化剂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不同所造成的。 (2)本文首次全面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的改变下FeO基催化剂的抗毒性能的差异,发现就CO2可逆中毒过程而言,在活性最高的温度点,催化剂受毒物影响越大,而温度越高解毒过程越短;压力越高毒物影响越大,但对解毒过程影响不大;毒物浓度越高,催化剂活性损失越大,也越难恢复。而就不可逆硫中毒而言,温度越高硫越难吸附;压力对硫的吸附影响不大;而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的硫量越多,催化剂的活性越差。 (3)同样也考察了Fe3O4基熔铁催化剂的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以及不可逆硫中毒过程,发现基本上反应条件对催化剂中毒的影响规律基本和FeO基催化剂相同。 (4)通过CO2的多次可逆中毒实验证明,含氧毒物对熔铁催化剂表现为强的可逆中毒作用和弱的不可逆中毒作用,而多次可逆中毒对催化剂强度的影响并
邹正文,史晓燕,李桂兰[7](2005)在《活塞式氮氢气压缩机取消高压段平衡缸的原理与计算》文中研究表明以L3 3-17/320型氮氢气压缩机为例,分析和推证了取消压缩机高压段平衡缸的原理及应用。
丁明志[8](2004)在《平环密封圈在往复压缩机填料函中的运用》文中提出分析了各种密封圈的结构和性能,指出平环密封圈在往复压缩机填料函中运用的优越性。
韩科富[9](1995)在《设备润滑管理之管见》文中研究表明 机械设备中任何动的零部件,在作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互相接触的表面都存在着摩擦现象而造成零件的磨损。其后果是导致设备渐渐失去原有的性能、缩短使用寿命,甚至报废。为了控制摩擦阻力、降低零件的磨损速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设备的润滑。润滑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把润滑技术(摩擦和磨损技术、零件材料和润滑剂的选择、润滑装置的设计等)和经济性结合起来就是润滑管理的目的。改善润滑管理,无须特别投资就能节约可观的经费。英国的调查,由于改善了润滑管理,每年大约能节约5亿英镑.我厂改善了润滑管理,每年节约6万元以上人民币。改善润滑管理所获得的综合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田烈光[10](1990)在《合成润滑剂品种及其应用的发展动向》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国外合成润滑剂的品种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动向。将合成润滑剂分为合成烃、有机羧酸酯、混对合成油、合成润滑脂及其它五大类。合成润滑剂广泛用于汽车、工业和航空领域。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合成润滑油脂的几点建议。
二、L3.3—13/320压缩机的无油润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3.3—13/320压缩机的无油润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ockwell采气井井口监测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油田自动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现状 |
1.2.2 国内外自动化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ROCKWELL集成架构概述 |
2.1 引言 |
2.2 三层网络结构 |
2.2.1 基于DEVICENET的设备层 |
2.2.2 基于CONTROLNET的控制层 |
2.2.3 基于ETHERNET/IP的信息层 |
2.3 CONTROLLOGIX系统 |
2.3.1 CONTROLLOGIX控制器 |
2.4 ROCKWELL软件平台 |
2.4.1 编程软件 |
2.4.2 网络组态软件RSNETWORX |
2.4.3 PLC数据通信服务软件RSLINX |
2.4.5 RSVIEW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气井井口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3.1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3.1.1 增压机 |
3.1.2 电机变频调速的原理及控制方式 |
3.2 系统的闭环控制系统 |
3.2.1 闭环控制系统 |
3.2.2 控制器 |
3.2.3 执行机构 |
3.2.4 检测机构 |
3.2.5 监控设备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 |
4.1 建立通讯驱动 |
4.2 网络规划 |
4.3 配置RSLOGIX5000 |
4.4 RSVIEW软件 |
4.4.1 登陆界面的设计 |
4.4.2 现场监控画面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机建模、仿真与算法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建模 |
5.2.1 异步电机建模 |
5.2.2 PID控制 |
5.2.3 模糊控制 |
5.2.4 PID与模糊复合控制 |
5.3 系统PID与模糊复合控制的SIMULINK仿真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基于信息熵的涡旋压缩机的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涡旋压缩机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涡旋压缩机国内研究现状 |
1.3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涡旋压缩机故障特征和实验平台概述 |
2.1 涡旋压缩机的基本结构 |
2.2 涡旋压缩机的基本原理 |
2.3 涡旋压缩机故障诊断中的难点 |
2.4 涡旋压缩机故障特征 |
2.5 故障测试平台的搭建 |
第3章 信息熵理论及相关特征 |
3.1 信息熵的定义 |
3.1.1 熵的概念 |
3.1.2 熵的性质 |
3.2 基于信息熵的涡旋压缩机故障方法 |
3.3 信息熵诊断的基本原理 |
3.4 振动信号时域的信息熵特征 |
3.4.1 奇异值分解理论 |
3.4.2 参数选取问题 |
3.5 振动信号频域的信息熵特征 |
3.6 振动信号时-频域的信息熵特征 |
3.6.1 连续、离散小波区别 |
3.6.2 连续小波变换 |
3.6.3 离散小波变换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灰关联度分析 |
4.1 灰色关联简介 |
4.1.1 灰色关联分析的概述 |
4.1.2 灰关联空间定义 |
4.1.3 灰关联度分析模型 |
4.1.4 灰关联分析在复杂机械设备诊断中的应用 |
4.1.5 灰关联分析的应用举例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 |
5.1 熵的分析模块 |
5.1.1 MATLAB 信号处理工具箱 |
5.1.2 信号处理工具箱中算法实现 |
5.2 测试方案 |
5.3 结果分析 |
5.4 不同转速下的信息熵 |
5.5 基于灰关联度故障诊断方法 |
5.6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部分奇异值谱熵程序 |
附录 C 功率谱熵部分算法实现程序 |
附录 D 小波空间特征熵 |
附录 E 部分小波能谱熵源程序 |
(3)驱动轴承内嵌式涡旋压缩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及特性 |
1.2 涡旋压缩机的发展历程 |
1.3 涡旋压缩机的研究热点及现状 |
1.3.1 型线及啮合理论的研究 |
1.3.2 工作过程模拟和热力学分析 |
1.3.3 密封和机构研究 |
1.3.4 动力学特性研究 |
1.3.5 优化、润滑等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2章 几何理论及热力过程分析 |
2.1 未切割涡旋齿压缩机几何理论 |
2.1.1 涡旋型线及方程 |
2.1.2 工作腔几何容积 |
2.1.3 内容积比和内压力比 |
2.2 内嵌式涡旋压缩机几何理论 |
2.2.1 吸气容积V_s和吸气角θ_s |
2.2.2 排气容积V_d和排气角θ_d |
2.2.3 容积比v(θ)、内容积v和压力比ε |
2.2.4 动涡旋圆盘直径D_o |
2.2.5 动涡旋驱动轴承座直径D_b |
2.3 吸气过程 |
2.3.1 未封闭吸气容积 |
2.3.2 未封闭吸气容积计算 |
2.4 工作过程模型 |
2.4.1 压缩过程热力学模型 |
2.4.2 背压腔热力学模型 |
2.5 泄漏模型 |
2.5.1 切向泄漏 |
2.5.2 径向泄漏 |
2.5.3 动涡旋与静涡旋和支架体间的泄漏 |
2.6 热量交换 |
2.6.1 对流换热系数 |
2.6.2 传热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涡旋压缩机作用力分析 |
3.1 压缩机压缩腔的对数 |
3.2 气体力 |
3.2.1 切向力 |
3.2.2 径向力 |
3.2.3 轴向力 |
3.3 动涡旋受力分析 |
3.3.1 受力分析 |
3.3.2 倾覆力矩 |
3.4 防自转机构 |
3.4.1 十字滑环防自转机构 |
3.4.2 小曲轴防自转机构 |
3.5 曲轴力学模型 |
3.6 机械密封装置 |
3.6.1 结构型式 |
3.6.2 主要参数及特性 |
3.6.3 设计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力学特性研究 |
4.1 机构误差的影响 |
4.1.1 压缩机机构分析 |
4.1.2 动、静涡旋泄漏间隙及误差 |
4.1.3 算例 |
4.2 倾覆力矩比较分析 |
4.2.1 结构模型 |
4.2.2 算例分析 |
4.3 机械密封 |
4.4 涡旋压缩机润滑系统 |
4.4.1 润滑油路系统分析 |
4.4.2 润滑油量的计算 |
4.4.3 功耗计算 |
4.5 流动阻力损失分析 |
4.5.1 动涡旋圆盘外缘的摩擦阻力 |
4.5.2 平衡铁与周围气体的摩擦 |
4.6 功率和效率计算 |
4.6.1 指示功率 |
4.6.2 摩擦功率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涡旋压缩机摩擦副特性分析 |
5.1 涡旋压缩机结构分析 |
5.2 曲轴与支架体缝隙间润滑油的摩擦 |
5.3 动、静涡旋齿侧面啮合摩擦 |
5.3.1 涡旋侧壁面的作用力 |
5.3.2 涡旋侧壁面之间相对滑动速度 |
5.3.3 涡旋侧壁面之间相对滑动摩擦功耗 |
5.4 动、静涡旋盘端面摩擦副润滑理论 |
5.4.1 表面形貌的表征 |
5.4.2 流体润滑与混合润滑的分界 |
5.4.3 粗糙表面的接触 |
5.4.4 流体润滑模型 |
5.4.5 混合润滑中的载荷 |
5.5 动、静涡旋盘端面摩擦副分析 |
5.5.1 分析模型 |
5.5.2 平均雷诺方程 |
5.5.3 表面峰元接触载荷 |
5.5.4 摩擦系数及受力分析 |
5.5.5 分析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涡旋压缩机动力学分析的建模方法 |
6.1 机构的结构分析简介 |
6.2 涡旋压缩机运动学分析模型的建模 |
6.2.1 涡旋机构的运动特点分析 |
6.2.2 构件间运动关系分析 |
6.2.3 涡旋压缩机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
6.3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 |
6.3.1 平面机构的一般动力特性 |
6.3.2 机器的等效动力学转换概念 |
6.3.3 机械的动能、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 |
6.3.4 作用在机械上所有外力的功率、等效力和等效力矩 |
6.3.5 等效力学模型 |
6.4 涡旋压缩机的动力学模型建模 |
6.4.1 涡旋压缩机工作情况分析 |
6.4.2 等效转化的建模 |
6.4.3 影响因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验样机研究分析 |
7.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7.2 实验装置及样机结构特点 |
7.3 实验结果及计算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4)直线电机三缸往复泵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往复泵国内外现状 |
1.1.1 曲柄连杆机构及衍生机构的往复泵 |
1.1.2 凸轮机构的往复泵 |
1.1.3 液压往复泵 |
1.2 直线电机发展概述 |
1.2.1 直线电机在国外的应用 |
1.2.2 国内直线电机发展概述 |
1.3 直线电机驱动多缸往复泵的构想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2. 曲柄连杆机构往复泵的流量与压力 |
2.1 曲柄连杆机构单作用往复泵的流量 |
2.1.1 单缸单作用往复泵的流量 |
2.1.2 双缸单作用往复泵的流量 |
2.1.3 三缸单作用往复泵的流量 |
2.2 曲柄连杆机构双作用往复泵的流量 |
2.2.1 单缸双作用往复泵的流量 |
2.2.2 双缸双作用往复泵的流量 |
2.2.3 三缸双作用往复泵的流量 |
2.3 泵阀滞后对曲柄连杆机构往复泵的流量的影响 |
2.4 往复泵的压力变化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3. 直线电机三缸往复泵的运动分析 |
3.1 直线电机单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分析 |
3.1.1 直线电机单缸单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分析 |
3.1.2 直线电机双缸单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分析 |
3.1.3 直线电机三缸单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分析 |
3.2 直线电机双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分析 |
3.2.1 单直线电机双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分析 |
3.2.2 双直线电机双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分析 |
3.2.3 三直线电机双作用往复泵活塞组件的运动规律分析 |
3.3 相位误差分析 |
3.4 直线电机往复泵阀盘运动的基本规律 |
3.4.1 稳定工作状态泵阀工作的基本理论 |
3.4.2 考虑魏斯特法尔现象是泵阀的工作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直线电机三缸往复泵的动力学研究 |
4.1 不稳定流动伯努利方程 |
4.2 直线电机单作用往复泵动力学分析 |
4.2.1 单作用往复泵吸入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4.2.2 单作用往复泵排出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4.3 直线电机双作用往复泵力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直线电机的选用与参数计算 |
5.1 直线电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5.2 两种直线电机的性能对比 |
5.3 特性参数计算 |
5.4 直线电机供电频率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效率与功率 |
6.1 曲柄连杆往复泵的效率分析 |
6.1.1 传动效率 |
6.1.2 往复泵工作过程的功率损失 |
6.2 直线电机往复泵的效率分析 |
6.3 功率对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曲柄连杆机构往复泵理论瞬时无因次流量曲线Matlab程序 |
附录二 |
(5)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1 涡旋型线的理论研究 |
1.4.2 涡旋型线的改良和修正 |
1.4.3 涡旋型线的优化方法 |
1.5 本文课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7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8 本章小结 |
2 通用涡旋型线几何理论与啮合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涡旋型线微分几何特性分析 |
2.2.1 平面曲线的局部特性 |
2.2.2 平面曲线的整体特性 |
2.3 通用涡旋型线等距曲线研究 |
2.4 通用涡旋型线包络原理研究 |
2.5 通用涡旋型线坐标变换分析 |
2.6 通用涡旋型线平面啮合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通用涡旋型线及正多边形渐开型线啮合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通用涡旋型线共轭啮合理论研究 |
3.2.1 通用涡旋型线构成原则 |
3.2.2 通用涡旋型线判定方法 |
3.3 通用涡旋型线控制方程研究 |
3.4 通用涡旋型线关键几何公式总结 |
3.5 通用涡旋型线共轭型线生成方法 |
3.5.1 R_(or)/2 平移生成法 |
3.5.2 R_(or) 平移生成法 |
3.6 常用涡旋型线方程研究 |
3.7 正多边形渐开型线啮合理论研究 |
3.7.1 涡旋型线暂渐开暂啮合概念 |
3.7.2 多级涡旋型线几何理论研究 |
3.7.3 正多边形渐开型线啮合理论 |
3.7.4 正多边形渐开型线啮合点运动学分析 |
3.7.5 正多边形渐开型线运动学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4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理论研究 |
4.1 引言 |
4.2 现有涡旋型线形式总结 |
4.3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 |
4.3.1 通用涡旋型线固有方程研究 |
4.3.2 通用涡旋型线表达变换分析 |
4.3.3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理论研究 |
4.4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研究 |
4.5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系数参数变化特性研究 |
4.5.1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参数变化特性分析 |
4.5.2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参数变化特性小结 |
4.6 通用涡旋型线共轭型线分析 |
4.6.1 通用涡旋型线共轭啮合特性生成 |
4.6.2 包络法生成通用涡旋型线等距型线 |
4.6.3 控制方程法生成通用涡旋型线共轭型线 |
4.7 本章小结 |
5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参数设计及形状优化 |
5.1 引言 |
5.2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形状优化研究 |
5.2.1 设计变量 |
5.2.2 目标函数 |
5.2.3 约束条件 |
5.2.4 实例分析与评价 |
5.3 通用涡旋型线变壁厚型线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涡旋压缩机建模仿真及有限元分析 |
6.1 引言 |
6.2 通用涡旋型线压缩机建模与仿真 |
6.3 通用涡旋型线压缩机动涡盘有限元分析 |
6.3.1 动涡盘模型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选取 |
6.3.2 动涡盘涡圈的应力及变形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涡旋压缩机样机研制及实验研究 |
7.1 引言 |
7.2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涡旋压缩机样机加工分析 |
7.3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涡旋压缩机图纸生成 |
7.4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涡旋压缩机样机研制 |
7.5 通用涡旋型线集成型线压缩机样机性能测试 |
7.5.1 样机性能测试 |
7.5.2 实验检测及实验结果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6)FeO基熔铁氨合成催化剂的抗毒性能及其中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Fe_3O_4基氨合成催化剂 |
1.2.2 新型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 |
1.2.3 钌基氨合成催化剂 |
1.3 催化剂中毒 |
1.3.1 催化剂中毒的几种类型 |
1.3.1.1 可逆中毒和不可逆中毒 |
1.3.1.2 选择性中毒 |
1.3.2 金属催化剂的中毒 |
1.3.3 非金属催化剂的中毒 |
1.3.4 双功能催化剂的中毒 |
1.3.5 毒物的结构和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
1.3.6 熔铁氨催化剂的中毒研究进展 |
1.3.6.1 各种常见毒物的作用机理和动力学研究 |
1.3.6.2 反应条件对中毒的影响 |
1.4 催化剂化学组成与物理结构对中毒过程的影响 |
1.4.1 催化剂化学组成中毒过程的影响 |
1.4.2 不同前驱体熔铁氨合成催化剂的物理结构比较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 |
2.1 实验试剂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2.3.1 活性评价装置 |
2.3.2 催化剂升温还原方案 |
2.3.3 活性评价原理 |
2.4 Fe~(2+)/Fe~(3+)的测定 |
2.5 催化剂抗毒性能对比实验 |
2.6 催化剂的表征 |
2.6.1 XRD表征 |
2.6.2 SEM-EDS表征 |
第三章 不同类型熔铁氨合成催化剂可逆中毒过程研究 |
3.1 实验毒物的选取和相关浓度计算 |
3.1.1 毒物的选取 |
3.1.2 毒物浓度及作用时间计算 |
3.2 A301型催化剂的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研究 |
3.2.1 温度对A301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3.2.2 压力对A301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3.2.3 毒物浓度对A301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3.3 A110型催化剂的可逆中毒和再生研究 |
3.3.1 温度对A110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3.3.2 压力对A110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3.3.3 毒物浓度对A110型催化剂可逆中毒和解毒过程的影响 |
3.4 二种催化剂在同等条件下可逆抗毒性能和解毒能力比较 |
3.5 多次可逆中毒对催化剂活性和强度的影响 |
3.5.1 多次可逆中毒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3.5.2 多次可逆中毒对催化剂强度的影响 |
3.6 熔铁氨合成催化剂CO_2可逆中毒机理研究 |
3.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类型熔铁氨合成催化剂不可逆中毒过程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装置与步骤 |
4.1.2 相关计算 |
4.2 氨合成催化剂的不可逆中毒(硫中毒)研究 |
4.2.1 压力对氨合成催化剂的不可逆中毒过程的影响 |
4.2.2 温度和毒物浓度对氨合成催化剂的不可逆中毒过程的影响 |
4.2.3 催化剂活性和表面硫含量的关系 |
4.2.4 催化剂本体硫含量对活性的影响 |
4.3 熔铁氨合成催化剂硫中毒机理研究 |
4.4 氨合成催化剂的硫中毒的预防和处理 |
4.4.1 毒物硫的来源和预防 |
4.4.2 硫中毒后的处理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7)活塞式氮氢气压缩机取消高压段平衡缸的原理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平衡缸原理及存在问题 |
3 取消平衡缸的节能原理 |
(1) 泄漏量。 |
(2) 压缩过程。以Ⅶ级压缩过程为例, 分析内泄漏路径如图4所示。 |
4 技术改造的结构方案 |
4.1 关于活塞力平衡计算 |
4.2 关于泄漏系数的计算 |
4.3 排气量的校核 |
5 结论 |
(8)平环密封圈在往复压缩机填料函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各种密封圈的结构特点和性能比较 |
3 平环密封圈用于高压密封所采取的措施 |
3.1 防止密封圈冷流变形 |
3.2 加强活塞杆的支承 |
3.3 适当地选择密封圈的密封比压 |
4 结束语 |
四、L3.3—13/320压缩机的无油润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ockwell采气井井口监测控制系统的设计[D]. 侯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2)
- [2]基于信息熵的涡旋压缩机的故障诊断研究[D]. 黄成东.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1)
- [3]驱动轴承内嵌式涡旋压缩机特性研究[D]. 李超. 兰州理工大学, 2007(10)
- [4]直线电机三缸往复泵机理研究[D]. 刘金生. 西南石油大学, 2007(06)
- [5]通用涡旋型线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王立存. 重庆大学, 2007(05)
- [6]FeO基熔铁氨合成催化剂的抗毒性能及其中毒机理研究[D]. 黄文宏. 浙江工业大学, 2006(12)
- [7]活塞式氮氢气压缩机取消高压段平衡缸的原理与计算[J]. 邹正文,史晓燕,李桂兰. 压缩机技术, 2005(02)
- [8]平环密封圈在往复压缩机填料函中的运用[J]. 丁明志. 压缩机技术, 2004(06)
- [9]设备润滑管理之管见[J]. 韩科富. 化工之友, 1995(01)
- [10]合成润滑剂品种及其应用的发展动向[J]. 田烈光. 润滑油, 19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