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研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陈良[1](2021)在《钱学森的飞天梦——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5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至今已有五十年。由此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着名科学家钱学森为发展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一、一次轰动美国的演讲早在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有一个飞天梦,不是嫦娥奔月那样的神话,而是经过科学研究后形成的科学预测。
陈志会,宁雷,王鹏[2](2021)在《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分析与启示》文中指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对于实现低成本、高可靠、自由进出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助推器回收是运载火箭进行重复使用的核心技术。以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为背景,从运载火箭助推器伞降回收、垂直返回和带翼飞回3种回收方式着手,充分调研了美国、俄罗斯、欧洲在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领域开展的几个典型项目的方案特点和研制情况,以及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比较其技术难点和应用前景,提出我国发展助推器回收技术的相关建议,为我国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提供研究发展思路和参考。
李源[3](2021)在《运载火箭动力故障下在线轨迹规划与自适应制导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航天技术发展和空间探索的基础,新一代大运载能力运载火箭的研制迫在眉睫。要实现运载能力的提升,必须研究新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然而,新型动力系统的研发需要应用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动力系统可靠性,一旦在发射过程中发生动力系统故障,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随着计算设备技术以及优化理论的发展,在线轨迹规划成为未来飞行器面对突发状况、实现应急轨迹与任务重构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凸优化算法为实现轨迹快速优化的主要工具,重点针对运载火箭上升段动力系统故障情况,开展在线轨迹规划、任务重构以及自适应制导技术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非凸轨迹规划问题凸化方法、凸优化问题改进求解技术以及高精度入轨制导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运载火箭上升段动力学模型以及典型弹道特性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相关坐标系定义与转换方式;对运载火箭动力故障常见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与分类,并建立动力系统故障模型,为在线规划模型建立奠定基础;对凸优化问题数学理论和伪谱离散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在运载火箭不同飞行段、发生不同程度的动力系统故障,需要考虑采用不同的在线轨迹规划和自适应制导算法。针对运载火箭在非入轨飞行段发生中等程度动力系统故障情况,本文研究了运载火箭能量最优轨迹在线规划方法。首先,基于耗尽关机假设给出固定时间终端能量最优轨迹规划模型;而后,应用无损凸化方法将非凸推力幅值约束转化为凸约束,并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给出了凸化过程的无损性证明;其次,应用伪谱离散方法和非凸项迭代更新策略完成了对动力学模型中非凸项的处理。论文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实验,分析了算法特点和适用性,为后续入轨段在线轨迹规划奠定基础。针对运载火箭入轨飞行段,不仅需要考虑大偏差条件下的轨迹重构,还需保证入轨精度满足任务需求。为此,本文提出了多终端约束轨迹在线规划算法。首先,为了便于目标轨道根数表达,本文在近焦点坐标系建立轨迹规划问题模型,并研究两步校正迭代策略求解序列凸化后的轨迹规划问题,实现多终端约束问题的快速精确求解。为了保证入轨精度,研究了滑行段时间计算策略,保证入轨时间—位置精度要求,并针对在线轨迹规划算法计算周期长、入轨制导精度不足的问题,研究了在线轨迹规划与制导算法自适应切换策略,保证大偏差和故障情况下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精确性、快速性和鲁棒性,具备在线应用潜力。当运载火箭发生严重故障,无法进入目标轨道、甚至无法进入空间时,同样需要进行在线轨迹重构,减小任务损失。针对运载火箭无法进入预定目标轨道情况,本文研究了最优救援轨道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故障同伦技术,保证严重故障情况下算法的收敛性。针对运载火箭发生严重故障、载荷无法入轨的情况,研究了安全再入策略,实现了预定地点、预定速度再入,保证坠落地点精度,避免更大损失和国际纠纷。为了进一步提高轨迹在线规划凸优化问题的求解效率,本文首先对求解凸优化问题常用的原对偶内点算法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求解思路和步骤进行详细推导。同时,针对运载火箭轨迹规划问题不等式约束的强积极性,以及等式约束矩阵较好的稀疏特性,给出了求解运载火箭轨迹规划子凸优化问题的改进原对偶内点算法,并通过典型故障条件下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改进策略的有效性。综上,本文针对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故障情况下轨迹在线规划与自适应制导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凸优化技术应用于运载火箭在线轨迹规划,并改进了传统方法,保证不同飞行段、不同故障程度条件下,降低甚至消除故障带来的损失。相关成果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应用创新性,为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轨迹在线规划和自适应制导技术应用提供良好参考。
董露[4](2021)在《伊朗“凤凰”运载火箭及导弹技术发展浅析》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2月9日,伊朗在伊斯兰革命纪念日前发射了自主研制的"凤凰"运载火箭(题图),由于搭载的"胜利"号卫星入轨速度不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宣告失败。两个月后,虽然伊朗在4月22日用"使者"运载火箭发射"努尔"军用卫星成功,但西方似乎更关心屡败屡试的"凤凰"运载火箭。此后,美国和以色列多次指责伊朗借"凤凰"运载火箭发射暗中发展弹道导弹技术。那么,
武新峰,彭祺擘,张海联,逯耀锋,吕纪远[5](2020)在《国内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历程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载人运载火箭未来发展途径问题,回顾了国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历程和现状,探讨了国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初步分析了面向载人深空探测任务和载人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需求,提出了我国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建议。综合国内外载人运载火箭研制经验,建议充分利用现有发动机和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成果,全流程贯彻安全性设计原则,通过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手段和研制模式,使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张晨曦[6](2020)在《针对航天测控任务动力系统数据的特征建模和态势评估》文中认为在火箭飞行任务中,动力系统的工作状态对飞行成败至关重要,需要实时评估其运行态势。在发射场现有的评估方法中,能够用于实时评估的红线法对数据噪音敏感,实际应用中往往漏报率和误报率较高;专家系统维护成本过高,适用于成熟稳定的发动机型号,且一般用在事后的分析处理。研究人员曾经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到发动机试车和仿真数据中,但历次航天任务存留的实战数据尚被束之高阁,而与试车和仿真数据相比,实战数据具有更真实复杂的优势;机器学习方法在面对样本较少的数据集时,往往很难训练精确的模型,可以使用迁移学习的方法解决新研发动机数据量少的问题。着眼应用到发射场实时评估和事后分析的目标,首先收集发射场的多种型号发动机的近五年任务数据,去除野值,设计学习数据库结构,将数据样本按照发动机类型、不同运行阶段等存储到数据库中,以对各发动机的各阶段进行参数异常检测、系统故障诊断建模。通过DTW-AGNES聚类得到参数变化趋势的七种异常情况,然后针对不同发动机不同工作阶段的各类参数,构建特征工程得到合适的特征向量,使用不同的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对各发动机各工作阶段各参数进行训练和测试,并与传统方法中的包络法进行对比,得到与该参数相适合的模型。对序列模式挖掘的GSP算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发动机各阶段中所有参数的始变时刻顺序;为解决带时间间隔的序列模式分析,提出了 TEAX和TEAF两种方法进行第一种故障的聚类挖掘和分类诊断。基于已得到的事件序列模式,使用关联分析的方法,从数据中挖掘参数间的强相互关系,并分析故障模式,以进行第二种故障的诊断。针对小样本领域的机器学习表现不佳,尝试使用迁移学习策略,解决目标领域样本规模不足给模型训练带来的制约。分别设计了参数异常检测软件PADS和系统故障诊断软件EFDS,并在2020年CZ-7A和CZ-3B两次任务中检测到了参数异常和系统故障,且实时性较好。
张斌[7](2020)在《某型运载火箭上升段制导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通过重复使用火箭子级可大幅度降低运载火箭的发射成本,因而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垂直回收运载火箭一子级的方法对运载火箭的弹道设计和制导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发射弹道设计和制导控制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论文的课题来源、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运载火箭制导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2)根据太空探索公司公开的猎鹰9号发射回收的视频资料和其它资料,提取了视频资料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和综合;同时,通过分析弹道特性得到了该型火箭从发射到一、二级分离的弹道参考数据。3)研究了运载火箭上升段的常用坐标系、坐标系间的相互转换和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动机配置的特点,推导了运载火箭运动方程组;再根据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一子级发射弹道的特点对运动方程组进行简化,得到其纵向和横向的运动方程。4)根据猎鹰9号的公开数据,采用Datcom气动力工程计算软件计算该型火箭的气动力系数;同时根据弹道设计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运载任务的要求,设计出程序俯仰角度变化规律,完成满足要求的弹道设计,搭建出仿真模型。5)完成该型火箭在第一级的制导控制仿真。在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采用摄动制导的理论。根据已有的弹道模型结合风场干扰、上升段某一时刻发生发动机故障的情况,对干扰模型和摄动制导模型进行搭建。经仿真验证,搭建的摄动制导模型可以减小干扰因素对飞行弹道的影响,且终端弹道参数满足关机点的约束条件。
兰宁远[8](2019)在《天上宫阙——中国921(六)》文中研究说明天宫,新时代的国家品牌在轨飞行的航天器内独有的微重力环境,可以使人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分析许多实验现象。利用好这个环境,可以在太空医学、材料学、基础生物学、物理科学和太空制造等多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载人飞船虽然能进行一些空间科学实验,但毕竟受任务时间所限,研究要想深入下去,就需要有一种能够长期进行试验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轨道空间站。轨道空间站容积大、寿命长,相当于太空中的"航空母舰"。通过空间站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环境和宇宙空间,开展一系列的太空实验,实现太空工业化
邓新宇,秦曈,郭金刚[9](2019)在《国内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载人运载火箭一直是一个国家航天技术水平和实力的集中体现,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完全独立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由于载人运载火箭涉及航天员的生命保障,具有高可靠、高安全的显着特点,是世界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通过研究国内外载人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外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的发展计划,从任务需求、可靠性设计、航天员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总结了载人运载火箭研制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载人运载火箭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丁新玲,罗峰,矫慧[10](2019)在《印度运载火箭及其氢氧发动机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介绍了印度运载火箭以及低温氢氧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印度研制的两款低温氢氧发动机CE-7.5和CE-20的性能、结构及制造特点,重点介绍了印度氢氧发动机国产化历程中几项制造技术,包括推力室电铸镍技术、燃烧室内衬铜合金材料的国产化以及对推力室内外壳连接技术真空钎焊的改进。
二、苏联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研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联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研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的飞天梦——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5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次轰动美国的演讲 |
二、中国研制人造卫星的前奏 |
三、打好基础,长远考虑 |
四、发射人造卫星计划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
五、钱学森再次出马 |
六、航天科学技术规划的制定 |
七、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曲折过程 |
八、展望未来,航天事业后继有人 |
(2)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分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的意义 |
1)降低航天发射进入空间的成本。 |
2)实现航天发射子级残骸落点精确可控。 |
3)为未来人类发展星际往返活动提供技术基础。 |
2 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方式 |
3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 |
3.1 伞降回收 |
3.1.1 美国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 |
3.1.2 美国K-1运载火箭 |
3.1.3 俄罗斯能源号运载火箭 |
3.1.4 欧洲阿里安5运载火箭 |
3.2 垂直回收 |
3.2.1 美国猎鹰系列运载火箭 |
3.2.2 美国新谢泼德亚轨道飞行器 |
3.3 带翼飞回 |
3.3.1 美国航天飞机 |
3.3.2 美国XS-1实验性航天飞机 |
3.3.3 俄罗斯安加拉运载火箭 |
4 技术方案总结与评价 |
4.1 技术难度与可靠性评价 |
4.2 应用前景评价 |
5 研究启示与建议 |
(3)运载火箭动力故障下在线轨迹规划与自适应制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运载火箭发展概况 |
1.3 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故障与应对策略国内外现状研究 |
1.4 轨迹在线规划与运载火箭制导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飞行器轨迹优化与在线规划技术 |
1.4.2 运载火箭制导技术 |
1.5 主要问题及研究趋势分析 |
1.6 论文组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运载火箭故障及优化模型分析 |
2.1 引言 |
2.2 坐标系定义与转换 |
2.3 运载火箭动力学模型与轨迹特性分析 |
2.3.1 运载火箭受力分析与动力学建模 |
2.3.2 运载火箭上升段弹道特性分析 |
2.4 运载火箭上升段动力系统故障分析 |
2.5 凸优化算法简析与数学基础 |
2.5.1 凸优化问题 |
2.5.2 轨迹优化问题的伪谱离散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力故障下非入轨段能量最优轨迹在线规划方法 |
3.1 引言 |
3.2 运载火箭非入轨飞行段轨迹规划模型 |
3.3 非凸推力约束的无损凸化 |
3.4 伪谱离散与非凸项迭代更新策略 |
3.5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力故障下入轨段多终端约束轨迹在线规划方法 |
4.1 引言 |
4.2 运载火箭入轨飞行段轨迹规划模型 |
4.3 考虑二次精度的序列凸化算法 |
4.3.1 序列凸化算法 |
4.3.2 具有准二次精度的两步校正迭代更新策略 |
4.3.3 松弛因子与罚系数自适应调整策略 |
4.3.4 算法流程 |
4.4 在线轨迹规划与制导策略分析 |
4.4.1 滑行段开机时间计算方法 |
4.4.2 滚动时域+迭代制导切换策略 |
4.5 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严重动力故障下任务重构与轨迹在线规划方法 |
5.1 引言 |
5.2 严重故障情况下目标轨道重规划策略 |
5.2.1 最优救援轨道设计方法 |
5.2.2 严重故障情况下在线轨迹重规划 |
5.3 严重故障情况下安全再入策略研究 |
5.4 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在线轨迹规划凸问题特性分析与改进求解方法 |
6.1 引言 |
6.2 Lagrange对偶函数与最优性条件 |
6.3 考虑等式约束的凸优化问题KKT条件求解 |
6.4 不等式约束对数惩罚处理方法 |
6.4.1 对数惩罚函数 |
6.4.2 等价KKT条件分析 |
6.4.3 原对偶内点法 |
6.5 针对轨迹规划问题的改进求解方法 |
6.6 数值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伊朗“凤凰”运载火箭及导弹技术发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凤凰”发射情况 |
事故分析 |
“凤凰”运载火箭的基本构成 |
一级火箭发动机 |
二级火箭发动机 |
入轨火箭发动机 |
卫星载荷 |
“凤凰”运载火箭的基本性能 |
总体基本合理,但可靠性不高 |
载荷功能多,但技术性能不足 |
运载能力提高,但发展潜力有限 |
掌握分离技术,但入轨尚不成熟 |
“凤凰”火箭的弹道导弹发展潜力 |
改装为远程导弹,但实用性不强 |
验证大型火箭设计,为导弹积累经验 |
采集可靠性数据,测试关键性部件 |
发展双用途技术,使科研生产合法化 |
(5)国内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历程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 美国 |
2.2 俄罗斯 |
2.3 其他国家 |
3 国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特点与趋势 |
3.1 适应载人深空探测 |
3.1.1 提升质量规模 |
3.1.2 优化构型参数 |
3.2 重视技术继承确保高可靠性 |
3.2.1 采用循序渐进的研制模式 |
3.2.2 发挥动力技术优势 |
3.3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性能水平 |
3.3.1 实现较高的运载效率 |
3.3.2 广泛采用先进技术 |
4 发展新型载人运载火箭的初步建议 |
4.1 需求定位 |
4.2 发动机选择 |
4.3 逃逸方式选择 |
4.4 新技术应用 |
5 结论 |
(6)针对航天测控任务动力系统数据的特征建模和态势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运载器动力系统状态评估的重要性 |
1.1.1 航天任务中运载器状态评估的重要性 |
1.1.2 动力系统状态评估的重要性 |
1.2 动力系统状态评估的理论基础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动力系统状态评估的背景知识 |
2.1 运载器动力系统介绍 |
2.2 液体发动机的评估内容 |
2.2.1 逐级评估 |
2.2.2 液体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
2.2.3 评估流程和要求 |
2.3 国内外动力系统状态评估的研究现状 |
2.3.1 故障模式分析 |
2.3.2 理论方法及相关实践 |
2.3.3 综合应用系统 |
第3章 数据预处理 |
3.1 液体发动机实战测量数据特点 |
3.1.1 遥测数据简介 |
3.1.2 用于评估的动力参数变化分类 |
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3.2.1 学习数据库的建立 |
3.2.2 去除野值的方法 |
3.3 数据的工作阶段划分 |
3.3.1 启动阶段 |
3.3.2 额定工作阶段 |
3.3.3 关机阶段 |
第4章 参数层级的异常检测 |
4.1 聚类分析 |
4.1.1 相似性度量选择 |
4.1.2 聚类框架选择 |
4.1.3 实验设置及结果 |
4.1.4 时间复杂度分析 |
4.2 机器学习的应用 |
4.2.1 对照方法 |
4.2.2 数据归一化 |
4.2.3 特征工程 |
4.2.4 分类模型 |
4.2.5 实验设置 |
4.2.6 结果分析 |
4.2.7 时间复杂度分析 |
4.3 迁移学习的应用 |
4.3.1 领域之间的相似点 |
4.3.2 数据归一化 |
4.3.3 迁移方法 |
4.3.4 实验设置 |
4.3.5 结果分析 |
4.4 在实际中的应用 |
4.4.1 应用数据库 |
4.4.2 信息流程 |
4.4.3 功能模块 |
4.4.4 用户界面 |
第5章 系统层级的故障诊断 |
5.1 参数之间的关系 |
5.1.1 顺序关系 |
5.1.2 构造关系 |
5.1.3 基于关系的诊断流程 |
5.2 序列模式挖掘 |
5.2.1 事件序列模式挖掘算法 |
5.2.2 时间复杂度分析 |
5.3 强相互关系挖掘 |
5.3.1 挖掘算法 |
5.3.2 故障模式分析算法 |
5.3.3 时间复杂度分析 |
5.4 小样本领域的问题 |
5.5 在实际中的应用 |
5.5.1 信息流程 |
5.5.2 功能模块 |
5.5.3 用户界面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某型运载火箭上升段制导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运载火箭发展概况 |
1.3.2 摄动制导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运载火箭分析 |
2.1 火箭的基本介绍与分析 |
2.1.1 箭体介绍 |
2.1.2 火箭发动机及分布 |
2.2 火箭上升段数据的分析 |
2.3 火箭上升段弹道特性分析 |
2.3.1 弹道倾角分析 |
2.3.2 火箭飞行动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载火箭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
3.1 常用坐标系及转换 |
3.1.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
3.1.2 坐标系转换 |
3.2 运载火箭的力学环境 |
3.2.1 火箭受力总体分析 |
3.2.2 地球引力模型 |
3.2.3 空气动力及动力矩 |
3.2.4 推力和控制力及控制力矩 |
3.3 运载火箭的运动模型 |
3.3.1 运载火箭质心动力学方程 |
3.3.2 运载火箭绕质心动力学方程 |
3.3.3 其它方程 |
3.3.4 简化运动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载火箭弹道 |
4.1 火箭气动参数 |
4.1.1 气动参数主要获取方法简介 |
4.1.2 基于Missile Datcom软件的气动参数计算 |
4.1.3 气动力参数的二维插值处理 |
4.2 运载火箭弹道设计 |
4.2.1 火箭主动段特性分析 |
4.2.2 弹道设计的原则 |
4.3 运载火箭弹道模型 |
4.3.1 主动段弹道模型 |
4.4 运载火箭弹道仿真 |
4.4.1 弹道的数值计算方法 |
4.4.2 仿真程序 |
4.4.3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载火箭制导 |
5.1 摄动制导 |
5.2 摄动制导仿真 |
5.2.1 风场干扰仿真 |
5.2.2 制导仿真 |
5.3 发动机故障下的制导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天上宫阙——中国921(六)(论文提纲范文)
天宫,新时代的国家品牌 |
轨道上演“鹊桥会” |
驾驶神舟赴天宫 |
云霄传来中国“好声音” |
椰海铸剑向天歌 |
志在九天再“长征” |
温馨的天上人家 |
天舟,为中国梦加油续航 |
(9)国内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俄罗斯载人运载火箭发展情况 |
联盟号运载火箭 |
N-1运载火箭 |
能源号运载火箭 |
3 美国载人运载火箭发展情况 |
宇宙神―D运载火箭 |
大力神―2LV―4运载火箭 |
土星―V运载火箭 |
航天飞机 |
航天发射系统 |
4 中国载人运载火箭发展情况 |
5 发展规律及趋势 |
6 小结 |
(10)印度运载火箭及其氢氧发动机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印度运载火箭发展现状 |
2.1 极轨卫星运载火箭 (PSLV) |
2.2 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 (GSLV) |
3 低温氢氧发动机的研制 |
3.1 CE-7.5 |
3.2 CE-20 |
3.3 印度低温发动机国产化进程中的制造技术 |
3.3.1 推力室C1的研制 |
3.3.2 铜合金材料的国产化 |
3.3.3 真空钎焊技术的改进 |
4 结束语 |
四、苏联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研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的飞天梦——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50周年[J]. 陈良. 钱学森研究, 2021(01)
- [2]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分析与启示[J]. 陈志会,宁雷,王鹏. 宇航总体技术, 2021(05)
- [3]运载火箭动力故障下在线轨迹规划与自适应制导方法研究[D]. 李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伊朗“凤凰”运载火箭及导弹技术发展浅析[J]. 董露. 兵器知识, 2021(01)
- [5]国内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历程分析与思考[J]. 武新峰,彭祺擘,张海联,逯耀锋,吕纪远. 载人航天, 2020(06)
- [6]针对航天测控任务动力系统数据的特征建模和态势评估[D]. 张晨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某型运载火箭上升段制导控制研究[D]. 张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天上宫阙——中国921(六)[J]. 兰宁远. 神剑, 2019(06)
- [9]国内外载人运载火箭发展综述[J]. 邓新宇,秦曈,郭金刚. 国际太空, 2019(10)
- [10]印度运载火箭及其氢氧发动机发展现状[J]. 丁新玲,罗峰,矫慧. 航天制造技术,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