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举伟大旗帜 奔向新的世纪(论文文献综述)
张博[1](2019)在《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围绕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的思想理论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性阐发,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深入研究这一重大思想成果,通过分析梳理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和现实条件,归纳概括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和逻辑路径,总结提炼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启示等,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服务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逻辑阐释等多种方法,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这一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地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选题来源、研究现状、主要创新点和相关概念等。正文由七个章节组成,总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分析梳理了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积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理论创新的现实条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外部渗透干扰、内部矛盾叠加、错误思潮冲击和网络环境复杂的问题挑战。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全面呈现了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按照认识观念创新、思路理念创新和实践方略创新的逻辑路径,着力构建理论创新的思想框架和结构体系。认识观念创新,主要表现在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原理的新阐发和地位作用的新定位,包括对唯物史观和意识形态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和发展,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定位和深刻认识;思路理念创新,主要表现在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方针原则的新概括、目标任务的新判断和组织领导的新要求,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职责、原则立场、方针策略和中心环节,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战略任务和新时代使命任务,也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管理、责任落实、工作创新和队伍建设等;实践方略创新,主要表现在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格局的新谋划和重点领域的新部署,包括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几个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包括新闻舆论、网络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化文艺工作等几个重点领域的思路安排。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系统梳理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和逻辑路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其特点意义和规律经验。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表现在:注重强基固本、突出举旗亮剑、把握继承创新、具备国际视野、形成完整体系,并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阐释了理论创新所彰显出的巨大意义;推进理论创新的五项重要原则包括: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推进理论创新的四条根本遵循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已经深刻推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转变。可以确定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势必沿着科学正确、实事求是的道路向前发展,也势必形成把握客观规律、指导工作实践更加有力的理论武器。
李大宏,黄海[2](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奔向新世纪──十五大采访侧记》文中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奔向新世纪十五大采访侧记●本刊记者李大宏黄海二十一世纪正阔步向我们走来,它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了。世纪交替之际,世界各国无不殚精竭虑谋划大计方略,以抢占时代制高点,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在下个世纪占据一个有利地位。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中...
宋世昌[3](1997)在《对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理论思考——学习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的体会》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论述怎样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问题。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需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科学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不断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努力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三是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特性,勇于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贾常先[4](1997)在《伟大的旗帜 行动的指南》文中研究说明
赵佳兰[5](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伦伟大旗帜,再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文中提出 党的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主持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盛会。江泽民同志的报告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描绘出了21世纪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这一报告,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进伟大事业的进军号,是带领全国人民跨进新时代,奔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叶金生[6](1997)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树立社会主义中国新形象》文中研究说明
张冬[7](2020)在《社会主义的想象与实践 ——北大荒文学生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大荒文学”既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地理、人文内涵的区域文学现象,又是深度参与共和国文学发生发展历程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学活动。简言之,北大荒文学既在空间意义上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历史意义上毫无疑问地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生成性要素。建国不久,十万转业官兵刚下战场即开赴北大荒,从战争到建设,这本身就带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天辟地的象征意味;而此后北大荒社会主义大农场的建设,经过与其同步的文学生产的形象加工,迅速成为全国人民想象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资源。新时期伊始,北大荒文学又以知青文学等别样的姿态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学变革和思想革新,同样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书写。上世纪90年代之后,在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社会大转型中,北大荒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沉寂下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走向深化阶段,更为复杂的历史语境和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使人们对于文学的社会使命与自身品格,对于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经验,都展开了更为辩证和富有历史性的思考。如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路径,如何应对当下文学和文化变局中的难题,如何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尤其是新时期以前的三十年文学经验及其变革,俨然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及其理论研究的紧要课题。这在相当程度上需要我们走出相对窄闭的纯文学迷思,在社会结构中重新理解和建构文学的历史功能和人文价值。毫无疑问,新世纪以来文学生产的巨变,尤其是网络文学以及更多新媒介文化形态的出现,都明白地告诉人们,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学生态和文化格局已经或正在展开,在新的互联网媒介资本已经占据大部文学市场份额,而新的总体性前景未明的时刻,重新回顾、梳理北大荒的文学生产,分析、反思这一带有明确总体性意识的文学生态,自然就具有浓厚的当下性。北大荒文学生产是由人民群众的文艺实践推进,并得到社会主义大农场这一典型社会主义集体倡导和推动的文学事业,简言之,是典型的带有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性质的人民文学的生产。就此来说,始终内在于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北大荒文学,以其与民族文化、国家发展路径及命运的息息相关,以其制度探索和话语实践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构建的紧密关联,而在当下显示出重要的参照意义。论文第一章从总体上简要缕述了北大荒的人文历史特征,阐明北大荒开发的历史沿革及其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以此来阐明北大荒文学生产的历史与人文基质。作为论文写作的理论方法,文学生产相关理论的梳理也在这一部分进行了简要回溯,基于这一理论出发点,本文阐明了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概念内涵及其性质。论文第二章从北大荒时空场域的社会主义想象及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意象与意向性展开,指出北大荒文学生产是通过将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图景化、意象化,以“解放”“平等”“开创”的社会主义想象完成自身的意向表达,并由此而参与特定社会关系形态的书写和塑造。着重强调北大荒文学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事业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提出北大荒文学的社会主义想象与书写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探索的文学生产制度性实践的意义。论文第三章着重从制度设计、媒介、社团与文艺活动几个层面,对北大荒文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生产制度实践的探索与经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分析。论文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文学政策、规划、制度入手,整理分析了各类相关的报刊杂志,并对涉及文学社团的组建、征文、研讨等各类文学活动的历史文献进行了考察,以更清晰、更全面地总结北大荒文学生产,为进一步分析北大荒文学生产的主体、内容、自身定位、艺术传播以及潜在问题等奠定基础。论文第四章探讨了北大荒作家群体不同构成部分在文学实践中身份意识的调整、转换和认同,对作家队伍的来源、性质以及生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揭示出北大荒作家队伍结构肌理的复杂性,指出了老作家的分化与移位、新作者的成长与培养,同时阐述了群众作者群体的生成和壮大。北大荒文学的作家群虽有内部分殊,但更有意识与记忆的共相。论文第五章从具体的文学文本出发,寻绎北大荒文学作品社会主义想象与话语实践的表征方式,论述北大荒文学生产语境下的作家和作品特征。着重阐述北大荒文学作品将客观现实和观念现实揉合到文学生产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寻找平衡,以此为基础,北大荒文学作品展开了它的三重面相,即客观现实与观念现实的互文、独特伦理风物的外化和意识形态的美学生产。论文第六章在总结社会主义阶段性完成及北大荒文学生产经验与成果的同时,客观分析了北大荒文学生产在不同时代特别是后革命时代的坚守与重生的语境中面临的现状,指出潜流化的现实,并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北大荒文学生产置于多元现代性的语境之中,探索其在失位和复位之间寻求突围的途径。
马明祥[8](1998)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努力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五大精神.抓贯彻落实,必须抓基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灵魂.抓贯彻落实,最根本的,是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当前,我们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顺利推进到下个世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分别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社会主
常卫国[9](1997)在《高举伟大旗帜 以鲜明的形象奔向新世纪》文中认为在庆祝“七·一”、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表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决心。它是一个政治宣言,是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奔向21世纪的纲领。我们在庆祝党的生日和香港回归的大喜大庆日子里,要认真学习这个讲话,以此统一思想,共同高举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刘娜[10](2021)在《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她生活在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下,爱国的主题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发生着历史变迁,呈现出了不同的内涵。她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新中国诞生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了当时的爱国主题就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新中国诞生之后,中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并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巨大转变决定了当时的爱国主题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而奋斗。宋庆龄牢牢把握住了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将爱国主义贯穿于毕生的思想理论中,并以此为中心,发散至各个领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呈现出了思想上不断进步、政治上信任共产党、积极投身实践的鲜明特点。本文以此入手,对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在新时期下发挥出其特殊价值。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总结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时代影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影响、宋耀如与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宋庆龄自身革命实践经验的影响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对宋庆龄的相关资料进行阅读梳理,以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事件为时间节点,根据不同时代爱国主义所展现出的不同诉求,对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逻辑整合,主要分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两个层面。第四部分通过对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第五部分是对于新时代下研究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价值分析部分,通过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阐释在新时代下研究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高举伟大旗帜 奔向新的世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举伟大旗帜 奔向新的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中的重难点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 |
五、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阐释 |
第一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 |
第一节 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
二、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二节 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积累是理论创新的思想宝库 |
一、毛泽东奠定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 |
二、邓小平实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的革弊鼎新 |
三、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体系 |
四、胡锦涛着眼新世纪新阶段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与时俱进 |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文化底蕴 |
一、刚健有为精神与文化自信 |
二、强国富民理想与“中国梦” |
三、民本传统与“以人民为中心” |
四、礼治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
五、和合融通理念与“讲好中国故事” |
第二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现实条件 |
第一节 时代背景:新时代、新方位、新坐标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二、世界正在重新认识中国 |
三、社会思想和社会意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第二节 现实挑战: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
一、大国关系博弈角力,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干扰加剧 |
二、经济社会转型调整,矛盾问题叠加深刻影响社会心态 |
三、多元思想文化交锋,各种错误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
四、网络空间生态复杂,意识形态工作面对新的战场 |
第三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观念创新 |
第一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原理的新阐发 |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二、思想文化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
三、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建设的辩证统一、协调平衡 |
第二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地位作用的新定位 |
一、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二、意识形态工作攸关全局、事关重大 |
第四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理念创新 |
第一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针原则的新概括 |
一、坚持围绕中心与服务大局相并举,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职责 |
二、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立场 |
三、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策略 |
四、坚持统一思想与凝聚力量相并进,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 |
第二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目标任务的新判断 |
一、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害 |
二、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努力方向 |
三、提出了新时代的五项使命任务,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攻目标 |
第三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组织领导的新要求 |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
二、积极构建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体系 |
三、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
四、精心打造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 |
第五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方略创新 |
第一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格局的新谋划 |
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
二、共筑共圆“中国梦”,形成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 |
三、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凝魂聚气 |
四、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深厚广泛的精神力量 |
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
第二节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领域的新部署 |
一、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格局 |
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
四、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五、加强党和人民的文艺工作,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
第六章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特征和价值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 |
一、注重强基固本 |
二、突出举旗亮剑 |
三、把握继承创新 |
四、具备国际视野 |
五、形成完整体系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理论价值 |
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 |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
三、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认识和内涵把握 |
第三节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实践价值 |
一、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 |
二、促进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稳固 |
三、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第七章 新时代习近平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原则和遵循 |
第一节 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则 |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二、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
三、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四、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
五、坚持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
第二节 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 |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四、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社会主义的想象与实践 ——北大荒文学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学术价值、应用前景 |
(一)对北大荒文学的总体性研究 |
(二)对北大荒文学的微观研究 |
(三)学术价值与应用前景 |
三、论文基本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
四、本文的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开发北大荒与北大荒文学生产 |
第一节 开发北大荒:历史与社会的透视 |
(一)北大荒的人文历史特征 |
(二)北大荒开发的阶段进程 |
(三)北大荒开发的历史意义 |
第二节 作为生产的北大荒文学 |
(一)文学作为生产 |
(二)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概念内涵 |
(三)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性质 |
第二章 北大荒文学生产与社会主义想象 |
第一节 解放、平等与开创:北大荒时空场域内的社会主义想象 |
(一)革命的浪漫理想与解放的激情 |
(二)集体劳动与身份平等 |
(三)面向未来的新世界 |
第二节 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意象与意向性 |
(一)文学的意象化与意向性 |
(二)北大荒文学的现实意象与社会意向 |
第三章 北大荒文学生产的制度性实践 |
第一节 制度设计的党性原则与去专业化写作 |
第二节 报刊杂志与文学生产空间的开辟 |
(一)《北大荒文艺》与北大荒文学的军旅气质 |
(二)《北大仓文艺》与文学作品的文化空间 |
(三)生产与生活的战歌:《农垦报》的文学副刊 |
第三节 群众性文艺活动与北大荒精神认同 |
(一)群众创作氛围的形成 |
(二)北大荒气质与北大荒精神 |
第四节 文学生产与集体主义的生成 |
第四章 北大荒作家群体的结构生成 |
第一节 结构肌理的差异性与复杂性 |
(一)北大荒作家队伍的人员构成 |
(二)作家队伍的结构重塑 |
(三)两个时期的作家队伍生产 |
第二节 分殊与共相:新老作家的发展曲线 |
(一)老作家的改造与移位 |
(二)文学生产制度下的新作家养成 |
(三)共相:意识与记忆的共同体 |
第三节 群众作者队伍与新型文学生产 |
(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学生产方式 |
(二)与时事政策相呼应的文学生产 |
(三)与农场群众性文艺活动结合的生成方式 |
第五章 现实与浪漫:北大荒文学作品的三重面相 |
第一节 客观现实与观念现实的互文 |
(一)互文性概念的内涵 |
(二)北大荒文学互文性的表征与价值 |
第二节 独特伦理风物的外化:人物、结构与风格 |
(一)塑造与记录:把捉“时代新人”的典型元素 |
(二)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
(三)追求崇高:北大荒文学生产的美学风格 |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美学生产 |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生产 |
(二)北大荒文学:美学产品的意识形态规定性 |
第六章 北大荒文学生产的经验、潜流与问题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想象的阶段性完成 |
(一)新社会个体自觉的文学塑造 |
(二)社会主义文化氛围的形成 |
(三)北大荒文学生产的时代效应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艺制度的实践经验 |
第三节 潜流与暗礁:北大荒文学生产经验中的局限 |
(一)过度依赖特殊的历史语境 |
(二)平白的艺术表现方式 |
(三)刻板的政治宣传 |
第四节 后革命时代的坚守与重生 |
(一)后革命时代的新问题 |
(二)突围与重生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 |
2.1 形成过程 |
2.1.1 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背景下形成(1911-1915) |
2.1.2 在追随孙中山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发展(1916-1930) |
2.1.3 在与共产党进行亲密合作的时期中成熟(1931-1949) |
2.2 影响因素 |
2.2.1 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
2.2.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影响 |
2.2.3 宋耀如与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 |
2.2.4 自身革命实践与建设实践的影响 |
3 宋庆龄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实践 |
3.1 民族独立思想及实践 |
3.1.1 推动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
3.1.2 推动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
3.1.3 推动开展妇女解放事业 |
3.2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及实践 |
3.2.1 致力于维护新中国建设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 |
3.2.2 着眼于探索新中国发展所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
3.2.3 着力于培养新中国的建设者 |
4 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
4.1 思想上不断进步 |
4.1.1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
4.1.2 从保卫中国同盟到中国福利会 |
4.2 政治上信任共产党 |
4.2.1 身份——“党外之党员” |
4.2.2 立场——“永远和党在一起” |
4.3 积极投身实践 |
4.3.1 创办《儿童时代》 |
4.3.2 创办《中国建设》 |
5 新时代下研究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
5.1 有利于新时代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5.2 有利于团结各方为实现“中国梦”奉献力量 |
5.3 有利于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
5.4 有利于发挥女性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 |
5.5 有利于引导青年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举伟大旗帜 奔向新的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研究[D]. 张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2]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奔向新世纪──十五大采访侧记[J]. 李大宏,黄海. 了望新闻周刊, 1997(38)
- [3]对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理论思考——学习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的体会[J]. 宋世昌. 政法论坛, 1997(05)
- [4]伟大的旗帜 行动的指南[J]. 贾常先. 领导科学, 1997(11)
- [5]高举邓小平理伦伟大旗帜,再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J]. 赵佳兰. 学理论, 1997(12)
- [6]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树立社会主义中国新形象[J]. 叶金生. 长江论坛, 1997(05)
- [7]社会主义的想象与实践 ——北大荒文学生产研究[D]. 张冬.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J]. 马明祥.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 [9]高举伟大旗帜 以鲜明的形象奔向新世纪[J]. 常卫国. 党政干部学刊, 1997(07)
- [10]宋庆龄爱国主义思想研究[D]. 刘娜. 中北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