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海城地区地震人员伤亡分析

营口海城地区地震人员伤亡分析

一、营口、海城地区地震人员伤亡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丽[1](2021)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地震发震频繁且严重,是全球在板块内部发生8.0级以上强震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陆周边构造极其复杂。中国整体处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由于受来自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以及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导致中国大陆地震断裂带发育密集。上个世纪以来,共计有近800次的6.0级以上强震发生在中国,遍布除浙江省、贵州省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国占世界7%的土地,发生了占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地震活动具有发生频次高、震级强度大、震源深度浅、分布面积广、且存在独特性等特征。20世纪以来,中国由于地震灾害造成55万多人失去生命,占全世界地震灾害死亡总数的53%。地震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有效的短临地震预报是减少灾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地震预报目前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难题,主要因为地球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地震孕震、发震机制不清楚。大陆内部的强震的孕育、发生于地球内部地壳复杂结构密不可分。虽然前人针对不同地区强震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所有研究均针对单一震群或几个地震展开,缺乏全面的地震震例分析,本研究对华北地区26个强震和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些地震具有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发生于不同的时代、差异较大的成因,深入分析几十个强震震源区地震速度和泊松比结构特征,提取了不同地震相同的构造特点,统一建立了大陆内部强震孕育、发生的机制模型,为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研究地壳结构横向不均匀性复杂结构与强震孕育、发生机制为研究目标,收集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震波震相走时数据,选取适合于不同数据体的、先进的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包括考虑地球内部复杂界面和区域地壳结构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与适应于密集地震区双差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中国华北、东北及吉林松原震区高分辨率的地震波P波速度、S波速度和泊松比结构,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强震孕育与地壳横向不均匀性的关系,提出了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机制模型,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松辽盆地具有独特性,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单元,东北地区地壳内的主要中强震均发生在盆地周边与盆地内部,这与松辽盆地的持续活动密切相关。岩石圈结构显示松辽盆地部分岩石圈发生了拆沉,并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这是松辽盆地构造活动相对活跃的主要原因。(2)松原震群区主要表现为低P波速度、低S波速度和低波速比结构。而中国大陆内部,尤其是从华北地区大地震(>6.0级)的研究来看,大地震主要发生在高P波和S波速度异常过渡带,偏向高速一侧,高、低泊松比异常分界区域,所以推测松原地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3)高分辨率P波速度、S波速度和泊松比模型显示,华北地区26次强震中绝大多数地震震源位置的地壳结构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均发生在高、低地震波速度异常边界和高、低泊松比异常过渡位置,震源附近的下地壳存在大范围的低速高泊松比异常;流体和部分熔融体均会引起地壳岩石地震波速度降低和泊松比升高,推测华北地区的下地壳中富含流体或部分熔融体;(4)大陆内部强震多发生于高速与低速异常交界部位,偏向于高速体一侧,推测由于高速区域通常是脆性地壳岩层,应力易于集中而引发地震;然而低速度区域则可能是地壳岩层破碎程度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的地区,这些区域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往往是无震形变。(5)对比于俯冲带区域的地震,提出大陆内部强震孕育、触发的复合地震模型,即大陆强震多发生在地震波高速区域、具有脆性岩层的上地壳,容易集中应力;由于无大量流体的注入,下地壳的低速、高导层的弱化,是上地壳发生强震的诱因。

李昌珑,高孟潭[2](2021)在《中国地震科技事业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百年来,中国地震科技事业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将过去100年分为4个阶段,综述了各阶段中国地震科研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时代,中国大地震和地震灾害呈现不同的特点,也引导了地震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也对地震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张磊[3](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指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龙立[4](2021)在《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水管网系统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维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的命脉,地震发生后,更是承担着保障灾区医疗用水、消防用水及灾民生活用水的艰巨任务。近年来,随着城市抗震韧性评估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风险预测与可靠性评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供水管网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及软件平台。本文从管道“单元”层面及管网“系统”层面对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发了抗震可靠性分析插件系统,为供水管网系统震害预测与抗震可靠性分析奠定理论及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土体弹性应变阈值理论,建立了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运用本文方法对各类场地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与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差异,解决了传统方法在高频段频响放大倍率比实际偏低的问题;进而研发了集成本文方法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实现了场地地震反应的高效、准确分析;运用研发的系统对西安地区开展了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建立了该地区综合考虑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场地效应预测模型;最后,进行了考虑场地效应的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2)提出了综合考虑管道属性、场地条件、腐蚀环境、退化性能、埋深的管道分类方法;基于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建立典型球墨铸铁管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概率抗震能力模型,分析得到不同埋深下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而结合管道震害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不同管径与不同埋深下典型管道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采用C#编程语言开发了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实现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的高效录入、存储、对比及可视化展示,最终建立了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库。(3)基于管道单元地震易损性曲线,提出了管线三态破坏概率计算方法;针对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中蒙特卡罗方法误差收敛较慢的特点,提出了以Sobol低偏差序列抽样的连通可靠性评估的拟蒙特卡洛方法;进而结合GPU技术,提出了基于CUDA的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显着提高了分析效率及精度。(4)建立了综合考虑管线渗漏、爆管及节点低压供水状态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模型,提出了基于拟蒙特卡洛方法的震损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与评估了震损管网水力状态;建立了供水管网水力服务满意度指标和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提出了震损管网两阶段修复策略;进而建立了渗漏管网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最优解搜索,合理地给出管线最优修复顺序及抢修队伍最优调度方案。(5)基于软件分层架构思想及插件开发思想,搭建了插件框架平台,进而采用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插件式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并对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概要设计、框架平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插件系统对西安市主城区供水管网开展了初步应用研究,评估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管网加固优化设计、抗震性能化设计、管网韧性评估及抢修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吕春月[5](2020)在《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邮政检查制度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日本也于一战期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邮政检查。及至九一八事变,为统一东北舆论及阻断“不利”信息传播,日本关东军便如法炮制在东北各沦陷区实施邮政检查制度,并由关东宪兵队具体执行。关东宪兵队根据形势不断强化检查的力度、加大检查的范围,对东北在住所有人实施侵犯通信秘密的邮政检查活动,“有效”防止了伪满洲国实态的传播、日本侵略野心的传播,并在关东军的“消极”防谍、“积极”防谍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极大地加深了中日两国人民乃至在东北生活的其他国人的苦难。

刁守中,李红,王峰[6](2020)在《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应急钩沉及其历史印记——纪念1969年渤海地震50周年》文中指出收集尘封多年的原始资料,对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应急情况进行了历史性回顾。震后当天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地震工作领导机构——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并首次统一指挥调度大震现场工作。渤海地震促进了山东地震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山东地震工作的标志性事件。1969年渤海地震留下50年来我国防震减灾发展历程的一个历史印记。

张悦[7](2020)在《基于抗震性分析的变压器隔振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变压器在正常运作中,变压器发生故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震是其主要原因。变压器一旦发生故障,发电机功率的输出受到限制以后,一些用户的用电将被中断。这会给电力供应构成巨大威胁,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本文搜集了历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地震灾害,并从中总结出变压器受地震灾害后主要的损害变现形式,其发现各损害形式中本体位移和瓷套管破裂、移位、渗漏等两种现象比较集中突出,由此想针对地震对变压器的影响因素和危害设计一个隔振器,能够有效缓解或者减轻地震对变压器的损坏。本文首先对变压器本身震动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方程,分析变压器形变云图,确定消除变压器本身震动和噪声的材料为高阻尼隔振材料。通过引入单方向、多方向同频以及多方向异频周期激励,建立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含阻尼受迫振动系统,列出单自由度动力方程和多自由度运动方程。采用反应谱法对系统进行解析求解,进而对系统的幅频响应特性以及力传递率特性进行详细分析,并类比于线性隔振理论,基于传递率曲线关于系统阻尼比的不动点给出隔振系统低频隔振性能评价指标,进一步对隔振系统理论上的低频隔振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与论证。本文对功率流传递率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较单级隔振器要有更好的性能,且可以通过适当减小质量比、刚度比以及阻尼比来进行提升,且低频隔振系统的效果要比等效线性隔振系统更明显。从而总结出增强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之有效方案,确定了双级隔振器的形式。传统方法的单级隔振器无法有效规避地震危害,经过本文论证,双级隔振器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论述的双级隔振器一级隔振材料使用比尔茨隔振垫,极好的受压变形值,二级隔振设计为多点圆周分布的阻尼弹簧结构。在传统隔振器的基础上,经过新材料的优化使用、组合分布的合理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以达到更好的隔振效果。最后结合220kV变压器的实际使用安装形式,确定了双级隔振器组合式布置形式,并组合式布置形式安全性进行了验算。最终得出结论,双级隔振器的研究能使电力变压器在地震中容易受损问题得到极其大的改善,电力系统能够稳固运行离不开这种装置,需要隔振器的保护才能达到最佳运行状况。

李玉芹[8](2020)在《服务于保险的典型供水设施地震损失率初步分析》文中提出地震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常常会对结构和设施造成破坏,进而带来经济损失。供水系统是城市得以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城市用水需求的增加,供水系统中供水管网的规模日益扩大。历史震害资料表明,供水系统一旦在地震中发生破坏,除了会严重影响地震灾区人们用水,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地震造成的损失主要由政府承担,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负担,地震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国家财政的稳定。地震保险费率的确定离不开结构地震易损性与损失率的分析。供水系统中的水池和供水管网是典型的关键供水设施。水池按功能分为水处理池和清水池;供水管网由不同管径的不同管材管道组成。针对地震保险实际需求,本文对水池和供水管网进行了易损性分析,给出了水池易损性曲线和供水管网中不同管材管道的震害率与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对应关系,并确定了供水系统中水池和供水管网的损失率,编制了相应的供水系统地震损失评估程序。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清水池与水处理池地震易损性矩阵,采用对数正态累积分布函数,拟合绘制了清水池与水处理池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结合水池不同破坏等级下的损失比,确定了水池不同地震动参数下的损失率,绘制了清水池与水处理池地震损失率曲线;并分析给出了水池综合地震损失率曲线。2.介绍了不同管材供水管道的特征;首先根据供水管网震害经验统计模型,对不同管材管道震害率进行拟合,得到不同管材管道震害率与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供水管网震害率经验统计回归模型计算给出了区分管径的不同管材的震害率,通过拟合得到区分管径的不同管材管道震害率与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整理资料得到供水管网中不同管径管道占比,绘制出不区分管径的不同管材管道震害率与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对应关系图像。对两种模型得到的震害率与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对应关系进行对比;结合供水管网不同破坏状态的损失比,计算给出了不同地震烈度下不同管材管道的地震损失率,通过拟合得到不同管材管道地震损失率与峰值地面加速度的对应关系。3.初步探究了供水系统设施资产构成比例,通过查阅资料得到水池和不同管材管道造价,针对供水系统不同层次数据,给出计算地震损失率的方法,并编制了供水系统地震损失分析程序。通过算例分析初步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

陈伟觉[9](2020)在《我国两张PSHA区划图的效益分析》文中提出地震区划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防御、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是采取各项工程措施和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国土利用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的依据。目前地震区划图多采用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编制,简称PSHA区划图,其检验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借助我国1990版和2001版地震区划图设防建造的砖混和钢混结构房屋在随后发生的地震中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估值,与不设防相应值的比较,以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两个评价指标的组合,评价了我国两张PSHA区划图的防震减灾效益。结果表明,在1990年~2000年、2001年~2015年的两个时间段内全国砖混结构和钢混结构两类房屋的抗震设防总投入分别为1299.77亿元和6654.61亿元;按区划图设防建造的两类房屋在实际发生的地震中造成经济损失共10497.16亿元,房屋破坏造成的地震死亡54506人、重伤171158人。与不设防的相应地震损失、伤亡人数相比,可知产生了经济效益18194亿元,减少死亡283260人、减少重伤1130642人。达到了按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两个指标组合评价的(1)级效益。为进一步考察、分析抗震设防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随设防标准的变化,全面高一度或低一度设防,分别评价了1990年~2015年间遭到地震破坏地区和全国的防震减灾效益。结果表明,全面降低一度设防,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均会有所下降,遭到地震破坏的地区降幅在14.72%至39.74%之间,全国(大陆地区)降幅在10.33%至41.19%之间。全面提高一度设防,抗震设防投入有所增加,遭到地震破坏地区相应的减灾效益更大,增幅在2.01%至55.20%之间,大多在10%左右;全国(大陆地区)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降幅在0.60%~39.19%,安全效益有所提升,增幅在1.95%~55.20%。本文的检验说明,我国地震区划图确实发挥了可观的防震减灾效益,今后采用相同或相似方法编制PSHA区划图可以适当提高风险水平。

高乐[10](2020)在《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活动研究(1905—1931)》文中指出我国东北地区商业虽然发展缓慢且水平不高,但是近代东北开放后关内许多民众涌入东北从事商业活动,给东北商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促进了东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在营口开埠后,一大批外国资本家也进入到我国东北地区,成立了许多外国洋行,他们侵略中国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东北地区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代以来,随着东北地区商业的发展,无论是东北本土的商人还是外来的客商都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不仅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而且也想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积极参与各项赈灾活动,成为近代东北地区赈灾的主要力量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近代东北地区的商人群体,从近代东北商人赈灾的背景、措施入手,分析近代东北商人赈灾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出近代东北商人赈灾的影响以及制约东北商人赈灾的因素。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所爆发的灾害中,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的是水灾和旱灾,而对社会和人类危害最大的灾害是瘟疫。这一时期东北政局动荡不安,政府赈灾能力有限,开始大力提倡社会各界参与赈灾,并实行一定的奖励政策。东北商人尤其是绅商群体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些白手起家的大商人也对贫苦百姓的生活感同身受,希望能够为民解忧。随着商业的发展,这些商人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想要寻求政治地位的提高,开始积极参与各项赈灾活动。

二、营口、海城地区地震人员伤亡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口、海城地区地震人员伤亡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1950 年以来中国内陆强震发生情况
        1.2.1 中国内陆主要地震带分布概况
        1.2.2 近70 年来中国内陆发生的6.0 级强震情况
        1.2.3 强震孕震构造、发震机制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壳结构与强震孕震构造的研究方法
    2.1 地壳结构与强震孕震构造研究的常用方法原理
        2.1.1 考虑地球内部速度界面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2.1.2 双差震源定位与层析成像方法
    2.2 层析成像方法在强震孕震构造、发震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2.2.1 考虑速度间断面的走时成像层析成像方法的应用
        2.2.2 双差层析成像与震源定位方法在孕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中国东北地壳结构与地震活动性研究
    3.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概况
    3.2 数据处理及反演方法
        3.2.1 数据选择
        3.2.2 方法选择
    3.3 成像分辨率分析
    3.4 成像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原地震区地壳精细结构与孕震构造研究
    4.1 松原震区构造及研究概况
    4.2 数据资料与成像方法
        4.2.1 数据资料
        4.2.2 震源定位与成像方法
        4.2.3 O’Connell-Budiansky理论与裂缝密度、饱和度的计算
    4.3 反演计算与分辨率分析
    4.4 成像结果与讨论
        4.4.1 介质结构异常解释
        4.4.2 流体注入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4.4.3 速度结构不均匀性与地震发生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北强震震源区介质不均匀性与孕震构造研究
    5.1 华北区域构造与强震灾害
    5.2 数据选择与成像方法
    5.3 成像结果与分辨率分析
        5.3.1 分辨率分析
        5.3.2 成像结果特征
    5.4 成像结果讨论
        5.4.1 地壳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5.4.2 地壳不均性对强震形成的影响
        5.4.3 流体对强震触发的影响
        5.4.4 陆内强震与俯冲带强震发震构造的对比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致谢

(2)中国地震科技事业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艰难起步,曲折前行(1921—1949)
    1.1 鹫峰地震台的建立
    1.2 战争年代的地震工作
2 全国区划,尝试预报(1949—1976)
    2.1 地震区划研究的起步
    2.2 邢台地震救灾与研究
    2.3 国家地震局的成立
    2.4 海城地震预报研究
3 观测升级,设防安居(1976—2008)
    3.1 地震观测设备的升级和新技术的应用
    3.2 抗震安居工程的启动
4 2008年至今:精准预警,风险防治,全民科普
    4.1 地震科普工作的新阶段
    4.2 地震预警工程的实施
    4.3 地震风险防治理念的形成
5 结论

(3)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供水管网震害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1.2.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1.3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及修复决策分析
        1.3.1 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研究
        1.3.2 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研究
        1.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研究
    1.4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研究
    2.1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2.2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等效线性法
        2.2.1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
        2.2.2 考虑应变区间折减的频率相关等效线性化方法
        2.2.3 基于竖向台站地震动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2.2.4 考虑频率相关性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系统研发
    2.3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3.1 工程场地
        2.3.2 场地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2.3.3 考虑多因素的场地效应模型
        2.3.4 考虑场地效应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地下管道震害分析及管道分类
        3.1.1 地下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3.1.2 影响管道破坏的主要因素
        3.1.3 地下供水管道分类
    3.2 供水管道地震易损性分析
        3.2.1 解析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3.2.3 概率抗震能力分析
        3.2.4 地震易损线曲线
    3.3 管道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研发
        3.3.1 需求分析
        3.3.2 功能架构设计
        3.3.3 系统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抗震连通可靠性分析
    4.1 供水管网系统可靠性分析基础
        4.1.1 供水管网简化模型
        4.1.2 管线破坏概率的确定
        4.1.3 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方法
    4.2 图论模型
        4.2.1 图论基本定义
        4.2.2 图的存储形式
        4.2.3 图的连通性判别算法
    4.3 QMC方法在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中的应用
        4.3.1 QMC方法原理及误差
        4.3.2 低偏差Sobol序列
        4.3.3 QMC方法用于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CUDA的供水管网连通可靠性并行算法
        4.4.1 CUDA编程原理
        4.4.2 并行方案设计
        4.4.3 算法的CUDA实现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分析及修复决策分析
    5.1 常态下供水管网水力分析
        5.1.1 供水管网基本水力方程
        5.1.2 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 震后供水管网功能可靠性分析
        5.2.1 供水管线渗漏模型
        5.2.2 供水管线爆管模型
        5.2.3 用户节点出流模型
        5.2.4 基于QMC法的震损管网水力分析方法
        5.2.5 供水管网抗震功能可靠性计算模型及程序
        5.2.6 算例分析
    5.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决策分析
        5.3.1 供水管网水力满意度指标的建立
        5.3.2 震损管线水力重要度指标的建立
        5.3.3 供水管网震后修复策略
        5.3.4 抢修队伍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
        5.3.6 算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评估系统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6.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6.1.1 系统设计目标
        6.1.2 系统设计原则
    6.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6.2.1 插件技术
        6.2.2 Sharp Develop插件系统
        6.2.3 .NET Framework
        6.2.4 Arc GIS Engine
        6.2.5 多语言混合编程技术
    6.3 系统概要设计
        6.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6.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3 数据库设计
        6.3.4 系统开发环境
    6.4 框架平台设计
        6.4.1 插件契约
        6.4.2 插件引擎
        6.4.3 插件管理器
        6.4.4 框架基础
    6.5 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实现
        6.5.1 插件实现过程
        6.5.2 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系统实现
    6.6 系统初步应用
        6.6.1 西安市供水管网系统概况
        6.6.2 西安市供水管网可靠性分析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二:出版专着情况
    附录三:授权发明专利
    附录四:登记软件着作权
    附录五: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六:获奖情况

(5)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中国研究现状
        2.日本研究现状
        3.总体评价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本文的创新点
第1章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与实施机构
    1.1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
        1.1.1 世界邮政检查制度的肇始
        1.1.2 日本邮政检查制度的起源
    1.2 邮政检查活动的实施机构
        1.2.1 执行者的变迁——从递信省到日本宪兵
        1.2.2 东北沦陷时期实施邮政检查的组织机构
    1.3 小结
第2章 东北沦陷时期实施邮政检查的几个阶段
    2.1 东北沦陷初期的邮政检查
        2.1.1 关东军对东北邮政大权的侵夺
        2.1.2 邮政检查的实施
    2.2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的邮政检查
        2.2.1 关东宪兵队的邮政检查活动
        2.2.2 秘密组织伪保安局的邮政检查活动
        2.2.3 多元邮政检查机关的有机运营
    2.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邮政检查
        2.3.1 强化对外国邮件的统制
        2.3.2 强化对军事邮件的统制
        2.3.3 防卫状态下邮政检查的全面强化
        2.3.4“合法化”的邮政检查活动
        2.3.5 对英美战俘邮件实施检查
    2.4 小结
第3章 为封锁消息而实施的邮政检查
    3.1 通过邮政检查掩盖日本侵略野心
        3.1.1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日本意欲侵略全中国的信息传播
        3.1.2 通过邮政检查掩盖日本“移民”国策的侵略本质
    3.2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有损关东军形象的信息传播
        3.2.1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关东军战败的信息传播
        3.2.2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关东军军纪涣散的消息传播
        3.2.3 通过邮政检查阻断日本士兵厌战的消息传播
    3.3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王道乐土”的实态
        3.3.1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抨击“五族协和”的言论
        3.3.2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民众生活困苦的实态
        3.3.3 通过邮政检查封锁伪满洲国劳工的悲惨境遇
    3.4 小结
第4章 为防谍而实施的邮政检查
    4.1 通过处置日军及相关人员书信防止军事机密泄露
        4.1.1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日军部队编成装备等信息泄露
        4.1.2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日军军事部署的信息泄露
        4.1.3 通过邮政检查防止军事工程信息泄露
    4.2 邮政检查在防范中国抗日情报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4.2.1 通过邮政检查探查抗日动向
        4.2.2 将邮政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破坏抗日组织
    4.3 通过邮政检查探查苏联情报活动
        4.3.1 通过邮政检查掌握“满”苏边境苏联基层情报人员动向
        4.3.2 通过邮政检查搜查无线谍报网K2L
        4.3.3 通过邮政检查调查白俄动向
    4.4 小结
第5章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评价及影响
    5.1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评价
        5.1.1 邮政检查制度的性质
        5.1.2 邮政检查制度的实施特点
    5.2 东北沦陷时期邮政检查制度的影响
        5.2.1 钳制思想自由压制民族自决
        5.2.2 削弱了通信作为沟通媒介的作用
    5.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抗震性分析的变压器隔振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1.1.3 提高变压器抗震性能的措施构想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外变压器隔振器研究现状
        1.2.2 双级隔振器研究现状
        1.2.3 变压器隔振器有待解决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新型双级隔振器综述
    2.1 引言
    2.2 双级隔振器基本构造
        2.2.1 双级隔振器部件选型
        2.2.2 双级隔振器组成形式
        2.2.3 双级隔振器结构特点
        2.2.4 双级隔振器原理及分析
        2.2.5 双级隔振器阻尼弹簧布置形式
        2.2.6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2.2.7 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2.2.8 双级隔振器的功率流传递率特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整套隔振器布置形式
    3.1 组合式布置形式
        3.1.1 组合式布置形式特点
        3.1.2 组合式布置形式原理分析
    3.2 组合式布置形式安全性验算
    3.3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服务于保险的典型供水设施地震损失率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水池地震损失率分析
    2.1 引言
    2.2 清水池地震损失率分析
        2.2.1 清水池特征
        2.2.2 清水池地震易损性分析
        2.2.3 清水池地震损失率分析
    2.3 水处理池地震损失率分析
        2.3.1 水处理池特征
        2.3.2 水处理池地震易损性分析
        2.3.3 水处理池地震损失率分析
    2.4 水池综合地震损失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水管网地震损失率分析
    3.1 引言
    3.2 供水管网地震损失率分析
        3.2.1 不同管材管道的特征
        3.2.2 不同管材管道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3.2.3 不同管材管道的地震损失率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水系统地震损失率分析
    4.1 引言
    4.2 供水系统资产构成比例估计
        4.2.1 水池工程造价
        4.2.2 供水管网工程造价
    4.3 给定保额情况下供水系统地震损失率估计方法
    4.4 供水系统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程序及算例
        4.4.1 水池地震损失分析
        4.4.2 整个供水管网地震损失分析
        4.4.3 供水系统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程序功能及界面
        4.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我国两张PSHA区划图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借助长期地震数据检验PSHA区划图
        1.2.2 根据PSHA区划图颁布后发生的地震检验其可靠性
        1.2.3 根据减灾效益检验地震区划图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防震减灾效益分析的基础数据
    2.1 引言
    2.2 防灾减灾效益分析的总体技术框架
    2.3 两张PSHA区划图规定的各地抗震设防标准
    2.4 两张PSHA区划图实施期间各地建造的房屋数据
        2.4.1 两张PSHA区划图实施期间各地建造的房屋面积
        2.4.2 各地钢混房屋和砖混房屋所占比例
        2.4.3 两张区划图实施期间各地建造的两类房屋的建筑面积
    2.5 各地按两张PSHA区划图建造房屋遭到的地震烈度
    2.6 各地抗震设防的投入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各地设防烈度相关的地震易损性矩阵
    3.1 引言
    3.2 设防烈度相关的地震易损性矩阵研究
    3.3 各地市两类建筑的地震易损性矩阵
        3.3.1 各地砖混房屋设防烈度相关的易损性矩阵
        3.3.2 各地钢混房屋设防烈度相关的易损性矩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两张PSHA区划图的设防效益
    4.1 引言
    4.2 各地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估计
        4.2.1 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4.2.2 各地按两张区划图建造的两类房屋在地震中的直接经济损失
    4.3 两类房屋在地震中的间接经济损失
        4.3.1 间接经济损失的估计
        4.3.2 各地按两张区划图建造的两类房屋在地震中的间接经济损失
    4.4 各地按两张区划图建造的两类房屋在地震中破坏导致的人员伤亡
        4.4.1 各地伤亡率的影响因素
        4.4.2 各地两类房屋破坏造成的地震人员伤亡
    4.5 各地两个时间段建造的两类房屋的抗震设防效益
        4.5.1 两张PSHA区划图的经济效益
        4.5.2 按两张PSHA区划图设防可能减少的地震中人员伤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两张PSHA区划图设防效益的评价
    5.1 引言
    5.2 区划图抗震设防效益评价的双指标准则
    5.3 本文计算结果与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的比较
    5.4 遭到地震破坏地区的抗震设防效益评价
        5.4.1 全面降低设防烈度一度的效益
        5.4.2 全面提高设防烈度一度的效益
    5.5 全国的PSHA区划图抗震设防效益评价
        5.5.1 全面降低一度全国的设防效益
        5.5.2 全面提高一度全国的设防效益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地两个时间段内竣工两类房屋的总面积
附录2 各地不同时间段的设防烈度和遭遇地震烈度
附录3 各地两个时间段两类房屋的抗震设防投入
附录4 各地1990年-2000年建造房屋的地震经济损失
附录5 各地2001年-2015年建造房屋的地震经济损失
致谢

(10)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活动研究(1905—193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 基本概念界定
        1. 研究时间界定
        2.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近代东北地区灾情概况及商人赈灾的原因
    (一) 近代东北地区灾情概况
        1. 近代东北地区水灾概况
        2. 近代东北地区旱灾概况
        3. 近代东北地区瘟疫概况
    (二) 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的原因
        1. 商人通过赈灾来提高社会地位
        2. 商人经济实力雄厚,具备赈灾能力
        3.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二、 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的措施及个案
    (一) 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措施
        1. 发放赈灾物资、设立赈务机构
        2. 向社会劝募赈灾
        3. 参与政府组织的赈灾活动
    (二) 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活动个案
三、 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活动的特点及影响
    (一) 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活动的特点
        1. 赈灾对象范围广
        2. 赈灾资金筹措灵活
        3. 对政府的依附性
    (二) 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活动的影响
        1. 推动经济发展
        2. 稳定社会秩序
        3. 弘扬传统儒家“仁”、“爱”精神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四、营口、海城地区地震人员伤亡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D]. 李洪丽. 吉林大学, 2021
  • [2]中国地震科技事业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J]. 李昌珑,高孟潭. 科技导报, 2021(12)
  • [3]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城市供水管网抗震可靠性分析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龙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5]东北沦陷时期关东军邮政检查制度研究[D]. 吕春月. 吉林大学, 2020(03)
  • [6]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应急钩沉及其历史印记——纪念1969年渤海地震50周年[J]. 刁守中,李红,王峰. 地震科学进展, 2020(06)
  • [7]基于抗震性分析的变压器隔振结构研究[D]. 张悦.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服务于保险的典型供水设施地震损失率初步分析[D]. 李玉芹.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9]我国两张PSHA区划图的效益分析[D]. 陈伟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近代东北地区商人赈灾活动研究(1905—1931)[D]. 高乐.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营口海城地区地震人员伤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