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V520(B)不锈钢叶轮焊后热处理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吕捷[1](2020)在《FV520B钢的激光焊接、焊后热处理以及焊后CMT填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V520B钢拥有高强度、良好的韧性和耐蚀性,被广泛用作离心压缩机核心部件——叶轮的制造材料。激光焊接具有焊接效率高、热输入量小、接头变形小等优点,成为高端设备制造领域极具潜力的技术手段之一。激光焊接的优势恰好能够弥补叶轮传统焊接手段的不足,从而提高焊缝的质量和零件的精度。本文利用正交设计和分析方法在较大工艺窗口下对FV520B钢激光焊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出各焊接参数对熔深等响应量的影响规律;利用优化参数对试板进行焊接,对焊后接头的微观组织和性能进行了调查;在不同温度下对焊缝进行时效处理,探索热处理后焊缝中组织的演变规律,并对不同热处理下焊缝的显微硬度、冲击韧性和耐蚀性进行了测试;采用CMT焊接技术在激光焊缝上表面进行填充,对填充后接头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可得:(1)对12 mm钢板进行单板自熔焊时,随着激光线能量的增加,熔深整体上表现为增加,并且与线能量大致呈幂函数关系。在选定的参数范围内,各因素对熔深影响的程度为:激光功率>焊接速度>光斑直径>离焦量。经过参数初选和复选,得到优化的参数组合为:激光功率4.2 kW,焊接速度35 mm/s,光斑直径1.2 mm。(2)FV520B钢板激光焊焊缝熔化区微观组织主要由白色的低碳板条马氏体和黑色的δ铁素体构成,马氏体上存在少量的碳化物,而δ铁素体呈现出蠕虫状和板条状两种形态。随着线能量密度的升高,焊缝的显微硬度值略有降低。优化参数下对接焊缝熔化区的硬度略低于母材,热影响区软化比较明显。去除下垂及表面缺陷后焊缝强度高于母材。与热处理后的FV520B钢相比,激光焊焊缝的强度较高,而塑、韧性较低。(3)在300℃900℃的加热温度和9 min12 h的保温时间范围内对FV520B钢板激光焊接头进行时效处理,发现在550℃下时效,增加保温时间,熔化区δ铁素体发生球化,并且数量逐渐减少,在时效12 h时基本消失;加热到更高温度δ铁素体球化、消失的速度更快。在550℃时效12 h后,得到的组织中含有少量逆变奥氏体。增加时效温度和保温时间,逆变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增加。但当650℃时效12 h后,组织中的逆变奥氏体全部消失。可见室温下逆变奥氏体的量不仅与时效温度下获得的逆变奥氏体的体积分数有关,还与冷却过程中逆变奥氏体的稳定性有关。焊缝的硬度和冲击韧性主要取决于富Cu相的弥散强化作用和回火组织、逆变奥氏体的软化作用之间的平衡。焊缝的耐蚀性均高于母材。随着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的增加,材料在NaCl溶液中的钝化行为减弱甚至消失。(4)CMT填充焊会对激光打底焊缝的组织产生二次加热,从而使熔合线附近的激光焊区域组织由柱状晶转变为等轴晶,并且随着CMT焊热输入量的增加,等轴晶区域扩大甚至使激光焊区域全部转变为等轴晶,晶粒也发生长大。填充后,焊缝横截面水平方向从激光焊区域到母材区域的硬度分布更加均匀。填充焊长时间的热输入导致母材强度下降;而激光焊缝区的冲击韧性随填充焊热输入的增加而增加,且高于母材。激光焊区域的耐蚀性也高于母材。
牛靖,董俊明,付永红,薛锦[2](2007)在《FV520(B)钢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拉伸试验、示波冲击试验和硬度试验,对两种焊后热处理(850℃油淬+560℃时效、850℃油淬+600℃时效)下的沉淀硬化不锈钢FV520(B)/低碳调质钢18CrMnMoV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焊接接头中,焊缝组织粗大,硬度最高,韧性最低;600℃时效处理后的焊缝和两种母材的硬度均低于560℃时效处理后的焊接接头的相应位置的硬度,但前者的韧性高于后者;在两种焊接接头中的FV520(B)母材侧热影响区均存在软化区,这是导致两种焊接接头在拉伸试验中均断裂于该位置的主要原因;600℃时效的焊接接头具有比较合理的综合力学性能。
唐江[3](2014)在《合金元素及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焊缝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FV520(B)因其优秀的综合性能而用于风机叶轮的生产,但用其生产的叶轮也常由于焊接接头韧性不足、热处理工艺控制不当而发生断裂失效。针对FV520(B)钢焊接接头韧性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性能的影响,发现奥氏体含量是影响其韧性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药皮过渡奥氏体化合金元素Mn、Ni,焊后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来控制焊缝奥氏体含量,改善焊缝韧性。通过金相观察、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冲击试验和XRD试验,分析了合金元素及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焊缝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试验中分别采用在酸性和碱性药皮中添加中碳锰铁和镍粉,向焊缝过渡合金元素Mn和Ni,发现碱性药皮过渡合金元素的效果更好,采用碱性药皮焊条的焊接接头的韧性更好。FV520(B)钢焊缝微观组织以回火马氏体为主,随着合金元素增加,焊缝组织变得更加细小;通过药皮过渡Mn、Ni元素,能够提高焊缝奥氏体含量。在碱性药皮中加入5%的中碳锰铁和5%的镍粉,使FV520(B)钢焊缝的奥氏体量提高到25.2%,焊缝的冲击吸收能量提高到79J。药皮过渡合金元素能够通过提高焊缝奥氏体量改善焊缝的冲击韧性。相对于Mn元素,Ni元素提高FV520(B)钢焊缝韧性的效果更好。对FV520(B)钢焊接接头采用不同的调整温度和时效温度进行焊后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调整处理再时效的焊接接头组织更加均匀细小,焊缝微观组织以回火马氏体为主;调整处理可以显着增加焊缝奥氏体含量。经过调整处理的焊接接头的强度、硬度有所降低,而塑性、韧性更好;调整处理可以提高焊接接头和母材耐腐蚀性能。随着时效温度升高,焊缝中奥氏体含量增加,焊接接头的强度、硬度有所降低,而塑性、韧性更好。焊缝的冲击吸收能量随着焊缝中奥氏体量的增加而提高,加入调整处理后焊缝的冲击韧性明显提高。1050℃固溶+850℃调整+620℃时效处理的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1050℃固溶+750℃调整+620℃时效处理的焊缝奥氏体含量最高,焊缝的冲击韧性最好。
樊俊铃,郭杏林,吴承伟,邓德伟[4](2012)在《FV520B钢十字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FV520B钢焊接接头母材、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并通过透射电镜给出了母材和焊缝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母材组织为细小均匀的回火马氏体、弥散分布的析出相及高密度位错,而焊缝为粗大的板条马氏体及少量的析出相,说明母材力学性能优于焊缝。利用疲劳实验获得了高平均拉应力下接头的疲劳强度及S-N曲线等。通过对疲劳断口的观察,发现疲劳断裂主要有两种形式:破坏于焊趾处和焊接缺陷处,由于这里严重的应力集中,加速了疲劳裂纹的萌生。
樊俊铃,郭杏林,吴承伟[5](2013)在《FV520B不锈钢角焊缝接头的组织和断裂机理》文中提出通过对焊接接头疲劳断口的观察研究,讨论了控制接头疲劳失效的疲劳机理。实验研究了焊接接头的母材、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形态。结果发现:母材组织为细小均匀的板条马氏体及弥散分布的第二相粒子,而焊缝区为粗大的板条马氏体及少量的第二相颗粒。组织特征的区别证明母材综合力学性能优于焊缝。
牛靖,董俊明,薛锦,张敏[6](2006)在《FV520(B)与18CrMnMoV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分析》文中指出对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FV520(B)与18CrMnMoV异种钢焊接接头经过850℃油淬后,分别进行了560℃,600℃及630℃回火处理。通过拉伸试验、示波冲击试验、硬度试验对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焊接接头中焊缝硬度最高,与焊缝中粗大的过时效马氏体组织有关;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焊缝的韧性提高;在焊缝两侧热影响区均存在软化区,FV520(B)母材侧软化区导致560℃,600℃回火的焊接接头拉伸试样在该区域断裂;600℃回火处理后的焊接接头具有比较合理的综合力学性能。
孟冬梅[7](2008)在《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真空钎焊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制造工艺,为此我们进行了下列两次试验:试验材料的真空钎焊试验,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的真空钎焊试验。试验材料的真空钎焊试验采用BAu82N、Ni-Pd1、BCu58MnCo三种钎料对Fv520B材料进行真空钎焊-热处理工艺一体化的研究,并利用超声成像、光学及电子显微分析、拉伸试验以及恒负荷应力腐蚀性能测定等方法,对钎缝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BAu4钎料的接头钎焊质量最好,钎缝焊后热处理强度最高,硫化氢应力腐蚀抗力最高。同时选择出最佳真空钎焊工艺及钎焊后热处理工艺:1040℃;4X10-4乇+850°℃AC+480°CAC。本文还对钎焊接头的重熔温度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FV520B-BAu4的重熔温度为1100-1150℃。根据重熔温度的测定,我们制定了真空钎焊叶轮的补钎工艺。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真空钎焊试验。在此项研究中,主要通过控制加工精度,确定钎料的剪制形状尺寸,以保证钎焊接头间隙.在上述试验基础上调整工艺参数,根据现有油淬气冷双室真空炉的技术性能,制定了此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真空钎焊-热处理一体化工艺的最佳工艺规范。钎焊后的叶轮经着色探伤检验、“C”型扫描超声成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采用真空钎焊完全可以保证钎缝质量。同时,对同炉处理后的母材试圈进行机械性能检验,结果表明,经过真空钎焊-热处理一体化工艺处理后,母材性能同时得以保证。因此,所研究工艺是成功的。研究表明,真空钎焊叶轮可用于硫化氢腐蚀介质中。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工艺制造技术的研制,尤其是真空钎焊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手工电弧焊法焊不到、焊后变形大、热影响区组织粗大、性能下降、焊后无法检验焊缝等困难,使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的制造成为可能,为我公司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及产品抢占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谭朝鑫[8](1983)在《FV520(B)不锈钢叶轮焊后热处理工艺探讨》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焊接接头机械性能、断裂机理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焊后固溶化较焊前固溶化好,不仅简化工序、节约能源,而且焊接接头得到了明显强化和韧化.文中着重论述了焊后固溶化的强韧化效果及强韧化机理.
樊俊铃[9](2014)在《金属材料疲劳参数的快速评估方法和断裂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疲劳断裂是工程结构和机械设备中最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由于结构在发生疲劳失效之前并没有明显的征兆,这往往会给实际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开展对设计用材料疲劳性能的评定、结构局部应力的评估及疲劳失效宏微观机理的分析。这些研究内容有利于合理地制定周期性的维护计划,保证在役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减少或避免疲劳失效现象的发生。长期以来,传统疲劳实验方法在确定材料疲劳性能参数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传统方法实验周期长、耗费高、效率低的缺点制约了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急需发展新的疲劳评估方法以满足现代化设计的高要求。疲劳过程中能量耗散的宏观表现为材料表面非均匀温度场的变化。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实时、全场和非接触的测温手段能够实时地监测试件表面温度信号的变化规律,为疲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基于红外热像法和能量耗散理论,研究材料和构件在疲劳损伤演化过程中表面温度信号、应力状态和固有耗散等损伤指标的变化规律,实现对材料和构件疲劳性能参数的快速预测和应力状态的评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快速评估材料和构件疲劳性能参数的红外热像法定量模型,并推广热像法定量模型的应用范围;同时,研究热处理工艺与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阐述导致疲劳断裂的宏微观机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含盲孔缺陷的构件在盲孔附近的应力集中系数随盲孔深度和直径的变化规律,以便于盲孔结构的尺寸选择和抗疲劳设计。以固有耗散和温度信号的变化规律作为损伤指标进行疲劳损伤演化状态的评估及疲劳极限的快速预测,验证了这两种损伤指标在评估疲劳损伤状态及预测构件疲劳参数时的一致性。建立了预测盲孔构件疲劳缺口系数的热像法模型,并与有限元法及热弹性应力分析法进行了比较。2、以疲劳过程中表面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定性分析了试件中疲劳微裂纹成核、萌生及扩展过程,便于结构损伤状态的分析和安全性评估。基于红外热像法和能量耗散理论,建立了快速评定材料疲劳极限、残余寿命及S-N曲线等疲劳性能参数的热像法定量模型,与传统疲劳实验结果的比较证明:热像法定量模型既能准确预测材料的疲劳参数,又能极大地缩短疲劳实验周期、降低实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实验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合理选择热处理工艺流程以获取最优的材料组织和力学性能提供了指导。基于红外热像法确定了不同FV520B钢的疲劳极限,为快速评估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疲劳性能参数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宏观温度场的演化规律分析了内部微观组织结构的不可逆损伤运动,并阐述了导致疲劳失效的微观机理。4、在恒定高平均拉应力、变应力比的特殊工况条件下,将红外热像定量模型推广应用于研究两种不同尺寸的FV520B钢十字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参数,以克服传统的焊接构件疲劳参数评定方法的局限性。通过与传统疲劳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定量模型在研究非均质焊接接头疲劳参数时的有效性。利用定量模型讨论了高平均拉应力对焊接接头疲劳性能参数的影响。分析了焊接接头疲劳断口的宏微观形貌,阐述了导致焊接接头疲劳失效的不同机理。
黄晓江[10](2010)在《风机叶轮用不锈钢低温性能研究及匹配焊材的研制思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风机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生活,医药、造纸、纺织、化纤、玻璃、煤矿、粮食、建筑行业、烟草、军工、酿酒、钢铁、发电、水泥、石化和污水处理等重要工业领域。对风机来说,叶轮是风机的关键部件,它的质量直接影响风机的使用环境和使用寿命。为扩大风机的应用领域,特别是低温工况下的应用。提高风机的整体质量及其使用寿命,并拓宽现有材料的应用范围,本文将对三种风机叶轮用高强度等级马氏体不锈钢(FV520(B)、0Cr13Ni5Mo、X21CrMoV121)母材和焊接接头的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三种母材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力学性能,特别是低温下的性能。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冲击断口分析,X射线衍射试验,硬度测试等,研究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三种母材的综合性能,选出低温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一种母材及相应的热处理工艺,然后研究焊接接头的性能。应用常用焊接材料进行焊接试验,结果显示现有焊接材料的韧性不足。针对低温环境应用现状,提出新型匹配焊接材料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三种母材的热处理性能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0Cr13Ni5Mo钢1000℃淬火保温30min后空冷,620℃一次回火保温2h,然后600℃二次回火保温2h工艺,综合性能较好;(2)FV520(B)钢在不同温度下时效,1050℃固溶保温1h后进行850℃保温2h后油淬,再进行600℃时效,保温3h后空冷工艺下,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特别是低温韧性。此种工艺下材料的残余奥氏体含量也较高;(3)X21CrMoV121钢在不同的温度下回火,1050℃淬火,保温1h后油冷处理,720℃回火保温2h后空冷处理下的低温韧性较好。对FV520(B)钢的焊接试验可知:焊后整体热处理工艺(ATH)所得到的性能优于焊前热处理+焊后处理工艺(TH)的性能;匹配焊接材料的研制思路,主要以提高焊缝的韧性为出发点,通过加入提高韧性的合金元素Ni、Mn、Mo等,并加入Ti、B、Re微量合金元素,净化晶界、细化晶粒,在不降低接头强度的同时提高熔敷金属的低温韧性。
二、FV520(B)不锈钢叶轮焊后热处理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V520(B)不锈钢叶轮焊后热处理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FV520B钢的激光焊接、焊后热处理以及焊后CMT填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马氏体沉淀硬化(PH)不锈钢 |
1.1.1 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分类和发展 |
1.1.2 马氏体PH不锈钢中的相 |
1.1.3 合金元素的作用 |
1.1.4 FV520B马氏体PH不锈钢的研究现状 |
1.2 激光焊接 |
1.2.1 激光焊接及其特点 |
1.2.2 影响激光焊接的因素 |
1.2.3 激光焊接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过程 |
2.2.1 激光焊接及焊后热处理 |
2.2.2 CMT焊接 |
2.3 微观组织和物相分析 |
2.4 力学性能 |
2.5 电化学腐蚀 |
2.6 接头形式的优化 |
3 激光焊接工艺参数和组织性能的研究 |
3.1 激光焊接参数优化 |
3.1.1 参数初选 |
3.1.2 参数复选 |
3.2 激光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
3.2.1 宏观形貌和显微组织的分析 |
3.2.2 力学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焊后热处理对FV520B钢激光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4.1 焊后热处理对焊缝组织的影响 |
4.2 焊后热处理对焊缝维氏硬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CMT填充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研究 |
5.1 CMT填充焊对焊缝形貌和组织的影响 |
5.2 焊缝的力学性能和腐蚀性能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FV520(B)钢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 |
2.1 微观组织分析 |
2.2 拉伸试验 |
2.3 焊接接头硬度试验 |
2.4 冲击试验结果 |
3 分析及讨论 |
3.1 时效温度对母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2 软化区对接头性能的影响 |
3.3 焊缝的硬度和韧性分析 |
4 结论 |
(3)合金元素及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焊缝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不锈钢FV520(B)的研究现状 |
1.2.1 不锈钢FV520(B)的相变温度 |
1.2.2 不锈钢FV520(B)的热处理 |
1.2.3 不锈钢FV520(B)的耐腐蚀性 |
1.2.4 不锈钢FV520(B)的强韧性 |
1.2.5 不锈钢FV520(B)匹配焊材的研究现状 |
1.3 不锈钢FV520(B)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 提高焊接接头韧性的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焊条的设计与制备 |
2.1.1 焊条焊芯的选择 |
2.1.2 焊条药皮的设计 |
2.1.3 药皮过渡合金元素的确定 |
2.1.4 焊条的制备 |
2.2 不锈钢FV520(B)的焊接性及焊接工艺 |
2.2.1 不锈钢FV520(B)的焊接性 |
2.2.2 不锈钢FV520(B)的焊接工艺 |
2.3 焊后热处理工艺 |
2.4 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测试 |
2.4.1 显微组织分析 |
2.4.2 拉伸性能试验 |
2.4.3 冲击韧性试验 |
2.4.4 硬度试验 |
2.5 奥氏体量分析测试方法 |
2.6 腐蚀试验 |
2.6.1 腐蚀试样尺寸 |
2.6.2 腐蚀介质与腐蚀时间 |
2.6.3 腐蚀速率的计算 |
3 合金元素对FV520(B)钢焊缝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3.1 药皮过渡合金元素的效果 |
3.2 合金元素对FV520(B)钢焊缝组织的影响 |
3.2.1 显微组织分析 |
3.2.2 合金元素对焊缝奥氏体量的影响 |
3.3 合金元素对FV520(B)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合金元素对焊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
3.3.2 合金元素对焊接接头塑性的影响 |
3.4 合金元素对FV520(B)钢焊缝韧性的影响 |
3.4.1 合金元素对焊缝冲击韧性的影响 |
3.4.2 冲击断口扫描分析 |
3.4.3 奥氏体含量对焊缝冲击韧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4 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4.1 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焊接接头组织的影响 |
4.1.1 母材微观组织分析 |
4.1.2 焊缝区微观组织分析 |
4.1.3 熔合区微观组织分析 |
4.1.4 热处理工艺对焊缝奥氏体量的影响 |
4.2 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热处理工艺对焊接接头强度的影响 |
4.2.2 热处理工艺对焊接接头塑性的影响 |
4.2.3 热处理工艺对焊接接头硬度的影响 |
4.3 热处理工艺FV520(B)钢焊缝韧性的影响 |
4.3.1 热处理工艺对焊缝冲击韧性的影响 |
4.3.2 冲击断口扫描分析 |
4.3.3 奥氏体含量对焊缝冲击韧性的影响 |
4.4 调整处理对FV520(B)钢焊接接头及母材耐腐蚀性的影响 |
4.4.1 腐蚀试验过程 |
4.4.2 腐蚀速率 |
4.5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硕士论文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4)FV520B钢十字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试件 |
1.2 实验过程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硬度及金相实验 |
2.2 S-N曲线 |
2.3 断裂机理 |
3 结论 |
(5)FV520B不锈钢角焊缝接头的组织和断裂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疲劳断口失效分析 |
2.2 微观组织研究 |
3 结论 |
(6)FV520(B)与18CrMnMoV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序 言 |
1 试验材料与工艺 |
1.1 试验材料 |
1.2 焊接工艺参数 |
1.3 焊后热处理工艺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拉伸试验 |
3.2 焊接接头的硬度试验 |
3.3 冲击试验 |
3.4 微观组织分析 |
4 结 论 |
(7)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真空钎焊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真空钎焊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1.1 真空钎焊技术的发展 |
1.1.2 真空钎焊技术的优越性 |
1.1.3 真空钎焊技术的应用 |
1.1.4 真空钎焊工艺制造技术的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内容、目标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备 |
2.1 试验叶轮及拉力试棒用材料 |
2.2 试验用钎料 |
2.3 试验用设备 |
第三章 试样的真空钎焊试验方法 |
3.1 试样钎焊接头的强度 |
3.1.1 试样的制备 |
3.1.2 真空钎焊及焊后热处理工艺试验 |
3.2 钎焊接头重熔温度的测定 |
3.3.1 钎焊接头金相检验 |
3.3.2 钎缝的无损检验 |
3.3.2.1 超声成像检验 |
3.3.2.2 着色探伤检验 |
3.4 钎焊接头的应力腐蚀试验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 试样钎焊接头强度 |
4.1.1 真空钎焊接头的形成机制 |
4.1.1.1 真空状态下氧化膜的去除过程 |
4.1.1.2 钎料的填缝原理 |
4.1.1.3 钎料的毛细流动 |
4.1.1.4 液态钎料与母材的相互作用 |
4.1.1.5 母材向钎料的溶解 |
4.1.1.6 钎料向母材的扩散 |
4.1.2 钎缝的成分和组织及断口分析 |
4.1.3 影响钎焊接头强度的因素 |
4.1.3.1 钎料化学成份对钎焊接头强度值的影响 |
4.1.3.2 接头间隙对钎焊接头强度的影响 |
4.1.3.3 真空钎焊工艺参数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
4.2 真空钎焊接头重熔温度 |
4.3 钎焊接头对硫化氢应力腐蚀抗力 |
第五章 叶轮真空钎焊试验 |
5.1 试验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结构特点 |
5.2 轴盘、盖盘的机械加工 |
5.2.1 轮盘制造过程 |
5.2.2 轮盖制造过程 |
5.3 叶轮真空钎焊制造 |
5.4 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真空钎焊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真空钎焊后的检验结果 |
5.4.2 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的超转试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金属材料疲劳参数的快速评估方法和断裂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疲劳研究的概述 |
1.2.1 疲劳参数的测试方法 |
1.2.2 抗疲劳设计方法 |
1.2.3 疲劳寿命的理论研究方法 |
1.3 红外热像法的兴起、发展和现状 |
1.4 外热像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红外热像法的理论基础概述 |
2.1 引言 |
2.2 红外热成像的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 |
2.2.1 红外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
2.2.2 红外热成像的基本原理 |
2.3 热力学基本定律 |
2.3.1 能量守恒定律 |
2.3.2 不可逆热力学定律 |
2.3.3 热力学状态变量 |
2.4 疲劳损伤的局部热力耦合方程 |
2.5 热弹性效应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锁相热像法对含缺陷构件的应力分析与疲劳性能评估 |
3.1 引言 |
3.2 基本理论背景 |
3.2.1 热弹性应力分析(Thermo-elastic Stress Analysis,TSA) |
3.2.2 锁相红外热像法(Lock-in Infrared Thermography,LT) |
3.3 研究方法 |
3.3.1 实验材料与试件 |
3.3.2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
3.3.3 实验研究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有限元应力分析 |
3.4.2 热弹性应力分析 |
3.4.3 耗散场和温度场 |
3.4.4 疲劳极限的快速预测 |
3.4.5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热像法定量模型快速评估材料的疲劳性能参数 |
4.1 引言 |
4.2 理论模型的建立 |
4.2.1 红外热像定量模型 |
4.2.2 能量累积损伤模型 |
4.3 论模型的实验验证 |
4.3.1 材料及试样 |
4.3.2 实验系统及实验过程 |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传统疲劳实验结果 |
4.4.2 外热像法定量模型的结果 |
4.4.3 比较分析与讨论 |
4.4.4 线性能量累积损伤模型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热处理FV520B钢的疲劳性能和断裂机理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实验材料与试件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力学性能 |
5.3.2 A板和B板的微观组织 |
5.3.3 宏微观疲劳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6 非均质焊接构件疲劳参数与断裂机理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理论基础 |
6.2.1 疲劳极限的定量模型 |
6.2.2 S-N曲线的定量模型 |
6.2.3 线性能量累积损伤模型 |
6.3 实验研究 |
6.3.1 实验材料及试件 |
6.3.2 实验方法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1 传统S-N曲线 |
6.4.2 热像法定量模型的结果分析 |
6.4.3 平均应力对S-N曲线的影响 |
6.4.4 焊接构件残余疲劳寿命的预测 |
6.4.5 硬度及金相研究 |
6.4.6 焊接接头的疲劳断裂机理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风机叶轮用不锈钢低温性能研究及匹配焊材的研制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
1.1.1 离心风机的发展现状 |
1.1.2 离心风机发展趋势 |
1.1.3 离心风机低温应用现状 |
1.2 风机叶轮材料 |
1.3 低温工况下风机叶轮材料的性能要求 |
1.4 不锈钢 |
1.4.1 不锈钢概述 |
1.4.2 不锈钢的分类 |
1.5 马氏体型不锈钢 |
1.5.1 马氏体不锈钢组织与性能 |
1.5.2 马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 |
1.5.3 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方法 |
1.5.4 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材料 |
1.5.5 马氏体不锈钢的焊接工艺要点 |
1.6 试验用马氏体不锈钢 |
1.6.1 0Cr13Ni5Mo钢简述 |
1.6.2 FV520(B)钢简述 |
1.6.3 X21CrMoV121钢简述 |
1.7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热处理试验设备 |
2.3 母材拉伸性能试验 |
2.4 冲击韧性试验 |
2.5 硬度试验 |
2.6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 |
2.7 显微组织分析 |
2.8 X-ray衍射分析(XRD) |
2.9 小结 |
3 0Cr13Ni5Mo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分析 |
3.1 母材热处理工艺 |
3.2 母材显微组织分析 |
3.3 母材拉伸性能 |
3.4 母材冲击性能 |
3.5 母材硬度测试 |
3.6 残余奥氏体的测定 |
3.7 回火温度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3.8 小结 |
4 FV520(B)钢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分析 |
4.1 母材热处理工艺 |
4.2 母材显微组织 |
4.3 母材拉伸性能 |
4.4 母材冲击性能 |
4.5 母材硬度测试 |
4.6 母材冲击断口形貌分析 |
4.7 残余奥氏体的测定 |
4.8 小结 |
5 X21CrMoV121钢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分析 |
5.1 母材热处理工艺 |
5.2 母材显微组织 |
5.3 母材拉伸性能 |
5.4 母材冲击性能 |
5.5 母材硬度测试 |
5.6 母材组织与性能分析 |
5.7 小结 |
6 焊接接头性能研究及匹配焊材研制思路 |
6.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及焊接工序 |
6.1.2 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 |
6.2 焊接接头组织分析 |
6.3 焊接接头性能 |
6.4 匹配焊接材料研制思路 |
6.4.1 焊缝组织选择 |
6.4.2 焊条合金体系的选择 |
6.4.3 合金元素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6.4.4 FV520(B)不锈钢焊缝合金系的确定 |
6.4.5 FV520(B)钢焊芯成分设计 |
6.5 焊条药皮成分设计 |
6.5.1 焊条性能的影响因素 |
6.5.2 药皮渣系的确定 |
6.5.3 焊条药皮配方设计 |
6.6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硕士论文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四、FV520(B)不锈钢叶轮焊后热处理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FV520B钢的激光焊接、焊后热处理以及焊后CMT填充的研究[D]. 吕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FV520(B)钢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研究[J]. 牛靖,董俊明,付永红,薛锦. 中国机械工程, 2007(11)
- [3]合金元素及热处理工艺对FV520(B)钢焊缝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 唐江. 西安理工大学, 2014(09)
- [4]FV520B钢十字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J]. 樊俊铃,郭杏林,吴承伟,邓德伟.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12(07)
- [5]FV520B不锈钢角焊缝接头的组织和断裂机理[J]. 樊俊铃,郭杏林,吴承伟. 材料工程, 2013(07)
- [6]FV520(B)与18CrMnMoV焊接接头力学性能分析[J]. 牛靖,董俊明,薛锦,张敏. 焊接学报, 2006(12)
- [7]带曲率叶片窄流道叶轮真空钎焊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D]. 孟冬梅. 东北大学, 2008(03)
- [8]FV520(B)不锈钢叶轮焊后热处理工艺探讨[J]. 谭朝鑫. 华中工学院学报, 1983(S1)
- [9]金属材料疲劳参数的快速评估方法和断裂机理的研究[D]. 樊俊铃.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10]风机叶轮用不锈钢低温性能研究及匹配焊材的研制思路[D]. 黄晓江.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