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国豪情 淋漓奔放——试论陈亮的词(论文文献综述)
郭映蕊[1](2021)在《胡云翼《宋词选》对初中语文宋词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
王佳莹[2](2021)在《阳羡词派及其“存经存史”词学观》文中指出
秦榕[3](2021)在《方濬师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姜宇彤[4](2021)在《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典是古诗文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它可以增强诗歌的意蕴,提高文章的格调。但是含蓄委婉又历史悠久的典故可能会给古诗文的解读和赏析带来困难。因此,掌握典故的含义和外延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读懂古诗文中的言外之意,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考试的功利化倾向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古诗文典故的关注度不高。语文教材中也没有对其中的典故的类型和来源进行详细地叙述。典故的教学和学习常常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鉴于古诗文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现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典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力求找到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首先,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修辞学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进行研究,并对典故、用典和典源这三个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深入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典故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对用典的类型和典故的来源进行分类。这有助于清楚了解作者使用典故的意图,把握诗文主旨。同时结合具体诗文,探讨典故和用典的价值。明确用典在古诗文中的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典故教学的开展。再次,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典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典故教学存在的五个问题,并探究产生该类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更新观念,重视典故的积累;循序渐进,发掘典故的内涵;改进教法,细品典故的韵味;结合语境,体会典故的妙处;古为今用,焕发典故的活力这五个角度为典故教学提出系统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在辛弃疾的词作教学中应用上述相关策略。本文对大量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实际的典故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李青枝[5](2021)在《《张修府日记》与晚清湖湘诗坛》文中指出张修府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仕宦湖南二十余年,历任长沙、永顺、永州知府,辗转各郡,直至终老于任上。他自赴任湖南便开始撰写日记,二十余年不间断,直至生命的终点。张修府日记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真实详细地记录了咸丰、同治、光绪特别是同治时期湖湘诗坛的诗人、诗事、诗歌及相关活动,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诗坛群像图。与其他晚清湖湘地域诗歌文献相比,日记从日常生活叙事视角,记述了诗人们的家庭生活、文学学术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情感和心态,于琐碎、庸常的细节和喜怒哀乐中,再现了诗人们的创作心理、诗歌产生和诗歌评论的历史现场,不同层级的诗人、诗作及诗歌活动,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晚清湖湘诗坛生态。张修府于湖南为官二十余年,辗转长沙、永顺、衡州、永州等郡,亲历湖南官场人事更迭,目睹官场的种种怪状,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生活、时事变迁。通过考察他的生平经历,不仅可以了解在睁眼看世界的晚清,一个儒臣对传统思想的坚守及其对时代风云的观察和看法,也映现出湖湘乃至晚清官场的现状。小人物命运的背后,是晚清内忧外患的大历史,作为亲历者和叙述者,他的一生仕宦经历,不仅影响着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对近代历史时政的认识,也具有重要价值,所以,他的生平传记也是本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张修府转仕湖南各郡,作为知府,接触人员广杂,交游活动频繁,既有湖南本地人,也有流寓湖湘者,既有达官贵胄,文坛名宿,也有屈沉下僚的县衙小吏,中下层文士,既有师长前辈,也有门生后学,囊括了当时各阶层的人物,日记不仅记载了他们的行迹和诗歌作品,还记录了日常交谈场景和历史时事,在他们的交际过程中,诗学观念、诗歌风尚及诗歌特征也都显露无遗。对于名家或有诗名者的诗歌,张修府从鉴赏者角度加以评点,虽然总体判断较少,但其论诗主性情,尚气骨,重雅致,于深细处着眼,很是中肯精当,其中有部分诗歌为诸家别集所未收者,颇存文献,同时,对其人也有历时性记载和评价,堪称作家生活史。对于门生后学者或底层文士的诗歌,张修府的评点着重于诗法,包括诗歌形式和内容各方面,且通过具体作品进行评论,意在指点后学,度人金针,颇有深入浅出之致,对湖南诗风有着重要影响。二十多年的日记从日常生活交际的角度,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同治、光绪时期湖南文人交游图,生动地描绘出湖湘诗坛的生存状态与真实面貌。张修府的着述多与湖南有关,包括日记的写作、诗文创作及湖南地方文献的整理编纂等等。张修府论诗远祧诗骚,浸淫汉魏六朝,而归宿于唐宋诸大家,兼有宋诗的特征,诗歌创作多取材于楚地风物和人事,具有浓厚的湖湘地域色彩,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张修府的创作旨趣都与湖湘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湖湘诗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仕宦湖湘二十余年的流寓官员,他的诗歌创作是湖湘诗歌史的构成要件和材料,应该纳入到湖湘文学视域来考察,给予应有的地位和重视。总之,无论是张修府日记中录评的湖湘诗坛诗人、诗事、诗歌,还是他的诗歌创作,都对湖湘诗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向倩[6](2021)在《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清代江南地区,它的经济与文化都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经济的昌盛带来文化上的长足进步。上海地区归属于江南,因此它成为士林之渊薮。不论是鼎盛不衰的以诗礼文章传家的世家望族,还是布衣文人的交游唱和,都留下大量的诗文作品集。这些诗文集中的序跋,往往能从侧面表现出文人的诗文风格、家风家学传承、文学价值观、交游结社等情况,对补充上海地区诗文集研究,完善文人群体和家族地域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题目为《清代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它立足于清代中晚期上海地区的文人诗文集,通过整理这些诗文集序跋,进行文本细读与研究,进一步发掘诗文集序跋中所反映的文学价值观念,家族文化、文人交游结社、文集刊刻等方面情况。本论文除了“绪论”、“附录”和“结语”之外,共分五章,从不同的方面去论述清中晚期上海地区的诗文集序跋。绪论主要写了三个方面,首先对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进行地域范围的界定,其次从当时的上海地区整个文学史研究和序跋相关研究两方面入手,着手梳理与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有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最后论述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及笔者研究思路。该论文第一章论述了文人群体,并将其分为官宦群体与布衣群体。在中国古代,中国的文人并不是都能通过科举走进政治系统。笔者从文人的社会身份的角度对文人群体进行划分,能更全面的考察出文人们的创作背景。论文的第二章主要是写家族群体,特别是文化家族,序跋中所反映的家族地域文学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清中晚期上海地区科举的兴盛从而为文化世家地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清代上海地区的文化大族大多数鼎盛不衰,他们以诗礼传家,十分重视家学、家风的传承,这些在文化家族所刊刻的诗文集以及其家谱当中都有所表现,除此之外,序跋者的评价也不容忽视,本章列举袁氏家族和顾氏家族,以此来体现序跋中所反映的文化家族的精神风貌。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考察序跋中反映的文人思想内涵,清代上海地区文学作家们大多强调诗歌要本乎性情,要发言者心之声;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注重诗歌抒情功能的阐发;并且在序跋的写作中,文人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出其重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价值观。论文第四章主要涉及到序跋中的交游结社,清代上海地区文学流派众多,文人间的交往相当频繁,因此文人间唱和交游和诗会结社不断,从文人们的交往中,能深深地体会到当时文人们的诗学观念、精神价值以及审美取向。论文第五章则通过整理分析序跋中的文集刊刻情况,得出更多关于清中晚期诗文集序跋的传播留存情况,以及明清时期文人热衷诗文刊刻以传世不朽的追求。目前学界对于序跋这一文体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充分,本文是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企望对于序跋研究这一领域作出一点点贡献。
莫砺锋[7](2021)在《四海无人角两雄——辛陆异同论》文中研究指明辛词与陆诗是南宋文坛上爱国主题的最高典范,但是二人的爱国思想同中有异,前者以奏议为主要形式,是爱国将帅的平戎之策;后者以诗歌为主要形式,是爱国文士的讨胡之檄。就作品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内容而言,辛词与陆诗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多为写实,后者纯出虚构;故前者只能对亲身经历如实叙述,后者却可以尽情地展开想象。辛词与陆诗的相同之处是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并维护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尊严。
孙学堂[8](2021)在《论辛弃疾的“英雄词”》文中研究指明"英雄词"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一是指风格豪放的词,二是指英雄所写的词,三是指表现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的词。循名责实,最后一种理解较为合理。翻检辛弃疾的全部词作,符合这一特点的不过三十首左右,不宜夸大其数量及所占比例。辛词中有些作品虽然也洋溢着爱国的情思,但要么基调低沉,战斗精神已近消解,要么风格豪放而近于率性自适,都不再是英雄气概的抒写,不宜视为"英雄词"。要正确衡估辛弃疾的"英雄词"。以同样的标准翻检两宋词,辛弃疾的"英雄词"数量还是最多的。在两宋(尤其是南宋)"英雄词"的发展史上,辛弃疾无疑是最高的山峰。
胡建次[9](2020)在《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创作主体论,民国时期词论家普遍对辛弃疾胸怀广大、有情性、有恢宏才力予以推扬;二是词作内涵与艺术特征论,民国时期词论家认为辛词充满爱国情怀,不仅有豪放之音,亦见婉约之调;三是苏辛比较论,民国时期词论家在肯定辛苏之词都以感情豪放、境界壮阔着称的同时,也对辛词情感表现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和内在抒写的沉郁给予了充分评述。民国时期词学批评对辛弃疾的论说,从不同视点将人们对辛弃疾的认识进行了充实、深化与完善,为后人更好地把握辛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多维的视角。
邓小苏[10](2020)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爱国豪情 淋漓奔放——试论陈亮的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国豪情 淋漓奔放——试论陈亮的词(论文提纲范文)
(4)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价值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3.案例分析法 |
(四)文献综述 |
1.学位论文 |
2.期刊论文 |
3.专业着作 |
(五)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一)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叙事学理论 |
2.修辞学理论 |
3.接受美学理论 |
(二)典故与相关概念界定 |
1.典故 |
2.用典 |
3.典源 |
二、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概述及分析 |
(一)典故的分布情况 |
(二)用典的方法 |
1.明用与暗用 |
2.正用与反用 |
3.借用与化用 |
4.其他(如语义双关) |
(三)典故的来源探析 |
1.事典 |
2.语典 |
三、古诗文用典的价值 |
(一)余韵悠长,引发读者联想 |
(二)委婉含蓄,丰富诗文内涵 |
(三)古朴典雅,提高诗文格调 |
(四)言简意深,拓展诗文主题 |
(五)形象生动,赋予诗文生机 |
四、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存在问题及归因 |
(一)古诗文典故教学存在问题 |
1.典故的积累储存数量不够 |
2.典故的内涵意蕴挖掘不透 |
3.典故的情致美感体味不足 |
4.典故的解读分析脱离诗文 |
5.典故的当下价值展现匮乏 |
(二)古诗文典故教学的问题归因 |
1.追求考试功利忽视典故学习 |
2.缺少对典故寻根问底的精神 |
3.对典故的欣赏品味方式单一 |
4.不了解典故含义和产生背景 |
5.缺少典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五、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更新观念,重视典故的积累 |
1.激发兴趣,点燃学习典故的热情 |
2.广泛阅读,加大学习典故的数量 |
3.总结归纳,加强已知典故的运用 |
(二)循序渐进,发掘典故的内涵 |
1.博览群书,探索典故的来源出处 |
2.教师点拨,缩短学生与典故距离 |
3.由表及里,领会典故的深层意义 |
(三)改进教法,细品典故的韵味 |
1.创设情境,再现典故的原始场景 |
2.咬文嚼字,体验典故的用字精巧 |
3.诵读诗文,回味典故的意蕴悠长 |
(四)结合语境,体会典故的妙处 |
1.知人论世,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
2.整体感知,揣摩典故与诗词关系 |
3.同类比较,分析典故情感的差异 |
(五)古为今用,焕发典故的活力 |
1.举一反三,精心设计典故的迁移 |
2.结合现实,探讨典故的当下价值 |
3.以古鉴今,发挥典故的育人功能 |
六、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设计 |
(一)激情导入 |
(二)预习检测 |
(三)研读词作 |
(四)揣摩情感 |
(五)布置作业 |
(六)板书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C《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5)《张修府日记》与晚清湖湘诗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张修府日记》所见张修府生平仕宦资料与湖湘政治环境 |
第一节 家世、师承及生活 |
一、家族世系 |
二、师承关系 |
三、物质生活 |
第二节 生平宦迹与湖湘官场环境 |
一、入仕前 |
二、湖湘宦海浮沉 |
第二章 张修府着述及《张修府日记》所载相关资料与湖湘文化 |
第一节 《张修府日记》概况 |
一、《日记》记载张修府家世生平情况 |
二、《日记》记载同光时期湖湘诗人交游唱和情况 |
三、《日记》记载同光时期湖南名人宦迹 |
四、《日记》记载农民战争史料 |
五、《日记》记载湖南方志资料 |
六、《日记》记载其他珍稀史料 |
第二节 张修府的文学作品 |
一、张修府诗词创作 |
二、张修府的古文创作 |
第三节 张修府编纂整理的地方文献 |
一、《清泉县志》 |
二、《溪州官牍》 |
三、《溪州课士录》 |
四、其他着述 |
第三章 《张修府日记》所见张修府交游资料与湖湘诗坛生态(上) |
第一节 《湘上诗缘录》与《日记》的关系 |
一、《湘上诗缘录》的编纂与文本重塑 |
二、《湘上诗缘录》文本复原及其评点特征 |
第二节 陈宝箴与张修府的交游 |
第三节 朱克敬与张修府的交游 |
第四节 黄文琛与张修府的交游 |
第五节 易佩绅与张修府的交游 |
第六节 张金镛与张修府的交游 |
第七节 胡兴仁与张修府的交游 |
第四章 《张修府日记》所见张修府交游资料与湖湘诗坛生态(下) |
第一节 杨彝珍、邵亨豫等人与张修府的交游 |
一、杨彝珍与张修府的交游 |
二、邵亨豫与张修府的交游 |
三、程稚蘅与张修府的交游 |
四、张士宽与张修府的交游 |
五、杨翰与张修府的交游 |
六、张启鹏与张修府的交游 |
七、郭嵩焘兄弟与张修府的交游 |
八、廷桂与张修府的交游 |
第二节 王闿运等湖湘诗派成员与张修府的交游 |
一、王闿运 |
二、彭玉麟 |
三、瞿鸿禨 |
四、李寿蓉 |
第三节 湖湘其他文人与张修府的交游 |
一、黄燮清 |
二、吴敏树 |
三、皮锡瑞 |
四、俞凤翰 |
五、何绍基 |
六、徐同善 |
七、李元度 |
八、朱锡绶 |
九、黄恩彤 |
十、夏献云 |
十一、左宗植 |
十二、骆秉章 |
十三、陆增祥 |
十四、裴荫森 |
十五、张自牧 |
十六、陆传应 |
十七、曾国荃 |
十八、翁同爵 |
十九、王文韶 |
二十、嵇有庆 |
二十一、张绚 |
第四节 张修府与门生后学的交游 |
一、命题及士子诗学教育 |
二、门生后学诗歌及评论 |
第五章 张修府诗歌创作与《张修府日记》关系及其湖湘书写 |
第一节 张修府诗集与《日记》的关系 |
一、诗歌自注与纪实 |
二、文学场景还原 |
第二节 张修府的诗学观念 |
一、主情 |
二、尚气 |
三、重切 |
四、诗学的形成 |
第三节 编诗卷分明一部离骚——张修府诗歌主题 |
一、乱离之歌 |
二、志士之歌 |
三、乡思之歌 |
第四节 张修府诗歌的艺术特征 |
一、直抒胸臆写真情 |
二、议论中寓有思理 |
三、以景结情与自然意象 |
第五节 张修府古文创作与日记及其湖湘书写 |
一、张修府融入仕宦地的方式 |
二、湖南景观书写 |
第六章 张修府与湖湘诗坛及其贡献 |
第一节 《张修府日记》与湖湘诗学文献 |
一、《张修府日记》与湖湘诗学文献 |
二、《张修府日记》与湖湘诗坛的关系 |
第二节 张修府及其诗文与湖湘诗坛关系 |
一、张修府诗学观念与湖湘诗学 |
二、张修府及其诗文与湖湘诗歌史 |
附录一:张修府年谱简编(1822—1880) |
附录二:张修府日记手稿整理(同治四年、同治六年、同治七年日记内容)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范围的界定 |
二 研究现状及成果 |
三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序跋中的文人群体 |
第一节 官宦群体 |
一 泖东七子之冠——顾夔 |
二 风雅之遗——赵秉渊 |
三 造境求澹、言情贵真——袁翼 |
四 其他 |
第二节 布衣群体 |
一 中行独复——姚椿 |
二 西樵村里的“国士”——邵玘 |
三 述不辩,咏无讽——徐廷玑 |
四 其他 |
第二章 序跋中的家族文学 |
第一节 宝山袁氏 |
一 家族主要成员 |
二 家风、家学传承 |
第二节 华亭顾氏 |
一 家族主要成员 |
二 家风、家学传承 |
三 华亭顾思照世家——顾作球 |
第三节 金山高氏 |
一 家族主要成员 |
二 家风、家学传承 |
第三章 序跋中的思想内涵 |
第一节 文人价值观 |
一 立德 |
二 立言 |
三 立功 |
第二节 文人的文学观念 |
一 务为折中——性情与学问合一 |
二 词之中兴——抒情功能的充分发展 |
三 理文兼至——义理、考据、辞章三合一 |
第四章 序跋中的交游结社 |
第一节 上海地域内的交游结社 |
第二节 全国范围内的交游结社 |
第五章 序跋中诗文集刊刻情况 |
结语 |
第一节 序跋文的写作风格 |
一 奇崛峭拔 |
二 淡雅浅近 |
三 雄健简练 |
第二节 题词的写作风格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四海无人角两雄——辛陆异同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8)论辛弃疾的“英雄词”(论文提纲范文)
一、辛词特质与“英雄词”之含义 |
二、辛弃疾“英雄词”的典范之作 |
(一)怀古类 |
(二)忆昔类 |
(三)感今类 |
(四)祝勉类 |
(五)寓托类 |
三、几类似是而非的“英雄词” |
(一)解构英雄类 |
(二)快意放达类 |
(三)无奈现实类 |
(四)歌颂功名类 |
(五)吞吐含蓄类 |
(9)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作主体论 |
二、词作内涵与艺术特征论 |
三、苏辛比较论 |
四、爱国豪情 淋漓奔放——试论陈亮的词(论文参考文献)
- [1]胡云翼《宋词选》对初中语文宋词教学的启示[D]. 郭映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阳羡词派及其“存经存史”词学观[D]. 王佳莹. 新疆大学, 2021
- [3]方濬师及其诗歌研究[D]. 秦榕. 安徽大学, 2021
- [4]部编本初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D]. 姜宇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张修府日记》与晚清湖湘诗坛[D]. 李青枝.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清中晚期上海地区诗文集序跋整理与研究[D]. 向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四海无人角两雄——辛陆异同论[J]. 莫砺锋. 文学遗产, 2021(01)
- [8]论辛弃疾的“英雄词”[J]. 孙学堂.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9]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辛弃疾论[J]. 胡建次. 齐鲁学刊, 2020(06)
- [10]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教学研究[D]. 邓小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