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临床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玲,赵长伟[1](2022)在《新形势下的医教研一体化模式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中医学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医疗素质和科研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发展前景。而"医教研一体化"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与关注。本研究阐明了"医教研一体化"模式的具体内容与形式。
许正浩,王珂儿,周佳,牛永宁,温成平[2](2021)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和构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方法]梳理当前中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现状和培养困境,依托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平台,开展中医特色"科研创新启蒙"课程建设和"导师组启发"+"研究生探索"培养方式的探索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适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结果]当前中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存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和国家社会相关需求不断提高的重要矛盾,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要面临生源科研基础薄弱和导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偏态化"两大问题。团队所建设的中医特色"科研创新启蒙"课程能较好的完成低年级研究生"科研创新"启蒙教育,提升其基本科研能力。团队所构建的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的"导师组启发"+"研究生探索"的培养方式,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题设计和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结论]浙江中医药大学通过构建"科研创新"的培养模式,开设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科研创新启蒙"课程,并探索了较优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该模式明显提升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出,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周荣易,马丙祥,任献青,李桓,许爽[3](2021)在《中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生教育是国家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关键体现,作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全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加强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系深远[1]。医学所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健康问题,起到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医学以其特殊性、专业性和重要性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的关键[2]。依据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部署及"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指导思想,
文建庭,刘健,黄传兵,谌曦,汪元,万磊,曹云祥,姜辉,忻凌,方妍妍[4](2021)在《我院中医风湿病学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探讨》文中指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风湿病团队贯彻落实党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致力于中医风湿病学临床科研体系建设,以系统评价研究、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研究、真实世界研究、队列研究、临床经验挖掘研究把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疗效说明白,以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药学研究、组学研究把中医药治疗风湿病作用机制讲清楚,同时进行临床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建设,收到显着成效,为中医药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模式。
童佳兵,李泽庚[5](2021)在《中医内科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内科呼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中医呼吸内科事业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医呼吸内科学科传承和发展的基本措施之一。文章旨在对中医内科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思考,浅谈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
吴中朝,周宇,吴鹏[6](2021)在《朱琏医学实践模式与针灸医院发展定位》文中研究指明1951年,朱琏创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的前身针灸疗法实验所。作为针灸医院创始人,她以卓越的针灸临床医学思维与成就,为针灸医院铺就了正确的学术成长与医院发展之道。从临床重心、传承开拓、医疗能力、科研导向及自我成长5个方面对朱琏医学实践模式进行回顾与剖析。并以此为依据,就相关针灸医院发展定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丘青中,戚子荣,李剑,黄辉文,傅品来[7](2021)在《“BRM”培养模式在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索》文中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后,不同的培养单位培养的质量不同,也存在管理困难、培养考核内容不统一等问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BRM"培养模式对中医骨伤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教育进行探索,分骨科基础、科研思维及手术操作"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侧重地进行骨科专业培训,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结合PACS影像系统培养骨科研究生,具有时间安排合理、临床与科研兼顾、培养方向有侧重,学习曲线呈阶梯式等优势,促进中医骨伤科学传统技术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培养临床能力与科研素质兼备的高层次中医骨伤专业型医学人才。
田赛男,刘琦,夏帅帅,肖莉,晏峻峰,彭清华[8](2021)在《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思考》文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时代的来临,中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文章论述了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数据处理信息化、辨证诊断数字化、施治智能化、病案信息化、健康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概括分析,提出创新思维模式、提供科学证据、提升服务水平、研发智能设备、革新医疗模式等相应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宋鑫,张超[9](2021)在《基于医教研协同的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健康中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以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实施,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迎来了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笔者在实际研究生教学管理中,对目前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多有思考,针对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中医骨伤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出了在医教研协同路径下构建学生的中医思维,塑造人文精神,加强师承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术科研成果产出等相应的建议,以期在新时代对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有新的思路和启发。
上海中医药大学“慢性筋骨病研究中心”[10](2021)在《慢性筋骨病的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拥军教授、施杞教授领衔的"慢性筋骨病研究中心"隶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中心主任为王拥军教授(图1)。中心整合了筋骨理论与治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脊柱退变肾骨相关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脊柱病理三级实验室、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石仰山国医大师伤科学术工作室、施杞名中医工作室、石仰山国医大师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王拥军劳模创新团队工作室、王拥军岐黄学者传承与创新工作室,并承担了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二、中医临床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临床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的医教研一体化模式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中重视经典学习温故知新 |
2 临床中合理安排时间加强技能 |
3 科研中调动积极性协助临床 |
4 完善考核制度奖惩分明 |
(2)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背景下中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趋势 |
1.1中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普遍现状 |
1.2国家和社会对提高中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 |
2 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状况及困境 |
2.1 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型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薄弱 |
2.2 科研学术型和中医临床型导师“两级分化”现象 |
3 研究生教改措施方法探索 |
3.1 中医特色“创新启蒙”课程建设 |
3.1.1 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科研创新启蒙课程教育 |
3.1.2“学术论文”成果导向的科研创新启蒙训练 |
3.1.3 组织优秀论文导向的顶级期刊文献沙龙 |
3.2 以课题组为单元建立“导师组启发”+“研究生探索”的培养方式 |
3.2.1 试点建立“导师组启发”+“研究生探索”的课题设计方式 |
3.2.2 优化完善相关导师组和学生的评阅反馈模式 |
4 成果成效及展望 |
(3)中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
1.1 培养模式不完善 |
1.2 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 |
1.3 中医学研究生培养思路的西医化 |
2 新的时代背景决定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四能”的培养 |
2.1 中医学临床医学的本质要求中医学研究生具备“能看病”的基础能力 |
2.2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责任要求中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能讲课”的文化传播能力 |
2.3 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要求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能科研”的拔高能力 |
2.4 医学的传承性要求医学研究生应具备“能写作”的综合能力 |
3 中医学研究生“四能”培养方案探索 |
4 小结 |
(4)我院中医风湿病学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导思想 |
2 建设原则 |
3 建设措施 |
3.1 以循证医学研究把疗效说明白 |
(1)以系统评价研究说明白疗效。 |
(2)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说明白疗效。 |
(3)以真实世界研究说明白疗效。 |
(4)以队列研究说明白疗效。 |
(5)以临床经验挖掘说明白疗效。 |
3.2 以基础研究把机制讲清楚 |
(1)以文献研究讲清楚机制。 |
(2)以理论研究讲清楚机制。 |
(3)以实验研究讲明白机制。 |
(4)以药学研究讲清楚机制。 |
(5)以组学研究讲明白机制。 |
4 保障措施 |
4.1 平台保障 |
4.2 队伍保障 |
(1)组织领导有力。 |
(2)人才梯队合理。 |
(3)多元融合交流。 |
5 建设效果 |
6 结语 |
(5)中医内科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内科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不足 |
1.1 中西医知识不能较好地相互联系 |
1.2 导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
1.3 专硕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 |
1.4 专业科室临床轮转时间有限 |
2 中医内科呼吸专硕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的优化 |
2.1 加强中西医知识学习 |
2.2 严格实行双导师制 |
2.3 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
2.4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
3结语 |
(6)朱琏医学实践模式与针灸医院发展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朱琏着力临床实践模式与针灸医院发展重心定位 |
2 朱琏传承开拓实践模式与针灸医院发展关键定位 |
3 朱琏医疗能力实践模式与针灸医院发展基本定位 |
4 朱琏临床选题实践模式与针灸医院发展科研定位 |
5 朱琏个人成长实践模式与针灸医院发展用人定位 |
(7)“BRM”培养模式在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规培与研究生教育并轨的现状 |
1.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
1.2 院系管理严松不等 |
1.3 临床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难以兼顾 |
2“BRM”培养模式的概念 |
3“BRM”培养模式的具体教学方法 |
3.1 第一年:掌握基础知识及熟练基础操作 |
3.2 第二年:培养科研能力 |
3.3 第三年:术科操作能力的提高 |
4 BRM模式的优势 |
4.1 时间安排合理 |
4.2 临床与科研兼顾 |
4.3 培养方向有侧重,学习曲线呈阶梯式: |
5 总结 |
(8)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2.1 数据处理信息化 |
2.2 辨证诊断数字化 |
2.3 施治智能化 |
2.4 病案信息化 |
2.5 健康管理规范化 |
3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
3.1 创新思维模式 |
3.2 提供科学证据 |
3.3 提升服务水平 |
3.4 研发智能设备 |
3.5 革新医疗模式 |
4 结语 |
(9)基于医教研协同的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代加强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
1.1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的需要 |
1.2 是实现中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
2 当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
2.1 中医特色不鲜明 |
2.1.1 中医经典着作研习不扎实,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 |
2.1.2 崇尚现代实用医学,学生对中医药文化重视不足、掌握欠缺 |
2.2 培养路径不清晰 |
2.2.1 中医师承教育弱化,人才培养重点不突出 |
2.2.2 考核目标繁杂,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
2.3 传承创新成果不足 |
2.3.1 学术源头缺少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学说 |
2.3.2 科研成果对临床贡献度有限 |
3 医教研协同模式下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
3.1 立足中医本源,回归中医人文内涵 |
3.1.1 中医思维的构建 |
3.1.2 中医人文精神的塑造 |
3.2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
3.2.1 加强师承教育 |
3.2.2创新教学模式 |
3.3 聚焦成果转化,传承与创新并重 |
3.3.1 中医骨伤理论源流的现代拓展 |
3.3.2 中医骨伤经典验方的挖掘和转化 |
4 小结 |
(10)慢性筋骨病的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研究概述 |
1. 学术思想与研究方向 |
2. 研究成果 |
(1)发现了椎间盘退变的三期变化规律,建立了脊柱病的分期治疗方案和“非手术+手术+围手术”序贯防治方案。 |
(2)发现了调控骨代谢的分子机制,建立了补肾益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和评价体系。 |
(3)发现了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建立了补肾祛瘀法防治关节炎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和评价体系。 |
(4)发现了“肾精亏虚型慢性病”共同发病规律,并建立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案,创新发展了“肾藏精”理论。 |
(5)基于肾主骨现代生物学体系和肾精亏虚型慢性病临床防治体系,构建了中医肾骨表型组学生理、病理参数,系统绘制了生长壮老已“肾骨表型图谱”。 |
二、技术平台概况 |
三、科研团队及管理制度 |
四、主要科研成果及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
四、中医临床科研的思路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的医教研一体化模式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初探[J]. 周晓玲,赵长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01)
- [2]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 许正浩,王珂儿,周佳,牛永宁,温成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2)
- [3]中医学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周荣易,马丙祥,任献青,李桓,许爽.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4)
- [4]我院中医风湿病学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探讨[J]. 文建庭,刘健,黄传兵,谌曦,汪元,万磊,曹云祥,姜辉,忻凌,方妍妍.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2)
- [5]中医内科呼吸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考[J]. 童佳兵,李泽庚.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2)
- [6]朱琏医学实践模式与针灸医院发展定位[J]. 吴中朝,周宇,吴鹏. 中国针灸, 2021(11)
- [7]“BRM”培养模式在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 丘青中,戚子荣,李剑,黄辉文,傅品来.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31)
- [8]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思考[J]. 田赛男,刘琦,夏帅帅,肖莉,晏峻峰,彭清华. 时珍国医国药, 2021
- [9]基于医教研协同的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和建议[J]. 宋鑫,张超. 中国医药导报, 2021(31)
- [10]慢性筋骨病的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J]. 上海中医药大学“慢性筋骨病研究中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