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沟主坝裂缝成​​因及对策

治沟主坝裂缝成​​因及对策

一、治沟骨干坝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佳[1](2021)在《基于MIKE21模型的淤地坝溃决过程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域之一,黄土高原地区建设了大量的淤地坝,其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冲刷入黄、提升粮食产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黄土高原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并且由于淤地坝建设时间早,泄水设施不全,且淤积库容减小的问题,时常发生淤地坝漫顶溃决的情况,这对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开展淤地坝的溃坝研究对于防洪安全、泥沙治理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溃坝研究领域,数值模拟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其难点在于对于溃口演变过程的模拟,溃口的发展将极大的影响到下泄水流的流量过程,而下泄的流量过程,又会影响溃口的发展,并作用于下游洪水演进过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展开的研究及主要成果包括有以下两方面:(1)采用DB-IWHR模型针对某均质土坝计算获得溃口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应的下泄流量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MIKE21软件的水动力模型(HD)进行了下游洪水演进分析,获得了下游流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溃坝发生后,下泄流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达到最大值,此后随时间的推移,溃口流量呈指数曲线逐渐减小,下泄峰值流量与溃口宽度和深度正相关。溃口下游厂房区的最大流速范围介于0.5m/s至2.2m/s,此处流速衰减主要由于厂房区与坝体区域之间形成的滞洪区极大减小了洪水流速。溃坝下泄峰值流速取决于溃口宽度、深度、上下游水位差。溃口位于主坝段时,下游无滞洪区,且上下游高差较大,因此形成的溃坝流速及流量均较大,最大流速可达7m/s。(2)通过MIKE21软件的水动力模型(HD)和泥沙输移模型(ST),讨论分析了推移质悬移质不同计算公式条件下,推悬比不同、材料孔隙率不同、粒径不同、泥沙水下休止角不同以及有无螺旋流对淤地坝体溃决过程的影响,并获得了合理的计算参数和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推移质占比、孔隙率与冲刷强度正相关;粒径较大时,溃口呈现窄深式特征;泥沙水下休止角越大时,冲沟的发展越快;考虑螺旋流的情况下,其对冲刷河槽演变弯曲程度表现出一定影响。数值模拟的溃口发展过程可以概化为七个阶段。

郭子豪[2](2021)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黄土丘陵沟壑区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以及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质量耕地短缺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的粮食安全与人居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开发当地土地潜力,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了大规模沟道土地整治工程。针对沟道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控制工程管涌、新造土地不均匀沉降及盐渍化等水系失衡灾害,本研究选取不同典型沟道土地整治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结合野外调查、室内物理与数学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流域水系平衡对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响应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应成果,对整治流域所出现的一系列水系失衡灾害进行安全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流域自响应理论”的完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是流域水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自响应理论”认为:流域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联系与运动的,运动的目标是追求系统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当系统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系统平衡受到破坏,流域系统会自动朝着建立新平衡的方向发展。本研究表明:流域水系多年平均也是平衡的,当水系要素受到干扰,如土地整治切削边坡、填埋沟道等人为活动,水系平衡被打破,流域水系将自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平衡。在新的调整过程中,如得不到合理的调控,将会出现一系列水系失衡引发的灾害,如切削高陡边坡截断流路出现的水流出露点高悬、沟道因填埋“造地”形成的控制工程管涌及盐渍化等。本研究通过构建室内物理与数学模拟模型,对水系平衡运动过程中的水动力要素进行模拟和调控,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完善了“流域自响应理论”中水系变化与沟道土地整治的互馈机制。(2)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所构建的室内实体模型得出,在室内模拟沟道上层工程黄土填埋0.1m,下层填埋粗砂0.9m,地下水埋深0.6m,总降雨量为120mm的条件下,相对于裸坡未整治沟道,裸坡梯田沟道、植被梯田沟道、秸秆覆盖梯田沟道与60%裸坡沟道土地整治可以分别平均减少地表径流25.78%、45.51%、62.40%和42.1%,表明随着沟道整治措施比例的增大,沟道水系中地表径流转化减少,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比例增多;在相同模拟沟道与降雨量下,随着降雨强度从45mm/h以15mm/h等梯度增加到120mm/h,裸坡未整治沟道、裸坡梯田沟道、植被梯田沟道和秸秆覆盖梯田沟道,其地下水转化了分别减少27.2%-53.3%、3.9%-13.7%、27.9%-33.3%、3.2%-10.8%,而60%裸坡沟道土地整治沟道地下水补给量则变化不大,表明沟道土地整治可以显着拦截暴雨径流,并将其转化为沟道地下水。(3)室内试验难以实现的条件下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水系平衡影响。本研究基于室内实体模型模拟结果,构建、率定并验证了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水系平衡影响的HYDRUS-3D及Visual MODFLOW模型,模拟了室内试验难以进行的更大雨强和黄土填埋厚度下的沟道水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下层填埋粗砂0.9m,地下水埋深0.6m,总降雨量为120mm的条件下,当降雨强度从30mm/h增加到150mm/h,沟道土地整治措施下的平均地下水位降低了6.24%;工程黄土填埋厚度从0.1m增加到0.4m,地下水位平均降低了13.62%。表明工程黄土填埋厚度的增加对地下水转化的削弱作用要强于降雨强度的增加对地下水转化的削弱作用。因此,在土地整治沟道黄土填埋深厚区域,需要进行水系调控,增加地下水转化,避免地表径流长时间蓄积所带来的灾害。(4)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水文比拟、卫星监测影像以及构建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影响的Visual MODFLOW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延安新区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日降雨量40-60mm条件下,延安新区所在桥儿沟流域出口最大洪峰流量为6.16-9.24m3/s,次降雨之后的平均地表径流总量是未整治前的3.04倍,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土地整治实施所带来的地表径流过多的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持续的水土保持治理以及城市绿化、人为灌溉、沟道填埋等原因,延安新区表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由0.102增加到0.163。数值模型模拟表明,整治区域挖方区地下水较少,而填方区地下水分布则较为集中;整治流域周围存在100m高度左右的高陡边坡集中区域,此处地下水活动较为频繁,有较大几率发生水系失衡灾害;在高陡边坡集中区域布设地下水排泄盲沟可令地下水位最大降低26m左右,减小了地下水活动频繁带来的负面影响。(5)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调控与防治。针对流域水系失衡引起沟道侵蚀测量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利用卫星影像测算侵蚀沟道特征参数的方法,其对切沟的测算精度可达97.4%,对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溃坝土方量测算精度可达91.1%,满足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灾害的调查需求;室内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相同降雨强度下,60%比例的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提高沟道整治坝体设计洪水标准65.6%;优化地下水排泄盲沟防盐碱化和控制工程管涌设计,应用结果表明其减少土壤水分46.81%,降低最大土壤电导率15.41μs/cm,防盐渍化与管涌潜蚀效果良好;布设沟道整治防侵蚀固堤保坎工程的流域,在日降雨量为120mm暴雨条件下,土地整治工程完好率提高了80%以上,表明本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对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进行调控与防治。

黄志凯[3](2021)在《固沟保塬工程(淤地坝)水土保持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陇东黄土塬区位于季风区,降雨年际分布不均且夏季多暴雨,再加上黄土结构疏松,易被侵蚀,因此该区域一直是水力侵蚀的重灾区。严重的水力侵蚀致使陇东黄土塬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黄土塬逐年萎缩,面临消失的危险。为了缓解水力侵蚀,拯救黄土塬,实施“固沟保塬”工程有着重大意义,而淤地坝工程作为“固沟保塬”工程中一种常用的工程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水力侵蚀。为研究淤地坝建设条件下小流域侵蚀产沙情况,本文利用Geo-WEPP水蚀模型和室内物理模型试验,以黄土塬沟壑区小流域杨家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淤地坝模拟减蚀情况,以揭示水力侵蚀影响下“固沟保塬”工程(淤地坝)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结论如下:(1)Geo-WEPP模型在黄土高塬地区小流域是适用的。利用杨家沟流域的气象、地形、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的数据集的基础上模拟的结果与实测值相比较为接近;由相关参数计算结果得出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以及纳什效率系数均不低于0.95,这表明Geo-WEPP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很接近,且趋势一致。因此Geo-WEPP模型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有较好的适用性。(2)根据Geo-WEPP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淤地坝工程能有效的缓解水力侵蚀。通过设置有无淤地坝情景,进行模拟,得到有淤地坝条件下的径流、侵蚀量分别为1.39×104m3/yr和381.5 t/yr,无淤地坝条件下的径流、侵蚀量为1.72×104m3/yr,和570.5t/yr,建设淤地坝后的径流量及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了19.5%和33.1%。根据100年长时间尺度的模拟结果来看,随着模拟时间尺度的增加,淤地坝情境下的径流量与泥沙量逐渐增加,但仍小于无淤地坝状态下的径流量和泥沙量,这表明随时间尺度的增加淤地坝的拦沙效益逐渐降低,但是仍能够发挥拦沙减蚀作用。(3)通过室内试验发现淤地坝抬升了侵蚀基准面防止了水流不断下切侵蚀。为了进一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将杨家沟流域等比缩小为物理沟道模型,通过设置有无淤地坝条件进行模拟侵蚀过程。根据模拟水力侵蚀的试验结果,设置了淤地坝之后抬高了沟道模型上游的侵蚀基准面,淤地坝能够很好的发挥拦沙效果,与无淤地坝条件下相比泥沙量明显减少;无淤地坝条件下随着冲刷次数的增加,侵蚀沟逐渐加深加长最终相连接形成一条大的侵蚀沟,而设置了淤地坝之后由于抬高了侵蚀基准面只有上游沟头和下游发生侵蚀且侵蚀深度和长度均小于无淤地坝条件下,说明淤地坝工程能够有效的缓解下切侵蚀。由于放水冲刷水流能没过淤地坝顶,多次冲刷后淤地坝会出现毁坏,但此时的泥沙量仍小于无淤地坝条件,这表明虽然淤地坝出现毁坏但是形成的坝地依旧能够减少水流动能,从而起到减少侵蚀的作用。综上,修建淤地坝工程抬升了侵蚀基准面从而对缓解水土流失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淤地坝拦沙效果逐渐降低,但是土壤侵蚀量仍低于无淤地坝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因此即使淤地坝处于淤满状态,形成的坝地仍能发挥一定的拦沙效果,但此时淤地坝已成为危坝必须进行加固抢修之后才能更好的发挥拦沙减蚀的效果。同时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利用化整为零的思路提出按照自然径流路径,进行截水、排水、保水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从而实现黄土高原的长治久安。

王小帆[4](2020)在《基于水文特征分析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是在黄土高原特有地貌形态背景下实施的一项大型土地整治工程,国际上并无先例参考。由于对黄土塬区的生态环境缺乏系统的认识,对黄土塬–沟道的水土动力没有深入的理解,使得这些工程措施对于减缓沟头前进、保护塬面的力度仍显不足。本文在充分调查现有固沟保塬工程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对固沟保塬实施区域进行了水文特征研究,并针对目前固沟保塬工程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主要研究结论为:(1)固沟保塬沟头回填工程可缓解沟头延伸,治理效果立竿见影,但是长期力度不足。据多源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发现,西峰区火巷沟2000年进行回填工程治理后短期效果明显,但至2017年沟头仍前进了48m。(2)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总结提出了固沟保塬工程常见的四种治理模式。分别为:(1)简单填埋型;(2)排水+填埋型;(3)排水+填埋+护坡型;(4)排水+填埋+生态护坡型。其中第四种模式合理处理了径流冲蚀、雨水溅蚀等问题,治理效果最优。(3)沟道所在子流域地貌特征的不同,会导致侵蚀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火巷沟所在子流域多为城区,道路硬化会加速径流汇流,因此侵蚀方式主要是水力冲刷型;冯堡沟所在子流域多为乡村农田,下垫面的渗透系数比较大,易形成优势通道和陷穴,因此侵蚀方式多为陷穴诱发型。(4)在固沟保塬沟头区域,土壤含水量具有很强的空间分异性。将冯堡沟沟头区域划分为三部分:填埋治理区(LA)、塬面农耕区(FA)、沟道区(GA)。不同区域土壤平均含水量为:沟头治理区(17.80%)>沟道区(16.65%)>塬面农耕区(14.40%)。原因可能是填埋治理区位于水流路径上,是地表水,包气带水和地下水的聚集区。(5)基于流域水文分析,提出了径流自然管理法,有效阻止径流下沟。径流自然管理法的核心是依据自然径流路径,梯级截流,合理修建蓄水池,最大程度减缓水力侵蚀。提出了二叉树虹吸排水法,并根据道路梯级设计排水管网,从工程实施前的准备、工程实施中的管理、工程实施后的维护三方面优化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建议在流域水文分析基础上,考虑大尺度长时间范围,立足于“三区三线”方针,进行科学合理的固沟保塬工程措施,防止诱发次生地质灾害。本研究可为合理进行黄土高原水土运移调控,成功实施固沟保塬工程提供借鉴,最终服务于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

党心悦[5](2020)在《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环境效应 ——以顾屯流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有效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利工程,截止2015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各种类型淤地坝共11万余座,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输沙量由1919-1959的每年15.92亿吨减小到2015年的0.55亿吨,其中,淤地坝的减沙量占各种水利水保措施总减沙量的20%左右。同时,淤地坝拦淤后形成平坦的人造平原,土壤湿润肥沃,抗旱能力强,产量高,比坡地增产3~10倍。但是,淤地坝改变了天然地形地貌和水流条件,淤地坝蓄水(或积水)引起的非饱和黄土工程性质效应、水循环与盐分聚积效应、坝体溃决效应以及斜坡失稳等效应,给人民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本文依托延安革命老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以延安市甘谷驿顾屯流域采用淤地坝为主方式的治沟造地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淤地坝及坝系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探井揭示与采样、原位实验、地球物理勘探、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环境效应研究,提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如下。1.淤地坝工程引起的流域内表层黄土非饱和特性效应显着。现有地表回填土与原状黄土相比,土体结构被重构,黄土非饱和特性效应表现为:原状黄土土体在含水率为12%时其吸应力即达到2114.471kPa,而回填土土体在含水率为12%时其吸应力仅达到9.90kPa,脱湿过程回填土最大吸应力为1958.463kPa,出现在含水率为1.8%时;在吸湿条件下,原状黄土土体在含水率为12%时其吸应力达到586.94kPa,而回填土土体在含水率为12%时其吸应力仅为2.52kPa,吸湿过程回填土最大吸应力为492.75kPa,出现在含水率为1.8%时。含水率相近时,在脱湿路径下,原状黄土的渗透系数为1.72e-7 cm/s,而回填土渗透系数为3.1e-4 cm/s;在吸湿路径下,原状黄土的渗透系数为5.14e-8 cm/s,而回填土渗透系数为2.13e-4 cm/s;同时,在脱湿过程中,原状黄土的进气值为90.91kPa,而回填土进气值仅为5.46kPa,;在吸湿过程中,原状黄土的进气值为19.23kPa,而回填土进气值为2.45 kPa。原状黄土的吸应力滞后效应可达71.68kPa,而回填土的吸应力滞后效应为3.01kPa。2.淤地坝系局部区域水循环改变引起土壤盐渍化效应明显。顾屯流域淤地坝工程改变了河道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结构,重构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局域水循环系统,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位埋深较大,难以产生土壤盐渍化现象。修建后的淤地坝上游常年蓄水拟或形成水库,坝系内地下水位壅高,加上回填土毛细上升高度约1.346m,导致土壤盐渍化效应。3.淤地坝存在较高的溃决风险。通过野外调查、地面物探和数值模拟等工作,认为坝体东侧与通村公路相接处渗漏问题较为严重,淤地坝存在较高的溃决风险,坝内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高是导致溃决风险的主要原因。4.坝体防渗加固和坝内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是防控坝体溃决风险和土壤盐渍化的有效途径。首先,对坝体西侧原有泄水廊道和排水沟进行清淤,保证排水通畅;第二,针对坝体东侧无排水措施的现状,除在坝体东侧下部增加相应的泄水廊道和排水沟外,应在坝地横向布设暗渠与排水沟相连,使回填土积水能够顺利排出,降低坝地地下水位、控制土壤盐渍化和提高坝体安全性;第三,采取雨季前翻耕、减小水盐上升高度,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比、改善植物生长等土壤盐渍化综合防治措施。

赵满[6](2020)在《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治理模式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董志塬是黄土高原地区现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的黄土塬,有“天下第一塬”和“陇东粮仓”的美誉。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以来,一直坚持水土保持科学实验与塬面综合治理实践两手抓,总结出塬面防治的治理模式,对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塬面周边的植被发生了巨大变化,侵蚀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需要重新提炼与总结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因此,本研究以董志塬塬面综合防护措施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现阶段塬区沟头溯源侵蚀的主要危害,溯源侵蚀产生的原因,当前塬区沟头溯源侵蚀治理的主要技术体系与模式以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对策和建议,以便为该区后续黄土塬面保护实施方案设计和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对完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溯源侵蚀的发生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塬面和沟谷地形的差异、短时性大暴雨和植被盖度低是溯源侵蚀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塬面城镇化建设、不合理的工程选址和城镇地区集中排洪是诱发溯源侵蚀的主要人为因素。溯源侵蚀的主要危害有:破坏交通路线、蚕食农田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塬面径流调控利用方式,将董志塬地区现有沟头治理模式总结为以下三类:1)“蓄水型”沟头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围梗林带式”和“围梗涝池式”两种;2)“排水型”沟头治理模式,主要包括“挑流消能型”、“坡面直排型”和“暗管导流型”三种;3)“回填加固型”和“削坡开级型”两类沟头防护措施常与上述治理模式配合使用。(3)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董志塬地区沟头治理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治理后沟头植被恢复缓慢,有发生溯源的潜在风险;2)部分沟头防护措施设计、布设不合理,防护措施年久失修,极端暴雨条件下易发生溯源;3)沟头较大的集水区,洪水排放不合理,未有合理的排泄措施与沟底防冲、消能设施等,沟蚀发生依然严重。(4)可采用客土覆盖、耕作翻松、栽植先锋植物种以及加强人为管控的方式促进沟头植被恢复。沟头防护措施应以10a~15a一遇暴雨为设计标准,同时兼顾集水面积、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并与沟道治理措施(谷坊、淤地坝等)结合使用;每年汛期到来之前对其进行检修,保证其能正常发挥防洪作用,汛期或暴雨结束后应及时对其检修和维护。

杨建辉[7](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汪自力,张宝森,刘红珍,李春江,林秀芝,杨吉山[8](2019)在《2016年达拉特旗淤地坝水毁原因及拦沙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核查淤地坝水毁原因及对入黄泥沙的影响,基于西柳沟和罕台川小流域19座淤地坝决口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得出2016年"8·17"暴雨降雨过程和入黄水沙的特征。针对淤地坝结构和运行特点,结合现场对淤地坝水毁情况尤其是决口部位冲蚀形态的详细查勘,从降雨以及淤地坝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淤地坝水毁原因,定性给出了淤地坝决口形式及拦沙效果。提出优化坝系布局和建设标准,改进放水建筑物结构并强化施工质量管理,重视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建设等建议。

王慧娟[9](2019)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研究》文中认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世界上黄土塬地貌最典型、塬面面积最大的区域。该区耕地分布集中,村落密布,是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和优质苹果生产地,也是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城镇开发建设和交通领域的兴起,塬面硬化面积逐渐扩大,地表产汇流规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塬面不断被蚕蚀,局地沟道侵蚀严重,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该区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土地资源利用等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选取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固沟保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土保持学和土壤侵蚀学理论为基础,选取黄土高塬沟壑区董志塬、洛川塬和太德塬为研究区,以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主要研究内容,深入调查,在全面了解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基础上,分析水土流失成因及其特点,研究确定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其布设,结果表明:根据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的不同功能,将研究区布设的措施划分为蓄水措施、截排水措施、边埂防护措施、沟头防护措施、林草措施、条田工程措施及其他配套措施等7类措施;按研究区不同措施的利用价值归纳整合,研究提出适应黄土塬面不同地形条件、侵蚀状况及实际需求的防治措施布设及技术指标,形成各类单项措施点、线、面综合防治模式,即沟头防护模式、塬坡面恢复发展模式、农业节水灌溉模式、经济果业林发展模式、城市景观模式、“塬、坡、沟”三道防线全方位综合防护模式和小流域综合开发模式。通过本次研究,探索找到适用于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体系,达到“固沟保塬”、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符合新时期塬面治理的理念,为正在编制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袁水龙,张卫华,王湛[10](2018)在《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系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淤地坝系是治理水土流失最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研究分析了影响小流域坝系安全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小流域淤地坝系安全评价体系,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为例,对各项评价指标打分赋值。通过Topsis法对王茂沟安全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王茂沟小流域大部分淤地坝处于接近安全状态,研究成果以期为黄土高原淤地坝系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二、治沟骨干坝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沟骨干坝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IKE21模型的淤地坝溃决过程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淤地坝基本概念及分类
        1.2.2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1.2.3 超标洪水下淤地坝运行状况分析
        1.2.4 淤地坝溃决引起因素
        1.2.5 淤地坝溃决机理研究现状
        1.2.6 溃口发展过程以及流量过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数值模型的理论与方法
    2.1 MIKE水动力模块(HD)基本原理
        2.1.1 质量方程
        2.1.2 动量方程
    2.2 沙输移模块(ST)基本原理
        2.2.1 泥沙输移计算公式
    2.3 数值模型的求解方法
        2.3.1 空间差分
        2.3.2 时间差分
    2.4 求解过程
    2.5 DB-IWHR模型原理
        2.5.1 溃口断面流量计算
        2.5.2 溃口断面流速计算
        2.5.3 溃口起始冲刷条件
        2.5.4 溃口侧向崩塌条件
        2.5.5 计算终止条件
    2.6 本章小结
3 某均质土坝溃坝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背景
        3.1.2 自然地理与水文气象概况
        3.1.3 坝体概况
    3.2 溃坝方案及边界条件
        3.2.1 溃坝方案的拟定
        3.2.2 边界条件
        3.2.3 计算范围
        3.2.4 溃坝流量计算
    3.3 模型构建
        3.3.1 网格划分
        3.3.2 地形插值
    3.4 本章小结
4 溃坝洪水分析
    4.1 计算参数设置
        4.1.1 左岸堆积体北侧溃决
        4.1.2 左岸堆积体西侧溃决
        4.1.3 左岸堆积体东侧溃决
        4.1.4 主堆积体溃决
    4.2 溃口流量变化分析
        4.2.1 左岸堆积体北侧溃决
        4.2.2 左岸堆积体西侧溃决
        4.2.3 左岸堆积体东侧溃决
        4.2.4 主堆积体溃决
    4.3 流速变化过程分析
        4.3.1 左岸堆积体北侧溃决
        4.3.2 左岸堆积体西侧溃决
        4.3.3 左岸堆积体东侧溃决
        4.3.4 主堆积体溃决
    4.4 水位、水深变化过程分析
        4.4.1 左岸堆积体北侧溃决
        4.4.2 左岸堆积体西侧溃决
        4.4.3 左岸堆积体东侧溃决
        4.4.4 主堆积体溃决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MIKE21 ST模块的溃口发展过程模拟分析
    5.1 模型建立
    5.2 参数设置与计算组合设置
        5.2.1 模型计算参数及计算组合
        5.2.2 基于Engelund and Fredsoe公式的推悬比对冲刷结果的影响
        5.2.3 基于Engelund and Hansen公式的推悬比对冲刷结果的影响
        5.2.4 基于Van Rijn公式的推悬比对冲刷结果的影响
        5.2.5 推悬比相同时不同公式对冲刷结果的影响
        5.2.6 孔隙率对冲刷结果的影响
        5.2.7 粒径对冲刷结果的影响
        5.2.8 休止角对冲刷结果的影响
        5.2.9 螺旋流对冲刷结果的影响
    5.3 合适参数的溃口发展过程具体分析
        5.3.1 模型计算参数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的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整治的内涵与国内外发展趋势
        1.2.2 国内外沟道流域水土保持技术发展与现状
        1.2.3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现状
        1.2.4 土地整治措施对沟道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
        1.2.5 土地整治对沟道水系影响研究与评价方法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2.1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室内试验模拟系统
        2.2.2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室内模拟试验设计与试验材料
        2.2.3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室内模拟试验试验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
        2.2.4 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研究区域
        2.2.5 沟道土地整治水系平衡数值模拟平台
第3章 沟道土地整治条件下“流域自响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3.1 “流域自响应理论”简述
    3.2 沟道土地整治水系平衡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3 沟道土地整治下的“流域自响应理论”完善
    3.4 基于“流域自响应理论”的沟道整治条件下水系平衡新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平衡的影响
    4.1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产汇流的影响
        4.1.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
        4.1.2 降雨强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
    4.2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土壤水变化的影响
        4.2.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土壤水的影响分析
        4.2.2 降雨强度对土壤水的影响分析
    4.3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
        4.3.1 不同整治沟道下垫面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4.3.2 降雨强度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4.4 线性沟道土地整治对沟道降水分配各水系要素的影响
        4.4.1 不同整治沟道措施对沟道水系要素分配的影响分析
        4.4.2 降雨强度对沟道水系要素分配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值模型不同线性沟道土地整治条件下水系平衡模拟
    5.1 基于HYDRUS-3D不同条件下线性沟道土地整治水量转化模拟分析
        5.1.1 HYDRUS-3D模型的建立
        5.1.2 不同模拟沟道下垫面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5.1.3 基于室内模拟条件下不同沟道土地整治条件对水系要素转化影响
    5.2 基于Visual MODFLOW不同线性沟道整治下垫面对地下水位影响模拟
        5.2.1 Visual MODFLOW模型的建立
        5.2.2 不同模拟沟道下垫面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5.2.3 基于室内模拟不同沟道整治下垫面对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流域水系的影响
    6.1 基于实地调查和水文模型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6.1.1 基于水文比拟法和SCS模型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6.1.2 基于水土保持监测资料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6.2 基于ESA CCI土壤含水量数据的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6.3 基于Visual MODFLOW盆地式沟道土地整治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
        6.3.1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与建模
        6.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水文地质参数设定
        6.3.3 模型率定及模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沟道土地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调控与防治技术
    7.1 基于Google Earth的沟道土地整治坝体冲毁量的测算技术
        7.1.1 Google Earth对地观测原理
        7.1.2 系统与随机误差及纠偏
        7.1.3 侵蚀量计算过程
        7.1.4 侵蚀量计算结果与精度分析
        7.1.5 沟道土地整治坝体冲毁侵蚀量测算验证
    7.2 沟道土地整治对沟道控制工程设计标准的影响
        7.2.1 对沟道控制骨干坝体设计标准的影响
        7.2.2 对坝地田坎防护的影响
    7.3 沟道整治流域水系失衡灾害防治及地下水排泄调控措施设计
        7.3.1 高边坡水流出露点处工程及植被修复技术
        7.3.2 整治沟道控制性工程的管涌防治技术
        7.3.3 整治沟道新造农田地下水排泄调控技术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固沟保塬工程(淤地坝)水土保持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力侵蚀研究进展
        1.2.2 固沟保塬研究现状
        1.2.3 水力侵蚀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象
    2.4 地质条件、土壤
    2.5 植被资源
    2.6 水土流失现状
第三章 Geo-WEPP模型数据库构建与适用性研究
    3.1 Geo-WEPP模型简介
        3.1.1 Geo-WEPP模型发展概况
        3.1.2 Geo-WEPP模型技术框架
        3.1.3 Geo-WEPP模型应用现状
    3.2 Geo-WEPP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3.2.1 地形数据库的构建
        3.2.2 土地利用及土壤数据库的构建
        3.2.3 气象数据库的构建
    3.3 Geo-WEPP模型精度评价
        3.3.1 精度评价方法
        3.3.2 数据的精度评价
    小结
第四章 水力侵蚀影响下淤地坝工程水土保持效应数值模拟
    4.1 淤地坝工程简介
    4.2 淤地坝工程情景设定
        4.2.1 淤地坝坝址选择
        4.2.2 淤地坝坝型选择
        4.2.3 淤地坝情景设定
    4.3 淤地坝建设情景下侵蚀量模拟
    小结
第五章 室内淤地坝水力侵蚀物理模型试验
    5.1 试验背景
    5.2 试验材料
    5.3 试验设计
    5.4 试验流程
    5.5 淤地坝建设前后侵蚀特征
    5.6 淤地坝建设前后侵蚀量变化
    5.7 试验改进建议
    小结
第六章 水力侵蚀影响下淤地坝工程的水土保持效应
    6.1 基于Geo-WEPP模型淤地坝工程的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6.2 基于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淤地坝工程的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6.3 水力侵蚀影响下淤地坝工程的水土保持效应
    6.4 黄土水力侵蚀诱发固沟保塬(淤地坝)工程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预警及防控
    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水文特征分析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沟道溯源侵蚀机理研究
        1.2.2 沟道溯源侵蚀影响因素研究
        1.2.3 沟道溯源侵蚀治理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特色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固沟保塬工程实施区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象水文特征
        2.1.3 土壤植被特征
    2.2 研究靶区选取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
    3.2 流域水文分析
    3.3 测区布设及样点采集
    3.4 土壤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常见的固沟保塬工程治理模式及特征研究
        4.1.1 早期回填工程治理效果评估
        4.1.2 固沟保塬工程常见治理模式
        4.1.3 固沟保塬工程不足之处
    4.2 基于水文分析的塬面径流特征研究
        4.2.1 西峰区董志塬塬面径流特征分析
        4.2.2 典型沟道径流入沟特征分析
        4.2.3 径流自然管理法
    4.3 固沟保塬工程实施后土壤水分分异特征分析
        4.3.1 土壤水分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
        4.3.2 土壤水分空间分异性分析
        4.3.3 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方案优化
    5.1 工程前期准备
        5.1.1 依据“三区三线”,制定科学系统完整的土地规划体系
        5.1.2 厘清侵蚀沟溯源侵蚀因素,针对主控因子“对症下药”
        5.1.3 气象土壤实时监测,建立水文模型
    5.2 工程中期实施
        5.2.1 沟道治理由主及次,保证方案执行完整
        5.2.2 健全管理机制,将工程保质落实到位
    5.3 工程后期维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
    专利
    资助项目
致谢

(5)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环境效应 ——以顾屯流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流域水循环研究现状
        1.2.2 黄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及趋势
        1.2.3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现状与需求
        1.2.4 淤地坝溃决灾害风险分析及动态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主要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研究成果
        1.3.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3 气象水文
    2.4 不良地质现象
第3章. 黄土非饱和效应
    3.1 物理性质测试
    3.2 孔隙结构
        3.2.1 试验概述
        3.2.2 土体孔隙结构特征变化
    3.3 土-水特征
        3.3.1 试验原理及试验概述
        3.3.2 土-水特征征变化
    3.4 小结
第4章 局域水循环效应
    4.1 地质模型
    4.2 数学模型
    4.3 源汇项计算
    4.4 修建淤地坝工程前区域地下水均衡
    4.5 修建淤地坝工程后区域地下水均衡
    4.6 局域水循环效应
第5章 坝地土壤积盐效应
    5.1 地层分布及坝体渗漏探测
        5.1.1 物探方法及测线布置
        5.1.2 数据及反演结果分析
    5.2 土壤毛细上升高度计算
    5.3 土壤含盐量与坝地土壤积盐效应
    5.4 小结
第6章. 坝体失稳溃决效应
    6.1 5号淤地坝渗漏现状分析
    6.2 坝体渗流与坡体稳定性分析
    6.3 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治理模式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董志塬水土流失特征及治理现状
    3.1 小流域分区
    3.2 水土流失特征
    3.3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3.4 小结
第四章 董志塬溯源侵蚀的危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1 自然地理因素分析
    4.2 溯源侵蚀的危害
    4.3 溯源侵蚀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治理模式典例分析
    5.1 沟头治理样点分布
    5.2 沟头治理典例分析
    5.3 沟头治理模式总结
    5.4 小结
第六章 董志塬沟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 沟头缺乏植被保护引发溯源
    6.2 防护措施设计、布设不合理引发溯源
    6.3 沟头治理中出现的其他问题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2016年达拉特旗淤地坝水毁原因及拦沙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达拉特旗淤地坝及其小流域概况
    1.1 淤地坝、水文站、雨量站分布情况
    1.2 降雨情况
    1.3 淤地坝结构及水毁情况
        1.3.1 淤地坝组成及结构形式
        1.3.2 淤地坝水毁情况
        1.3.3 淤地坝口门残留淤积形态
    1.4 洪水、泥沙情况
2 水文泥沙资料分析
    2.1 暴雨重现期
    2.2 入黄泥沙
3 淤地坝特点及决口原因分析
    3.1 淤地坝特点
    3.2 淤地坝决口原因
4 结 论

(9)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黄土塬演化过程
        1.3.2 黄土塬区水土流失成因研究
        1.3.3 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其布设研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三大塬区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水土流失基本概况
        2.2.1 水土流失特点
        2.2.2 水土流失成因
        2.2.3 水土流失危害
        2.2.4 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及存在问题
    2.3 小结
3 研究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技术指标研究
    3.1 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理论基础
        3.1.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指导思想
        3.1.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3.2 研究区塬面措施布设
        3.2.1 太德塬区主要措施布设
        3.2.2 洛川塬区主要措施布设
        3.2.3 董志塬区主要措施布设
    3.3 措施技术布设研究
        3.3.1 蓄水措施
        3.3.2 截排水措施
        3.3.3 边埂措施
        3.3.4 沟头防护措施
        3.3.5 林草措施
        3.3.6 条田工程措施
        3.3.7 其他工程
    3.4 小结
4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4.1 典型沟头防护模式
    4.2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4.3 “塬、坡、沟”全方位综合防护模式
    4.4 小流域综合开发模式
    4.5 小结
5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系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影响淤地坝系安全因素分析
3 淤地坝系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1 淤地坝系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2 淤地坝系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赋分标准
4 小流域坝系安全评价体系应用实例
5 结论

四、治沟骨干坝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IKE21模型的淤地坝溃决过程数值模拟[D]. 李佳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系平衡影响研究[D]. 郭子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3]固沟保塬工程(淤地坝)水土保持效应分析[D]. 黄志凯. 长安大学, 2021
  • [4]基于水文特征分析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方案优化研究[D]. 王小帆. 长安大学, 2020(06)
  • [5]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环境效应 ——以顾屯流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D]. 党心悦. 长安大学, 2020(06)
  • [6]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治理模式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 赵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2016年达拉特旗淤地坝水毁原因及拦沙效果[J]. 汪自力,张宝森,刘红珍,李春江,林秀芝,杨吉山.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9(04)
  • [9]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研究[D]. 王慧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10]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淤地坝系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 袁水龙,张卫华,王湛.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8(05)

标签:;  ;  ;  ;  ;  

治沟主坝裂缝成​​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