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模式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的行为干预

睡眠模式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的行为干预

一、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睡眠型态紊乱的心理心理精神疾病行为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文中认为近十几年来,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快速蔓延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超重/肥胖人口占比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现阶段超重/肥胖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医学营养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

郝瑞霞[2](2021)在《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制订适用于冠心病合并负性情绪患者的智能计算机辅助治疗方案。2.通过临床应用,评价干预方案的效果,为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方法:1.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方案的制订基于认知行为疗法技术,融合双心医学和心脏康复的理念,建立研究小组。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临床调研、专家小组会议等形式制订适用于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方案。2.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方案的应用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2020年2月—9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负性情绪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020年6月—9月收治的39例纳入试验组,2020年2月—5月收治的38例纳入对照组。试验组39例应用智能化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方案,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匹兹堡睡眠量表得分及护士满意度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方案的效果。结果:1.制订了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方案本研究制订了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方案,由阳光天使、心理治疗师主导的的认知行为干预和计算机心理治疗程序的辅助干预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又分为重塑认知、认知巩固、行为放松三个模块。2.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方案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睡眠的影响。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负性情绪评分、睡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对负性情绪的影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睡眠的影响: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睡眠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对使用智能系统的满意度护士对使用智能系统的满意度较高,总体满意度达94.35%。结论:实施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护士对使用智能系统的满意度较高,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

李亮[3](2021)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各年龄段TD患儿及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差异,分析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历进行资料采集,包括患儿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首发症状、危险因素、中医证候类型、治疗方式和疗程。分析各年龄段TD患儿及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差异,对可能影响疗程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TD病例的一般情况:本研究的TD病例中有男孩548例(77.29%),女孩161例(22.71%),平均就诊年龄为8.34±2.41岁,超过半数的患儿来自华北地区(355例,50.07%)。平均发病年龄为6.55±2.10岁,平均病程为21.20±19.94个月,多数患儿就诊时表现为运动发声联合性抽动(401例,56.56%),疾病严重程度多为轻度(334例,47.11%)或中度(348例,49.08%),平均YGTSS评分为35.67±14.56分,脑电图正常者581例(81.95%),无共患病者637例(89.84%)。以眼部抽动为首发症状者最多(419例,59.10%)。情绪变化(391次,23.63%)、感染/炎症(356次,21.51%)、学习压力(282次,17.04%)是最常见的疾病危险因素。肝亢风动证(184例,25.95%)、阴虚风动证(128例,18.05%)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未联用西药者538例(75.88%),规律服药者562例(79.27%)。2.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平均疗程为32.84±14.41个月。各年龄段TD患儿疗程存在差异(P=0.048),5岁及以下为28.09±12.61个月,5.1~10岁为31.70±13.02个月,10.1~15岁为33.72±14.45个月,15岁以上为38.32±13.37个月。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疗程存在差异(P=0.000),1日1剂为6.39±2.86个月,3日2剂为9.30±4.41个月,2日1剂为8.15±3.73个月,3日1剂为5.15±2.51个月,4日1剂为3.92±1.88个月。3.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疗程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r=0.136),与脑电图呈正相关(r=0.160),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r=0.559),与联用西药呈负相关(r=-0.085),与规律服药呈负相关(r=-0.168),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452),且与抽动类型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YGTSS评分、是否规律服药、疾病严重程度、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同时联用西药会对疗程产生影响,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疗程=0.496*YGTSS评分-5.373*规律服药+10.371*重度+4.465*脑电图-2.261*联用西药+18.833(F=82.325,P=0.000<0.01,R2=0.365)。结论:1.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不同年龄阶段抽动障碍患儿的疗程有所差异,所需疗程与患儿的年龄呈正相关。2.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在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有所差异,3日2剂和2日1剂所需疗程更长。3.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受到YGTSS评分、疾病严重程度、是否规律服药、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同时联用西药的影响。研究二 韩斐教授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对韩斐教授在不同阶段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各阶段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而挖掘潜在的新方组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标准的首诊处方按照初诊时间的不同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方剂管理模块,建立4个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比较各阶段首诊处方的高频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和组方规律,挖掘2016~2018首诊处方的核心药物组合及潜在新方组合。结果:1.高频药物分析:2007~2009首诊处方常用珍珠母、枳壳、白芷、白芍。2010~2012首诊处方常用珍珠母、枳壳、白芷、芦根。2013~2015首诊处方常用荆芥、石斛、辛夷、蝉蜕2016~2018首诊处方常用白芷、辛夷、首乌藤、蝉蜕。此外,各阶段首诊处方均常用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柴胡、僵蚕。2.药物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分析:各阶段所用药物均以安神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且安神药和补虚药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增趋势,清热药的使用比例则逐渐降低。各阶段所用药物的四气均以寒、温、平为主,且寒性药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减趋势,平性药的使用比例则逐渐升高。各阶段所用药物的五味均以苦、辛、甘为主,且甘味药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苦味、辛味药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各阶段所用药物的归经均以心、肝、肺为主,且归心经、肺经药物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增趋势。3.关联规则分析:2007~2009首诊处方常以柴胡配枳壳,石菖蒲配远志;2010~2012首诊处方常以柴胡配芦根,僵蚕配白芍;2013~2015首诊处方常以石斛、僵蚕配柴胡,柴胡配僵蚕、蝉蜕;2016~2018首诊处方常以首乌藤配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配酸枣仁、柏子仁。此外,各阶段首诊处方中均常以龙骨配牡蛎、酸枣仁配柏子仁、柴胡配僵蚕、白芷配辛夷。4.2016~2018首诊处方的新方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对2016~2018首诊处方进行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得到新方组合8个。结论:1.韩斐教授治疗TD从心肝肺立论,以安神、息风、解表为基本治法,尤重安神法的使用。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柴胡、僵蚕为静心止动方的核心药物组。2.韩斐教授在治疗TD时越来越重视心肝阴血不足、外风引动内风的病理机制,在安神法的基础上着重滋养心肝阴血、宣肺解表通窍;温补平和的药物使用逐渐增多,苦辛燥烈的药物使用逐渐减少,说明导师治疗TD的用药更加偏于轻清平和。3.通过对2016~2018首诊处方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新方组合8个,新方功效多偏于解表和养阴,与上述用药规律变化的特点相符。研究三 静心止动方对抽动障碍患儿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TD组与非TD组儿童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分析其与TD组YGTSS评分的相关性,并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该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PD-1/PD-L1通路与TD的相关性以及静心止动方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TD患儿及同期在我院体检的非TD儿童,检测两组儿童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并对TD患儿进行YGTSS评分,比较两组儿童PD-1/PD-L1的表达,分析其与YGTSS评分的相关性。TD组患儿用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再次检测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析静心止动方对TD患儿PD-1/PD-L1表达的影响。结果:1.两组儿童的性别和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高于非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L1表达高于非T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D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600X+13.341;TD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50.724X+8.042。4.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临床控制者1例(4.17%),显效者11例(45.83%),有效者9例(37.50%),无效者3例(12.50%),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后YGTSS评分较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儿的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无异常变化。5.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D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儿童,且与YGTSS评分具有相关性,推测PD-1升高导致的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与TD密切相关。2.静心止动方治疗后TD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明显降低,说明静心止动方可以通过下调PD-1/PD-L1表达,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增强患儿的免疫力。3.本研究中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总有效率为87.50%,患儿经治疗后抽动症状明显改善,YGTS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再次证实了从心论治T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王晓梅[4](2021)在《正念减压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分析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以正念减压疗法为主的一种心理干预手段和方法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应用效果。方法:第一部分: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况研究。此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新疆某地区三级甲等医院对270名于肿瘤内科和乳腺外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等研究工具,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并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正念减压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干预研究。从现况研究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26.0软件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实验组(n=3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为期8周的线上正念减压疗法。干预前后,分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进行评估,探究正念减压疗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干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况调查1.癌症复发恐惧总得分为(84.40±23.14)分,78.7%的患者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癌症复发恐惧心理;睡眠质量总分为9(6,13)分,70.1%患者存在睡眠障碍(PSQI>7分)。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症家族史和疼痛程度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法: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402,P<0.01),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r=0.487;r=0.402,均P<0.01),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314,P<0.01)。第二部分:正念减压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干预结果1.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癌症复发恐惧各维度得分及总分、睡眠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2.1组间比较(1)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癌症复发恐惧总分分别为(86.17±17.14)分和(72.20±15.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的睡眠质量总分分别为(10.50±5.08)分和(7.33±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内比较:(1)实验组干预前后癌症复发恐惧总分分别为(89.33±9.75)分和(72.20±15.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总分分别为(11.87±4.13)分和(7.33±3.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干预前后癌症复发恐惧总分分别为(86.53±8.38)和(86.17±17.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睡眠质量总分分别为(11.10±4.32)和(10.50±5.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普遍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焦虑、抑郁和消极应对均呈显着正相关,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程度越高,其睡眠质量越差,进而加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选择消极应对的方式越突出。2.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以正念减压疗法为主的心理干预,可有效的降低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惧心理,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睡眠质量,该方法简便易学,学习成本低,能切实帮助乳腺癌进行自患者我调适,调节心理不适感,缓解睡眠问题。

刘盼盼[5](2021)在《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探讨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女性PFD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方案,应用于PFD患者,评价其疗效,为女性PFD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为两部分。研究一,从2019年4月~2019年5月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两个地区参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参与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其中PFD患者109人设为PFD组,非PFD患者109人设为对照组,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FDI-2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测量,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FD组患者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FD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于2019年8月~2019年12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用掷硬币法从前来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PF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人,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EPQ、LES、PFDI-20、HAMD、HAMA、SSRS、SCSQ评估,干预四周后再行PFDI-20、HAMD、HAMA、SSRS、SCSQ评估。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的组间差异,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配对检验(Wilcoxon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组内干预前后的差异,评价认知行为干预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PFD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产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PFD组PFDI-20总分(Z=-8.231,P<0.001)及三个分量表POPDI-6(Z=-4.401,P<0.001)、CRADI-8(Z=-3.467,P=0.001)、UDI-6(Z=-10.478,P<0.001)得分均高于对照组。(3)PFD组HAMD总分(Z=-3.093,P=0.002)、HAMA总分(Z=-2.918,P=0.004)均高于对照组,PFD组抑郁程度(Z=-3.195,P=0.001)、焦虑程度(Z=-3.360,P=0.001)均比对照组严重。(4)PFD组消极应对得分(t=-2.901,P=0.004)、神经质得分(Z=-2.017,P=0.044)、负性生活事件分高于对照组(Z=-2.018,P=0.044)。(5)PFD组社会支持总分(t=-2.286,P=0.023)、主观支持因子得分(Z=-2.012,P=0.044)、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Z=-3.442,P=0.001)均低于对照组。(6)PFDI-20得分与HAMA、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HAMD得分与HAMA、消极应对、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HAMA得分与消极应对、神经质呈正相关;消极应对得分与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神经质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7)HAMD(OR=2.150,95%CI=1.044~4.428)、HAMA(OR=2.085,95%CI=1.101~3.948)、消极应对(OR=1.830,95%CI=1.016~3.295)是PFD的危险因素,SSRS(OR=0.472,95%CI=0.247~0.901)是PFD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1)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BMI、文化程度、EPQ和LES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PFDI-20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PFDI-20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7.575,P<0.001;Z=5.101,P<0.001);且干预组PFDI-20得分小于对照组(Z=-2.961,P=0.003)。(4)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HAMD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HAMD得分较干预前降低(t=5.385,P<0.001);且小于对照组(Z=-3.016,P=0.003)。(5)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HAMA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HAMA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10.317,P<0.001;t=4.569,P<0.001),且干预组HAMA得分小于对照组(Z=-4.422,P<0.001)。(6)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SSRS总分(t=-3.839,P<0.001)、主观支持因子得分(t=-3.813,P<0.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t=-2.400,P=0.023)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干预组SSRS总分(t=2.208,P=0.031)、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Z=-2.354,P=0.019)大于对照组。(7)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CSQ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干预前(t=-5.089,P<0.001)、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干预前(t=3.419,P=0.002);且干预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对照组(t=2.100,P=0.040)、消极应对得分小于对照组(t=-2.123,P=0.038)。结论1.PFD患者相比较普通人群,盆底症状明显,其心理社会因素具有一定特点,PFD患者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情绪,性格具有神经质特征,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较多、社会支持较差,遭遇较多负性生活事件。PFD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及其与PFD的症状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抑郁、焦虑、消极的应对方式是PFD的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是PFD的保护因素。2.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PFD患者的盆底症状,提高PFD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PFD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PFD患者的社会支持以及增加对支持的主观感受和利用;使患者对事件的应对方式偏向于积极。

孙露娜[6](2021)在《正念冥想对军事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冥想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不仅越来越多的人将冥想作为一种心身锻炼方式来放松减压、疗愈心灵,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者也逐渐将冥想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与行为干预技术用于治疗各种身心疾病,提升健康和幸福感。有学者将冥想应用于军事领域,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多为西方学者所报道,关于冥想在中国部队应用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其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治疗军事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正念冥想——受到广泛研究的一类冥想方式,探讨其用于干预中国海军官兵军事PTSD症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正念冥想在中国部队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分别采用文献研究、随机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为正念冥想干预军事PTSD的有效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随机对照研究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为期8周的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练习,分别在练习的第0、5、8周以及第12周进行纵向追踪评估,探讨系统性的MBCT练习对军事PTSD症状及相关心理状况的影响。横断面研究通过对军事PTSD症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重点探究睡眠质量和一般健康对军事PTSD症状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中共纳入了19个合格的研究,包含1326名被试。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冥想干预在改善军事PTSD症状方面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SMD=-0.33,95%CI[-0.45,-0.21],p<0.0001)。此外,无论对照组采用阳性对照还是空白对照,冥想通过团体还是个人的形式实施,采用短期时程还是标准时程干预,正念冥想均能有效改善军事PTSD症状。2、随机对照研究中,经过8周的MBCT练习,军事PTSD症状变化的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β=-3.173,SE=0.818,p<0.001),即冥想组与对照组的军事PTSD症状随时间变化出现显着性差异,冥想组经过8周MBCT练习后军事PTSD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且冥想组PTSD的四个症状群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明显。正念水平的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β=3.902,SE=0.995,p<0.001),即冥想组与对照组的正念水平随时间变化出现显着性差异,冥想组经过8周MBCT练习正念水平的提升较对照组明显;进一步的分析显示,MBCT练习通过提升正念水平来改善军事PTSD症状。另外,一般健康的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β=-0.534,SE=0.250,p=0.036),即冥想组与对照组的一般健康随时间变化出现显着性差异,冥想组经过8周MBCT练习一般健康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而睡眠质量的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着(β=-0.183,SE=0.281,p=0.517),即干预前后冥想组与对照组睡眠质量改善的差异不显着。3、对军事PTSD症状的影响因素探究中,分层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β=0.114,p=0.007)、心理、精神疾病用药史(β=0.238,p<0.001)、创伤经历(β=0.137,p=0.001)、是否接触过冥想(β=0.102,p=0.021)、对冥想是否感兴趣(β=0.114,p=0.014)、一般健康(β=0.369,p<0.001)以及睡眠质量(β=0.248,p<0.001)对军事PTSD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而正念水平(β=-0.092,p=0.053)对军事PTSD症状的影响呈边缘显着,上述变量共解释了48.5%的总变异(F=54.234,p<0.01)。4、为进一步分析睡眠质量、一般健康、正念水平与军事PTSD症状之间的关系,我们构建了二因子中介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正念水平对军事PTSD症状的总效应显着(β=-0.315,Z=-4.701,Bias-corrected 95%CI[-0.436,-0.164],Percentile 95%CI[-0.437,-0.166]),直接效应呈边缘显着(β=-0.089,Z=-1.978,Bias-corrected 95%CI[-0.171,0.002],Percentile 95%CI[-0.169,0.003]),间接效应显着(β=-0.226,Z=-4.520,Bias-corrected 95%CI[-0.330,-0.134],Percentile 95%CI[-0.316,-0.134])。特定间接效应中,睡眠质量(β=-0.052,Z=-3.250,Bias-corrected 95%CI[-0.093,-0.026],Percentile95%CI[-0.090,-0.023])和一般健康(β=-0.174,Z=-3.783,Bias-corrected 95%CI[-0.259,-0.090],Percentile 95%CI[-0.254,-0.087])在正念水平与军事PTSD症状之间都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结论:1、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正念冥想可以有效缓解军事PTSD症状。2、8周的正念冥想训练可以通过提升正念水平来改善军事PTSD症状。3、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和一般健康在正念水平与军事PTSD症状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邓家琳[7](2021)在《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旨在进一步验证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临床疗效的基础之上,探索其在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的相关机制及对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并发掘静宁颗粒治疗ADHD模型大鼠可能涉及的其他途径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静宁颗粒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临床研究方面,通过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疾病疗效、各量表评分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变化,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相关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及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推广提供重要临床依据。实验研究方面,通过采用旷场实验检测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同时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部分指标的表达情况及含量改善水平,验证静宁颗粒作用于多巴胺能系统可能是通过调节该途径相关因子这一假说,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临床推广提供重要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面,纳入符合标准的ADHD患儿25例,给予静宁颗粒口服,疗程8周,期间记录患儿一般资料,并在治疗0周、4周、8周时间节点进行SNAP-Ⅳ量表积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划消试验评分以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记录。治疗0周、8周节点时进行血清维生素D、DA、TH、BDNF含量检测,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实验研究方面,将雄性4周龄SHR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静宁颗粒高剂量组、静宁颗粒中剂量组、静宁颗粒低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同时将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组别不同,分别予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混悬液,盐酸托莫西汀混悬液,去离子水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进行旷场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脑组织样本检测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血清样本留存检测维生素D、TH含量,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评分均下降明显;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因子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各主证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项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除面色、大便外,治疗4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次证其余各项均有所改善,治疗8周时各项均明显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除面色、大便外的各项次证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8周时血清维生素D、DA、BDNF含量明显升高,TH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旷场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较,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各组及托莫西汀组运动总路程、中心路程和中心时间明显减少,静止时间和边缘时间明显增加,其中以静宁颗粒高剂量组与盐酸托莫西汀组改善最为明显。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TH含量;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维生素D含量。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下调ADHD模型大鼠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水平。研究结论临床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临床核心症状和中医证候表现,且对相关负性情绪存在一定调节作用;ADHD患儿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异常,静宁颗粒能够改善其失调状态,这可能是通过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因子TH、BDNF等的调控发挥作用的。实验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有效控制ADHD模型大鼠的多动冲动行为,调控相关负性情绪,其疗效与盐酸托莫西汀相当;ADHD模型大鼠存在多巴胺能系统代谢异常,静宁颗粒可以通过调节维生素D作用途径,对通路上TH、DAT、BDNF等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改善脑内多巴胺能系统的失调状态,从而发挥疗效。

陈绿叶[8](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遵循本次研究的标准严格纳入60例符合要求的受试者,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进行治疗,每日一次,6天的连续治疗后休息1天,14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则予盐酸舍曲林片口服治疗,每日50mg,服用2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的评分,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上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共59例患者完成研究,其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的HAMD评分、NIHSS评分、PSQI评分、Barthel指数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3.治疗后,两组的HAMD评分、NIHSS评分、PSQI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PSQI评分、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67%;而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7例,脱落1例,总有效率为75.86%;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与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均有效,两者在改善患者抑郁程度方面的疗效相当,但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在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优化睡眠质量、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方面的疗效更胜一筹。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李文达[9](2021)在《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痴呆症的患者共6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采集,如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等,并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与记录、相关量表的评分收集。应用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11)。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对与整理后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Shapiro-Wilk(S-W)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线性分析等,探讨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Hcy水平、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痴呆患者60例,其中年龄最小者50岁,最大者97岁;男性患者28人,平均年龄为75.57± 10.97岁;女性患者32人,平均年龄为77.62±7.13岁,男女比例约为1:1.14。60例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人,血管性痴呆患者23人,混合性痴呆患者15人,其他类型痴呆2人。相比于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妄想、淡漠及刻板运动更多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P<0.05)。60例痴呆患者中,轻度痴呆患者12人,中度痴呆患者33人,重度痴呆患者15人。重度痴呆组的NPI总分显着高于轻度痴呆组(P=0.03),且更容易出现幻觉症状(P=0.02)。患者既往史中伴高血压史42人,脑血管病史30人,高脂血症史26人,糖尿病史25人,冠心病史17人。伴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较低的Hcy水平(P=0.02)和较低的激越攻击症状发生率(P=0.03)。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史、病程长短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及Hcy水平无明显相关。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分析:本研究中精神行为症状条目共12项,分别为妄想、幻觉、激越攻击、抑郁低落、焦虑、欣快、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刻板运动、夜间行为、进食障碍。每项12分,总分共144分。对Hcy水平与NPI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痴呆患者的Hcy水平越高,NPI得分越高,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这种正向影响关系更紧密。在12项症状条目中,出现淡漠症状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二者呈正相关(P=0.03)。3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证素的关系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证素共11个,包括阳亢、毒盛、阴虚、脾虚、阳虚、髓减、血虚、肾虚、气虚、血瘀、痰浊。其中伴有阳亢证素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P=0.01)。4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通过分析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发现伴有阳亢证素的患者NPI评分更高(P<0.01),且会出现更多症状条目表现(P<0.01)。在具体症状条目中,伴脾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P=0.02);伴血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1);伴阴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P=0.01);伴阳亢证素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P=0.01)以及易激惹症状(P=0.01);伴毒盛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3)。结论:1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可能与其Hcy水平相关。2伴有淡漠症状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且其淡漠程度可能与Hcy水平呈正相关。3伴有阳亢证素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更多的精神行为症状类型及更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4痴呆患者的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间存在相关性:伴脾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伴血虚、毒盛证素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夜间行为症状;伴阴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伴阳亢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以及易激惹症状。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0](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二、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睡眠型态紊乱的心理心理精神疾病行为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睡眠型态紊乱的心理心理精神疾病行为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肥胖的流行与危害
2 医学减重干预方法
    2.1 限能量膳食
    2.2 高蛋白膳食
    2.3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2.4间歇性能量限制
    2.5 低血糖指数饮食
    2.6 多种饮食模式
        2.6.1 终止高血压饮食
        2.6.2 地中海饮食
    2.7 代餐食品减重
    2.8 生物节律与减重
    2.9 微量营养素
    2.1 0 肠道微生态
    2.11医学营养减重与教育营养教育
    2.12医学营养减重与行为辅导
    2.13医学营养减重与药物治疗
    2.14减重与代谢手术相关的营养问题
    2.15医学减重后的体重维持
    2.16精准营养与医学减重
    2.17运动与医学营养减重
    2.18心理治疗与医学营养减重
    2.19医学营养减重与保健成分
        2.19.1鱼油
        2.19.2 MCT
        2.19.3左旋肉碱
        2.19.4 RS
    2.20医学营养减重与饮料
        2.20.1咖啡与医学营养减重
        2.20.2甜味剂与医学营养减重
3 特殊人群部分
    3.1 重度肥胖者的医学营养减重
    3.2 围孕期管理与医学营养减重
    3.3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3.4 老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3.5 PCOS与医学营养减重
    3.6 糖尿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3.7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3.8 痛风与医学营养减重

(2)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冠心病流行病学
        1.2 冠心病患者合并负性情绪现状
        1.3 负性情绪与睡眠
        1.4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常见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1.5 计算机认知行为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干预方案的制订
    1 组建专家小组
    2 建立方案初步框架
        2.1 文献回顾
        2.2 临床调研
        2.3 课题组讨论
        2.4 初步框架内容
    3 形成最终方案
        3.1 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方案心理干预部分智能化
        3.2 建立系统问题反馈微信交流群
        3.3 实施流程
第二部分 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方案的应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样本含量的计算
        2.3 分组方法
        2.4 样本流失说明
    3 研究方法
        3.1 培训心理护士—阳光天使
        3.2 早期识别患者的负性情绪
        3.3 组建研究小组
        3.4 干预方法
        3.5 评价工具
        3.6 资料收集方法
        3.7 质量控制
        3.8 统计学分析
        3.9 伦理审查
        3.10 研究流程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4.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4.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睡眠得分比较
        4.4 护士对智能系统的满意度情况
    5 讨论
        5.1 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可以辅助护士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5.2 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可以辅助护士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5.3 护士对智能化系统总体较满意,工作效率提高
    6 小结
第三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2.1 创新性
        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进展
        4. 实验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现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法
        4. 入选标准
        5. 数据获取与处理
        6. 观察指标
        7. 质量控制
        8. 伦理审查
        9. 统计分析
        结果
        1. LTD病例的一般情况
        2.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
        3.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LTD病例的一般情况分析
        2.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分析
        3.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研究二 韩斐教授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处方来源
        2. 入选标准
        3. 一般资料
        4. 数据预处理
        5. 数据分析方法
        结果
        1. 高频中药频次分析
        2. 中药功效分类分析
        3. 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4.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5. 2016~2018首诊处方熵聚类分析
        讨论
        1. 高频药物分析
        2. 药物功效分类与性味归经分析
        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 基于2016~2018首诊处方的新方组合分析
        结论
    研究三 静心止动方对抽动障碍患儿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入选标准
        4. 疗效评价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1. TD组与非TD组基线资料比较
        2. TD组与非TD组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比较
        3. TD组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与YGT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 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疗效评价
        5. 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差异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PD-1/PD-L1通路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2. 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与TD的相关性分析
        3. PD-1/PD-L1通路与TD的相关性及静心止动方对其表达影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件

(4)正念减压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总体设计
    2.1 总体研究内容
    2.2 伦理学原则
    2.3 总体技术路线
第三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况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质量控制
    3.4 结果
第四章 正念减压疗法的干预效果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干预过程
        4.3.1 筹备阶段
        4.3.2 干预实施阶段
        4.3.3 效果评价阶段
    4.4 质量控制
    4.5 研究对象失访情况
    4.6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分析
    5.2 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分析
    5.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乳腺癌患者睡眠质量与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呈正相关
    5.5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
    5.6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
    5.7 正念减压疗法改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有效性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癌症患者复发恐惧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PFD组与对照组盆底症状比较
        3.3 PFD组和对照组抑郁情绪比较
        3.4 PFD组和对照组焦虑情绪比较
        3.5 PFD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比较
        3.6 PFD组和对照组社会支持比较
        3.7 PFD组和对照组人格特征比较
        3.8 PFD组和对照组生活事件比较
        3.9 PFD患者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3.10 影响PFD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4.讨论
        4.1 PFD患者一般人口学情况特点
        4.2 PFD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特征
        4.3 PFD患者应对方式特征
        4.4 PFD患者社会支持特征
        4.5 PFD患者人格特征
        4.6 PFD患者生活事件特征
第二部分 女性PFD的认知行为干预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干预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3.2 干预组与对照组盆底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3.3 干预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3.4 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3.5 干预组与对照组社会支持情况干预前后比较
        3.6 干预组与对照组应对方式情况干预前后比较
    4.讨论
        4.1 CBT对 PFD患者盆底症状的作用
        4.2 CBT对 PFD患者抑郁和焦虑的作用
        4.3 CBT对 PFD患者社会支持的作用
        4.4 CBT对 PFD患者应对方式的作用
        4.5 展望
结论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现状及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正念冥想对军事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背景
课题设计与研究思路
    一、课题设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问题与基本假设
第一部分 正念冥想改善军事PTSD症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前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MBCT干预军事PTSD症状的RCT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睡眠质量和一般健康对军事PTSD症状的影响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结论、创新性及局限性
    一、全文结论
    二、创新性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冥想训练评估问卷
文献综述 冥想在军事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理论探讨及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理论溯源
    3 病因病机
    4 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概述
    2 ADHD病因研究
    3 ADH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4 ADHD现代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和实验研究
    研究一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患儿临床疗效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行为学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与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2.4 异常情况的处理
        2.5 评价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安全性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各评价指标的变化
        3.3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3 选题依据
        3.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治疗依据
        3.2 头皮针的治疗依据
        3.3 对照组口服药物的选择
    4 结果讨论
        4.1 评价方法的讨论
        4.2 结果分析讨论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1.2 中医对BPSD的定义
        1.3 BPSD的流行病学
    2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表现
        2.1 BPSD的症状分类
        2.2 不同痴呆类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分布
    3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病机制
        3.1 BPSD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3.2 BPSD的中医病因病机
    4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西医治疗
        4.1 BPSD的治疗原则
        4.2 BPSD的非药物治疗
        4.3 BPSD的药物治疗
    5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医治疗
        5.1 BPSD的中医非药物治疗
        5.2 BPSD的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研究概况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1 Hcy的存在形式
        1.2 Hcy的代谢途径
        1.3 影响Hcy水平的因素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症的研究现况
        2.1 Hcy水平与痴呆症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2.2 Hcy与痴呆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探讨
        2.3 B族维生素的补充与痴呆的关系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障碍的研究现况
        3.1 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3.2 Hcy水平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
        3.3 Hcy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研究
        3.4 Hcy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患者痴呆类型及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1.2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烟酒史分布情况
        1.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程度分布情况
        1.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病程分布情况
        1.5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2 Hcy水平相关分析
        2.1 Hcy水平分布情况
        2.2 不同年龄、性别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2.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2.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与烟酒史分布情况
        2.5 既往史患病情况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2.6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3 NPI量表相关分布情况
        3.1 NPI总分相关分布情况
        3.2 NPI各条目相关分布情况
        4 Hcy、NPI及中医证素相关分析
        4.1 Hcy水平与NPI总分相关关系分析
        4.2 Hcy水平与NPI各条目相关分析
        4.3 中医证素分布与Hcy水平相关分析
        4.4 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情况
        4.5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数分布情况
        4.6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分布情况
    讨论
        1 患者资料分析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相关性分析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4 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结语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睡眠型态紊乱的心理心理精神疾病行为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11)
  • [2]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辅助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应用研究[D]. 郝瑞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D]. 李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正念减压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干预效果研究[D]. 王晓梅.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D]. 刘盼盼.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正念冥想对军事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干预研究[D]. 孙露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7]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邓家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绿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李文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标签:;  ;  ;  ;  ;  

睡眠模式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的行为干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