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卫生》教材呼吸章节实验问题与建议

《生理卫生》教材呼吸章节实验问题与建议

一、对《生理卫生》课本中呼吸一章实验的疑问和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威[1](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蒋宏宇[2](2014)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教科书文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我国近现代以来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轨迹,审视了小同时期体育教科书的发展特点,总结了体育敦科书变迁演避中的相关规律与经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近代体育敦科书,是在西学东渐与变法图强的冲击下,伴随着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与兴起而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近代体育教科书既是体育课程的产物,也是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的表现和载体。(2)我国近代体育教科书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内容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的飞跃。1922新学制颁布前,体育教科书内容上以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为主:新学制后,田径、球炎、体操、游戏和武术等成为了体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3)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出丫鲜明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至1985年为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全国统编体育教科书时代:1986年至1999年体育教科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由“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1990年后,体育教科书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入了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深化改革阶段。(4)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的发展演变,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体育等多种冈豢交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足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会受到教科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等“内在逻辑性”的影响。(5)我国近现代体育教科书在名称上经历了从“体操”到“体育”,再到“体育与健康”的演变;在发展模式上经历了从“拿来主义”到“本土化探索”,再到“国际化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经历了努力追求统一性,到高度统一后逐步加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过程;在审查制度上经历了由“审定制”到“国定制”.再同归“审定制”的过程:在学习对象上经历了“以日为师”到“以欧美为师”,再到“以俄为师”,最后进入到以口本、美国等多个囡家先进经验为学习对象的过程。(6)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总体水平随着时代发展取得了不断进步,表现出了由关注体育教材的社会价值到关心个人发展、由“教材”到“学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

张腾[3](2020)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加快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并着重提出要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健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关系,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提出能力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同时生物课程的实质更偏向于研究性课程,想要学好研究性课程,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具备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质疑的勇气。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本研究以莒县一中、莒县二中全部生物教师及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问题提出能力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原因。在调研影响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有效策略,并结合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对照实验,证明策略有效。旨在给高中生物教师提高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方式上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共同发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本论文的主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部分为问题的提出: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对问题提出的理论研究:包括问题提出的概念、分类、教育价值以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明确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访谈,分析出影响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如课本知识一定是权威的、教师讲授一定是正确的;二是情感方面存在障碍,学生不想问、学生不敢问等;三是教师因素,如教师对学生提问关注不够;四是学生在提问方法上存在欠缺,如提问的方式不对、问题表达描述不准确等。第四部分为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研究:首先结合原因提出相关策略,主要包括进行情感鼓励,让学生爱上提问;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适宜提问等,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班级对照展开试验研究,并记录实验结果。第五部分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问题数量的分析、问题质量的分析、学生内在情感转化、学习结果的分析,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印证培养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有效。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反思,简要论述本文所得结论,并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提出今后应该进行改进的的研究方向。

蒋佳伶[4](2020)在《生物科学史教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版本的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在“实施建议”的内容标准中对于学习生物科学史部分,对教学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当中提到要注重关于生物科学史在高中课堂中的教学,还应加强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能力。这就确定了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1]。虽然新课程改革对这方面引起了重视,但在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课堂上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度。如何充分发掘生命科学史的潜在价值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本论文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采用一定的教学理念,并且计划详尽合理的教学流程去实践教学。在进行教学实践的前期,先阅读与课题相关的大量文献,认真整理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涉及到的生物科学史,此外还阅读并收集了部分相关的课外生物科学史。将科学史与生物科学史所蕴含的教育功能进行了整理和分类,以便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功能更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找到生物科学史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力结合点,阅读了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并走进其他优秀教师的真实课堂,观摩和分析其教学活动。在实验开始前,先统计并分析各班级的整体能力水平,前测采用的是两个班分班时的初始成绩,并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个班在各科成绩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可以进行实验研究。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些工作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习惯和状态上大致相同,以提高后续的研究可信度。实验方案采用轮组实验法,进行酶的本质与探索,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基因在染色体上三部分内容教学时,实验班为11班,对照班为12班;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时,实验班选择12班,此时11班作对照控制班。记录每一次实验课例教学完成后的课堂成绩并用spss处理分析,每一次课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课堂成绩具有显着差异,且总是实验班成绩总是比对照班好。经过接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后进行后测并记录后测成绩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两个班在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后,生物成绩无显着性差异。故采用合理加工的生物科学史进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效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实验的学生在逻辑推理的水平上有所进步。

刘洋[5](2017)在《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文中认为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勃兴,中医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其科研、教育、医疗、管理、交流、传播、评价等方法体系,都与建立在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上的西医大为迥异,也与基于西方的近代中国社会建制格格不入。为了谋求发展,近代中医不断改良、汇通、论战、抗争,直至尝试“科学化中医”,希望改造中医,使其融入近代科学的体系。伴随着抗争与羁绊中的前行,中医自觉不自觉吸收和借鉴了西医的思想和制度,开始了中医体制化的探索。科学体制化是科学体制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医学院、医生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其显着的特征是医学知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医疗空间的制度性分割。由于近代社会政治制度源于西制,中医天然地被社会体制排除在外,晚清和民国政府没有主动启动中医体制化进程。中医体制化基本上萌生于中医民间,由中医界自下而上努力探索,其层次、范围、效果上与西医的近代体制化相比,距离很大。与民国政府的“抑中扬西”的卫生政策相左,近代山西地方政府对中医采取扶持政策,中医体制化在近代山西得以率先发轫。山西模仿西方科学和西医体制,成立中医社团、开展中医学校教育、创办医院、出版发行中医期刊和书籍,以及制订和完善中医学术、研究制度等努力,在中医体制化中作出独到的努力。本文以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及其活动为视角,放眼整个近代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与社会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矛盾和媾和。通过历时共时的分析,探讨体制化对中医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为时下政府在中医药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市场划分,提供有益参照。本文主体包括绪论、正文(共七章)、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概念释名。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其后五章是关于山西中医体制化的探索实践内容;最后一章总结山西中医体制化的贡献与启示。第一章是关于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近代中医体制化以中医思想文化变革为基础,“西学东渐”的近代化思潮是中医的近代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面对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山西从统治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动开展中医改进。中医体制化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近代山西发端。第二章是关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建及发展内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中医社团。山西行政长官阎锡山在学会的创办、发展、运行中都发挥主导作用,给予经费、政策、发展环境的支持。由于组织稳定,经费充裕,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展迅速。研究会在管理制度、科研方法、学术奖励等各个方面吸收西学,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规范,保障了中医研究的有序开展。研究会发展中期,由于政治、社会局面发生巨大转变,及“中医科学化”思潮出现,研究会进行了改组,从人员、机构、组织多方面发生较大调整。研究会宗旨也从最初的“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演变。第三章是关于中医教育探索的部分。近代山西山西医学教育历经波折,先后创办了“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后者几易其名,学制、课程、教育方向也随之不断变化。特别是其办学方针的“由中转西”,反映了中西医教育难以实现良好契合的矛盾。近代中医教育界在探索建立学制,统一课程设置,编辑中医教材,兴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过程中的努力,也是不断寻求合理医学教育建制的过程。最终,在中医向西医的参习和妥协中,近代中医教育建制得以建立。第四章是关于中医临床与防疫实践的内容。作为中医研究和中医教育的实践场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附设中医医院设立后,引入了西医医院的理念,设立养病室(病房)、加强院感管理、完善诊疗制度,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能力。为了弥补中医在卫生防疫中显露出的不足,研究会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研判制度,积极探索中医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由于西医对传染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方面具有证据确凿、逻辑合理的实践优势,使得基于西制的近代政府,有充分理由选择西医理论和制度作为卫生防疫的立法和行政依据,西医在国家卫生防疫体系中的地位得以通过政治制度确立,成为卫生防疫的主角,中医逐渐退出了卫生防疫体系。第五章介绍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历次中医抗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中医界面对政府、西医的不公正政策和歧视,从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中医地位出发,积极投入到抗争和中西医论战中。在纳入教育体系、创设中央国医馆、建立中医社会体制等方面,中医改进研究会与全国中医药界,互通声气,积极运用请愿抗争和参政提案等手段,奔走呼号,终获一定成效。《中医条例》、《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中医在法律地位上与西医平等;中央国医馆、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成立,成为中医行政管理建制化的标志;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获得通过,中医执业考核得到实施等一系列突破,使得中西医并存的二元医疗卫生体制渐见雏形。第六章是关于中医学术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内容。医学交流机制与系统的形成,是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中医“秘而不宣”的习惯,随着近代报纸、期刊在中国的出现,发生了巨大改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作为中医学术交流的载体,业界沟通的桥梁,中西医论战的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会的改组,《医学杂志》的办刊思想也由“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发生转换。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集审查民间验方活动,出版了蕴含巨大学术价值的《审查征集验方》。研究会采取出版代销名家医书、与其他中医团体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广泛进行业界交流,在近代中医的学术传播交流体制化中取得积极成效。第七章总结了山西在中医体制化中的贡献与启示。由于地方行政力量的鼎力支持,甚至将发展中医作为省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山西强化中医管理,从机构、组织、制度、机制方面,在神州一隅开辟了中医体制化的试验田。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实践表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基础。辩证认识中西医,以包容胸怀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中西医二元化格局的局面,有助于未来产生真正的新的生命科学。中医体制化是中医科学化概念的重要延伸,是中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束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二是指出了本文仍需努力的方向;三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附录共有9个部分,汇总了近代山西中医体制化相关制度和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等等,为研究提供详实的参证。纵观中医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发展的各个兴盛阶段多得益于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等概念和思路,都是基于振兴中医发展的目的提出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自身的特性与历次被强加之上体制的不适应。直到17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寻求出适合中医的发展之路;如何处理中西医二者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医和西医的“范式”不可通约,源于西医的近代医疗体制无法适应中医发展的自身属性。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传统中医,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又一次科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需要再次审视其发展规律,完善中医体制化建设。

邱胜南[6](2020)在《生物新授课中构建概念图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批判性思维成为新世纪人才提高适应力和竞争力所需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有关批判性思维和概念图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生物课堂新授课教学中构建概念图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对广州市5所学校高一年级部分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调查,并设置问卷对部分生物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得到结果:(1)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弱水平,批判性思维在性别上无显着差异;(2)80%以上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可行性、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性;90%的教师都使用过概念图教学,其中近70%的教师认为通过概念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3)教师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受学校、教师自身和学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以上情况,建立了在生物新授课中构建概念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并付诸实施,以了解学生在实施前后其批判性思维的变化,结果表明:(1)实验班在实验结束后与实验前相比,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着提高,其中分析能力、求知欲、自信心和认知成熟度方面显着提高,而寻求真理性、思想开放性、系统性等方面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显着;(2)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验后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构建概念图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常规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显着;(3)在生物新授课中构建概念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培养效果也较明显。总之,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在今后的教学中,建议完善构建生物概念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究适合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俞莉丹[7](2010)在《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教材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它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课程在美国开始迅速发展,随后波及整个世界。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在浙江省开始试验,出现了初中科学综合教材,与传统的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理分科教材并立。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加速了国内科学课程的发展。但是如何依托科学综合教材的优势,优化生物内容的编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值得深思。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期望通过比较研究中美英初中科学(生物)教材,探明我国浙教版初中科学(生物)的位置和差距,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课程教材改革思路和前瞻性思考,为科学的教材建设提供最新的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本研究以浙教版《科学》、英国《科学》和美国《科学探索者》三套初中科学教材(生物)为研究对象,突破了国内外同类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构建了教材比较的学习难度模型和初中生物八主题模型,从教材的学习目标难度、内容结构难度以及学科特征难度三个维度展开定量分层比较。并结合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客观评价每套教材。比较研究表明,在学习目标难度上,三套教材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在知识广度上,由于美国版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得分最高,浙教版适中。在内容结构难度和学科特征难度上三套教材存在明显差异。在内容结构难度上,由于教材知识年级段的安排差异,美国版层阶性最高。在学科特征难度上,三套教材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抽象性、引导性和探究性三个维度。抽象性维度,三套教材知识展开各有特点,浙教版注重通过设置情境、图片等多种方式,较为有效地降低了内容的抽象性,但与英美等国仍有差距。引导性维度,英美版本的引导方式不仅内容详尽、而且形式活泼多样,浙教版在“目标引导”和“过程引导”上仍有提高的空间。探究性维度,浙教版已经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设置了一定量的探究实验活动,但在探究题目的新颖性、内容的可行性、探究环节的指导性上略显不足。浙教版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表明:教师对该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思想文化渗透、认知规律运用、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都比较认可。但在活动栏目设计和教学的可行性等方面,比如“内容的编排有利于安排教学进度”、“安排的实践活动都能够顺利开展”等方面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语言和插图、习题设置、能力培养三方面认可度较高,对活动栏目和实验的设计认可度较低。为此,本研究在肯定浙教版《科学》教材中生物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浙教版《科学》教材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主要为八个方面,即:1)精选知识内容;2)提高教材的引导性;3)适当降低教材的抽象性;4)优化探究活动设置;5)增强生物实验的可行性;6)丰富练习题题型;7)增加学科交叉渗透内容;8)注重教材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

罗聪[8](2019)在《理性思维视角下高中生物(人教版)中科学史内容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开始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核心素养作为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理性思维作为科学思维的核心,是人类理性精神在思维中的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侧重于对其理性思维的培养。教材中引入的科学史内容,则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良好载体,分析科学史中的理性思维对教师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把科学史和理性思维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在梳理了大量的文献之后,参照相应的分析标准,在科学史分析方面设置了“科学史的数量”、“科学史的组织”和“呈现科学史信息的材料”三个一级分析维度;在理性思维分析方面,设置了“逻辑推理”、“模型建构、“数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四个一级分析维度。最终形成了符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史和理性思维的分析工具。其次,通过内容分析法,利用开发的分析工具,侧重对三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科学史和科学史所体现出的理性思维进行分析和梳理,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了以下结论:(1)从科学史的总数量来看,三本教材科学史总量约为60处,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科学史数量最多,其次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科学史数量最少的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并且远少于其他两本教材;(2)关于科学史的组织,从科学家的国籍和对科学家背景是否进行简单的描述两方面来看,三本必修教材所提及到的美国国籍的科学家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英国,我国国籍的科学家数量与美国国籍的科学家数量相差较远;另外,科学史中对科学家背景的描述较少,且集中在《遗传与进化》模块之中;(3)三本必修教材中呈现科学史信息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仅用文字来描述科学史,一种是采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描述科学史,但大多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科学史内容,图片则多使用科学家的照片和实验模式图;(4)高中生物科学史中所涉及的理性思维方法大约有四大类:逻辑推理、模型与建模、数学方法和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使用最多、最广,其中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在三本教材中均体现得最为丰富,而对于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的思维方法在三本教材中都涉及较少;(5)除了常用的分析与综合和比较两种理性思维方法之外,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科学史中还侧重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模型构建思维能力的培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科学史中则是侧重于假说演绎和数学方法理性思维的培养;必修三《遗传与进化》科学史中仅侧重于分析与综合的运用。最后,采用教育实验法,选取必修一中经典的科学史内容,探索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设计,以设计的教学案例,选取高一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开展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得出:(1)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科学史都适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选取其中比较经典的科学史,并适当整合科学史素材,使其理性思维表现更为明显;(2)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故事线索法”和“科学家的故事”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也可用一些阅读性的科学史做导入材料或者衔接教学各个环节;(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严谨性。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丰富,能够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科学家在科学探究中的理性思维,从而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受益于科学史的价值。

赵美芬[9](2014)在《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自寻甸民族中学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报告》文中认为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其中提到了要重视生命科学史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原来教学中的弱点,虽然现在新课程改革,对这些方面很重视,但处于一线的教师,要做到教学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充分挖掘出生命史潜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能力,本人做了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本论文将生命科学史教学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通过设计详细的教学课例进行教学实践,在进行教学实践前,认真研读了初中、高中的生物教材,还看了一些课外的生命科学史。根据教学的实际将生命科学史进行分类。研读了一些与逻辑推理有关的书和文章,以便更好的找到生命科学史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结合点。走进真实的课堂,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对高一两个班的学生上学期各科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学生各科成绩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在进行前侧和后测时,分别设计了知识测试卷和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卷,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卷是依据知识卷中所出现的知识点所编制的。通过对前测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卷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的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没有显着的差异。这保证了教学实践的可行性。本论文采用的是轮组实验法,在进行课例教学实践时,在第一、三、五、七次课例教学实践时,200班作为实验班,205班作为对照班;在进行第二、四、六、八次教学课例教学实践时,200班做作为对照班、205班作为实验班。对两个班的八次课堂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班总是比对照班的教学成绩好,而且两个班的课堂成绩存在显着的差异。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后测,后测时,分别设计了知识测试卷和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卷,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卷是依据知识卷中所出现的知识点所编制的,通过对后测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卷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的成绩差异不显着。可以说利用论文中提出的教学策略,进行生命科学史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有效的。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卓思欣[10](2019)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在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思维方式,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很有必要。生物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不仅是整个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有效手段。因此,若要将批判性思维带入到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成为不二的选择。本研究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结合教师访谈对广州市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生物实验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包括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两种。学生问卷主要从批判性思维的七个维度展开研究;教师问卷主要从批判性思维培养意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情况及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教师访谈目的在于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在生物学实验课堂中培育批判性思维的阻碍以及有效的培养途径。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结果分析表明,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七个维度中寻求真理这一维度能力最低;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实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有效性及可行性,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积极性不高,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比较枯燥。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借鉴前人对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总结,本研究建立了生物实验课堂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并将此教学模式应用到实践教学当中。本研究通过设计“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经过在广州市铁一中学(越秀)的3个月的教学实践研究,利用《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变化、生物成绩变化及学校生物教师的听课评课结果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生物实验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与生物成绩的关系有待继续探究;生物实验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综上,本研究力求在将生物实验课堂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勤于动手解决问题、谨慎分析复杂问题等批判性思维品质。展望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生物实验课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完善适合于我国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对《生理卫生》课本中呼吸一章实验的疑问和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生理卫生》课本中呼吸一章实验的疑问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科书历史研究是深化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面临亟需解决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
        1.1.3 探寻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规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的必经之途
        1.1.4 体育教科书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教科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教科书的起源和发展
        2.1.2 教科书概念界定
    2.2 体育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教科书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2.2.3 体育教科书编写
        2.2.4 体育教科书研究的总体评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清朝末期体育教科书的萌芽与兴起
        4.1.1 社会背景
        4.1.2 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教科书的起源
        4.1.3 癸卯学制建立后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1.4 清末体育教科书内容分析
        4.1.5 教科书使用情况
        4.1.6 清末体育教科书总体评价
    4.2 民国时期体育教科书的演进
        4.2.1 民国初年与北洋政府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1.1 社会背景
        4.2.1.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1.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1.5 总体评价
        4.2.2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2.2.1 社会背景
        4.2.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2.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2.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2.2.5 总体评价
    4.3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的发展与变迁
        4.3.1 新中国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1 建国初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1.4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 新中国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2.1 社会背景
        4.3.2.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2.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2.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2.5 总体评价
        4.3.3 新中国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的体育教科书
        4.3.3.1 社会背景
        4.3.3.2 体育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4.3.3.3 教科书内容分析
        4.3.3.4 教科书使用情况
        4.3.3.5 总体评价
    4.4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与经验
        4.4.1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外部因素
        4.4.2 体育教科书发展变迁的内部动因
        4.4.3 体育教科书内容的历史变迁
        4.4.4 体育教科书审查制度的历史变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概述
    第一节 问题提出概述
        一、问题提出的概念
        二、问题提出的分类
        三、问题提出的教育价值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生理与心理基础
        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五、元认知理论
        六、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 学生问题提出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与工具
        四、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结果及分析
        二、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教师因素
        二、学生因素
第四章 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策略设计
        一、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
        二、拉近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
        三、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思维
        四、增强课堂趣味、创设问题情境
        五、多途径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第二节 策略实践
第五章 实践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分析
        一、问题数量的分析
        二、问题质量的分析
        三、学生内在情感的转化
        四、学生学习结果的分析
    第二节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生物科学史教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实验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中关于高中生物的意见
        1.1.2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要求学生须掌握的能力
        1.1.3 逻辑思维能力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
        1.1.4 研究目的
        1.1.5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1.2.1 关于该研究国外的相关情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科学史
        2.1.2 生物科学史
        2.1.3 利用生物科学史资料的教学
        2.1.4 逻辑推理能力
第三章 课本中的科学史
    3.1 课本中涉及科学史的内容梳理及分类
        3.1.1 必修一、二、三以及选修一中展示科学精神的科学史汇总
        3.1.2 必修一、二、三以及选修一中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科学史汇总
        3.1.3 必修一、二、三以及选修一中展示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史汇总
第四章 实验教案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4.1 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4.2 设置问题串
    4.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的意识
    4.4 结合经典实验培养学生利用逻辑推理设计实验的能力
    4.5 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4.6 巧用排序法
    4.7 引导学生对知识网络图的构建
第五章 教学实践的开展
    5.1 实验对象
    5.2 实验方法
    5.3 教学实践过程
        5.3.1 前测
        5.3.2 选取用于教学的内容并设计教案
        5.3.3 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5.4 实践结果和分析
        5.4.1 前测
        5.4.2 两个班第一次课堂测试成绩对比
        5.4.3 两个班第二次课堂测试成绩对比
        5.4.4 两个班第三次课堂测试成绩对比
        5.4.5 两个班第四次课堂测试成绩对比
        5.4.6 两个班第五次课堂测试成绩对比
        5.4.7 两个班第六次课堂测试成绩对比
        5.4.8 两个班后测成绩对比
第六章 结论及反思
    6.1 实验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课例 1:酶的作用和本质
    附录2 课例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附录3 课例 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附录4 课例 4: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附录5 课例 5:基因在染色体上
    附录6 课例 6: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附录7 第五章 第一节酶的作用和本质检测卷
    附录8 第五章 第四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检测卷
    附录9 第一章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检测卷
    附录10 第一章第二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检测卷
    附录11 第二章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检测卷
    附录12 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检测卷
    附录13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卷(B卷)测试卷
    附录14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逻辑思维能力后测测试卷(A卷)
    附录15 11班前测、课堂测试、后测成绩
    附录16 12班前测、课堂测试、后测成绩
致谢

(5)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方法与创新
    0.5 概念释名
第一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
    1.1 近代化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1.1.1 海防思潮下的中西医参合
        1.1.2“中体西用”思潮下的中西医汇通
        1.1.3 维新变法后的中医改良
        1.1.4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医科学化
    1.2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发轫
        1.2.1 社会制度与中医的关系
        1.2.2 近代中医社团的建立
        1.2.3 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展
        1.2.4 近代中医医疗机构的创设
        1.2.5 近代中医期刊的发行
    1.3 近代山西的医疗卫生状况
        1.3.1 山西悠久的中医药历史
        1.3.2 近代山西的医疗体系
        1.3.3 近代山西的卫生防疫
    1.4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背景
        1.4.1 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
        1.4.2 阎锡山对中医的思想认同
        1.4.3 重要幕僚和在晋中医的影响
        1.4.4 卫生经济的现实需要
    1.5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特点
        1.5.1 远大的目标
        1.5.2 合理的原则
        1.5.3 体制化的方向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团体:从创建到改组
    2.1 兼容并蓄中逆袭创设(1919-1929)
        2.1.1 官办社团的特征
        2.1.2 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设经过
        2.1.3 理事为中心的中医学共同体
    2.2 历经坎坷后改弦更张(1930-1937)
        2.2.1 改组原因及过程
        2.2.2 会员和分会制度的完善
        2.2.3 中医师职业团体的雏形
    2.3 宗旨:从“改进”到“科学化”的嬗变
        2.3.1 成立初期:弘扬与改进
        2.3.2“中西医论战”中:衷中参西
        2.3.3“废止中医案”后:科学化的提出
    2.4 系统全面的研究规范
        2.4.1 不断完善的制度规程
        2.4.2 持之以恒的研究例会
        2.4.3 行之有效的学术奖励
    2.5 源于西学的研究思路
        2.5.1 引进还原论思维:分级与分科
        2.5.2 实证主义方法
        2.5.3 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中西医兼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学教育:实践与机制
    3.1 中西医兼业: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和晋城医学馆
        3.1.1 山西医学专门学堂
        3.1.2 晋城医学馆
    3.2 分层培养:山西医学传习所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2.1 山西医学传习所
        3.2.2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3 改弦易辙: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3.1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3.3.2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4 建立中医学制的探索
        3.4.1 编订课程和教材
        3.4.2 加入近代学制
    3.5 借鉴西医的中医教育模式
        3.5.1 中西医并行教授
        3.5.2 初试中医护理教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与卫生:从医院到社会
    4.1 引进西医理念的中医院
    4.2 养病室在中医医院的设立
    4.3 院感管理制度的雏形
    4.4 中医防疫的体制化实践
        4.4.1 中医参与防疫的背景
        4.4.2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
    4.5 中医退出传染病防控的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制化的社会行动:联合与抗争
    5.1 面对“管理医士规则”秉持
    5.2 在加入教育体系中凸显
    5.3 在“存废之争”中联合
    5.4 为设立中央国医馆呼号
    5.5 中医体制化构想的提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术传播交流:期刊与书籍
    6.1 编辑出版期刊
        6.1.1 《医学杂志》的出版
        6.1.2 《医学杂志》的发行
        6.1.3 《医学杂志》的编者
        6.1.4 《医学杂志》的作者
    6.2 从“改进”向“科学化”的调适
        6.2.1 办刊宗旨
        6.2.2 栏目设置
        6.2.3 文章主题
        6.2.4 作者倾向
    6.3 征集审查民间验方
        6.3.1 民间验方的征集活动
        6.3.2 严谨合理的审查程序
        6.3.3“贱便验”为纲的收录标准
        6.3.4 《审查征集验方》的社会影响
    6.4 出版发行名家论着
        6.4.1 彭承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4.2 赵缉庵与《针灸传真》
        6.4.3 杨百城及《灵素生理新论》
        6.4.4 时逸人和《中国时令病学》
    6.5 革新中医学术交流
        6.5.1 转变交流思想
        6.5.2 初建引文规范
        6.5.3 丰富交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启示
    7.1 官办背景成就了中医体制化的独特样本
    7.2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助力中医体制化发展
    7.3 中医体制化的思想在抗争过程中凸显
    7.4 制度变迁导致产生近代中西医二元格局
    7.5 中医体制化建设要规避中医科学化的悖论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改进研究会重要管理制度规章
附录2 中医改进研究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
附录3 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疗卫生相关资料
附录4 中医改进研究会社会行动相关资料
附录5 中医改进研究会学术传播相关资料
附录6 《医学杂志》全期目录
附录7 近代山西医学人物小传及名录
附录8 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生物新授课中构建概念图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代发展的需求
        1.1.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的要求
        1.1.3 有效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教育实验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批判性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概念图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批判性思维定义和结构
        2.1.2 概念图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现状调查
    3.1 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的现状调查
        3.1.1 学生批判性思维测量工具
        3.1.2 调查的预测试
        3.1.3 调查的正式实施
        3.1.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教师问卷调查
        3.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2.2 调查工具
        3.2.3 调查结果分析
    3.3 学生对于概念图的认识的访谈结果
    3.4 调查总结
        3.4.1 调查结果
        3.4.2 建议
第四章 生物新授课中构建概念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流程构建
    4.1 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
    4.2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点总结
    4.3 生物新授课中构建概念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流程
第五章 在生物新授课中构建概念图培养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实践研究
    5.1 研究对象
        5.1.1 学生批判性思维水平分析
        5.1.2 学生2019年9月份月考生物成绩测试分析
    5.2 研究工具
    5.3 研究效果检测
    5.4 研究时间
    5.5 实验准备
    5.6 实验实施
    5.7 教学案例
    5.8 实验班教学效果分析
        5.8.1 学生访谈
        5.8.2 教师评价
    5.9 研究结果分析
        5.9.1 对照班和实验班实验前测和后测批判性思维各维度数据分析
        5.9.2 对照班教学实验前测和后测批判性思维独立样本T检验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批判性思维测量表(前测)
附录2 批判性思维测量表(后测)
附录3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4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
附录5 《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教材与生物教材
        2 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3 国内外中学生物教材发展概况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1 浙教版教材介绍
        2 英国版教材介绍
        3 美国版教材介绍
    第四节 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 研究主题的确定
第二章 中美英三套教材的学习难度比较
    第一节 学习目标难度比较
        1 知识广度比较分析
        2 知识水平比较分析
        3 学习目标难度总体分析
    第二节 教材内容结构难度比较
        1 层阶性比较分析
        2 关联度比较分析
        3 内容结构难度总体分析
    第三节 学科特征难度比较
        1 抽象性比较分析
        2 引导性比较分析
        3 探究性比较分析
        4 定量化比较分析
        5 学科特征难度总体分析
    第四节 学习总难度分析
第三章 国内教材的社会效果调查研究
    第一节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1 教师问卷客观题分析
        2 教师问卷主观题分析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1 学生问卷客观题分析
        2 学生问卷主观题分析
第四章 结论和参考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 教材学习难度研究基本结论
        2 浙教版问卷调查基本结论
    第二节 浙教版参考建议
        1 精选知识内容
        2 提高教材的引导性
        3 适当降低教材的抽象性
        4 优化探究活动设置
        5 增强生物实验的可行性
        6 丰富练习题题型
        7 增加学科交叉渗透内容
        8 注重教材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性
附录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初中生物八主题模型
    附录4 三套教材的章节内容体系
    附录5 三套教材的章节实验设置
参考文献
致谢

(8)理性思维视角下高中生物(人教版)中科学史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理性思维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1.1.2 科学史是生物学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外对科学史研究概况
        1.2.2 国内外理性思维研究概况
        1.2.3 科学史中理性思维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生物科学史
        2.1.1 生物科学史的概念
        2.1.2 生物科学史的内涵与特征
        2.1.3 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2.2 理性思维
        2.2.1 理性思维的概念
        2.2.2 生物学课程中理性思维的形式与方法
        2.2.3 理性思维的教育价值
    2.3 生物科学史是培养理性思维的良好载体
    2.4 科学史的学习理论基础
        2.4.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3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立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的划分
        3.2.2 研究工具的选择
        3.2.3 分析维度的建立
    3.3 科学史研究结果分析
        3.3.1 教材中生命科学史数量分析
        3.3.2 教材中生命科学史的类型和组织方式分析
        3.3.3 教材中呈现生命科学史信息的材料分析
    3.4 教材中生命科学史对理性思维方法体现的统计与分析
        3.4.1 三本必修教材科学史中理性思维方法的梳理
        3.4.2 三本必修教材科学史中理性思维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4 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和设计
    4.1 教学内容与策略
        4.1.1 课标相关要求
        4.1.2 教学内容的选择
        4.1.3 教学模式的选择:“6+1”教学模式
    4.2 教学设计案例
        4.2.1 案例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4.2.2 案例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探索过程
        4.2.3 案例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5 应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法的实践研究
    5.1 教学对象的选择
    5.2 实验变量
    5.3 前后测试卷编制
    5.4 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5.4.1 前测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5.4.2 后测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5.4.3 后测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6.1 研究结论
        6.1.1 科学史方面
        6.1.2 科学史对理性思维方法的体现方面
        6.1.3 教学方法的选择
        6.1.4 教学建议
        6.1.5 科学史编排的建议
    6.2 案例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自寻甸民族中学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
        1.1.2 高中生物新课程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1.1.3 逻辑推理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1.4 研究的目的
        1.1.5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 理论概述
        2.1.1 逻辑推理介绍
    2.2 核心概念的界定
        2.2.1 科学史的界定
        2.2.2 生物科学史的界定
        2.2.3 生物科学史教学的界定
        2.2.4 逻辑推理的界定
        2.2.5 逻辑推理能力的界定
第三章 课本中的科学史
    3.1 课本中的生物科学史及分类
        3.1.1 课本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中的科学史分类情况
        3.1.2 课本必修 2《遗传与进化》中的科学史分类情况
        3.1.3 课本必修 3《稳态与环境》中的科学史分类情况
        3.1.4 课本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中生命科学史分类情况
        3.1.5 课本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中生命科学史的分类情况
        3.1.6 课本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生命科学史的分类情况
    3.2 补充的生物科学史
第四章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4.1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4.2 采用排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3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4 设置问题串来创造思维情景
    4.5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6 利用经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7 构建模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7.1 模型简介
        4.7.2 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教学片断
    4.8 实践课例中部分教学片断采用的教学策略分析
        4.8.1 课例 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采用的教学策略
        4.8.2 课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采用的教学策略
        4.8.3 课例 3:基因在染色体上采用的教学策略
        4.8.4 课例 4: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采用的教学策略
        4.8.5 课例 5:DNA 的复制(对 DNA 分子复制的推测)采用的教学策略
        4.8.6 课例 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采用的教学策略
        4.8.7 课例 7:通过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发现)采用的教学策略
        4.8.8 课例 8: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采用的教学策略
第五章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5.1 实验的方法
        5.1.1 实验的对象
        5.1.2 实验的内容
        5.1.3 实验的变量
        5.1.4 实验的时间
        5.1.5 课题的研究方法
    5.2 进行教学实践的课例
第六章 研究结果的分析及反思
    6.1 设计前测
        6.1.1 设计前测的目的
        6.1.2 前测的具体操作
    6.2 对逻辑推理能力前测成绩的统计分析
        6.2.1 必修 1《分子与细胞》逻辑推理能力前测成绩统计分析
        6.2.2 课堂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
    6.3 设计后测
        6.3.1 设计后测的目的
        6.3.2 后测的具体操作过程
        6.3.3 对后测结果的分析
    6.4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6.4.1 研究结论
        6.4.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高一第一学期各科期末成绩统计分析结果
    附录 2 课例 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附录 3 课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附录 4 课例 3:基因在染色体上
    附录 5 课例 4: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附录 6 课例 5:DNA 的复制(对 DNA 分子复制的推测)
    附录 7 课例 6: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附录 8 课例 7:通过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发现)
    附录 9 课例 8: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附录 10 必修 1《分子与细胞》逻辑推理能力知识卷前测试卷(K 卷)
    附录 11 必修 1《分子与细胞》逻辑推理能力前测试卷(A 卷)
    附录 12 第 1 章第 1 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检测测卷
    附录 13 第 1 章第 2 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检测卷
    附录 14 第 2 章第 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检测卷
    附录 15 第 3 章第 1 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检测卷
    附录 16 第 3 章第 3 节 DNA 的复制检测卷
    附录 17 第 4 章第 2 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检测卷
    附录 18 第 2 章第 2 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检测卷
    附录 19 第 3 章第 2 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检测卷
    附录 20 必修 3《稳态与环境》逻辑推理能力知识卷后侧测试(K 卷)
    附录 21 必修 3《稳态与环境》逻辑推理能力后测试卷(A 试卷)
    附录 22 200 班成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成绩
    附录 23 205 班成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成绩
    附录 24 200 班前测、课堂测试、后测成绩
    附录 25 205 班前测、课堂测试、后测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代发展的需求
        1.1.2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1.4 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的要求
    1.2 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研究综述
        1.2.1 国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法
        1.5.4 实验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物学实验教学
        2.1.2 思维
        2.1.3 批判性思维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2.2.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2.2.3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2.3 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
        2.3.1 保尔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2.3.2 “七步课堂教学法”
        2.3.3 朱加贤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
        2.3.4 张苑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
第三章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概况
        3.1.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1.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 教师访谈
        3.2.1 访谈计划
        3.2.2 访谈记录分析
    3.3 调查结论
        3.3.1 存在的问题
        3.3.2 应对的策略
第四章 批判性思维在实验课堂应用的实践研究
    4.1 实验对象
        4.1.1 研究工具
        4.1.2 干扰变量控制
        4.1.3 实施流程
    4.2 教材分析
    4.3 教学案例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与分析
        4.4.2 生物知识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4.4.3 实验课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2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3 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教师卷)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学设计
附录6 《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教学设计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会议

四、对《生理卫生》课本中呼吸一章实验的疑问和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2]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教科书历史变迁研究[D]. 蒋宏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培养策酪研究[D]. 张腾.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生物科学史教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D]. 蒋佳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D]. 刘洋. 山西大学, 2017(02)
  • [6]生物新授课中构建概念图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D]. 邱胜南. 广州大学, 2020(02)
  • [7]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 俞莉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4)
  • [8]理性思维视角下高中生物(人教版)中科学史内容分析[D]. 罗聪. 河南大学, 2019(01)
  • [9]通过生物科学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自寻甸民族中学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报告[D]. 赵美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10]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究[D]. 卓思欣.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生理卫生》教材呼吸章节实验问题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