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利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4例临床观察

健脾利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4例临床观察

一、健脾理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4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尹强[1](2021)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脾胃湿热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从而探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医堂的PDS患者72例,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且符合脾胃湿热的中医证候,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36例。给予对照组促胃动力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规范治疗,治疗组服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以4周为治疗周期。参照《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主编:李军祥、陈誩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第1次版)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观察指标:(1)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2)观察脾胃湿热证中医证候疗效;(3)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NDSI)及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DLQI)的评分;(4)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5)两组治疗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临床症状疗效比较:①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总疗效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72.7%,两组患者总有效量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1,P=0.049<0.05);而两组愈显率分别为61.8%、30.3%,两组愈显量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6.668,P=0.01<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②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单项症状积分,选择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而在治疗后,两组均呈现下降趋势,经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均<0.01);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发现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上腹胀气的症状积分上低于对照组(P<0.05)。过度嗳气、恶心的症状积分上与对照组(P>0.05)相比没有显着差异。③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表明两组药物对FD的治疗均有显着效果;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变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①中医证候总疗效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63.6%,两组患者总有效量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13,P=0.002<0.01);而两组愈显率分别为67.6%、33.3%,两组愈显量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7.889,P=0.005<0.01),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②中医症状主症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单项症状积分,选择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而在治疗后,两组均呈现下降趋势,经非参数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均<0.01);两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治疗组在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的症状积分上低于对照组(P<0.01)。③中医症状次症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次症积分比较,选择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每次病发或加重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P值均大于0.05,四个次症积分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次症积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组内前后比较选择非参数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两组P值均小于0.05,每次发病或加重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次症均有缓解。治疗后组间次症积分比较,选择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头身困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0.05,有显着差异。口苦口黏: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0<0.05,有显着差异。大便不爽: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0<0.05,有显着差异。小便短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2<0.05,有显着差异。④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表明两组药物对FD的治疗均有显着效果;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NDSI)评分和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DLQI)评分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NDSI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NDLQI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FD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上均有效;两组组间治疗后NDSI量表、NDLQI量表评分变化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4.复发率的比较:对有效、显效、痊愈的受试者在3个月后采取访查,治疗组有效者31人,成功回访27人,1人餐后饱胀不适由轻度转为中度,复发率为3.7%。对照组有效者24人,均成功回访,9人餐后饱胀不适由轻度转为中度,复发率为37.5%。在复发率的比较中发现:治疗组比对照组的复发率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远期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治疗安全性: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不适反应,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实验室异常指标。结论:(1)加味黄连温胆汤可以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2)该中药汤剂经济实惠,副作用少,减少复发;(3)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和研究。

雷珉[2](2021)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并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不适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及停药后的复发率,探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PDS的临床疗效,进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临床观察的70例脾虚气滞型P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中药配方颗粒剂每次200ml,每日2次,饭前30分钟开水冲服;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西药片剂每次5mg,每日3次,饭前30分钟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及安全性指标的前后变化情况,并于停药4周后统计复发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具有可比性(P>0.05)。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反酸、恶心欲吐四个症状的积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对两组的中医症状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生存质量及各领域生存质量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生存质量对比中,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生存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领域生存质量对比中,治疗后治疗组各领域的生存质量均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日常活动、忧虑、不适、疾病控制、压力领域生存质量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在日常活动、忧虑、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领域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通过对比HAMA焦虑量表和HAMD抑郁量表可以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6.停药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共随访29人,其中5人复发,复发率为17.24%;对照组共随访24人,其中13人复发,复发率为54.17%(P<0.05)。7.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PDS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水平、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控制疾病复发方面效果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值得临床推广。

刘子嘉[3](2021)在《基于“六维辨证”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方辨治思路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六维辨证”思维探讨导师应用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与思路,并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大量个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索本病存在的证治规律并与导师经验互相补充,以期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材料与方法:收录经典有效病案,对导师运用经方进行六维辨治的思路与经验进行总结探讨。检索数据库收集整理近十年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文献,对经方的使用趋势、平均有效率、不同证型的频数频率分布、证型对应的经方分布、高频中药功效及性味归经进行频数频率统计与聚类分析。结果:1.遵循导师“六维辨证”思维指导,应用经方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即从病因、病位(上、中、下)、病理因素等不同微观因素着手,再于病性、病期、病势整体把握疾病的演变之势,如此识病微宏的应用经方,疗效明显。2.(1)本研究纳入相关文献126篇,涉及经方19首,以半夏泻心汤、四逆散、柴胡桂枝汤、黄芪建中汤、小柴胡汤及柴胡桂枝干姜汤使用频率最高;(2)有效率依次排列为柴胡桂枝干姜汤95.81%、小柴胡汤94.01%、半夏泻心汤92.51%、黄芪建中汤91.93%、四逆散90.29%、柴胡桂枝汤88.46%;(3)明确证型13种,病例数1810例,以寒热错杂、肝郁脾虚、脾胃气虚、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的患者最多,致病脏腑集中于肝、脾、胃三脏;(4)得中药88味,高频中药34味,功效共分15类,以补气、清热、化痰、解表、温里、理气等先后次序为主;(5)药性温者47%与性寒者29%(寒、微寒)为最,药味以辛(30%)、苦(30%)为最、甘性居其后占28%;(6)归经以脾经(76.47%)、胃经(52.94%)、肝经(44.12%)、肺经(44.12%)四经为主;(7)运用SPSS25.0聚类中药得6类结果:辛开苦降燥湿类、健脾补气和中类,疏肝解郁养血类、行气消痞化痰类、利水通阳化湿类、补气消导活血类。结论:通过探讨总结导师经验思路以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以“六维辨证”思维指导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则识证用药更加精准,值得临床推广。

范梦男[4](2020)在《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胃痛消痞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行为学、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窦及下丘脑组织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BGP))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从脑肠轴(brain-gut axis,BGA)及BGP途径探讨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FD探索新方法,为FD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空白组(模型组)、胃痛消痞方组(中药组)、莫沙必利组(西药组),每组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采用改良郭氏夹尾刺激法联合张氏不规则喂食法复制FD大鼠模型,连续刺激21d。造模成功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行为学表现,且解剖胃窦显示并无实质性损伤;治疗期间,空白组、模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实验干预的胃痛消痞方由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剂组成:党参10g、柴胡12g、白芍20g、延胡索20g、白术20g、砂仁15g、枳实12g、炒麦芽20g、炙甘草6g、焦山楂10g、鸡内金10g。西药药选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10mg/片)。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根据人与大鼠等效剂量换算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日2次,连续给药21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评分;禁食不禁水24小时后,将混有墨水的营养性半固体糊灌胃各组大鼠,麻醉后处死各组大鼠,测定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及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BDNF、五-羟色胺3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3a receptors,5-HT3aR)、α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α-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α-CGRP)、G蛋白偶联受体39(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9,GPR39)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比较造模后,空白组大鼠皮毛光泽,精神状态良好,活动度良好,饮水量及进食量正常,体质量增加,肌肉结实,二便正常,全程无死亡;各造模组大鼠均出现毛色光泽度差、精神萎靡、活动度差、进食量及饮水量减少、体质量增加缓慢或减少等现象。治疗3周之后,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及行为表现仍然不佳,中药组及西药组上述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无明显差异。2.各组大鼠胃肠动力改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小肠推进率增高(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增加明显(P<0.05),差异显着。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内残留率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降低明显(P<0.05),差异显着。3、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5-HT、BDNF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增高(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 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相对表达量均增加(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降低(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大鼠胃窦组织GPR39 mRNA表达降低不明显,差异显着(P<0.05)。5、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 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 mRNA表达增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 mRNA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 mRNA表达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胃窦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α-CGRP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5-HT3a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5-HT3aR、CGRP蛋白表达增高(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增加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中药组相比较,西药组大鼠胃窦组织GPR39蛋白降低明显,差异显着(P<0.05)。7、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GPR39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蛋白表达降低(P<0.05),其中α-CGR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α-CGRP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西药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BDNF、5-HT3aR、α-CGRP蛋白增高明显,差异显着(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PR39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较西药组效果更好(P>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改良郭氏夹尾刺激法联合张氏不规则喂食法能够复制FD大鼠模型。2.胃痛消痞方可以改善FD大鼠毛色、改善活动灵活度、增加进食量、提高体重以及缓解暴躁易激惹行为学症状,从而证明胃痛消痞方对FD有治疗作用。3.胃痛消痞方能减少FD大鼠胃内残留率、增加小肠推进率,改善胃肠动力是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之一。4.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是通过上调5-HT、BDNF的表达,从精神心理因素方面实现FD的治疗,是其作用机制之一。5.胃痛消痞方对FD的治疗过程中存在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脑肠互动正反馈机制。6.胃痛消痞方治疗FD的机制是通过BGA上调5-HT、BDNF、α-CGRP,下调GPR39的表达实现的。

吴冬[5](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杨坤燕[6](2020)在《调胃消食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调胃消食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提供新思路及临床证据。方法:收集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及三部六病门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型患者(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共84例。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为1到84号,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2例。试验组予以调胃消食汤,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禁止服用其他药物,以免影响疗效评价。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进行记录,并使用SPSS20.0医学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其结果评价调胃消食汤治疗PDS肝胃不和型的有效性,并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的观察了解其安全性。结果:(1)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情志不畅、心烦、善叹息症状评分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胃脘胀满、两胁胀满、嗳气频作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胃脘胀满、两胁胀满、嗳气频作症状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志不畅、心烦、善叹息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3.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胃消食汤在治疗情志不畅、心烦、善叹息方面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组;在胃脘胀满、两胁胀满、嗳气频发方面两组疗效相当。调胃消食汤可整体改善肝胃不和型餐后不适综合征临床症状;莫沙必利组在情志不畅、心烦、善叹息方面无明显疗效。调胃消食汤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楼茜欣[7](2020)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自拟疏肝健脾方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以期提供安全有效针对IBS-D的治疗新药物。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就诊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诊断及中医肝郁脾虚证候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自拟疏肝健脾方加减口服,日1剂,早晚2次餐后温服;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联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用于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每次0.1g,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每次0.5g,均为每日3次,饭前口服。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2个月的疗程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从安全性指标、中医症状评分、IBS-SSS评分、SAS及SDS评分进行观察,并将结果利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共脱落2例,最终共有58例参与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9例。1.各项症状积分:组内对比治疗组各症状在治疗前后均具备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均有改善;对照组嗳气一项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改善。组间对比,在腹胀腹痛、急躁易怒、胁肋胀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嗳气症状积分上,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的情况比对照组更加显着(P<0.05)。而大便泄泻、肠鸣症状组间对比无差异性,尚不能认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总积分及综合疗效: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相比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总体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更加显着。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72%,可认为对照组的有效率低于治疗组。3.IBS-SSS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积分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后均有IBS-SSS积分的改善。而两组治疗后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IBS-SSS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4.SAS、SDS积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在SAS、SDS积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在SAS、SDS积分上均有改善。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SAS、SDS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5.临床安全性评价:两组药物应用前后在生命征及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辅助检查上均未出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药物均可应用于临床。结论: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总体疗效优于使用西药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合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IBS-SSS、SAS、SDS评分,临床用药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可进一步研究、应用推广于临床。

戴宁[8](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李若愚[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载体,挖掘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为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附子类方的临床使用准确率,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方法:1资料来源: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间刘铁军教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附子类方诊治的患者。研究选取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皆为原书组成,附子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附子泻心汤、乌梅丸、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附子理中丸、黄土汤,病例要求一般资料、初诊记录、四诊信息完整。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于附子类方病例的病名、体征、症状、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由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并由专人监督把关病例质量,非指定人员不得私自修改病例中的任何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加附子汤24例、麻黄细辛附子汤48例、再造散70例、附子泻心汤40例、乌梅丸29例、大黄附子汤35例、温脾汤66例、附子理中丸134例、黄土汤54例,通过系统中的“数据分析系统”中的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刘铁军运用以上9种附子类方的基本适应证及其主症、舌脉,方药;利用“数据分析系统-新方分析”模块中的药物聚类功能,总结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使得潜在的合方用药得以明确详细提炼。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具体的应用,总结提炼出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类方药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处方特点、临床思路、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附子类方的学术思想内涵,并将其结合中医“扶阳”理论进行相关论述。1桂枝加附子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5种西医类别。主要证型为营卫失调,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纳差、畏寒、四肢凉、心慌。主要药物:大枣、桂枝、白芍、生姜、附子、白术、甘草、黄芪、鹿角霜。次要药物:茯苓、防风、陈皮、山药、炙甘草、党参、麦冬、干姜、黄连。常用合方:桂枝加黄芪汤、炙甘草汤、异功散、白术附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木香槟榔丸、痛泻药方。2麻黄细辛附子汤:导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胃糜烂、消化道憩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10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寒阳虚。主要症状:畏寒、四肢凉、无汗、纳差、乏力、胃脘喜暖、泄泻。主要药物:麻黄、附子、细辛、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川芎、防风、柴胡。常用合方:玉屏风散、再造散、枳实导滞丸、柴胡疏肝汤、四君子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炙甘草汤、痛泻药方。3再造散:导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胃息肉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感寒邪,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畏寒、纳差、发热、四肢凉、无汗、乏力、腹泻。主要药物:附子、党参、桂枝、细辛、大枣、炙甘草、生姜、防风、川芎。次要药物:黄芪、羌活、大黄、麻黄、白芍、白术、柴胡、当归、三棱、水蛭、甲珠、陈皮。常用合方:柴胡疏肝散、芪归甲蛭方、四物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汤、黄芪建中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四君子汤。4附子泻心汤:导师运用附子泻心汤主要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阳虚热结,心下痞满。主要症状:四肢凉、胃脘痛、大便黏腻、畏寒、胃脘喜暖、胃胀、嗳腐吞酸。主要药物:大黄、黄芩、附子、黄连、桂枝、甘草、白芍、陈皮、香附、藿香、枳实、佩兰。次要药物:石膏、防风、木香、厚朴、栀子、黄柏、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常用合方:泻黄散、柴胡疏肝散、健脾丸、厚朴温中汤、防风通圣丸、保和丸、桂枝汤。5乌梅丸:导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类别为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0种脾胃病类别。主要证型为中脏虚寒兼郁热(即寒热错杂之厥阴证)。主要症状:腹痛、四肢凉、泄泻、纳差。主要药物:乌梅、黄连、当归、细辛、黄柏、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次要药物:白芍、白术、党参、川芎、茯苓、泽泻。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苓桂术甘汤、四物汤、丁香柿蒂汤、木香槟榔丸。6大黄附子汤:导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脾胃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8种。主要证型为寒积阻滞。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畏寒。主要药物:细辛、大黄、附子、白芍、川芎、干姜、茯苓、厚朴、黄芪、大枣、白术、香附。次要药物:当归、炙甘草、陈皮、甘松、柴胡、炒枳壳、生姜、泽泻、桂枝。常用合方:厚朴温中汤、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四物汤、桂枝汤、保和丸。7温脾汤:导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等9种。主要证型为素体阳虚,寒积中阻。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主要药物:枳实、炙甘草、干姜、当归、大黄、芒硝、白术、附子、党参。次要药物:细辛、白芍、柴胡、陈皮、瓜蒌、香附。常用合方:瓜蒌承气汤(自拟方)、柴胡疏肝汤、大承气汤、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保和丸。8附子理中丸:导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呕吐、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16种。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胃脘喜暖、四肢凉、畏寒、胃脘痛、恶心、纳差。主要药物:干姜、炙甘草、附子、党参、炒白术、白芍、桂枝、大枣。次要药物:黄芪、当归、茯苓、陈皮、柴胡、川芎、白术、香附、大黄、枳实、生姜、鹿角霜、防风。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汤、四物汤。9黄土汤:导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胃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7种。主要证型为脾肾阳虚,统摄无权。主要症状:便血、胃脘痛、四肢凉、面色萎黄、乏力。主要药物:生地黄、黄芩、阿胶、赤石脂、附子、炒白术、甘草、黄芪。次要药物:柴胡、白芍、大蓟炭、当归、荆芥穗炭、干姜、桂枝、陈皮。常用合方:四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完带汤、甘草干姜汤、槐花散、柴胡疏肝汤。结论: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特点可归结如下:1经典为纲,临床循迹: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熟悉,以此作为临床用药的基础环节,临床诊疗过程中,尊经论治,察阴阳,别脏腑,活络中医思维,提高辨病准确。同时,对于经典方药的使用,强调勿随意减改,以维持方药间的结构。2未病先防,扶阳祛邪:从运动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扶阳的思想与治未病理论相结合,从阳气充足的角度御(祛)邪与外,防治疾病加重。本文涉及的附子类方所致疾病可看做逐渐进阶的,为体外寒邪逐渐侵入人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且不断发展并加重的发展过程。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时候,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处方,添加合适防止疾病进展的药物。3灵活用方,优化疗效:导师主导在遣方用药时,以合方、对药的模式进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附子类方主方的不足,同时最大程度保持原方的原汁原味,故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常常根据患者症状使用不同功效的合方,数量较多、主治不一,疗效甚佳。4注重调护,兼顾情志:导师认为治疗脾胃病是中医的优势:疗效佳病程短。同时导师也认为脾胃病是一种反反复复的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脾胃病的关键在于治愈后长期的预防顾护。同时脾胃病与情绪精神关系密切,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影响甚至加重躯体与情志问题,注重精神调畅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

汪姗姗[10](2020)在《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自拟消痞汤(柴胡10g、党参10g、香附10g、茯苓10g、大腹皮10g、白术15g、陈皮10g、白芍10g、木香10g、枳壳10g、香橼10g、炙甘草6g)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观察其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情复发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丰富临床治疗该病的思路及方法,更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方法1.分组方法:选取2019年0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李天望教授专家门诊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60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运用随机序列软件产生1-60个随机序列数,按照患者就诊顺序,从前往后依次采用随机序列数,偶数入实验组,奇数入对照组。纳入标准:西医参考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诊断标准;中医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年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治疗方法:治疗组治疗方案:消痞汤汤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上午九点、下午三点各一次,每次150ml;对照组治疗方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规格:5mg/片,一日三次,一次一片,餐前半小时服用。由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H20031110,疗程均为4周。3.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均需行尿、血、大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以及胃镜检查;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变化、中医证候疗效变化、生活质量的改变。4.统计方法:将所有有效数据均录入用Excel建立的数据库中,所有试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P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试验过程中均未见特殊不良反应,常规临床检查及检测均正常,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较安全;2.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餐后饱胀不适、上腹部灼烧感、早饱、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上腹部疼痛均有改善,且两组效果相当(P>0.05);3.中医诊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证胃脘胀满、两胁胀满及次症心烦、嗳气频作、病情发作或加重常与情绪变化有关、心烦、善叹息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好(P<0.05);4.功能性消化不良(FD)QO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饮食、健康感觉、疾病控制、不适、忧虑、睡眠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压力有改善且效果相当(P>0.05);5.远期疗效比较:1月后随访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二、健脾理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4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脾理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进展
    1 有关本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 西医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2.1 内脏高敏感性
        2.2 胃酸分泌异常
        2.3 胃肠道动力异常
        2.4 社会心理因素
        2.5 幽门螺杆菌(He Iicobacter pylori,HP)感染
    3 关于本病诊断的研究
        3.1 症状诊断
        3.2 其他检查方法
    4 关于本病治疗方式的研究
        4.1 生活方式干预
        4.2 护理干预治疗
        4.3 西医药物治疗
        4.4 非药物治疗
    5 小结
第二部分 传统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进展
    1 病名起源
    2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3 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3.1 辨证论治
        3.2 方剂、中药、药对
        3.3 经方、验方治疗
        3.4 中成药治疗
        3.5 其他治法
    4 评述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数和分组方法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病例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3 治疗方法
        3.1 研究用药
        3.2 服药方法
        3.3 疗程
        3.4 随访
    4 观察项目
        4.1 安全性观测
        4.2 疗效性观测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3 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8.2 一般资料比较
        8.3 疗效分析
        8.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SI 量表、NDLQI 量表评分比较
        8.5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8.6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PDS的临床研究
        1.1 发病机制
        1.2 PDS的临床表现
        1.3 诊断标准
        1.4 西医治疗方法
    2 PDS的理论研究
        2.1 有关痞满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探讨
    3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3.1 治病求因,顺应脏腑生理病理功能
        3.2 胃宜清,脾宜运
        3.3 胃以降为和,则应消导
        3.4 调畅气机,同时注重调养胃病
        3.5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
    4 黄连温胆汤方解及药理机制的探讨
        4.1 概述
        4.2 中药及配伍特点
        4.3 单味药理研究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疗效性结果分析
        5.2 安全性结果分析
    6 不足和希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症状量化积分表
    附二: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
    附三: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量表(NDSI)
    附四: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量表(NDLQI)
个人简介

(2)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样本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口服药物
        3.2 疗程及随访
        3.3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症状计分标准
        5.2 生存质量评分标准
        5.3 焦虑/抑郁评分标准
        5.4 复发率评价标准
        5.5 安全性评价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2.1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2.2 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2.3 总有效率比较
    3 生存质量比较
        3.1 生存质量总分比较
        3.2 生存质量各领域间比较
    4 HAMA与 HAMD量表比较
    5 复发率比较
    6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对脾虚气滞型PDS的认识
    2 治疗组组方分析
    3 对照组药物选择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适症状变化情况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变化情况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变化情况
        4.5 两组患者停药4 周后复发情况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存在的问题
        2.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PDS的研究进展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药对PDS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药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2 脾虚气滞型 PDS 患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附录 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 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 6 安全性指标
    附录 7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获奖情况

(3)基于“六维辨证”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方辨治思路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六维辨证”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方辨治思路
    1 从六维之“病因”论FD
    2 从六维之“病位”论FD
    3 从六维之“病性”论FD
    4 从六维之“病理因素”论FD
    5 从六维之“病期”论FD
    6 从六维之“病势”论FD
    7 善寻主症,精用药对、角药
    8 临诊提要
    9 验案举隅
    小结
第二部分 经方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文献证治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文献研究范围
    3 文献资料收集方法
    4 数据规范及研究方法与内容
    5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5-HT、BDNF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胃窦组织中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四: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下丘脑组织中BDNF、5-HT3aR、a-CGRP、GRP39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6)调胃消食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及方法
    4.疗效评价
    5.统计学分析
    6.研究结果
讨论
    1.西医关于PDS的认识
    2.中医对PDS的认识
    3.处方思路
    4.现代药理研究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病例标准
        2.5 终止标准
        2.6 剔除与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
        3.2 药物
        3.3 观察内容
        3.4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3.5 疗效评定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医临床单一症状积分比较
        5.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5.4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5.5 IBS-SSS积分比较
        5.6 SAS、SDS比较
        5.7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研究
        1.1 定义及分类
        1.2 流行病学
        1.3 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3 导师对肝郁脾虚型IBS-D的认知
        3.1 脾虚为本
        3.2 肝郁为标
        3.3 肝脾不和
        3.4 自拟疏肝健脾方及柴芍六君子汤的组方研究
        3.5 药物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3.6 对照药物的选择
    4 研究结果讨论
        4.1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
        4.2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中医单一症状及总积分的影响
        4.3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IBS-SSS积分的影响
        4.4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4.5 本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1. 脑肠肽的概念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4. 结论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3. 结论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附子汤证治规律
        2 桂枝加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加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附子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附子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附子汤药物规律
        5 桂枝加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规律
        2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应证
        3 麻黄细辛附子汤状规律
        4 麻黄细辛附子汤药物规律
        5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再造散证治规律
        2 再造散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再造散一般情况分析
        2 再造散适应证
        3 再造散症状规律
        4 再造散药物规律
        5 再造散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泻心汤证治规律
        2 附子泻心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泻心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泻心汤适应证
        3 附子泻心汤症状规律
        4 附子泻心汤药物规律
        5 附子泻心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乌梅丸证治规律
        2 乌梅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乌梅丸一般情况分析
        2 乌梅丸适应证
        3 乌梅丸症状规律
        4 乌梅丸药物规律
        5 乌梅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大黄附子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大黄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大黄附子汤适应证
        3 大黄附子汤症状规律
        4 大黄附子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温脾汤证治规律
        2 温脾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温脾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温脾汤适应证
        3 温脾汤症状规律
        4 温脾汤药物规律
        5 温脾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理中丸证治规律
        2 附子理中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理中丸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理中丸适应证
        3 附子理中丸症状规律
        4 附子理中丸药物规律
        5 附子理中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九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黄土汤证治规律
        2 黄土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黄土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黄土汤适应证
        3 黄土汤症状规律
        4 黄土汤药物规律
        5 黄土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比较分析
    2 附子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10)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与剔除标准及其处理原则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一般治疗
    3.3 试验治疗方案
4 观察项目
    4.1 一般项目指标
    4.2 不良反应的观察
    4.3 疗效观测指标
5 疗效评价
6 统计分析方法
7 研究结果
讨论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概述
        1.1 功能性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概述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西医概述
    2 消痞汤治疗FD的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2.1 消痞汤治疗FD的立方依据
        2.2 消痞汤治疗FD的组方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
        汉化版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定标准
致谢

四、健脾理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4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尹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雷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六维辨证”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经方辨治思路及文献证治规律研究[D]. 刘子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脑肠肽相关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D]. 范梦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6]调胃消食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肝胃不和型的临床研究[D]. 杨坤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楼茜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D]. 李若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消痞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 汪姗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健脾利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4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