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优雅、现代的空间构成——汉唐证券写字楼装修案例

简洁、优雅、现代的空间构成——汉唐证券写字楼装修案例

一、简洁、典雅、现代的空间构成——汉唐证券写字楼装饰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鸣[1](2021)在《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文中提出1949年至今,西安地区的建筑业平稳发展,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到现在的较为成熟的设计阶段,西安市落成了大量的建筑作品,也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风格以及创作理念。通过对西安市70年以来的建筑作品统计分析,对西安市的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具有参考意义。首先,论文尽可能科学全面地收集到各类别建筑作品:办公、居住、商业、金融、体育、文化、医疗等建筑。根据建筑不同功能分类和设计单位研究、建筑作品区域等几个分类收集。然后,运用计量史学等方法对其进行外部数据特征和理论研究特征的分析,内外、纵横对比展开。在“数据特征”分析部分,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建筑作品按每种类型进行年度变化、设计单位分布、建筑作品区域、获奖作品与未获奖作品数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统计从侧面映射出西安市建国以来建筑的发展动向。在“理论研究特征”分析部分,在70年以来各个历史分期下,本文主要选取了建筑形态特征、构图设计特征进行分析,在形态特征方面采用了定量结合定性的分析方法,对西安市近70年以来的各类建筑的形态特征有了一定的梳理,在构图理论方面主要运用定性并结合一些图示的分析方法,对各类建筑进行了梳理。最后,依据本文统计的数据,归纳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时段下的发展趋势,结合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梳理出西安市当代建筑在各个时段下的理论倾向,以此希望对未来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建筑理论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以及参考。

陈纵[2](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陈艳[3](2020)在《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新媒体为大众的建筑作品认知更快速、全面、逼真地传输了文化符号,也搭建了更加广阔多样的文化交流载体。建筑的发展一直受传播媒介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使建筑传播内容、方式和传播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也越来越进入了大众的话语。新媒体时代下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在认知途径、认知内容和认知结果上具有哪些时代性特征?建筑与非建筑专业背景的大众对建筑作品的认知特征具有哪些差异?新媒体、传统媒体相比实地参观对大众的建筑认知产生了哪些影响?又该如何提升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通过结合建筑传播学相关理论,笔者从梳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过程模式开始,分析了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外力因素和内力因素,即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媒介刺激。由此引出本文两个主要线索:(1)建筑和非建筑专业人士不同认知主体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主体差异;(2)媒介转述与在地认知不同认知媒介导致认知结果不同的媒介差异。在梳理了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后,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五个特征变化,即本文的第(3)条线索。然后,结合西安市域范围内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对“主体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结合西安部分具体建筑作品的认知调查,对“媒介差异”下的建筑认知特征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提出当代影响大众建筑作品认知的现存问题,提出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的两个要点,以及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特点,并从决策者、建筑师、传播媒体和建筑管理者四个角度的“提升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媒体转述进行建筑作品认知已是当代大众的主要认知方式,然而当代建筑传播媒介多以“吸引眼球、打造流量”为信息创造动力,使得大众接触到的基本建筑信息不足、片面、夸张、美化甚至曲解。在这个建筑认知过程模式中,决策者、建筑师、媒体和建筑经营管理者都负有一定责任:部分建筑师趁着新媒体之风过于强调自我表达,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与细节、忽视建筑与城市和本土的关系、忽视建筑文化的考究、缺少与使用者,大众的的交流等;专业媒体在与大众交流时“姿态”较高,可达性又较弱,而非专业媒体则缺乏专业指导,良莠不齐;建筑管理者在线下建筑场地内和线上官方网站上忽视对大众认知途径的搭建……这些都越来越造成建筑行业内外的巨大割裂,以至于面对社会上“奇奇怪怪”的建筑时,建筑行业内外并不能形成相对一致的“抵制”,给这些建筑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生长环境。另外,通过对大众建筑认知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尽管通过媒体转述认识建筑已成为主流,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建筑实地认知体验中,而在实地认知过程中大众最关心的永远是真实的需求,光鲜亮丽的媒体信息都不如用具功能性、实用性、互动性、关注人性、关注场所精神和空间本质营造的建筑美学打动大众。

郝韵[4](2019)在《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以中粮·西安大悦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因素,而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则是体现商业特色价值最直接的载体。其更是城市开放空间中的独特分支与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商业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环境脱节,使得它无法承担相应的城市职能;以及城市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商业建筑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将会面临同质化严重、存量过剩等问题。需要适时对既有商业建筑进行优化更新重新整合。故本文主要以既有商业建筑为探究对象。对其外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探究。首先,文章对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设计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做了阐述,确定其研究范围。总结出研究既有建筑的更新改造设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下来,通过对既有建筑改造的内容、分类、原则以及方法为着手点,通过了解商业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的发展趋势,和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在城市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社会发展对于历史地段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的要求,以及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更新改造的难点。接着,对典型的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案例进行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从而初步制定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策略。最后,以策略为依托,以问题为出发点,对中粮·西安大悦城外部空间改造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中粮·西安大悦城外部空间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了改造的使用者评价,针对性的提出后续整改意见,并对今后的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有所启发。

谭周祥[5](2019)在《殖民背景下城市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老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正如美国建筑师伯纳德·鲁道夫斯基所说,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了解,往往就是通过其街道开始的。在人的视觉感知中,“色”于“形”之上,色彩作为表现地方特点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设计与规划中却常被忽视,本文通过对建筑学、色彩学、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以青岛老城区为研究范围,以街道中的建筑界面色彩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论证分析与实地调研,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强调色彩配置的原真性与适宜性,以实地调研所获得的相关色彩数据为基础,对青岛老城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优化提出一系列策略。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说明其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划定研究范围以及明确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知识及相关设计方法,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色彩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理论、实践案例等作出了归纳总结,并逐一列出了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设计方法,以上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中国建筑色卡》和孟塞尔颜色系统,计算机辅以量化分析,对德占时期、第一次日占时期和第二次日占时期共90栋建筑进行了实地取色,从传统殖民风貌区中提取典型的建筑色彩要素,再将所提取的色彩通过日本色彩规划大师吉田慎悟的色彩数据化处理手法,使之成体系,制作出青岛市殖民建筑色谱,作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优化的基础;再次,在对过渡风貌区街道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理清影响过渡风貌区建筑界面色彩所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优化原则,并对现代风貌区的色彩配置要求有了理性的再认识,通过宏观的整体色彩控制、中观的分类设计以及微观的细部设计,来提出三个层次的优化策略,最后,针对于现代风貌区,同样对其进行实地调研与并总结其街道建筑界面的色彩问题,在对现代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特征的进行理性再认识的基础上,确定优化原则,并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提出优化策略。

柳露萌[6](2019)在《中式传统门饰拉手创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门饰拉手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具有功能性的实用艺术,随着建筑、室内、家具的造型变化产生多种风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中式传统门饰拉手创新设计”这一主题,将传统铺首衔环与现代门饰拉手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结合,分别从造型结构、文化寓意、制造技术等角度分析,找到门饰拉手创新设计的方法及规律,在设计中既要表达中式风格特有的情感,还要考虑门拉手的功能性。首先,根据时间发展顺序,探寻古代中国铺首衔环从早期到成熟再到衰变的发展历程,分析古代门环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及特殊寓意。从古人崇尚的哲学、等级、造物、祈福观念角度分析铺首衔环造型及纹饰形成的原因,通过系统的整理与归纳,构建基于历史、文化、发展角度的理论体系。其次,中式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结合,同样是区别于其他形式一种新的理念,因此中式门饰拉手的创新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上,根据当今设计的发展趋势,总结造型形式美的原则和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对门饰拉手的定义与分类,现状与误区的分析,形式美遵循尺度比例的合规,造型的和谐统一、对称平衡、安定轻巧的原则,研究其造型设计与制造技术方法。最后,在解决问题和需求的基础上,从CMF设计理念中的色彩、材料、工艺三个方面对中式门饰拉手进行造型的创新设计。提出对传统色彩的扬弃、传统材料的改良与传统工艺的发展三种方法,并且运用到中式门饰拉手的造型创新设计实践中,这对未来门饰拉手外观造型设计和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具有参考价值。

徐江华[7](2019)在《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保障“物”的安全状态、决策“人”的安全行为、满足客舱“生态”安全。论文选题来自于科研项目与设计实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飞机客舱事故发生前的预防,综合运用工业设计、人机工学、航空安全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研究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理论,形成本土飞机客舱设施造型设计风格和创意特色,理论联系实践,为我国大飞机战略的研发与制造业服务。本论文主要从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实践验证三个部分开展研究。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理论。飞机客舱安全人机就是研究“人—客舱设施—情景—文化与审美”之间安全和谐的关系。以航空安全为背景,以工业设计、客舱安全、人本主义、系统设计、人机工学、航空设计文化等理论为基础,以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和谐”设计为最终目标,从安全与舒适、人机与人因、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构建飞机客舱设施安全人机设计内容。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原则。针对当前民航客机客舱客观现状调研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大量优秀的飞机客舱设施设计作品作为研究依据,在实践中检验分析。通过系统研究与归纳分析,详细解析了飞机客舱设施安全人机“人因”要素、“物性”要素、情境要素、文化与审美要素;系统归纳出飞机客舱设施产品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基础原则、“物”的安全状态原则、“人”的安全行为原则、人与物和谐原则;安全人机设计理论、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安全人机设计原则揭示了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方法。通过TRIZ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功能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实现“物”的安全状态目标;以感性工学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外观特征与情感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决策“人”的安全行为目标;PSS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服务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达到“生态”安全目标。三个目标的实现,最终系统为乘客提供“安全和谐”的终极目标体验。实践验证。系统解析乘客活动空间主要设施—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及布局安全人机设计,构建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模型。基于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与方法,以正在研发的国产大型客机C929较典型的客舱区域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原创设计应用,通过实例验证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理论,探索基础理论的核心与设计新方向,满足国产大飞机客舱设施研发自主创新要求。

《安家》编辑部[8](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研究说明

郑慧铭[9](2016)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文中研究说明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包含泉州、厦门和漳州的文化核心区,还包含潮汕、台湾及东南亚的文化影响区。闽南传统民居历史悠久、结构独特、装饰丰富和内涵深厚。闽南传统建筑及装饰是自然、乡土文化的体现。城市化使得闽南传统民居面临着拆迁、被盗和倒塌等危机。传统建筑的装饰日益减少,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保护和修缮十分重要。以往的闽南建筑研究多关注建筑形式和结构,对于技艺总结、装饰手法的整理很少,对文化内涵和影响的深入剖析更少。本文基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的目的,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环境行为学、建筑学、美学和艺术学等理论和方法。建筑装饰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共同影响。装饰蕴含匠艺思想,建筑装饰内涵与文化心理相对应,体现文化的多元性。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及第二章)为背景的阐述,分析课题的来源、国内外的研究背景。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根基包含:地理位置、山川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色彩、历史沿革、人口迁移、生产生活、工艺美术、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以建筑适应性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适应性。第二部分(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建筑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分析闽南装饰的构件特征、乡土材料的运用和当地的工艺手法。各部位装饰与结构紧密结合,从名称、造型和工艺手法分析地域特征,进而窥视闽南地方文化特质。闽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外檐装饰、细部装饰等透露文化的适应性。装饰工艺结合多样的手法和丰富的材料,石雕、砖雕、剪粘、交趾陶和彩绘是闽南建筑装饰的特色装饰。这部分详细论述装饰的工艺顺序、材料和措施,具有实践意义。第三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这部分分析装饰图像的空间建构、装饰的题材、三维空间的叙事手法、美学价值和表现手法。闽南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审美形象表达内涵,装饰图像构成整体的空间氛围。从闽南民居装饰空间布局规律出发,探讨装饰与时空的关系,装饰符号与文化心理的对应。装饰美化建筑,结构与功能相联系,从空间布局和精神表达对应装饰的位置、题材、色彩、构图和文化内涵。装饰结合三维的空间,形成层次感、立体感、透视感和视觉效果。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美学受中国画的审美影响,表现手法结合谐音、寓意、象征和符号。文章重点分析装饰的文化心理、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等。建筑装饰体现功能需要、审美需要、祖先崇拜、泛灵信仰、家族文化、社会交往、祈福心理和自我认同。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美化建筑,蕴含风俗习惯、视觉语言、传达精神和表达文化内涵。装饰图像承载人们对平安幸福、祈福求财、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和进取功名等理想。第四部分(第七章和第八章)以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的传承、保护和影响出发,认为建筑装饰是地域文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在城市化过程中,闽南传统建筑及装饰随着时间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建筑装饰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需要对它们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和研究。文章探讨建筑装饰和整体建筑的统筹保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和利用,使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得以延续和留存。建筑装饰的运用,传承和发扬有利于提升地域建筑的文化特色。第八章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闽南移民的传统民居为例。闽南移民传承闽南文化并影响台湾和东南亚等区域。海外的闽南移民通过建筑和装饰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寺庙建筑追求鲜艳精致、华丽繁复的装饰,趋向于现代材料的营造宫殿式的建筑审美。会馆建筑注重功能、议事和娱乐、有利于会员的集体感、排解乡愁。会馆建筑趋向简洁的布局,多元的功能。宗亲会馆建筑打破地域的划分,注重议事、会议和娱乐的需要,传承传统节庆、丧葬等风俗习惯。家庙祠堂注重传统建筑的修复,趋向公众化、扩大价值的影响,成为华人社区的公共场所。中国城为聚居的小商品经济,以中国的装饰元素标榜华人的身份和文化,有利于海外华人的团结、互助和文化传承。闽南传统民居装饰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遗产。本文力图构建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理论体系,重点分析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原因和文化内涵。闽南传统建筑装饰是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产经济条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共同选择的结果。希望本文能够为闽南传统建筑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为地域性建筑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魅力。

麦华[10](2016)在《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缘自对当代背景下三个岭南建筑相关现象的思考:在全球一体化和地域性博弈背景下,当代岭南建筑存在地域特色相对缺失现象;在环境危机和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背景下,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存在片面化现象;在科技跨越式发展和建筑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岭南建筑创作存在非理性化现象。片面孤立的建筑气候适应性与非理性的建筑创作都导致了当代岭南建筑特色的相对缺失。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建筑师在设计实践中采用了片面、孤立化的思维与策略方法。建筑是一个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的人工物质系统。无论是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还是建筑创作问题,都需要以系统的思维及相应的科学方法,从整体性和动态演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以系统论的整体观核心思想为指导,把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与建筑创作相结合,试图初步构建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寻求能够整体解决问题的设计策略,探索一条在全面兼顾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气候的技术性问题切入的、凸显岭南建筑地域特色的理性创作之路,为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研究添砖加瓦。论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是提出问题部分,主要论述本篇论文的研究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相关研究基础,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其整体观刍议”与第3章“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探索”,是分析问题、理论探索部分,主要以系统论的整体观核心思想为指导,通过分析论述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基本要求与策略发展,提出了“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整体观”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把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与建筑创作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第三部分包括第4章“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形态空间策略”、第5章“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生态环境策略”、第6章“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技术策略”以及第7章“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整体应用”,是解决问题部分,主要以分类研究的方法,结合丰富的具体案例实证,重点从建筑师创作实践应用的角度,深入研究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具体构成、影响因素、主要特点、适用情况及其在实践中的整体应用原则。

二、简洁、典雅、现代的空间构成——汉唐证券写字楼装饰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洁、典雅、现代的空间构成——汉唐证券写字楼装饰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西安建筑理论研究现状
        1.2.2 建筑作品与理论转译方法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计量史学研究现状
        1.2.4 计量史学方法下建筑学领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当代西安建筑发展概况
    2.1 历史分期划分依据
        2.1.1 1949-1952年
        2.1.2 1953-1957年
        2.1.3 1958-1964年
        2.1.4 1965-1976年
        2.1.5 1977-1989年
        2.1.6 1990-2000年
        2.1.7 2000年至今
    2.2 西安当代建筑发展概述
        2.2.1 新中国成立后
        2.2.2 改革开放后
        2.2.3 二十一世纪以来
    2.3 西安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2.3.1 建筑风貌控制
        2.3.2 汉唐风貌区
        2.3.3 明清风貌区
        2.3.4 风貌协调区
        2.3.5 现代建筑区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作品的数据统计分析
    3.1 资料收集流程
        3.1.1 建筑作品定义
        3.1.2 地方志与城建档案
        3.1.3 确定建筑设计机构
        3.1.4 建筑作品收集
    3.2 建筑理论研究范围
    3.3 建筑作品分类
    3.4 建筑作品统计分析
        3.4.1 建筑作品类型统计
        3.4.2 创作团队量化分析
        3.4.3 建筑作品地理分布
        3.4.4 建筑作品数量分析
    3.5 本章小节
4 建筑作品的理论特征分析
    4.1 研究框架的确定
    4.2 建筑形态特征
        4.2.1 居住类建筑
        4.2.2 酒店、金融与商业类建筑
        4.2.3 文化类建筑
        4.2.4 办公类建筑
        4.2.5 医疗类建筑
        4.2.6 教育类建筑
    4.3 建筑构图特征
        4.3.1 1949-1952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2 1953-1957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3 1958-1964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4 1965-1989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5 1990-200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6 2001-2010年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3.7 2011年—至今西安市建筑构图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特征总结
        5.1.1 数据特征总结
        5.1.2 理论特征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图录
    (二)表录
附录2
致谢

(2)“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3)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基于传播学的建筑认知
    2.1 建筑传播过程
    2.2 建筑认知过程
        2.2.1 内力因素:认知结构
        2.2.2 外力因素:媒介刺激
        2.2.3 建筑的认知模式
    2.3 建筑认知要素
        2.3.1 传播者系统
        2.3.2 认知途径
        2.3.3 认知主体
        2.3.4 认知内容
    2.4 社会大众认知心理和行为反应
        2.4.1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期待阶段
        2.4.2 对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展开阶段
        2.4.3 建筑作品认知心理的弥散阶段
        2.4.4 建筑作品认知的行为反应
3 媒介影响下建筑认知的发展与变革
    3.1 在地认知
    3.2 媒介转述认知
        3.2.1 语言认知
        3.2.2 图像认知
        3.2.3 拟像认知
        3.2.4 现象认知
    3.3 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特征的变化
        3.3.1 从“独乐”到“众乐”
        3.3.2 从“单向”到“双向”
        3.3.3 从“定时”到“即时”
        3.3.4 从“固定”到“移动”
        3.3.5 从“表面”到“内涵”
    3.4 认知媒介的特征变化
        3.4.1 建筑作品的特征变化
        3.4.2 建筑媒介信息的特征变化
4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研究
    4.1 西安建筑作品的媒介信息概况
        4.1.1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师
        4.1.2 媒体转述中的西安建筑作品
    4.2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整体认知调查
        4.2.1 问卷调查
        4.2.2 认知地图调查
        4.2.3 小结——主体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4.3 西安具体建筑作品的在地认知调查
        4.3.1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4.3.2 陕西历史博物馆
        4.3.3 西安星巴克钟鼓楼店
        4.3.4 西安网红书店
        4.3.5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4.3.6 小结——媒介差异下的认知特征
    4.4 问题总结
        4.4.1 建筑师
        4.4.2 传播媒体
        4.4.3 建筑管理者
5 研究结论
    5.1 新媒体时代客观而理性的建筑认知
        5.1.1 功能、形式与意义的综合考虑
        5.1.2 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
    5.2 新媒体时代大众认知视角下的建筑创作
        5.2.1 创作原则
        5.2.2 创作内容
        5.2.3 创作方式
        5.2.4 创作传播
    5.3 新媒体时代引导大众建筑认知的策略
        5.3.1 决策者
        5.3.2 建筑师
        5.3.3 传播媒体
        5.3.4 建筑管理者
6 总结
    6.1 回顾与总结
    6.2 遗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Ⅰ 图表目录
    附录 Ⅱ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整合分析
    附录 Ⅲ 合作课题研究:媒体转述下的西安建筑作品认知研究
    附录 Ⅳ 西安建筑作品的大众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 Ⅴ 认知地图调查
    附录 Ⅵ 图说建筑师|宣言|建筑&媒体1-2
致谢

(4)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以中粮·西安大悦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政策背景
        1.1.3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现状
        1.4.2 .国内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理论框架
2.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设计的相关研究
    2.1 .商业建筑及其外部空间的相关研究
        2.1.1 .商业建筑的概念及其发展趋势
        2.1.2 .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2.2 .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基于城市层面的分析
        2.2.1 .城市生活和城市结构的体现
        2.2.2 .城市文脉的延续
        2.2.3 .城市风貌的体现
        2.2.4 .涉及城市设计理论
    2.3 .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内容
        2.3.1 .既有建筑改造的概念
        2.3.2 .既有建筑改造的发展趋势
        2.3.3 .既有建筑改造的基本内容
        2.3.4 .既有建筑改造的类型
        2.3.5 .既有建筑改造的目标与难点
    2.4 .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相关概述
        2.4.1 .既有商业建筑改造概念
        2.4.2 .既有商业建筑更新改造动因分析
        2.4.3 .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改造设计内容
        2.4.4 .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改造原则
    2.5 .历史文化地段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
        2.5.1 .相关规范研究
        2.5.2 .对于西安城市发展的意义
    2.6 .本章小结
3.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案例分析
    3.1 .案例选择的典型性
    3.2 .甘肃忠恒·新天地
        3.2.1 .实例背景与现状
        3.2.2 .重点关注的外部改造实施设计
    3.3 .上海K11 购物中心
        3.3.1 .实例背景与现状
        3.3.2 .重点关注的外部改造实施设计
    3.4 .上海长风大悦城
        3.4.1 .实例背景与现状
        3.4.2 .重点关注的外部改造实施设计
    3.5 .本章小结
4.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方法与策略
    4.1 .既有商业建筑改造前三级评估
    4.2 .结合城市发展,明确目标定位
    4.3 .疏通外部动态、静态交通组织
        4.3.1 .外部动态交通组织
        4.3.2 .外部静态交通组织
    4.4 .外部形态、体量与空间模式控制
        4.4.1 .外部形态、体量控制
        4.4.2 .建筑空间模式的选择
    4.5 .外部出入口空间
        4.5.1 .外部主入口前广场
        4.5.2 .外部出入口门厅
    4.6 .室外公共“中庭”空间
        4.6.1 .“中庭”空间的尺度
        4.6.2 .“中庭”空间的位置与形式
    4.7 .外部形象的重新建构
        4.7.1 .立面的处理手法
        4.7.2 .立面的设计风格
        4.7.3 .立面材料的选择
    4.8 .第五立面的更新改造
        4.8.1 .屋顶设计策咯
        4.8.2 .屋顶改造手法
    4.9 .景观节点的更新改造
        4.9.1 .景观小品的布置
        4.9.2 .绿化设计
    4.10 .室外标识服务设施
        4.10.1 .布置依据
        4.10.2 .设计原则
    4.11 .本章小结
5.中粮·西安大悦城外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5.1 .改造前基本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区位
        5.1.3 .项目周边交通
        5.1.4 .项目周边设施
        5.1.5 .建筑风格及布局
    5.2 .改造前外部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5.2.1 .原有市场定位不准,不符合区域发展
        5.2.2 .外部交通不畅
        5.2.3 .建筑形态分散相对独立
        5.2.4 .外部出入口广场面积过大,门厅态设置不佳
        5.2.5 .外部公共“中庭”不丰富
        5.2.6 .立面过于沉重封闭,展示效果不佳
        5.2.7 .建筑屋顶与大雁塔之间的缺乏对话且利用率低
        5.2.8 .室外绿化景观影响通达性
        5.2.9 .室外标识服务设施设置不合理
    5.3 .中粮·西安大悦城更新改造原则和改建目标
        5.3.1 .项目基本概况
        5.3.2 .更新改造设计理念
        5.3.3 .更新改造原则
        5.3.4 .改造存在的难点
        5.3.5 .改造设计、消防创新点
    5.4 .中粮·西安大悦城改造前评估
    5.5 .中粮·西安大悦城外部空间更新改造研究
        5.5.1 .结合城市发展,明确目标定位
        5.5.2 .改善外部交通流线
        5.5.3 .建筑体量与建筑形态控制
        5.5.4 .外部出入口形态提升
        5.5.5 .丰富的室外公共“中庭”空间
        5.5.6 .现代与古韵融合的立面
        5.5.7 .与传统对话的屋顶花园
        5.5.8 .室外景观绿化的整合提升
        5.5.9 .室外标识服务设施的优化
        5.5.10 .室外夜景照明系统的优化
    5.6 .改造后使用者评价反馈
        5.6.1 .后评估指标体系需遵循的内容
        5.6.2 .后评估体系中评估指标的重要性
        5.6.3 .中粮·西安大悦城改造后使用者评价反馈
    5.7 .本章小结
6.结语
附录I 调研报告
附录II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殖民背景下城市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老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城市色彩风貌的乱与同
        1.1.2 日益凸显的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弊病
        1.1.3 对殖民建筑的认识误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范围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色彩学理论研究
        2.1.1 色彩学基础理论
        2.1.2 常规颜色系统
        2.1.3 色彩的作用分析
    2.2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相关认知
        2.2.1 相关概念辨析
        2.2.2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与城市关系的思考
        2.2.3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2.3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设计的影响因素
        2.3.1 地方历史文脉
        2.3.2 街道实际功能
        2.3.3 街道平面特点
        2.3.4 街道空间D/H值
    2.4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设计方法探析
        2.4.1 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组织的基本原则
        2.4.2 不同功能类型街道的建筑界面色彩设计方法
        2.4.3 不同平面类型街道的建筑界面色彩设计方法
        2.4.4 建筑外立面色彩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殖民风貌区典型建筑色彩要素的分析与提取
    3.1 青岛城市概况及历史沿革
        3.1.1 青岛城市概况
        3.1.2 历史沿革
    3.2 德占时期(1897-1914)建筑色彩研究
        3.2.1 建筑发展概况
        3.2.2 建筑实例色彩分析
        3.2.3 建筑色谱提取
    3.3 第一次日占时期(1914-1922)建筑色彩研究
        3.3.1 建筑发展概况
        3.3.2 建筑实例色彩分析
        3.3.3 建筑色谱提取
    3.4 第二次日占时期(1937-1945)建筑色彩研究
        3.4.1 建筑发展概况
        3.4.2 建筑实例色彩分析
        3.4.3 建筑色谱提取
    3.5 建筑总色谱的制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渡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的整合与提升
    4.1 过渡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实地调研与分析
        4.1.1 过渡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实地调研
        4.1.2 过渡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现状问题
    4.2 殖民地背景下过渡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控制原则
        4.2.1 突出历史文脉的原则
        4.2.2 承前启后的原则
    4.3 殖民地背景下过渡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优化策略
        4.3.1 宏观整体控制
        4.3.2 中观分类设计
        4.3.3 微观设计导则
    4.4 色彩愿景效果呈现——汶上路建筑界面色彩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代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构成的延展与对话
    5.1 现代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调查
    5.2 现代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特征的理性再认识
        5.2.1 多样性
        5.2.2 复杂性
        5.2.3 矛盾性
        5.2.4 运动性
    5.3 殖民地背景下现代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优化原则
        5.3.1 尊重历史的创新性原则
        5.3.2 色彩规划的有序原则
        5.3.3 基于功能的灵活操纵原则
    5.4 殖民地背景下现代风貌区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优化策略
        5.4.1 宏观——殖民色彩的有机革新
        5.4.2 中观——建筑高度控制下的多样色彩设计
        5.4.3 微观——建筑细部元素的新旧融合
    5.5 色彩愿景效果呈现——贵州路建筑界面色彩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论文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6)中式传统门饰拉手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传统铺首衔环的起源与文化特征
    2.1 铺首衔环的起源
        2.1.1 早期形制
        2.1.2 成熟与发展
        2.1.3 沿用与衰变
    2.2 传统铺首衔环的文化特征
        2.2.1 哲学观
        2.2.2 等级观
        2.2.3 造物观
        2.2.4 祈福观
    2.3 影响中式风格形成的因素
        2.3.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融合
        2.3.2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2.4 本章小结
3 现代中式门饰拉手设计原则
    3.1 门饰拉手的定义及分类
        3.1.1 门饰拉手的定义
        3.1.2 门饰拉手的分类
    3.2 中式门饰拉手设计的现状及误区
        3.2.1 设计现状
        3.2.2 问题和误区
    3.3 中式门饰拉手造型形式美原则
        3.3.1 尺度合规
        3.3.2 和谐统一
        3.3.3 对称平衡
        3.3.4 安定轻巧
    3.4 本章小结
4 中式传统门饰拉手创新方法探究
    4.1 从问题到需求
    4.2 创新设计过程——以智能门锁为例
    4.3 CMF设计理念
        4.3.1 传统色彩分析
        4.3.2 传统材料分析
        4.3.3 传统工艺分析
    4.4 传统符号的重构
    4.5 本章小结
5 中式传统门饰拉手创新应用及实践
    5.1 色彩情感属性的应用
    5.2 金属钛材料的应用
        5.2.1 常用金属材料比较
        5.2.2 Ti-48Al-2Cr-2Nb材料的可行性
    5.3 熔模精密铸造工艺的应用
    5.4 阳极氧化表面着色工艺的应用
    5.5 造型设计实践
        5.5.1 设计方案
        5.5.2 设计实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7)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的缘起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课题的来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现状评述
        1.4.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设计
        1.4.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的研究现状
    1.5 概念界定
        1.5.1 安全人机工程学
        1.5.2 TRIZ
        1.5.3 感性工学
        1.5.4 PSS
        1.5.5 系统设计
        1.5.6 人本主义设计
    1.6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2章 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理论
    2.1 飞机客舱安全
        2.1.1 飞机客舱安全的产生与分类
        2.1.2 飞机客舱安全事故的分类
        2.1.3 飞机客舱安全事故的致因与预防
    2.2 飞机客舱设施的安全需求
        2.2.1 飞机客舱的分类
        2.2.2 飞机客舱设施的分类
        2.2.3 飞机客舱设施研发的安全因素
        2.2.4 飞机客舱设施安全设计导向
    2.3 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
        2.3.1 安全与舒适
        2.3.2 人机与人因
        2.3.3 生态安全
        2.3.4 安全人机设计原理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原则
    3.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
        3.1.1 “人因”要素
        3.1.2 “物性”要素
        3.1.3 情境要素
        3.1.4 文化与审美要素
    3.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则
        3.2.1 基本原则
        3.2.2 “物”的安全状态原则
        3.2.3 “人”的安全行为原则
        3.2.4 人物和谐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方法研究
    4.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TRIZ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4.1.1 健壮设计是“物”的安全状态保障
        4.1.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TRIZ理论的健壮设计
        4.1.3 TRIZ设计方法的应用
    4.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感性工学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4.2.1 感性意向调研分析
        4.2.2 感性意向空间的构建
        4.2.3 决策“人”的安全行为的感性工学设计方法
    4.3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PSS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4.3.1 PSS绿色设计方法
        4.3.2 PSS“集”设计方法
        4.3.3 PSS模块化设计方法
        4.3.4 PSS智能设计方法
        4.3.5 PSS设计总体目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设计视域下的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5.1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设计需求
        5.1.1 乘客对飞机客舱座椅人机不适的主要体现
        5.1.2 乘客对飞机客舱座椅造型不适的主要体现
        5.1.3 乘客对飞机座椅布局不适的主要体现
    5.2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系统层级分类
        5.2.1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的发展与分类
        5.2.2 经济舱乘客座椅组成部分的系统分析
    5.3 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模型
        5.3.1 人的层面
        5.3.2 座椅的层面
        5.3.3 环境的层面
        5.3.4 文化与美学层面
    5.4 经济舱乘客座椅布局方法
        5.4.1 乘客对座椅布局的诉求
        5.4.2 乘客座椅布局的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对国产双通道宽体客机C929 应用的研究
    6.1 C929 经济舱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1.1 C929 经济舱布局设计
        6.1.2 C929 经济舱卧铺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1.3 C929 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1.4 C929 公共服务空间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2 C929 经济舱盥洗室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2.1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计调研与分析
        6.2.2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构思
        6.2.3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施造型及布局安全人机设计方案
    6.3 C929 乘务员休息室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3.1 C929 乘务员休息室布局设计
        6.3.2 C929 乘务员休息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3.3 C929 商务会议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4 C929 厨房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4.1 C929 厨房布局及设施造型设计分析
        6.4.2 C929 厨房布局与橱柜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4.3 C929 客舱运输服务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4.4 C929 航空餐具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1.着作
    2.学术论文
    3.科研奖励
    4.专利
    5.科研课题

(9)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研究的理论体系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2章 闽南传统建筑装饰繁复风格的文化根基
    2.1. 地域装饰形成的地理原因
    2.2 地域装饰形成的历史原因
    2.3 地域装饰形成的经济因素
    2.4 地域文化形成的装饰审美差异
    2.5 闽南传统民居的基本类型和装饰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细部处理和特征
    3.1 传统民居外檐部分的装饰比较
    3.2 传统民居屋身部位的装饰
    3.3 石基装饰
    3.4 民居装饰内檐部分
    3.5 门窗隔断的装饰
    3.6 匾额与楹联
    3.7 室内装饰部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工艺和手法
    4.1 木雕工艺
    4.2 石雕工艺
    4.3 砖雕工艺
    4.4 灰塑工艺
    4.5 剪粘工艺
    4.6 交趾陶工艺
    4.7 彩画、油饰和安金工艺
    4.8. 墙壁屋面的工艺
    4.9 瓦作和脊部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表现规律探讨
    5.1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空间分布规律
    5.2 装饰内容与三维空间的叙事格局
    5.3 传统民居装饰题材
    5.4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
    5.5 传统民居装饰与时空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
    6.1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方法
    6.2 传统装饰符号与文化心理需求
    6.3 传统建筑装饰与中原的比较
    6.4 多元文化融合的装饰特色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的传承与运用
    7.1 传统建筑面临着濒危的处境
    7.2 传统民居的保护价值
    7.3 城市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统筹发展
    7.4 闽南传统装饰的现代阐释
    7.5 闽南元素在实践的传承和运用
    7.6 闽南传统装饰在城市美化和乡村改造的运用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海外闽籍华人建筑由简至繁,由繁至简的演变
    8.1. 闽南籍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回顾
    8.2. 光鲜亮丽、精致繁复的宗教装饰审美
    8.3. 布局简洁、功能多样的会馆建筑文化
    8.4. 寄予乡愁、团结互助的宗亲建筑氛围
    8.5. 文化认同、普惠族人的家庙祠堂空间
    8.6. 民族工艺、文化窗口的华人商业街区
    8.7. 书法门楣、雕刻工艺的现代住宅建筑
    8.8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一) 结语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闽南传统建筑调查的主要地点、年代和装饰主题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对三个“片面化”现象的思考
        1.1.1 全球化和地域性背景下的当代岭南建筑
        1.1.2 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建筑气候适应性
        1.1.3 科技进步和建筑多元化背景下的建筑创作
    1.2 研究对象与界定
        1.2.1 整体观思维的引入
        1.2.2 当代岭南建筑
        1.2.3 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其整体观刍议
    2.1 建筑气候适应性解读
        2.1.1 狭义解读
        2.1.2 广义解读
    2.2 岭南气候分析
        2.2.1 岭南气候类型
        2.2.2 岭南气候要素
        2.2.3 岭南气候特征
    2.3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基本要求
        2.3.1 遮阳隔热要求
        2.3.2 通风散热要求
        2.3.3 环境降温要求
        2.3.4 防雨防潮防台风要求
    2.4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发展分析
        2.4.1 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可变性
        2.4.2 原始时期的“完全开放”策略
        2.4.3 传统时期的“外封闭内开放”策略
        2.4.4 现代时期的“选择性开放”策略
    2.5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整体观刍议
        2.5.1 建筑气候适应性整体观概念
        2.5.2 自然因素的整体性
        2.5.3 文化因素的协调性
        2.5.4 技术因素的适宜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理论探索
    3.1 基于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整体观的当代因素分析
        3.1.1 自然因素的恶化
        3.1.2 文化因素的剧变
        3.1.3 技术因素的跃升
    3.2 时代背景下整体理性创作方法的复归
        3.2.1 客观影响因素分析
        3.2.2 主观影响因素分析
        3.2.3 理性创作方法复归
    3.3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的理论依据
        3.3.1 系统论的整体观核心思想
        3.3.2 “两观三性”整体创作理论
        3.3.3 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整体观
    3.4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的实践基础
        3.4.1 以形态空间为主导的实践
        3.4.2 以环境融合为主导的实践
        3.4.3 以技术支撑为主导的实践
    3.5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构成
        3.5.1 多样性的总体策略
        3.5.2 符合时代要求的局部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形态空间策略
    4.1 气候适应性与建筑形式
        4.1.1 当代建筑形式的发展趋势
        4.1.2 气候适应性与建筑形式
    4.2 适应气候的建筑群体布局策略
        4.2.1 城市化与高层化的影响
        4.2.2 朝向选择
        4.2.3 密集式布局
        4.2.4 分散式布局
        4.2.5 高低层混合布局
    4.3 适应气候的建筑体型策略
        4.3.1 风格多元化与新技术的影响
        4.3.2 小进深体型
        4.3.3 架空体型
        4.3.4 特异体型
    4.4 适应气候的建筑空间策略
        4.4.1 大型化与复合化的影响
        4.4.2 水平流动空间
        4.4.3 垂直流动空间
        4.4.4 复合流动空间
    4.5 适应气候的建筑界面策略
        4.5.1 审美观念与新材料的影响
        4.5.2 凹凸式界面
        4.5.3 构件式界面
        4.5.4 表皮式界面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生态环境策略
    5.1 建筑气候适应性与生态环境
        5.1.1 岭南建筑的“绿文化”传统
        5.1.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当代建筑生态环境营造
        5.1.3 岭南建筑生态环境的气候应对作用
    5.2 适应气候的建筑外部生态环境策略
        5.2.1 外部生态环境的隔离与拓展
        5.2.2 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因借
        5.2.3 城市人工生态环境因借
    5.3 适应气候的建筑地面生态环境策略
        5.3.1 建筑生态环境的多元化趋势
        5.3.2 室外生态环境
        5.3.3 架空层生态环境
        5.3.4 室内生态环境
    5.4 适应气候的建筑立体生态环境策略
        5.4.1 建筑生态环境的立体化要求
        5.4.2 空中花园生态环境
        5.4.3 垂直绿化生态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技术策略
    6.1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技术观
        6.1.1 建筑技术双刃剑
        6.1.2 基于整体观的的适度技术选择
    6.2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总体技术策略
        6.2.1 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总体技术策略
        6.2.2 低技术的被动式气候适应性策略
        6.2.3 高技术的主动式气候适应性策略
        6.2.4 中间技术的混合式气候适应性策略
    6.3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的具体技术应用
        6.3.1 新型材料技术应用
        6.3.2 智能控制技术应用
        6.3.3 辅助设计技术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整体应用
    7.1 策略整体应用原则
        7.1.1 提倡整体设计思维——建筑自身的整体性
        7.1.2 遵循协调发展原则——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7.1.3 应用当代适宜技术——建筑与经济的整体性
        7.1.4 注重策略综合运用——建筑系统的整体性
    7.2 策略整体应用实例分析
        7.2.1 偏重形式与环境策略的实例——深圳万科中心
        7.2.2 偏重形式与技术策略的实例——深圳建科大楼
    7.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四、简洁、典雅、现代的空间构成——汉唐证券写字楼装饰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筑作品统计分析的西安市当代建筑理论梳理[D]. 张子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当代建筑作品大众认知研究 ——以西安为例[D]. 陈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既有商业建筑外部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以中粮·西安大悦城为例[D]. 郝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殖民背景下城市街道建筑界面色彩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老城区为例[D]. 谭周祥.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6]中式传统门饰拉手创新设计研究[D]. 柳露萌.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7]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D]. 徐江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8]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9]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D]. 郑慧铭.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10]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D]. 麦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简洁、优雅、现代的空间构成——汉唐证券写字楼装修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