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含苯废水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含苯废水

一、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含苯污水(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穆永杰,薛晓飞,张丽丽,邵磊,张建星[1](2021)在《不同气源曝气对一段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与运行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30±2)°C的条件下,通过精确控制供氧量,以氧气为气源培养E1反应器,以空气为气源培养E2反应器,探究了不同气源对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负荷提升及稳定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氧气为气源的E1反应系统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效果更佳,E1反应器中的NH4+-N去除率在95%以上,TN去除率在85%以上,实现负荷提升的时间在10 d左右;在实现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后,E1反应系统内ΔTN/ΔNH4+-N和ΔN O3--N/ΔNH4+-N稳定在0.88和0.11; E1、 E2反应器内的AOB活性由0.3mg·(g·h)-1分别提升至6.3 mg·(g·h)-1和5.9 mg·(g·h)-1,AnAOB的活性由1.5 mg·(g·h)-1分别提高到9.5 mg·(g·h)-1和8.6 mg·(g·h)-1。通过不同气源对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与运行的作用效应对比,证明了以氧气为气源应用于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可行性与优势。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其在厌氧氨氧化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赵鹏程[2](2021)在《磁化活性污泥特性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以活性污泥法为基础,通过加入可以和活性污泥絮体相结合的强磁化粉末物质(磁介质,Fe3O4)使其成为磁化活性污泥,从而增加了污泥比重,使活性污泥絮凝体具有受磁场诱导的特性,并应用于SBR工艺以强化活性污泥的沉淀性能,提高污泥浓度,降低污泥负荷,增强反应器内污水处理效果,为强化SBR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通过烧杯-量筒试验以及小试试验处理高浓度淘米水来探究磁化活性污泥的特性以及应用前景,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烧杯-量筒沉降试验,以各梯度污泥浓度为基础,分析磁粉浓度、各种磁粉规格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以及污泥浓度的变化对磁化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观察普通活性污泥与磁化活性污泥在10min内的沉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污泥浓度以及磁粉规格恒定时,随着磁粉浓度的增加,磁化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越来越好;以MLSS=2000mg/L、5μm磁粉浓度为例,磁粉浓度为2000mg/L时相比于空白试验10min沉降后污泥体积量减少了32.81%。在磁粉浓度以及磁粉规格恒定时,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磁化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越来越差,越难于沉降;以磁粉浓度为2000mg/L、5μm磁粉为例,污泥浓度为7000mg/L时相比于空白试验10min沉降后污泥体积量只减少了7.14%。在磁粉浓度以及污泥浓度恒定时,随着磁粉规格的变化,即随着磁粉粒径的增大,越有利于磁化活性污泥的沉降,其沉降规律符合斯托克斯沉速公式;以MLSS=3000mg/L、磁粉浓度为2500mg/L为例,加入30μm粒度磁粉相比于加入5μm磁粉污泥体积量减少了16.28%。(2)通过试验出水各指标去除率确定磁粉规格与磁粉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磁粉A5试验COD的平均处理率为97.47%,磁粉A5试验NH4+-N的平均处理率为92.05%,磁粉A5试验TP的平均处理率为51.42%;磁粉B30试验COD的平均处理率为97.80%,磁粉B30试验NH4+-N的平均处理率为95.18%,磁粉B30试验TP的平均处理率为68.29%。磁粉A5试验与磁粉B30试验的COD、NH4+-N去除效率相当,磁粉B30试验的TP去除效率优于磁粉A5试验,磁粉B的粒径小于磁粉A,更有利于跟活性污泥菌胶团的充分结合,使其磁化活性污泥相较于磁粉A5试验磁化状态更好,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从而提供了更多、更利于微生物物质交换的场所,从而对污染物有更好的去除效率,所以30nm规格的磁粉B是更好的选择。经过四组试验分析得出,磁粉浓度为4000mg/L时,其COD、NH4+-N去除效率略优于磁粉浓度为2000mg/L时,相差很小,几乎可以忽略;TP去除效率不如磁粉浓度为2000mg/L时,A5试验TP去除率相差12.24%,B30试验TP去除率相差28.94%,说明在这个浓度梯度下,磁粉抑制了微生物生长以及活性污泥活性,对TP的去除率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该试验下磁化SBR工艺的磁粉投加量为8g,即磁粉浓度为2000mg/L。(3)通过传统SBR工艺与磁化SBR工艺对比得知,在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方面,磁化SBR工艺的去除率为93.96%和93.52%,优于传统SBR工艺的88.97%和88.80%;在TP去除效果方面,传统SBR工艺的去除率为69.44%,优于磁化SBR工艺的58.73%;在TN去除效果方面,磁化SBR工艺的去除率与传统SBR工艺相当,分别为74.61%与72.75%。加入磁粉后,可促进活性污泥对有机物的分解、吸收,提高污泥浓度,磁化活性污泥有更高的MLSS和MLVSS,减少了污泥负荷,增加了污泥比重,提高了沉降性能,即使SV30达到70%以上,MLSS达到9500mg/L左右时,在处理高浓度的食堂淘米污水条件下,反应器也可以正常运行。(4)不同操作条件下有不同的污水处理效果,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条件(1):进水2min→搅拌+曝气5h→静置沉淀30min→出水30s;条件(2):进水2min→搅拌+曝气4h→静置沉淀30min→出水30s;条件(3):进水2min→搅拌2h→搅拌+曝气4h→静置沉淀30min→出水30s。具体表现为COD去除效率:条件(1)>条件(3)>条件(2);NH4+-N去除效率:条件(3)>条件(1)>条件(2);TP去除效率:条件(1)>条件(2)>条件(3);TN去除效率:条件(3)>条件(2),其中COD和NH4+-N的去除率都能维持在95%左右,TP去除率较不稳定。不同的操作条件下最终污泥浓度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MLSS与MLVSS:条件(1)>条件(3)>条件(2),三种条件下均能达到10000mg/L左右污泥浓度。不同操作条件下其混合液指标不同具体表现为DO:条件(3)>条件(2)>条件(1);ORP:条件(1)>条件(3)>条件(2);反应器内p H:条件(1)>条件(2)>条件(3);反应器内温度:条件(1)>条件(2)>条件(3)。(5)加入磁粉后,活性污泥的磁化状态良好,取反应器内的混合液放置于磁铁上进行试验,发现其沉降效果与没有磁铁吸附时差距明显,同样是静置30min,有磁铁的情况下比没有磁铁的情况下污泥界面减少了55.8%,甚至在磁铁上静置5min的效果已经优于自由静置30min的效果,所以可以将静置沉淀澄清的时间缩短到10分钟甚至5分以内,从而可以在保证曝气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缩短每个处理周期所需的时间,达到增加处理水量或提高处理效率的效果。

钟威[3](2021)在《好氧颗粒污泥集成式反应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于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污水处理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我国的污水排放标准也在逐年提升。与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相比,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具备泥水分离快、污染物去除效率高、后处理环节少等优势,但目前我国未能实现此项技术的工程应用。受限于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的特殊流场条件,反应器结构通常为大高径比的圆柱形,在工程应用中,该结构类型的反应器制造难度大、制造成本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结构的反应器,将极大程度上推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工程应用。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圆柱型反应器和正四棱柱型反应器开展三维气液两相数值模拟,探究了不同截面类型反应器内部气液两相流场状态和湍动能分布。研究表明,两种反应器内部的气液两相流动状态具有相似性,径向的液速分布规律也较为相似。圆柱型反应器比正四棱柱型反应器的流场状态均匀性更好,液相湍动能更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了正四棱柱型反应器也具有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成型的特殊流场状态,为后续开展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小型化试验奠定了基础。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原水,利用正四棱柱型反应器开展了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小试。培养结果表明,污泥颗粒化成型在34天左右,反应器运行共74天,最终得到了粒径0.8mm~2.0mm的污泥。培养得到的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好,污染物去除能力强,成熟后的污泥沉降速度稳定在42m/h,污泥体积指数为47mL/g,出水中COD、总氮和氨氮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96%、93%和97%,通过培养小试证明了正四棱柱型反应器内部的流场环境适宜于好氧颗粒污泥成型和生长。设计并搭建好氧颗粒污泥培养中间性试验平台,开展了污泥培养中试。试验中培养第40天时已发现了明显的颗粒状污泥,培养60天后反应器内污泥体积指数和污泥浓度分别为62mL/g和2510mg/L,出水中COD、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0%、85%和93%。在中试规模下的反应器中顺利培养出了成熟的颗粒污泥,证明了正四棱柱型反应器用于该技术的可行性。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好氧颗粒污泥集成式反应器系统设计方案,包括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工艺系统、反应器主体结构、曝气系统、组间集成方案等。通过采用集成式反应器特有的运行方式,可实现污水处理系统的近似连续运行,解决了由设备间歇性运行带来的诸多问题,为推动此项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韩雅芳[4](2021)在《高硬度废水生化降解过程中泥-灰结合形式及旋流分离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高钙硬废水处理生化池中泥灰结合引起的污泥沉降性差、活性低且排泥量大等问题,论文相继采用X射线衍射、激光共聚焦等方法揭示了生化池中的泥-灰结合形式及结合强度,实验研究来水中钙浓度对生化系统中污泥性状及其降解效率的影响,提出泥-灰旋流分离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分离效率及泥灰分离引起的生化效率强化趋势,由此开发了适用于高钙硬废水处理的在线旋流脱灰强化生化工艺及配套旋流分离装备,并依托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分公司污水厂完成工业侧线实验,改造生化池提标效果显着,形成以下成果:(1)活性污泥中因Ca2+生成CaCO3等无机灰分,散布在污泥絮体表面及孔道中。适当强度的离心分离即可调节泥灰混合液上清液与沉淀物中的Ca2+浓度,证实类似体系可通过物理法实现分离。来水Ca2+浓度为2400 mg/L时,活性污泥表面粗糙度相对于控制对照组升高了 59%,粘附力降低了 40%,生成的灰分占据了活性污泥表面的粘附位点,使其粗糙度增加、粘附力降低。(2)针对Ca2+浓度分别为0 mg/L~2400 mg/L的6组来水开展SBR生化实验,运行150天期间,污泥有机质占比(MLVSS/MLSS)和活性污泥体积指数(SVI)均呈现下降趋势。来水Ca2+浓度为2400 mg/L时,反应器中MLVSS/MLSS从0.75降至0.39,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别降低19%和21%;相较对照组,来水含Ca2+的生化池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平均去除率分别降低11个百分点和60个百分点。(3)SBR池中泥-灰混合液旋流分离实验表明,锥角为6°的旋流器溢流口有机物占比较进口增加8%,而锥角为6°、10°和20°的旋流器对无机灰分的分离效率分别为9.6%、7.8%、8.2%。进一步采用经优选旋流器分离后的泥-灰混合液对高钙硬模拟废水开展连续生化降解,R2~R5反应器中COD、NH3-N平均去除率较泥灰旋流分离前分别上升6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4)依托中石化金陵石化化工一部煤制氢污水处理厂70 m3/h规模的SBR反应器其中一间池体开展25 m3/h旋流脱灰侧线实验。经过一个月的连续旋流脱灰,生化池污泥有机质占比比值由初始的0.47上升到0.50,相比于另外两件SBR池,经旋流分离脱灰后的SBR池体内稳定运行时间延迟了一个月左右,生化效能更加稳定。

陈晓朋[5](2020)在《基于PBM模型的曝气池曝气器布置方式的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水资源稀缺,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十三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低的区域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总用水量还在显着增加但城市的水域却遭受大量污染,污水治理已迫在眉睫。而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普遍采取的去污手段,曝气池则为活性污泥法的重要反应场所。本文对一典型曝气池运用双欧拉多相流模型耦合pb群平衡模型,湍流模型选用标准k-r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改变底板曝气器的布置方式对曝气池内各项参数的影响规律,选取特征截面分析底板曝气器的最佳布置方式。主要结论如下:(1)模型验证一证明标准k-r湍流模型及pbm群平衡模型是更适合对曝气池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模拟计算的方法,模型验证二应用模型验证一中确定的方案又对另一实验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所选模拟方案的准确性及通用性。(2)通过分析特征横断面的流线图与矢量图可知,当底板曝气器均匀布置时,池内形成两个稳定的环流场与其他工况相比环流场更加扁平集中,故认为此种布置方案能使池内的流场更稳定,可以为气液两相混掺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3)通过分析不同高度截面上的气相体积分布云图可知,当曝气器在底板均匀布置时,相较于其他工况,气相分布范围更广泛,气体与液体界面接角面积更大,不同高度截面上的气相体积分数都比较高,有助于提高氧转移效率,使池内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群充分发挥作用.(4)通过对液相垂向速度云图分析可知,曝气器均匀布置于底板上时的液相无流速区面积与流速不均匀系数都比其他工况要小,说明此方案对池内污水的混合搅拌效果更好,能更有效的减缓活性污泥的沉积。且同一工况不同高度截面上液相无流速区的大小呈现出自曝气池底部到顶部逐渐减小的规律,说明曝气池中混合液在顶部受到的混合搅拌效果比底部更好。(5)通过统计分析各工况池内的湍流参数发现,底板曝气器均匀布置时湍动能是其他布置方式的1.36-1.6倍。湍动能耗散率是其他布置方式的1.85-4.2倍。说明这种布置方式下曝气池内的混合液湍动更剧烈,空气与污水的混掺程度更大。

江雪姣[6](2020)在《纯氧曝气系统中活性污泥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采用SBR(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在曝气量(纯氧0.2 L/min,空气1 L/min)一定的条件下,研究纯氧与空气系统中活性污泥特性(污泥量及沉降性)的差异,结果显示:(1)用纯氧替代空气曝气系统后其菌胶团活性污泥结构更为规则密实,且活性污泥中的固着型纤毛虫比例更大。(2)纯氧曝气系统较空气曝气系统SV、SVI值相对较小,说明纯氧曝气系统沉降性更好,不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3)纯氧曝气系统较空气曝气系统MLSS、MLVSS值都相对较高,说明纯氧曝气系统活性污泥有效成分比例更高,且从侧面也解释了纯氧曝气系统处理污水效果更好、抗负荷能力更高的原因。

吴俊雄[7](2020)在《羽绒加工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羽绒行业是三大水消耗大户之一,在进行羽绒加工时会产生大水量的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严重危害当地水体环境。本课题来源于江西某羽绒制品加工厂,当地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相对落后,没有能力接纳该厂废水,需设计一套处理高效且经济合理的污水处理方案。本课题在现场调查、方案比较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采用“格栅池+捞毛机+压力滤池+化学沉磷池”的组合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后部分外排,回用水可根据需要采用二氧化氯消毒后回用于车间生产。通过对本次工程的设计、调试和运行工况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工程调试,最终确定压力滤池较为理想经济的工艺参数为HRT为0.8 h,气水比为3:1,曝气压力为0.25 MPa。(2)根据单因素法化学除磷实验数据分析,在调节羽绒加工废水pH为7.5,除磷剂PAC和PAM投加质量分别为200 mg/L,2 mg/L,搅拌反应时间为20 min时,羽绒加工废水除磷效率高达到96.7%。(3)羽绒加工废水化学除磷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PAC化学除磷效率的四个因素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PH>PAC投加量>PAM投加量>搅拌反应时间;最佳反应条件为pH 7.5、PAC添加质量为250 mg/L、PAM投加质量为2 mg/L,搅拌反应时间15 min,该条件下TP去除率达到96.9%。(4)系统对羽绒加工废水处理效果较好,出水稳定,运行期间,废水平均排放量约为300 m3/d,对COD、NH3-N、TP的平均去除率率分别为86.67%、65.71%、95.93%。羽绒加工废水处理后水质指标满足行业污水排放标准要求。

焦东[8](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指出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韩震[9](2020)在《高海拔地区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低温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到常规市政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存在着污泥培养难、微生物活性差、曝气能耗高、设备易损耗等问题,为此本课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原地区的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本文优化了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的运行参数,比较分析了96 k Pa(海拔400 m)、72 k Pa(海拔2800 m)、65 k Pa(海拔3300 m)和52 k Pa(海拔4300 m)下的工艺运行效能、污染物去除途径和微生物群落变化,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海拔下曝气过程中氧传质效率的影响因素,为构建适用于高海拔地区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提供经验参数。1.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的启动与控制在人工模拟污水的进水条件下,经27天成功启动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确定适宜的运行参数为进水比低氧:厌氧=5:5,低氧池溶解氧(DO)为2.0~2.5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为厌氧池2.0 h、低氧池3.0 h、缺氧池3.0 h、曝气池4.0 h,污泥回流比为50%。2.不同海拔下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运行效能研究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系统稳定运行期间,96 k Pa下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氨氮和总氮(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40%、83.71%、96.73%和73.04%;72 k Pa下COD、TP、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92%、88.92%、98.00%和72.44%;65 k Pa下COD、TP、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6%、90.21%、97.29%和69.71%;52 k Pa下COD、TP、氨氮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7%、80.67%、97.48%和63.90%。所有出水值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系统稳定运行期间,厌氧池和低氧池对COD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70±3.90%、42.58±0.60%;厌氧池、低氧池和缺氧池的脱氮量占进水总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4.56±3.88%、25.54±7.53%和11.80±3.75%;缺氧池和曝气池的平均除磷贡献率分别为49.99±14.32%、50.01±14.32%。随气压降低,系统COD和氨氮的去除基本不受影响,平均去除率为89.66±2.26%和97.37±0.64%;低氧池脱氮量从96 k Pa的199.968 mg/d降至52 k Pa的113.491 mg/d,系统TN的去除率从96 k Pa的73.04%下降到52 k Pa的63.90%;厌氧池内COD消耗量提高,释磷量从96 k Pa的298.092 mg/d提高至65 k Pa的520.306 mg/d,系统的TP去除率从96 k Pa的83.71%上升到65 k Pa的90.21%,但52 k Pa时厌氧池释磷量降至423.552mg/d,系统TP去除率为80.76%均低于96 k Pa,原因为低压下脱氮率降低,回流污泥携带大量硝酸盐进入厌氧池影响了释磷过程,同时好氧吸磷受到低氧条件限制。当气压降低,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均呈下降趋势;Dechloromonas(脱氮单孢菌属)与反硝化作用相关,相对丰度从0.25%增加至2.55%;Nitrospira(硝化螺旋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与硝化作用相关,相对丰度从0.36%、0.32%分别降至0.21%和0.05%;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聚磷菌)、Paracoccus(副球菌属)和Gemmatimonas(芽单孢菌属)与磷的去除相关,相对丰度从96 k Pa的0.24%、0.21%和0.40%增至65k Pa的0.28%、0.32%和0.73%,然后降至52k Pa的0.23%、0.04%和0.06%,这也解释了系统脱氮和除磷效率随气压的变化。3.不同海拔下氧传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污泥浓度(MLSS)、气压、曝气量对氧总传质系数(KLa)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曝气量(r=0.759,P=0.001)、气压(r=0.751,P=0.000)、MLSS(r=-0.459,P=0.000),其中KLa与气压和曝气量呈正相关,与MLSS呈负相关。微生物呼吸速率(OUR)与MLSS呈显着正相关(r=0.897,P=0.000),与气压呈显着负相关(r=-0.339,P=0.021),比呼吸速率(SOUR)仅与气压呈显着负相关(r=-0.355,P=0.016)。不同曝气量下活性污泥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均随气压降低而增多,其中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而多糖含量基本不变,蛋白质相对含量的上升利于氧的传质。当曝气强度为150~600 m L/min时,相同气压和曝气量下微孔曝气盘的性能要优于微孔曝气软管;且随气压降低,两种曝气器最高动力效率和氧转移效率对应的最适曝气量分别从450 m L/min和300 m L/min降至150 m L/min。当曝气强度为150~600 m L/min时,相同气压和曝气量下充氧能力从大到小为:纯氧曝气、加压曝气(50 k Pa)和常规曝气。本课题提出的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在低压低氧环境下具有良好稳定的脱氮除磷效果,且仅有一套回流系统,能耗降低,易于维护,适用于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

王梦[10](2020)在《高浓度溶氧水对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水是人类生命之源,然而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水污染的最大源头之一就是生活污水。近年来,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攀升,到2018年,我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就达到了620.0亿吨,占废水总排放量的78.0%。开发出能高效处理生活污水的技术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趋势。微纳米气泡技术已经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微纳米气泡具有普通气泡所没有的特点,例如气泡直径小、水中停留时间长、具有较强的氧化性等。本文通过加压溶气以及给氧气带上电荷的方式制备高浓度溶氧水,制备的高浓度溶氧水中含有直径小于50μm的微纳米气泡。本文分别以氧气和空气作为不同气源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混合压和进水温度对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在氧气作为供氧源的基础上,对气泡悬浮时间,有效气液混合比进行了测量,对制备的高浓度溶氧水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此外,通过分别对高浓度溶氧水曝气技术和传统鼓风曝气技术在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处理效果上做了研究,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了解高浓度溶氧水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还研究了不同污泥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本次试验得出的结论如下:(1)使用氧气作为供氧源制备的溶氧水的含氧量远大于使用空气作为供氧源的溶氧水含氧量。在温度为25℃,混合压力为0.45MPa时使用氧气作为供氧源制备的溶氧水效果最好,含氧量可达43.6mg/L。(2)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的高浓度溶氧水中,微纳米气泡平均停留时间为1分28秒,气泡在混合液的体积比至少为1.7%。(3)在保存良好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氧水含氧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在保存七天后仍具有较高水平的溶解氧含量,溶解氧含量达到31.3mg/L。(4)使用高浓度溶氧水曝气技术可以使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最高可提升至5.2mg/L。从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高浓度溶氧水曝气技术明显高于传统鼓风曝气技术,高浓度溶氧水曝气对COD、氨氮、TP的去除率要比普通鼓风曝气技术分别高19.2%、15.5%、13.6%,并且高浓度溶氧水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速率更快。(5)在对污泥浓度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污泥浓度在3000~4000mg/L时,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污泥浓度超过4000mg/L时,各污染物最大去除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含苯污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含苯污水(论文提纲范文)

(2)磁化活性污泥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污水基本处理工艺简介
    1.3 活性污泥法简介
        1.3.1 活性污泥法的产生以及发展
        1.3.2 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过程
        1.3.3 活性污泥法存在的问题
        1.3.4 活性污泥法等污水处理技术的展望
    1.4 课题的提出以及研究意义
        1.4.1 磁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 磁化活性污泥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磁化活性污泥法简介
        1.4.4 磁化活性污泥法与其他传统工艺的对比
    1.5 试验设计与准备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方法
    2.1 烧杯-量筒沉降试验
        2.1.1 试验简介
        2.1.2 试验所需器材
        2.1.3 试验方法
    2.2 磁化SBR工艺试验
        2.2.1 试验所用污水
        2.2.2 试验接种污泥
        2.2.3 试验装置操作条件
        2.2.4 试验方法
        2.2.5 化验分析项目以及方法
        2.2.6 试验所用主要药品
        2.2.7 磁粉参数
第三章 磁化活性污泥烧杯-量筒沉降试验研究
    3.1 试验结果及讨论
    3.2 试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化SBR工艺的特性研究
    4.1 不同粒径磁粉的对比、选择以及磁粉投加量的确定
        4.1.1 不同粒径磁粉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1.2 不同磁粉对NH_4~+-N去除率的影响
        4.1.3 不同磁粉对TP去除率的影响
        4.1.4 不同磁粉MLSS、MLVSS、SV_(30)以及SVI的影响
        4.1.5 不同磁粉试验期间DO、ORP、反应器内pH以及温度的变化
        4.1.6 磁粉的选择
        4.1.7 磁化SBR工艺中磁粉投加量对污水处效果的影响
    4.2 传统SBR 工艺与磁化SBR 工艺的对比研究
        4.2.1 两种工艺对COD去除效果的对比
        4.2.2 两种工艺对NH_4~+-N去除效果的对比
        4.2.3 两种工艺对TP去除效果的对比
        4.2.4 两种工艺对TN去除效果的对比
        4.2.5 两种工艺对MLSS、MLVSS、SV_(30)以及SVI的影响
    4.3 不同操作条件下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3.1 不同操作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4.3.2 不同操作条件对NH_4~+-N去除率的影响
        4.3.3 不同操作条件对TP去除率的影响
        4.3.4 不同操作条件对NO_3--N含量变化的影响
        4.3.5 不同操作条件对TN去除率的影响
        4.3.6 不同操作条件对MLSS、MLVSS、SV_(30)以及SVI的影响44
        4.3.7 不同操作条件下试验期间DO、ORP、pH以及温度的变化
    4.4 磁化SBR工艺中污泥磁化状态研究
    4.5 磁化SBR工艺试验期间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4.5.1 问题简述
        4.5.2 问题的解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论以及建议
    5.1 试验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好氧颗粒污泥集成式反应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1.2.2 好氧颗粒污泥成型影响因素
        1.2.3 好氧颗粒污泥中试
        1.2.4 多相流场数值模拟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小试反应器流场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数值模拟方法
        2.2.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2.2.2 控制方程
        2.2.3 湍流模型
        2.2.4 模拟策略
    2.3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2.3.1 网格无关性验证
        2.3.2 时间步长无关性验证
    2.4 模拟结果分析
        2.4.1 气相流场
        2.4.2 液相流场
        2.4.3 液相湍动能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小试
    3.1 引言
    3.2 试验装置
    3.3 试验过程
        3.3.1 试验方法
        3.3.2 污泥驯化过程
        3.3.3 试验步骤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污泥颗粒化过程
        3.4.2 污泥微观形态
        3.4.3 污泥沉降性能
        3.4.4 污染物处理能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好氧颗粒污泥培养中试
    4.1 引言
    4.2 中试系统设计
        4.2.1 工艺流程设计
        4.2.2 主体反应器结构设计
    4.3 试验过程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污泥颗粒化过程
        4.4.2 污泥沉降性能
        4.4.3 污染物处理能力
        4.4.4 试验存在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好氧颗粒污泥集成式反应器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工艺系统设计
        5.2.1 工艺系统设计思路
        5.2.2 物理处理过程
        5.2.3 生物处理过程
    5.3 集成式反应器主体设计
        5.3.1 主体结构形式
        5.3.2 排水口设计
    5.4 曝气系统结构设计
    5.5 组间集成方案
    5.6 集成式反应器运行方案
    5.7 本章小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高硬度废水生化降解过程中泥-灰结合形式及旋流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高钙废水来源及污染现状
        1.1.2 高钙废水国内外处理现状
        1.1.3 生物法处理高钙废水及存在的问题
    1.2 活性污泥法处理含盐废水研究
        1.2.1 盐分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2.2 盐分对活性污泥形态的影响
        1.2.3 盐分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1.2.4 盐分对活性污泥生化效能的影响
    1.3 活性污泥与废水来水物质结合过程研究
        1.3.1 结合测试手段
        1.3.2 结合力定量表征
        1.3.3 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无机灰分研究
    1.4 活性污泥非均相分离研究进展
        1.4.1 多相分离技术
        1.4.2 旋流器的发展
        1.4.3 旋流场特性研究
        1.4.4 旋流器在活性污泥法中的应用
    1.5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生化池中活性污泥与生成灰分结合形式
    2.1 污泥来源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流程
    2.3 分析指标及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灰分存在形式
        2.4.2 灰分结合形式
        2.4.3 灰分结合力大小
    2.5 小结
第3章 来水加钙对SBR系统影响研究
    3.1 实验装置和实验流程
    3.2 分析指标及方法
        3.2.1 常规水质测试方法
        3.2.2 常规污泥特性测试指标
        3.2.3 活性污泥混合液粒径测试
        3.2.4 活性污泥显微观测
        3.2.5 活性污泥高通量测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污泥特性影响
        3.3.2 污泥微观形态
        3.3.3 微生物群落影响
        3.3.4 生化降解效率
    3.4 小结
第4章 活性污泥旋流脱灰强化生化实验研究
    4.1 实验条件
    4.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4.2.1 实验装置
        4.2.2 工艺流程
    4.3 分析项目及计算方法
        4.3.1 常规测试方法
        4.3.2 分析计算方法
    4.4 旋流脱灰装置构-效关系研究
    4.5 旋流脱灰后污泥特性变化
    4.6 旋流脱灰后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变化
    4.7 旋流脱灰后活性污泥生化效能变化
    4.8 小结
第5章 活性污泥旋流脱灰中试实验研究
    5.1 金陵石化SBR生化池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5.2 旋流脱灰工艺
        5.2.1 旋流脱灰工艺流程
        5.2.2 中试前小试实验
        5.2.3 现场实施方案
    5.3 分析项目和测试方法
        5.3.1 溶解性多糖的测定
        5.3.2 蛋白质的测定
        5.3.3 其他测试方法
    5.4 中试前现场活性污泥旋流脱灰小试实验
    5.5 中试运行结果及讨论
        5.5.1 长周期运行条件下旋流脱灰对无机灰分浓度及分离效率的影响
        5.5.2 长周期在线旋流脱灰对SBR池污泥浓度及有机质占比影响
        5.5.3 长周期在线旋流脱灰对SBR池污泥粒径分布及蛋白质、多糖含量影响
        5.5.4 在线旋流脱灰处理后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情况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6.2.1 现阶段工作不足及建议
        6.2.2 高钙活性污泥旋流脱灰处理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PBM模型的曝气池曝气器布置方式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曝气池工艺原理与技术特点
    1.3 曝气池的分类
    1.4 曝气池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关于曝气池生物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
        1.4.2 关于曝气池曝气过程的实验研究
        1.4.3 关于曝气池的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
        1.4.4 有关运用气泡的pbm群平衡模型进行的研究
    1.5 本文主研究内容
2 曝气池氧转移原理及数值模拟理论
    2.1 物质扩散规律
        2.1.1 双膜理论
        2.1.2 氧转移的影响因素
    2.2 计算流体力学在模拟曝气池中的发展及应用
    2.3 CFD的求解过程
    2.4 CFD基本控制方程
        2.4.1 质量守恒方程
        2.4.2 动量守恒方程
    2.5 湍流模型概述
        2.5.1 标准k-ε模型
        2.5.2 RNG(重整化群)k-ε模型
        2.5.3 Realizable(可实现)k-ε模型
    2.6 多相流模型中欧拉-欧拉方法概述
    2.7 PBM群体平衡模型
3 模型验证
    3.1 数学模型
    3.2 模型验证一
        3.2.1 计算区域及网格
        3.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2.3 气泡处理方案验证与比较
        3.2.4 湍流模型的验证与选择
        3.2.5 曝气池内流场与速度矢量分析
    3.3 模型验证二
        3.3.1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3.3.2 边界条件与初始环境
        3.3.3 气相分布的对比分析
        3.3.4 摆动周期分析
        3.3.5 流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曝气池中曝气器布置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型构建与网格划分
    4.2 边界条件与求解方法
    4.3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1 曝气器不同布置方式对曝气池内流场的影响
        4.3.2 曝气器不同布置方式下气相体积分数的对比分析
        4.3.3 曝气器不同布置方式下液相流速分析
        4.3.4 不同工况湍动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A.发表的论文
    B.参加的项目
    C.获得的奖励

(6)纯氧曝气系统中活性污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装置
    1.2 试验用水
    1.3 接种污泥
    1.4 检测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纯氧与空气系统中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
    2.2 纯氧与空气系统中活性污泥SV、SVI的比较
    2.3 纯氧与空气系统中活性污泥的MLSS、MLVSS之间的比较
3 结论

(7)羽绒加工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羽绒加工废水简介
        1.2.1 羽绒加工废水来源
        1.2.2 羽绒加工废水特点
        1.2.3 羽绒加工废水处理的难点
    1.3 羽绒加工废水处理技术
        1.3.1 物理/物理化学法
        1.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3.3 好氧生物处理法
        1.3.4 羽绒加工废水处理技术小结
    1.4 压力曝气生物反应器技术简介
        1.4.1 曝气研究现状
        1.4.2 压力曝气生物反应器的优点
        1.4.3 压力曝气生化反应器的应用
    1.5 除磷技术
第二章 课题来源与废水处理技术路线
    2.1 课题来源
    2.2 处理水量与进出水水质
    2.3 技术路线论证
        2.3.1 预处理
        2.3.2 生化处理
        2.3.3 除磷工艺
        2.3.4 消毒工艺
    2.4 废水处理方案
        2.4.1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2.4.2 主要构筑物设备
        2.4.3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5 研究的目的、思路、内容和创新
        2.5.1 研究的目的
        2.5.2 研究的路线和内容
        2.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章 化学除磷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废水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药剂
    3.3 检测分析方法
    3.4 化学除磷实验内容
        3.4.1 化学除磷实验研究
        3.4.2 化学除磷实验总结
第四章 羽绒加工废水处理的运行研究
    4.1 压力滤池处理羽绒加工废水的调试运行研究
        4.1.1 压力滤池启动阶段
        4.1.2 压力滤池调试阶段
        4.1.3 压力滤池运行速率的数学模拟
        4.1.4 压力滤池运行小结
    4.2 化学除磷池的调试运行
        4.2.1 化学除磷池调试
        4.2.2 化学除磷池调试小结
    4.3 系统运行效果
        4.3.1 组合工艺效果
        4.3.2 各构筑物污染物去除效果
第五章 工程效益分析
    5.1 工程投资概算
    5.2 运行费用
        5.2.1 试剂药品费用
        5.2.2 电力消耗
        5.2.3 人工成本
        5.2.4 运行费用
    5.3 工程效益分析
        5.3.1 环境效益
        5.3.2 经济效益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1.1.1.1 备料废水
        1.1.1.2 制浆废水
        1.1.1.3 中段废水
        1.1.1.4 造纸白水
        1.1.1.5 污冷凝水
        1.1.1.6 末端废水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1.1.2.2 废纸脱墨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化处理法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1.2.2.2 混凝气浮法
        1.2.3 生化处理法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3.1 概述
        1.3.3.2 基本原理
        1.3.3.3 应用
        1.3.4 高级氧化法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4.3 声化学氧化
        1.3.4.4 臭氧氧化法
        1.3.4.5 芬顿氧化法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1.3.6 生态处理法
        1.3.7 生物酶法
        1.3.8 组合技术法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1.4.1 概述
        1.4.2 中水回用技术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造纸废水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3.2.1.1 PH值的测定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3.2.2 PFS的制备
        3.2.3 絮凝实验
        3.2.4 响应面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4.2.2 分析方法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4.2.2.3 CODCR的测定
        4.2.2.4 色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中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无机膜的制备
        5.2.2 pH值的测定
        5.2.3 TDS的测定
        5.2.4 电导率的测定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5.2.6 色度的测定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5.2.9 总铁含量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高海拔地区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及水污染现状
        1.1.2 高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1.2 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难点
        1.2.2 高海拔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
    1.3 生物除磷脱氮理论及技术
        1.3.1 传统生物法除磷脱氮机理
        1.3.2 传统生物法除磷脱氮的缺陷
        1.3.3 生物法除磷脱氮的研究进展
    1.4 城镇生活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1.4.1 A~2/O工艺
        1.4.2 UCT工艺
        1.4.3 SBR工艺
        1.4.4 UNITANK工艺
        1.4.5 氧化沟工艺
        1.4.6 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
    1.5 氧传质理论简介
        1.5.1 氧传质的理论发展
        1.5.2 氧传质的影响因素
        1.5.3 强化氧传质的措施
    1.6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
    2.1 工艺介绍
    2.2 实验装置构造
    2.3 实验材料
        2.3.1 主要试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2.3.2 污泥驯化及装置启动
        2.3.3 化学药剂配制
    2.4 测试与分析方法
        2.4.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2.4.2 SND率的计算
        2.4.3 氧传质速率测定
        2.4.4 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提取与测定
        2.4.5 物料平衡的计算
第三章 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的启动与控制
    3.1 反应器启动
        3.1.1 启动期间运行方式
        3.1.2 启动期间运行效果
    3.2 进水比_(低氧:厌氧)对除磷脱氮效果的影响
    3.3 低氧池DO浓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3.4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4.1 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3.4.2 低氧池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3.4.3 缺氧池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3.4.4 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的确定
    3.5 污泥回流比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不同海拔下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运行效能研究
    4.1 96KPA(海拔4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4.1.1 96kPa(海拔4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4.1.2 96kPa(海拔400m)时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4.2 72KPA(海拔28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4.2.1 72kPa(海拔28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4.2.2 72kPa(海拔2800m)时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4.3 65KPA(海拔33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4.3.1 65kPa(海拔33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4.3.2 65kPa(海拔3300m)时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4.4 52KPA(海拔43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效能研究
        4.4.1 52kPa(海拔4300m)时反应器的运行性能
        4.4.2 52kPa(海拔4300m)时反应器的污染物去除途径分析
    4.5 不同海拔下的反应器运行效能比较分析
        4.5.1 不同海拔下反应器的运行效能比较
        4.5.2 不同海拔下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海拔下氧传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污泥浓度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2 微生物耗氧速率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3 胞外聚合物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4 不同曝气器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4.1 不同曝气器的氧总传质系数
        5.4.2 不同曝气器的充氧效能
    5.5 不同曝气方式与氧传质效率的关系
        5.5.1 不同曝气方式的氧总传质系数
        5.5.2 不同曝气方式的充氧效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0)高浓度溶氧水对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2.1 活性污泥法
        1.2.2 生物膜法
        1.2.3 稳定塘
    1.3 污水处理中的曝气技术
    1.4 高浓度溶氧水曝气技术
        1.4.1 高浓度溶氧水的定义
        1.4.2 微纳米气泡特性
        1.4.3 高浓度溶氧水制备方法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微纳米气泡生成技术
    2.2 微纳米气泡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3 微纳米气泡技术搭载臭氧的应用
    2.4 微纳米气泡技术的其他应用
第三章 高浓度溶氧水制备原理及装置
    3.1 试验原理
        3.1.1 传质理论基本概念
        3.1.2 菲克定律
        3.1.3 气液传质模型—双膜理论
        3.1.4 负氧离子
    3.2 氧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3.2.1 污水水质
        3.2.2 水温
        3.2.3 氧分压
        3.2.4 气泡大小
        3.2.5 混合液的紊动程度
    3.3 高浓度溶氧水制备装置
        3.3.1 试验装置
        3.3.2 自动控制系统
第四章 制备高浓度溶氧水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评价指标与测定方法
    4.2 单因素试验设计
        4.2.1 试验参数
        4.2.2 检测方法
        4.2.3 溶气罐混合压力与含氧量的关系
        4.2.4 进水温度与含氧量的关系
    4.3 气泡悬浮时间测量
    4.4 高浓度溶氧水有效气液混合比
    4.5 高浓度溶氧水稳定性分析
    4.6 高浓度溶氧水含氧量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浓度溶氧水对SBR工艺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装置
        5.2.2 试验用水
        5.2.3 试验分析仪器
        5.2.4 试验分析方法
        5.2.5 试验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水体中DO浓度变化
        5.3.2 对有机物COD的去除
        5.3.3 对氨氮的去除
        5.3.4 对TP的去除
    5.4 不同污泥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5.5 实际需氧量的计算
    5.6 运行成本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含苯污水(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气源曝气对一段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与运行的影响[J]. 王鑫,穆永杰,薛晓飞,张丽丽,邵磊,张建星. 环境工程学报, 2021(08)
  • [2]磁化活性污泥特性试验研究[D]. 赵鹏程.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3]好氧颗粒污泥集成式反应器研究[D]. 钟威. 山东大学, 2021(12)
  • [4]高硬度废水生化降解过程中泥-灰结合形式及旋流分离研究[D]. 韩雅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基于PBM模型的曝气池曝气器布置方式的模拟研究[D]. 陈晓朋.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纯氧曝气系统中活性污泥特性研究[J]. 江雪姣. 文山学院学报, 2020(03)
  • [7]羽绒加工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和应用[D]. 吴俊雄. 南昌大学, 2020(01)
  • [8]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高海拔地区改良型双污泥除磷脱氮工艺优化研究[D]. 韩震. 东南大学, 2020(01)
  • [10]高浓度溶氧水对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研究[D]. 王梦.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 2020(04)

标签:;  ;  ;  ;  ;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含苯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