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子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分子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董莎萌,王伟,赵建华,陈学伟,郭惠珊,何光存,何祖华,康振生,李毅,彭友良,王国梁,周雪平,王源超,周俭民[1](2019)在《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免疫学是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互作的学科.同动物一样,植物也具有强大的先天免疫系统,其本质是通过对病毒、细菌、真菌、卵菌、线虫、昆虫、寄生植物等病原生物的识别激活防卫反应,拒阻病原生物的侵害;而病原生物则能够逃避或抑制宿主植物的识别和防卫反应,在植物上引起病虫害. 20年来,我国植物免疫研究取得巨大进步,与国际同行相比,在多个研究方向实现了并跑,在少数方向实现了领跑,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的技术手段.

杨淑华,巩志忠,郭岩,龚继明,郑绍建,林荣呈,杨洪全,毛龙,秦峰,罗利军,张天真,储成才,赖锦盛,晁代印,关雪莹,彭佳师,黄朝峰,蒋才富,王瑜,杨永青,施怡婷,丁杨林,马亮,种康[2](2019)在《中国植物应答环境变化研究的过去与未来》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植物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篇综述简要地总结了中国植物学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以及水稻、玉米、小麦和棉花等农作物为研究材料,在植物应答非生物逆境胁迫,包括干旱、高温、低温、盐碱、重金属、铝毒害和光胁迫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同时也提出了植物非生物逆境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作物稳产分子设计的重大需求和创制耐受多种逆境环境的绿色新种质的可能性.

孙贝贝,刘杰,葛亚超,盛李宏,陈吕琴,胡小梅,杨仲南,黄海,徐麟[3](2016)在《植物再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再生不仅赋予植物修复受损组织的能力,更能使植物产生新器官,实现营养繁殖.再生能力是植物在严酷环境下能够生存的重要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组织培养、扦插和嫁接等都是基于植物再生能力而开发的农业技术.再生现象的本质是细胞在受伤或胁迫的环境下命运发生转变的过程.近年来,植物再生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不仅对植物再生过程中细胞命运转变的谱系有了初步认识,而且探讨了植物细胞高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伤口或胁迫信号、激素、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途径因子形成有序协作的调控通路,控制着再生过程.本文将总结种子植物中器官从头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这两种再生方式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从事植物再生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郭韬,余泓,邱杰,李家洋,韩斌,林鸿宣[4](2019)在《中国水稻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分子设计育种》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粮作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水稻复杂农艺性状基因解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开创了以水稻为模式作物研究复杂性状基因调控网络的新领域.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我国科学家率先践行了分子设计育种理念,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营养高效利用的"绿色超级稻"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智宏,张宪省,苏英华,胡玉欣,徐麟,王佳伟[5](2019)在《植物细胞全能性和再生》文中研究指明细胞全能性和多能性是植物再生的细胞学基础. 2005年, Science杂志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中植物细胞全能性被列为最重要的25个科学问题之一.植物体细胞的命运如何在激素作用下进行重编程,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为一个独立的植株或器官是建立植物高效再生方法的理论基础.植物再生技术的发展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应用将引领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的变革,培育出更多高产、多抗、环境友好的未来作物,助推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全能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历程,通过总结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提出本领域亟需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以及学科将来的发展方向.

陈士林,孙伟,吴问广,陈万生,王瑛,董扬,刘义飞,徐志超,孙超,尹青岗,李勇青,罗鸣,肖莹,万会花[6](2020)在《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规律的探讨》文中认为该文探讨了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定义,即是以药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关注药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研究药用植物关键性状(有效成分、产量、抗性等)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主要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用植物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从而揭示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表达和调控的分子机制。详细论述了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的三大研究重点方向:一是药用植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和变异规律,主要突出药用植物的人工驯化的遗传机制、药用植物物种层面的个体基因组学和药用植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规律;二是药用植物药效成分合成途径的解析及代谢途径的进化。重点阐述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有效成分的多样性及分子进化;三是药用植物体内外因子影响其关键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主要涉及到药用植物药用活性成分的积累和分布,环境因子对活性成分积累调控网络分子机制。最后结合多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药用植物分子遗传研究重点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应用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规律实现药用植物保育、育种和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等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辛明明,彭惠茹,倪中福,姚颖垠,孙其信[7](2017)在《小麦耐热性的生理遗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中国第二大口粮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高产和稳产一直是中国小麦的首要育种目标。小麦起源于温带,属喜凉作物,生长季节内的高温对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使其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由于耐热性是复杂的数量遗传性状,其机制的解析一直是生物学研究难点,也是研究热点。为了解析小麦耐热的生理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构建遗传分离群体,以冠层温度、灌浆持续时间、细胞膜稳定性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学参数,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热感指数为指标,在小麦不同染色体上定位了多个耐热相关的QTL位点。同时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特别是通过转录组、蛋白组和表观遗传组等组学方法鉴定了大量的高温胁迫响应的基因、mi RNA及长片段非编码RNA,并通过转基因等手段证明了部分候选基因在小麦抵御高温胁迫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虽然植物中高温受体至今尚未发现,但是钙离子信号通道以及ABA和SA等激素在高温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文中主要综述了现阶段高温对小麦产量品质及生理性状的影响、小麦耐热相关QTL的定位,以及小麦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蛋白组和表观遗传组的研究进展;提出应针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耐热性评价,筛选优异等位基因、解析其分子遗传机理,通过创新再利用,为选育适合中国气候条件的耐热小麦品种提供新材料,实现品种耐热性与丰产性的统一。

宗成堃,宋振巧,陈海梅,刘昶,王建华,郭林林,刘甜,潘玉玲[8](2015)在《利用SSR、SRAP和ISSR分子标记构建首张丹参遗传连锁图谱》文中认为以2个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品系杂交得到的94株F1代植株为作图群体,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单重复序列)、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标记)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内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进行了首张丹参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该图谱包含8个连锁群,93个标记位点,覆盖长度400.1 cm,平均图距4.3 cm;各连锁群包括223个标记,遗传距离3.3132cm。该图谱为丹参相关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分离以及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喆,何仁锋,姜梦莹,孙涛,应奇才,冯尚国,王慧中[9](2015)在《近5年我国药用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是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基因定位与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数量性状定位等研究的基础,加之分子标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奠定了技术基础。对遗传图谱的构建步骤、分子标记的种类、作图群体的种类及近5年我国药用植物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探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盛炜彤,何英[10](2009)在《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文中提出一、引言本报告是在综合林业科学学科主要二级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差距、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对策与建议。所论述的林业科学学科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森林培育学、经济林

二、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免疫受体及信号转导研究
    1.1 NLR类型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1.2 NLR蛋白结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3 模式识别受体作用机制取得重大突破
    1.4 在免疫信号转导机制取得广泛进展
    1.5 揭示了多种防卫相关激素参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理
2 病原基因组研究
3 病原效应蛋白研究取得多项突破
    3.1 我国引领病原细菌效应蛋白致病机理研究
    3.2 病原卵菌效应蛋白致病机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3.3 发现病原真菌免疫逃逸新策略
    3.4 昆虫和线虫效应蛋白研究取得进展
4 植物与病毒互作机制研究
    4.1 我国引领植物抗病毒小RNA途径与VSR研究
    4.2 植物细胞自噬抗病毒研究取得进展
5 免疫与生长平衡
6 抗病虫基因的分离鉴定和抗病虫育种
7 植物病虫害防控与生物技术
    7.1 小RNA技术与农作物抗病虫防控
    7.2 感病基因与基因编辑技术
8 机遇与挑战

(2)中国植物应答环境变化研究的过去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应答环境研究70年中国足迹
2 植物适应环境之科学基础
    2.1 干旱
    2.2 盐碱
    2.3 低温和高温
    2.4 重金属和铝毒害
    2.5 光
3 作物耐受逆境胁迫育种理论与实践
    3.1 小麦
    3.2 玉米
    3.3 水稻
    3.4 棉花
4 展望
    4.1 逆境生物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4.2 作物耐受逆境胁迫分子设计育种需求
    4.3 重要基因和调控元件的克隆
    4.4 创制耐受多种逆境环境的绿色新种质

(3)植物再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再生概述
    1.1 植物再生现象的归类
    1.2 愈伤组织的定义
    1.3 控制植物再生的主要因素
2 器官从头发生的机制
    2.1 根从头发生
    2.2 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
    2.3 芽从头发生
3 体细胞胚发生的机制
    3.1 体细胞胚发生的部位和诱导因素
    3.2 控制体细胞胚发生的激素
    3.3 控制体细胞胚发生的基因
    3.4 落地生根的无性繁殖
4 讨论与展望
    4.1 植物干细胞与再生
    4.2 植物发育与再生
    4.3 各物种间再生能力的差异
    4.4 植物再生技术革新的展望

(4)中国水稻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分子设计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复杂农艺性状基因的分离克隆和机理解析
    1.1 产量、品质调控基因
    1.2 育性调控基因
    1.3 抽穗期调控基因
    1.4 非生物胁迫调控基因
    1.5 生物胁迫调控基因
    1.6 营养高效利用调控基因
2 水稻基因组重测序和复杂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 总结与展望

(5)植物细胞全能性和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发现
2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基本概念
3 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全能性领域的历史贡献
4 改革开放后我国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领域的发展历程
5 植物再生现象的机制和应用
    5.1 嫁接与组织修复
    5.2 扦插与根从头再生
    5.3 植物愈伤组织形成和芽从头再生的分子调控
    5.4 体细胞胚胎发生
6 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展望

(6)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规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和变异规律
2 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及进化
3 药用植物体内外因子影响其关键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
4 结论与展望

(7)小麦耐热性的生理遗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耐热性的遗传学基础
2 小麦耐热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1 小麦高温信号感知与传导
    2.2 小麦高温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2.3 小麦高温胁迫响应的蛋白质组分析
    2.4 小麦高温胁迫响应的表观遗传组学分析
3 结论与展望

(8)利用SSR、SRAP和ISSR分子标记构建首张丹参遗传连锁图谱(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2杂合位点上共显性标记的分离特征
    3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讨论

(9)近5年我国药用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1.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理论基础
    1.2 遗传图谱构建的步骤
    1.3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遗传标记
    1.4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作图群体
    1.5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相关软件
2 近 5 年部分药用植物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概况
3 遗传连锁图谱的相关应用
    3.1 数量性状定位
    3.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3 目的基因定位与克隆
    3.4 比较基因组研究
    3.5 建立细胞遗传图
4 问题与展望

四、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J]. 张杰,董莎萌,王伟,赵建华,陈学伟,郭惠珊,何光存,何祖华,康振生,李毅,彭友良,王国梁,周雪平,王源超,周俭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1)
  • [2]中国植物应答环境变化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 杨淑华,巩志忠,郭岩,龚继明,郑绍建,林荣呈,杨洪全,毛龙,秦峰,罗利军,张天真,储成才,赖锦盛,晁代印,关雪莹,彭佳师,黄朝峰,蒋才富,王瑜,杨永青,施怡婷,丁杨林,马亮,种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1)
  • [3]植物再生的研究进展[J]. 孙贝贝,刘杰,葛亚超,盛李宏,陈吕琴,胡小梅,杨仲南,黄海,徐麟. 科学通报, 2016(36)
  • [4]中国水稻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分子设计育种[J]. 郭韬,余泓,邱杰,李家洋,韩斌,林鸿宣.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0)
  • [5]植物细胞全能性和再生[J]. 许智宏,张宪省,苏英华,胡玉欣,徐麟,王佳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9(10)
  • [6]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规律的探讨[J]. 陈士林,孙伟,吴问广,陈万生,王瑛,董扬,刘义飞,徐志超,孙超,尹青岗,李勇青,罗鸣,肖莹,万会花.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3)
  • [7]小麦耐热性的生理遗传研究进展[J]. 辛明明,彭惠茹,倪中福,姚颖垠,孙其信.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5)
  • [8]利用SSR、SRAP和ISSR分子标记构建首张丹参遗传连锁图谱[J]. 宗成堃,宋振巧,陈海梅,刘昶,王建华,郭林林,刘甜,潘玉玲. 药学学报, 2015(03)
  • [9]近5年我国药用植物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J]. 陈喆,何仁锋,姜梦莹,孙涛,应奇才,冯尚国,王慧中. 中草药, 2015(03)
  • [10]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A]. 盛炜彤,何英.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标签:;  ;  ;  ;  ;  

植物分子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