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水之源——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推动龙江文化发展

有活水之源——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推动龙江文化发展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加强本土文化研究,推动龙江文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曲曼鑫[1](2021)在《在恢复中重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学科演进历程探微(1978-1994)》文中研究指明

张生花[2](2021)在《依托校本课程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 ——基于兰州市H小学的个案》文中认为

付鹏丽[3](2021)在《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教育界对本土音乐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红旗渠音乐是国家重要的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所产生的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历史赋予了它强烈、浓郁、质朴的地方特色,具有极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音乐艺术价值。但是当代中学生中对本土音乐的内涵了解和理解的学生少之又少,而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本土音乐较为有利的传承载体,无论对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还是传承优秀本土音乐文化都极为重要。本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依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对红旗渠音乐的研究,探讨红旗渠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开创了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的先例,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红旗渠音乐文化传承人,以此来推动红旗渠音乐文化持续生态化发展。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林州市五所初中,根据笔者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对红旗渠音乐进行筛选,确立以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初探为研究内容,通过开发具有红旗渠音乐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学基地学习、打造校园文化、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等途径,既适应了新课程改革教学计划的需要,也实现了教学理念的变革及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这五所中学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得出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用的价值和意义。根据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基于红旗渠音乐发展现状和中学生实际情况,试推出一套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本题研究成果为红旗渠音乐在林州中学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陈柔[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学术界也纷纷掀起了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和讨论热潮。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为时代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够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动力支撑,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化自信程度较低,其主要体现在辨别能力不足以及理想信念意识淡化,受到了多元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制度改革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从国家、学校和个人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国家要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其次学校要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学生本人也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把握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辛晨悦[5](202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唐诗在语言、韵律、意境方面的成就,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登峰造极的存在,它对当今的国际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唐诗的传承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在人们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它的存在能让人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品质人格。唐诗对外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人们通过商业、教育、政治等活动将唐诗带到其他国家去,比如孔子学院、丝绸之路等等。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学习者,我们有责任将优秀的诗歌文化传播至全世界。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论文选题背景等内容;正文第一章介绍了在对外汉语活动中唐诗传播的两种有效途径,课堂教学途径为主要手段,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系统的唐诗文化知识,辅助教学途径则从更广泛的传播方式着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第二章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具体分析了唐诗在国内常用汉语教材和诗词教材中的应用情况,认为当前教材在内容与编排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因为太过注重实用性而导致缺乏趣味性。且大多数对外汉语诗词教材适用于中高级水平学习者,而忽略了唐诗在初级汉语学习中的作用。第三章在前人的基础上制作关于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学习的情况问卷,了解留学生对唐诗学习的认知、态度、期望,结合调查结果了解到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对于学习唐诗的态度是积极的,唐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可行的。第四章结合调查问卷、传播学基本要素,从传播的信息、传播者和方式三方面进行探讨,在唐诗的形式与主题的选择上、传播者的个人素养与教学手段、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期待能够提高唐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与升华。

温仓金[6](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韩文娜[7](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认为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厉泽萍[8](2021)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水在人类的居住环境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随着现代经济快速扩张,生态问题突显,文化迅速扩张与入侵,地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而园林理水对于缓解生态压力、延续城市文脉都有重要意义。杭州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水与杭州紧密联系,传统园林中的理水活动在杭州传统园林营造艺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杭州自然与人文的催生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和理法。系统研究杭州传统园林理水艺术对于解决现代园林水景营造中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文化生态失衡、功能需求多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搜集与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相关的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研究杭州的传统园林,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杭州传统园林理水艺术从先秦至清朝的历史演变。其次,梳理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文化生态特征,包括山水格局、水乡风貌、民俗风情、文化氛围、地方经济和思想渊源,对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地方性特征产生的背景进行认识。再者,根据理水主要步骤,并结合具体案例,从水景来源、水景布局、水景形态、水景元素四个方面的处理手法分析杭州传统园林的本体构成。最后,从文化生态的视域,解读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以及杭州传统园林理水对地域文化生态的提炼与观照。本论文分别从水景来源、水景布局、水景形态、水景元素四个角度分析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本体构成。水景来源有借水成景和引水入园两种方式,水景布局分为散点自由式布局和集中向心式布局,水景形态以曲水和方池两种处理方式为主,水景元素涉及植物、假山、建筑以及堤岛桥等。结合杭州传统园林的文化生态特征、历史演变和本体构成,杭州传统园林理水蕴含了人与天调的天人观、象物比德的理学观、刚柔并济的中和美,同时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政治层面对地域文化生态进行了提炼与观照,从物质层面,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形态反应;精神层面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审美反应;在政治层面,受人口迁移与政治取向影响。在现代视域中,园林理水可借鉴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经验。一方面,加强文化生态下的自我建设,延续历史记忆,尊重文化传承,基于环境特征,满足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实现开放性下的增援策略,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现实紧密联系,同时兼具开放的建设格局,立足于大生态圈。

王南芳[9](2021)在《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而且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并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这六个层层递进的词语来形容文化自信,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也充分说明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自信的提出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协调,“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尤其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下,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使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剧烈冲击。思想文化领域一旦“根不稳”、“魂不定”,将会动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思想基础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坚定文化自信,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塑造力、生产力、防御力,有助于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实现从文化不够自信到文化自信的转变,必须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艰苦的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而关于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正是当前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研究文化自信培育是对当前中国文化不够自信的理性审视,也是对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学术回应,既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水平,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又能弥补当前研究的局限,深化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意义十分显着。文化自信培育是指在深刻掌握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依靠一定的社会群体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方法开展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增强我国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培育围绕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展开,与文化自信的重构、重塑、重建的形成机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是培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等特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对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进行深入系统探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需要。文化自信培育的展开始终依靠人、围绕人并服务人。依据人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地位、任务、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划分为文化自信培育者和文化自信培育对象,这是文化自信培育最基本构成要素。文化自信培育者肩负着教育引导培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神圣使命,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素质、良好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虽然文化自信培育具有人民性,应该面向全体中华儿女展开,但也应该有重点,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将青少年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网络大流量群体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进行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培育者与文化自信培育对象在实践交往中要秉承平等性、亲和性、发展性的交往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革命文化自信培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三个方面构成的系统。从结构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是基础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是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是核心内容。从层次来看,按照从低到高的原则,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和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其中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础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中间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最高层次。从当前的培育状况来看,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高,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认同、低认知的现实反差,要求我们不仅要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而且要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完整、结构协调和层次科学。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桥和船。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的完备化、效果的优质化、制度的常态化,必须遵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的古训,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研究。随着文化自信培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线上方法与线下方法、内部方法与外部方法的综合使用,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日益呈现协同性、互补性、同构性等特征。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由哲学方法、原则方法和具体方法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的哲学方法,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方法,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的基本准则。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要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指影响文化自信培育活动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按照范围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按照外延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照形态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按照作用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从结构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构成要素,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体系的完整性;从功能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感染、导向和强化功能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目标的达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对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机遇与挑战,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指导,秉承实事求是、方向一致、协同共振、循序渐进的优化原则,努力建设繁荣有序的经济环境、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温馨乐学的家庭环境、风清气正的学校环境、文明有礼的社区环境、高效健康的工作环境,在有效应对危机中抓住新机、开拓新局,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优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开展下去,有效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张家雯[10](2020)在《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都纷纷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民族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都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文化传统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其目的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觉的形成,使文化传统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培育由文化传统凝聚的国民素养。作为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是国民共享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场所。本研究根植于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围绕两国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来培育有着文化传统底蕴的国民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探究,力求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从历史演变、课程与教科书、教学三个方面分析和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两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具体表现。历史演变部分是对日本战后和新加坡独立后的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展开历史溯源。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文化转向,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逐步发展,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四个阶段。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生存驱动、效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四个教育阶段的发展。课程与教科书部分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小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两国均以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教科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元素;内容编制上统一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到有效契合课标中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学研究部分探究两国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特色,并辅以具体案例介绍。两国学校均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教学途径。教学特色上,日本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开发地域文化素材,重视体验教学的作用,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课程研制组织的力量;新加坡方面强化国家认同,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建设学校文化,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并以此为参考,借鉴和探索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径。在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和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教育已被嵌入到国民教育中。两国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定共性,总结为: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日本旨在培育传承和创新传统与文化,对国家和家乡怀有热爱之心,且具有丰富人性的日本人;新加坡旨在培育能够认同母族文化传统,且有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中,政府是主导,进行顶层规划,指导文化传统教育的有序开展。面对多重文化价值关系,两国都强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同时凸显本土文化,面向世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推进课程的具体落实中,重视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教学活动采取知行结合、显隐结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但由于各自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又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内涵和施教内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问题。因此,在以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经验参考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实需求,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厘清我国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围绕此目标,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创设有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教学实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加强本土文化研究,推动龙江文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加强本土文化研究,推动龙江文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3)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新课改背景下的时代诉求
        1.1.2 本土音乐资源应用较少
        1.1.3 传承红旗渠精神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标
    1.7 可行性论证
        1.7.1 国家及政府出台的政策依据
        1.7.2 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
        1.7.3 有丰富的新媒体技术支持
        1.7.4 教育理念上的一致认同
    1.8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红旗渠音乐概述
    2.1 红旗渠音乐产生背景
        2.1.1 林州市概况
        2.1.2 红旗渠的诞生
    2.2 在红旗渠精神孕育下的红旗渠音乐
        2.2.1 红旗渠音乐的分类梳理
        2.2.2 红旗渠音乐的内涵特征
        2.2.3 红旗渠音乐的时代价值
第三章 红旗渠音乐案例教学
    3.1 调查方式和调查对象
    3.2 调查内容
    3.3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3.3.1 关于教育行政部门对红旗渠音乐教学态度调查情况
        3.3.2 关于学校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及教学情况调查
        3.3.3 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教师方面
        3.4.2 学生方面
    3.5 《定叫山河换新装》教学案例设计
        3.5.1 学情分析
        3.5.2 教学目标
        3.5.3 教学重难点及创新点
        3.5.4 教学方法
        3.5.5 教学设计理念
        3.5.6 教学过程
    3.6 《推车歌》教学案例设计
        3.6.1 学情分析
        3.6.2 教学目标
        3.6.3 教学重难点及创新点
        3.6.4 教学方法
        3.6.5 教学设计理念
        3.6.6 教学过程
第四章 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4.1 构建完整的行政教育管理体系
        4.1.1 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引导
        4.1.2 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4.2 学校要构建红旗渠音乐开发与利用体系
        4.2.1 建立筛选机制,提升本土化教学意识
        4.2.2 创编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2.3 加强师资培训,促进音乐素养提高
        4.2.4 健全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4.3 完善红旗渠音乐应用保障
        4.3.1 “请进来”邀请本地民间艺人走进中学课堂
        4.3.2 “走出去”组织学生参与红旗渠音乐实践活动
        4.3.3 建立红旗渠音乐数据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谱例1
谱例2

(4)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四)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相关概述
        1.文化的概念
        2.文化自信的概念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含义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征
    (二)理论来源
        1.延绵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文化
        2.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形成了革命文化
        3.继往开来,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一)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四)有利于加强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强国
四、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的实施情况
    (三)问卷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四)调查的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2.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认知的情况
        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情况
        4.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程度
    (五)调查基本结论
        1.大学生文化自信所取得的成绩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豪
        (2)校园是文化宣传的主阵地
        (3)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自信
        2.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
        (2)对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狭隘
        (3)对中国的主流文化不够关注
        (4)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五、新时代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辨别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方向
    (三)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冲击
    (四)网络文化的不良发展对文化自信的抨击
    (五)文化体制改革不完善
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
        2.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宣传革命文化
        3.通过进行劳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加强网络管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1.利用网络平台,以喜闻乐见的形成进行文化传播
        2.净化网络环境,形成正面舆论氛围
    (四)加强自我学习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1.加强对文化自信的思考,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2.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教学途径
    第一节 唐诗传播的课堂教学途径
        一、第一课堂
        二、第二课堂
    第二节 唐诗传播的辅助教学途径
        一、文本译介
        二、网络媒体
        三、人口流动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现状
    第一节 传播的定义与内涵
        一、传播的定义
        二、传播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主体概述
        一、国外对外汉语课堂情况
        二、国内对外汉语课堂情况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教材现状
        一、常用对外汉语教材内容分析
        二、对外汉语教学古典诗歌教材中的唐诗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教材的优点和不足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方式
        一、问卷设计
        二、实施方式
    第三节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一、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二、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提出的建议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的展望与建议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内容
        一、形式多样化
        二、主题多样化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传播者
        一、个人素养
        二、教学方法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媒介
        一、教材形式多样化
        二、音频视频相结合
        三、其他途径多管齐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杭州传统园林
        1.3.2 文化生态
        1.3.3 理水
    1.4 传统园林理水与文化生态的研究现状
        1.4.1 传统园林理水研究现状
        1.4.2 文化生态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历史演变
    2.1 先秦至汉
        2.1.1 理水概况
        2.1.2 特点分析
    2.2 魏晋南北朝
        2.2.1 理水概况
        2.2.2 特点分析
    2.3 隋唐至北宋
        2.3.1 理水概况
        2.3.2 特点分析
    2.4 南宋时期
        2.4.1 理水概况
        2.4.2 特点分析
    2.5 元明清时期
        2.5.1 理水概况
        2.5.2 特点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文化生态特征
    3.1 自然特征
    3.2 文化特征
第4章 文化生态视域下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本体构成
    4.1 水景来源——疏源去由,察水来历
        4.1.1 借水成景——真山真水
        4.1.2 引水入园——生态循环
    4.2 水景布局——因境选型,构景得体
        4.2.1 散点自由式布局——含藏不尽,旷奥有序
        4.2.2 集中向心式布局——旷达致远,赏心悦目
    4.3 水景形态——随曲合方,情境相宜
        4.3.1 曲水——师法自然、文思雅趣
        4.3.2 方池——平直方正、平静宽厚
    4.4 水景元素——互为因借,变化多姿
        4.4.1 水景与植物——自然朴实
        4.4.2 水景与假山——层次交错
        4.4.3 水景与建筑——观与被观
        4.4.4 水与堤岛桥——造境寄情
第5章 文化生态视域下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文化追问
    5.1 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文化内涵
        5.1.1 人与水调的天人观
        5.1.2 象物比德的理学观
        5.1.3 刚柔并济的中和美
    5.2 杭州传统园林理水对地域文化生态的提炼与观照
        5.2.1 物质层面——自然生态环境的形态反应
        5.2.2 精神层面——浪漫主义情怀的审美反应
        5.2.3 政治层面——人口迁移与政治取向影响
第6章 文化生态视域下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的传承与发展
    6.1 现代园林理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6.1.1 中西交织的思想文化环境
        6.1.2 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割裂
        6.1.3 形式美与人文美的脱节
    6.2 杭州传统园林理水艺术的传承、转化及发展
        6.2.1 文化生态下的自我建设
        6.2.2 开放性下的增援策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二、交往视域下文化的交流和安全
        三、共产主义视域下文化建设
    第二节 列宁的文化理论
        一、文化革命理论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改造理论
        三、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概述
        二、科学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辩证关系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
        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五、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
        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七、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第三章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
    第一节 文化自信内涵的厘定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自信的内涵和特点
        三、文化自信内涵的多维解读
        四、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二、文化自信培育的特征
    第三节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区别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联系
第四章 文化自信培育者和培育对象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
        一、文化自信培育者的内涵和特征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的作用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的素质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对象
        一、文化自信培育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二、青少年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
        三、共产党员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
        四、网络大流量群体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的关系
        一、澄清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关系的误区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特征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四、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分析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本要素
        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具体要素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结构分析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结构分析的必要性
        二、基础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
        三、重要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
        四、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层次分析
        一、第一层次: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
        二、第二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
        三、第三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
第六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一、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
        二、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类型与特点
        三、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价值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
        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
        二、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
        四、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
        一、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
        二、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
        三、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
        四、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
        五、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
第七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类型、特征和价值
        一、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
        二、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类型
        三、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特征
        四、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宏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微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建设
        一、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态度
        二、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原则
        三、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现实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凸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日本和新加坡国别考察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传统
        2.文化传统教育
        3.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战后初期日本教育在文化上的转向
        2.战后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
        3.文化传统教育的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4.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2006年以来)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生存驱动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65-1978)
        2.效率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79-1996)
        3.能力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97-2011)
        4.价值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2012年起至未来20年)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为例
        (1)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
        (2)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编写方式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和华文课为例
        (1)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2)华文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三、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
        (2)开发整合地域文化素材
        (3)重视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文化态度和能力
        (4)有效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5)校内教师课程研制组织提供原动力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凸显本土文化积累,强化国家认同
        (2)多元渠道提高文化传统教育的师资力量
        (3)建设学校文化,营造有力的教育氛围
        (4)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援学校教育
四、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共性
        1.确立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
        (1)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2)政府是文化传统教育的主导
        2.处理文化传统教育的多重价值关系
        (1)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2)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
        (3)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姿态
        3.统筹推进文化传统教育课程的落实
        (1)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
        (2)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知行结合
        (2)显隐结合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差异性
        1.目标内涵的差异性
        2.实施内容的差异性
        3.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五、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二)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
        1.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的逻辑和衔接
        2.系统设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内容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资源
    (三)重视教学中对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挖掘
        1.面向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2.以文化传统创新的视角设计教学
        3.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传统的认识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
        1.家庭方面
        2.社会方面
    (五)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
        1.积累文化传统知识,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
        2.重视以传统德性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教育专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加强本土文化研究,推动龙江文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在恢复中重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学科演进历程探微(1978-1994)[D]. 曲曼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依托校本课程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 ——基于兰州市H小学的个案[D]. 张生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红旗渠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初探[D]. 付鹏丽.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4]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 陈柔.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对外汉语教学中唐诗传播研究[D]. 辛晨悦.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9)
  • [6]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杭州传统园林理水研究[D]. 厉泽萍.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9]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王南芳. 湖北大学, 2021(01)
  • [10]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D]. 张家雯.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有活水之源——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推动龙江文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