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莫斯科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记(论文文献综述)
祝勇[1](2021)在《故宫文物南迁》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1931年9月19日早上九点,时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先生像往常一样走出北京南城丞相胡同的家门,乘一辆洋车前往故宫博物院上班,过顺直门1,听到路边叫卖号外的声音,他让车夫停车,买了一张报纸。上面的大字标题,让他悚然一惊。2
史砚忻,张建林[2](2021)在《俄罗斯图瓦波尔巴任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波尔巴任遗址位于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东南部,2007~2008年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遗址为中原式小城,保存良好。根据调查与发掘资料,本文认为该城的建造年代为8世纪后半叶,最终毁于大火及地震。该城性质为回纥可汗的夏季汗庭,仿照唐代两京宫城设计修建,故可称行宫。唐朝派遣的工匠很可能参与了该城的修建。
罗亨[3](2021)在《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历史来看,京津冀地区是联系紧密的一个整体。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既有国家一级馆、二级馆,也有未定等级者。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目前,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有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南开大学博物馆、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共13家。按照藏品类型和陈展主题,这13家博物馆可分五类:人文艺术类、地球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医药科学类、综合类。本文从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展陈、博物馆交流合作、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调查了京津冀地区13家高校博物馆的现状,分析其成绩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行性建议,期望促进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提升大学文化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文物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曹子达[4](2021)在《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天佐[5](2021)在《物的转向 ——混合媒介艺术语言嬗变研究》文中指出
王思宇[6](2021)在《20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研究》文中认为外国美术展览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出现的一个新的历史现象。20世纪前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国际化发展,上海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中心。外国美术展览的成规模地出现,既是“西画东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西画东渐”最直接的实现途径。据笔者统计,自1907年到1949年,共有200多次的外国美术展览选择在上海举办。外国美术展览的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政府部门组织的具有官方性质的展览、美术社团组织主办的展览、担负外交使命和国家意志的交流展览、美术院校交流展览、外国艺术家的个人作品展或联合展、商业性展览等。这些展览在不同的阶段,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围绕20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展开研究,分四个阶段梳理了外国美术展览的肇始、个人展览的蓬勃发展、“黄金时期”以及“孤岛时期”的具体历史。从文化移植的角度,本文对法国“沙龙”、日本“帝展”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比较研究了“万国”概念在上海的落地,并对外国版画引入中国和世界名画复制品展览的模式进行了分析。从专业交流的角度,本文分析1929年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日本出品,比国美术来沪,中外艺术社团以及艺术家的交游的不同特点,反映出专业艺术国际交流的重要意义。从美育衍生的角度,本文还重点研究了展览的画册及同时间的外国美术研究,外国美术展览的场地以及艺术侨民的社区化活动,其中对西方美术的出版与研究成为展览之外的重要补充。同时,本文将三条思路贯穿始终,一是20世纪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中外艺术交流的关系,二是外国美术来华与“西画东渐”这一主流认知的关系,三是外国美术展览与上海标志性文化地理现象的关系。本文引用了一批关于外国美术作品展览的稀缺文献,并通过案例研究、文献解读、跨学科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本文研究的落脚点,在于20世纪前期中外文化交流中上海的国际定位以及都市国际艺术生态。20世纪前期的上海外国美术展览有官方背景的引入,有教学相长的吸纳,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有战争动荡年代的无奈,这些内容形成了城市国际艺术生态的基础。外国美术展览得到了通过媒体机构广泛传播,实现了展览现场效果之后的“二次效应”。外国美术展览还引发了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再思考。同一时期,中国的美术家们还把中国的艺术作品送往柏林、巴黎、伦敦等世界重要城市进行展览,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形象。这样一种国际交流互动城市是当时上海乃至中国国际定位的体现。
张瀚予,谢大京,林一[7](2021)在《博物馆在“艺术走出去”中的意义与策略》文中提出艺术博物馆是重要的艺术作品收藏集合地和展示平台。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博物馆与国外政府、机构合作举办海外展览以来,已有不少中国的艺术家和作品通过博物馆这一平台走出国门,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公众通过海外展览接触到了中国的艺术家和作品。本文将从这一案例开始,回顾中国博物馆"走出去"的早期情况。此外,文章将梳理在20世纪崛起并引领美国成为新的世界艺术中心的美国博物馆的特点,为我国艺术博物馆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一种参照。最后,本文针对中国艺术博物馆近年来在对外实践工作中呈现出来的特点和问题,提供一些分析和对策。
张云波[8](2020)在《俄罗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在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做法和经验,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也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本文首先分析了俄罗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俄罗斯传统艺术、设计、动漫、电影等核心文创领域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据此提出了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凌维婕[9](2020)在《从5G技术谈“无墙的博物馆”的理论嬗变与策展实践》文中提出本文首先从20世纪中期博物馆收藏模式与陈列方式的不足和局限出发,引出安德烈·马尔罗基于此提出的“无墙的博物馆”概念,并对其理论内涵进行系统梳理。随后,重点阐述5G技术是如何重塑“无墙的博物馆”理论内涵,以及基于5G技术而出现的新形态策展实践。并着重分析了21世纪的新科技:物联网、大数据扩展现实(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依赖于5G的高传输率、低延时性能的新科技,是如何使“无墙的博物馆”内涵发生了嬗变,主要从艺术品“变形”,观众角色转变以及展示空间的改变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依据前两章采用的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及调查研究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对还未到来的后5G时代下的艺术生态进行了理论推演,主要从艺术创作、艺术展示、艺术接受与艺术需求三个部分进行推论,描绘了变革性的后5G时代的“无界博物馆”形态。当后5G时代的技术能达到超低延时、高精度定位、超高传输速率、超高带宽,支撑不同应用场景的平台的时候,“数码物”成像效果将如实物一般逼真,美术馆的“墙”即边界将彻底被打破。未来观众或可以自主构建每个人的博物馆,展览策划被编程后传上云端,也许只需要轻轻动一动手指,就能实现每个人想象中的博物馆,还可以将其储存在网络云系统中,供更多的人浏览观看,实现一个可以共享的个人艺术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的壁垒真正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中的观展方式。
周士傲[10](2020)在《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文艺宣传一直是比较重要并且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之一。其中木刻版画本身具有制作方便、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容易携带等优点在抗战宣传方式中大放异彩。各种题材的木刻版画以及各种地域的木刻版画都在抗战宣传中发挥了宣传抗战支援抗战的作用。为了使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能了解中国抗战支援中国抗战,木刻版画在抗战中开展了许许多多的宣传活动,并且各种方式的宣传活动在版画工作者的努力下深入到中国的广大地区,使中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了解自己的战争支援自己的战争。以历史视角来研究这些木刻版画的目的并不是了解其版画本身的艺术价值等等,而是在这些木刻版画的背后反映的当时艺术工作者心中的那种精神以及木刻版画其宣传地位。本文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兴木刻版画的提倡者鲁迅先生对于新兴木刻版画活动所做的贡献以及在中国新兴的木刻版画家群体。第二部分主要列举了不同题材和不同地区在抗战时期所刻画的木刻版画,在分析不同题材的版画背后,在从中分析不同题材和不同地区的版画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和宣传作用。第三部分则是从木刻版画在抗战中的活动为主,来分析在抗战中各种各样的木刻版画活动是如何宣传抗战支援抗战的。第四部分分析了木刻版画的宣传内容以及宣传效果等等。结语部分笔者总结了木刻版画在整个抗战时期的特点和缺点以及在抗战中的地位,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了木刻版画的时间划分问题和一些混淆的概念问题。研究抗战中木刻版画不仅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更可以从历史文化来分析,有利于加深人们对于抗战文艺宣传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证实文化抗战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莫斯科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斯科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记(论文提纲范文)
(1)故宫文物南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抬着棺材找坟地:烽烟南渡 |
一、山河已然破碎,故宫何谈完整 |
二、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 |
三、宫殿前小山般堆起文物箱 |
四、文物连夜运出故宫 |
五、列车停在浦口,不知道往哪里开 |
六、请你明天九点钟再来一次 |
第二章一番风雨路三千:徘徊京沪 |
一、上海仁济医院的“临时周转房” |
二、故宫文物中存在赝品 |
三、马衡被任命为第二任院长 |
四、影印《四库全书珍本》 |
五、上海预展会取得“轰动效应” |
六、中国文物第一次有组织地走向国际 |
七、文物在六朝古都安家 |
八、易培基不可能活着看到洗清冤案了 |
九、千军万马的内迁洪流 |
十、运出南京的最后机会 |
第三章谁念客身轻似叶:西迁南路 |
一、湖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飞机炸平了 |
二、长沙至贵阳有土匪出没 |
三、安顺郊外的理想山洞 |
四、烟波一笠,回首江天 |
五、赴苏展品的安全,令故宫同人感到揪心 |
六、安顺待不下去了 |
七、在巴县的竹海中隐匿形迹 |
第四章千军万马一条江:西迁中路 |
一、把两千多箱文物抛在南京,让马衡无比自责 |
二、不易受潮湿的物品暂存重庆 |
三、宜宾也不安全 |
四、装满文物的木船纤绳断了 |
五、轰炸乐山的纪录片成为日本空军的“样板片” |
六、当学术巨匠遭遇大足石刻 |
第五章到晚才知身是我:西迁北路 |
一、一个家庭的“南迁” |
二、军火库做文物库房 |
三、在大雪中翻越秦岭 |
四、大慈寺僧人要遵守来自故宫的“戒规” |
五、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 |
六、大火向存满故宫文物的武庙蔓延过来 |
七、为守护国宝而牺牲的军人 |
第六章覆巢犹幸能完卵:沦陷之城 |
一、故宫人员关闭了故宫大门 |
二、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搞了件大事情 |
三、日本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之无上妙品 |
四、日本投降了,有人半信半疑 |
五、华北日军投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 |
六、文物工作者的胜利“纪念碑” |
第七章八千里路云和月:东归北返 |
一、故宫文物走了,文化的种子留下了 |
二、接二连三的翻车事故 |
三、你不是学生,你是共产党的代表 |
四、台湾,是什么地方啊 |
五、南迁文物回到出发地 |
六、追缴“小白楼”散佚书画 |
七、“故宫盗宝案”尘埃落定 |
第八章人间毕竟晴方好:一宫两院 |
一、文物迁出北平以来最大一次损失 |
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
三、生命中最后两个字 |
(2)俄罗斯图瓦波尔巴任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现简史 |
二、考古发现 |
三、年代特征 |
四、性质探讨 |
五、波尔巴任遗址与沙戈纳尔3号遗址 |
六、结语 |
(3)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
一、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概述 |
(一)北京市高校博物馆 |
(二)天津市高校博物馆 |
(三)河北省高校博物馆 |
小结 |
二、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现状分析 |
(一)博物馆类型 |
(二)博物馆建筑 |
(三)博物馆教育与志愿者培训 |
(四)博物馆陈列展览与开放程度 |
(五)交流合作 |
(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
(七)文化创意产品 |
三、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发展建议 |
(一)提高博物馆建筑识别度 |
(二)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 |
(三)精心筹划展览拉近观众距离 |
(四)志愿者队伍建设 |
(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 |
(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
(七)拓宽文创销售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20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概念界定 |
四、前期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和问题点 |
第一章 外国美术展览的“上海记忆” |
第一节 外国美术展览肇始(1907-1921) |
第二节 外国美术个展兴起(1922-1928) |
第三节 外国美术展览的“黄金时期”(1929-1937) |
第四节 “孤岛”效应的延续(1938-1949)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西画东渐的文化移植 |
第一节 “沙龙”与“帝展”的引介 |
第二节 上海的“万国”美术 |
第三节 鲁迅与外国版画引入 |
第四节 名画“复制品”展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院艺术的国际交流 |
第一节 全国美展“日本出品部” |
第二节 比国学院美术来沪 |
第三节 中外美术社团办展 |
第四节 外国艺术家的中国交游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业展览的美育衍生 |
第一节 社会化的美育教材 |
第二节 国际化的展览场地 |
第三节 社区化的艺术侨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展览相关国际艺术生态思考 |
第一节 从展览现场到传媒传播 |
第二节 从学术交流到全面美育 |
第三节 从单向引入到双向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20 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统计表 |
二、20 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部分参展艺术家 |
三、20 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作品选录 |
四、20 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述评摘编 |
五、20 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主要场所地图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博物馆在“艺术走出去”中的意义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个缘起: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国博物馆早期参与的官方海外展览 |
(一)背景与疑问 |
(二)讨论与意义 |
二、一种对照:美国的艺术史书写与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策略 |
(一)广泛收藏,塑造品牌 |
(二)反映和推动美国现当代艺术 |
(三)向世界推广本土艺术 |
三、中国博物馆“走出去”的策略 |
(一)博物馆在策划海外展览时更加注重叙事构建和内容诠释 |
(二)博物馆关注现当代艺术,在未来的艺术史书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三)与海外博物馆合作,协助其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内容开发和诠释 |
(四)通过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推动非国有博物馆“走出去” |
(8)俄罗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俄罗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
1.1 营收保持较快增长,传媒行业私有化程度高 |
1.2 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 |
1.3 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其核心构成是文化遗产的传承 |
2 俄罗斯在传统艺术、设计、动漫、电影等领域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 |
2.1 俄罗斯的传统艺术及在现当代的表现 |
2.2 俄罗斯动漫产业发展情况 |
2.3 俄罗斯电影及视觉艺术行业发展情况 |
2.3.1 电影产业现状 |
2.3.2 视觉艺术业的现状 |
3 俄罗斯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营 |
3.1 文化遗产的经济化 |
3.2 俄罗斯的文化创意园区 |
3.3 个人文化品牌运营 |
3.4 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营销方式 |
4 俄罗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 |
4.1 文化发展首先要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
4.2 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战略让其焕发独特的魅力与光彩 |
4.3 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性要素 |
4.4 技术与资本是影响俄罗斯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
4.5 善用政策引导功能合理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结构 |
结论 |
(9)从5G技术谈“无墙的博物馆”的理论嬗变与策展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无墙的博物馆”理论问世:博物馆怀疑论下的策展实践 |
第一节 从“古董架”到“想象中的博物馆” |
第二节 基于“无墙”向度下的初步策展实践 |
第三节 由“无墙”转向“移动”的策展实践 |
一、移动中的展览空间 |
二、“移动数字化”的策展实践 |
第二章 5G技术重塑“无墙的博物馆”: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 |
第一节 “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的技术挑战 |
一、实现智能化的决胜技术 |
二、5G如何赋能高新技术 |
第二节 5G技术如何重塑“无墙的博物馆”理论 |
一、艺术品“变形”:从“复制品”到“数码物” |
二、观众角色转变:从“旁观者”到“建设者” |
三、展示空间的改变:由电脑PC端到手机移动端 |
四、文物修复新方式:扩展现实下的数字孪生 |
五、实体建筑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 |
第三节 5G时代下“智能化”的博物馆策展实践 |
第三章 后5G时代下“无墙的博物馆”:策展理念与参观体验的变革 |
第一节 技术主导的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 |
第二节 智能化实体建筑向“云”空间过渡 |
第三节 “微”艺术接受与自定义艺术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 |
(10)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绪论 |
0.1 研究概况 |
0.2 研究综述 |
0.2.1 学术价值 |
0.2.2 现实意义 |
0.2.3 基本内容 |
0.3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0.3.1 研究特色 |
0.3.2 创新之处 |
1 抗战前期新兴木刻版画在中国的发展 |
1.1 鲁迅提倡木刻版画 |
1.2 抗战前期的木刻版画活动 |
1.3 抗战前期木刻版画家群体的形成 |
2 抗战时期木刻版画的抗日宣传 |
2.1 中国军民抗战的版画宣传 |
2.1.1 东北义勇军抗战的版画宣传 |
2.1.2 国统区军民的抗战 |
2.1.3 根据地的抗战与风貌 |
2.2 眷恋故土版画宣传 |
2.3 刻画人民苦难与揭露侵略者的凶残 |
2.4 描述汉奸无耻,强化民族意识 |
2.5 木刻版画的对敌宣传 |
3 抗战时期版画艺术家的抗战宣传活动 |
3.1 筹办木刻版画展览 |
3.2 创办木刻副刊和期刊 |
3.3 参与木刻版画的国际交流 |
3.4 组织木刻工作团 |
3.5 设立学校培养木刻干部与普及木刻教育 |
3.6 配合其他活动进行图像宣传 |
4 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日宣传作用 |
4.1 木刻版画宣传的内容 |
4.2 木刻版画的宣传效果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莫斯科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记(论文参考文献)
- [1]故宫文物南迁[J]. 祝勇. 当代, 2021(04)
- [2]俄罗斯图瓦波尔巴任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J]. 史砚忻,张建林. 考古与文物, 2021(03)
- [3]京津冀地区高校博物馆调查研究[D]. 罗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4]被“裹挟”的女性意识 ——潘玉良的人生与艺术研究[D]. 曹子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5]物的转向 ——混合媒介艺术语言嬗变研究[D]. 张天佐.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20世纪前期上海地区外国美术展览研究[D]. 王思宇. 上海大学, 2021
- [7]博物馆在“艺术走出去”中的意义与策略[J]. 张瀚予,谢大京,林一. 中国美术, 2021(01)
- [8]俄罗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 张云波. 质量与市场, 2020(13)
- [9]从5G技术谈“无墙的博物馆”的理论嬗变与策展实践[D]. 凌维婕.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10]抗战时期木刻版画抗战宣传研究[D]. 周士傲. 辽宁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