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金山森林松毛虫防治四年经验

南京紫金山森林松毛虫防治四年经验

一、南京紫金山林区持续四年控制松毛虫虫灾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1](2019)在《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文中提出历史上钟山一直是南京地区最重要的地理标志,其所在东郊之于南京的意义不仅限于人文、自然景观,而早已成为文化礼制、风水堪舆、地理政治的焦点,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被赋予神圣与权利的象征。在南京长达两千多年的城建史中,东郊纪念性场所积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脉和人文资源。论文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近代史料的研究,梳理出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进历程;并通过分析堪舆古籍中有关钟山风水的记述,结合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证析,得出其成为以陵墓为主的纪念性空间的历史渊源。同时,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最新公开的《中山陵档案》,试图呈现东郊最主要纪念建筑群——中山陵从设计筹备到施工建造再到运营维护的整个历史过程。通过对原始图纸、往来信函、会议纪要、政令规范等大量档案文献的交叉引证,推导出吕彦直在设计中山陵时的构思和形式来源;并通过对原始施工图纸进行三维建模分析,直观呈现出中山陵主体建筑的材料结构逻辑和内部构造做法,揭示了作为传统复兴式建筑代表的中山陵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建筑学意义。最后,通过对道路、规划、绿化、市政等陵园建设各阶段制度性文献的分析,论文从宏观层面上展现了东郊纪念性场所空间形态从近代到现代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试图通过中山陵园营建过程的分析,呈现出近代营造制度诞生并趋于成熟的过程。通过对珍贵历史档案的归纳整理,论文为之后研究中山陵以及近代建筑的学者提供了便利。并尝试通过对中山陵的客观分析,予以当代建筑营造一种历史性启示,为传统建筑形式于当代的复兴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2](1977)在《南京紫金山林区持续四年控制松毛虫虫灾的经验》文中认为中山陵园紫金山林区,为南京市东郊重要风景区之一。全区总面积32230亩,基本绿化成林。其中马尾松为优势树种,约占总面积50%左右。 长期以来,林区一直有松毛虫危害。早在1935~1936年,松毛虫曾大发生,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林业不重视,松林死亡达24%。解放后,1954~1955年也发生过一次,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发动群众及时进行防治,全林没有受到损失。以后虫情上涨,也都及时进行了防治。1961~1978年还采用航空化学防治10次(表1),避免了严重灾情。然而,由于长期单纯使用药剂防治,特别是航空化学防治,不分轻重缓急,全面撒药,喷药量愈来愈大,药剂浓度愈来愈高,结果杀伤了害虫无敌,增强了害虫抗药性,造成年年治虫,年年有灾。

闫峻[3](2008)在《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林业生物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敌。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制约了生态建设步伐,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知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在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界定了林业生物灾害的定义,归纳提炼了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特征,研究设计了快速估算灾害经济损失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年均发生面积达112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10亿元,包括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总损失超过1480亿元。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为主体、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体系,推进由部门——救灾——危机管理为主向综合——防灾——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实行“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谁受益,谁投入”的投入政策,强化健康抗灾、检疫御灾、监测预警和防治救灾四大体系建设,在管理技术措施上,应以森林健康为目标,以防控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为重点,把森林健康作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基础,从培育种苗抓起,采取生态调控措施,提高森林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把检疫御灾作为第一道防线,在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严格检疫封锁,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把监测预警作为第二道防线,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在全面覆盖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重大疫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报,为及时除治提供科学依据;把防治救灾作为第三道防线,通过建设防治作业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防控系统和防治评估系统,提高防治应急能力和减灾成效,实现可持续控灾,促进森林健康。

曾凡勇[4](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顾晓丽[5](2016)在《基于Landsat的针叶林动态及松萎蔫病潜在分布研究 ——以南京紫金山风景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源密切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针叶林作为南京市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至关重要。而松萎蔫病是发生在针叶林上的一种感病力强,蔓延迅速,可使针叶林在短期内死亡的病虫害,且危害严重。研究松萎蔫病的潜在分布有利于相关部门提前做好松萎蔫病的预防预警工作,更好地维护森林资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紫金山风景林区为研究区,基于紫金山林区2000、2002、2006、2008、2011的Landsat影像,首先利用随机森林法对针叶林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并对针叶林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其次,根据针叶林动态变化区域研究松萎蔫病的变化动态,并对影响松萎蔫病发病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包括地形因子、气象因子以及人为因素;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松萎蔫病的发病区域进行适生值计算,并模拟了紫金山风景林区松萎蔫病潜在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随机森林法对针叶林信息进行提取,精度在80%左右。对提取的针叶林信息进行研究,发现针叶林面积呈下降趋势。而针叶林的变化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历年来的气象资料以及在紫金山林区,松萎蔫病被严格管理这一现实,可以得出病虫害是影响针叶林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得知,松萎蔫病是唯一主要发生在针叶林上的六种危害最严重的病虫害之一。由此可以认为,松萎蔫病是针叶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而将针叶林的变化区域近似作为松萎蔫病的高发区域。(2)将松萎蔫病可能发生区域面积,与2004-2011年紫金山风景林区松萎蔫病普查数据进行对照可以发现,2006年至2008年松萎蔫病可能发生区域面积最大,与2006年至2008年病死木株数最多这一趋势基本吻合。说明将针叶林发生变化区域近似作为松萎蔫病可能发生区域,具有可信度,也验证了针叶林信息提取的正确性。(3)在针叶林分布区域,对松萎蔫病可能发生区域和可能不发生区域的样本点的适生值进行计算,发现适生值相差不多,且都在0.9以上,对紫金山风景林区松萎蔫病潜在分布区域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整个针叶林分布区域都最适宜松萎蔫病的发生。实际上,紫金山风景林区确实是松萎蔫病的高发地区,研究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

陈绘画[6](2010)在《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林的历史性大害虫,对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预测预报是可持续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基础工作之一。本项研究根据本地气象因子及其马尾松毛虫自身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利用地理统计学和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1983年4月至2010年7月马尾松毛虫的虫情调查资料,研究仙居县各乡镇(街道)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随气象因子以及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将地质统计学(空间信息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延伸到时间—空间域,采用时空域克里格方法研究全县各乡镇(街道)的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根据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和特点以及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以马尾松毛虫生态调控为理论基础,维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对仙居县马尾松毛虫的长期可持续控制进行了探索。研究成果为:1分别建立仙居县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时空回归预测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预报未参与建模的2009—2010年2代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虫口密度模型、有虫面积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100%,有虫株率的预报准确率为50%。2首次利用时空域克里格方法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的乘积—和模型,预报未参与建模的2009—2010年5代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预报准确率均为100%。3在开展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同时,以营林技术、物理措施和仿生农药为主要控制手段,充分利用和保护天敌,改变马尾松林生态环境,增强林分自身的抗虫能力;马尾松林封山区比非封山区的马尾松毛虫蛹期寄生率高10.7%;在马尾松毛虫低虫口状态下持续采用黑光灯诱杀,可以达到长期的控制效果。

樊宝敏[7](2002)在《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文中提出在21 世纪中国,发展林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完成此项任务关键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政策。因此,认真研究和借鉴历史上的林业政策就成为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本论文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分别清前期、晚清、民国和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从社会经济、森林生态、林业思想、科技教育、林业经济、法律法规、机构设置等方面及其相互结合上,对林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历史时期林业政策的特点,并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今后制定林业政策的几个原则。在清代前期的封建时代,林业深受农本思想和风水观念的影响。满族统治者为保护祖宗的发祥地,把东北划为“四禁”地区,森林得到较好的保护。而在其他地区,为了解决因人口暴长所需的粮食问题,鼓励毁林开荒,长江流域棚民大量出现。为了治理日益严重的河患,当时皇帝多提倡河堤植树,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清政府颁布过少量护林植树诏令。各地护林碑的大量出现,说明民间毁林的严重和护林意识的觉醒。清政府设官负责采伐、收税和皇家园林,但缺少造林的官职。晚清时期,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森林资源遭受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向西方学习、兴办林业教育、振兴林政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挽救危局,对东北林区逐渐实行开禁,成立农工商局,始创农林学术团体和农林学堂,派遣学林留学生,并从国外进口木材,被迫采取一些发展林业的政策。民国时期,孙中山的林业思想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留学归来的一批林学家也提出了发展林业的理论。林业教育和科学技术在艰苦的环境中缓慢发展。先后培养出林业专门人才千余名。中国第一部《森林法》诞生,其后又经重新颁布。创立植树节和植树运动。由于国家政权不统一,在国民党、解放区和殖民地三种区域实行三种林业政策。各区域的林业管理机构和林业政策都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社会制度、战争等原因,林业政策难于实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十多年间,森林资源的所有制实现了从私有到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转变。前三十年“大木头主义”占主导地位,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后二十年开始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人工造林和自然保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8](1978)在《紫金山林区持续控制松毛虫灾的经验》文中研究说明 中山陵园紫金山林区,为南京市东郊重要风景区之一.全区总面积32230亩,基本绿化成林.其中马尾松为优势树种,约占总面积50%左右.长期以来,林区一直有松毛虫危害.早在1935~1936年,松毛虫曾大发生,当

杨海蛟[9](2007)在《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森林与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森林对净化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植树造林,再造秀美山川,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人口大省、资源大省、旅游大省,更是农业、林业大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改善人类生态环境,促进生活健康发展,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十分重要。然而,对河南林业历史,尤其是对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历史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研究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史,探究中原大地森林消长的原因,总结河南明清林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不仅对河南新时期林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我国21世纪林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从而发挥河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取得河南林业现状第一手资料,并大量搜集有关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的着作和地方志书,从而取得有价值的明清河南林业史料。对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研究,探讨河南林业生态环境的变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利资源、森林植被、鱼鸟禽兽等)。根据河南生态林业生产自然区划,即: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豫南大别一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等,论述明清时期河南的基本概貌、森林消长、林政历史、林业职官、林业法规、林业科技(育苗、造林、防虫、护林)、林业文化(盆景艺术、民俗传统文化、林业相关诗文)、造林名人和古树名木等,从而总结出河南明清林业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概括了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几大区域的情形:人口增加,垦林事农,“薪材不易”的豫北太行山林区;豫西黄土丘陵林区多数林木消失,只有深山尚有老林;黄淮常年决溢,灾难深重、缺木乏林的豫东平原“黄泛区”;保存了修竹、桑柞的豫西伏牛山林区;老林不多、但种桑植柞的南阳盆地林区;列为“禁山”、林涛依旧的豫南大别山、桐柏山林区。指出其不断衰减的原因:一是人口增多,开垦山林,扩种农田,颐养生民;二是官府建筑,采伐林木,毁坏森林;三是战争频仍,消毁林木;四是缺乏林业管理机构,无人监管林业事宜;五是自然灾害(旱灾、涝灾、蝗灾、风灾、地震等),森林遭灾;六是气候变迁,原始森林逐渐消退。文章论述了明清河南林政历史,分析了当时林业部门的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中央和地方);论述了明代和清代的林业法制(林木培育、森林保护、木政、抽分、林业部门法规等)。论述了明清河南的林业科技事业包括苗木培育、植树育林、造林技术、封山护林、防风固沙、农林间作、病虫害防治、开展林业文化教育及林业文学创作、“森林文化观”等。并对林业名人、古木进行了统计、整理。本文对明清时期的河南林业进行了认真思考,分析总结了明清时期林业重要思想:林业尤其是桑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动能;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与其互相协调。明清的林业经济思想:林业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主张因地制宜开发山泽之利是致富之策;认为从事林业与其它种植业相比是省力而利润丰厚的生产部门;农林综合经营的思想;垦荒植林并缓交赋税的思想;森林有益于风水的思想等。还论述了几个重要人物的林业思想:俞森的“森林多效益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张之洞的“劝学导政”思想、康有为的“公有统筹”思想等。并据此总结出明清林业生产的基本经验:明清时期对森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普遍有了明确的认识;人们普遍认识到毁林与江河淤塞的关系;人们对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也有了较详尽、深刻的论述;对森林与水旱之灾的关系,普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人们还认识到种树可以调节气候、改良环境、有益身心;人们对种树防风御寒的作用有了新认识。本文在对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今河南林业生态环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十一五”期间河南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生产林区;2、加快建章立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3、强化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4、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5、确立林业和谐发展的“经营伦理观”。对各个自然林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以林为主、退耕还林;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保持水土,因地制宜;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完善网络,林农间作;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以林保农,以林促农;豫南大别山-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营造巩固,注重效益。

程岩[10](2014)在《旅游活动对开放式风景游憩林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南京紫金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大城市森林公园、风景区纷纷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公园的生态核心区,对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南京紫金山国家开放式游憩林为研究对象,定量化分析旅游活动对风景游憩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从游人量控制、森林野道整治和风景游憩林更新改造等方面提出改善对策,以期为风景游憩林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的经营管理措施和建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登山活动等人为干扰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野道周边植物的更新层受到破坏。并且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加之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林木长势衰退,人为干扰严重,野道附近的土壤破坏严重,许多先锋树种的自然演替受到抑制,难以顺利进行。2、在紫金山坡脚、坡腰、坡顶3个地段,林地表层0.5m土壤剖面均呈现出土壤容重从上到下逐层递增的趋势;在同一土壤剖面层,土壤容重随距离野道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而林地表层0.5m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质也呈现出从上到下逐层减少的趋势;在同一土壤剖面层,土壤有机质随距离野道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加。3、从紫金山美景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紫金山高美景度风景游憩林主要分布在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寺三大着名景点周边,而低美景度风景游憩林主要分布在紫金山森林公园外围的东方城、前湖、帝豪花园、板仓街等城市生活区。热点风景游憩林的平均美景度为10.08,平均胸径为22.69cm,平均海拔为88.96m,距离居民点的平均距离为688.24m,距离道路的平均距离为255.23m。与此相反,冷点风景游憩林的平均美景度仅为0.04,平均胸径只有6.62cm,平均海拔为58.05m,距离居民点的平均距离为340.21m,距离道路的平均距离为178.63m。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美景度的空间分布趋势为:越是靠近景区核心,风景游憩林美景度越高,越是靠近边缘,风景游憩林美景度越低,从核心到边缘,依次呈现极高、高、中等、低、极低的分布格局。风景游憩林美景度与林分生长状况正相关,与所处位置的海拔高度正相关,与道路、居民点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呈负相关。4、在改善对策方面通过以门票调控和大众媒介的宣传方式来改变游客的旅游决策行为以疏散客流;加强登山道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风景游憩林生态资源、加强森林抚育和季相景观林的调整优化等几项措施来改善旅游活动对风景游憩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二、南京紫金山林区持续四年控制松毛虫虫灾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紫金山林区持续四年控制松毛虫虫灾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文献综述
    1.4 研究创新性
        1.4.1 内容创新
        1.4.2 方法创新
        1.4.3 观点创新
    1.5 论文章节安排与架构
        1.5.1 章节安排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变及其自然风水观于地形学上的证析
    2.1 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的时空演变
    2.2 择址钟山所体现出的自然风水观浅议
        2.2.1 择钟山之钟灵毓秀
        2.2.2 寻钟山之风水龙脉
        2.2.3 顺地势以臻自然天成
    2.3 东郊纪念性场所地理气候模拟分析
        2.3.1 钟山地貌水系形态模拟
        2.3.2 钟山地区气候概况分析
    2.4 其自然风水观于现代地形学研究方法上的证析
        2.4.1 风水理论中有关“气”的朴素科学观
        2.4.2 关于“风”的模拟分析
        2.4.3 关于“水”的因素分析
        2.4.4 日照和植被关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山陵作为权力的象征性及其唤醒民族的精神性
    3.1 中山陵:权力铸造的现代中国之九鼎
        3.1.1 权力一统的符号化建构
        3.1.2 继承遗志的政治性工程
    3.2 革故鼎新:孙中山现代中国理想之容器
        3.2.1 革去故——择址钟山的历史深意
        3.2.2 鼎取新——孙中山革命理念之现代容器
    3.3 超越物质性的民族复兴式纪念碑
        3.3.1 民族解放的精神图腾
        3.3.2 民权争取的社会基石
        3.3.3 唤醒民心的精神殿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继承与批判:中山陵形式问题探析
    4.1 不同时期中山陵形式问题探讨的差异性
        4.1.1 方案竞赛阶段对中山陵形式的判断
        4.1.2 工程完工后时人对中山陵样式的评价
        4.1.3 当代学者对中山陵形式的分析
        4.1.4 档案史料公开为中山陵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4.2 业主的需求和参赛者的构思
        4.2.1 国民党内部的最初构思
        4.2.2 业主对陵墓形式的具体要求
        4.2.3 建筑师关于陵墓的方案构思
    4.3 关于中山陵形式的两个关键问题释疑
        4.3.1 “警钟”是刻意而为或是对清陵形态模仿之偶合
        4.3.2 祭堂是中西合璧的混搭或是东方色彩的折衷主义式拼贴
    4.4 对帝陵形制的批判性继承表达出的国族认同和体制先进
        4.4.1 空间序列的适应性继承与纪念场所的开放式建构
        4.4.2 民族图腾的选择性保留与装饰构件的去神权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体西用:中山陵建造技术研究
    5.1 近代建筑传统复兴思潮的发生和发展
    5.2 中山陵建造材料研究
        5.2.1 祭堂建造材料汇总
        5.2.2 结构性材料研究
        5.2.3 非结构性材料研究
        5.2.4 小结
    5.3 中山陵结构体系研究
        5.3.1 钢夯结构与土木结构于力学模型上的异同
        5.3.2 基础结构研究
        5.3.3 梁柱及屋架结构研究
        5.3.4 小结
    5.4 中山陵细部构造研究
        5.4.1 屋面及吊顶构造研究
        5.4.2 檐部及墙身构造研究
        5.4.3 广场道路及给排水护坡构造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山陵园营造制度研究
    6.1 近代建筑师的权责与义务
        6.1.1 合同约定之权责
        6.1.2 造价概算的编制
        6.1.3 工程监督和控制
    6.2 招投标制度及工程规范研究
        6.2.1 招投标的制度化研究
        6.2.2 工程规范的制度化研究
    6.3 纪念陵园园区规划及管理制度研究
        6.3.1 陵园园区规划研究
        6.3.2 森林培育和园艺规划研究
        6.3.3 陵园保护修缮和归档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的创新性
        7.1.1 研究内容的创新
        7.1.2 研究方法的创新
        7.1.3 研究结论的创新
    7.2 研究的启示性
附录
    一、参考文献
        1.书籍专着
        2.学位论文
        3.期刊论文
        4.会议论文集
        5.资料汇编、报刊及其他
    二、中山陵档案目录
        1.葬事筹备分册
        2.陵园管理(上)分册
        3.陵园管理(下)分册
        4.陵墓及纪念工程分册
        5.陵墓建筑图纸分册

(3)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已有的相关研究
        1.5.1 灾害经济学研究进展
        1.5.2 林业生物灾害经济研究进展
    1.6 论文的创新
2 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2.1 几个相关概念
        2.1.1 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2.1.2 自然灾害的特征
        2.1.3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2.1.4 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
        2.1.5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内容
    2.2 灾害管理理论
        2.2.1 灾害系统理论
        2.2.2 灾害管理周期
        2.2.3 灾害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2.2.4 灾害管理体系
        2.2.5 灾害的风险管理
        2.2.6 灾害的危机管理
        2.2.7 灾害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
    2.3 森林灾害经济理论
        2.3.1 森林灾害经济
        2.3.2 森林灾害经济的研究重点
        2.3.3 森林灾害经济的基本原理
        2.3.4 森林受害程度的分析方法
        2.3.5 林业生物灾害损失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2.3.6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分级标准
        2.3.7 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理论和方法
    2.4 新古典福利经济学
    2.5 生态系统理论
        2.5.1 生态平衡与生态稳态
        2.5.2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2.5.3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2.6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6.1 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2.6.2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原理
3 国内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概述
    3.1 我国古代农林生物灾害管理的历史和对当代的启示
        3.1.1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回顾
        3.1.2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
        3.1.3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3.2 我国现代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3.2.1 “彻底消灭”理论占主导时期
        3.2.2 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理论占主导时期
        3.2.3 森林健康和可持续控治理论为指导时期
    3.3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概述
        3.3.1 世界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
        3.3.2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
        3.3.3 我国与国外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念的比较
    3.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3.5 小结
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现状与趋势分析
    4.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4.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4.1.2 本土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4.2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及成因
        4.2.1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特点
        4.2.2 林业生物灾害成因分析
    4.3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4.3.1 影响林业生物灾害发展的因素
        4.3.2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4.4 小结
5 林业生物灾害的经济损失估算
    5.1 问题的提出
    5.2 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
        5.2.1 指标体系
        5.2.2 分析方法
    5.3 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估算
        5.3.1 数据来源
        5.3.2 主要林业生物灾害的损失估算
        5.3.3 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5.4 小结
6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6.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经济效应
        6.1.1 公共物品的内涵
        6.1.2 公共物品的特性
        6.1.3 外部效应的特性
        6.1.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效应
    6.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分析
        6.2.1 灾害成本概念
        6.2.2 林业生物灾害及其管理成本的界定
        6.2.3 林业生物灾害成本效益分析
        6.2.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效益问题
    6.3 小结
7 林业生物灾害的分类与分级管理
    7.1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
        7.1.1 林业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分类
        7.1.2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策略
    7.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管理
        7.2.1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标准
        7.2.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7.3 小结
8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对策研究
    8.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机制研究
        8.1.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要素分析
        8.1.2 转变管理方式
        8.1.3 改进管理方法
        8.1.4 完善管理制度
    8.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2.1 完善法律法律法规体系
        8.2.2 强化执法能力
        8.2.3 加强执法监督
        8.2.4 增强法律意识
    8.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投入政策
        8.3.1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政策体系
        8.3.2 建立多渠道投入为辅的社会投入体系
        8.3.3 设立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急储备资金
        8.3.4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资金管理
    8.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技术支撑措施
        8.4.1 森林健康措施
        8.4.2 检疫御灾措施
        8.4.3 监测预警措施
        8.4.4 防治救灾措施
    8.5 小结
9 结论和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讨论和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附件2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补助费系数表
附件3 2007年网上调查各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汇总表
附件4 1998-2007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统计表
附件5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基于Landsat的针叶林动态及松萎蔫病潜在分布研究 ——以南京紫金山风景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松萎蔫病概况
        1.2.1 松萎蔫病寄主及传播
        1.2.2 松萎蔫病症状
        1.2.3 松萎蔫病危害
    1.3 针叶林信息提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森林病虫害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森林资源概况
        2.1.3 人文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针叶林信息提取及动态分析
    3.1 数据预处理
        3.1.1 几何校正
        3.1.2 大气校正
        3.1.3 图像剪裁
        3.1.4 图像增强
    3.2 随机森林分类
        3.2.1 随机森林分类原理
        3.2.2 随机森林分类优缺点
        3.2.3 随机森林分类
    3.3 分类后处理
        3.3.1 针叶林信息提取
        3.3.2 针叶林动态分析
        3.3.3 样本点提取
第四章 松萎蔫病的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
    4.1 松萎蔫病的变化动态
    4.2 松萎蔫病影响因素
        4.2.1 海拔高度
        4.2.2 温度
        4.2.3 降水量
        4.2.4 人为因素
第五章 松萎蔫病的潜在分布模拟
    5.1 模糊综合评判法
    5.2 松萎蔫病适生值计算
        5.2.1 松萎蔫病影响因子隶属函数的确定
        5.2.2 松萎蔫病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5.2.3 结果与分析
    5.3 松萎蔫病潜在分布
        5.3.1 松萎蔫病潜在分布点图
        5.3.2 松萎蔫病潜在分布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松毛虫的种类、发生以及危害状况
        1.1.2 松毛虫灾害的严重性
        1.1.3 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原因
        1.1.3.1 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1.1.3.2 气候
        1.1.3.3 食料
        1.1.3.4 天敌
        1.1.3.5 林分结构
        1.1.3.6 其他原因
        1.1.4 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
        1.1.5 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
        1.1.6 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的基本含义
    1.2 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外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2 我国马尾松毛虫预报技术研究进展
        1.2.2.1 发生期预报的研究进展
        1.2.2.1.1 黑光灯诱集法
        1.2.2.1.2 性信息素诱集法
        1.2.2.1.3 物候法
        1.2.2.1.4 期距法
        1.2.2.2 发生量预报研究进展
        1.2.2.2.1 空间格局的研究
        1.2.2.2.1.1 传统的空间格局研究
        1.2.2.2.1.2 生物地理统计学
        1.2.2.2.2 抽样技术的研究
        1.2.2.2.3 生命表的研究
        1.2.2.2.4 种群数量监测的研究
        1.2.2.2.4.1 有效基数模型
        1.2.2.2.4.2 多元回归模型
        1.2.2.2.4.3 逐步回归模型
        1.2.2.2.4.4 主成分回归模型
        1.2.2.2.4.5 模糊数学模型
        1.2.2.2.4.6 马尔可夫模型
        1.2.2.2.4.7 灰色系统模型
        1.2.2.2.4.8 时间序列模型
        1.2.2.2.4.9 判别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模型
        1.2.2.2.4.10 BP模型和LOGIT模型
        1.2.2.2.4.11 系统分析法
        1.2.2.2.4.12 时空分析模型
        1.2.2.3 发生区预报研究进展
        1.2.2.3.1 雷达监测法
        1.2.2.3.2 应用卫星遥感图像监测法
        1.2.2.3.3 航空录像和全球定位技术监测法
        1.2.2.3.4 应用气象卫星图像监测法
        1.2.2.3.5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监测法
        1.2.2.4 危害程度预报研究进展
        1.2.2.4.1 马尾松毛虫的食叶量
        1.2.2.4.2 马尾松失叶量与立木材积生长的研究
        1.2.2.4.3 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1.2.2.5 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报技术研究发展趋势
        1.2.2.5.1 重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马尾松毛虫预报技术中的应用
        1.2.2.5.2 加强地面、空中监测手段的研究,达到地面、空中的有机结合
        1.2.2.5.3 加强可视化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在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地区概况
        1.4.1 水热条件
        1.4.2 森林植被
        1.4.3 松林现状
2 基于时空回归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的预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及调查方法
        2.1.2 预报因子的选择
        2.1.2.1 气象因子的选择
        2.1.2.2 主成分分析
        2.1.2.3 半方差函数模型
        2.1.2.4 时空回归模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自变量的确定
        2.2.1.1 气象因子
        2.2.1.2 时间相关因子
        2.2.1.3 空间相关因子
        2.2.2 时空回归模型参数的拟合
        2.2.3 预报结果的检验
    2.3 小结与讨论
3 基于时空克立格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时空域克立格方法
        3.1.2.1 时空变异函数
        3.1.2.2 乘积—和模型
        3.1.2.3 平稳线性最优估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时空变异函数模型的建立
        3.2.1.1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3.2.1.2 时间变异函数模型
        3.2.1.3 空间变异函数模型
        3.2.1.4 时空变异函数的乘积—和模型
        3.2.1.5 时空变异函数模型的交差验证
        3.2.2 时空克立格法预测结果的检验
    3.3 小结与讨论
4 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4.1 自然条件概况
        4.1.1 水热条件
        4.1.2 森林植被
        4.1.3 松林现状
    4.2 综合协调各种措施调控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
        4.2.1 加强虫情监测
        4.2.2 科学划分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
        4.2.3 营林技术措施
        4.2.4 灯光诱杀和化学防治
        4.2.5 益鸟招引
    4.3 结果分析
        4.3.1 马尾松毛虫虫情测报技术
        4.3.2 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的划分
        4.3.2.1 安全区
        4.3.2.2 偶发区
        4.3.2.3 常灾区
        4.3.3 营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毛虫的影响
        4.3.4 马尾松毛虫的天敌种类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林政史问题的提出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1 国外对林业史的研究
        2.2 我国林业史研究概况
    3. 林政史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4. 中国林政史的研究方法
    5. 中国林政发展概况
第一篇 清代前期(1644-1840)
    第一章 清代前期社会经济和森林生态概况
        1.1 清前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情况
        1.2 清前期的森林资源状况
        1.2.1 森林资源分布概况
        1.2.2 清前期森林变迁的主要原因
        1.3 清前期的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章 清前期林业思想和林业科教政策
        2.1 清前期的林业思想
        2.1.1 农本思想中的林业思想
        2.1.2 森林有益于风水的思想
        2.1.3 森林防灾的思想
        2.1.4 森林多效益思想——以俞森为例
        2.2 清前期的林业科技教育政策
        2.2.1 重视农林科技着作的编纂
        2.2.2 农林教育的传统性
    第三章 清代前期林业经济政策
        3.1 对东北森林的封禁政策
        3.2 与山林争地的屯田政策
        3.3 积极推行河堤植树
        3.4 森林和林地所有制
        3.5 林业赋税
        3.6 林产品市场贸易
    第四章 清代前期林业法律制度
        4.1 林业诏令
        4.2 林业法律
        4.3 林业的乡规民约
        4.4 清前期的林业官制
        4.4.1 行政官制概况
        4.4.2 林业官制
第二篇 清代后期(1840-1911)
    第五章 晚清社会经济和森林生态概况
        5.1 晚清社会政治经济概况
        5.2 晚清森林资源及其变迁
        5.2.1 晚清森林分布概况
        5.2.2 晚清森林变迁的主要原因
        5.3 晚清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第六章 晚清林业思想和林业科教政策
        6.1 晚清的林业思想
        6.1.1 魏源“师夷长技”的林业思想
        6.1.2 张之洞“劝学导政”的林业思想
        6.1.3 康有为“公有统筹”的林业思想
        6.1.4 华辉和赵炳麟的林业思想
        6.2 晚清林业科技教育政策
        6.2.1 近代林业科技与学术活动的开端
        6.2.2 林业专门教育的萌芽
    第七章 晚清的林业经济政策
        7.1 帝国主义对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
        7.1.1 沙皇俄国侵吞我国大片国土
        7.1.2 俄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对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
        7.2 东北林区的开禁和伐木垦殖政策的实行
        7.3 清末发展林业的政策
        7.3.1 大臣关于兴林的建议
        7.3.2 农工商部的林业政策
        7.3.3 地方上的林业政策
        7.4 晚清时期的林业所有制
        7.5 晚清林业捐税和市场政策
        7.5.1 林业捐税
        7.5.2 林产品市场和贸易
    第八章 晚清的林业法律制度
        8.1 晚清政府的林业法律诏令
        8.1.1 与林业有关的不平等条约
        8.1.2 林业诏令
        8.1.3 林业法律章程
        8.2 乡规民约
        8.3 晚清政府的林业机构和林业官制
第三篇 民国时期(1912-1949)
    第九章 民国时期社会和森林生态概况
        9.1 民国社会概况
        9.2 民国时期的森林资源
        9.2.1 民国时期森林资源及其分布
        9.2.2 民国时期森林变迁的主要原因
        9.3 民国时期生态环境
    第十章 民国时期林业思想和林业科教政策
        10.1 民国时期林业思想
        10.1.1 孙中山“森林防灾”的思想
        10.1.2 凌道扬“振兴林政”的思想
        10.1.3 姚传法的“以法治林”思想
        10.1.4 郝景盛的“森林万能论”
        10.2 民国时期的林业科技政策
        10.2.1 发挥广大回国留学生的作用
        10.2.2 创设林业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10.2.3 设立林业科研机构,开展林业试验研究
        10.2.4 学习西方科技,创造适于我国的林业科技成果
        10.3 民国时期的林业教育政策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的林政管理
        11.1 北洋政府时期的林业经济政策
        11.1.1 森林所有制政策
        11.1.2 鼓励造林政策
        11.1.3 政府所投入的林业经费情况
        11.1.4 林业捐税政策
        11.2 北洋政府的林业政策与法规
        11.2.1 《森林法》
        11.2.2 《狩猎法》
        11.2.3 《东三省国有林发放规则》
        11.2.4 其他条例和规则
        11.3 林业行政机构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的林政管理
        12.1 国民政府的林业经济政策
        12.1.1 国民政府时期的森林所有制
        12.1.2 提倡和奖励造林
        12.1.3 停止国有林的发放
        12.1.4 国民政府的林业经费
        12.1.5 国民政府的林业捐税
        12.1.6 对外木材贸易政策
        12.2 国民政府的林业法规
        12.2.1 林业法律
        12.2.2 林业法规和章程
        12.3 国民政府的林业机构与行政管理
        12.3.1 农矿部时期(1928.3—1930.12)
        12.3.2 实业部时期(1930.12—1937.1)
        12.3.3 经济部时期(1938.1—1940.5)
        12.3.4 农林部时期(1940.5—1949.4)
    第十三章 革命根据地政府的林政管理
        13.1 改革森林所有权
        13.2 林产品税收政策
        13.3 颁布林业政策和法规
        13.4 设立林业管理机构
    第十四章 殖民地政府的林政管理
        14.1 德国侵占时胶澳的林政管理
        14.2 日本侵占时台湾的林政
        14.3 伪“满洲国”政府的林政
第四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2000)
    第十五章 新中国社会经济和森林生态概况
        15.1 新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15.2 新中国的森林资源状况
        15.3 新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第十六章 新中国的林业建设思想
        16.1 国家领导人的林业思想
        16.1.1 毛泽东的林业思想
        16.1.2 周恩来的林业思想
        16.1.3 邓小平的林业思想
        16.1.4 江泽民的林业思想
        16.2 林业部门主要领导人的林业思想
        16.2.1 梁希的林业思想
        16.2.2 罗玉川的林业思想
        16.2.3 雍文涛的林业思想
        16.3 学术界的林业思想
        16.3.1 学术界关于森林作用的大辩论
        16.3.2 知名学者的林业思想
    第十七章 新中国的林业教育和科技政策
        17.1 新中国的林业教育政策
        17.1.1 林业教育独立发展
        17.1.2 多专业多层次办学
        17.1.3 经济转轨时期林业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
        17.2 新中国的林业科学技术政策
        17.2.1 设立林业科研机构
        17.2.2 制定林业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17.2.3 召开林业科技工作会议
        17.2.4 中国林学会的积极工作
    第十八章 新中国的林业经济政策
        18.1 林业的所有制政策
        18.1.1 林业所有制政策的演变
        18.1.2 森林资源的所有制
        18.1.3 林业企业的所有制
        18.2 森林限额采伐政策
        18.3 林业税费政策
        18.3.1 农林特产税
        18.3.2 所得税
        18.3.3 增值税
        18.3.4 育林基金、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
        18.4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18.5 林产品流通和林业市场政策
        18.6 林产品对外贸易
        18.6.1 林产品进口
        18.6.2 林产品出口
        18.6.3 林产品进出口比较
        18.6.4 林产品进口税率
    第十九章 新中国的林业法律规章
        19.1 建国至三中全会以前的林业法规
        19.2 三中全会以后的林业法律
        19.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2.2 《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2.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9.2.4 与林业相关的法律
        19.3 三中全会以后的林业规章
        19.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林业规章
        19.3.2 林业部(局)制定的林业规章
    第二十章 新中国的林业机构和行政管理
        20.1 林垦部时期(1949.10—1951.11)
        20.2 建国之初的林业部时期(1951.11—1956.5)
        20.3 林业部与森工部分立时期(1956.5—1958.2.)
        20.4 两部合并后的林业部时期(1958.2—1970.5)
        20.5 农林部时期(1970.5—1979.2)
        20.6 改革开放后的林业部时期(1979.2—1998.3)
        20.7 国家林业局时期(1998 年3 月--)
结论和讨论
    1. 科学定位:林业的基础地位不容置疑
    2. 找准目标:建设“天人林业”
    3. 林业的两条腿:政策与科学
    4. 林业的左右手:“正规军”与“游击队”
    5. 国家强制:依法治林
    6. 尊重自然规律:科教兴林
    7. 尊重经济规律:增加经济投入
    8. 战略方向:自东南而西北
    9. 人口协调:生态移民
    10. 因林制宜:分类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题的提出
    二、前人研究概况
    三、本论题研究概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步骤及技术路线
        (三) 调研涉及地域及部分明清河南县志
    四、河南省情概述
第一章 河南现代林业概况
    第一节 河南林业生态环境因素概况
        一、地形与地貌
        (一) 地形概况
        (二) 地貌基本轮廓
        (三) 地貌分区
        二、气候条件
        (一) 气温
        (二) 霜期
        (三) 降水
        (四) 湿度
        (五) 蒸发量
        (六) 日照条件
        (七) 不利气候条件
        三、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 地表水
        (二) 地下水
        四、森林植被及林副产品资源
        (一) 森林植被
        (二) 林副产品资源
    第二节 河南林业生产自然区划
        一、林业区划
        (一) 区划的原则依据
        二、林业分区情况
        (一) 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
        (二) 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
        (三) 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
        (四) 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
        (五) 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
        (六) 豫南大别山、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
    第三节 建国以来河南林业发展概论
        一、恢复期(1949~1957年)
        二、起步期(1958~1965年)
        (一) “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森林资源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二) 调整林业政策,林业发展开始起步
        三、挫折期(1966~1976年)
        四、振兴期(1978~1993年)
        五、发展期(1994~2006年)
第二章 明清时期河南林业历史综述
    第一节 明清时期河南概貌
        一、明清河南行政设置(《河南通鉴》,2001)
        (一) 明朝河南行政设置
        (二) 清朝河南行政设置
        二、明清时期河南的人口与耕地
        三、生态环境演变
        (一) 气候变化
        (二) 自然灾害
    第二节 明清时期森林概况
        一、人口增加,垦林事农,“薪材不易”的豫北太行山林区
        二、多数林木消失,只有深山尚有老林的豫西黄土丘陵林区
        三、黄淮常年决溢,灾难深重、缺木乏林的豫东平原“黄泛区”
        四、保存了修竹、桑柞的豫西伏牛山林区
        五、老林不多、但种桑植柞的南阳盆地林区
        六、列为“禁山”、林涛依旧的豫南大别山、桐柏山林区
第三章 明清河南森林资源消长探究
    第一节 明清河南森林衰减情形
        一、濯濯童山的豫北太行山林区
        二、洛河变浑的豫西黄土丘陵林区
        三、缺木乏林的豫东平原“黄泛区”
        (一) 特大水灾
        (二) 特大旱灾、蝗灾、地震、饥馑等
        四、林木渐缺的豫西伏牛山林区
        五、凸显荒岭的南阳盆地林区
        六、因“禁山”而存林的豫南大别山、桐柏山林区
    第二节 森林资源消长的原因
        一、人口增多,开垦山林,扩种农田,颐养生民
        二、官府建筑,采伐林木,毁坏森林
        三、战争频仍,消毁林木
        四、缺乏林业管理机构,无人监管林业事宜
        五、自然灾害,森林遭灾
        六、气候变迁,原始森林逐渐消退
第四章 明清河南林政史概说
    第一节 明清河南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
        一、明代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
        二、清代林业职官及管理方式
        (一) 与林业有关的中央机构
        (二) 地方林业官制
    第二节 明清河南的林业法制
        一、明朝时期河南的林业法制
        (一) 林木培育
        (二) 森林保护
        (三) 木政
        (四) 抽分
        二、清朝时期河南的林业法制
        (一) 成文法
        (二) 不成文法
第五章 明清河南的林业科技与文化
    第一节 明清河南林业科学技术
        一、苗木培育
        二、植树育林
        三、造林技术
        四、封山护林
        五、防风固沙
        六、农林间作
        七、病虫害防治
    第二节 明清河南林业文化
        一、写木绘木,繁荣林业文化
        二、以木寄情,创制名篇佳作
第六章 明清河南林业名人、古树名木
    第一节 明清河南的林业名人
        一、明代河南林业名人拾遗
        二、清代河南林业名人掠影
    第二节 明清河南的古树名木
        一、明清时业已存在于太行山的古树名木
        二、明清时业已存在于豫西丘陵的古树名木
        (一) 柏树
        (二) 槐树
        (三) 杨树
        (四) 其它树
        三、明清时业己存在于黄淮海平原的古树名木
        (一) 银杏
        (二) 槐树
        (三) 杨树
        (四) 其它树
        四、明清时业已存在于伏牛山的古树名木
        五、明清时业已存在于南阳盆地的古树名木
        (一) 柏树
        (二) 槐树
        (三) 银杏
        (四) 其他树
        六、补遗
    古树插图
第七章 明清河南林业的思考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林业思想
        一、关于林业重要性思想
        二、明清的林业经济思想
        三、荒政思想和依法治林思想
        四、森林有益于风水的思想
        五、森林多效益思想
        六、具有时代特色的晚清林业思想
    第二节 明清时期对林业生态作用的探讨
        一、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毁林与江河淤塞具有一定关系
        三、森林能够涵养水源
        四、森林消长与水旱之灾关系密切
        五、树林可以调节气候、改良环境、有益身心
        六、树林能够防风御寒
第八章 明清河南林业的启示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对策
        一、河南林业生态环境特点
        (一) 气候的过渡性和季风性特点,要因地制宜防治旱涝灾害
        (二) 地貌类型的差异性和黄河的影响,应防止水土流失,治理黄河
        (三) 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要发展水利灌溉事业
        二、河南林业生态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一) 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少,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质量差
        (二) 造林保存率低,荒山面积大,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加剧
        (三) 平原地区农田林网稳定性较差
        (四) 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
    第二节 21世纪河南林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河南林业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河南林业发展现状
        (二) 21世纪河南林业发展战略目标
        二、各个自然林区的发展方向探讨
        (一) 豫北太行山防护、经济林区——以林为主、退耕还林
        (二) 豫西黄土丘陵防护林区——保持水土,因地制宜
        (三) 豫东黄、淮、海平原防护林区——完善网络,林农间作
        (四) 豫西伏牛山北坡与南坡防护、用材林区
        (五) 南阳盆地农田防护、薪炭林区——以林保农,以林促农
        (六) 豫南大别山-桐柏山用材、经济林区——营造巩固,注重效益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旅游活动对开放式风景游憩林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南京紫金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2 风景游憩林的作用
        1.2.1 城市景观的美化
        1.2.2 城市形态的改善
        1.2.3 文化环境的塑造
        1.2.4 社会价值的提升
        1.2.5 人际关系的维系
    1.3 风景游憩林的功能
        1.3.1 生态功能
        1.3.2 美化功能
        1.3.3 社会功能
    1.4 旅游活动对风景游憩林生态功能影响
        1.4.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4.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4.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研究内容、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社会概况
    3.3 旅游活动概况
    3.4 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旅游活动对风景游憩林影响量化评估
    4.1 对植被影响量化评估
    4.2 对森林土壤影响量化评估
    4.3 对风景游憩林美景度影响量化评估
第五章 面向可持续经营的开放式风景游憩林空间规划对策
    5.1 风景游憩林主要景点植物配置
    5.2 风景游憩林登山道路规划
        5.2.1 登山道规划原则
        5.2.2 登山道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5.2.3 研究方法
        5.2.4 数据来源
        5.2.5 结果分析
    5.3 开放式风景游憩林生态环境综合功能区划
        5.3.1 1982 年森林经营区划
        5.3.2 森林生态环境综合功能区划
第六章 开放背景下风景游憩林管理对策
    6.1 游人量控制对策
    6.2 森林野道整治对策
    6.3 风景游憩林更新改造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四、南京紫金山林区持续四年控制松毛虫虫灾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东郊纪念性场所及中山陵研究[D]. 张力. 东南大学, 2019(01)
  • [2]南京紫金山林区持续四年控制松毛虫虫灾的经验[J].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 林业科技资料, 1977(04)
  • [3]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 闫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4]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5]基于Landsat的针叶林动态及松萎蔫病潜在分布研究 ——以南京紫金山风景林区为例[D]. 顾晓丽.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6]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D]. 陈绘画. 浙江农林大学, 2010(05)
  • [7]中国清代以来林政史研究[D]. 樊宝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02(06)
  • [8]紫金山林区持续控制松毛虫灾的经验[J].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 湖南林业科技, 1978(04)
  • [9]明清时期河南林业研究[D]. 杨海蛟.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10]旅游活动对开放式风景游憩林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南京紫金山为例[D]. 程岩.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南京紫金山森林松毛虫防治四年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