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飞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及诱变活性

大气飞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及诱变活性

一、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与致突变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裘学,吴仁铭,张变雪,潘晖,葛宁春,周伶芝,江亦曼,金月桂,乔世俊,马万奎[1](1985)在《兰州市大气飘尘中致突变物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对兰州市不同污染区(石油化工为主、燃煤、商业及农村)在不同季节时的大气飘尘,作了对比采样.飘尘样品用溶剂抽提法提取后,用化学萃取法分离为五个有机物馏分.用毛细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用毛细管色谱法进行了部分定量分析.用Ames试验(用TA1537、TA98和TA100三株菌.加与不加S-1)对其致突变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有机致突变物在不同污染区、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及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赵振华,张湘桥,许征帆,何大为[2](1983)在《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与致突变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对北京地区几个点的大气飘尘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离(分成六个组分)、分析(脂肪烷烃及多环芳烃),并对各组分进行Ames试验(TA98菌株,加与不加S9)研究其致突变活性.试验结果:需代谢活化的致突变物集中存在于多环芳烃和吲哚与咔唑类的氮杂环化合物;直接致突变物集中存在于有极性的和醚溶性化合物;致突变活性与所用的剂量在实验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并不总与样品中的BaP含量相关.

邓祖琴[3](2006)在《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来源》文中研究表明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是城市环境中危害最大,代表性最强的成分,可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危害,还可对眼睛和裸露在外的皮肤造成不良影响。有机物是TSP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有遗传、免疫和肺毒性。有机组分中正构烷烃的活性和挥发性很低,是颗粒物来源研究中的重要标志物,而多环芳烃的危害最大。已证实多种多环芳烃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癌性。城市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浓度较高,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机物,而且多数城市多环芳烃全年浓度冬季最高。 兰州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污染严重。冬季风速小、静风天气多,逆温层厚、强度大,大气层结构稳定,再加上兰州市近乎封闭的特殊山谷盆地地形,造成兰州市冬季大气污染尤为严重。以往兰州市冬季大气污染呈现煤烟型特征,随着兰州市工业结构的改变,原油在工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然而兰州市冬季污染目前呈现何种状态并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对兰州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进行的研究较少。城关区、七里河西站和西固是兰州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三个高值中心,为查明当前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有机污染特征及不同点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在3个区的4个点共采集16个大气颗粒物样品,用GC/MS对样品进行有机质分析。 研究表明,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在C17-C33之间,主要呈现双峰态前锋型分布特征,前峰Cmax大多不大于C23,后峰Cmax为C29,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现在兰州市冬季大气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大气污染特征已不再是单纯的煤烟型污染。检出26种多环芳烃物质,其中EPA优控物质8种。检出的3-6环PAHs普遍带有甲基取代基,甲基取代使PAHs的危害更为严重。4、5环物质荧蒽、芘、苯并荧蒽和(艹屈)的高浓度表明多环芳烃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而非低温散发。荧蒽/芘的比值在1.1-1.8之间,茚并(1,2,3-cd)芘/苯并(ghi)苝的比值在0.80-1.11之间,表明石油产品的燃烧和燃煤污染共同作用于城市的大气环境,且两者贡献相当。 兰州冬季的大气污染受燃煤和石油产品的共同作用。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关区和七里河区西站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现代生物来源的有机物对大气有机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

宇振东[4](1987)在《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前言 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引起的。为防治污染,需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化学治理技术,环境化学就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及环保工作的开展而发展起来的。 1972年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开始受到人们重视,环境化学也随之发展。根据水、

杨丹[5](2012)在《东莞市大气颗粒物中N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文中指出硝基多环芳烃是环境中广泛分布的一类有机污染物质,毒性大,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致畸型作用及致突变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提高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空气中颗粒物污染越来越严重,颗粒物上的有机污染物质亦有随之增加的趋势。国内外研究颗粒物上16种多环芳烃的较多,较少有对毒性更强的硝基多环芳烃的研究。珠三角是我国典型的颗粒物污染区域,东莞市属珠三角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本文以东莞市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东莞市2010年11月到2012年4月期间,6个不同区域以及隧道环境大气颗粒物及其上6种硝基衍生物(2-NF,9-NA,2-NFl,3-NFl,1-NP,2-NP)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1)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预处理及分析方法的确立。通过对比三种常用萃取剂及两种萃取方法的效率,择优使用。研究表明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分三次超声萃取的效果最佳,加入二甲基亚砜可进一步提高萃取的效率。对比了三种分析方法对硝基多环芳烃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HPLC-UV可很好的分析出颗粒物中的硝基多环芳烃。(2)颗粒物中6种硝基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分布特征(包括粒径分布、时空分布)。东莞市冬春季节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显着高于夏秋季节。大岭山和虎门春季NPAHs的浓度显着高于其它区域其它季节。东莞市硝基多环芳烃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尤其是<0.4um的微纳米颗粒物上,<0.4um的颗粒物仅占东莞市颗粒物总量的1.5%,其上硝基多环芳烃的含量却占总硝基多环芳烃12%-45%。(3)通过特征比值法对6种硝基多环芳烃的来源进行解析,结合气象条件以及O3、NOx、NO2浓度的影响,分析NPAHs的形成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市硝基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及工业排放,部分来自于环境中的二次反应。二次反应的途径主要为存在NO2的条件下,[OH]引发的PAHs与NO2反应。(4)东莞市颗粒物的总苯并(a)芘等价毒性[BaPeq]范围为0.45-65.6ng/m3;隧道环境下的[BaPeq]为65.6ng/m3。除隧道环境外,颗粒物上硝基多环芳烃的等当量毒性未超过国家规定的苯并(a)芘日均限值。致癌指数范围为0.49×10-6-7.2×10-5,除隧道环境个人致癌指数为7.2×10-5,有较强的致癌风险,需要加强注意,其余区域无明显的致癌风险。

刘筱红[6](2004)在《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对气溶胶中烃类及其分子标志物(多环芳烃和烷烃类化合物)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发展了一种气溶胶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用于单体碳同位素测定的分离纯化方法,运用此方法丌展了环境中部分主要源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同时,还研究了香烟烟草抽提物和环境烟草气(ETS)中正构烷烃/异构烷烃以及胆甾二烯类化合物的单体碳同位素特征。为了探索单体氢同位素在气溶胶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来源的正构烷烃的单体氢同位素组成测定方法的研究,并研究了广州市城区气溶胶样品中的正构烷烃化合物的单体氢同位素组成。 得到以下结论: 1.超声抽提-硅胶/中性氧化铝复合柱层析—薄层层析色谱(硅胶G为固定相, 正己烷:三氯甲烷=45:5(V:V)为展开剂)联合使用,对气溶胶样品中的 四环以上的母核多环芳烃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经过该方法分离纯化的多 环芳烃能够用于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测定。与其它应用于多环芳烃单 体同位素分析的分离纯化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廉价,高效,操作相对简便 快捷,对四环以上母核多环芳烃有较高的选择性的优点。 2.对不同来源的多环芳烃化合物的δ13C组成的特征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多 环芳烃(尤其是高环数的多环芳烃)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煤燃 烧来源的多环芳烃的δ13C值最重,比机动车尾气来源的约重2‰-3‰。烹 饪来源的多环芳烃δ13C值次之,而且随分子量的增大,δ13C值有变重的趋 势。生物质燃烧来源的则最轻,比机动车尾气来源的多环芳烃大概轻1‰。 随化合物分子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来源和生物质燃烧来源的多环芳烃的 δ13C值变化无明显规律,但总的说来,这两种来源中的五环和六环的多环芳 烃的δ13C值比四环的多环芳烃的δ13C值轻。不同来源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 素组成特征的差异证明单体碳同位素方法能够应用于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来 源解析。 3. 研究了广州地区城市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通过与点 源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广州城区大气气溶胶 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结论。 4. 1-甲基异构烷烃和3-甲基异构烷烃是环境烟草气中的标志化合物。不同品

李春雷[7](2004)在《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有机污染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主要由人为污染造成的半挥发持久性毒害有机污染物(POPs),因其显着的“三致”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关注。作为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高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广州市空气中这类化合物的污染程度与时空分布状况如何,这正是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多环芳烃(PAHs)是另外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也是最早被发现和研究的化学致癌物。随着城市高层居民建筑的不断涌现,空气中的PAHs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居室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如何,这是本篇论文的另一个研究目的。为此,本文对广州大气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选择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城市背景区,以广州市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代表城市,开展了大气中PCBs的时空分布研究;二、考虑到交通污染(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是空气中PAHs的主要来源,本文选择了市区三栋受交通污染程度不同的代表性高层居民住宅楼作为研究靶区,选择可吸入颗粒物PM2.5作为空气样品的采集对象,对PM2.5和其中的PAHs进行了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探讨性的结论: 1.背景区春季和冬季空气中颗粒态PCBs的含量分布相关性很好,PCBs的含量水平也比较接近;夏季空气中颗粒态PCBs的含量分布则与春季和冬季的相关性较差,而且PCBs的含量也明显低于春、冬两个季节。夏季空气中∑PCBs的含量是216.94pg/m3,其中气态的含量是183.42 pg/m3,是颗粒态的5.47倍。PCBs的氯数分布以三氯和四氯取代的为主,两者的总贡献率为86.41%。冬季空气中PCBs的浓度是176.43pg/m3,其中气相态浓度为123.20 pg/m3,仅是颗粒态的2.31倍。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背景区空气中PCBs的含量很高。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空气中颗粒相的PCBs含量对于空气中PCBs总含量的贡献显着高于韩国Kyonggi-do郊区空气中的对应值。 2.广州市春季大气PCBs的平均含量为501.36 pg/m3,其中颗粒态为100.34pg/m3,气态为401.02 pg/m3,是颗粒态的4.00倍。夏季气态PCBs的平均含量为528.24pg/m3,是春季的1.32倍;颗粒态PCBs的平均含量为123.08 pg/m3,是春季的1.23倍。冬季∑PCBs的平均浓度为448.78 pg/m3,与春季接近,却比夏季低了很多,仅为后者的68.90%,而且这种差别主要是由气态浓度的降低引起的。PCBs的浓度分布与Aroclor1242的谱图非常相似,与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的PCBs分布也有较好的相关性。 3.过冷液相蒸汽压(PLo)和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oa)都可以很好地用于描述广州市空气中PCBs在气相和颗粒相之间的分配情况。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 4.冬季空气中的PCBS按照距离市区从近到远浓度依次降低。市区的平均浓度是郊区的1.61倍,是背景区的2.54倍。不同氯数的PCBs在市区、郊区和背景区之间的浓度损失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从二氯到六氯取代的PCBs的损失速率逐渐减小。郊区和背景区空气中PCBs的浓度相对于广州市区的损失速率分别是4.16x10一3krn一,和2.70 xlo一3km一,,背景区相对于郊区的损失速率是1 .32 x 10一3kin一,。 5.室内外空气中PM2.5的含量范围分别是82.12一170.97咫/m3和83.33-176.04阿时,显着高于美国环保署制定的PM2.5日均浓度标准65对m3。室外空气中PM2.5含量与受交通污染的程度成正相关。3一4环的PAHs在三个地点的浓度差异不大,但是占总浓度72一89%的5一7环PAHS的浓度在三地差异明显,表现为在受交通污染影响最大的Bl处浓度最高,受交通污染影响最小的BZ处浓度最低。 6.空气中PAHs污染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的排放。BghiP的高浓度、它与艺PAH之间良好的正相关以及与其他PAH化合物之间相对含量的空间稳定性表明,BghiP可以作为广州市空气中队Hs的指示性化合物。 7.随着高度的增加,室外空气中PM2.5的浓度发生显着变化。在紧靠繁忙公路的Bl,在24米的高度出现浓度降低的减速现象;在远离交通污染的BZ,在24米高度则是出现了浓度的先降后升。在Bl、BZ和B3共有的三个采样高度12、18和24米之间PM2.5浓度的降低速度分别是3.46、1.87和2.81召留m3/m。艺PAH与PM2.5浓度的垂直分布状况相似,说明在PM2.5向上迁移时其中所含E RAH的相对浓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对于Bl,在距离地面3一36米之间,艺PAH的浓度由84.83n岁m,逐渐降低到42.29n留m3,降低速度为1.29ng/m3/m。

罗世霞[8](2005)在《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源解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的性质、致癌性及其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状况,同时介绍了多环芳烃的国内外污染研究现状及其痕量分析方法。 该论文以美国环保署公布的 16 种优控多环芳烃作为目标污染物,对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种类、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已受到了多环芳烃的轻度污染,部分多环芳烃的含量已达到生态毒理评价标准,湖中一些多环芳烃具有不利的生物影响效应,会对水产养殖动物产生潜在的毒副作用,存在着饮用水和水产养殖动物的食用安全隐患,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另外,本文还对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用特征比值法进行了源解析研究。从源解析结果来看,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以高温燃烧产物为主,主要来源于矿物及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汽车排放物、石油燃烧等废气排放以及各种废水排放(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人为污染引起的。 多环芳烃的分析,首先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前处理方法来对水中的多环芳烃进行萃取,而沉积物则采用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进行前处理;然后与气相色谱联用来分析样品中痕量多环芳烃的种类和含量。文中对不同前处理方法的萃取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还将湖中多环芳烃的总浓度分别与单个多环芳烃的浓度以及常规指标 BOD 和 COD 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苯并(a)芘含量与多环芳烃总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它可以作为多环芳烃的代表物质来表征地面水中多环芳烃总体污染水平,从而可以简化地面水中多环芳烃的监测工作;但是常规指标 BOD、COD 与多环芳烃总量之间

芦静,曲琳,王宇梅,贾玉巧,高艳荣,李琳[9](2015)在《包头市采暖期PM10中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包头市采暖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性研究,探讨包头市大气污染的危害程度。方法于采暖期分别采集包西机务段、王府井商厦、居然苑小区、包头医学院4个功能区的PM10样品,采用Ames试验对各个功能区PM10中的有机提取物进行致突变性研究。结果 4个功能区PM10中有机提取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突变活性,且具有较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其中包西机务段、王府井商厦两点致突变性较强,居然苑小区和包头医学院较弱。结论包头市采暖期PM10中有机提取物成分中存在具有致突变活性的物质,提示本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可能具有潜在的致癌危险性。

钱佳[10](2010)在《武汉市东南部大气PM2.5中烃类化合物分布及来源解析》文中提出大气颗粒物对于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细粒子污染增多,灰霾天气频发,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日益凸现。探究颗粒物化学组成,并定量解析颗粒物来源的分担率,成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以大气PM2.5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武汉市东南部地区2009年夏冬两季的PM2.5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技术定量分析了饱和烃和多环芳烃化合物组成,旨在探讨城市典型地区大气颗粒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并运用基于有机示踪的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解析了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率。武汉冬季和夏季大气PM2.5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8.6~302.4μg·m-3、25.0-137.8μg·m-3,经过化学组分的质量平衡计算,得到的烷烃和多环芳烃质量约占细粒子质量的5.5%。PM2.5中的正构烷烃的浓度在冬季和夏季分别为9.6~123.1ng·m-3、22.9~96.1ng·m-3:CPI值冬季为1.8-3.6、夏季为1.4-2.6,表明武汉市大气细粒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高等植物蜡等现代生物来源的影响。普通检测出四种藿烷和甾烷等分子示踪物,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0.28~1.25ng·m-3、0.78~8.42ng·m-3,证实了大气细粒子明显受到化石燃料残余物的污染,在冬季受影响程度相对大一些。PM2.5中的多环芳烃的浓度在冬季和夏季分别为3.5~28.1ng·m-3、0.7~3.1ng·m-3,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可能与冬季的逆温天气而导致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有关。基于有机分子示踪技术,建立了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成功解析出武汉大气颗粒物有机碳和PM2.5的来源。研究表明,冬季食物烹饪源对PM2.5中有机碳的贡献值为1.51~88.99μg·m-3为最高、其次为木质燃烧1.23~12.36μg·m-3、最低为燃煤排放0.02~2.01μg·m-3;武汉夏季食物烹饪源对PM2.5的贡献值为4.58~33.07μg·m-3为最高、其次为木质燃烧1.02~13.45μg·m-3和机动车排放为0.31~2.28μg·m-3、燃煤排放0.02~2.22μg·m-3为最低。在冬季,食物烹饪对武汉PM2.5的贡献率最高为14.15%、其次为木质燃烧(2.39%)和机动车排放(1.57%);在夏季,主要来自食物烹饪(18.64%)和木质燃烧(5.18%)的贡献。

二、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与致突变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与致突变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2.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及其危害
        2.1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2.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3 其他
    3.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污染物及危害
        3.1 大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意义
        3.2 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危害
        3.2.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3.2.2 多环芳烃的毒理性研究
        3.2.3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3.2.3.1 天然来源
        3.2.3.2 人为来源
        3.2.4 城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4.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1.兰州市的地理环境
    2.兰州市的气候特征
    3.兰州市的能源结构特征
    4.兰州市的大气污染状况
第三章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分析
    1.大气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分析
        1.1 大气颗粒物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2.样品采集及分析
        2.1 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样品的采样点和采样时间
        2.2 采样区域简介
        2.3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1.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质的总离子流图(TIC)
    2.数据分析
        2.1 正构烷烃
        2.2 多环芳烃(PAHs)
        2.3 兰州市冬季多环芳烃的源解析
第五章 结论
    1.正构烷烃
    2.多环芳烃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

(5)东莞市大气颗粒物中N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硝基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
        1.1.1 硝基多环芳烃的结构、特性和来源
        1.1.2 硝基多环芳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2 国内外大气颗粒物上硝基多环芳烃研究现状
        1.2.1 采样方式
        1.2.2 前处理分析
        1.2.3 分离分析方法
        1.2.4 颗粒物上 NPAHs 的研究
    1.3 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项目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主要特色
        1.3.5 项目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气颗粒物上硝基多环芳烃预处理及分析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1 预处理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2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2.1 GC 分析方法
        2.2.2 HPLC-UV 分析方法
        2.2.3 PHLC-MS 分析方法
    2.3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QA/QC)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2.4.2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4.3 QA/QC 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东莞市大气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实验方法
        3.1.1 采样点分布
        3.1.2 样品的采集
        3.1.3 样品的预处理及分析
        3.1.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QA/QC)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东莞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3.2.2 东莞市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特征
        3.2.3 大气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特征
        3.2.4 大气颗粒物中硝基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东莞市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大气气溶胶及气溶胶中的有机污染物
        1.1 气溶胶的基本概念
        1.2 气溶胶中的有机污染物及主要污染来源
        1.3 气溶胶中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气溶胶中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及我国气溶胶研究现状
        2.1 气溶胶中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2.2 我国气溶胶有机物研究现状
    第三节 气溶胶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解析研究
        3.1 化学质量平衡法
        3.2 多元统计方法
        3.3 分子标志物方法
        3.4 同位素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4.1 研究内容
        4.2 工作量
第二章 多环芳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PAHs单体稳定碳同位素测定对样品的要求及常用多环芳烃分离方法简介
        1.1 PAHs单体稳定碳同位素测定对样品的要求
        1.2 用于PAHs单体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的预处理方法简介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1 试验准备
        2.2 薄层色谱
        2.3 固相萃取对比实验
        2.4 稳定碳同位素的测定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1 标准样品的分离及δ~(13)C测定的精密度和可信度
        3.2 环境样品中 PAHs的分离与纯化
        3.3 TLC对 PAHs单体化合物δ~(13)C测定的影响
        3.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来源的多环芳烃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其用于来源解析初探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1 样品的选取与预处理
        2.2 样品的分析测试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1 样品的纯化效果
        3.2 点源气溶胶样品中 PAHs的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3.3 广州城区气溶胶样品中PAHs的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来源判断
        3.4 小结
第四章 气溶胶中烷烃的同位素特征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1 样品的采集
        2.2 样品的预处理
        2.3 仪器分析条件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1 香烟抽提物及环境烟草气中正构烷烃/烷烃化合物碳同位素特征
        3.2 机动车尾气及煤燃烧烟尘中正构烷烃化合物同位素特征
        3.3 广州郊区(番禺新垦)气溶胶中正构烷烃化合物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3.4 广州市荔湾区不同粒径及高程气溶胶样品中正构烷烃化合物氢同位素特征
        3.5 小结
第五章 论文主要结论、特色与创新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5.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大气气溶胶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1 气溶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2 气溶胶的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效应
        1.3 气溶胶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4 我国气溶胶有机物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城市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2.1 城市空气污染
        2.2 城市空气质量的人体健康效应
    第三节 室内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3.1 室内空气污染
        3.2 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
    第四节 采样设计、工作量和存在的不足
        4.1 采样设计
        4.2 工作量
        4.3 存在的不足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第二章 环境中多氯联苯及其检测方法
    第一节 PCBs概述
    第二节 PCBs的分析检测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目标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
        2.3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4 仪器检测分析
    第三节 空气中PCBs的定性定量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器材
        3.1.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3.1.3 多极复合硅胶柱净化
        3.1.4 GC-MSD仪器分析
        3.1.5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问题的提出
        3.2.2 PCBs的GC-ECD检测
        3.2.3 PCBs的GC-MS分段选择性离子检测
        3.2.4 空气样品中PCBs分析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空气中PCBs的背景研究
    第一节 背景区的选择依据
    第二节 背景区大气气溶胶中的PCBs污染特征
        2.1 背景区春季气溶胶样品的采集及分析结果
        2.2 背景区夏季大气样品的采集及分析结果
        2.3 背景区冬季空气样品的采集及分析结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背景区大气气溶胶中PCBs的季节性变化
        2.4.2 背景区空气中PCBs的季节性变化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大气中PCBs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样品采集与分析
    第二节 广州市区大气中PCBs的季节性变化
        2.1 颗粒物污染水平的季节性变化
        2.2 PCBs含量与组成的季节性变化
        2.2.1 PCBs含量的季节性变化
        2.2.2 PCBs组成的季节性变化
        2.3 广州市大气中PCBs的氯数组合
        2.4 广州市空气中PCBs的相分布
        2.4.1 PCBs在气/固两相之间的分配
        2.4.2 PCBs的log K_p vs log P_L~o
        2.4.3 PCBs的log K_p vs log K_(oa)
    第三节 广州市和邻近地区冬季大气中PCBs的空间分布
        3.1 采样点的选择和样品采集
        3.2 南海市和顺镇冬季空气中PCBs的含量特征
        3.3 广州地区冬季大气中PCBs的空间分布
        3.3.1 PCBs含量的空间分布
        3.3.2 PCBs单体化合物的浓度分布
        3.3.3 PCBs气/固分配的地区间对比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典型住宅楼室内外PM2.5及其中多环芳烃PAHs的垂直分布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采样点描述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
        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三节 PM2.5的含量与分布
    第四节 PAHs的结果与讨论
        4.1 PAHs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4.2 室内外PAHs的浓度相关性
        4.3 PAHs的源解析
        4.4 室外空气中PAHs的垂直分布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论文主要结论、特色与创新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1.1 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1.1.1 世界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1.2 本论文选题的产生及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有毒有机污染物
        2.1.1 有毒有机污染物及其种类、特性和来源
        2.1.2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2.1.3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多环芳烃污染研究简介
        2.2.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及致癌性
        2.2.2 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分布
        2.2.3 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现状
    2.3 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概述
        2.3.1 样品的采集
        2.3.2 样品的前处理
        2.3.3 PAHs 的测定
    2.4 多环芳烃的源解析研究
        2.4.1 PAHs源解析的起源
        2.4.2 定性及半定量方法
        2.4.3 定量方法
第三章 实验设计
    3.1 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溶液的制备
    3.2 采样点的确立及样品的采集
        3.2.1 红枫湖简介
        3.2.2 采样点分布
        3.2.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3 样品常规综合指标的测定
        3.3.1 pH 的测定
        3.3.2 CODcr 的测定
        3.3.3 BOD5 的测定
    3.4 水和沉积物样品的前处理
        3.4.1 水样的过滤和沉积物的研磨
        3.4.2 样品的处理程序
        3.4.3 SPM E 实验条件优化
        3.4.4 水样的前处理
        3.4.5 沉积物的前处理
    3.5 样品的色谱分析
        3.5.1 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3.5.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6 分析质量控制
        3.6.1 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3.6.2 方法的回收率实验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水样的常规综合指标
    4.2 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风险
    4.3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风险
    4.4 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源解析
        4.4.1 水体中 PAHs 的来源分析
        4.4.2 沉积物中 PAHs 的来源分析
        4.4.3 红枫湖的主要污染源分析
    4.5 水体和沉积物前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
        4.5.1 液液萃取法与固相微萃取法的对比
        4.5.2 索氏提取法与超声波提取法的对比
    4.6 PAHs 总浓度与常规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
    4.7 水体中 PAHs 污染的代表物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致谢

(9)包头市采暖期PM10中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 1材料
    1. 2方法
2结果
    2. 1 Ames试验结果
    2. 2四个功能区相同剂量组间菌株回复突变结果比较
3讨论
4结论

(10)武汉市东南部大气PM2.5中烃类化合物分布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大气气溶胶概述
        1.1.1 大气气溶胶分类
        1.1.2 大气气溶胶的环境影响
        1.1.2.1 影响人体健康
        1.1.2.2 引起辐射强迫变化
        1.1.2.3 降低城市大气能见度
        1.1.3 OC和EC
        1.1.4 大气气溶胶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及其特征
        1.1.4.1 正构烷烃
        1.1.4.2 异构烷烃
        1.1.4.3 甾烷、藿烷类
        1.1.4.4 多环芳烃
        1.1.4.5 脂肪酸
        1.1.4.6 脂肪醇
        1.1.4.7 甾醇
        1.1.4.8 树脂酸
        1.1.4.9 无水糖类
    1.2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及源解析技术
        1.2.1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
        1.2.1.1 燃烧源
        1.2.1.2 餐饮源
        1.2.1.3 机动车排放源
        1.2.1.4 其它
        1.2.2 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
        1.2.2.1 化学质量平衡法
        1.2.2.2 正定矩阵因子法
        1.2.2.3 富集因子法
        1.2.2.4 因子分析法
        1.2.2.5 其它分析方法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2.1 研究地点概况
        2.1.1 武汉市地理位置与环境
        2.1.2 武汉市气候条件
        2.1.3 采样地点和时间
    2.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2.3 实验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4 样品的前处理和分析
        2.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4.2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2.5 GC-MS分析
        2.5.1 样品的定性方法
        2.5.2 样品的定量方法
第三章 武汉大气PM_(2.5)中烃类化合物组成及分布特征
    3.1 PM_(2.5)
        3.1.1 武汉PM_(2.5)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3.1.2 武汉PM_(2.5)浓度的日变化
        3.1.3 影响因素分析
    3.2 饱和烃
        3.2.1 正构烷烃
        3.2.1.1 分布特征
        3.2.1.2 CPI指数
        3.2.1.3 WaxCn
        3.2.1.4 各城市分布特征对比
        3.2.2 藿烷和甾烷类
    3.3 多环芳烃
        3.3.1 分布特征
        3.3.2 影响因素分析
        3.3.3 各城市分布特征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汉市大气PM_(2.5)来源解析
    4.1 基于有机示踪技术的源解析模型构建
        4.1.1 CMB模型简介
        4.1.2 CMB模型的算法
        4.1.3 CMB模型模拟优度的诊断技术
        4.1.3.1 源贡献值拟合优度的诊断技术
        4.1.3.2 元素浓度拟合优度的诊断
        4.1.3.3 灵敏元素的诊断——灵敏度矩阵(MPNI)
        4.1.3.4 本研究CMB模型运行结果的诊断参数
        4.1.4 CMB软件运行相关操作
        4.1.5 参与拟合的化学组分和源类的选择
    4.2 武汉市大气PM_(2.5)的来源解析
        4.2.1 各类源对OC的贡献
        4.2.2 各类源对PM_(2.5)的贡献
        4.2.3 各种源对示踪物的贡献
        4.2.4 各城市污染源贡献率比较
    4.3 武汉大气PM_(2.5)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武汉市大气PM_(2.5)的污染现状
    5.2 武汉市大气PM_(2.5)的来源解析
    5.3 武汉市大气PM_(2.5)的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与致突变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兰州市大气飘尘中致突变物变化规律的研究[J]. 田裘学,吴仁铭,张变雪,潘晖,葛宁春,周伶芝,江亦曼,金月桂,乔世俊,马万奎. 环境科学学报, 1985(02)
  • [2]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与致突变活性的研究[J]. 赵振华,张湘桥,许征帆,何大为. 环境科学学报, 1983(04)
  • [3]兰州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来源[D]. 邓祖琴. 兰州大学, 2006(09)
  • [4]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概况[J]. 宇振东. 环境科学丛刊, 1987(07)
  • [5]东莞市大气颗粒物中NPAH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D]. 杨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2)
  • [6]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 刘筱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4(08)
  • [7]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D]. 李春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4(04)
  • [8]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源解析研究[D]. 罗世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05(05)
  • [9]包头市采暖期PM10中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性研究[J]. 芦静,曲琳,王宇梅,贾玉巧,高艳荣,李琳.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5(05)
  • [10]武汉市东南部大气PM2.5中烃类化合物分布及来源解析[D]. 钱佳.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大气飞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及诱变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