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19)在《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文中指出写作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文水平是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难操控的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地开展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也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定位和思考,并纷纷为之寻找对策。然而,目前高中作文教学还普遍处于没有规则和条理可循的状态,耗时长、效率低的现象非常突出,甚至一些老师还没有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尚未对作文训练进行体系化的安排,许多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各行其道,教学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大;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对作文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运用都不熟练,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不良影响,在此情形下,对高中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研究的意义无可比拟。本文以作文教学序列化为研究视角,主要研究2008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全文有五个章节,每章的内容如下:第一个模块,阐述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主要内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论文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引出作文,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具体含义,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主要浅析作文序列化研究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意义。第二个模块,主要讨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内容。第一节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梳理,主要包含:“阅读鉴赏”中的作文素材;“表达交流”中的作文专题;“梳理探究”中的作文练习;“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训练;以及“名着导读”部分的思考与探究。第二节重点是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特点,即关注写作过程,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同时兼顾文体和作文训练思维。第三节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教学案例的形式来了解当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使用状况和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针对不同主体进行调查,并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绘制成图表,两者相结合进行概括分析,目的是找出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模块,注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利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写作专题、课本范文、名着推荐与阅读、写作练习、思考探究练习几个方面挖掘教材中的写作资源。第二部分阐述写作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则,即:文体、环节、技巧三者整合;以文体为主线,三者相互补充;师本、生本有机统一。以教材为源头,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坚持读写结合、积累与训练相统一的原则,让语文教材成为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纽带。第四个模块,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构建序列化的作文教学模式。第一节是序列化的作文教学目标,包含总体目标、学段目标、教学重点。第二部分从作文教学内容的角度,通过仿写课本范文,积累作文素材,辅导学生的作文练习,传授学生写作方法。第三部分设计序列化的作文练习,遵循作业设计标准,将作文训练目标与写作专题的主题融合在一起,练习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多样、形式不一。第四部分在结合语文课程知识和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关注教学实际,提出作文教学序列化设想,详细列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值得借鉴的的课本范文和作文练习。第五个模块,以作文教学序列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第一根据立足于教材的阅读和写作系统,重视写作基础知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综合训练为主,分项训练为辅助的原则按照学段划分,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第二阐述具体的教学设计范例,如以“善待生命,学习论证”写作专题和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进行作文素材积累与开发。
宋景东[2](2017)在《教学相长: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导师。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在由新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学科及个人特点的不同,研究生导师的具体专业发展路径会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教学相长”(1)的关系。此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接触交流胜过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在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中,导师汲取学生身上的禀赋特质,在积极的反思和持续的建构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直白地讲,学生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促进、推动甚至鞭策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研究生能否推动导师专业发展?如何去推动导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导师的哪些素质发展?哪些研究生能够推动导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导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追问,是一个饶有趣味更具有价值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范式,选择一位研究生导师及其师门弟子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立体采撷、客观全面、突出要旨、注重伦理”的研究立场,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文献等多重研究方法,再现一部“教学相长”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生活史,揭示“以生为师”、“倒逼反推”维度中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建构“学生反哺”、“师生共生”视阈下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应然模式。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导论和第一章,主要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等,在综述文献、厘清概念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设计。同时,本部分还详细地聚焦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叙事者的生活背景进行立体透视,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更为全面、丰富和深刻。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二、三、四、五章,这是论文的主体。主要结合研究对象专业发展的时间顺序向前推移,竭尽全面地采撷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与学生进行的不同形式的交往。并对这些交往的“琐事”进行还原和深描,重点挖掘故事背后的“因果”,以及研究对象所进行的反思和成长。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是对前文“琐碎叙事”的理论升华,也是论文的重点。基于第二部分对研究对象个体专业发展历史的梳理,深入挖掘内隐于表象的事物本质,进一步回答前文提出的系列追问,并对“教学相长”视阈下的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予以理论观照。本研究认为:首先,作为“群”这一范畴的学生,研究生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超越性,更具备其他“群”范畴学生所不具备的宽广视野、学术水准、洞悉能力等特殊品质,这些品质在“后喻时代”得以放大,进而促使导师向研究生学习成为可能。其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在反哺导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对以“师门”为单位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则不能强求千篇一律,而要坚持随机生态、多元并包。第三,研究生能够促进导师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能力体系等方面的提升,推动着导师朝向“社会化”、“教育化”、“个性化”的方向迈进。第四,研究生反哺导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师生交往,这种交往不仅局限于学术性活动,“泛学术性”活动往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且两种交往都需要建立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之上。第五,研究生推动导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在于导师的内在矛盾,导师的个体觉醒、持续反思、主观幸福是发现“实然我”与“应然我”之间差距的根本动力;生活场域与个体的交互也是导师激发学习进取、重构自我的重要驱动力。
王英华[3](2020)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就被赋予极高的分值与比重,占语文总分的40%,占据着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质量和高考作文分数事关考生命运,高考作文命题也一直备受社会热议和教育界关注。本文将对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梳理基础上,进行“考”“教”“写”一体化、系统化的研究,目的是深入分析高考作文的发展历程,把握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多角度的研究视角,为高中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高考作文命题演变历程为切入点,在回顾分析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基础上,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文命题划分为:高考恢复期(1977年-1979年)、高考变革期(1980年-1989年)、高考调整期(1990年-1998年)、课改实验期(1999年-2005年)、课改调整期(2006年—2014年)、课改深化期(2015年—2019年)六个阶段,并系统梳理总结各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突出特点。本文紧扣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命题形式、文体要求对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进行纵向、系统分析,并站在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理论前沿,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推断预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有效作文教学策略大胆探索,尝试构建“考”“教”互促、良性互动的体系。
赵月霞[4](2020)在《《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代表作品,更是骈文史上的精彩华章。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发行前,《滕王阁序》被收录于人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多个版本的实验教材中。丰富的教学价值奠定了《滕王阁序》在教材中的经典地位,但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一线教师往往无法确定出《滕王阁序》最合宜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围绕经典骈文《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旨在确定出这篇文本最合宜的教学内容,从而由篇及类,探索高中骈文教学内容确定的要点。本文从文本的创作时间与背景、情感主旨、艺术特色几个角度对《滕王阁序》的文本解析进行梳理,比较《滕王阁序》在不同教材中学段安排、单元编排、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梳理分析公开发表的一些课例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法调查学生关于这篇文章的基本学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反思《滕王阁序》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提出教学内容确定的四个维度: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材为参照,以文本体式为依据,以学生学情为起点;同时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提出《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的五个建议:讲解关键字词,夯实语言基础;感知文章内容,提升思维水平;鉴赏文本之美,实现审美创造;理解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适度拓展延伸,有效迁移训练。最后由篇及类,在《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的基础上提出正确认识骈文教学价值,重视文言字词与常识积累,准确把握骈文基本特征,开发挖掘骈文写作资源的观点,以期为骈文的教学内容确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余柏青[5](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认为《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陈晨倩[6](2019)在《统编版初中说明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说明文是构成语文教材的基本文体之一,就很好的体现了其“工具性”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要求也作出了具体的阐述,但一直以来初中说明文的教学情况都不是很乐观。“统编版”初中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全国着名学者、优秀教师组成的语文教材审查组共同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教材编写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也在不断修订。本篇论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说明文的概念与特点进行阐述,还强调了初中说明文教学的重要性。论文主体是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初中说明文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阐述,笔者以目前使用“统编版”教材的初中阶段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初中说明文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初中说明文教学的因素。在第二章对影响初中说明文教学的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材因素和考试因素进行具体阐述。第三章根据发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阐述初中说明文教学对策。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并提出研究中的不足。
李媛[7](2019)在《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果说阅读帮助人们欣赏求知,那么写作的使命则是表情达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抒发情感以及沟通公共关系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到中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语文教材作为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依托与载体,其写作板块的编写与完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16年秋季开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相继出版并投入使用。作为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其写作板块相比其他版本教材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为探讨该问题,笔者找来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版本教材——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拟对两套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进行比较,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优势与不足。借鉴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有益成果,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完善尝试提出几点编写建议,为一线教师合理使用教材进行写作教学提出相应的使用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基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自己在教育实习中对写作教学的思考以及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特色,笔者拟对两套教材写作板块进行比较研究。其次从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编写研究;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以及比较视野下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这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陈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研究的理论阐释。首先对本论文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其次介绍本论文的组织框架和行文结构。最后对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包括课标要求,写作心理学以及读写结合理念。第三部分是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比较。笔者首先对两套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体系进行概述。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两套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的共同点是写作板块位于阅读板块之后且相互关联,写作板块由写作导论和写作实践两部分构成。不同点是部编本教材写作导论增添写作补白,写作实践安排写作提示。苏教版教材写作实践设置修改文章专项训练,以附录的方式呈现应用文示例。两套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体系可谓同中存异、各有千秋。但是从整体上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体系具有两大优势,其一是宏观阐述与微观指导相结合,其二是写作板块与阅读板块双线编排,自成体系。第四部分是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导论比较。从写作导论的呈现方式,文体设置的序列性,技能培养的系统性以及导论与课标的契合度四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分析得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导论相比苏教版具有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相结合,范例典型生动,话语表述亲切,图文并茂,文体序列设置合理,技能培养系统完善以及落实课标要求等优势。第五部分是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实践比较。从写作实践的数量和类型,题目难易程度,实践训练与导论的匹配度以及实践与生活的关联度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部编本写作板块的优势分别是题型丰富多样,具备合理性;题目由易到难,呈现梯度性;写作训练匹配要点,具有针对性;实践联系生活,体现时代性。第六部分是结合苏教版提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与使用建议。针对部编本教材写作板块的不足,借鉴苏教版写作板块编写的有益成果,提出了丰富片段写作形式与内容;增加修改文章专项训练;附录呈现示例,更新应用文写作三点编写建议。最后提出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使用建议包括明确课标要求,整体把握教材;落实写作实践,实施分层教学;合理使用写作提示,用好思维导图;运用网络发表文章,鼓励创意表达;补充完善写作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李熹[8](2020)在《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SAT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举办的一项重要的大学入学考试,它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测试。近年来,SAT通过主动变革、优化测评理念,提升测评质量。2005年SAT采用的“Essay”试题,也被称为“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自启用之日,该题型就备受国内外教育研究专家的关注,尤其是语文教育相关的研究专家。2016年3月,面对社会舆论与竞争对手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的多重压力,SAT启用了全新的测试题型,其中变化最为显着的是“分析性”作文试题。美国SAT作文试题作为学术能力测试的重要一环,其由“任务驱动型作文”向“分析性”作文的转变历程背后反映出大学理事会对于考生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视。研究者有必要深入解读SAT作文命题革新的核心理念、提炼其基本特征,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启示。SAT作文命题即SAT作文试题的内蕴价值、外部形态以及其评价标准诸要素的呈现与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本文从梳理SAT演变历程、剖析SAT作文命题理念及形态、现实启迪三大方面展开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挖掘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导向,呈现SAT作文试题与评分标准的基本形态。为保证资料的完整性与丰富性,本文中翻译并整理了大量的SAT官方文件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整体回顾了SAT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成立与智力测验的大力开发、推广是催生SAT的两大重要力量。其中SAT的演变历史主要分为正式确立、迅速发展与试题框架变革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聚焦于改革前、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两大SAT作文题型并分别介绍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难点,第二部分就SAT官方文件中有关作文命题理念的内容展开深度思考。写作命题改革千头万绪,但其突破口在于命题理念的研究。SAT作文命题从学生未来开展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出发,涵盖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多个维度,并最终指向写作主体语言人格的成长。这部分提炼出历年来SAT作文命题的三大核心理念即渗透批判性思维、唤醒交际意识、锤炼表达品质以及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发展趋势即降低“宿构”机率、考核多元能力。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三部分从“观点表达型”作文与“分析性”作文试题的真实样态出发,归纳其基本特征。其中,“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具有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与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分析性”作文试题的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作文试题是命题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对SAT作文所涉及的主题类型、写作任务的表达方式展开分析,这有利于人们深化对于命题理念的认识。第四部分将作文评分标准的静态分析与评价环节的动态分析相结合,较为全面、细致地展现了SAT作文评价环节的完整过程。通过前四部分的论述,SAT作文的命题理念得到了较为清晰地解读。同时,SAT作文试题的基本形态与评价环节也得以具体地呈现。当然,SAT作文命题植根于美国独特的教育生态环境,这需要研究者辩证看待与审慎借鉴。第五部分在尽可能准确而深入地把握SAT作文命题的理念、形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尝试展开作文命题“中国化”的思考,这也是研究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的旨归。在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SAT作文命题的积极经验将为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人员与一线语文教师在重新审视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转变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理念、丰富作文试题形态与完善作文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刘江梅[9](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大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苦于写作教学的艰难,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困惑不已;学生也常常落入写作素材贫瘠,写作思维贫弱,语言表达贫乏的境地。2016年9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带来了契机。本文以七年级的写作教学为例,通过对新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探索新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新特色,构建从写作理念到写作过程再到写作修改与评价的完整体系,推进一线写作教学。绪论部分,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阐明了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梳理了当下“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界定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即“‘部编本’语文教材”、“语文素养”、“写作素养”;明确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分析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分别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语文素养”和培育“写作素养”三方面进行阐述。“部编本”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紧紧围绕国家的价值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第二章,探讨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特色。通过与“河大版”语文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新教材在写作板块的变动与调整。具体表现为:第一节,写作专题单独成块。不仅明确了写作训练点,而且在导写短文融入了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指导,写作实践也有了创新;第二节,写作知识落实到位。与“河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写作知识的呈现灵活多样,结构编排科学有效,思维训练富有启发性;第三节,写作方法指导具体。这套教材的编写着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时,重视方式方法的引领;第四节,读写结合相得益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更注重读写结合,通过课文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的模拟与创新。第三章,提出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针对当下写作教学的困境,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渗透的新理念和新特色,本部分具体地提出了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弥补写作教学中的不足。第一节,结合新理念,师生共同研究教材。研读写作专题的编写体例,树立“一课一得”的意识;第二节,关注写作过程,提升写作能力。落实写作知识,把握学情,延伸读写结合;第三节,重视作文修改,升格学生作品。师生应树立修改意识,教师可侧重方法指导,将作文修改融进作文讲评中;第四节,关注学生的写作评价,跟进写作需求。以综合评价为主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着重过程性评价。提供多样的写作平台,建立写作资源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结论部分,从课前、课中、课后角度对“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教学实施策略做了总结性思考,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王艳[10](2019)在《中学文言记体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教学自然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推进,文言文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此,论文着眼于古代文体分类理论,以中学文言记体文的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梳理文献、观察一线课堂教学、访谈一线教师、分析课文教学案例等方式,发现文言记体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文言记体文教学的策略,为文言记体文的教学提供参考。首先,论文在追溯文言记体文的发展源流时,结合古代文体理论,分析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记体文有四类: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书画记、人事杂物记。其文体特点主要有:叙议结合、移情于景、揭露事实。其次,论文对中学文言记体文教学所存在的文体特点不明显、“言”“文”分离、教学结构不连贯、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就文言记体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以及中高考文言文题型对文言记体文教学的启示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依据“记”之字词、技法、结构、选材等方面确定内容。教学结构方面,从文章“标题”、“活动”载体、多重“朗读”来实现教学内容意义的流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因言悟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比较分析等方法来串讲教学内容。文言文命题走向对文言记体文教学的指示方面,主要选取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地区近五年中考与近六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从题型、分值、知识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文言记体文的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研究中学文言记体文教学策略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理论上,从文言记体文文体特点出发选取教学内容的思路,将对中学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实践上,从当前中学文言记体文的教学现状出发,针对其文体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将为一线教师以及笔者以后教学文言记体文提供一定教学参考。
二、介绍《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一)从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
(二)从开发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角度进行研究 |
(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写作体系 |
第一章 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研究概述 |
第一节 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概念界定 |
一、作文和作文教学 |
二、序列化和作文教学序列化 |
第二节 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
二、符合新课标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
三、切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四、可以有效减轻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压力 |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研究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结构和内容 |
一、“阅读与鉴赏”中的作文素材 |
二、“表达交流”中的写作专题 |
三、“梳理探究”中的写作训练 |
四、“研讨与练习”中的写作练习 |
五、“名着导读”中的思考与探究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特点 |
一、注重写作过程、读写结合 |
二、同时兼顾作文文体和作文训练思维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的使用现状 |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使用状况的调查 |
二、高中作文专题“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写作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利用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写作资源 |
一、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基本表达能力的写作资源 |
二、课本范文——弘扬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写作资源 |
三、名着导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写作资源 |
四、写作专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写作资源 |
五、探究练习———拓展话题和激发创造的写作资源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写作资源的开发原则 |
二、写作资源的开发途径 |
第四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序列化的设想 |
第一节 教学目标定位 |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 |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目标 |
第二节 作文教学内容定位 |
一、作文知识序列化 |
二、作文辅导序列化 |
第三节 作文练习序列化 |
第五章 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实践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
(二)以综合训练为主,分层训练为辅 |
(三)立足于教材的阅读和写作体系,夯实基础知识 |
(四)以综合训练为主,分层训练为辅 |
二、作文教学设计范例 |
(一)以“善待生命—学习论证”专题为例 |
(二)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开发作文素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部分内容整理 |
附录Ⅱ——问卷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教学相长: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 |
(二)导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再确证 |
(三)对“技术理性”的再思考 |
(四)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二)有关研究生导师的研究 |
(三)有关“教学相长”的研究 |
(四)有关教育叙事方法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
三、研究主题与核心概念 |
(一)研究主题 |
(二)核心概念的厘清与辨析 |
四、“理论”借鉴 |
(一)可行性参考: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反哺理论” |
(二)研究方法借鉴:迈克亚当斯的“生活史研究要素论” |
五、研究价值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一)总体思路 |
(二)论文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呈现 |
(一)对象的选择:缘何是“柏门” |
(二)柏导其人:“一枝独秀” |
(三)柏门弟子:“百花争妍” |
三、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方法 |
四、技术、策略与研究伦理 |
(一)策略:研究者的处世哲学 |
(二)技术:研究者的学术风格 |
(三)伦理:研究者的道德良知 |
五、对叙事研究范式的前提反思 |
(一)内容:“故事”与“理论”的矛盾 |
(二)方式:“叙述”与“评论”的矛盾 |
(三)效度:“本我”与“外我”的矛盾 |
(四)推论:“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
第二章 初为导师:“教学相长”的萌芽 |
一、师道尊严:最初从教理念的生成 |
(一)神圣:对上一代学者的印象 |
(二)意气风发:携名校晕轮凯旋 |
二、“收效甚微”:前三届学生的教育实践 |
(一)“老实听话”的开山弟子 |
(二)关系尴尬的第二届学生 |
(三)“不学无术”的第三届学生 |
三、“后生可畏”:对师门未来“副导师”的观察 |
(一)“无心插柳”的栾峰 |
(二)“有意栽花”的逸卓 |
四、小结 |
第三章 遭遇瓶颈:“教学相长”的关节点 |
一、导师专业发展的“场外”滋扰 |
(一)家庭的遭遇 |
(二)单位的紧张 |
二、导师专业发展的“场内”困顿 |
(一)学术自卑:“科研到底有啥用” |
(二)师生冲突:“就当没带过这个学生” |
(三)教学遇挫:“还想让我怎么教” |
三、瓶颈消解 |
(一)学生助力:“无债一身轻” |
(二)个体反思:“认清我自己” |
四、小结 |
第四章 晋升博导:“教学相长”的新阶段 |
一、学术为本:科研型学生的反推 |
(一)“学术铁三角”的搭建 |
(二)“师门研讨”中的争执 |
(三)“师本”研究领域的确立 |
二、生态多元:不同背景学生的反哺 |
(一)“职业妈妈”孙靖如 |
(二)“高校行政”宋金均 |
(三)“政府官员”周立国 |
(四)“非学术型”学生的价值 |
三、德勤兼备:师门“红人”的榜样熏染 |
(一)一次长谈 |
(二)三篇论文 |
(三)若干琐事 |
四、情感升华:师生交往的校外延伸 |
(一)“送老”:泛舟水花湖 |
(二)“迎新”:徒步丁香山 |
五、小结 |
第五章 坦然前行:“教学相长”的高境界 |
一、自有后来人:师门文化的自觉延续 |
(一)“双骄”入门 |
(二)“红人”交班 |
二、再遇“问题生”:导师教育能力的验证 |
(一)“上天恩赐的”杜河 |
(二)一言难尽的孙菲 |
三、迎接新挑战:导师素养的再伸展 |
(一)“多民族化”:新疆学生的到来 |
(二)“国际化”:留学生的加入 |
(三)“个性化”:“90 后”博士的出现 |
四、人分情不散:导师幸福的核心要素 |
(一)答辩中的“捧场” |
(二)迎新中的“汇报” |
五、小结 |
第六章 反思与回应 |
一、学生何以能助力导师的专业发展 |
(一)“类”维度学生的超越性 |
(二)“群”维度学生的超越性 |
(三)“后喻时代”学生的超越性 |
二、助力导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群体解析 |
(一)“两极”学生对导师的助力 |
(二)“反哺型”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
三、学生助力导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
(一)学术性的交往活动 |
(二)“泛学术性”的交往活动 |
(三)学生助力导师发展视阈中师生交往的应然样态 |
四、学生助力导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 |
(一)见之于客观的意识 |
(二)外显与内隐的知识 |
(三)多重角色的能力 |
五、学生助力导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
(一)个体意识:导师专业发展的内因 |
(二)场域激发:导师专业发展的外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之处 |
三 文献综述 |
(一)国内高考作文命题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高考作文命题对比研究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77~2019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
一 高考恢复期的作文命题,突出政治导向色彩(1977—1979年) |
二 高考变革期的作文命题,关注社会人生(1980—1989年) |
三 高考调整期的作文命题,注重道德评价(1990—1998年) |
四 课改实验期的作文命题,人本命题显现(1999—2005年) |
五 课改反思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现实生活(2006—2014年) |
六 课改深化期的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2015—2019年) |
第二章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分析 |
一 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特点及分析 |
(一)命题内容从政治挂帅、社会热点、道德评说,逐步聚焦人文思考。 |
(二)命题一直在谋求“窄”与“宽”的动态平衡 |
(三)命题内容由“限制”走向“开放” |
(四)命题要求由表象化日趋具象化 |
二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特点及分析 |
(一)高考作文命题类型演变及特点 |
(二)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特点及规律 |
三 高考作文命题文体特点及分析 |
(一)限定文体 |
(二)文体不限 |
(三)文体自选 |
(四)确定文体 |
(五)明确文体 |
第三章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分析 |
一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内容趋势及分析 |
(一)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热点 |
(二)独抒心灵,注重生活体验 |
(三)富含哲理,注重理性思辨 |
二 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趋势及分析 |
(一)重视任务驱动型作文 |
(二)关注命题作文 |
三 全国卷高考作文文体倾向及分析 |
(一)注重文体特征已成共识 |
(二)应用文体写作不容忽视 |
(三)评述类文体命题或成热点 |
第四章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
一 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
(一)以“考”促“教”,发挥命题的导向作用 |
(二)以“考”促“学”,发挥命题的激励作用 |
(三)以“教”促“写”,发挥课堂的引领作用 |
二 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
(一)改进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
(二)改进高中作文训练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语文教学内容优化 |
2.骈文 |
(五)文献综述 |
1.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成果评述 |
2.王勃骈文研究要点分析 |
二、《滕王阁序》文本解读评析 |
(一)《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和背景研究 |
1.《滕王阁序》创作时间的争议 |
2.《滕王阁序》创作背景的争议 |
(二)《滕王阁序》的文本体式研究 |
1.关于《滕王阁序》的归类 |
2.关于王勃的骈文 |
(三)《滕王阁序》的艺术手法研究 |
1.《滕王阁序》的典故运用 |
2.《滕王阁序》的语言风格 |
(四)《滕王阁序》主旨情感探究 |
1.目览胜景的欢欣愉悦 |
2.幽微难明的干谒之意 |
3.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思 |
4.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
三、不同版本教材对《滕王阁序》教学内容的规约 |
(一)学段编排情况 |
(二)单元编排分析 |
(三)课文助读系统解析 |
1.课前提示 |
2.课文注释 |
3.课后练习 |
(四)教材编撰对《滕王阁序》教学内容选择的启示 |
1.积累文言字词与文化常识 |
2.把握骈文语言特色 |
3.赏析“滕王阁”美景描绘 |
4.体悟深沉的思想情感 |
四、《滕王阁序》教学课例分析 |
(一)《滕王阁序》教学课例中实际教学内容的分析 |
(二)《滕王阁序》教学课例存在的问题 |
1.教学目标设置不恰当 |
2.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
3.教学内容的本末倒置 |
五、《滕王阁序》基本学情的调查分析 |
(一)主要调查内容 |
1.调查对象的选取 |
2.访谈提纲的制定 |
3.调查结果的分析 |
(二)学生学情对《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的启示 |
1.基于“学习起点”,攻克字词障碍 |
2.重视文本体式,讲解骈文特点 |
3.赏析关键字句,深入剖析情感 |
六、《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的理论反思 |
(一)《滕王阁序》教学内容确定的维度 |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
2.以语文教材为参照 |
3.以文本体式为依据 |
4.以学生学情为起点 |
(二)《滕王阁序》教学内容优化建议 |
1.讲解关键字词,夯实语言基础 |
2.感知文章内容,提升思维水平 |
3.鉴赏文本之美,实现审美创造 |
4.理解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 |
5.适度拓展延伸,有效迁移训练 |
(三)从《滕王阁序》看骈文教学内容的优化 |
1.正确认识骈文的教学价值 |
2.重视文言字词与常识的积累 |
3.准确把握骈文基本特征 |
4.开发挖掘骈文写作资源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概况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统编版初中说明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统编版初中说明文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初中生说明文学习情况和教学情况的调查 |
1.初中生说明文学习情况的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
2.初中生说明文教学情况的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
(二)初中说明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重理论轻实践 |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阅读轻写作 |
3.受求异思想的误导,重形式轻内容 |
二、影响初中说明文教学的因素 |
(一)教师因素 |
(二)学生因素 |
(三)教材因素 |
(四)考试因素 |
三、初中说明文教学对策 |
(一)注重对教材的专业解读与分析 |
1.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说明文作品的甄别与分析 |
2.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说明文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
3.初中说明文文本分析: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为例 |
(二)明确说明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
1.夯实基础,激发兴趣 |
2.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
3.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
4.初中说明文教学设计示例: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为例 |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开展多元互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
3.鼓励大胆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
4.初中说明文写作课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写作指导《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为例 |
(四)更新语文教师教学观念 |
(五)改进初中说明文的考查和评价方法 |
1.加强对考试的改革, 对命题的研究 |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 文献综述 |
2.1 语文教材写作内容编写研究 |
2.2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 |
2.3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 |
2.4 比较视野下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研究 |
3. 研究意义 |
4. 研究对象、方法 |
第1章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的理论阐释 |
1.1 概念阐释 |
1.2 框架结构 |
1.3 理论基础 |
1.3.1 课标要求 |
1.3.2 写作心理学 |
1.3.3 读写结合理念 |
第2章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比较 |
2.1 编写体系分析 |
2.1.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 |
2.1.2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 |
2.2 编写体系的共同点 |
2.2.1 写作位于阅读板块之后且相互关联 |
2.2.2 由写作导论和写作实践两部分构成 |
2.3 编写体系的不同点 |
2.3.1 部编本教材写作导论增添写作补白 |
2.3.2 部编本教材写作实践安排写作提示 |
2.3.3 苏教版教材写作实践设置修改文章专项训练 |
2.3.4 苏教版教材运用附录呈现应用文的写作示例 |
2.4 部编本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体系的优势 |
2.4.1 宏观阐述与微观指导相结合 |
2.4.2 写作与阅读双线编排,自成体系 |
第3章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导论比较 |
3.1 写作导论的具体比较 |
3.1.1 导论内容呈现方式 |
3.1.2 文体设置的序列性 |
3.1.3 技能培养的系统性 |
3.1.4 与课标的契合程度 |
3.2 部编本教材写作导论的优势 |
3.2.1 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相互结合 |
3.2.2 列举单元选文,范例典型生动 |
3.2.3 话语表述亲切,巧用插图表格 |
3.2.4 文体序列合理,技能培养完善 |
3.2.5 更加契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4章 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实践比较 |
4.1 写作实践的具体比较 |
4.1.1 写作实践题目数量和类型 |
4.1.2 写作实践题目的难易程度 |
4.1.3 写作实践与导论的匹配度 |
4.1.4 写作实践与生活的关联度 |
4.2 部编本教材写作实践的优势 |
4.2.1 题型丰富多样,具备合理性 |
4.2.2 题目由易到难,呈现梯度性 |
4.2.3 训练匹配要点,具有针对性 |
4.2.4 实践联系生活,体现时代性 |
第5章 结合苏教版提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编写与使用建议 |
5.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编写建议 |
5.1.1 丰富片段写作训练的形式与内容 |
5.1.2 增加对学生修改文章的专项训练 |
5.1.3 附录呈现示例,更新应用文写作 |
5.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的使用建议 |
5.2.1 明确课标具体要求,整体把握教材 |
5.2.2 落实写作实践任务,实施分层教学 |
5.2.3 合理使用写作提示,用好思维导图 |
5.2.4 运用网络发表文章,鼓励创意表达 |
5.2.5 补充完善写作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8)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顺应国际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
2.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变革 |
3.我国高考作文呼唤理性思考 |
(二)文献综述 |
1.“观点表达型”作文相关研究 |
2.“分析性”作文相关研究 |
3.SAT与我国高考作文试题的比较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1.SAT作文命题 |
2.批判性思维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一、SAT测试:产生、发展与变革 |
(一)SAT产生的基本背景 |
1.成立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 |
2.大力开发、推广智力测试 |
(二)SAT发展的历史进程 |
1.SAT正式确立 |
2.SAT迅速发展 |
3.SAT试题框架调整 |
(三)SAT作文题型的重大变革 |
1.2005 年:SAT首设Essay试题 |
2.2016年:SAT更新作文题型 |
二、美国SAT作文命题的理念阐释 |
(一)历年SAT作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
1.渗透批判性思维 |
2.唤醒交际意识 |
3.锤炼表达品质 |
(二)最新SAT作文命题理念的优化趋势 |
1.降低“宿构”机率 |
2.考核多元能力 |
三、美国SAT作文试题形态的要素剖析 |
(一)回顾“观点表达型”作文试题 |
1.丰富多样的提示性材料 |
2.开放、辩证的写作任务 |
(二)新探“分析性”作文试题 |
1.阅读提示聚焦论证要素 |
2.源文本面向公共事务 |
3.写作任务紧扣论证过程 |
(三)SAT作文试题形态的优化趋势 |
1.完善作文试题架构 |
2.增加阅读材料容量 |
四、美国SAT作文评分标准的特征提炼 |
(一)“观点表达型”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
1.整体评分,体现区分度 |
2.观点至上,注重思想性 |
(二)“分析性”作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
1.分项赋分,维度清晰 |
2.层级鲜明,易于操作 |
五、SAT作文命题对我国高考作文的启示 |
(一)优化作文命题理念 |
1.推动批判性写作实践 |
2.建构真实的交际语境 |
3.平衡命题弹性与边界 |
(二)丰富作文试题形态 |
1.创新高考作文题型 |
2.建设高考作文题库 |
(三)完善作文评价体系 |
1.评分标准精细化 |
2.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05 版SAT作文“多项选择题”部分 |
附录2 SAT“观点表达型”作文真题 |
附录3 SAT“分析性”作文真题(亚太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理念 |
第一节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二节 提升“语文素养” |
第三节 培育“写作素养” |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的新特色 |
第一节 写作专题单独成块 |
一、明确写作训练点 |
二、补充导写短文 |
三、创新写作实践 |
第二节 写作知识落实到位 |
一、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
二、写作知识结构编排科学有效 |
三、写作知识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
第三节 写作方法指导具体 |
一、写作指导关注学生角度 |
二、写作指导切入思维层面 |
三、写作指导重视方法引领 |
第四节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
一、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和谐一致 |
二、以课文为例让写作教学更完善 |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实施策略 |
第一节 结合新理念,师生共同领会教材 |
一、研读写作专题的编写体例 |
二、树立“一课一得”的意识 |
第二节 关注写作过程,提升写作能力 |
一、紧扣教材,落实写作知识 |
二、基于写作学情,打造精品设计 |
三、依托文本,延伸读写结合 |
四、师生共写,示范领航 |
第三节 重视作文修改,升格学生作品 |
一、师生应有作文修改的意识 |
二、重视作文修改的方法指导 |
三、作文修改融进作文讲评 |
第四节 关注写作评价,跟进写作需求 |
一、根据学段,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
二、建立多元写作评价机制 |
三、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 |
四、提供多样的写作平台 |
五、建立学生写作资源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学文言记体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范围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文言记体文发展源流及文体特点 |
第一节 文言记体文发展源流 |
第二节 文言记体文文体特点 |
一、叙议结合 |
二、移情于景 |
三、揭露事实 |
第二章 中学文言记体文选篇概貌及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记体文选篇分析 |
第二节 中学文言记体文教学现状分析 |
一、文体特点不明显 |
二、“言”“文”分离 |
三、教学结构不连贯 |
四、教学方法单一 |
第三章 中学文言记体文教学策略探究 |
第一节 抓住文体特点选取教学内容 |
一、依据“记”之字词品语言 |
二、依据“记”之技法析文学 |
三、依据“记”之结构赏布局 |
四、依据“记”之选材悟文化 |
第二节 紧扣文体特点组织教学结构 |
一、以“题目”为主线引出教学内容 |
二、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教学内容 |
三、以“朗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 |
第三节 依据文体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一、因言悟文法 |
二、反复诵读法 |
三、知人论世法 |
四、比较分析法 |
第四节 文言文命题走向对文言记体文教学的指示 |
一、贵州省中考文言文题型分析 |
二、贵州省高考文言文题型分析 |
三、文言文题型对文言记体文教学的指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读硕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介绍《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 张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教学相长: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宋景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4)
- [3]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作文命题研究[D]. 王英华.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滕王阁序》的教学内容优化研究[D]. 赵月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统编版初中说明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晨倩.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部编本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板块比较研究[D]. 李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美国SAT作文命题:理念、形态与启示[D]. 李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9]“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教学研究 ——以七年级写作教学为例[D]. 刘江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中学文言记体文教学策略研究[D]. 王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