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通式输送带-贮料库(论文文献综述)
Р.Б.Барзам,谭学金[1](1975)在《贯通式输送带-贮料库》文中认为在加工箱体零件的自动线系统中,贯通送带—贮料库获得愈来愈广泛的应用。贮料库(如图1)应用于下述情况:(1) 作为装料装置1和卸料装置2;(2) 用于连接位于同一平面的和顺序的自动线,其输送方向分为一致的(如送带—贮料库3直接连接的自动线Л1和,平行的(如自动线Л2和有输送带—贮4的自动线Л3)或垂直的(如自动线有输送带—贮料库5的自动线Л5);(3) 用于分开和连接系统中平行工作多支线自动线的各支线,如借助输送带料库6将自动线Л6分成支线Л6/1%和Л6/2,过输送带—贮料库7将它们与自动线Л7连
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合机床研究所第四研究室[2](1965)在《第五部分 国外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实例介绍》文中指出 一、组合机床实例介绍1.加工连杆的钻、拉组合机床为了加工连杆上的活塞销孔,美国Cross公司制造了一台回转工作台式的六工位钻、拉组合机床(见图46)。机床上集中了很多工序,每个工位上装卡4个连杆,机床同时对20个连杆进行加工。除完成钻孔、扩孔和两端面
张磊[3](2014)在《小保当矿井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企业投资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项目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建设可能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来确定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规模、建设时间、投资计划、预期经济效益等,是国家及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经营状况及发展战略入手,以小保当矿井得天独厚的建设条件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作为煤炭行业示范矿井的可行性和示范性。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所在地互适性、能源市场发展进行预测,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对矿井建设规模、实施方案、进度计划指标、投资规模等进行合理确定。经济效益是工程项目建设的落脚点,本文对矿井进行了投资分析和经济评价,分析了项目的投资成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及盈亏平衡分析,为项目的立项决策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作为风险投资项目,矿井除一般项目常规风险外具有一次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地质环境复杂等风险,文中着重对矿井建设风险进了评估并提出风险规避方案。
卜玉坤[4](2011)在《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科技英语的翻译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的汉译研究成为科技英语翻译的难点,备受关注。本研究在神经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专门用途英语和新术语学流派相关理论的框架内,通过从不同科技专业、不同形式文本、不同编写年代及不同来源渠道的多种语料中选取数量较大的科技英语隐喻词汇作为自行标注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使用SPSS软件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多种层级对应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统计,运用描写、分析与解释相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并详尽梳理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从认知研究这一新视角全面揭示并明确提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应“认知对等”这一新翻译理论,合理构建科技语言词汇语际翻译概念整合这一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系统揭示并阐释科技英语隐喻词汇喻义认知照意汉译、认知照音汉译和认知照形汉译三大系统翻译策略、23项照译分策略和38种具体照译实践方法。各章要点如下:第一章简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明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介绍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框架。第二章综述科技英语词汇、科技隐喻和科技英语词语汉译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视角对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的传统主流模式提出反思。第三章阐释喻义神经认知基础、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而提出“认知对等”这一新隐喻翻译理论,构建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第四章介绍本论文所采用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语料的来源与选择情况,阐述综合语料库和专业分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方法。第五章首先概述认知视阈下科技隐喻词语的词性分类、喻义类属、概念隐喻分类及喻义产生模式类型,然后依据SPSS软件定量分析统计数据对科技英语隐喻词汇4个层面30种喻义来源、2个层面13种主要喻义心理运作映射模式及3个层面38种喻义认知构成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和详细分析,从认知隐喻这一新视角阐释隐喻的意义构建。第六章首先探讨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维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意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3个层面6种认知照意汉译策略及其19种具体照译方法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七章首先简述国内外科技术语音译的历史、现状、原则及适用范围,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音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9种具体认知照音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八章首先探究科技形象思维、形象语言、形译的历史、现状、优势及原则,然后依照“认知对等”隐喻翻译理论和认知翻译概念整合理论模型,使用SPSS软件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自建专用语料库中认知喻义构成与其照形汉译策略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系统的数据统计,最后对科技英语喻义2个层面7种具体认知照形汉译策略进行详尽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第九章首先分析认知语境与喻义识解及其翻译策略的关系,然后阐明新的科技语言文化因素观及影响隐喻认知的主客体因素,讨论语言系统语境、语篇情景语境和情景类型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影响作用,进而指出语境对科技词语(尤其是专业术语)喻义翻译策略选择影响作用的特殊性。第十章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具有下列九点创新之处:(1)开辟多层面认知分析新研究视角从认知视阈出发,对科技语言喻义生成及其翻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开辟了一个科技语言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也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及应用范围。(2)搭建多元认知联系的新理论框架以大脑语言信息加工神经元系统、关系网络神经模式及词语认知习得神经模式等神经认知理论为依托,阐释概念隐喻映射理论、由此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及二者的相容互补性,使概念隐喻映射与整合具有了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物化形式,有助于加深对隐喻认知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3)引入多维度定量分析新研究方法以往的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大多通过内省法、定性研究、文献译例或个人翻译经验来说明科技英语汉译的相关问题。本文重点引入了科技英语汉译定量系统研究新方法,从横跨40年的多种专业词典和语篇中选取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多层级多种对应关系的定量研究、定性分析和例证阐释。这为科技语言及其翻译研究引入了一种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论更真实可靠,更具有说服力。(4)提出认知对等新翻译理论明确提出科技隐喻术语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依据是源语与目的语隐喻词汇喻体与本体意义映射对等的相似度,其翻译原则是实现认知对等。(5)构建概念整合新认知翻译理论模型突破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的传统主流研究模式,依据神经认知、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构建了喻义认知翻译概念整合新理论模型。(6)设置喻义认知研究新分析模式使用计算机软件和语料库从认知视角深入分析科技英语喻义生成方式、喻体来源、映射模式及认知构成等层面的认知规律。(7)阐释科技英语喻义照译新策略系统运用层级概念,从源语与目的语语言含义特征、语音特征和形象特征这三方面与认知理解的联系入手,通过系统的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例证阐释,揭示科技英语喻义翻译的内在规律,阐释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认知照音、认知照形三大系统汉译实践策略。(8)阐明科技语言新文化因素观认为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是动态的,其变化趋势是差异日益缩小。由于共识性文化的存在,融合性文化的形成和专业性文化的相通,文化因素对于科技语言翻译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9)修正认知隐喻学和理性逻辑主义的科技语言观本文的定量研究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各类科技专业词典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为23%,最少的为9.17%,最高为49.8%;在各类科技专业语篇中的隐喻词汇平均比例约为8.71%。这远远低于M. Black“语言基本是隐喻的”和G.Lakoff“日常语言70%是隐喻的”论断,这对其“科学思维越是抽象,越需要隐喻思维,越需要用隐喻语言表达,隐喻出现的频率越高”的观点提出了反证。因此对科技语言采取认知隐喻学与理性逻辑主义哲学的折中语言观,可能更为客观合理。本研究的应用价值有:(1)为科技语言研究、喻义分析及科技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引入了心理认知机制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开辟了新研究领域。这有助于促进翻译学、术语学、词典学和专门用途英语研究与认知科学的有机结合。(2)为科技英语词语汉译实践提供新的指导理论、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这有助于我们对科技翻译的本质、标准、过程和策略进行新的思考,有助于从词语、语句、语段、语篇、功能等各层面各维度对科技英语及其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3)为科技英语术语翻译及汉语术语定名提供新的理论、原则及方案,对术语学研究具有启示作用。(4)为科技英语单语/双语词典的编写提供新的思考、原则和方法,应运用科技词语的认知理据、认知对等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规律指导单语/双语科技词典的编纂,使词典对语料的处理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与习得,有助于科技语言学习者对科技词语意义的理解与推导,帮助学习者优化学习策略。(5)对改进科技英语教学及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有新的启发。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系统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徐赞[5](2017)在《特长隧道敞开式TBM快速施工配套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新建兰渝铁路西秦岭左线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如何保证TBM快速掘进从TBM空载步进方式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连续输送带出渣与掘进速度相适应、消除连续出渣体系与二次衬砌施工的相互干扰、TBM维护与细部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方案比选,TBM空载步进采用油缸推进、弧形滑槽方案,该方案需要在TBM洞外组装的2个月时间里完成预备洞2113mU型步进滑槽的施工,且由于步进方案以弧形钢板和U型步进滑槽的摩擦力作为反作用力推动刀盘总成前进,要求U型步进滑槽必须有较好的成型质量。为适应TBM步进对U型步进滑槽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的双重要求,引入了滑模施工技术,较好的实现了预定目标。为了保证连续输送带的出渣能力与TBM掘进速度相匹配,第一掘进阶段采用连续输送带穿越整个施工场地,直接输送至临时弃渣场通过连续分渣器分流装车的方式;第二掘进段正洞输送带将渣体输送至斜井岔口位置后,通过输送带运输出洞,并通过翻山输送带将渣体直接输送至弃渣场内部。为确保翻山输送带运行安全,通过软件对输送带支架进行了检算,检算结果显示设计是安全可行的。针对连续出渣输送带系统与传统二次衬砌施工方法的矛盾,为满足有轨运输机车和输送带穿行需要,对衬砌台车、台架进行了设计。通过实践证明,设计的衬砌台车和衬砌台架很好的解决的出渣和衬砌施工同步开展的难题。此外,本文还针对施工中实际遇到的一些现场问题,提出了TBM日常保养措施和刀盘改造、连续输送带控制系统改造等一些细部改造措施。上述措施很好的保证了TBM的顺利掘进,在确保质量和进度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汝刚[6](2009)在《ASP平台下的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开发》文中指出煤炭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安全形式十分严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我国当前的煤炭企业安全形势仍难以乐观,如何检查和评价煤矿安全状况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针对目前我国煤矿所采用的煤矿安全评价手段难以适应煤矿安全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要求的现状,不能及时、有效、准确的反映煤矿生产的实际安全状况,不能很好的将评价信息共享结果快速传达给煤炭企业高层领导及相关的监管部门,难以对煤矿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做出及时有效处理。本文针对目前煤矿安全评价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ASP平台下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这一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安徽省煤矿企业,以《安徽省煤矿安全综合现状评价标准》为依据,将评价系统划分为安全管理、采煤安全、掘进安全、通风安全、“三防”、运输安全、机电安全、防治水安全、权重评判、煤矿安全等级10个子系统。据调查,对煤矿的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的最大难题就是多指标性,需要综合观察多项指标。这些指标中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而且很难直接比较其优劣,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安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通过19标度专家打分确定决策层的权重,通过现场安全检查表打分法得出各影响因素定量分值,并建立了该评价体系模型以及确定了其计算方法,通过一个应用例证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事实证明,本文开发的网络方式下的煤矿安全综合现状评价系统基本可以取代目前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的手工作业方式,解决了目前煤矿安全现状评价当前难以定量化的问题,对更进一步的研究煤矿安全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7](2017)在《大型临港钢铁企业原燃料收发存成本管理的实践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唐公司")是我国钢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我国实现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的试验基地。京唐公司不但设备大型领先,且作为国内临海靠港的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具备"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的临港区位优势,深水港可满足25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进出,这对于临港大型钢铁企业创新原燃料收发存管理有着天然优势。本项目从当前原燃料收发存管理业务流程
二、贯通式输送带-贮料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通式输送带-贮料库(论文提纲范文)
(3)小保当矿井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
2.1 建设单位概况 |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3章 井田概况及建设条件 |
3.1 井田概况 |
3.2 矿井建设外部条件 |
3.3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及评价 |
3.4 地质勘探程度 |
第4章 市场分析与预测 |
4.1 产品目标市场 |
4.2 产品竞争力分析 |
第5章 矿井建设方案设计 |
5.1 建设规模 |
5.2 矿井设施建设方案 |
5.2.1 工业场地位置选择 |
5.2.2 地面场地布置 |
5.2.3 矿井开拓方式 |
5.3 项目建设标准及目标 |
5.4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
5.4.1 施工准备 |
5.4.2 井巷工程施工进度指标 |
5.4.3 矿井移交标准 |
5.4.4 井巷主要连锁工程 |
5.4.5 加快施工进度的主要措施 |
5.5 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配备 |
5.5.1 组织结构 |
5.5.2 人力资源配备 |
第6章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
6.1 投资估算 |
6.2 资金筹措 |
6.2.1 资本金筹措 |
6.2.2 债务资金筹措 |
6.3 财务评价 |
6.3.1 基础数据 |
6.3.2 参数选择 |
6.3.3 成本费用估算 |
6.3.4 销售收入估算 |
6.3.5 财务分析 |
6.3.6 不确定性分析 |
6.4 综合评价 |
第7章 项目投资风险管理 |
7.1 项目主要风险分析 |
7.2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
7.3 风险管理策略 |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表一: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
附表二: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
附表三:项目成本费用估算表 |
附表四:资产负债表 |
(4)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表格清单 |
2 图示清单 |
3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来源标注标记集 |
4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映射心理运作模式标注标记集 |
5 科技英语隐喻词汇构成分类标注标记集 |
6 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策略及方法标注标记集 |
7 语料库译例代码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及问题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概观 |
2.1 科技英语词汇研究 |
2.1.1 ESP 概述 |
2.1.2 EST 概述 |
2.1.3 EST 词汇相关研究 |
2.1.3.1 定义 |
2.1.3.2 传统语言学的研究 |
2.1.3.3 功能主义的研究 |
2.1.3.4 认知词汇学 |
2.2 科技隐喻研究 |
2.2.1 修辞隐喻 |
2.2.1.1 替代论 |
2.2.1.2 比较论 |
2.2.1.3 互动论 |
2.2.2 认知隐喻 |
2.2.2.1 创新理论 |
2.2.2.2 概念隐喻映射理论 |
2.2.2.3 概念整合理论 |
2.2.2.4 思维模型理论 |
2.2.3 科技隐喻的遮蔽 |
2.2.4 科技隐喻的本质 |
2.2.5 科技隐喻的特征 |
2.2.6 科技隐喻的功能 |
2.2.6.1 科技隐喻的认识论功能 |
2.2.6.2 科技隐喻的方法论功能 |
2.3 科技英语词语汉译相关研究 |
2.3.1 科技英语汉译历史 |
2.3.1.1 科技英语汉译的产生 |
2.3.1.2 科技英语汉译的发展 |
2.3.1.3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英语汉译发展 |
2.3.2 国内科技英语词语汉译研究的传统主流模式 |
2.3.2.1 深受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
2.3.2.2 强调文化差异因素对语言翻译的作用 |
2.3.2.3 突出归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
2.3.2.4 注重词语符号表层结构转换的翻译策略 |
2.3.2.5 提倡转换喻体和去隐喻化的翻译方法 |
2.3.3 国外科技词语翻译相关研究 |
2.3.3.1 国外科技词语主要依托功能翻译理论 |
2.3.3.2 新术语学流派理论对科技词语翻译的影响 |
2.3.3.3 国外科技词语翻译策略 |
2.3.4 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反思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喻义神经认知基础 |
3.1.1 语言信息系统 |
3.1.2 大脑信息加工记忆 |
3.1.3 关系网络模式 |
3.1.4 词语认知与习得模式 |
3.2 概念隐喻理论 |
3.2.1 “概念隐喻”的含义 |
3.2.2 概念隐喻的机制 |
3.2.3 概念隐喻的基本观点 |
3.2.4 概念隐喻的分类 |
3.2.5 隐喻认知理论的哲学基础 |
3.2.6 概念隐喻的特点 |
3.2.7 隐喻映射的特征 |
3.3 概念整合理论 |
3.3.1 心理空间理论 |
3.3.1.1 基本概念 |
3.3.1.2 可及原则 |
3.3.1.3 认知联系 |
3.3.2 概念整合理论 |
3.3.2.1 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
3.3.2.2 概念整合优化原则 |
3.3.2.3 概念整合网络类型 |
3.3.2.4 概念整合映射类别 |
3.3.2.5 概念整合的层创结构 |
3.3.3 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相容互补性 |
3.4 隐喻认知对等翻译的概念整合理论模型 |
3.4.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
3.4.1.1 语言翻译的体验性 |
3.4.1.2 语言翻译的互动性 |
3.4.1.3 语言翻译的创造性 |
3.4.2 相关研究理论模型 |
3.4.3 隐喻认知对等翻译的概念整合理论模型建构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语料 |
4.1 定性分析方法与语料 |
4.1.1 方法 |
4.1.2 例证语料 |
4.2 定量研究 |
4.2.1 统计语料的来源与选择 |
4.2.2 语料统计说明 |
4.2.2.1 科技英语喻义统计分析说明 |
4.2.2.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照音、照形汉译策略统计分析说明 |
4.2.3 语料统计分析 |
4.2.3.1 综合语料库统计分析 |
4.2.3.2 专业分语料库统计分析 |
第五章 科技英语喻义分析 |
5.1 科技隐喻词语的类型 |
5.1.1 词性分类 |
5.1.1.1 静态隐喻 |
5.1.1.2 动态隐喻 |
5.1.2 喻义类属 |
5.1.2.1 规约性隐喻 |
5.1.2.2 创新性隐喻 |
5.1.3 概念隐喻 |
5.1.4 词汇隐喻产生模式 |
5.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定量分析参数的定义 |
5.2.1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来源的定义 |
5.2.2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映射心理运作模式的定义 |
5.2.3 科技英语词汇喻义认知构成类型分类的定义 |
5.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构成方式及类型分析 |
5.3.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构成方式及类型比例统计数据分析 |
5.3.1.1 隐喻词汇喻义来源(Y) |
5.3.1.2 词汇喻义映射心理运作模式(S) |
5.3.1.3 科技英语隐喻词汇认知构成类型分类(Z) |
5.3.1.4 篇章语料库部分专业性科技英语词汇喻义比例分析 |
5.3.2 词汇喻义来源定性分析 |
5.3.2.1 人 |
5.3.2.2 动植物 |
5.3.2.3 日常词汇 |
5.3.2.4 用熟悉词语隐喻陌生科技词语 |
5.3.2.5 转喻 |
5.3.2.6 典故 |
5.3.2.7 创新 |
5.3.3 词汇喻义映射心理运作模式 |
5.3.3.1 利用物理相似性实现喻义映射 |
5.3.3.2 利用心理相似性实现喻义映射 |
5.3.3.3 利用意向相似性实现喻义映射 |
5.3.4 科技英语隐喻词汇认知构成类型分类 |
5.3.4.1 单纯隐喻词 |
5.3.4.2 复合隐喻词 |
5.3.4.3 派生隐喻词 |
5.3.4.4 拼缀隐喻词 |
5.3.4.5 截短隐喻词 |
5.3.4.6 缩略隐喻词 |
5.3.4.7 类比隐喻词 |
5.3.4.8 译借隐喻词 |
5.3.4.9 逻辑隐喻词组 |
5.3.4.10 语法隐喻词组 |
第六章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 |
6.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研究 |
6.1.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论依据 |
6.1.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优势 |
6.1.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思路及原则 |
6.1.4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条件、范围及种类 |
6.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定义 |
6.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分析 |
6.3.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量化分析 |
6.3.1.1 专业词典语料库数据分析 |
6.3.1.2 篇章语料库数据分析 |
6.3.2 完全对应照意汉译策略 |
6.3.2.1 对等照意汉译法 |
6.3.2.2 移植照意汉译法 |
6.3.2.3 完全形象模拟照意汉译法 |
6.3.2.4 仿真照意汉译法 |
6.3.3 基本对应照意汉译策略 |
6.3.3.1 调整性照意汉译法 |
6.3.3.2 转换性照意汉译法 |
6.3.4 部分对应照意汉译策略 |
6.3.4.1 部分代换照意汉译法 |
6.3.4.2 部分解释照意汉译法 |
6.3.4.3 部分凸显照意汉译法 |
6.3.4.4 部分补充照意汉译法 |
6.3.4.5 部分省略照意汉译法 |
6.3.5 类比照意汉译策略 |
6.3.5.1 近似类比照意汉译法 |
6.3.5.2 反义类比照意汉译法 |
6.3.5.3 形状类比照意汉译法 |
6.3.5.4 功能类比照意汉译法 |
6.3.5.5 关系类比照意汉译法 |
6.3.6 缩略词语还原照意汉译策略 |
6.3.7 词组合成术语照意汉译策略 |
6.3.7.1 逻辑词组照意汉译法 |
6.3.7.2 语法隐喻词组照意汉译法 |
第七章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 |
7.1 国内外科技术语音译历史、现状及研究 |
7.1.1 音译的历史与现状 |
7.1.2 音译的优势 |
7.1.3 音译的原则 |
7.1.4 音译的适用范围 |
7.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的定义 |
7.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分析 |
7.3.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数据分析 |
7.3.1.1 专业词典语料库数据分析 |
7.3.1.2 篇章语料库数据分析 |
7.3.2 完全照音译策略 |
7.3.3 补音照音译策略 |
7.3.4 省音照音译策略 |
7.3.5 照意+照音译策略 |
7.3.6 照形+照音译策略 |
7.3.7 照形+照意+照音译策略 |
7.3.8 补意+照音译策略 |
7.3.9 修整音译策略 |
7.3.10 注释性音译策略 |
第八章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 |
8.1 科技形象思维与形象语言 |
8.1.1 形象思维与概念认知 |
8.1.2 形译的优势 |
8.1.3 形译的原则 |
8.2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的定义 |
8.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分析 |
8.3.1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数据分析 |
8.3.1.1 专业词典语料库数据分析 |
8.3.1.2 语篇语料库数据分析 |
8.3.2 全部照形译策略 |
8.3.3 部分照形译策略 |
8.3.4 替换照形译策略 |
8.3.5 理据阐释性照形译策略 |
8.3.6 形象思维模式的照形译策略 |
8.3.7 照意+照形译策略 |
8.3.8 人工语言喻义照形译策略 |
第九章 认知语境对喻义认知照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
9.1 认知语境与隐喻 |
9.1.1 认知语境的动态功能 |
9.1.2 认知语境与喻义翻译策略 |
9.2 认知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选择影响的分析 |
9.2.1 语言系统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作用 |
9.2.1.1 语言结构语境的作用 |
9.2.1.2 句子语境的作用 |
9.2.2 语篇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作用 |
9.2.2.1 语段语境的作用 |
9.2.2.2 语篇语境的作用 |
9.2.2.3 文体特征的作用 |
9.2.2.4 文本功能的作用 |
9.2.3 非语言语境对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作用 |
9.2.3.1 情景语境(语域)的作用 |
9.2.3.2 文化语境的作用 |
9.3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的理据分析 |
9.3.1 照译翻译策略连续统关系及多维联系关系阐释 |
9.3.2 认知照意汉译策略的理据 |
第十章 结论 |
10.1 研究发现 |
10.2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0.3 研究的应用价值 |
10.4 研究的局限性 |
10.5 相关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科技英语喻义词汇构成方式及类型比例统计 |
附录B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意汉译策略比例统计 |
附录C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音汉译策略比例统计 |
附录D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形汉译策略比例统计 |
附录E 科技英语喻义认知照译策略比例统计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课题情况 |
(5)特长隧道敞开式TBM快速施工配套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TBM快速施工保证措施分析 |
1.2.1 TBM在预备洞段的空载步进措施分析 |
1.2.2 出渣能力的保证措施分析 |
1.2.3 设备机况保证措施分析 |
第二章 工程背景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特点 |
2.3 施工总体部署 |
第三章 TBM空载步进技术及配套建设 |
3.1 步进方式比选 |
3.2 油缸推进、U型步进滑槽步进方案流程 |
3.3 U型步进滑槽施工 |
3.3.1 U型步进滑槽施工原则 |
3.3.2 施工方案比选 |
3.3.3 滑模台车结构形式 |
3.3.4 主要施工方法 |
3.3.5 施工控制要点 |
3.3.6 U型滑槽防水施工 |
3.3.7 施工效果 |
第四章 连续输送带洞内外结合连续出渣 |
4.1 正洞内连续输送带出渣 |
4.2 斜井内连续上坡输送带出渣 |
4.3 翻山输送带设计及应用 |
4.3.1 翻山输送带设置的必要性 |
4.3.2 翻山输送带设计基本要求 |
4.3.3 翻山输送带设计及检算 |
4.3.4 实际应用效果 |
4.4 连续输送带快速收放 |
4.4.1 问题的提出 |
4.4.2 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比选 |
4.4.3 输送带收放装置结构研究和设计 |
4.4.4 输送带收放装置功能的实现 |
4.4.5 实施效果 |
第五章 连续输送带出渣与二次衬砌同步施工 |
5.1 连续输送带出渣模式下同步衬砌施工的难点 |
5.2 同步衬砌台车及作业台架设计 |
5.2.1 TBM段衬砌台车设计 |
5.2.2 钻爆段衬砌台车设计 |
5.2.3 前防水、钢筋作业台架设计 |
5.2.4 后修补台架设计 |
5.2.5 拉门式支撑台架设计 |
5.3 同步衬砌施工方案 |
5.4 实施效果 |
第六章 TBM维保与改造 |
6.1 TPM在TBM维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6.1.1 TPM设备管理理念 |
6.1.2 TBM维护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
6.1.3 TPM管理思想在TBM维护管理中的应用 |
6.1.4 TBM维护管理在TPM管理思想上的再发展 |
6.2 TBM刀盘的磨损及处理措施 |
6.3 连续输送带控制系统改造 |
6.3.1 问题的提出 |
6.3.2 连续输送带PLC控制系统的组成 |
6.3.3 输送带控制系统电路改进 |
6.3.4 三菱GT15系列触摸屏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6.3.5 输送带控制系统改进效果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ASP平台下的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国内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3 国外安全评价软件 |
1.2.4 国内安全评价软件 |
1.2.5 我国煤矿安全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安全评价理论知识 |
2.1 安全评价方法种类 |
2.2 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原则 |
2.3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内容 |
2.4 煤矿安全评价的程序 |
3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建立 |
3.1 层次分析法 |
3.2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 决策层权重的确定 |
3.4 措施层指标的确定 |
3.5 计算方法 |
4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设计 |
4.1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特点及功能需求 |
4.2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 |
4.3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功能模块 |
4.4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
4.5 评价系统软件平台 |
5 ASP 平台下的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实现 |
5.1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软件体系及硬件架构 |
5.1.1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软件体系架构 |
5.1.2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硬件架构 |
5.2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5.2.1 登陆模块的实现 |
5.2.2 主控模块的实现 |
5.2.3 系统子模块的实现 |
5.2.4 权重模块的实现 |
5.2.5 安全等级评价模块的实现 |
5.3 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安全与防护的实现 |
5.3.1 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因素 |
5.3.2 运行设备的安全管理 |
5.3.3 数据的安全管理 |
6 应用实例 |
6.1 矿井概况 |
6.2 评价应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大型临港钢铁企业原燃料收发存成本管理的实践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成果背景 |
(一)创新原燃料收发存管理是钢铁市场发展趋势需要 |
(二)创新原燃料收发存管理是打造原燃料示范料场的前提 |
(三)创新原燃料收发存管理是推行精细管理的体现 |
二、内涵特征 |
三、主要做法 |
(一)系统思考、超前设计 |
1. 明确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原燃料收发存管理 |
2. 发挥临海靠港建厂优势,搭建水运全流程皮带运输系统 |
3. 秉承经济、高效、减排理念,设计全封闭无人值守皮带通廊 |
4. 合理规划原料场地布局,实现贮运功能利用最大化 |
(二)流程分析、问题梳理 |
1. 原燃料收发存业务整体流程现有模式 |
2. 原燃料收发存业务流程关键环节梳理 |
(三)突破瓶颈、模式变革 |
1.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政企联手助力生产经营发展 |
2. 解析海关政策,提出海关监管料场可行性建设方案 |
3. 建设信息化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企业和海关双重监管 |
4. 打破常规,验收并成立全国首家厂内海关监管料场 |
(四)精心实施、运营优化 |
1. 优化皮带运输系统运行方案,确保全封闭皮带通廊无人值守顺稳运行 |
2. 以水运卸船零故障为目标,提升水运系统皮带接卸水平 |
3. 优化原料场地布局,实现场地堆取料便捷、利用最大化 |
4. 以科学管理方法为抓手,剖析降低原燃料收发存成本 |
(五)标准化管理、实现持续改善 |
1. 依托制度为保障,强化项目过程实施监管 |
2. 全面推广精益理念,推进持续优化改善 |
四、效益成果 |
(一)经济效益 |
(二)环境效益 |
(三)社会效益 |
四、贯通式输送带-贮料库(论文参考文献)
- [1]贯通式输送带-贮料库[J]. Р.Б.Барзам,谭学金. 国外组合机床, 1975(S3)
- [2]第五部分 国外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实例介绍[J]. 第一机械工业部组合机床研究所第四研究室. 国外组合机床, 1965(S5)
- [3]小保当矿井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D]. 张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4]认知视阈下科技英语喻义汉译研究[D]. 卜玉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5]特长隧道敞开式TBM快速施工配套新技术研究[D]. 徐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3)
- [6]ASP平台下的煤矿安全现状综合评价系统的开发[D]. 汝刚.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7]大型临港钢铁企业原燃料收发存成本管理的实践与创新[J].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冶金财会,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