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绳胶带输送机的长钢绳和胶带的安装(论文文献综述)
任胜义,蒋寒君[1](2019)在《胶带输送机在线检测装置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胶带输送机胶带检测装置功能原理,分析当前检测装置优劣及其发展趋势。
张健[2](2017)在《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设计研究》文中指出TBM是当代硬岩隧道掘进工程的一种重要机械装备,其掘进过程所产生的碎石需要一种迅速有效的连续输送装置运输到后方处理,以保证其作业的连续性。带式输送机凭借其速度快、大运力、可实现任何长度距离输送、耐热抗腐等诸多优势,成为散料输送领域中最常用的设备。因此,在目前许多TBM和盾构机中都以带式输送机作为碎石和碴土的输送设备。帯式输送机的张紧装置的性能是决定着带式输送机工作效率、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与TBM配套的带式输送机受到布置空间的限制,故而其的设计难度较大。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单位工作实践和承接的实际项目,开展TBM用带式输送机的张紧装置设计方法研究。研究工作从分析工况环境制约和特殊需求等影响因素入手,在分析本项目的带式输送机所承受的输送带张力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张紧装置的结构类型和常用布置位置的问题,提出了张紧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布置方案。为保证张紧装置的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采用了有限元结构分析方法分析了结构的性能,确定了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参数,使其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结构。另外,为了改善拉紧滑架及拉紧螺杆的受力,保证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拉紧装置的调节操作更便捷,在拉紧螺杆与锁紧螺母处引入单向推力球轴承。本文所研究的张紧装置经过实际使用,在性能及效果上证明设计是成功的。故本文的研究工作为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机构的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吴波[3](2016)在《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运行理论和张力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是煤矿综采工作面运输物料的重要设备。它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工作面产煤量和生产效率的关健。目前,我国年产千万吨级的矿井越来越多,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朝着长运距、大运量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长运距、大运量的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严重的事故,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在启动、停机和机尾前移等非稳态运行时的胶带张力是如何变化和控制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以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运量最大的煤矿用可伸缩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胶带的粘弹性力学特性,采用Voigt模型建立了输送机的离散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AMESim动力学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以六千米长度可伸缩带式输送机为例,对其在空载和满载两种情况下的启动过程的动力学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四个特殊点(头部驱动滚筒相遇点、中部滚筒相遇点、机尾滚筒相遇点、张紧滚筒分离点)处的胶带速度、位移、加速度和胶带张力,另外对空载和满载启动过程中张紧绞车的张紧力、张紧速度和游动小车的位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输送机的最佳启动时间和启动速度曲线。论文对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停机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分空载和满载两种条件下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可控停机、自由停机和断电停机。分别研究了在不同的停机情况下各分析点胶带的速度、位移、减速度和张力变化过程,同时还研究了张紧绞车的张力、速度和游动小车的位移变化过程。确定了最佳停机时间和速度,以及在不同停机方式下张力如何调节,为设计变频调速张紧装置停机松绳速度和缓冲装置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研究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在不停机自移机尾前移时,输送机胶带位移、速度和张力变化特点,头中驱驱动力的变化特点,张紧绞车的张紧力、张紧速度的变化特点。对研究的可伸缩带式输送机仿真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针对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特殊工况条件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物料变化和张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引起凹侧形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叠带、倒架等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其最小张力点沿胶带位置周期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解决了上述问题。对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储带仓振荡原因进行了分析,探明了振荡与胶带张力和托辊间距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解决振荡的方法。在对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启动、停机、机尾前移等非稳态运行理论分析结论的指导下,制定了控制胶带张紧力的方法和策略,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和适用于断电停机的缓冲装置,并对其做了动态分析、工业性试验和现场试验,试验表明它可以满足超长距离、大运量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在各种工况条件下对张力的要求。本文综合利用了机械动力学理论、动力学仿真软件与现代测试技术手段,采用理论、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动行理论与张力控制技术,并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解决了实际问题。
黄蕾[4](2015)在《GD型钢丝牵引带式输送机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是超长距离带式输送机中重要的一种类型,更是普遍应用于煤炭产业。其具有优良的输送性能:单机运输距离长和运输能力大;功率消耗少;运行平稳;倾斜、水平场合均适用;可在水平面内转弯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和环保。自1965年第一台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在我国问世,距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然而近些年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发展停滞不前,部分使用单位已将其淘汰或者替换,但其在超长距离输送上仍具有一定存在价值,故急需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本文从设计、制造和使用方面指出了其缺陷,针对其有别于通用带式输送机的独特部件提出了优化改进方案:改进输送带使其不易脱槽;分析牵引钢丝绳扭转打滑机理,提出扭转打滑导致快速断绳的思想;采用防爆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替代直流调速技术;为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加设防倒转装置系统,其核心部件是双楔半自动卡绳器,运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双楔半自动卡绳器的三维实体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卡绳器进行动力学分析,再利用ANSYS后处理软件对其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以证明防倒转装置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发展。通过优化改进方案,可以改进目前还在使用的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在提高其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基础上,使其在以后长距离输送上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利用。
李辉[5](2006)在《带式输送机断带及其捕捉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建立带式输送机的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断带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来分析带式输送机的断带问题,并针对断带问题设计出了断带保护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本文基于牛顿刚体力学、欧拉公式为基础的经典摩擦传动理论和现代输送机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带式输送机的非稳定状态(起动和制动)进行了详细的力学分析。对于长距离的带式输送机,运用弹性动力学理论对输送带机非稳定状态下输送带的受力情况做了详细的说明。并运用MATLAB软件对带式输送机的断带机理进行了动态模拟试验,通过实例,分析带式输送机起、制动动态模拟结果。 最后,在基于本文所做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断带保护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周伟[6](2006)在《露天矿矿用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我国深凹露天铁矿开采现状及运输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深部高效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露天矿矿用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认为提高深凹露天矿运输效率的途径之一是改变运输系统的提升方式。 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外部驱动力卷扬整车提升运输系统、汽车自驱动+卷扬整车提升运输系统、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的构造、原理及适用性的分析,认为在不配置外部卷扬提升机的条件下,以被提升汽车的驱动力为提升动力,建立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最合理。并首次提出新的构思方案——汽车驱动轮连接爬坡齿轮整车提升运输系统。 从技术和市场运营的观点分析,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只利用汽车自身的驱动力,将重载汽车从采场底部沿斜坡提升线路提升至地表,而无需辅助动力。其特点是①汽车斜坡提升线路可随采场的降深及时下延,汽车运输距离成倍缩短,并在整个开采期内基本保持一致;②有利于实施移动坑线开拓、陡帮开采,减少境界内总剥岩量;③取消联合运输系统采场内的转载,大幅度节约基建费用;④现有技术能够保证该系统的制造和施工。 本着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汽车驱动轮连接爬坡齿轮整车提升运输系统技术可行,系统安全可靠。 基于投资及运输成本分析,探讨了应用汽车驱动轮连接爬坡齿轮整车提升运输系统基础方案的适用条件及经济合理性。认为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方案比常规汽车运输方案投资省、运输费用低,且整车提升运输方案技术先进,经济环保。对提高国内深凹露天矿经济效益,延长露天矿开采服务年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李磊[7](2005)在《露天矿自卸汽车整车提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介绍、分析了当今国内外露天矿开采的特点及发展方向,主要是露天矿设备大型化、开采工艺多样化以及矿山管理、开采自动化,并且详细介绍了露天矿以汽车运输为主的地面运输的主要方式。 国内外矿山实践表明:露天开采虽具有优越性,但转入深部开采后,由于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和矿岩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重要问题,随着采场向下延深,汽车运输随运距的增大,其油耗及运费大幅度上升,并且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加剧。这样,深凹露天矿汽车运输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对各种传统联合运输方式(胶带、箕斗运输)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已提出了的露天矿自卸汽车整车提升运输方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其中,详细阐述了汽车整车提升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及系统的建立,并本着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了系统技术、安全、经济方面的分析与预测。 汽车整车提升系统,在国内尚没有应用,国外也是少数矿上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本文所列的提升方案及对各个方案的的分析与预测:露天矿汽车提升系统,是一项生产效率非常高的、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装备与技术。从技术、经济、安全等方面,在开采深度较大的露天矿的运输系统中,利用该提升系统代替传统汽车斜坡道运输系统在经济上是十分合理的,而且按现有技术也是可以实现设计、制造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之中。 从经济效益上讲,在满足运输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极大的提高汽车运输的效率、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汽车管理、维护、修理及运输消耗费用以尽量降低运输成本。 露天矿自卸汽车整车提升系统借鉴了斜井提升的一些原理,利用大功率电动机卷动钢绳,将载有汽车的斜坡轮式台车从露天矿底部水平拉动到所需要水平,而后,汽车从台车开出,驶往目的地,同样,也可以用于空车的下放。并且在此基础上,为了尽量减少整体系统造价,更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介绍了改装大型矿用汽车,分离翻斗、举升与动力传动系统的提升方案。
李光布[8](1996)在《大型带式输送机的驱动系统》文中指出介绍了一些代表当今大型胶带输送机发展方向的驱动系统,并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情况
王荣祥,任效乾[9](1994)在《钢绳芯胶带输送机的使用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钢绳芯胶带输送机在我国矿山使用的现状和检测试验手段,并对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提高功效和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江传瑜[10](1993)在《几种新型带式输送机简介》文中提出 带式输送机是冶金、煤炭、电力、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广泛采用的一种连续运输机械。随着防尘和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工厂配置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工程设计、老厂改造等方面对带式输送机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钢绳胶带输送机的长钢绳和胶带的安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绳胶带输送机的长钢绳和胶带的安装(论文提纲范文)
(2)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带式输送机的发展及应用 |
1.1.1 带式输送机的发展 |
1.1.2 带式输送机的应用 |
1.2 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的功能 |
1.3 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的类型和特点 |
1.4 TBM概述及与带式输送机配套应用 |
1.4.1 盾构施工法简介 |
1.4.2 TBM概述 |
1.4.3 TBM与带式输送机配套使用及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的意义及目的 |
2 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的设计理论及原则 |
2.1 带式输送机的传动理论 |
2.2 带式输送机张力和张紧力 |
2.2.1 带式输送机张力和张紧力的设计条件 |
2.2.2 推荐张紧力计算 |
2.3 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布置原则 |
2.4 带式输送机张紧行程确定 |
2.4.1 影响张紧行程的因素 |
2.4.2 输送带伸长量 |
2.4.3 张紧行程的确定方法 |
2.4.4 CEMA推荐的张紧行程 |
2.4.5 张紧行程的其他确定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主参数计算及结构设计 |
3.1 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主参数计算 |
3.1.1 TBM用带式输送机环境条件 |
3.1.2 TBM用带式输送机技术参数及要求 |
3.1.3 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力计算 |
3.2 TBM用带式输送机整体工艺布置及要求 |
3.3 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安装位置要求 |
3.4 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
3.5 螺杆支撑张紧方式结构设计 |
3.5.1 传统的螺杆支撑方式 |
3.5.2 推力轴承简介 |
3.5.3 螺杆的推力轴承支撑 |
3.6 本章小结 |
4 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结构强度刚度分析 |
4.1 CAE技术简介 |
4.2 有限元分析技术简介 |
4.3 有限元软件ANSYS的功能及特点 |
4.3.1 ANSYS的功能 |
4.3.2 ANSYS的特点 |
4.3.3 ANSYS优化设计特性 |
4.4 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运行理论和张力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选题研究意义 |
1.2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结构特点 |
1.3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研究现状 |
1.3.1 发展概况 |
1.3.2 运行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3 张紧力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
第二章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动力学特性 |
2.1 引言 |
2.2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用输送带的力学特性 |
2.2.1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用输送带的特点 |
2.2.2 整芯胶带的弹性特性 |
2.2.3 整芯胶带的粘性阻尼特性 |
2.2.4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用输送带的力学模型 |
2.2.5 输送带的压陷阻力特性 |
2.2.6 输送带的弯曲阻力特性 |
2.3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动力学特性 |
2.3.1 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离散动力学模型 |
2.3.2 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输送带应力波传播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启动过程研究 |
3.1 参数确定及模型建立 |
3.2 启动过程输送带的运动分析 |
3.2.1 启动过程输送带的速度分析 |
3.2.2 启动过程输送带的位移分析 |
3.2.3 启动过程输送带的加速度分析 |
3.3 启动过程输送带张力分析 |
3.3.1 启动过程驱动滚筒上胶带张力分析 |
3.3.2 启动过程机尾滚筒拉力分析 |
3.4 启动过程张紧力变化分析 |
3.4.1 启动过程绞车张紧力分析 |
3.4.2 启动过程张紧速度分析 |
3.4.3 启动过程游动小车位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停机过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停机过程输送带的运动分析 |
4.2.1 停机过程输送带的速度分析 |
4.2.2 停机过程输送带的位移分析 |
4.2.3 停机过程输送带的减速度分析 |
4.3 停机过程输送带受力分析 |
4.3.1 停机过程的驱动滚筒受力分析 |
4.3.2 停机过程机尾滚筒受力分析 |
4.4 停机过程张紧力变化分析 |
4.4.1 停机过程绞车张紧力分析 |
4.4.2 停机过程张紧绞车速度分析 |
4.4.3 停机过程游动小车位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机尾前移研究 |
5.1 引言 |
5.2 机尾前移过程输送带运动分析 |
5.2.1 机尾前移过程输送带的位移分析 |
5.2.2 机尾前移过程输送带的速度分析 |
5.2.3 机尾前移过程输送带的加速度分析 |
5.3 机尾前移过程输送带的受力分析 |
5.3.1 机尾前移中机尾滚筒拉力分析 |
5.3.2 机尾前移中头部驱动力分析 |
5.3.3 机尾前移中中部驱动力分析 |
5.4 机尾前移过程中张紧绞车的张力、速度分析 |
5.4.1 机尾前移中张紧力变化分析 |
5.4.2 机尾前移中张紧绞车速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特殊工况张紧力研究 |
6.1 输送带物料质量变化引起的张紧力变化分析 |
6.2 凹侧形引起的张紧力变化分析 |
6.2.1 凹侧形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存在的问题 |
6.2.2 凹侧形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张力变化分析 |
6.2.3 凹侧形可伸缩带式输送机故障解决方案 |
6.3 储带仓振荡力学分析 |
6.3.1 储带仓胶带振动方程 |
6.3.2 储带仓共振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研制和张力控制策略研究 |
7.1 引言 |
7.2 变频自动张紧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7.2.1 装置的结构及组成 |
7.2.2 工作原理 |
7.3 自动张紧装置力学模型 |
7.4 自动张紧装置的动态特性分析研究 |
7.4.1 张力反馈控制系统传递函数 |
7.4.2 缓冲装置的传递函数 |
7.5 张力控制与张紧速度关系研究 |
7.6 变频调速自动张紧装置试验研究 |
7.6.1 试验目的、方案及原理 |
7.6.2 试验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工作主要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
(4)GD型钢丝牵引带式输送机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与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水平与发展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水平与发展概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理论分析 |
2.1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与应用范围 |
2.1.1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2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应用范围与说明 |
2.2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主要部件结构 |
2.2.1 输送带 |
2.2.2 牵引钢丝绳 |
2.2.3 支承装置 |
2.2.4 分绳装置 |
2.2.5 拉紧装置 |
2.2.6 保护装置 |
2.2.7 驱动装置 |
2.3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主要参数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输送带和牵引钢丝绳方面的改进 |
3.1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输送带方面的改进 |
3.1.1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输送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2 针对主要问题的分析 |
3.1.3 提高输送带使用寿命的措施 |
3.2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牵引钢丝绳的改进 |
3.2.1 牵引钢丝绳扭转打滑机理的研究 |
3.2.2 牵引钢丝绳扭转打滑机理分析 |
3.2.3 牵引钢丝绳由于扭转打滑致使断绳的案例 |
3.2.4 预防解决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气拖动方面的改进 |
4.1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方面的改进 |
4.1.1 驱动装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3 优化改进方案 |
4.2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交流变频调速的研究 |
4.2.1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特殊要求 |
4.2.2 目前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性能设计 |
4.2.3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特点 |
4.2.5 改造后的使用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防倒转系统设计分析 |
5.1 GD型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防倒转系统设计方案 |
5.2 防倒转系统的工作原理 |
5.3 楔形自锁原理及受力分析 |
5.3.1 制动力的计算 |
5.3.2 卡绳器可靠性系数验算 |
5.4 双楔半自动卡绳器的接触动力学分析 |
5.4.1 定义接触类型 |
5.4.2 接触模型的建立 |
5.4.3 施加载荷 |
5.4.4 求解运算 |
5.5 卡绳器制动动态特性分析 |
5.5.1 建立动力学模型 |
5.5.1.1 建立牵引钢丝绳的动力学模型 |
5.5.1.2 双楔半自动卡绳器的离散模型 |
5.5.1.3 双楔半自动卡绳器的物理参数模型 |
5.5.2 瞬态动力学分析 |
5.5.2.1 前处理工作 |
5.5.2.2 计算施加约束 |
5.5.2.3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带式输送机断带及其捕捉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
1.4 本课题的关键技术和解决办法 |
2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和断带问题分析 |
2.1 粘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
2.2 输送带的粘弹性动力学研究及其模型的建立 |
2.3 输送带的纵向动力学研究 |
2.4 带式输送机的连续法建模 |
3 带式输送机断带过程中动力特性的计算机仿真 |
3.1 带式输送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 带式输送机动态模拟的实现 |
3.3 动态模拟实例分析 |
4 带式输送机断带捕捉器设计 |
4.1 上运带式输送机捕捉器计算 |
4.2 下运带式输送机捕捉器计算 |
4.3 楔块式断带捕捉器的设计 |
4.4 楔块式断带捕捉器的安装 |
5 带式输送机断带捕捉器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概述 |
5.2 各控制部件功能 |
5.3 系统工作原理 |
5.4 断带保护装置的控制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6)露天矿矿用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我国深凹露天矿开采现状 |
1.3 深凹露天矿运输工艺 |
1.3.1 国外深凹露天矿运输现状 |
1.3.2 国内深凹露天矿运输现状 |
1.3.3 露天矿运输特点及方式 |
1.4 提高深凹露天矿运输效率的途径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1.6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1.7 小结 |
第二章 露天矿矿用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研究与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 概述 |
2.2 整车提升运输系统分析 |
2.2.1 外部驱动力卷扬整车提升运输系统 |
2.2.2 汽车自驱动+卷扬整车提升运输系统 |
2.2.3 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 |
2.3 新型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的研究 |
2.4 新型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露天矿矿用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安全性分析 |
3.1 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安全分析准则 |
3.2 影响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危险因素 |
3.3 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计算 |
3.3.1 整车提升系统基础参数计算 |
3.3.2 整车提升系统速度图计算 |
3.3.3 整车提升系统力图计算 |
3.4 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力学分析与计算 |
3.4.1 轮式台车运动阻力 |
3.4.2 牵引力与坡度的关系 |
3.4.3 牵引钢丝绳承载能力和强度 |
3.4.4 承重轨道和爬坡齿条纵向爬行 |
3.4.5 连锁机构可靠性 |
3.4.6 自锁现象 |
3.5 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稳定性分析 |
3.5.1 轮式台车重心 |
3.5.2 轮式台车横向稳定性 |
3.5.3 牵引钢绳对轮式台车横向稳定性的影响 |
3.5.4 重载矿车装载矿石偏载时轮式台车的纵向稳定性 |
3.5.5 斜坡受阻时轮式台车的纵向稳定性 |
3.5.6 牵引钢绳对轮式台车纵向稳定性的影响 |
3.5.7 行走齿轮工作时纵向稳定性 |
3.5.8 阻止轮式台车出轨稳定性分析 |
3.6 钢绳拉紧装置 |
3.6.1 概述 |
3.6.2 整车提升运输系统钢绳拉紧装置结构设计 |
3.7 导向绳轮 |
3.7.1 概述 |
3.7.2 绳轮计算 |
3.8 重载轮式台车后倾及滑落时安全措施 |
3.9 两侧行走齿轮不同步 |
3.10 缓冲器 |
3.11 系统操作安全措施 |
3.12 系统安全评价 |
3.13 小结 |
第四章 自驱动整车提升系统演示模型 |
4.1 物理模拟法简述 |
4.2 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物理模拟演示模型 |
第五章 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基础方案研究 |
5.1 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布置方案 |
5.2 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投资估算 |
5.3 常规汽车运输系统投资估算 |
5.4 技术经济分析 |
5.5 国外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
5.5.1 俄罗斯米哈伊洛斯采选公司研究成果 |
5.5.2 德国西马格·特兰斯普兰公司研究成果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项目及发明专利 |
(7)露天矿自卸汽车整车提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当代露天开采特点 |
1.1.1 露天矿规模大型化 |
1.1.2 露天矿设备大型化 |
1.1.3 露天开采集中化 |
1.1.4 露天开采工艺多样化 |
1.1.5 露天开采计算机化 |
1.2 地面运输在矿山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应用 |
1.3 当今露天矿最主要的地面运输方式 |
1.3.1 露天矿汽车运输 |
1.3.2 汽车运输的特点 |
第二章 深凹露天矿汽车运输方案 |
2.1 方案提出的目的 |
2.2 露天矿汽车联合运输方法 |
2.2.1 胶带运输 |
2.2.2 箕斗运输 |
2.3 露天矿汽车整车提升系统方案的设计思想与意义 |
第三章 矿用汽车提升方案 |
3.1 单台提升系统 |
3.1.1 系统构成 |
3.1.2 系统说明 |
3.1.3 系统特点 |
3.1.4 经济性分析 |
3.2 双台车汽车提升系统 |
3.2.1 系统构成 |
3.2.2 系统说明 |
3.2.3 系统特点 |
3.2.4 系统经济性分析 |
3.3 自驱动双车爬坡提升运输系统 |
3.3.1 系统构成 |
3.3.2 系统说明 |
3.4 其他形式的露天矿提升运输系统 |
3.4.1 系统设计思想 |
3.4.2 改装大型自卸汽车为台车的矿石提升系统 |
第四章 整车提升系统可行性分析 |
4.1 系统安全性分析与评价 |
4.1.1 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危险因素 |
4.1.2 安全性分析与改进措施 |
4.2 系统技术可行性分析与评价 |
4.2.1 矿用自卸汽车整车提升系统的设计方案 |
4.2.2 相关规定或计算数据 |
4.2.3 现有技术能力与改造 |
4.2.4 矿用自卸汽车整车提升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
4.3 系统经济性分析与评价 |
4.3.1 生产效率对比 |
4.3.2 综合对比 |
4.3.3 经典案例经济方面对比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钢绳胶带输送机的长钢绳和胶带的安装(论文参考文献)
- [1]胶带输送机在线检测装置的应用[J]. 任胜义,蒋寒君.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09)
- [2]TBM用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设计研究[D]. 张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1)
- [3]长距离可伸缩带式输送机运行理论和张力控制技术研究[D]. 吴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1)
- [4]GD型钢丝牵引带式输送机的优化设计[D]. 黄蕾. 太原科技大学, 2015(08)
- [5]带式输送机断带及其捕捉系统的研究[D]. 李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06(02)
- [6]露天矿矿用汽车自驱动整车提升运输系统研究[D]. 周伟. 东北大学, 2006(12)
- [7]露天矿自卸汽车整车提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 李磊. 东北大学, 2005(08)
- [8]大型带式输送机的驱动系统[J]. 李光布. 矿山机械, 1996(12)
- [9]钢绳芯胶带输送机的使用及试验研究[J]. 王荣祥,任效乾.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1994(03)
- [10]几种新型带式输送机简介[J]. 江传瑜. 有色冶炼, 19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