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市场信贷资金营运机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德[1](2014)在《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均是国民经济最活跃的主体,不仅其户数占全体企业户数均逾九成五,且提供约三分之二就业岗位机会,且孵育未来大企业、促进经济成长、增进社会安定与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对经济社会稳定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金融界、及企业界进行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生产模式更加灵活,在促进就业、打破垄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在稳定与刺激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重新审视,经济实践推动了理论的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理论逐步形成。尽管中小企业发展理论日臻完善,近几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商业银行也努力尝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越发明显,「融资难」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之道在于营造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亦即进行金融制度的创新,即建立金融制度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完整金融制度。另中小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之最重要原因在于其经营体质薄弱,面对外在环境恶化之抵抗力相对较差,金融机构即认为中小企业是贷款风险较大的一群。因此须进行扎根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健全体质,着手改造中小企业经营体质,将会改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刻板印象,也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之最佳保证,包括中小企业应不断充实自我提升、完善中小企业经营所需各功能协助之服务机构、建构中小企业辅导服务网络等。因此,如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建构优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与制度,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之问题是本论文之研究目的。惟本论文内涵精髓贵在实践,尤其在扎根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健全体质方面,可选择适当试点落实实践,相信可使我国中小企业有焕然一新的气象。
贺庆久,郑会琴,李忠勇[2](1994)在《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营运机制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营运机制的构建贺庆久,郑会琴,李忠勇现行农业银行信贷资金营动机制是以指标考核为轴心,以规模控制为手段,通过至上而下的各种指令来驱动信贷资金运转的,其主要功能是为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资金保障。这种资金营运机制的弊端是规模钳...
原家闹,茹跃年[3](1993)在《构建市场信贷资金营运机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已经确立,信贷工作必须尽快建立市场信贷营运机制。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探。一构建市场信贷营运机制的基本框架的设想是:1.信贷投向——市场流向:实行由市场利益机制调节信贷活动,让价值规律在信贷活动
袁荃[4](2010)在《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不高、信息透明度较低等一系列原因,造成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劣势尤为集中的反映在融资困难问题上。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就很难得到长足健康的发展。顺应产业竞争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转换为供应链之间竞争的态势,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它是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同时又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如何在供应链背景下,通过金融服务的创新,增强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降低其融资成本,已经成为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局限角度出发来研究供应链金融,主要研究供应链融资的运作机理、运作模式、参与主体及运作决策。本文先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现状入手,基于相关文献的总结,归纳了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石,包括供应链管理理论、物流金融理论以及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并从信息不对称、信贷配给与信誉链、委托代理角度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第一章、第二章)文中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博弈论以及决策优化方法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展开研究,主要分为如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供应链与生物领域的共生理论相结合研究供应链共生系统、供应链共生能量,实现价值链到信誉链的升华,从而得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机制的本质在于信誉链的建立,并从中小企业边际信誉度的提高以及交易成本、边际信息成本的降低等方面,同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信誉链的作用效果。继而深入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信息披露的情况,从而提出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进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建立大企业监督式财务信息管理体制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金融机构对在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第三章、第四章)第二部分,在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前提之后,对企业资本成本理论进行重新定义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加速物流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减少资本成本为目标,设计了一套供应链融资的结构性框架,由杠杆、质押物对象以及行为主体三要素来构成。(第五章)针对供应链融资的结构性框架中的杠杆、质押物对象以及行为主体,文章第六、七、八章分别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分析结构性框架中的杠杆要素对供应链融资决策的优化作用,从供应链资本成本的角度建立决策模型来研究供应链融资活动中的资金流,从供应链资本成本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决策模型解释供应链融资活动中的资金流,同时通过供应链内部的行为人转变为中间人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市场(如银行)和各资本寻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通过决策模型优化得出结论:在链上大企业的监督与协助下,中小企业选择通过给供应链方式进行融资决策,利用供应链信息传递降低项目风险,实现了融资杠杆对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和风险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其次,针对结构性框架中的质押物对象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展开定性研究。通过对中小企业现金缺口分析,将供应链融资模式分类为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从运作主体需求、运行机理和参与主体的收益角度具体研究,并对比差异和归纳共性。(第七章)最后,对于结构性框架中的行为主体,选取保兑仓融资模式进行各行为主体的收益研究,结合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建立一个由银行、供应商与经销商(中小企业)三者构成的简单供应链的单周期模型。集中决策时,比较金融供应链与传统有资金约束供应链,得出如下结论:由于金融机构的参与金融供应链整体收益仅与订货量Q有关,供应链最优订购批量与无资金约束的报童模型最优订购批量相等;大于传统供应链有资金约束时的最优订购批量。分散决策时,构建了金融机构关于融资服务利率r的决策模型,并建立了Stackelberg博弈下销售商先行的订货量Q和批发价格w模型,得出如下结论:资本市场竞争条件下,金融机构的融资利率的决策与市场平均收益率、融资规模、企业信用和产品市场价值波动有关。融资企业的订货量Q关于银行利率r,批发价格w单调下降。(第八章)
林炳坤[5](2014)在《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意农业是文化创意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体,其出现颠覆和创新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发展创意农业,符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转型的现实要求。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是闽台合作最具优势的领域,近年来,随着创意农业的逐步兴起,创意农业合作日益成为两地农业合作的重要方向。本研究系统梳理、评价相关文献研究,并借鉴创意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对闽台创意农业合作展开机理分析,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构建了闽台创意农业合作影响因素、合作能力和合作绩效的FCP理论模型,并提出本研究实证研究的概念模型。经专家访谈和预调研两个环节,形成“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实地调研过程中,共走访了漳浦、漳平、仙游、清流、福清和惠安6个福建省内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向创业园内创意农业企业员工现场发放问卷,获取大样本调研数据并作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后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研数据展开实证研究,找出影响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的关键因素和能力。最后,依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提升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的对策。本研究共取得以下四点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由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环境、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台资创意农业企业三个维度组成,共包含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社会信任、决策、组织、领导、控制、资源、产业、技术、营销和文化12个影响因素。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维度由文化创意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合作协同能力3个能力因素组成。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的内涵由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三个部分组成。第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12个影响因素中,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决策、领导、控制、产业、技术和营销8个因素对合作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政策法规、决策和营销成为各维度中对合作绩效影响程度最显着的因素;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3种能力中,文化创意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合作协同能力对合作绩效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对合作绩效的影响程度最显着。第三,实证研究还发现,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对环境维度(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维度(决策、领导、控制)、台资创意农业企业维度(产业、技术、营销)和合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均起中介作用。第四,针对实证研究结论,本研究对提升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的对策展开分析,认为,政府应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为闽台创意农业合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层面,应强化决策职能,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台资创意农业企业层面,应加强营销,着力提升创意农业品牌知名度;合作各方应重视中介变量的作用,协力提升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本研究从影响因素和合作能力视角着手,研究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开发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测量量表;其二,提出FCP理论模型并得到实证检验;其三,引入中介变量检验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本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丰富了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理论研究,期望能够为后续研究、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曹志艳[6](2014)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破解农业投融资困境已成为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研究的焦点问题。目前,社会资本其实很充裕并不缺钱,关键问题是资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农业产业领域若缺乏为他们的资金带来升值的投资目标和投融资机制,资金就会流向其他能生利的产业。当前的状况就是:一端是社会资本在寻找投资机会,另一端是农业企业或项目因缺少资金陷入困顿得不到发展。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薄弱,缺少资本积累,不具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投融资手段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症结是农业投融资的渠道不畅通,农业处于间接融资渠道有限,直接融资渠道受阻的两难境地。需要有一个新的投融资机制,疏通农业投融资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产业领域。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是针对农业领域的一种创新型的金融制度安排。它将社会闲散资金汇集起来投资于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在推动涉农企业做大做强和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政策利好的环境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从地方政府到中央企业,从银行到基金公司,从产业界大企业集团到金融机构,对农业投资开始了实质性布局。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入手,基于对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现状的分析,从发起模式、组织形式、项目投资决策、风险防范与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问题,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效率。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论文界定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特质内涵,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理论、金融功能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等理论。在分析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农业龙头企业改制,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速农业资本积累。是破解农业投融资困境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创新制度。第二,本论文以产融结合为主线提出了中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产融结合发起模式,也是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产融结合的发起模式要求农业产业集团为基金的主要发起人,在基金运作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农业产业资本的主观需求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实现产业投资基金在发起模式、项目投资管理环节的产融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有限合伙型、公司型和信托(契约)型三种组织形式优劣势的对比,认为公司型组织形式具有规模性、稳定性,治理结构也相对完善和严格,能有效保护基金投资人的权益。在税负没有差别的情况下,公司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更适合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特定的投资领域,决定了其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复杂,不仅仅要注重财务指标,还要结合中国特殊情况,从产业与政策维度、投资项目品质维度、社会责任维度对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考量。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是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重要环节,本文借鉴传统估值方法和期权估值方法,构建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项目价值估价的理论模型。第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4个准则层指标,16项指标层指标。通过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分析判断投资项目的风险点。第五,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存在着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目标的不一致,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科学设计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治理与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企业经理管理报酬激励的三种理论模式的分析,认为采取利润回报分享制确定产业投资基金经理的报酬,将会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本文基于经理股权参与激励的理论解释,认为基金经理的股权设计与安排,是减轻或解决代理问题的最重要途径。对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来说,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应是重要的投资者之一,对基金经理的最有效的管理激励安排还是需要从产权制度出发,让基金经理拿出现金投资入股,实现激励优化。第六,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本质是通过专业的管理技能与特殊的契约安排,把社会资金与农业产业领域的价值化资本粘合起来,变成农业发展资本的一部分,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虽然是市场化运作,但是政府的政策扶持依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以及农民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改善政府投资结构,创新金融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内生资本积累,使农业具备吸引社会资本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顶层制度与政策设计,探索农民资源权利价值化的渠道,通过区域经济规划政策、财政引导政策、税收扶持激励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基金立法,完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支撑体系。
于泽[7](2014)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益效率评价及资金配置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产业被定为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新一轮区域发展中竞争的焦点,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逆势上扬之态,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文化产业的魅力和经济价值所在。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8071亿元,是2004年的5.25倍,2005-2012年间,增加值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3.19%。文化产业是构筑中国梦的内生动力,是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强力引擎。发展快并不代表没有问题,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存在有好的文化项目没有资金支持,有资金又不知投向谁的尴尬局面,资金配置缺乏依据;国家一再强调重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却缺乏对效益的评价。于是,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率进行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作为依据探讨资金配置对策,为实现市场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提供参考。论文在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文化产业效益、效率、资金配置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之进行了验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专家调查、现场访谈的方式构建了区域、行业、企业不同视角的效率、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筛选确定,采用因子分析、熵权法、超DEA-Malmquist方法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开发了效益评价系统,运用相关与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效率与效益的关系,探讨了影响发展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是:(1)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效率效益好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差,十个大类行业中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三个行业效益效率最好,最差的是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行业,上市公司的效率效益也有具体的评价结果;(2)除了行业的发展效率与社会效益没有显着关系外,发展效率与区域、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与行业经济效益都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角度,城市居民进行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总资产周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对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效率影响显着;(4)文化产业发展效益对经济增长贡献显着,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增加1个单位,将带动0.5017个单位的GDP增长,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增加1个单位,将带动0.406个单位GDP的增长,这与国家倡导的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发展,以社会效益为重的思想相符合,为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文章以效益效率评价结果为依据探索确定了资金配置系数,构建了资金配置模型,根据效率评价结果对不同视角下的资金配置路径进行优化改进;分别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优化资金配置对策,并构建了文化强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标体系,为文化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提供目标参考。论文研究成果实现了以效率效益为依据的资金配置,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主导模式的进程,并解决了以往有资金不知投向谁的问题,资金所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倾向,再依据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率的评价结果进行资金投放,既可以根据单项指标情况,也可以根据不同指标组合情况,进行资金配置,同时也为资金配置在技术效率提高、规模扩大、技术进步方面明确了方向,尤其是评价系统的开发,能为相关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实现对文化企业、受资助的文化项目进行评价、监督和考核提供帮助,为政府调整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陈新民[8](2004)在《完善资金营运机制 防范信贷扩张风险》文中研究指明
崔鸿雁[9](2012)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三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卢钦[10](2010)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文中提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关键之所在。然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某些方面反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不但没有为农村经济“充血”,反而源源不断地将农村资金输向非农领域,金融资源向城市高度集中。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七年出台了支农惠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推出了一批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措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正在逐渐发挥出来。但农村金融体系的深层次问题仍有待解决,资金配置效率低、市场运行机制受阻、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难等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任重道远。因此,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显着增强其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机制与基本途径。研究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问题,探索重构一个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透视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借鉴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成果,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全文分为九章,第一章回顾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改革与发展历程,分析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二章运用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理论和政府对金融干预理论,对全国农村金融供需现状、失衡表现及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研究了农户信贷供求现状问题,分析了邯郸市农村信贷供求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章介绍了国外农村金融信贷经验以及对重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启示;第五章阐述了商业性金融在“三农”经济的地位;第六章阐述了政策性金融对“三农”发展支持的必要性;第七章论述了合作性金融的理论基础、改革进展状况及对“三农”服务的有效形式;第八章讨论了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的方向;第九章从运行机制、功能监管、支付结算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系统进行阐述,提出了改革措施。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农”金融支持及金融体系构建的合理模式与具体路径。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体现在:除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阐述外,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服务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创新地提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功能监管、支付结算体系、征信体系和存款保险制度,这是区别于其它一般论着的。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农”金融支持及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合理模式与具体路径,构成了本文的主要成果资源。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改善“三农”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从国内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规律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改革发展应适应“三农”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吻合。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并非是固定模式,而是在改革实践中摸索前进的,全面总结和分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与不足,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发展改革的成功经验,遵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演变的一般规律,构建全新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
二、构建市场信贷资金营运机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市场信贷资金营运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之文献探讨 |
第一节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文献评析 |
第三节 建构适合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的必要性 |
第三章 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制度 |
第一节 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之重要作用与理论分析 |
第二节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之经验 |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中小企业政策金融机制架构模式之启示 |
第四章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第一节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之功能 |
第二节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制度 |
第三节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保证制度 |
第四节 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制度之经验 |
第五章 落实中小企业辅导体系 |
第一节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中小企业融资、经营诊断与经营辅导间之关联性 |
第三节 我国中小企业辅导体系 |
第四节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辅导机制 |
第五节 提升中小企业负责人素质 |
第六节 防范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之机制 |
第六章 结论—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 |
第一节 基础建设—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
第二节 扎根建设—强化中小企业健全体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供应链稳定运转的薄弱环节——中小型企业 |
1.1.2 金融机构的服务改革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
1.2.2 物流金融研究 |
1.2.3 供应链金融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5 小结 |
2 中小企业融资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中小企业融资 |
2.1.1 中小企业融资活动面临挑战 |
2.1.2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
2.1.3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2.1.4 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
2.1.5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
2.2 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 |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2 供应链金融理论 |
2.2.3 供应链金融的经济学分析 |
2.3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
2.3.1 供应链的存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改善 |
2.3.2 供应链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促进 |
2.4 小结 |
3 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机制 |
3.1 引言 |
3.1.1 共生理论 |
3.1.2 基于共生理论的供应链共生系统 |
3.2 供应链融资实质:从价值链到信誉链 |
3.2.1 企业的边际信誉度问题 |
3.2.2 中小企业边际信息成本的减少 |
3.2.3 中小企业交易成本的节约 |
3.2.4 信誉链融资博弈分析 |
3.3 供应链融资的微观要求: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创新 |
4 中小企业融资的财务信息披露 |
4.1 信息披露与中小企业融资 |
4.2 融资决策分析 |
4.3 公开渠道下的中小企业融资 |
4.3.1 银行信息披露要求 |
4.3.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 |
4.4 非公开渠道的中小企业融资 |
4.5 基于信誉链的中小企业融资 |
4.5.1 大企业监督式财务信息管理体制的建立 |
4.5.2 大企业监督式体制对中小企业的可得性优势 |
5 供应链融资的框架设计 |
5.1 引言 |
5.1.1 融资结构 |
5.1.2 资本结构 |
5.1.3 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 |
5.2 供应链融资的结构性框架 |
5.2.1 供应链融资杠杆 |
5.2.2 供应链融资的对象 |
5.2.3 供应链融资的行为主体 |
5.2.4 三者的逻辑关系 |
6 供应链融资决策模型 |
6.1 引言 |
6.2 模型概述 |
6.2.1 模型描述 |
6.2.2 模型变量 |
6.3 不含信息成本的静态单周期模型 |
6.4 含信息成本的静态单周期模型 |
6.5 外部效应影响 |
6.6 小结 |
7 供应链融资主要模式 |
7.1 现金缺口分析 |
7.2 保兑仓融资模式 |
7.3 融通仓融资模式 |
7.4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
7.5 三种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
7.6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多方共赢 |
8 供应链融资具体模式下运作决策 |
8.1 引言 |
8.1.1 融通仓和仓单质押的运作研究 |
8.1.2 融资决策与供应链运作决策研究 |
8.2 基于供应链保兑仓的融资运作模型 |
8.2.1 模型假设和描述 |
8.2.2 保兑仓模式描述 |
8.3 考虑回购违约风险的供应链收益 |
8.4 集中式供应链运作决策 |
8.4.1 银行参与下的供应链集中决策 |
8.4.2 有资金约束的传统供应链集中决策 |
8.5 分散决策下融资和供应链运作决策 |
8.5.1 考虑违约风险的银行融资利率模型 |
8.5.2 供应商经销商定价和订货模型 |
8.6 小结 |
9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必要性 |
1.1.2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基础分析 |
1.1.3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创意农业研究 |
2.1.1 创意农业的定义与特征研究 |
2.1.2 创意农业的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 |
2.1.3 创意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4 文献评析 |
2.2 闽台农业合作研究 |
2.2.1 闽台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
2.2.2 闽台农业合作能力研究 |
2.2.3 闽台农业合作绩效研究 |
2.2.4 文献评析 |
2.3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研究 |
2.3.1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必然性研究 |
2.3.2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
2.3.3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研究 |
2.3.4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 |
2.3.5 文献评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理论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创意与创新 |
3.1.2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3.2.1 创意经济理论 |
3.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3.2.3 演化博弈理论 |
3.3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的演化机理 |
3.3.1 博弈主体效用分析 |
3.3.2 博弈假设和模型构建 |
3.3.3 博弈结果分析 |
3.4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理论模型的提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概念模型构建 |
4.1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假设 |
4.1.1 环境维度 |
4.1.2 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维度 |
4.1.3 台资创意农业企业维度 |
4.2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对合作绩效的影响及假设 |
4.2.1 文化创意能力 |
4.2.2 技术创新能力 |
4.2.3 合作协同能力 |
4.3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的中介作用及假设 |
4.4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测度 |
4.5 本研究概念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5.1 问卷设计 |
5.1.1 问卷的基本内容 |
5.1.2 问卷设计过程 |
5.2 专家调研 |
5.2.1 专家问卷设计与专家调研 |
5.2.2 专家调研结果分析 |
5.3 预调研 |
5.3.1 预调研问卷量表设计 |
5.3.2 预调研问卷信度分析 |
5.3.3 预调研问卷效度分析 |
5.4 正式调研 |
5.4.1 正式调研问卷内容 |
5.4.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4.3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4 样本数据缺失值处理 |
5.4.5 样本数据正态性检验 |
5.4.6 样本数据多重共线性检验 |
5.4.7 正式调研问卷信效度检验 |
5.5 研究方法介绍 |
5.5.1 结构方程模型 |
5.5.2 中介效应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的实证研究 |
6.1 各因素测量模型检验 |
6.1.1 环境维度的测量模型检验 |
6.1.2 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维度的测量模型检验 |
6.1.3 台资创意农业企业维度的测量模型检验 |
6.1.4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的测量模型检验 |
6.1.5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的测量模型检验 |
6.1.6 测量模型检验结果汇总 |
6.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6.2.1 环境维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6.2.2 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维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6.2.3 台资创意农业企业维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6.2.4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维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6.2.5 验证性因素检验结果汇总 |
6.3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影响因素、合作能力与合作绩效之间关系分析 |
6.3.1 环境维度和合作绩效的关系分析 |
6.3.2 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维度和合作绩效的关系分析 |
6.3.3 台资创意农业企业维度和合作绩效的关系分析 |
6.3.4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维度和合作绩效的关系分析 |
6.3.5 影响因素、合作能力和合作绩效之间关系检验结果汇总 |
6.4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能力的中介作用检验 |
6.4.1 对环境维度和合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6.4.2 对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维度和合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6.4.3 对台资创意农业企业维度和合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
6.4.4 中介作用检验结果汇总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7.1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7.1.1 各因素测量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
7.1.2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分析 |
7.1.3 影响因素、合作能力和合作绩效之间关系检验结果分析 |
7.1.4 中介作用检验结果分析 |
7.2 提升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的对策分析 |
7.2.1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为闽台创意农业合作提供支持 |
7.2.2 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应强化决策职能,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
7.2.3 台资创意农业企业应加强营销,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 |
7.2.4 合作各方应重视中介变量的作用,协力培育创意农业合作能力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1 理论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2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8.2.1 开发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测量量表 |
8.2.2 提出 FCP 理论模型并得到实证验证 |
8.2.3 引入中介变量研究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 |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1 概念模型的不足 |
8.3.2 问卷和数据的不足 |
8.3.3 实证研究的不足 |
8.4 未来的研究方向 |
8.4.1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技术创新机理研究 |
8.4.2 闽台创意农业竞争力评价 |
8.4.3 两岸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 |
8.4.4 立足台湾视角研究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专家访谈对象名单 |
附录B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C 《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测量量表 |
附录D 福建省六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简明情况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2.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与产融结合的特质 |
2.1.1 创业投资与创业投资基金 |
2.1.2 产业投资基金 |
2.1.3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与产融结合 |
2.1.4 产融结合运作管理路线图 |
2.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金融功能理论 |
2.2.3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
2.2.4 产权理论 |
2.2.5 交易费用理论 |
第三章 产融结合运作的实践价值与问题分析 |
3.1 以产带融,解决“农业产业资本贫血症” |
3.1.1 财政性投资导致“先天性贫血” |
3.1.2 金融“抽水机”导致“产业资本贫血症” |
3.1.3 体现性因素导致“农业产业资本贫血症” |
3.1.4 以产带融补血机制 |
3.2 以产融结合促进农业产业集聚 |
3.2.1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区域聚集特征 |
3.2.2 产融结合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
3.3 农业项目“小、散、弱”呼唤产融结合 |
3.4 产融结合运作与管理的难题分析 |
3.4.1 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核心因素缺失 |
3.4.2 产业集团发起组织意识不到位 |
3.4.3 组织与治理机制设计缺少成功案例 |
3.4.4 退出渠道不畅通 |
3.4.5 产融结合专业人才匮乏 |
第四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起模式 |
4.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起模式比较 |
4.1.1 企业主导发起模式 |
4.1.2 政府引导发起模式 |
4.1.3 金融机构主导模式 |
4.1.4 中外战略投资机构联合发起模式 |
4.2 产融结合——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最优发起模式 |
4.2.1 产融结合模式是创新选择 |
4.2.2 产融结合模式的逻辑与理由 |
4.3 产融结合模式的投资主体 |
4.3.1 农业产业资本投资是核心 |
4.3.2 政府资金是产业导向 |
4.3.3 保险公司和社保机构是未来主力 |
4.3.4 国外大型战略投资机构是补充力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组织模式 |
5.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组织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
5.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制度影响因素 |
5.2.1 资金来源结构的影响 |
5.2.2 制度代理成本的影响 |
5.2.3 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
5.3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共性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
5.4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共性组织形式比较 |
5.4.1 公司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劣势 |
5.4.2 契约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劣势 |
5.4.3 有限合伙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劣势 |
5.5 公司制是人格化的资本结合体 |
5.5.1 公司制适应产融结合 |
5.5.2 公司制具有政策和法律优势 |
5.6 公司制优化途径 |
5.6.1 产融结合构建基金管理公司 |
5.6.2 优化基金组织治理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与决策 |
6.1 资源整合与项目退出的产融结合管理 |
6.2 投资决策的四个产融维度 |
6.2.1 农业产业环境 |
6.2.2 农业项目品质 |
6.2.3 资源整合能力 |
6.2.4 产业组织参与竞争力 |
6.3 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维度 |
6.4 财务及综合价值维度 |
6.4.1 传统财务估值方法 |
6.4.2 期权估值方法 |
6.5 综合评估模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项目运营与退出风险控制 |
7.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运营风险 |
7.2 项目运营风险定量判断 |
7.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7.2.2 农业投资基金项目运营风险结构 |
7.2.3 案例分析 |
7.3 项目运营风险控制途径 |
7.3.1 定性判断与控制 |
7.3.2 技术指标控制 |
7.3.3 法律与协议条款控制 |
7.4 项目退出风险及解决途径 |
7.4.1 国外投资基金退出方式与投资收益的相关性比较 |
7.4.2 项目交易与退出难是最主要风险 |
7.4.3 退出风险防范最佳途径——产融结合 |
7.5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迫在眉睫 |
7.5.1 完善创业板市场 |
7.5.2 构建场外交易市场(OTC) |
7.5.3 开设农业类项目的“新三板”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激励管理制度安排 |
8.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分析 |
8.1.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人行为分析 |
8.1.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管理者行为分析 |
8.1.3 农业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行为分析 |
8.1.4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受资企业经理人行为分析 |
8.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报酬激励安排 |
8.2.1 企业经理管理报酬激励的三种理论模式 |
8.2.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经理报酬激励 |
8.2.3 基金经理行为约束机制 |
8.3 股权参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效激励安排 |
8.3.1 基金经理股权参与激励的理论解释 |
8.3.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经理股权激励的实践安排 |
8.4 受资企业委托代理风险防范与激励安排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产融结合基金基础与政策对接 |
9.1 农业内生资本积累是产融结合基金基础 |
9.1.1 农业内生资本积累是产融结合基金的必要条件 |
9.1.2 夯实农业内生资本积累的途径 |
9.1.3 金融资金保障是农业资本快速积累的推手 |
9.2 制度设计提供产融结合对接机制 |
9.2.1 农业资源权利价值化 |
9.2.2 农业资源权利价值化案例 |
9.3 完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引导 |
9.3.1 完善区域经济规划和引导政策 |
9.3.2 创新财政引导支持政策 |
9.3.3 创新税收扶持激励政策 |
9.3.4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
9.4 健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监管体制 |
9.4.1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立法 |
9.4.2 健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监管体制 |
9.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益效率评价及资金配置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文化产业效益、效率及资金配置机理 |
2.1 文化产业效益形成机理 |
2.2 文化产业资金配置机理 |
2.3 效率、效益、资金配置的相互关系 |
2.4 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评价 |
3.1 我国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现状 |
3.2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构建原则与依据 |
3.3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的选取 |
3.4 区域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评价 |
3.5 文化产业各行业社会效益评价 |
3.6 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4 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评价 |
4.1 经济效益评价思路与指标构建依据 |
4.2 区域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评价 |
4.3 文化产业各行业经济效益评价 |
4.4 文化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
4.5 文化产业效益综合评价 |
4.6 文化产业效益辅助评价系统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率评价 |
5.1 评价方法与模型 |
5.2 评价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 文化企业发展效率评价 |
5.4 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效率评价 |
5.5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效率评价 |
5.6 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益与效率关系分析 |
6.1 区域文化产业效率与效益关系分析 |
6.2 文化产业各行业效率与效益关系分析 |
6.3 文化企业效率与效益关系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以效率效益为导向的文化产业资金配置对策研究 |
7.1 文化产业资金配置目标及原则 |
7.2 资金优化配置系数的确定 |
7.3 资金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
7.4 资金配置改进路径分析 |
7.5 相关对策建议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完善资金营运机制 防范信贷扩张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资金营运机制的弊端与信贷扩张风险的比较分析 |
(一)资金营运决策层次低,增加了信贷扩张风险。 |
(二)资金营运主体多元化,加剧了信贷扩张风险。 |
(三)资金运用的盲目性,酝酿了信贷扩张风险。 |
(四)资金调控的被动滞后,助长了信贷扩张风险。 |
二、构建资金集中营运机制的原则 |
(一)前瞻性原则。 |
(二)全局性原则。 |
(三)质量效益原则。 |
(四)风险管理原则。 |
(五)竞争性原则。 |
(六)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
(七)分类指导原则。 |
三、构建资金集中营运机制的设想 |
(一)建立资金营运中心。 |
(二)资金来源全额集中。 |
(三)资金运用统一配置。 |
(四)划分类别。 |
(五)差别定价。 |
(9)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问题的提出 |
0.1.2 研究意义 |
0.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
0.2.1 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含义 |
0.2.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 |
0.2.3 思想与制度的关系 |
0.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0.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创新点 |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4.1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金融监管的研究 |
0.4.2 国内研究综述 |
1. 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 |
1.1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思想的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经济背景 |
1.2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的思想考察 |
1.2.1 金融组织国有化思想 |
1.2.2 管理机构的单一化思想 |
1.2.3 金融管理的行政调控思想 |
1.3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思想 |
1.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环境 |
1.3.2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传统思想 |
1.4 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
结束语 |
2. 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
2.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产生的背景 |
2.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 |
2.1.3 商品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 |
2.1.4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引进 |
2.2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初步构想 |
2.2.1 关于中央银行建制问题的认识 |
2.2.2 关于中央银行性质问题的争论 |
2.2.3 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的认识 |
2.3 中央银行金融管理的思想发展 |
2.3.1 利率管制思想 |
2.3.2 信贷管理思想 |
2.3.3 关于中央银行金融管理方式的探讨 |
2.4 建设金融法制的初步探索 |
2.4.1 监管立法的必要性认识 |
2.4.2 关于设立银行法的初步认识 |
结束语 |
3. 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
3.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发展的背景 |
3.1.1 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大发展 |
3.1.2 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
3.1.3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由自然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过渡 |
3.1.4 理论背景: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
3.2 确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思想发展 |
3.2.1 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的探讨 |
3.2.2 监管分支机构设置的争议 |
3.2.3 监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认识的深化 |
3.2.4 由自然混业监管向分业监管过渡的探索 |
3.3 金融监管市场制度思想探索 |
3.3.1 强化合规性监管职能思想的确立 |
3.3.2 运营监管思想:利率管制、信贷规模控制 |
3.3.3 风险管理思想的探讨 |
3.4 金融监管立法性质和内容的探讨 |
3.4.1 关于《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认识 |
3.4.2 关于加强金融法制建设的讨论 |
3.4.3 加强法制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
结束语 |
4. 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的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
4.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调整与突破的背景 |
4.1.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
4.1.2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
4.1.3 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引进 |
4.1.4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初露端倪 |
4.1.5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影响 |
4.2 优化监管组织体系的探索 |
4.2.1 监管机构协调制度的建议 |
4.2.2 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争论 |
4.2.3 监管监管者思想的产生 |
4.2.4 关于分离监管职能的争论 |
4.3 监管业务思想的深入研究 |
4.3.1 风险监管思想的发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 |
4.3.2 关于自律性监管思想的探讨 |
4.3.3 全程监管思想的确立 |
4.4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监管立法思想 |
4.4.1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讨论 |
4.4.2 加强监管立法国际合作的建设 |
4.4.3 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化的思想 |
结束语 |
5. 深化与反思(2005至今):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发展 |
5.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探索的背景 |
5.1.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业对外开放 |
5.1.2 混业经营日趋明显 |
5.1.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
5.1.4 金融创新不断深入 |
5.2 金融监管组织的新发展 |
5.2.1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的探讨 |
5.2.2 完善自律性监管体系的思考 |
5.2.3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机构体系的探索 |
5.3 监管业务的再探索 |
5.3.1 微观审慎监管思想的强化 |
5.3.2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争论 |
5.3.3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范思想 |
5.4 监管立法的反思与探索 |
5.4.1 关于建立中国金融混业监管法律体系的思考 |
5.4.2 系统性风险法律监管思想的确立 |
结束语 |
6.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 |
6.1 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进路径 |
6.1.1 行政性金融控制思想 |
6.1.2 控制性金融监管思想的形成与弱化:逐步强调规则监管与市场约束并重 |
6.1.3 审慎性金融监管思想的构建与强化 |
6.2 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
6.2.1 思想演进特征 |
6.2.2 演进机制 |
6.3 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1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回顾 |
1.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历程 |
1.1.1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 |
1.1.2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 |
1.2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
1.2.2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
1.3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 |
1.3.1 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呈现“断层现象” |
1.3.2 县域金融机构支农职责“名实不符” |
1.3.3 农村金融信贷资金“流失现象”严重 |
1.3.4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呈“弱化现象” |
第2章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失衡分析 |
2.1 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理论 |
2.2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失衡表现及因素分析 |
2.2.1 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失衡表现 |
2.2.2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因素分析 |
2.3 政府在农村金融均衡发展中的干预作用 |
2.3.1 政府对金融干预的理论基础 |
2.3.2 国外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干预 |
2.3.3 中国政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干预 |
第3章 农村信贷供求分析:邯郸个案 |
3.1 邯郸市农户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
3.1.1 农户信贷资金来源结构分析 |
3.1.2 农户获取信贷资金的信用形式分析 |
3.1.3 农户借贷利率分析 |
3.1.4 农户借贷的偿还情况分析 |
3.1.5 农户信贷资金的用途分析 |
3.2 邯郸市农户信贷供给现状分析 |
3.2.1 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现状分析 |
3.2.2 农户个体的信贷供给 |
3.3 当前农村信贷供求存在的缺陷 |
3.3.1 农村金融资源占有率偏低 |
3.3.2 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不足 |
3.3.3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相适应 |
3.3.4 风险补偿机制欠缺制约农村信贷发展空间 |
3.3.5 非正式金融的缺陷对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一定冲击 |
第4章 国外农村金融信贷经验启示 |
4.1 农村政策性金融 |
4.1.1 主要国家的农村政策性信贷业务 |
4.1.2 主要国家的信用担保机构 |
4.1.3 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
4.1.4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 |
4.2 农村商业性金融 |
4.2.1 发达国家农村商业性金融 |
4.2.2 发展中国家农村商业性金融 |
4.2.3 国外农村商业性金融的经验 |
4.3 农村合作金融 |
4.3.1 美国的合作金融信贷业务 |
4.3.2 日本的合作金融信贷业务 |
4.3.3 法国的合作金融信贷业务 |
4.4 国外农村金融信贷经验借鉴 |
4.4.1 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 |
4.4.2 以国有银行为主的既分工又竞争的模式 |
4.4.3 完善的监管和行业自律及金融基础设施 |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农村商业性金融 |
5.1 “三农”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 |
5.1.1 农业产业的重要性 |
5.1.2 农业发展的竞争性 |
5.1.3 农业投资的低收益性 |
5.1.4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 |
5.2 对农村商业性金融概念的再认识 |
5.2.1 中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主体构成 |
5.2.2 中国农业银行是支持“三农”的骨干 |
5.3 推进农业银行转轨改制的对策建议 |
5.3.1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 |
5.3.2 加速农业银行业股份制改造进程 |
5.3.3 加快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转型 |
5.3.4 农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
5.4 深化邮政储蓄银行改革 |
5.4.1 邮政储蓄体制发展概况 |
5.4.2 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的基本思路 |
5.5 构建农村民营银行 |
5.5.1 关于农村民营银行的定义 |
5.5.2 构建农村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政策性金融 |
6.1 农业政策性金融概述 |
6.1.1 政策性金融内涵 |
6.1.2 政策性金融组织的职能 |
6.2 政策性金融在新农设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功能 |
6.2.1 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6.2.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与新农村建设 |
6.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功能边界 |
6.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目标 |
6.4.1 明确政策性金融支农的重点领域 |
6.4.2 明确政策性金融重点支持客户 |
6.4.3 农业发展银行转变的具体途径 |
第7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合作性金融 |
7.1 合作性金融概述 |
7.1.1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
7.1.2 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
7.1.3 简要评价 |
7.2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 |
7.2.1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概况 |
7.2.2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历程 |
7.3 国外主要合作金融的比较 |
7.3.1 德国 |
7.3.2 日本 |
7.3.3 美国 |
7.3.4 几点启示 |
7.4 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思考 |
7.4.1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 |
7.4.2 深化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 |
7.4.3 深化农村信用社试点的改革成效 |
7.4.4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
7.5 小额信贷 |
7.5.1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发展概况 |
7.5.2 中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
7.5.3 进一步发展小额信贷的政策建议 |
第8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民间金融 |
8.1 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
8.1.1 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 |
8.1.2 民间金融的研究现状 |
8.2 中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
8.2.1 农村社会是民间金融生存的基础 |
8.2.2 正规金融对农村供给不足 |
8.2.3 小规模经济遭受正规金融的规模歧视 |
8.2.4 非国有经济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民间金融的支持 |
8.3 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特征 |
8.4 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效应分析 |
8.4.1 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
8.4.2 民间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
8.5 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路径选择 |
8.5.1 加速民间金融正规化进程 |
8.5.2 民间金融合作化 |
8.5.3 入股正规金融机构 |
8.5.4 构建区域性民营银行 |
第9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系统 |
9.1 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 |
9.1.1 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准入机制 |
9.1.2 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机制 |
9.1.3 农村金融体系的自我发展机制 |
9.1.4 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补偿机制 |
9.1.5 农村金融体系的“价格”机制 |
9.1.6 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回流机制 |
9.1.7 农村金融体系的信贷创新机制 |
9.2 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监管 |
9.2.1 功能性金融监管的含义及特征 |
9.2.2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监管创新 |
9.3 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系统建设 |
9.3.1 我国农村现有支付体系简介 |
9.3.2 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结算现状及存在问题 |
9.3.3 我国未来农村支付体系架构 |
9.3.4 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的路径探讨 |
9.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9.4.1 中国目前信用环境及农村融资现状 |
9.4.2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
9.4.3 国外主要国家信用体系借鉴 |
9.4.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
9.4.5 邯郸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内容介绍 |
9.5 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
9.5.1 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义及特征 |
9.5.2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和建设概况 |
9.5.3 中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构建市场信贷资金营运机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建构中小企业优质融资环境研究 ——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之比较[D]. 李俊德.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2]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营运机制的构建[J]. 贺庆久,郑会琴,李忠勇.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94(01)
- [3]构建市场信贷资金营运机制初探[J]. 原家闹,茹跃年. 农村金融研究, 1993(01)
- [4]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研究[D]. 袁荃. 武汉大学, 2010(05)
- [5]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绩效研究[D]. 林炳坤. 华侨大学, 2014(12)
- [6]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D]. 曹志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7]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效益效率评价及资金配置对策研究[D]. 于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8]完善资金营运机制 防范信贷扩张风险[J]. 陈新民. 中国城市金融, 2004(12)
- [9]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03)
- [10]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D]. 卢钦. 河北大学, 2010(10)